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1:43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美术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第1篇

(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

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

首先,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要体现社会关系,体现社会感情,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1)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去体会美术的价值,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就必须找到交叉点,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实现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2)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从家的环境开始,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历史模块,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例如,在历史模块,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第2篇

1.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虽然明确但效果尚不显著课程目标对高校编制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然而,我国高校在公共美术课程目标方面没有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目标。例如某高校的课程目标为“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课程目标只是普遍意义的课程目标,没有将目标具体化,没有可操作性,已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而是实现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辅助专业技能人才,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逐渐呈现了专业化,这种趋势逐渐导致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范围不适应时展的需求,须加强人文精神,注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加以改善,将会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梳理首先,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综合性稍差。表1中列出了我国部分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美术公共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美术的专业性进行分类,这些科目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像素描、色彩等,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另外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过多的注重专业水平,没有体现艺术与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梳理。国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仅有专业性的内容,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斯坦福大学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有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艺术与占卜,主要讲述了美洲文明发展的过程,阐释了在美洲文明进程的中,美洲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方法和技术进行创作的,对考古学家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怎样促进了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证。其次,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教育课程内容普遍适应性弱,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非常吃力。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立体构成”等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缺乏像国外高校开设的如“蒙古征服时期的艺术,成吉思汗和他的胜利者”等具有探索性适合公共教育学生的学习。

3.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透视(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首先,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要体现社会关系,体现社会感情,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1)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去体会美术的价值,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就必须找到交叉点,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实现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2)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从家的环境开始,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历史模块,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例如,在历史模块,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第3篇

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发展包括三部分:2~4岁属于玩耍阶段,4~5岁属于直觉表现阶段,5~7岁属于样式化表现阶段,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其阶段鲜明的特点。

1.玩耍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由于年龄尚幼,骨骼、肌肉等发育不完善,对于工具和材料的掌握能力较弱,但是好奇心较严重,因此比较喜欢动手探索,通过特有的方式与世界接触和对话。玩耍阶段儿童通过揉、撕、搓等动作对纸张材料进行探索,老师要注意儿童与工具的接触,保障儿童的安全,特别是在剪刀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可以使用儿童专用剪刀。

2.直觉表现阶段

直觉表现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创作欲望,在进行手工纸艺的创作过程中,往往都有自己的思想存在,且希望自己参与创作,能够对各种创作用具进行熟练应用,通过弧形、直线、拼贴以及折纸等操作,对纸张材料进行再创作和应用,因此老师与家长要对儿童进行鼓励,并满足儿童创作的欲望。如果在创作过程中,儿童遇到困难,老师或者是家长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与手工纸艺的兴趣,提高儿童自身的动手能力。

3.样式化表现阶段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儿童对于手工纸艺存在更大的创作欲望。该阶段儿童能够实现对纸张与工具一些应用,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与意识。儿童能够通过剪刀来完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且注意剪纸边缘的完整性,懂得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因此该阶段儿童的纸张作品的形式较为多样化。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手工纸艺的回归

在日常生活中,纸张属于较为常见的物品,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1.手工撕纸

在纸张艺术品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说手工撕纸的难度极低,且便于操作,可以在纸张上描绘出所需的动物形状,然后通过拽、扯、撕、拉等操作,获取所需的作品,例如:儿童可以先用纸张拽、扯、撕、拉出一条鱼形,然后再利用蓝色的纸张撕出水草、波浪等形状,对鱼形画面进行装饰,以保障纸艺的质量与丰富性。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海底世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再对鱼缸中的鱼儿进行观摩,通过现实生活提高儿童对于手工撕纸的积极性。

2.手工折纸

手工折纸虽然不用借助与其他用具,但是经过叠、折、压等不同的操作形式来对一张平整的纸进行创作,摆脱纸张原有的形状,赋予其一种全新的具有活力的形象。在手工折纸的过程中,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培养学生对折、中心对折以及对角折的能力,而且在手工折纸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形成变化多样的作品。

3.剪纸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属于一种民间艺术,通过剪刀与纸张的有效配合,形成一种极富艺术性的作品,不仅能够对儿童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剪纸中还存在着拼贴与镂空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单调,提高了儿童的兴趣。

