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1:49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了解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以及基层医院中影响护理健康开展的诸多因素,如护士自身素质低、知识水平不足,施教过程中的单一化、形式化,缺乏主动与病人沟通,科研意识不强缺乏拓展精神等方面,分析讨论并采取相关措施。激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重视人的因素,给予人文关怀,提高护士地位和待遇,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增进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信息反馈,密切护患关系及互动作用,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疗健康事业和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大分支。是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教育和护理干预。它不仅包括一般的公共卫生常识,还要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病源机制、治疗及护理知识,包括用药知识、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副作用等,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病人及家属住院后的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有关知识指导,是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基层医院由于受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健康教育是很难深层次开展。如何推行这项工作呢?就必须明确目的,正确认识其涵义,并用各种形式和方法,通过角色作用和角包转换及相关学科的参与来促进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1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涵义不清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在理论和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和书籍比较少,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培训[2]。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的卫生宣教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参于普及卫生知识,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向建立健康行为转移,向人们提供健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使个人、群体面对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时,有能力作出决择,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

1.2护理自身素质是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护士本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为指导思想,没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所做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科研意识不强。另外护士因人员少,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较少,信息来源不足,又缺乏主动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识。

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和认识不足,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以口头方式、宣传资料及墙报的方式向病人传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输,忽视了健康问题的反馈,因而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个性化教育,语言亦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动与病人沟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时机把握不当,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导致护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解决因健康问题及环境改变所出现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康复。

1.3其它因素领导重视不够,相互系统支持不当,以及病人因素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医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护理工作实施完成。因为护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否则这项工作将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基底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法律意识的增强等等,都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2.1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整体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观念转变,调动和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对病人及家属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水平,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进行决择,同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反馈、评估不断总结和完善,这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而护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内掌握和应用。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渐调整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并通过板报、录相、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书面教育和问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不同的个体、病种在疾病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2.3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配合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相互专业人员的配合,参与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护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正确对待护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时,及进对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尊重关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患双方都在寻找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凭经验进行护理实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强化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避免医疗纠纷,努力创造条件,使护理实践逐步跟上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护理模式,研制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需要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推行高质量、高效率工作方法,建立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管理及评价体系、工作职责条文、记录表格等,并选择5家省、市级医院作为主要试点对象,对全国10个省、市、地区医院的3000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93%省级医院和84%市级医院护士对研制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满意,80%地区级医院护士认为模式中的主要项目可以应用。结论:研制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在不同等级医院和社区应用推广。

近几年,护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医院迅速发展和崛起,一些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人力资源浪费、工作中盲目性等现象表现突出。有调查分析表明,造成上述原因除了护士缺乏相应知识外,更主要的是缺乏一套科学、系统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以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1]。为此,探讨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对该工作稳步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学科价值。近4a,我们借鉴国外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结合中国护理现状,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模式,经过临床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全国10个省、市的3000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主任护师36人,副主任护师141人,主管护师2045人,护师778人;95%以上为护士长,年龄25岁~62岁。选择3家省级医院和2家市级医院作为主要试验对象。

1.2方法

1.2.1设置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建立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组织管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护士工作职责条文及记录表格。

1.2.1.1建立4套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①评估、目标、计划、实施和评价;②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2];③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④评估、目标、方法、实施、评价。

1.2.1.2建立2种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①三级管理体系,即院级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健康教育科和病房健康教育小组;②二级管理体系,即院级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病房健康教育小组。

1.2.1.3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为二级管理,即护理部及病区。护理部每月进行质量评价,病区每周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和效果。

1.2.1.4建立护士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条文包括健康教育能力、水平、责任心等方面。

1.2.1.5建立健康教育记录表格包括内科、外科和简易病人健康教育记录表。

1.2.2临床试验将研制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在3家省级医院和2家市级医院试点应用。

1.2.3临床评价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在《护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时进行,使用问卷和当堂提问2种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共设30个问题,20个问题是用问卷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在10min内完成;10个是用提问形式,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以举手表决形式。

