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0:57
序论:在您撰写日本和服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起源;种类;纹样
众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在日语中,叫做“着物”。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了体现日本的民族特性,而且日本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一方面可以与西洋的“洋服”相区分,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日本的服饰方面的代名词。“和服”一词由此诞生。和服除了保暖功能,护体功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于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我国的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应该是就是和服的原型了。4世纪以后的人物服饰形象与朝鲜的乐浪和通沟出土的壁画中的形象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日本服饰是经过朝鲜半岛传入的胡服系的服饰。之后中国唐代服饰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皇下令,全国上下开始穿类似于隋唐式样的服饰。和服是在平安时代形成特色并逐渐趋于成熟的。到了室町时代,一种带有隋唐服饰特点的日本独特的民族服装,即和服完成了演变并最终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几乎再没有较大的变动。
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留袖和服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黑留袖是已婚妇女在庆典中的正式礼服,基本为黑色,上印五纹,下摆的纹样华丽,格调高雅,题材多寓意吉祥。除黑色以外的有色留袖都称色留袖,用于披露宴和各种聚会。其下摆装饰纹样、衣服上的五纹,比翼缝合等都和黑留袖相同,带子,拎包等附属品必须在色彩、纹样方面与服装配套。振袖就是长袖,振袖的袖子长度可长到脚踝,是一种较有情调的和服式样。是未婚妇女在成人式,毕业典礼,结婚仪式等重要场合穿的正式礼服,其中黑色的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鞋、拎包等都要求尽可能的靓丽青春一些。访问服,付下,与色无地也是和服中常见的样式。访问服也称简式礼服,一般在茶话会,聚会,访问上司的时候穿着。其纹样的面积较大,从胸前开始到后肩、两袖下摆,而且要求衣服接缝处的纹样不能间断,纹样题材无特别规定,但要高雅不落俗套。付下是一种与访问服风格接近,但应用范畴更加广泛的简式礼服,付下纹样是件料纹样,纹样依前后身、大襟和袖的不同位置进行安排。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形,色的分配,使款式和纹样能完美的结合。色无地是除黑色以外的单色和服,可用于喜庆和丧葬。红色或艳丽色彩宜远离不吉利的事。丧事中穿的要求是黑色的,和服带也要用黑色。
对于和服的纹样更是近年来日本服饰研究的热点之一。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上的纹样。源自于日本民族对于山水风土的眷恋及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感受,并随着时代的风俗背景蕴育而生。和服纹样极具装饰性,色彩缤纷,造型丰富,一件和服展开来后就像块画布,上面形象构图完整,花卉、人物、风景、动物栩栩如生。故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赏花幕”。
由于日本民族生活在富有四季特色的自然风土环境中,自古以来接触、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慢慢把自然融入生活,形成了日本民族形同身受的自然观。因而,日本人很早以来就在文学、绘画、工艺、染织方面取材于自然风光,从不同的季节变化里吸取营养来表现自然的美和纤巧。其中季节感浓厚的植物被运用得最多。春季多以樱花和梅作为设计的主题;夏季则以清凉色系为主,采用菖蒲、水草加以嬉戏的鱼儿和浪花;秋天采用、秋草等;冬天雪景和盎然挺立的松柏及其意象被较多地运用。
