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2:06

序论:在您撰写职教改革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教改革论文

第1篇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指向人的发展,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也就是说,把课程内容当作一个信息材料,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智能素质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课程的改革必须重视专业综合性,培养复合型能力。通过专业知识的综合,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迁移,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有机综合。新型的劳动者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结构,能够具备多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掌握大量的课本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的前提下,还应积极参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专业课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而言既繁琐又枯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专业课往往缺少足够的兴趣。所以专业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风趣幽默,上课要有艺术性。多媒体教学、实验、直观教具的使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例也是丰富专业课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手段。授课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随时都能得到应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这门课有了求知的兴趣,教师在讲授时就能得心应手,学生也会主动积极配合。在教学中笔者还注意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平时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对于尖子生,在“引”字上下工夫,在授课时扩大难度,深度,让他们受到新知识的刺激,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学习专业课的榜样。对于中等生,在“导”字上下工夫,让他们以尖子生为榜样,积极学习、探索;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帮”字上下工夫,适当放慢速度,查漏补缺,甚至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课后辅导,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步步赶上,一步不落。同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保护其积极性,及时肯定他们,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学习有了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就乐此不疲,提高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第2篇

1.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该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指挥棒。同时,该指标体系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指标体系的质量保障作用,引导教育产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的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将劳动就业的有关政策__匕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加以规范。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_L予以支持和保障。一要千方百计为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二要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人制度,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就业;三要积极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四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五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扶贫与救济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致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定单培养、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与政府合作的办学模式。同时,引进和借鉴国外成熟的办学经验,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连锁经营等办学模式,实现办学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培育生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共赢。

6.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人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对社会岗位性质和需求有直接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私}实践教学水平。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

去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的内涵做出了全新的阐述。认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力、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同时指出要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基于这一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机制而设计的。

2.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用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评估,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借鉴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是培养能力概括了它的4个一级指标,反映学校条件与教学过程的指标成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重要程度下降了,而把就业率提升到了一级指标;二是用于学校进行排行的,是一个结果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即培养结果部分;三是用于进行质量控制的,是一个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用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评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套指标体系,即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显示性指标从技能人才培养效果上表达学校的办学水平,包括客观可计量的毕业生就业率和主观的社会满意度两部分,解释性指标从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上表达学校的办学水平,这正符合以业绩和能力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新的人才观。

在这里重点介绍用于学校排行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排行指标体系是一个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他指标也是紧紧围绕就业率这个核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进一步说明就业的质量,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就业到底应该由哪些指标来衡量,初步没计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于学校排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附表中培养效果部分)。

下面对指标体系做如下解释:

一是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高低,一所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容易就业,学校就容易招生,即只有出口畅,进口才能旺,学校才能走上良性循环之路,越办越好。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时的就业率,毕业后几个月再业就不算在里边;专业对口率、专业稳定率、专业晋升率这几个指标,主要是从就业后的质量上做进一步考虑的,专业对目、工作稳定、晋升较快反映就业的质量高。

二是就业收人。这是指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同类学校的学生相比工资收人所处的状况,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工资增长情况。这一指标可分解为初始工资、工资率、工资增长率。

三是学生教育投资效益。学生教育投资效益主要是从投人产出比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学生教育总投资的效益如何。教育是一种投资,而巨是一种投资收益最大的投资,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的学生的投资收益率,更进一步说明教育的质量。教育投资效益以教育总投资、投资回报期两个指标来衡量。

3.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与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含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全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业绩,以一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来衡量个人价值;二是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竟争的市场,没有任何垄断成分,当劳动力供求达到平衡时的工资正好反映了劳动力的价值。

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借鉴了国内外学校评价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概括该指标体系的有以下特征:

第一,指标体系的先进性。该指标体系超越了传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体现了新的人才观和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

第二,指标体系的经济性。无论是学生的就业率,还是学生的就业收人,以及学生的教育投资回收期等都是经济指标,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规律的必然反映。

第三,指标体系的结果性,即“以成败论英雄”。而以往的评价往往是以过程评价指标为主。指标体系侧重于从结果来衡量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这是与以往的评价根本不同的特点之一。