2种提问形式均采用单项选择。

调查表设计从4方面进行:①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水平、职称、所在医院性质、科室;②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包括4种不同步骤、思维方法、可操作性和难点等;③规范化评价标准,包括规范化记录、标准化评价体系、评价分类及内容等;④组织管理体系,包括3级管理体系、2级管理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护士的设立。

1.3资料分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5家试验医院经过2a多的运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改善,工作质量得以提高,病人的满意率上升5个百分点。

调查资料结果显示:93%省级医院和84%市级医院护士认为,研制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80%地区级医院护士认为,研制的主要项目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其中97%护士认为有必要参加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95%省、市、地区医院护士认为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可以在不同等级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和社区站应用和推广;90%护士认为有必要建立该评价标准体系;87%护士认为我国目前缺少规范化、科学化、易操作的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标准体系;85%医院目前没有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3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深化整体护理,有效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

3.1研究和建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需要医疗制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涉及医院而且涉及社区医疗,它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高质量、有效率的原则。健康教育是当今各级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也将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适应这种医疗制度,开展高质量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工作模式,以保证健康教育工作能真正达到促进康复、降低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3]。

3.2标准化、科学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的价值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科学的系统工作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等弊病,促进护理工作从经验型管理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发展[4]。通过调查,95%省、市、地区医院护士认为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可以在不同等级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和社区站应用和推广,其中50%赞同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标准化工作程序;39%赞同用评估、目标、计划、实施、评价的工作程序;8%建议用评估、目标、方法、实施、评价的工作程序;3%赞同用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工作程序。在推行标准化工作程序中,开展整体护理病房时间较长的与开展整体护理时间短的或没有开展整体护理病房的护士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

3.3建立医院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的作用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可以建立三级管理体系:①建立院级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②建立健康教育科,主要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以及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教育资料的制作和发放、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等工作;③建立病房健康教育小组,主要负责本科室的健康教育指导、实施、检查和贯彻上一级的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在试行的5家医院中,有3家采用三级管理体系,2家采用二级管理体系。调查资料表明:85%医院目前没有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但有迫切需要建立的愿望。

3.4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标准化评价标准体系为使健康教育工作能达到科学化管理水平,在建立组织管理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建立有科学依据的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根据近10a国外护理文献检索的情况:发达国家有相关评价标准体系,并指出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对保障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获取健康教育最佳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5]。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从评价的分类标准、测量标准、结果标准、标准化病人健康教育简易记录表、标准化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评价表等来考虑,其具体内容可以从行为改变、健康状态、自我照顾技能、生理健康状态、精神健康状态、使用专业知识资源、健康态度和行为[6]等方面来考虑。调查资料表明,87%护士认为我国目前缺少规范化、科学化、易操作的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标准体系,90%护士认为有必要建立该评价标准体系,以保证和监督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5加大护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力度护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护理改革的又一项工作内容,涉及的学科广泛,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各医院在开展健康教育或推行健康教育模式时,必须首先对实施者进行培训,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使她们弄清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联系及区别,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7]。调查资料表明:95%护士认为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

标准化、科学化的工作模式是高效率、高质量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临床护理工作只有贯穿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才能促使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0.

[2]RedmanBK.Theprocessofpatiented-ucation[M].St.Louis:CVMosbyCompany,1993.15~20.

[3]郭清.社区卫生服务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8~20.

[4]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132.

