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1:25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文化欣赏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第1篇

油画起源于西方,是西方画的重要画种,具有非常高的表现力,极大推动了世界绘画的发展。油画使用油质材料,它也因此而得名,一般在布、厚纸板或者是木板上进行创作。油画具有非常丰富的色彩、强烈的空间感和质感、层次等,描述的事物十分真实生动,将事物的质感发挥的淋漓尽致,艺术表现力极强。另外由于油画颜料容易修改,作家可以尽情的进行艺术创作。比如世界著名油画作品《蒙娜丽莎》,它成功地塑造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属于城市有产阶级的一位妇女形象。画中的蒙娜丽莎具有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露出一种欢愉。尤其是她微微上翘的嘴角,使蒙娜丽莎的笑容看起来十分平静,但却又给人想象,意味深长,将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中有教养妇女的矜持表达的十分美好。

2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油画欣赏教学中优势分析

2.1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油画欣赏教学的内容

由于油画欣赏教学的课时有限,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讲解油画欣赏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会在课前做好油画欣赏的PPT课件,可以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油画欣赏作品,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比如在PPT课件中,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代表作品配上文字说明和作品图解分析等,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系统地、反复地欣赏这些代表作品。这样,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就能欣赏几十幅作品,大大提高油画欣赏课的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交流和欣赏、感受作品的美。

2.2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营造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时,教材中的油画作品受到印刷质量和尺寸问题的影响,欣赏的视觉效果很差,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作品的数字化图像,画面十分逼真,对画作的局部还可以放大欣赏,极大地满足了教学的需求。比如,欣赏油画作品《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局部放大就能观赏到画面墙上的小圆镜里精细描绘的画外景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画风受到了传统细密画的影响。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一定离不开PPT课件的设计,而设计PPT课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选择课件模版和设计版面的过程中,都能展现出油画教学老师的专业素质。在PPT课件中加入大量的油画欣赏技巧信息和一些优秀的油画作品,让学生受到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油画欣赏教育的目的。

2.3多媒体技术可以满足油画欣赏教学对图像的需求

油画欣赏教学中需要高质量的油画图像,并能所以对其进行编辑处理,这样才可以和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并且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多样的油画作品和丰富的创作资料,而且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欣赏作品的机会,完全达到了油画欣赏教学中对图像的要求。第一,通过Photoshop等软件,可以随意分离、组合或者是随意勾画油画中的物象,变换不同的色调,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分析作品的构图及色调特点等,全面认识作品的形式语言法则。第二,由于这些图像处理软件功能给长强大,还可以为师生提供创造机会。比如,通过过滤器等工具对作品进行处理,可以使作品呈现出油画、浮雕、马赛克等多种视觉效果,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感受到从客观自然物象至油画作品的提升过程,感受到油画独有的语言特色。第三,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对画作中的图像进行处理,能使抽象概念更加直观化,降低油画欣赏的难度。由于在学习油画初期,学生的欣赏水平有限,一般只理解写实油画,抽象油画和现代派油画很难被理解。教师只需要调出一幅秋景画作,采用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马赛克效果”处理,风景照片就会改变色系,变成红色、褐色等系列色系,显示出抽象的效果。图像经过处理之后,学生仍然能够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则对对再现、抽象等艺术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4多媒体技术提高视听综合的效应,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油画情境

多媒体技术除了呈现视觉图像的优势外,它还将声音、音乐融入到油画欣赏中来,使油画作品与音乐、影像资料、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欣赏中的综合效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配上一些情景音乐,教师在一旁进行讲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创设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听觉、视觉都受到强烈的刺激,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例如展现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时,配合播放《国歌》,音乐意象与油画形象融为一体,学生马上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体验。

3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 数学文化;数学素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98-02

1引言

从1995年开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通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很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都积极响应。教育部也先后制定了几项重要措施,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数学文化修养显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数学文化不是讨论数学问题的,它是一种以数学为背景的文化。通过这种教育学习,就是要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教会学生如何去品味数学、欣赏数学,亦即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数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满足专业学科知识需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均衡的文化素质和与时代相适应得知识结构。