三、结语

第4篇

(一)师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工艺美术高职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约80%的大专院校开设了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甚至有部分还将其独立出来,成立设计学院。一方面,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一拥而上,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并没有相应的师资储备。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与教育供应不成比例的问题,也间接致使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人才匮乏。有的一半以上的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都来自于中文、哲学等一些与工业美术专业不太相关的专业,在这种局面下,工艺美术类专业师资供应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教学设备

现状工艺美术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既有教学原则的一般性,又有其独特性,应将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高职工艺美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挖掘学生创作的潜力,工艺美术高职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教授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及熟练使用特殊的材料技能等,达到此效果,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会使用到多媒体及特殊设备向学生展示、实践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信息,以此进行更好的创作。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设备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也同样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基本都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同样应用广泛。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多媒体设备存在一定的局限约束性,如在传递信息上单一、硬件受限制、设备及材料受限、资源不能共享,不利于交流等原因。由此可见,多媒体设备越来越不适应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的要求,不适合当前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向现代化过渡的需求。调究数据显示:造成高职工艺美术师资培养硬件匮乏与落后的原因,有58.3%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培训场地条件限制,17.6%的教师认为是物质条件限制,还有13.7%的教师认为是统筹规划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工艺美术教学设备、仪器设备与特殊设备的使用率是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思考的问题。大部分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在管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一方面对工艺美术教学设备管理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在观念、管理体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贵重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与各高校资源共享的机会。因此,根据工艺美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工艺美术高职教学设备高效且科学的管理、使用以及共享机制,是当前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种教育。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职工艺美术教师首先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搞好市场调研、教学定位、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出应用型、全能型、实用型的工艺美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卓越人才,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就业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情况,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江西本地一些有代表性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学院、江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含网络试卷),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到95.7%。本次问卷主要涉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其中参加过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15.4%;乐意参加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36.8%:认为课程安排合理的教师有11.7%;另有12.6%的教师对工艺美术创作技巧不熟悉、23.5%的工艺美术教师认为教学和时代有所脱节。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工艺美术高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有的,以此来增强工艺美术高职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

1.教师专业知识分析。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在工艺美术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工艺美术知识。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方式不重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例如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简单基础的平面设计制作软件,没有从更深的专业角度去教学与引导学生,这样使学生局限在机械的制图领域,无法具有创新意识与更深层次的专业素养。从图2中可看出,学科背景知识、专业教学知识在整个金字塔里占的比重较大,但是我国工艺美术类高职学校教师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提高学科背景和专业教学知识是高职工艺美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工艺美术类教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知识,也值得各大高职院校倍加重视。

2.教师专业能力分析。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是指在工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工艺美术专业知识与经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从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指导的定位来分析:一方面,作为一个合格的工艺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走向以及学生专业素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变化,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市场的变化节奏相匹配,内容上体现出最新成果的可靠性方向。另一方面,在专业师资的配备方面,加大师资力量的协同发展,既要拥有高学历的人才,也要引进一批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教师来丰富教学实践队伍,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效、优质。

3.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状况。

审视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在不断的变更,教育思想观念也随着模式的变化而在一直的更新,创建出一种符合新一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新方向。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都存在着诸如教学管理体系薄弱、教学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另外,由于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上课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且随意性大,导致学生接受面狭窄,应用能力和市场需求不一致现象,进一步造成人才浪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却无法培养出与企业相匹配的具有相应技术水平的学生。当前这种现象的改变就需要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出应用能力强并可以与技术理论相融合的复合型学生,这才是高职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重要环节。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学校工艺美术类课程过于模式化,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顺应市场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足,掌握国际工艺美术设计流行趋势的方向感不够,这些也是影响教学内容的最为直接因素。教学方法墨守陈规,缺少大胆创新,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另外,高职工艺美术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遇到相对复杂的工艺美术市场运作等实践操作问题上容易产生迷茫与退缩的情绪,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时至少要增加一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的能力培训课程,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竞争力。各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将学生从理论型转变为实践型。