[5]TwinnS.Theevaluationoftheeffec-tivenessofhealtheducationinterven-tionsinclinicalpractice[J].AdvanceNursing,2001,34(2):230~237.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心理咨询室”有名无实

近年来,有无心理咨询室已成为检查各中小学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硬性指标。为此,有些不管学校条件如何,纷纷在校团委办公室或大队部、教导主任办公室挂上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牌匾,也有的学校腾出资料室或小仓库当做心理咨询室,并安排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教师做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些农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除上级来检查的时候外,平时,一次也没有接待过来访学生。有学生说:“要找咨询老师作咨询本来就很难为情的,一看咨询室里还有其他老师就更不敢进去咨询了。”学校心理咨询室成了有名无实的存在。

2.心理健康课被其他课挤占

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课时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主安排,一般安排在校本课程时间或团队活动课时间。各学校安排心理健康课的起始学年和课时数也各有不同。全校各学年每周都上一次课的学校为数不多,大部分学校都是部分学年两周上一次课。在访谈中,心理健康课教师反映,即使这点时间也难以保证,常被其他主课排挤。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压力最大、升学负担最重、出现问题最多的初三和高三年级,几乎所有学校都不安排心理健康课,大多以搞几次讲座的形式敷衍了事。

3.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师主要由校医、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也有的是班主任、共青团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主管教导主任等兼任。即使是已经从事若干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只要文化课教学需要就马上调整过去。加之提职、离岗、出国或调动等原因,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流动性非常大。

4.心理咨询时间难以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和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结合起来,两项任务缺一不可。不少学校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天忙于本职的日常工作,能用来搞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日平均仅有1至2小时。有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学生找几次都找不到心理咨询老师,以后就不再找了。即便是专职教师,每天忙于上心理健康课,也很少有时间进行个别咨询。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所持的立场、观点和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教育和传授知识的形式接触学生,而心理咨询教师则以理解、同情、包容与接纳的态度接近学生。两种不同的接近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没有学过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心理咨询教师”,往往以说服、解释、判断甚至批评教训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在心理危机干预状态下也采取上述方法,有时会引起强烈阻抗,甚至会起负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力量是很不够的。要解决心理健康课教师素质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2006年6月,我们对吉林省延边地区八个县市的初中教师进行过SCL-90心理测试,结果有25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是当前中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近几年从心理咨询个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密切关联,甚至有些教师的侮辱性语言暴力,将学生推向自杀的边缘。因此,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规定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的一些岗位,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等,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并要达到标准,没有达标的教师不能上岗或暂缓上岗。

2.关注单亲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近年来形成的单亲、留守学生群体,要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家庭结构形式有所认识,要能预见它给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甚至心理扭曲的结果,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影响力。可采取一对一的近距离心理交流形式进行疏导,让这些学生转换看问题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学会接纳现实、理解父母、自尊自爱、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离开父母的痛苦可以变成磨炼毅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要引导教师和周围学生对待这些同学要改同情与怜悯为理解与支持、改另眼看待为一视同仁;在言行上既不要过分地体现照顾也不要冷言相待,不做无意中强化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意识的举动。

3.积极开展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把握信息、观念或者行为技能,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诸多先行研究和经验证明,同辈咨询是在同辈之间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帮助同辈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的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好办法,是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应大力推广应用。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例如与朋友吵架、受人嘲笑、被排挤、害羞、没有要好朋友等,然而,父母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他们的交友问题却常常忽视。但专家研究表明,小学时期不受欢迎的学生,与人际关系良好的孩子相比,将来更易辍学,到了青少年期,也较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在职业生涯和家庭幸福方面拉开差距。因此,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孩子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地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

4.引领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强烈的好奇心,使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成瘾”,最终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网络成瘾”成了社会的一个不易治愈的痼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本,一方面要通过平时观察和心理普查,测量筛选出学生中哪些是具有性格内向、低自尊、不善沟通、缺乏自控力、易受挫等敏感人格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合他们的团体咨询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以便做到对有成瘾危险的学生的早期发现,早期介入,及时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变以往教育的封闭堵截方式为适度开放方式,发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学习进步的良师益友和便利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制订网络学习计划,建立互相交流的有益网站,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学习知识、进行小制作等活动,教育学生健康上网。要引导学生在团体中制订合理使用网络的契约或协议,规定上网的时间,培养其自律能力。要组织一些网络小知识、小设计等竞赛活动来激励学生学好用好网络,激发他们广泛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让他们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5.理性地开展性安全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是人们向往的东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冲击禁锢多年的性,要编写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健康知识的教材,要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的、正确的性教育和性咨询活动;也可以广泛采取同伴教育方式,通过形象有趣的互动式游戏,使性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要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认识到性是神圣的、美丽的,又是自然的、健康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获得“性免疫力”,从小潜移默化地习得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人类美德。