日本和服纹样中有一类特殊的纹样,它不是直接采取现实中的景物作为纹样的素材,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情节、场景、意象,通过提炼、萃取想象出的一种典型的象征图形。同时将文学作品中的诗词置换成服饰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文艺纹样”。比如依据《源氏物语》中某些章节设计的近江八景纹样,是由落雁、暮雪、晚钟、夜雨、夕照、晴岚、归帆、秋月这些故事中的场景凝练成的视觉符号,借纹样以寄托人的忧郁和寂寞之情。
同时,日本广泛引用中国元素。比如鸳鸯纹样,雌雄相伴,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夫妻和睦的象征。唐代的宝相花装饰纹样就是由牡丹或莲花为母体,借鉴众花形加工成的一种纹样。其纹样,吸取众花的特点,简练凝化。宝相花在日本盛行于天平时代,正仓院所藏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背面为宝相花纹样。唐时流行的连珠纹也在日本大受欢迎。连珠纹是由许多小圆形连接在一起再组成一个大圆形图案。图案以动物形纹为中心,鸟、孔雀、龙纹等动物纹样运用得较多。比如法隆寺所收藏的四骑狮子狩猎锦,就是以联珠花纹为主题图案构建的。
宽平6年(894年),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尽管奈良时代日本服饰仍然保留浓厚的唐风色彩,但在此后的岁月中,服饰纹样逐渐迈向日本化。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日本通过吸收和消化中国纹样,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服饰纹样。室町中期以后,日本纹样出现了荷、罂粟、百合等以单独一种植物形态而形成的纹样。这些纹样开始广泛应用于能装束、小袖等装饰上。出现了诸如红白段花篮这样用完整的大朵纹样装饰的能装束。室町时代,海外民间贸易兴起,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金斓、缎子、纱绫、白绢等生丝和制品。此举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纹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西阵人模仿中国的蜀锦,生产出“唐织”。作为能装束的唐织,主要用于女演员的外衣上。其纹样多以中世以后的传统纹样和中国输入的纹样为主,用金银线绣出青海波、菱垣、七宝等,串联起来作为背景纹样,再通过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纹样加以表现。桃山时代的和服纹样,一方面处于打破传统的重建时期,另一方面又在诠释古典,使得内在的传统注入新生命。此时的和服纹样恰到好处地对古典纹样进行吸收和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使和服纹样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花筏纹样,巧妙地把樱花纹、旋涡纹和竹筏纹组合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时光流逝的感觉。奈良晒、美浓绢、下野绢、八丈绢等织物盛行,极大地丰富了和服的类型、色彩与样式。到了江户时代,友禅染的发明,更加丰富了和服纹样的种类。由于其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使得相应的纹样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约,推动了市民衣着色彩的多样化。
结语
纵观和服的起源,发展历程,种类以及纹样的历史延续,可以发现自然环境,穿着舒适与美观,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均对和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和服既是外来先进文化影响的产物,也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杰作。(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辛维金;吴铭日本传统染织纹样与其文化内涵[期刊论文]-纺织科技进展,2005(01)