2 数学文化、数学课程与学生素养

数学文化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美等。数学文化几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数学也是一种素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日本的米山过藏曾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的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由此可见数学文化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和方法

数学文化的价值不容忽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把握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笔者认为,渗透数学文化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多角度地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首先,搜集数学故事,体会数学的发明过程。教师可督促学生利用课外读物、数学杂志、因特网等信息工具去搜集数学故事(如数学名词、数学符号等)。任何一个数学名词、数学符号都是伴随着数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如:“+”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写为“u”,最后变成了“+”号;“√”是由拉丁字母“r”演变而来;在极限的定义中常用的符号“”“”分别是英语单词Any(任何的)、Exist(存在)的首字母的倒写和反写;因为定积分的定义当中涉及求和,积分符号“∫”是拉长的“S”(英语中求和sum的首字母)。学生通过对数学故事、数学符号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体验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智慧与生命的。

其次,了解数学名人,领会数学家的科学精神。古今中外,每一位数学家成功的过程都是值得学生去了解和学习的。他们有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求真态度,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坚定意志,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我国古代南北朝的祖冲之用挪动筹码(小竹竿)的方法进行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3.141 592 6与3.141 592 7之间。欧拉年近60时双眼失明,接着彼得堡失火殃及他的住宅,书籍和大量手稿焚毁,5年后,爱妻病故。在这些不幸面前,欧拉没有退缩,而是以坚韧的毅力奋斗着、拼搏着,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让人笔录他的发现,17年的时间里写出4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拉近了数学家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

最后,认识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许多人质疑:数学中存在美吗?普洛克拉斯曾言简意赅地指出:“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也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美蕴涵丰富的思维与方法,通常将其划分为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抽象美等。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进行积累和对比,认识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如人们在使用正整数过程中根据其特点规律,发现了完美数、默森数、回文素数、孪生素数;在数理演算与证明过程中,人们逐步发现反证法、RMI方法、抽象法等。再如大家熟知的“黄金分割”“黄金比”,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种“分割”和这种“比”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愉悦感,非常难得,如黄金一样珍贵。黄金比,是工艺美术、建筑、摄影等许多艺术门类中审美的要素之一,认为它表现了恰到好处的“和谐”。对美的认识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鉴赏力,陶冶情操。

3.2 课堂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素质

首先要渗透数学史,揭示知识形成发展全过程。数学史揭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与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是怎样在人脑中形成并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天文观测和航海时所遇到的问题(即角与角的关系),由此产生球面三角,之后又由于间接测量和测绘工作的需要而出现平面三角,经数学家逐步改进,才出现今天这样完善的三角函数及相互关系。再如讲导数的概念时,可给学生介绍导数概念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以及设计透镜时所需求切线的方程。通过对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历史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要讲解数学名人名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遗留下许多疑难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不断研究,有的至今没有答案,有的则是在附加条件后才得以解决,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这些内容,展示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如古希腊遗留的尺规作图三大难题(三等分角、化圆为方、倍立方体),其中三等分角被认为不可能实现,而在附加条件――给直尺加上刻度,则可实现。学生在了解数学界的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后,必然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实践兴趣,对比加以思考。陈景润就是听到老师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而下决心向皇冠上的明珠进军,从而证明出“1+2”,与哥德巴赫猜想只有一步之差。一位美国数学家称赞他“移动了群山”。

最后要重视数学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要。数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社会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几乎渗透到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拉奥・柯西)有需要才会有动机,学生只有在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要后,才会产生学习动机,进而学好数学。如在极值的应用、微分方程等教学中可以融入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知识,建立模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模型,最后解决模型。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续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开展数学活动,给学生学习文化的空间

首先要撰写数学论文,自办数学小报。在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以后,教师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成论文,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日记,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评比,选出优秀并奖励或建议投稿。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出版数学文化报、板报等,共同分享学习数学文化知识的乐趣。

其次要开展数学建模,制作手工模型。课外作业的形式丰富多样,不能只局限于做作业,教师应不定时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如开展数学建模,制作手工模型)。数学建模是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可规定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数学建模竞赛。制作手工模型是手脑并用、开动思维、发挥想象的好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4 结语