第四,指标体系的动态性。该指标体系既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指标,而以动态指标为主,如工资增长率,而以往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是以静态评价为主,而静态评价只要查阅学校准备好的各种文件资料就可以了。

第五,指标体系的定量性。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都有量化的标准,因此可以排除主观的因素,使评价的结果更具有效性和可信度。

第六,指标体系的阳光性。任何一个数据都是可以查实的,评价结果可以公开核实。

第3篇

1.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当前,社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但要看专业基础和技能,还要看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口才也很重视。文章写作、语言理解、口语交际等能力在就业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来实现。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加强语言功底、增进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与社会更好地进行交往,提高职业服务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持续发展基础。只有有了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的基础,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否则,学生学不好专业,也无法实现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缺少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大学生必修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特点、双重功能。

2.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2.1 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以三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动融合职业德育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应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程直面学生的文化基础,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紧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2.3 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语文教学改革应遵照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语文作为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以人为本,每个专业均应开设《人文基础教育》、《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礼仪》等必修、选修课程,以适应强化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达到我校作为文、商科类院校全方位塑造人才的教育目标。针对我院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尝试把部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限选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

3.改革措施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而语文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改革难度相对较大。

总体教学改革思路:既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加强语文实训,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质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密不可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教学方法在内的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实训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滞后。当前,对高职实训教学方法理论研究较少,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实训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尚未形成。第一,对现代实训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不够,对其本质、特点、发展规律、科学理论依据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也不够深人和系统。第二,对现阶段高职实训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某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第三,对现有的先进教学方法总结、推广不够,没有发挥其作用。例如,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较为先进的职教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应用不够,还没有形成本土化的、比较完整的操作模式。

2.高职实训教学方法改革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观念的陈旧狭隘,教学方法改革一般被认为是小事,只是手段、技术问题。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是关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是涉及到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政策环境的系统工程。即教学方法改革不仅关系自身,也牵涉教学相关软硬条件的改善与完备。教学方法改革往往被看作教师个人的事,没有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上加以重视,没有形成从上到下、从干部到教师、从教学到管理一整套系统的改革方案。各高职院校出于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3.实训指导教师方面存在制约教学方法改革的因素。第一,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新教法的探索与实践。第二,现有的实训教师队伍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许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均达不到现代实训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第三,有畏难心理。教法改革意味着教师需要改变原本熟悉、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破旧立新、富有开拓性的劳动,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教师即使不进行改革,所教的课至少是合格的。这种心理状态使得一部分教师得过且过,不愿进行改革。

4.学生方面存在制约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的不利因素。第一,传统观念的制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意识淡薄,依附心理严重,常常作为配角,学生缺少对教学方法提出质疑的意识,以及与教师沟通的习惯,这不利于新教法的实施。第二,学生现有能力的制约。与理论知识的掌握相比,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弱项。新的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需要他们具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习惯,对其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现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对新教法的施行有直接的制约作用。第三,学风问题。有些学生自我期望值很低,学习态度不端正,配合程度不高。这会挫伤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妨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5.学校方面存在的制约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的因素。第一,教学设施投入不足阻碍了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教改提供物资条件,但现有条件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训的要求。第二,未真正树立起重教之风,未能有效地吸引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因近年来有关职称考核评聘的政策或对政策的具体操作失当,已严重偏向于科研,科研项目、发表或获奖的有形成果是影响考核评聘的硬件。在这种价值导向下,教师的注意力转向、精力转移已不言而喻。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实训指导教师搞科研确有困难,导致出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脱离实训教学岗位的现象。第三,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教法的多样化,还要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相应调整管理,如课程设置、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内容的取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都应从支持实训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考虑。

二、高职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1.加强对高职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第一,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各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是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桥梁,是研究课程教学、直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到实践展开深入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第二,加强实训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既要研究新的适合实训教学特点的方法,又要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理论加以整理,并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高职实训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理论研究体系。第三,加强高职实训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各级教研部门要做教学方法改革的先锋队,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校开展先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并通过讲座研讨、示范观摩课、案例研究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宣传与讨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2.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重视实训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构建一整套引进、培养、考核的良好机制,采取全面提升实训教师师德、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有力措施,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并且数量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实训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同时,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先进有效教学方法的掌握除自学外,就是要加强培训。超级秘书网