[3]崔蕾,张志春.从汉唐中日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服饰对日本服饰的影响[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15(4):
关键词:《细雪》、日本传统美;自然美;艺术美;女性美
中国分类号:I106
“耽美”的含义是思考美是最有价值的,寻求美。唯美主义就是摒弃道德功利性的美的享受。日本耽美派作家反对风靡文坛平板无味的自然主义,极力逃离现实人生的泥淖,赞美风韵女人肉体生命的律动,将颓废享乐作为精神逃亡的宿营地。借助官能打开精神桎梏,宣称恋爱和官能欢乐是人生目的。以绚丽的幻想美官能美反驳文坛、灰暗、无技巧、平板的自然主义文学。作为其代表作家之一的谷崎润一郎在前期就是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者和描写现代社会风俗的高手,然而在发表了《痴人的爱》之后他便告别了“恶魔主义”。昭和时期,关东发生大地震,他在关西避难时被当地的风土人情吸引。他敏锐的发现了关西特有的日本古典美,激起了他内心的“美意识的回归”。于是他开始着力将日本古典的艺能和纯日本的东西融入到他的美学概念里去,寻找他“心中的故乡的文学”。因此,后期的谷崎文风转向日本传统美,从而便有了后期代表作《细雪》这部小说。小说将人物的刻画与日本传统的风物人情细腻的描绘巧妙结合,被认为是现代版的《 源氏物语》。下面将从《细雪》这部小说出发,从三个方面来对谷崎润一郎中后期回归日本传统美唯美主义文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 回归日本传统自然美
在《细雪》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赏樱花,其中最为明显的场景便是开场的京都赏樱。在小说上卷第十九节中樱花时节人山人海的京都,人们盛装打扮赏花留影,将樱花这一极具日本传统美代表性的物象做了强调。莳冈家姐妹来到平安神宫,心中感到不安和兴奋,给予人极大地想象空间来呈现樱花之美。当抱着这样的心情踏进门槛时,看到西方天空一片红云,发出赞叹。看到盛开的红垂樱时,喜上眉梢。谷崎从人物对它的等待和期望的心情,以及见到后的赞叹来展示日本国花―樱花之美。
在小说上卷第二十三节中,雪子随鹤子一家搬去东京之后,幸子一家赏月想念雪子。一家人磨着磨,摊开信纸,写和歌,写俳句,做水墨画、将信寄给雪子表达思念。雪子独自一人伫立窗前观看天上的圆月,静静的夜里看着天上的月亮,又是另一种安静的古典韵味。无论是赏月传达的思绪还是赏月写下的俳句、和歌,都是谷崎想要赞美的古典美。雅致含蓄的传达方式是富于风雅情趣生活的体现,更是日本传统美的展现。
在《细雪》中还描绘了美丽的大自然和富有诗意的、独具日本式的情趣美,比如捕萤场景。在周围残留的最后一点光辉不断地溶人墨一般浓的暗夜的微妙的时刻,只见从小河两岸的草丛中,渐渐地,三三两两的茧火虫描着同样的低低的光弧向河中舞去,纵眼望去,沿着这条河的两岸到处都是萤火虫,无边无际,在两岸间飞来飞去。在这样的环境中捕萤,充满着童话世界的气氛,富于儿童趣味。通过对日本传统娱乐游玩的描述,让人陷入一种不可言喻的浪漫心境中去。
二、 回归日本传统艺术美
《细雪》四姐妹中鹤子的和服以灰绿朱墨的居多,看起来严谨古旧;幸子的和服以深蓝暗红居多,看起来风韵犹存;雪子的和服以浅白淡金的居多,看起来清如碧水;妙子的和服以橙黄血红居多,看起来朝气活泼。这些和服上都有丝线修成的花鸟图案,甚至在和服外褂的内里同样绣着精致的花纹。而这正体现出日本传统服装所特有的设计美感。
《细雪》中不论是在幸子“春花胜过秋色”的庭院中,还是大姐鹤子的上本町的老宅子中,都体现着日本古代传统建筑的幽静。而在幸子夫妇旅游中更是能体现了日本建筑的特色,他们住在河口湖畔的富士观光旅馆, “这家旅馆是用白木改造的宫殿式建筑,在这一点上它和奈良旅馆无异,只是其他方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奈良旅馆用的建筑材料虽然也是白木,可是年代久远,脏里脏气的给人一种阴暗的感觉。观光旅馆就完全不一样了,墙壁和柱子到处都是崭新的,看了叫人心旷神怡。”这样美好的建筑和动人的风景呈现出一幅日本趣味极为浓厚的画卷。