在数学课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多数教师虽然也已认识到数学文化的价值,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数学文化很难有机会进入数学课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地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加强自身的学习。可以通过读一些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文化方面的著作和论文,提高自己的数学教育理论修养和数学文化修养;也可通过学习和借鉴一些名师的课例,体会数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努力做到:首先,更注重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特别是数学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积极地探索发掘数学文化素材,注重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的胚芽;其次,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最后,在课程考核环节,要降低形式化的要求,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总之,只有真正地将数学文化带入教学过程,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数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第3篇

为此,我们课题组从2007年至2010年在数学课中进行的数学文化教学研究,下面与读者共同分享我们的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

我们想通过数学文化课的开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求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研究的过程

我们在实验班每周开设了一节数学文化课,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人数均为54人,均是年级组按成绩进行的自然分班,排除人为因素。教师的学历和教龄均相差不大,两种班级每周数学的课时数相同,采用相同的教材、练习和资料,保证教师相同的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我们根据高中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背景和基础,选择适合的数学文化内容进行教学。数学文化课主要有两种课型,一是实践操作活动课,二是阅读感悟欣赏课。三年来,我们共开设了数学文化课40节。

为了保证课题顺利实施,我们课题组每学期召开了两次会议,一是学期开始工作任务布置会,二是学期结束,对照学期目标的课题工作总结会。会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数学文化研究的论文,研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发动学生,开展了一些数学文化活动,实验班级出了五期主题为《我爱数学》的数学墙报。课题组成员面向本年级开设了三次讲座活动,三次讲作的内容分别是《无处不在的数学―数学的应用》《有趣的数学》《数学名题欣赏》,引起学生极大的反响,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

数学文化课内容按课型分为两大块:一是阅读欣赏感悟内容,包括数学家故事,精彩数学史,数学名题欣赏,数学应用范例、数学诗歌等。二是实践操作活动内容,包括数学趣题,数学游戏,数学谜语等。课题组在确定数学文化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①活动形式游戏化;②列举范例生活化;③化解疑难故事化;④数的演算奇妙化;⑤介绍人物传奇化。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文化课的开设,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欣赏感悟课上重在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结合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的思考、发现、感想和独特的见解。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文化课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

四、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数学兴趣得到了培养,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数学文化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形式。不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而且文化课的时间灵活,空间广阔,没有作业负担,学生完全摆脱了失败的阴影,另外参加文化课本身就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愉悦。因此,学生兴趣很大,逐渐能主动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将数学学习与其它学习结合起来,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学生的数学兴趣逐渐高涨。

2.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所上升。由于文化课开展,使学生知道生活随处有数学现象,数学亲近了学生,他们不再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了,对数学有感情了,成绩也随之提高了。实验班级的数学成绩在高一第二学期里合格率和优秀率均列全校第一名。在高一年级试验时,有一位叫刘骞的同学,入学成绩是全校一千多名,对数学学习兴趣一般,其他各科成绩更是平平。但是上了几节数学文化课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数学成绩直线上升。他说,以前真不知道数学是那么有趣,那么有挑战性,是那么引人入胜。由于在数学上取得了成功的体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总体成绩不断提高,今年高考该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第4篇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所谓数学的观念和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的头脑、数学的素养,准确地说是指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和化归意识。比如说推理意识,它体现了演绎逻辑的可靠性、严谨性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性、深刻性,这有助于学生不盲从、有条理、善思辩,在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认为,数学文化的渗透应有机结合现行数学课程各模块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透过领略、接受数学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影响,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数学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数学对于其他各种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作用;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体系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

一、数学课堂教学――建构以数学小课题研究为主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数学优势是所传授的知识比较系统,知识点分散,学生容易掌握,不足的是知识分得比较零碎,学生在建构知识链的困难较大。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

比如小课题:绘制我们的校园,就是以比例尺知识为主工具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确定方位,测量长、宽。第二板块:绘制平面图。第三板块:制作模型。这个板块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生成出来的,在绘制平面图后,学生想制作立体模型图,陈列到学校的门口。于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同上一节课,数学老师解决测量中高的问题,美术老师解决制作立体模型的问题。