3.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与学是无法分离的。没有学生的有效配合,教法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自由、轻松。相反,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时间精力上应有更多的投入,积极参与,并与教师密切配合。所以,学校管理者、班主任、辅导员等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端正学生的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5篇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脱离实际生产及知识滞后是高职教育教材内容所存在问题。在不同的教材里交叉学科的内容重复出现,既产生教学学时浪费现象,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知识体系包括科学理论,也包括工艺技术,还包括工程实践,这些内容中存在大量的抽象概念、枯燥的名词术语、繁多的知识点,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度非常小。合并缩编原有几门课而成的机械制造基础教材,其内容冗杂,以知识灌输为主,不利于高职教育教学。

(二)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灌输式教学是在教学上采取的主要方法,面面俱到地教授教材内容,惟恐学生掌握知识不够完全。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只能死记硬背知识,更不用说把握好章节中的精髓了。此外,学生对信息量的获取较少,视野得不到有效拓宽,狭隘教学方式(从书本到书本)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仍广泛存在,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是很难依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因此,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革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改革来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不断提升,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更好地得到满足。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的探讨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以教学大纲作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参考,教学内容要合理调整,高职教材要灵活处理,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促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1.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满足实用、够用的尺度,以应知应会专业操作为标准,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培养动手能力和技能教育。

2.丰富实训实习内容将技术应用型的合格人才输送给一线的生产岗位,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能。对于操作技能、工艺知识几近空白的刚入校高职学生,通过对实训、实习内容的丰富,可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得到锻炼,加工零件的工艺知识得到补充,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在实践中强化学习、自行深入生产实践的良好习惯得到加强。

3.教材内容更加符合专业特点学校对学生的培训目标应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侧重面是不同的。比如各种机床切削加工方法在数控专业的教学中应是主线,而各种机床结构原理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中应是主线。现有的教材必须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从形式上简单组合课程内容是不可取的,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的应包括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应用和科学的最新成果,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和动态。

(二)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目前,国内教育专家提出并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开发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引新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兴趣被有效培养、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被正确引导是这些方法的共同点。职业素质在现代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灌输式教学方法日见颓势,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依据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学法原理,同时参考高职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符合学生实际和教育科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以车床传动系统分析教学为例,若采用现场观察车床方法,将主轴箱盖打开,学生仍然认识不清车床的内部结构。采用三维软件制作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型,教师通过操作进行讲解,学生对车床主轴箱内部的结构、进给箱的传动系统、如何操作滑移齿轮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了解清楚且在真实条件下掌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内容也得到有效拓展。2.合理利用实验设计、现场教学等环节合理利用实验设计、现场教学等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工程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3.利用网络优势,形成网络教学新体系覆盖面宽、实践性强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特征,随着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技术,知识范围继续扩展,课程内容增加且变化,进行网络教学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好模式。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在业余时间进行复习,还可以实时进行网上讨论,在网络上进行各种资源的查找,资源实现共享。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体现三个原则:学生的主体、个性和潜能要得到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得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得到锻炼。学生的主体、个性和潜能要得到体现,就是应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得到培养,就是将科学的、先进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一方面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得到锻炼,就是将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通过有效改革、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结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特点,对教学时间、教学难度、教学密度和教学速度应进行合理的灵活调控。合理制定、科学

规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理论学时要进行适当的科学压缩,增加一定的习题课、必要的讨论课、相应的实验课学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压缩课时,有些教师会认为课程内容会讲不完,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采用优良的教学模式将极大提高部分教学内容传授效率。例如,讲解砂型铸造这一节内容时,至少要用2个学时的时间进行课堂讲授,抽象的知识使学生似懂非懂。不过,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实际操作进行现场讲解,四十五分钟就可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适当地科学压缩课时,一方面可以将陈旧过时、与实际应用无关的内容进行科学地删减,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利用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 (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评价观,找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来判断“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制定出能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方案。

1.建立严谨、完整的试题库,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完成试题库建设,设计全面、合理题型是题库建设的第一要素,知识点覆盖完整是题库建设的第二要素。不同专业老师可以根据本专业大纲要求,自动选题组卷。随机、自动的命题过程,能够使考试更加规范、科学,同时为教、考分离创造有利条件。