日本三弦琴和日本古风山村舞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细雪》中妙子不止一次把山村舞演绎得美轮美奂。“精湛的舞技,优雅的舞姿让古典韵味四处弥漫,打开的雨伞摞在身后,双膝支撑着弯倒的身体,上身侧向左边,两手拢袖,微微歪着点着头,出神地倾听钟声消失在遥远的雪空。”如此优雅的舞姿,让幸子觉得平时洋气十足缺乏楚楚动人风韵的妙子,在此时此刻全身都散发着日本女子传统的优雅气质,感动得不由自主的掉眼泪。一个现代派作风的姑娘跳山村舞的瞬间,回归了日本传统艺术,意指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找到日本古典美,这俨然是一种美的调和,一种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的恰当融合。这也是谷崎在西洋现代文明影响下回归日本传统的一个隐性的象征。
三、 回归日本传统女性美
《细雪》中的大姐鹤子是个平凡的,典型的日本家庭妇女,个性温和,以夫为纲。以家为天是日本传统女子的传统观念,女子一生的任务就是做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温柔慈善的母亲。由于母亲早逝,大姐鹤子自幼就担任起照顾妹妹的责任。通过像母亲一样照顾妹妹们,来肯定鹤子的善良和凸显母性美。
二姐幸子是四姐妹中最标致的,性格开朗,一直保持着温婉儒雅的生活态度和贵族的生活标准。她平时爱穿日本传统的和服,对穿着很是讲究。此外,幸子爱吃鲷鱼,爱赏樱花,在她眼中鲷鱼和樱花都是日本极具代表性的事物,甚至认为“不爱吃鲷鱼就不配当日本人”。她极喜欢儒雅的生活,她的庭院布局体现着儒雅的生活态度和明朗的个性,她爱春花怒放的景色胜过秋色的凄楚。每当幸子看着落英缤纷的樱花,惋惜两个妹妹逝去的年华,就如古人在诗句中盼花开,惜花落的心境。这种愁思有着日本古典“物哀”的情绪,能看到幸子身上有着比鹤子更加浓郁的日本古典传统美的韵味。
结语:
本论文以谷崎润一郎中后期的代表作《细雪》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他回归日本古典传统美的文学表现。谷崎文学后期创作富有审美情趣,艺术格调清新雅致,既有感性的描写又有理性的分析,在情与理之间保持了平衡。扎根于日本传统,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日本式谷崎式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这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路娴.浅析《细雪》中女性形象[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98-100.
关键词:和服,和服历史和服穿法,和服礼仪
每当提到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我的脑海里首先升起的一个形象就是身着和服的美丽日本女子,和服的动人、和服的美丽、和服的优雅一直打动着我,让我有一种欲望要去了解它—和服,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和服的方方面面。
和服的概念:
和服指的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在日语称为“着物(Kimono)”;因为是由中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又称吴服。
和服体现出日本国的民族文化和人们的山水观、风土观,以及人的精神情境。现在它成了日本一种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日本女性一旦穿上和服,她就变得温婉贤淑,循规蹈矩起来,这是和服特有的规格在起作用,因为和服具有不可小看的重量,同时还束手束脚。另一方面,和服拥有的是一种精神,它使人变得端庄、谦谨。日本人在一些庆典和仪式中都喜欢选用自己的民族服装。比如父母会在小孩子过“七五三”节时给他们穿上小巧可爱的儿童和服。而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结婚仪式等许多人都愿意穿上大方漂亮的和服。老龄妇女们穿上捻线绸和服去看戏,被认为是一种高雅有致的行为。
总之,人们虽然不经常穿和服,但是对和服都有一种认同感信任感,这往往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和服的分类:
1:浴衣
一种简单的和服,因为很适合洗浴后穿着,故称浴衣。夏天炎热时也比较适合穿这种休闲感很强的浴衣。安土桃山时代,已流行在沐浴后穿着能吸收皮肤水份的“汤帷子”,后来受平民喜爱而演变成了现在的“浴衣”。