再比如二年级的“我们去春游”小课题研究,综合了活动策划、购买物品、购票策略等等,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加减乘除的知识;“今天我当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一天时间里的买菜、烧饭等活动的统筹安排,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克、千克、秤的知识有了了解;还有“包装的问题”、“我爱学校”等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等人文的东西。学科之间还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校本课程――把丰富的数学资源引进学习领域

进行数学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把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引进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由于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在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后,很少有时间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展的历史。在当代国际数学教育视野中,数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数学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文化史涉及的数学史知识包括:

1.数学知识的来源和背景;2.数学思想方法;3.数学欣赏;4.数学家的成长故事以及取得的成就。

此外,数学的理性品格应成为重要的数学文化内涵,许多大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这些史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对学生正确看待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三、数学专题网站――学生更自由而广阔的数学学习世界

在当今知识外储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时空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数学教育应该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网络,就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我们学校建设的数学网站就是动态传播数学文化的平台。该网站由6个板块组成:闯关GOGOGO,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智力冲浪,解决问题,获得积分,体验成功和竞争;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之余放松身心;数学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一个个精彩故事中感受数学的好玩;数学小论文,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心得体会发表在网站上与同学共享;数学人物,让学生在网上与数学家“亲密接触”;数学思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

四、学生数学社团组织――挥洒学生数学才华的场所

第5篇

参考文献

[1]理科非数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人才培养与大学

数学教育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2

[2]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大学数学报告论坛2006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P35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P190

[5]张景斌等中学数学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

参考文献:

[1]阳妮.大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J].高教论坛,2007.(5):87-89.

[2]郑兆顺.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3):43-54.

[4]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参考,1997,(10).

参考文献:

[1]曹之江.现代数学教学的原理和实践(一)——论数学教学的完全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2]张景中.什么是“教育数学”[J].高等数学研究,2004(06).[3]王青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改革刍议[J].数学教育学报,1995(04).

[4][美]莫里斯克莱因(MorrisKline)著,张理京等译.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齐民友著.数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陈朝坚.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

第6篇

 

对数学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六合励志双语学校  俞晓强  13405881122

 

[内容摘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体操给人的感觉是轻巧的,灵动的,柔美的,数学也应该是灵动的、活跃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对于很多学生却是沉重的,思维没有应有的跳跃。

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在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笔者把数学课外活动当作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的“试验田”。通过数学史话、数学家故事、拓展训练 、科学性小研究等多种活动,达到了“感受数学趣味、体现思维灵性、发展创造才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在正文中,我从理性思考、具体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数学   文化    思维

[正  文]

一、思考:什么样的数学才是最吸引学生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从根本说就是对人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几个特性。数学应该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一门学科。

数学教师经常为学生不爱学习数学而苦恼,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不动脑筋”。而越是到初中阶段,我们越是发现学生对数学是苦恼的,畏难的,思维是停滞的,他们经常把解题结果正确性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

纵观我们的数学教学:单调的讲解,人为制作的所谓“思维难度”,为了形成技能而进行大运动量的练习。数学缺少了思维的快乐,缺少了文化的内涵,缺少了所该有了的灵性。

因此,我们呼唤数学文化的回归,呼唤数学灵性的体现,创设最能吸引学生的数学内容。

什么是数学文化?它是人们很自然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丰富我们的生活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习惯思维结果。

知识可作为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但如果不增加数学文化的元素,就不会培养出真正有数学素养的人。现在的课堂中把解题训练作为数学学习的全部内容,使数学文化在课堂学习中无法体现,而学生在枯燥的训练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数学越来越惧怕,数学何以能促进改革其思维的发展。

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到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是对数学知识一种全新的提升,数学文化的范畴比数学知识当然是大的多,同时它真的成为本身数学素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机械的解题能力。缺乏文化氛围的简单的知识教授,只会使学生限于无穷无尽的记忆和解题中,最终是兴趣的消失,思维的停止。如同数学中的奥数原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最后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接触奥数后逐步散失了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一门课。

在对现行的数学教学的反思中,对数学文化的回归的呼唤表明:如果数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数学教学对促进人的发展、构建人的精神、形成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价值和意义在学生数学中得不到体现,数学教学何以能培养有“文化”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不停的实践,寻找最能打动学生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不是我教授教材的内容,而是我的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上完上一节,学生就关注我的下一节的内容,他们努力做好作业,以使我不占用课外活动来讲解题目。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中,课本是其主要的内容,但课本中对数学文化不是主要内容,数学文化是教师在渗透中进行的。