6.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校园危机包括意外伤害、学生自杀、校园暴力、师生冲突、家校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内的社会非常事件。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的紧急心理支援,它能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与获得健康。

目前,学生危机干预普遍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忽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形成危机干预机制及干预网络,责任没能落实到人。

第4篇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通常认为健康等于没有疾病,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生活适应性良好的完满状态”这一定义,肯定了传统健康观中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的观点,同时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纳入了健康定义。教育是一个终生的概念,21世纪对护士的一个最大挑战是一个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称职的教育者。可见,健康教育是联系健康知识和健康实践的桥梁,也是促进人群健康的行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已成为当今的现代护理模式,而健康教育对提高人们自护能力,建立健康行为、全面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医院是医治病员的场所,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充分体现的场所,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医技,医院的环境、秩序、制度,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护,通过护理健康教育,广大医护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行动准则,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下面从两方面讨论一下护理健康教育。

1护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1.1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随着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由于疾病的种类繁多,健康教育内容呈多样化,每个病种及其具体的健康问题、健康行为都可以形成一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社会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教育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具体有以下几项。

1.1.1疾病防治及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这是我们最多、也是病人最迫切需求的。包括:法定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疫情、隔离、消毒、护理治疗等知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仪器器械性治疗知识,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针灸等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有关注意事项;检查化验知识,如血、尿、粪三大常规,各种血液生化功能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B超、胃镜、CT、核磁共振检查等,都应首先向病人说明检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采集标本方法及检查结果的解释;合理用药知识,各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服药剂量、副作用、保存等,各类中成药的服药、煎制及适应证、禁忌证、全程服药的重要性等;就诊知识;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方面的卫生知识,如不同疾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在接受治疗和康复中的注意事项。

1.1.2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病人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同时对病人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原则教育,教育他们在精神上给病人以支持和鼓励,避免恶性刺激,并针对不同类型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矛盾,介绍有关疾病的预防知识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消除心理异常和心理负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1.1.3行为干预

针对患者特定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特点,分析行为因素与所患疾病的关系及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行为指导是通过语言、文字、声像等材料和具体的示范指导,帮助教育对象形成健康态度,作出行为决策,形成科学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是通过训练、深化、强化、脱敏、厌恶疗法等方式,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模式。

1.2护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患者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不同需求,在诊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根据实施场所不同,分为门诊健康教育和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1.2.1门诊健康教育

是指对病人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地健康教育,贯穿在候诊、就诊、检查、治疗、化验、取药等每个环节。由于门诊病人和家属变动性非常大,不可能针对每个人的具体需求开展教育,再则门诊病人流动性大,难以进行系统地教育,因此教育更宜侧重于普遍性,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特点,设随诊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处方和专科讲座等。门诊健康教育需要具备广泛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并注意保密原则。

1.2.2住院健康教育

入院健康教育:指在病人入院时,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如生活制度、探视制度、卫生制度等,提倡由床位护士进行,采用口头教育或宣传栏等形式,也可印制小册子发放。住院期间健康教育:住院健康教育应作为治疗病人的一项有力措施来抓,有条件的医院应该在病区内设健康咨询室,为住院病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包括书籍、挂图、标本等,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可多样化,包括讲课、咨询、小组讨论、互助程序化学习、电视录像等,健康咨询应作为病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对每个病人实施有效的教育并列入病史记录。出院健康教育:对象主要是慢性病人,有复发倾向者,需要接受长期健康指导者,其方法包括书信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家访,电话咨询等,主治医生与住院病人之间的动态来往,有助于医生根据病情发展,修正治疗方案,针对病人需求,给予相应指导和教育,从而有利于病人病情好转,促进康复。