二、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中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教师针对“您认为学校的专业设施能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41.3%的教师选择了“完全能够满足”,28.7%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但在走访中,却发觉不少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目的的理解中把综合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淆,觉得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综合能力,由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侧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与作业的评价方式不合理在我国大部分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中,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课业成绩的评定大多都以“作品是否好看、获奖是否多”为标准,很少以“市场需求”与“一幅作品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消费”为评定标准。其实,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检验设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入手,降低对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硬性评价要求,客观辩证的对待。

三、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的职业指导性定位

(一)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在新世纪阶段,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需求,而现实情况则是众多高职工艺美术类院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基本成“跟风”状态,并且出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不吻合现象。二是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基础课程的设计只以美术课程和手工画为重点,缺乏完整的体系。因此,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传统思想为主线,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选修课的学习,体现教学机制的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既是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又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新世纪变革人才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要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把目标定位在适合一线岗位需求的要求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不仅要精选,而且要抓住重点,多设置专业重点课程取代一些非重点的课程。充分发挥本地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订办学方针,培养出适合国情、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首先,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实践课程,必须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市场、企业,作为重点来安排。实践应该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互赢,使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得到落实和保障,发展和延续,把学校、企业、设计用人单位的合作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当企业或单位提出方案以后,专业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思考和分析,向企业以及专业教师阐述,最后再由几方共同决定使用哪个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还可对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让他们及时掌握社会及企业所需的设计趋势动态。最后,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接触社会、企业、客户,才能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一是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的教学材料要具有可选择性,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技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实践变量。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就是一个教学量的改变,它往往与其他多个要素有关联,因此,教学研究常见的对策是掌握变量法。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有高有低,教学进展程度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教学中,不可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这时,教师就需有重点、目的来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三是传送信息的多样性。在探索式的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纳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这也是一种改进我国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高职工艺美术教师能力的策略

(一)调整高职教师师资结构及建设标准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更新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历上的提高,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并争取在专业技能上能够有所突破。此外,也可以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来优化师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应该是全职教师、社会行业专家与客座教师各占编制数的1/3。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调整师资结构,让其趋于合理,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积极性的调动。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和评价必须以职业指导作为相应的标准。从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了解设计市场的运作环境,还能具有较高的创意能力和工艺美术水平,这是工艺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根据市场的需要有意识拓展专业创新能力教师只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教材与市场对接的状况以及市场对学生需求的变化。在课堂上要将市场的最新动向、流行趋势传达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迎合市场。另外,教材不要与现实生产活动脱节,出现滞后性,加强教材的应用性研究,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根据市场需要挖掘学生在工艺美术专业上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三)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应对市场竞争与挑战竞争意识也是市场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因此高职教师们首先要敢于竞争,并积极主动投入竞争,在竞争中寻求进步,而不是被动地陷入竞争、躲避竞争,只有主动抓住一切机会,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促进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次应该努力让企业走进课堂,让教师与学生走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同时,提升教师了解、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高职教师个人的发展空间,丰富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方式间接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能力,形成教师与学校“双赢”的局面,或者是教师、学校、学生、社会“共赢”的局面。

(四)提升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达到“知行思”融合知、行、思(学习、实践、思考)是人类提升能力的独有方式,是一名工艺美术教师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因此作为工艺美术教师,要熟悉工艺美术的职业能力,就需要定期接受培训,拓展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论、技术、设备等发展趋势,这样有利于提升工艺美术教师教学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是分析、反思、提高的认知思维活动。工艺美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课程创新成果付诸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所思考、改善,并将“知行思”三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艺美术教师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五、总结

本文所研究的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的问题是结合实际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与需要,对工艺美术类专业来说,学校与教师都需要积极提升自己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培养高素质的、高水平、一专多能的工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努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向。只有这样,工艺美术类专业的高职教师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就会逐渐缩小,并逐渐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