在这里我重点谈一下在数学活动课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在这里,学生将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兴趣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在课外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1、体验——形成积极思维的动力:

中国在数学研究上自古以来一直有突出的成就。这方面的知识所表示出的中国人的智慧,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在数学知识产权的学习上有积极思维的动力。

由数学故事所引发的思考会使学生在体验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中感受数学的真实性,同时促使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感受数学家的研究快乐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学生学习算术平方根的时候,查到平方根“ ”,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 ”表示根号。“ ”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它的产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 数学符号故事也将会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八卦一般是与封建迷信相联系的,而这里也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公元1646-1716年)曾经为设计乘法计算机而绞尽脑汁时,他收到了一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寄给他的八卦图。使他从中受到启示:如把“--”看成“0”,把“-”看成“1”,形成了下面的联系:

 

 

学生听后非常兴奋,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路上,也曾经有过中国古人的智慧。

 

2、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知识技能的培养大于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更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多样性的重视。但这种思维多样性的培养,经常受到课程内容的限制。同时在应试的思想下,多种思路的解法经常只是在新授时的展示,在练习中又逐渐被老师所希望的那种方法固定下来。

从课本中走出来,提供更丰富的探索内容,消去了担心学生的多样性的解法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的顾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自由和灵动了。在数学活动课上,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介绍欧拉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历史数学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了勾股定理名证欣赏片段

如图1,ABC 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CAB为直角,在边 AB、BC 和 AC 上向外分別作正方形ABFG、BCED 和 ACKH,过点 A 作直线AL垂直于DE交DE于点L,交BC于点M,连接CF、AD。

图1  欧几里得证明

             

这个证明巧妙地运用了全等三角形和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进行。不单如此,它更具体地解释了“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的几何意义,这就是以ML将正方形分成BMLD与MCEL的两部分!这就是各种证明方法中最为著名的欧几里得证明法!

在这种证明方法中体现着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幻灯片演示:图2):

 

 

 

图2  动态演示欧几里得证明方法

 

本案例以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介绍内容,分面积法、拼拆法、剖分法、直接法四种典型的思考方法进行介绍。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证明方法,如:欧几里得证明方法及其动态演示、赵爽的弦图证法、伽菲尔德证明方法等等,引导学生在欣赏历史上的勾股名证时体味数学家思维的精妙,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叹数学的美!

在传统的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证明方法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定理的结论介绍与应用训练上,探究文化内涵也只是利用其“谁比谁早多少年”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这样一堂“勾股定理名证欣赏课”,将多元文化引入数学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谁比谁早多少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数学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数学创造都是根深叶茂的世界数学之树不可分割的一枝,从而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认识古代文明的数学成就,同时,通过不同数学思想方法的对比,如介绍的各种方法中所涉及的进与退、分与合、动与静、变与不变、数与形、一与多等等的辨证思想,可提高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学会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自己动手进行拼、补、凑的实践活动,亲自体验发现的过程,感受动手的乐趣。

再如:我在班上给学生上了“与众不同”一节找规律的课。首先给学生呈现了以下的图形让学生探求规律。

 

 

 

 

   

 

学生的观察角度一开始就多样起来,与我的预设答案完全不同的想法,我都给以了充分的肯定。结束前,我尝试着要求学生自己能想这样创造一些与众不同不同的图像吗?并且能说出合理的理由。作业交上来后,合理而有趣的构思非常出色。下面就是就个出色的作品。

 

 

 

 

图一

 

 

 

图二

 

 

 

图一的同学对汽车感兴趣,他设计的图案全是用汽车的标志作素材,他说这里面也有与众不同不同的数学内容。比如说;其它图案的图形内部的线段交点都多于一个,只有最后一个图形的内部线段的交点只有一个。

图二的同学巧妙的利用数学中的运算符号编题,只有图六的图形不是运算符号,其它图案的图形都是+、-、×、÷、=、[  ]组成的。设计巧妙,图性直接和数学联系起来。

    在具体的情景和物体中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它们,这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在这里数学不在是“与我无关”的枯燥的内容,而是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文化与学科教学联系了起来。