穿着宽松的浴衣,然后在榻榻米上喝茶,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2:振袖
未婚女性的礼服,依袖子长短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如成人礼、毕业礼、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
3:留袖
已婚女性的礼服,黑色,染有五种花纹。
4:访问着
又称“色留袖”,穿着场合较广,婚宴、晚会、茶会等可以穿。没有年龄与婚否的限制。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大受欢迎。
5:花嫁衣裳
在日本人结婚形态可分为:传统的神前结婚、西洋教堂结婚。如果选择前者的话,那么就要穿日本传统的婚礼服了。。新娘穿的婚礼服是和服中最为华丽的。用织进金银箔的金银丝线在绸缎面料上刺绣,绣的图案大多是花鸟。当新娘穿上金光闪闪的礼服登场时,是婚礼上最耀眼的一幕。
6:普段著
就是日常所穿的和服。家居、逛街、同学会等非严肃场合都可以穿。
7:毕业服
在毕业典礼和学位受与仪式上穿着。
和服的款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丧、礼、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按和服花纹和质地也有贵贱之分。
今天,和服不仅是人们婚,宴,丧,礼时喜爱的服装,和服及其饰物还成了布置的装饰品。例如新娘的结婚礼服,以同样的图案设计不同颜色来强调它的变化,一般正式新娘礼服要穿三层,此三层完全相同图案的设计,惟以不同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著,如在夫家宴客穿著的颜色和在娘家宴客时的穿著,以不同的颜色为之。也有以代表长寿的松,鹤等吉祥图案设计的结婚礼服。少女在正式场合的穿著,强调及地的长袖(振袖);而一般结过婚妇女的衣袖则是短的,表示已婚的身份。
春季:樱花盛开或以春天的西洋花图案为主题的设计,以粉色系较多。
夏季:以清凉色系为考量,图案常以浪花,水中嬉戏的鱼儿,甚至水边水草,花鸟为主题。
秋季:以秋天的为主题,添上一些萧瑟的秋意,暗色系较多。。
冬季:以冬天的北国雪景意境为考量。
和服的穿法:
和服的穿法比较繁复,不同的和服有不同的穿法,虽然在大致的步骤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细节处则很有讲究,和服穿着的技术也就表现在这些细微的差别上面。例如和服的底襟离鞋跟位置,浴衣是7-8厘米左右,留袖在25厘米左右,而中振袖、小纹等都是在15厘米左右。衬领外露的多少也是不相同的,丧服的衬领外露约1-1.5厘米,访问服的衬领外露约2厘米,中振袖一般外露3厘米左右。
穿和服一是要了解和服的基本知识,如和服各部位的名称、和服的种类以及和服的面料,同时还要了解和服带的形式、特征、质地和性能;在和服必要的配件中要了解附属的物品、内衣、现代美容用具、履和包等;在和服与带的组合方法中要了解不同质地的配合、不同色彩的搭配以及TPO的组合方法。
二是要了解操作步骤和程序。为了达到美的着装效果,首先要对人体进行补正。着装人对自己体型特征的优缺点要比较清楚,这十分重要,因为服装是人体的第二皮肤,人体的缺陷会影响着装的效果。所以在着装前,要补正人体的缺陷。
三是在开始着装之前,一定要将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必要的道具包括和服的一些小配件,与和服配套的内衣,穿和服进行美容时的一些现代美容辅助用具,鞋和其他附属品都要准备好。
另外,要补充说明的一点就是:穿和服一般得有人帮助,自己一个人很难穿得服服帖帖、整整齐齐。世界上开设有专门传授民族服装穿法学校的,大概估计也就只有穿和服了吧?西装在成衣时,它的式样已经定形,和服却不同,它的式样要穿上身后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和服是一种未定形的半成品衣服。和服一般都是以直线裁剪制成的,这样的衣服可以重重叠叠穿上好几件,因而可以根据冷暖的变化自由穿脱,任意夹剪。
和服的穿衣顺序是:
1穿贴身内衣和裙子,并补正体形
2穿振袖长孺袢,对齐两肩和背缝线
3保持长孺袢前身地平整
4双手将带从前身绕至后身
5避开在前身中央打结,带的两端塞入带中
6系依达缔
7套上振袖,并将下摆与地面水平对齐
8系腰带
9系胸袋
10整理前身下侧多余部分,用手压住,然后系带
11系带时保持前身平整
12用袋带系松风结时将带子从前身绕至后身
13在前身插入带板
14在后身放入带枕
15系带扬
16系带缔
和服的礼仪:
日本人的很多礼仪规矩都是受到了和服的制约,问候的方法、跪坐的姿势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和服的影响。因此也有人说,日本的礼仪实际上是和服的礼仪。
我们先来看穿和服的场合有哪些:
1、新娘婚后第一次过元旦,要第一个向媒人问好,在这样的场合,要穿朴素一点的和服,而和服的色彩则要明快亮丽,领口内衬的色彩要鲜艳。
2、 一月十五日是日本的成人节,参加这一仪式的人要求穿成人式的和服,传统的穿法是穿色留袖,现在这个规定不是那么严格了。现代成人式中穿振袖的比较多,和服的图案以松、竹、梅、龟纹等吉祥纹样为主。带子选用织金锦、经锦袋带,与华美的振袖交相辉映。
3、欢送会、谢恩会或一殷的聚会上穿中振袖的比较多,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穿的和服要格调高雅,系的带子要宽松一些。
4、结婚式和披露宴是比较隆重的场合。这时新人的双亲、已婚的夫人们应该穿五纹的黑留袖,腰带的色彩要亮丽,用白色或金银色,显得高贵。小姐们穿振袖,系华丽的腰带,和服上装饰松、竹、梅、鹤等纹样。男子也是穿五纹的黑留袖,而且胸前的菊坠和袜子都必须是白色的,角带材料选用织锦和博多绸。参加结婚式的其他人,如同事等,可以穿访问服或者振袖,这些服装要求高雅,有华丽的带结。
5、孩子的入学式,不仅孩子穿色无地,带孩子入学的母亲们也 要穿一纹的色无地。孩子到十三岁,在那年的阴历三月十三日,关东和京都一带的人都带孩子去参拜菩萨,这时要脱去为原来体长四分之三的和服,新换上的正式礼服要求与成人和服的标准尺寸一致。七五三节,孩子们穿色彩艳丽的盛装,母亲宜穿付下,系名古屋带。
6、在比较隆重的庆典、比赛或受奖等场合,参加者一般穿有纹的黑留袖或振袖,带子和附属品也要和黑留袖、振袖配套。如果随身带扇子,扇子要插在腰带内。
7、日本人看电影、看演剧或外出购物时也要更换和服。穿富有个性的付下和江户小纹,系名古屋带。。如果想要更加优雅一些,也可以穿访问装。
接着我们再来看穿和服时该有的举止礼仪:
穿和服的站相:
站立时,要求低颔,直背,松肩,并脚。在人前站立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形成猫背。 坐分为椅子和蒲团两种。坐椅子时,不能坐得太深也不能太浅,坐的时候脚和膝要并拢,脚稍稍后退则更美更雅。振袖的大袖要放在膝上,右袖在下,左袖在上。
穿和服的坐相:
在别人家作客要坐蒲团。入座的方式也很讲究,以跪的姿势将膝盖接触蒲团的角端,然后再逐步以膝横向跪进,到达蒲团中央,再以正面面向主人。站起来时,要腰不动而将两足立起来。
穿和服的走相:
步幅必须小而平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衣袖和下摆。走动时衣袖不能乱晃,而是要轻轻地摆动,下摆也不能拖地而行,要轻轻地提起。为了不让袖端被夹在门缝里或是下摆被别人踩住,在乘坐汽车、上台阶时,需要特别注意。
穿和服坐车注意事项:
坐车时,首先要把包和其它所带的东西放在座位上。然后背对座位坐下。穿振袖时要用左手将衣袖合拢,右手托起左袖,而左手则稍稍提起衣襟。坐时只能坐位置的一半左右,不能坐得太靠里,胸要挺起,微微前倾,脚尖着地,不能让腰带接触椅背。以免变形。如是车上无座位时,可能会站在车中间拉着吊环,此时一般要用一手将另一手的衣袖按住,不能让别人看到衣袖里的白衬衣,手腕也不能露得太多。下车时,左手持襟,右手拉住扶手而下,下车之后,必须先整理腰带,确认腰带及衣服的整齐。
最后,还有几点在穿着和服时的注意点:一定要搭配木屐;不能佩带任何首饰;头发挽成发束定于脑后,不可披散头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穿和服一定要右襟贴身,左襟在上。
简单介绍了一点跟和服有关的内容,希望对那些跟我一样对和服感兴趣的和服爱好者有帮助。
参考资料:
[1]樋口清之 《日本日常风俗之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武心波 《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牧野保子 《冠婚葬祭事典》 株式会社主婦の友社
[4]寻国兵 《日本 世界公民护照》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年9月26日,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日本,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交换生活。办完手续出来,国际处老师早已在出口等候,用自己蹩脚的日语和老师交流了几句,等大家都到齐了,天色已暗,外面小雨淅沥,伴着氤氲朦胧的水汽,我们坐上了去学校的大巴。