第5篇

一、新媒体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渗透,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得以迅速推广和普及,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非艺术专业学生,涵盖了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和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是一门加强学生综合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创造力的的艺术课程。具体而言,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从艺术兴趣、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兼顾了理论、赏析和技巧等多个层次,体现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而且对于未来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公共艺术教育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艺术实践空间较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只有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引入新媒体技术,运用其创造性,挖掘其教学本质,变革期教学内容和方式,找到两者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2、新媒体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结果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化、多元化的新媒体教学平台的发展更是成为必然趋势,其作为新动力、新引擎影响着公共艺术未来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既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凸显新媒体技术优势,应对公共艺术教育变革,深化其教学本质认识,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新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具体应用优势体现在:首先,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多固定在教室,受时空限制较多,而新媒体教学平台的构建,拓宽了教育场地的范围,延伸了教学范围,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艺术培养,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学生自主教育的融合发展;其次,新媒体的出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切身的感受艺术魅力,拉近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距离感,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变革思路

1、加快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

公共艺术教育最早源于广义的艺术教育,随着人们对于该学科教学本质的深化认识逐渐衍变成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关注的是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然而,就目前我国公共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课程体系还不健全,需要重新审视,以提高教学效果:首选,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认识,要更新传统的观念,正确看待艺术教育的目的,该课程的开设有其重要的审美艺术教育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除了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之外,也要注重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在课程类别选择上坚持多层次、多元化的原则,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兼顾兴趣培养、艺术感知、欣赏、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并注重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发展。

2、促进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要想提升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加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知识的获取、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实践,而鉴于新媒体技术优势,将其融入到公共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选,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艺术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具有重要影响,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现代艺术发展潮流,跟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其次,新媒体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和氛围,艺术教育强调的是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能够为学生搭建、创设更好的艺术情境,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而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展开。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1、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在让学生切身的去体验和感受艺术魅力,以此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这都必须以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前提。而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学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艺术教育情境,改变了以往单调、范围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观看精美的、生动的艺术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真实的感受艺术效果,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据此促进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提升了其创造性思维。

2、利用新媒体,创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开始转向远程教育、在线教育模式,教师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实现艺术课件的学习、下载和沟通交流。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引入新媒体技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模式,使其呈现多样化发展,使得学生自主学生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进行在线学习,实时接受艺术教育,进行艺术交流,由此改变了单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新发展。

四、结语

第6篇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贫困户和城市困难及低收入家庭,到职业学校就读,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走上社会谋生是他们的最大愿望。那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审美素养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感性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还是侧重于作品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成就、社会影响、审美价值以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其目的还是通过“画以载道”阐明作品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并且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到博物馆、美术馆中去面对面地接受伟大艺术杰作之艺术美的熏陶,无法去直观感受、去体会。比如欣赏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往往是记下了一些专有名词、历史典故,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假如他们把远方的山、眼前的树、脚下的石头和古老沧桑的建筑仔细端详一下,这种美的感受可能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再比如美术作品欣赏,学生不知道何处是好,对写实类型的作品只能说出“画得真像”、“很逼真”,对写意、抽象类型的作品则更是直呼看不懂,实际上在这方面都是感性审美教育的失缺导致的。记得在一次学术讲座中,有人问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如何才能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邵先生回答是:“多看,看多了就自然知道画得好不好。”如何欣赏书法?范曾先生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诀窍,这个书法好,那个书法不好,感觉最重要,它给你快乐的感觉没有,给你愉悦没有?它给了你哪种不可言说的感动?有了这个东西,你就认为这个字是好的。”两位先生无意中说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即感性素质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职业学校审美教育中极其缺失的。

二、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工艺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

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民,其创作完全带有自发的性质,很少是专业艺人,因而显得质朴、率真,没有任何拘泥与做作,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比如剪纸、木板年画、织绣、传统壁画、泥塑等,从中可以窥见人民大众的审美心态,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洋溢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从材料、工艺、技巧、制作过程到夸张、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独特的色彩观念,富有寓意的符号化特征,美妙的装饰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特别是那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展示出来的创造之美、技艺之美,体现着乡土文明中手工艺人的生命情感与崇高行为,无疑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二)民间工艺美术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