2.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真实、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往往是目前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所计算的平时成绩往往是粗放的、不科学的,不能够真实地、完全地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采取期末突击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能取得相对较好的学期成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考什么”要解决“,如何考”也要解决。“考什么”即是如何选择考核内容,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要求目标要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技术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体现出来,达到能力、知识、素质完美结合。“如何考”即是如何选择考核方式方法,结合考>!论文、报告、闭卷、操作、笔试、课堂评价、实操与答辩等。

三、结语

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高职教学改革这项系统工程,认清社会在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前景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应如何满足社会要求。使教学质量不仅通过教改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是科学改进教学方法、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有力保证。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业务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具有优良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者:李东和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机械制造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1.应用创新型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综合实践

1.1全面综合训练项目安排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实践内容:工艺分析、基准选择、加工方法选择、加工阶段划分、工序顺序安排、机床及工艺装备选用、切削用量和工时计算、编制工艺文件等基础上,增加了工件热处理工艺设计和检测工艺设计等新的内容,以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全流程的知识,使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1.2依托于项目的自主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受限于教材篇幅和学时的限制,讲授的内容多而广,但涉及具体工程问题内容又显得不够。针对这种问题,在课程开始第1周,就把实践的项目任务下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为完成本实践环节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带有明确的任务和目的,在训练项目的指导下有目的性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同时利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时间,可以对自己设计的加工工艺进行上机加工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本实践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一般需要用3—4周的教学时间来完成。目前机械制造综合实践仍沿用了传统的工艺与夹具设计2周的教学习惯,时间短、任务重,因而需要研究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完成实践。学生平时时间相对比较充裕,本实践环节结合机械制造工程学课堂教学,在课程开始就布置下实践任务,将实践中原需要集中的环节分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来完成,而在集中的时间段内更多地用在工艺文件的编制和规范上,从而形成一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解决集中实践时间不足的问题。

1.4融合三维技术的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在工程中,三维软件如UG、SOLIDWORK、SOLIDEDGE、PRE等,已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各个领域,但在传统的工艺与夹具设计实践环节,却缺失相关内容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综合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借助当前流行的三维软件如NX的WAVE模块来辅助完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其流程如图所示,为基于NX-WAVE建立的机床拨叉体快速工艺编制模板。

1.5融合三维技术的夹具设计

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在本综合实践中,要求学生全程应用三维软件如NX的WAVE设计技术完成夹具从总体方案到具体的零部件设计,同时所有工程图纸全部由三维实体模型导出。在夹具设计中,除传统的夹紧力计算外,还要求学生运用三维软件如NX的CAE模块完成夹具的运动仿真及有限元分析等,借助分析结果完成对夹具结构设计的优化,从而使学生熟悉主流的CAD/CAE功能模块的应用,具备应用CAD/CAE软件完成工程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1.6将数控加工工艺的训练融合在传统的机械加工训练中

现有的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做工艺设计时基本上做的都是传统的机加工艺,学生很少主动采用数控机床来完成零件加工。在机械制造综合实践中,在选题时,我们就有意识地选有一道或几道工序需要借助数控加工来完成的典型工件,要求在安排工艺流程时必须至少有一道工序是采用数控加工的方式完成的,鼓励学生广泛采用数控机床完成工件加工。同时提供一个典型的数控加工工序卡模板供学生参考。针对数控加工工序,可直接调用WAVE工序模型完成CAM模拟加工及生成数控程序代码,之后可进入学校开放的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实际加工及检验。

1.7以职业资格认定为目标的分阶段考核评定

本综合实践考核打破传统的仅提供纸质文档的考核模式,采用在集中阶段提交纸质物化成果和学期末通过

第6篇

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内容很多,但由于校企双方没能找好共同利益切入点并围绕切入点展开后继系列相关的合作,难以构成合作链从而形成紧密的合作态势。因而教育教育改革容易造成断链的现象,显得不够规范和系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力度不理想,改革和建设的成效不明显。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强有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首先,对外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确定合作的主要内容,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由学校牵头组建由政府(或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合作平台,以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为纽带,将社会服务、校企文化、科技研发等融合在一起开展合作。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合作平台的决策和管理运行制度,形成合作方之间人、财、物、地的供给保障机制及合作的激励机制。其次,对内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内部资源为校企合作有效服务。健全学校内部校企合作校、系、专业(群)三层级组织机构,重点改革学校内部有关工作经费自主使用、劳资分配、人事管理、教学管理、招生就业、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保障和激励制度,同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工作职责和义务,调动校内资源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和服务。