初识兵教大
兵教大位于兵库县加东市,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一出校门就是稻田,学校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青山。澄澈的天空,安静闲适的环境,恰如国际处老师所言“兵教大是学习的好地方”。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学生人数也不多,平日里的校园总感觉少了一丝热闹。
小而精致的校园,两条主干道贯通学校南北,沿途的花草树木为其增添了不少色彩。耸立的教学楼,明亮澄净的食堂,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我对接下来的交换生活充满了期待。
新学期开始
10月1日,正式开始上课。全日文的授课环境,不同于国内的授课方式,所有的新事物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意义。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授课老师会在课上分发相关讲义资料。一周的课听下来,资料已经堆了厚厚的一叠。
我的授课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男老师,严肃却又不乏些许幽默。对待留学生也很好,提出的问题会耐心的解答,严谨负责,一丝不苟。
日本的学期末考核方式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老师都会以论文的形式来进行期末考核。因此,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刨去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老师更多的是引导作用。而且,每位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都会有自己的导师,确定研究主题,搜集资料,整理讨论并进行发表。导师在发表的每一阶段都会提出相关指导意见,以促进研究的顺利进行。
因为要查资料、写论文,所以图书馆成了我在兵教大的常驻地之一。与其说是图书馆,倒不如说更像是咖啡吧。图书馆只有两层,一楼是学生自由交流区,二楼是安静的个人学习空间。柔和的灯光,缓缓流淌的音乐,多种多样的座椅,错综的摆放,书桌上的插花,不经意的别致,给人以舒适感。在这种环境下读书,是一种享受。
闲暇的时刻
10月17日,初识我的友好家庭。友好家庭制是兵教大特有的活动之一。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的适应日本的学习生活,更多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每位留学生都会对应一个日本的家庭。我的友好家庭是一对和蔼的老夫妻。爷爷是退休的教师,奶奶是退休的经理,两人待我很好,空闲的时候,经常带我去附近游玩。观赏红叶、体验和服、参观艺术展览等等,在此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日本独有的文化,也使自己的口语得到了锻炼。
11月3日,20名留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姫路城。姫路城规模宏大,古城气息浓厚。观光游客来自世界各地,走在路上到处都能听到中文。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参观某一建筑的时候,游客都必须脱鞋入内。建筑里面的确是一尘不染,保存完好。建筑的结构,反映了时代样貌。从建筑里面的窗户可以俯瞰全城,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日本的假期设置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寒假只有十几天,还有春假、暑假。12月22日,期待已久的寒假开始了。26日,和同学约了去京都游玩。京都,类似于中国的西安,古城气息浓厚,别具一番风味。走在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和服的优雅的女性。观光客也来自世界各地,正值年假,景点到处都是人山人海。虽然拥挤,但还是一片秩序井然。干净的街道,礼貌的当地人,典雅的建筑,美味的食物等等都是旅途中很美的风景。