3、创造——拓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达成共识的教学趋势。决定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今后发展力量的是有大量的创造性的人才,大量的模仿式的解题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扼杀,灵活多变的解题变成了只是机械的对解题方法的套用。在日本非常流行一些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的异想天开的节目,如《超级变变变》》《鸟人比赛》等,有研究表明正是这些民间的创造性很强的节目使日本在创造发明方面有很了不起的成果。

    我把趣味数学引入到课堂中,“异想天开”就是我的尝试。给学生一组图片,如:

 

                                                         ……

 

 

让他们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简单的线条组成的图案具体转化为生活的物象。思维完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自由转换。在这里数学的意义被放出大了。简单的枯燥的学科数学变成了有包容性的“大数学”

第一个图形,有人说它是瓦片;有人说它是书的背脊;有人说它是一个圆柱的一半……,第二个图形,有人说它是一面扇子;有人说它是一面将要打开的门;有人说它是墙的一角……。“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再是老师一再强调的内容,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自我表现需要,最不喜欢说话的孩子也有了发言的冲动。

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来,一个个生动的名字又出现了:我的思维仓库、我的思维百宝箱、世界上最古怪的想象……

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着想象,他们想象着并快乐着。合理想象、合理推理、抽象能力都得到了体现。

这样的数学课堂使学生产生了什么变化呢?超过了我的预期想象。在数学活动课开始之前,他们反复询问:今天上什么?临时改动数学活动课内容,需要先和学生商量,否则学生会极力反对。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享受到数学的“教”与“学”的快乐。

在整个实践中,我主要是侧重于数学史话,数学故事,智力数学等与课本知识完全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虽然是数学文化中的一种较浅的层面。但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思维的动力,拓展探索的能力方面仍然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课堂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而要实现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目标这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屑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1997年4月

[2]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楚庭  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沈康身  历史数学名题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涂荣豹 《数学教学认识论》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9.13

 

[作者简介]:

第7篇

从教学实践来看,中国大陆的数学教育取得了许多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一些经验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但是必须承认,在中国数学教育取得巨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有无法回避的隐忧。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较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强,同时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造成学生一边为了取得高分而被迫“恶补”数学,但是从心里却痛恨数学,一旦考入大学,便会丢弃数学。换句话说,他们仅仅把数学当成“敲门砖”,用完后即过河拆桥,没有把数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典型自学带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应用。这与我们的科学传统缺失有关,也与我们的不当教学方法有关,更与我们数学课程的过分抽象、缺少文化元素有相当的关系。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的数学教育界已经关注此问题,并开始了探索数学文化的步伐。

通过调查研究和从现实出发,并借鉴其他中学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尝试在我校的初高中开设《人文数学欣赏》新课程,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在此基础上试作探讨。

1.数学课程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数学课是中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理解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思维价值,锻炼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理性思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其他课程学习及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虽然数学课程如此重要,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很难,有厌学的倾向,使一线教师进退两难,怎么办?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努力培养好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努力提升质量,借其他课程的力量和文化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强烈的学习动力。

2.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探究。面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左右徘徊的现实,许多教师和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方案,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切实解决问题,需要从源头分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研究学生需要,研究学生实际,研究学生接受能力,研究学生的实际想法[1]。

在近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与文化”系列课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相关的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教与学》、《数学通报》近年来发表了许多讨论的文章,几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院士相继出版了一些数学文化的书籍。其实,在一段时间内,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在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也积极开发一些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课例,尝试如何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从其中获得营养、提高数学修养,进而再进行一些理论构思上的完善,从实践到理论,开展一些实证研究工作[2]。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发展中,高中的数学选修课和高校普遍开设数学文化课程(包括理科、文科和工科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相比之下,我们学校的数学课程显得比较单调,学生没有选择提升自己数学素质的余地,无法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和调节,拓展自己的视野[3]。所以变革是必须的。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数学文化中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美学因素能引人入胜、激荡人心。借鉴其他学校开设的《数学文化》课程和普通高校开设的《数学史与数学美学》等课程,以及在高校文科专业开设的《文科数学》课程,我们尝试在本校开设《人文数学欣赏》课程[4]。