2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2.1护理方面的因素及对策

观念陈旧,对护士角色认识偏差,相当多的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与分级护理要求。观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偏低,不能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教育角色偏差,给护理开展教育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对策:医院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精力,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组、术会,使每个在职的护士都能真正地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是护士的根本任务,真正适应新模式下护士角色的多元化。

知识受限,缺乏教育能力,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不了解病人教育的基本程序,不知如何施教。对策: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序,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教育,保证目标实现。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度等知识,护理工作者要加强自修、自学,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理论及指导完成。掌握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

2.2患者方面的因素及对策

由于社会观念及传统思想,病人认为护士只能打针、输液、发药,缺乏知识性。对策:护士要加强自身学习,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掌握礼仪知识,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逐步消除偏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与依从性。

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民素质偏差,患者对知识的接受存在差别。对策: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掌握病人的心理、社会、家庭状况,方式恰当、灵活、因人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意义的健康教育。

病人的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对策:根据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对疾病各个阶段的反应,灵活机动做好指导性工作,切实解决病人需求,同时教会家属必要的知识,做好配合工作以加强教育效果。

2.3环境因素及对策

与医护配合的协调性差,各项考核制度配套性差,后勤缺乏保障等有关。对策:管理考核方案应明确质量目标及相应的奖惩措施,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作到位,质量提高。提高各级人员的教育能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消除分工差别,加强医护工作的协调。促进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加大保证供给,配合临床工作,全方位服务患者。

第5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是要靠创新意识,就是能多为人民的健康着想,多提供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项目。“起搏挚友”学习班就是为了创造性的提供临床护理工作中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人民健康问题上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促进人民健康必须实现战略上转移,即从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上。良好的健康既是起搏术后“健康人”的心愿,更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通过临床尝试的实践证明,我们采用的起搏术后“健康人”的个体、集体及面向家属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对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掌握更多的自我保健技术起了有益、有效的作用。

1.思路

在实施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中,首先制订一份理想的护理教育计划,这不仅为护理的具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详细的、明确的指导,同时还必须包括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内容。起搏术后“健康人”的教育目前仍以医院为基地,以安置一年以内的“健康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消除了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统统交给医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他们的知识传授及医护患一起的交流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有关起搏器的各类常识及有关自己疾病为什么安置、起搏器安置后的各类并发症预防和发生故障时的急救处理等保健知识,为了能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真正掌握有关起搏知识。为此,我们进行了摸底书面考试,然后进行起搏知识的系列上课;最后再进行书面的考试,不能通过者进行个别辅导,直到通过为止。不仅如此,我们还请起搏术后生活质量高的“健康人”进行现身交流;其次学员们还互相谈体会,学习班就在这样的紧张、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对于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有心内科主任、起搏器专家签发的结业证书,以增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集体留影、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等。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000年4月6日~5月11日在浦东仁济医院演讲厅举办的“起搏挚友”学习班,参加第一期起搏器知识学习班的20位学员,年龄在37~80岁,文化程度在大学、中专、高中以上,以教本人为主。起搏器植入时间在1周~1年以内。

2.2方法

2.2.1考核评估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知识度——书面考试

携带起搏器的“健康人”在术后需要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尤其需要掌握自己如何检查自己的起搏器、起搏器的养护知识及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同时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特异性的知识指导。光凭住院期间的宣教是有限的,为使健康教育从住院延续到出院、到社区,故进行有关知识度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了解所需的知识。为此,我们先进行书面摸底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安置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能不能在体外程控、起搏频率每分钟多少次、如何使起搏器能省电、检查起搏功能的方法、哪些家用电器、医用电器会对起搏器有影响及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更换起搏器等方面知识的选择题,共计20题,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形式。而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医护人员指导了解的实际问题。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0%,见附表1:

授课教育是安置起搏器术后“健康人”渴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个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师担任主讲。讲授的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科学养护和监测方法、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起搏器与生命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正确选择医疗用具等;其次还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讲课、答疑;最后还请心导管室的技术员讲解起搏器参数的调节、起搏器的结构、安置时的全过程,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更多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知识,从而解除他们对安置起搏器后的不良认识。

2.2.3授课教育后的考核评估——书面考试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使起搏术后“健康人"增进了健康知识,改变“健康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考卷内容与上一次相同,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见附表2:

3.效果

3.1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了自我保护及应急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考核的合格率从0%上升到100%。学员们一致认为:“短暂的一个月学习,好似胜读了几年书”。充分体现了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懂得植入起搏器使原发病和基础病因得以控制,而不是彻底痊愈。其次必须定期随访,进一步观察术后疗效,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还能预测、发现、处理起搏器故障;发现、处理副作用或并发症,指导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起搏术后“健康人”感慨地说:“要想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定期参加起搏知识学习班、咨询、答疑及联谊等活动”。

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支持,因起搏器并发症重则危急生命,轻则影响生活质量。对防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已不再仅限于住院范畴之内,开始面向家属,面向健康人的教育。他们希望:“全社会不要把他们当作病人像健康人一样对待”。为此,我们组织学员建立了通信网络,选出小班长,增加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方法。

3.4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用真诚、同情的态度解除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痛苦和烦恼。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称他们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

4.设想与讨论

4.1常设“起搏挚友”健康教育点

根据起搏术后“健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内的术后“健康人”对起搏知识的渴求非常的迫切。因此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特异性的专业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从书面的摸底考试可见,在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住院时间的短暂,对于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是有限的。所以,常设健康教育点就是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时间每周一个下午作为接待日,为住院及出院后的“健康人”服务;有主管护师负责接待,为术后“健康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及播放相关的录音、录像,为其指定特异性的教育计划;耐心倾听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建议,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正真解除回归社会后的后果之忧。

4.2

开办不同层次起搏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

由于起搏术后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健康人”需求,特开设面向“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其目的是为了对起搏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低的“健康人”在家属陪伴下进行系列的起搏知识上课;授课方法和形式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使他们掌握起搏器的护理及保养常规。因为,安置起搏器后的老年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对于今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生存有顾虑和自卑感;同时结合起搏术后“健康人”存在的恐惧自卑及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特点,在病房为其提供场所,选择性格开朗、来院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介绍自己安置起搏器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现身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鼓励其它病人和术后的“健康人”。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释放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健康人”及家属积极参与,让“健康人”及家属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并导致病情恶化。因此,较好的社会支持会使“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4.3为起搏术后的中青年开设《科学性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讲座

安置起搏器后的中青年“健康人”,疾病的痛苦虽解除,但无形中带来了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又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不能过有质量的生活。针对起搏术后中青年存在的疑问,我们特邀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导管室技术员举行咨询、答疑活动,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而对术后中青年存在的“忌口”的性问题,结合有关宣教资料,举办《科学性生活指导》教育讲座;并印发各种书面材料,让其带回家学习。使起搏器术后中青年“健康人”及家属明白盲目忌口对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使他们能正真的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第6篇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逐步让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同时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敏捷思维、主动学习、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懂也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心里的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此外,还可以结合雏鹰争章的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锻炼。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真诚相对,角色转换。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老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不是靠威严,更不能靠训斥,最靠得住的是老师和学生坦诚相对。教学中,有的老师怕让学生提问,我倒认为学生提问是好事,因为学生的问题是很有探索价值的。虽然老师不是万能的,但是也不要不懂装懂,而应告诉学生实情,老师不会,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甚至向学生请教,让学生当“老师”来教老师,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师生间的“角色互换”。通过师生的真诚相处、角色互换,学生也会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说真话、掏真劲、办真事,自觉、积极、大胆、主动地去做,把事做得更好。

3、倾注真爱,促进内化。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