民间工艺美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职业技能教育的层面上讲,民间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有助于学生形成朴素、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形成直观感受、动作思维,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以及提高熟悉并运用各种材料的组装和表现力,这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无二致。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就是要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清晰的程序思维,准确无误的操控能力,锻炼协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来启发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开掘出对传统工艺之美的领悟能力。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教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技能教育,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手工艺基础上的独立、分工、合作、标准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最为生动的实践形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为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有助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即上层、中层和下层,在艺术上也大体如此。作为下层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官造工艺而独立存在的,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世代相传的产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都是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影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群体的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密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在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以其传统的、反映着民众趣味和价值观的造型样式,与民众共同创造着平凡有乐趣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完善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让人不能忽视。”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民间美术生态土壤正在加剧流失,文化生态链条正在加剧断裂,有的甚至已经无法修复弥补。因此在职业学校推进民间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能通过审美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还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要求、教学实施进行了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把公共艺术课程上升为学生必修课对职业学校来讲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工作的意见》,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其中有两点说明意义重大“,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长期不受重视、松散不统一的公共文化艺术课就有了“硬杠杠”,课程建设也有了依据。

(二)抓好教材编写工作

一是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特别是一些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活动,技术复杂,技巧高超,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积累中获得的,也曾经得到师傅、年长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代言人,请他们参与,可以保证教材编写基础更广泛、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实际上,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在建立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工艺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统的优良传统”。二是教材开发要有多样性。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习俗也有较大不同,发展较好的学校也都是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果用一本教材在全国通用显然是不行的,不符合实际,一来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教学需要,即使用了,对有的学校来说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二来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不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实际上是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在尊重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开发出兼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教材作为补充。既有国家规划教材领衔,又有各省地方教材补充,形成内外有别、多样互补、特色鲜明、多元统一的立体化美术教材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要贴近实际,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明显,各地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但在文化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大量的文化标志品种,美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都能够开发自己的特色美术教材。就民间美术来讲,代表性的有年画、刺绣、泥塑、剪纸、玉雕等,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陶瓷、漆艺、蜡染、编结、蓝印花布、云锦、皮影、香包等;各民族还有一些技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比如“苗绣”、“大理白族扎染”、“海南黎族织锦艺术”、“土家族织锦”等。而且每种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传承人,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教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大方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统筹规划编写教材,实现优势互补,可以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写,形成系列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美术成就。此项工作意义深远,如果能做好,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功莫大焉。

(三)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师资还是比较缺乏的,因为审美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美术师资建设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几千人,只有1个美术教师。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美育的重视,各个学校也会从不同渠道积极引进教师,师资紧张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决定了教学水平,现有的艺术类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艺术专业毕业,优点是理论素养比较全面,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不足是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认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此,可以组织教师轮番到专门的院校去培训学习,也可以定期安排到工艺大师工作室去实践锻炼。目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做得比较好,是学习提高的理想之地,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各民族地区去考察,以开阔视野,切身感受体验民间的古老技艺,搜集整理第一手民间美术教学资料,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保证规定课时开齐开足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课程,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学时还是偏少,按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总共72学时,其中美术36学时,基础模块只有18学时,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到保证还是个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受其它专业课程影响,音乐和美术分在上、下两个学期进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课,学生学了音乐就学不了美术,而且,尤其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手工传承特色的内容都安排在拓展模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保证教学质量,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应是教材开发部门和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第7篇

1.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很多中职学校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所以其教学方式与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所以教师应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是改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并积极探索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平台。例如,在3Dsmax实践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单纯的进行理论讲授,应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在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自行进行设计和实践,并结合3Dsmax的设计实例,重复操作,加深视觉美的体现,并结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就设计实例的具体情况展开自主合作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与深入的探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气氛热烈。这时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积极做好现场调控,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总结和点评,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快速改变,向着有利于就业竞争力提高的方向发展,其发展性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2.顺应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规范的主体是知识结构设计,而知识结构设计的集中体现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了确保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能够以服务为宗旨,将就业作为教学导向,相关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顺应市场需求,收集大量教改资料,并与企业主管和多个专家进行探讨,交流经验,并听取各方意见,然后按照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现状,对课程和权重比例进行调整,认真修改和研究校企的课程内容衔接,相继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争取做到传统与现代内容、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综合实力与实践能力的协调统一,并在新的教学改革中,积极融入新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