二、开设人文数学课程的意义

1.借用人文教育力量,提高数学教学效能

数学教育要想取得高效益,就要走进学生心中,必须借用人文教育为工具,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形成对数学浓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者进行教育,目的是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熏陶,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生存能力,也应提升做人境界,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有尊严、有幸福感[5]。

数学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要素成分,而且始终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对一个人来说数学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也容易被忽略的是它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往往要靠人文教育来实现。单纯的数学知识和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厌学,而人文教育因素,就能调动学生心中柔软的情感,吸引他们探究数学,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2.数学课程包含许多人文因素,能让学生亲近

数学教育中包含不少人文因素,比如数学能培养真理精神、理性风格、审美情操、良好人格、辩证思维等,数学学科特点与课程价值,决定了其在人文教育中应该并且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明,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6]。

从某种角度衡量,数学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因此中国要提升实力,首先要有数学实力[7]。数学早已成为与自然科学(主要是理化生等学科)平行发展的独立科学体系,传统的“数理化”平分秋色的科学体系已经无法体现数学的核心价值。近日,有学者提出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法体系中,除了大家通常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的两大类方法,必须承认特别重要的第三类方法——数学方法。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科学。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有科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当前许多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仍然是满堂讲,一个显然原因是相当的一批中小学教师都深受传统数学教学影响,采取“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中过于偏重于演绎论证的训练,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人格提升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理性精神的领悟,从而完全削弱了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导致数学教育的形式化、机械化、枯燥化,缺少人文美感和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另一原因是由于许多教师平时缺少读书,缺乏数学历史中的文化知识,以及忽视教学的评价体制等主客观原因,使教师不愿意在数学文化传递中多思考,极少考虑如何通过活生生的数学教育,使学生从内心理解和全身心地体验数学的价值,其中包括: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包含深刻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有助于高层次的技术交流和创新等[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故事一定能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数学游戏必然引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深层次的思考,数学审美活动肯定能让学生获得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产生认知需求,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王国,亲近数学,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动力。

3.数学的人文内涵能提升学生素质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与人文并未分离,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中世纪的科学起源其核心是数学和哲学,数学与人文没有区分,因此数学内部天然地包含许多人文元素,数学是科学与文化沟通的纽带、是描述科学的语言、是大自然的记录密码,又是人文学科走向现代化的代表性工具、是社会发展无法取代的重要推动力。从根本上说,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始终高于现实生活。它促进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它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医药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方法和工具;数学为所有创新创造提供核心的思想、模型和方法。往往在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总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促进人类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对社会发展起着普遍、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发挥基础性价值[10]。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而益智的数学活动必然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数学悖论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数学历史轨迹能让学生陷入深思,数学问题解决能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潜能,数学广泛的应用价值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教育能提升人的素质。数学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活技能;既有明确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充分融合。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许多地方[11]。

三、《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开设实践与课程简介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用数学课程中鲜活而生动的内容激发、影响学生的情感,用人文的力量打动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生产案例、生活事例渗透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引领学生欣赏数学、认识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1.开设《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尝试

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各门学科的基础尝试通过分层次教学来让学生取得适合的教学进展,从而通过个性化的进步达到教学双方双赢的效果。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学生,我们获悉部分数学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对正常开设的数学课程兴趣很小,因为自己的基础不好而厌学,他们大部分认为数学对他们没有用,只要会加减乘除法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再学数学。现实的逼迫让我们走上教学探索的道路,从2007年开始我们尝试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在广泛调研与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我们尝试进行数学课的改革。最早在几个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初中二年级班级进行尝试,每周拿出一节课时间专门开设“开心数学”,由师生共同搜集查找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资料,每节课由学生轮流几人上台讲解、表演,然后由教师点评,再补充相关知识——数学史、数学美学、数学民俗、数学文化、数学在生活中的事例等等[12]。

两年后,我们尝试在高一几个班级开设《人文数学课程》,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用美学因素调动学生情绪,用数学的应用价值推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曾经有几个假期,我们布置学生特别的数学作业——回家乡采集测量土地、面积与其他日常用品体积的方法、工具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带回来许多事例,活生生的素材让人大开眼界。