(二)找准共同利益切入点、形成合作

链,共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长效合作校企利益共同体,主要指学校或学校的一个强势专业或专业群选择区域内相关行业领域内产业链长、成长性好的企业集团或多家企业共同成立一个人才培养的实体,开展丰富的多元合作。各专业(群)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与校企合作平台的企业成员单位找准共同利益切入点,围绕切入点开展系列合作形成合作链,促进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设。校企双方唯有有效整合双方的人、财、物,才能促使利益共同体更快形成并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实现长效合作机制。

(三)以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育改革

校企利益共同体只有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同时在社会服务、校企文化、科技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才能确保校企双方实现最广泛的合作双赢。由于企业和生产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学校传统的师资素质和结构、课程内容、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已难以满足利益共同体的建设和运营要求,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革。为了更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企业唯有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从而形成连续完整的改革和建设链,有力促进学校的全方面改革。

三、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实践

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问题。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改革内部管理,为校企合作提供可靠保障

成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在校级层面设置秘书处、人才培养委员会、科技合作促进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资金筹措委员会,明确校企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系、专业(群)等设置相应工作组,明确行政职能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出台或改革相应的工作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二)找准共同利益切入点,以建设“七位一体”实训基地为着力点推进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开展社会服务、科技研发等也迫切需要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实现“双赢”效果。为此,各专业(群)与理事会的企业成员以共建具有“生产、教学、培训、竞赛、科研、实习、就业”等功能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为抓手,共同推进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三)以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设和运营为载体,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育改革

1.探索实践“筑巢引凤”合作模式,建设校企人才订单培养利益共同体

汽车专业群整合50多年办学积累的雄厚优质资源,根据企业生产任务、流程、规范和标准,与企业共同将基地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省级学生技能竞赛基地,在广西同类基地中脱颖而出。国际知名企业德国博世科技、美国福特汽车、芬兰通力电梯、日本丰田汽车、日本小松工程机械等10多家国际名企将其企业生产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引入基地。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为载体,在师资、课程、就业、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建设人才订单培养利益共同体便瓜熟蒂落。

2.探索实践“共建共管”合作模式,建设校企共营“双赢”利益共同体

交通土建专业群与校外对口企业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学院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将生产、教学、科研等融为一体,不仅是国家级实训基地,也是广西资质最全、通过实验室能力认可试验参数最多的专业检测机构之一。学校提供场地、员工(学生)、技术,企业提供生产任务和管理;双方共同提供资金、设备和师资开展合作。学院根据企业提供的实际生产任务,结合教学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和实践,完成路桥、建筑、铁路、港口等项目的勘测设计,材料检测、质量监测、工程应用技术研发、技术培训、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等生产合作便水到渠成。

3.探索实践“品牌效应”合作模式,建设校企产学研利益共同体

信息类专业群与企业联合举办的技能竞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更好地举办竞赛,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要求,在将信息类实训基地建成企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发展成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广西信息类专业学生技能竞赛基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类专业校企技能竞赛在广西同类专业中已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合作品牌,在广西信息业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吸引了广西润建等10多家广西名企参与合作。企业冠名并提供实际生产任务、奖励资金和产品考核标准;学校设计竞赛项目并组织竞赛;校企共同对产品(竞赛结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奖励,产品归企业所有。竞赛结束后,双方共同举办竞赛产品展示会、技术论坛、就业双选会、表彰晚会等便顺理成章。

四、实践的主要成果

第7篇

[摘要]本文结合现在语文教学实际,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素质教育,并指出素质教育的方法即改革教学方式。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后来的教育者们对其祖师爷孔子推崇了几千年,遗憾的是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含意至今都未能理解,至今都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我们今天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进行一个新的、大胆的解释,也可付予它新的含意,那就是素质教育。就语文教学而言,那就是要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一目的付诸于实施呢?

首先,教师要做到不但能教,而且会教。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要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三,要做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吻合。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