平时一有时间我们会有意识地深入其他人文学科的课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听听文科课程的涉及范围,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并且选取文科课的一些事例作为典型素材,尝试在数学课中借用,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形式的课不像是纯粹意义的数学课,而是综合许多人文知识与数学应用的“趣味课”。在传统观念看来,有些另类,但是学生却是格外地欢迎。我们还与人文课教师交流,把文科课的知识难点和实践走向了然于胸,尝试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加以解决,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到数学巨大的价值,深刻地领会数学的实践本性。这些才是活生生的“问题解决”[13]。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我们几年来积累的素质加工成校本教材进行使用,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取舍再加工,修改充实后出版,作为校本教材正式使用。

2.《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与目的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目前在我校是一门公选课,它向学生们展示了数学丰富多彩的文化性一面。它不是平时数学课上的概念、公式、计算和题海,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数学,走进历史长河,去回溯数学家的足迹;追寻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从中体会数学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主要是以数学史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以趣味数学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以数学应用为渠道传授数学精神,以数学美学为工具体会数学方法,以数学家及数学故事为途径感悟数学文化力量,以数学审美为动力进行数学欣赏,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与安排次序

主要课程资源包含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数学家与数学故事,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文化,以校本教材《数学乐读》、《数学物语》、《数学先知》、《数学神曲》等为蓝本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

初一年级主要讲解趣味数学、数学小故事和知识,渗透数学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初二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渗透数学方法,训练科学方法;初三年级主要讲解数学美学、数学问题,渗透数学精神,培养科学精神;高一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应用案例,渗透数学文化,培养科学观念;高二年级讲解数学哲学,进行数学美学欣赏与数学研究性学习,完成数学小论文课题。

(3)教学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家及数学故事、数学知识为载体,重点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

②直观性原则。涉及的数学知识不要过深,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使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都有收获。

③启发性原则。通过美学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案例剖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数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要有所涉及。

④趣味性原则。通过趣味知识让学生开阔眼界,纵横兼顾,每讲要穿插一定的古今中外的趣味数学名题,既是消闲娱乐,又是学习思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心智。

⑤以点带面原则。不要求系统性,只要求教学时要科学性、人文性、可接受性。论点集中,论据充分,并且有血有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

⑥科学性、人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的原则。总之,选材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3.教学方法

(1)师生合作探究法

每讲基本上是互不相关的,可以独立成篇、集中地讲授一个内容,并且围绕这一内容展开其中的数学文化。从每一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是不系统的,但它们的总和又体现了数学文化的系统性。

(2)媒体整合展示法

论点集中,论据充分,并且有血有肉。选材合理生动,浅显易懂,语言幽默趣味,渗透思想方法。比如在第四讲中对于数学在哲学中的应用,学生感到不理解,因为他们对于哲学的理解不深刻,对历史上哲学与数学起源的早期没有经验,我们就从网上找到一些资源制作成为电子投影展示给学生看,从特定的年代背景来理解此时的科学与技术存在情况,使学生慢慢地用材料来体会数学的厚重。

(3)启发讨论法

对于有些内容,比如数学文化内容、数学与文化文明、文学的关系,相对来说难度较小,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每个学生都会从自己角度进行理解。这时我们就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程,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真的参与教学,进行个人活动和个性化理解。比如布置小论文,写读书笔记和感受。对有的内容注重平等的讨论交流,深入浅出,让师生共同研究,引导学生参与读书、实践、调查研究,共同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性、探究性问题,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培养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陆广地.数学课程价值学生错觉纠正教学探究.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2012(2).

[2] 陆广地.对数学课改革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3] 课题组.江苏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标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洁民.数学与现代社会.学科教育,1999(1).

[5] 梁剑.现代数学思想推进社会发展的哲学意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

[6] 高宏.数学与社会进步之关系.现代技能开发,2002(12).

[7] 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译.数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张秀英.试论数学的作用与魅力——以经济学科为例.高等理科教育,2005(5).

[9] 易南轩.数学美拾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 谈祥柏.乐在其中的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 彭翕成.数学与文学.职教论坛,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