惊讶的事情
12月的加东市,已经很冷了。和去年金华冬天的寒冷程度相比,毫不逊色。可是即使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下,依然有不少女生光腿穿着短裙。走在校园,也能经常看到。可能是因为公共场所都有暖气的原因,因此冷的话也只是走在路上的时候。但的确,做为一个中国女生,我无法想象在严寒的天气里光腿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而且,这边的餐馆,一般提供的都是冷水,或者是加了冰块的麦茶。如果客人有特殊需要的话,可以询问服务人员。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我来说,刚开始很难接受。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但我基本上不喝,通常出去都会带着自己的保温杯。
说来深感惭愧,筷箸为我国古老的发明,至今已有4000年悠久历史,中国也是世界上一切用筷习俗的母国,但从没有听说中国举办过国际箸文化研讨会,却让日本捷足先登。想到此,人家三顾寒舍,如果再不接受邀请,实在有点不尽人情了,于是我只好克服年老多病的困难应邀出席论坛。但浦谷所长不放心,他说:“你是中国箸文化专家,藏筷第一人,如果国际箸文化论坛没有中国代表也就失去了国际意义。”于是浦谷先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协议要我签约,于是我欣然签名盖章,保证准时飞赴东京。
说实话签了名一直心怀不安,难的不是写论文,《古箸传入日本之抡论》、《中国满蒙藏族刀筷文化》两篇论文很快一挥而就。担心的是耳聋眼花、不通日文、不懂日语途中引起麻烦。可是邀请方想得很周到,等我护照办好,即派专人为我办了签证,并把国际航班东京来回机票送到藏筷馆。可我上了飞机心中还是不踏实,万一找不到接机人怎么办?幸好一切顺利,等我走出成田空港出口处,日本花冈小姐早就在等候我了。
论坛议题广泛
这次国际箸文化论坛,邀请了中国、韩国、泰国、越南、缅甸加上东道主日本共6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30多位代表出席研讨会。因各国专家论文已有书面材料,所以大家就各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交流。会议主持三田村有纯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筷子唐代称箸,怎么后来改名为筷呢?”这一问真把各国代表问住了。三田先生为避免冷场,突然点名说:“我们还是请中国古箸收藏家蓝翔先生回答这个问题吧!”于是我接过话筒,从明末清初江南水乡船民渔民因忌讳“箸”与“住”的谐音说起。“住”者停也,船停住了意味没生意;船“蛀”了木船就会漏水,由于他们讨厌“住”和“蛀”,于是连累天天吃饭的箸,一致决心把“住”的谐音“箸”改为“快”,以讨吉利永吉祥。如此穷渔民船民自发地斗争了百余年,最后终于将“箸”改为“筷”。
日本箸为何较短
说来有趣,日本人民不存在谐音迷信犯忌讳的问题,所以在隋唐时代筷子由中国传到日本时称箸,日本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中国古代的“箸”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日本至今漆筷称涂箸,工艺筷称御箸,一次性筷子称剖箸或割箸。
大会为我们举行过多次宴请。一次是自助餐,另一次是正规的日式料理和食,还有一次称丸之内鳗。不过餐具皆是剖箸,为此浦谷先生将新设计两截相接旅游箸送给每位代表一双,并在箸上刻了代表的大名。浦谷特别提醒大家,宴会时请自带新产品旅游箸进餐。
早有人向我提出,古箸隋唐时传入日本,为何原来的中国长筷在东瀛渐渐缩短?这次在日本吃和食有了感性知识。
日本宴请不用八仙桌圆台面,而是由小长桌拼成,一长排约五六公尺,宽约70厘米、高约60厘米,无论主人客人皆席地而坐,女宾跪式,男宾盘腿坐在草垫上。我们二三十人皆脱鞋入室,面对面分两排入席。长桌中间有条走廊,这是留给饭店老板娘上菜之用。以前不懂所谓跪蹲式服务,现在亲眼所见,身穿和服的日本小姐,无论是上菜还是斟酒,皆跪在中间走廊上进行。走廊不宽,手握啤酒瓶,左边倒好酒转身即可倒右边。中国宴会是合而食之,而日本却是分而食之,无论什么菜肴总是一人一份。由于进行传统的和食宴请,桌子小,又是一人一盘菜饭,所以箸不需要如同中式大圆桌和八仙桌用长筷。故而日本为适应就餐环境,筷箸渐渐变短,这是因地制宜的缘故。
品尝正宗和食
在上海也曾吃过日本料理味千拉面,一大碗面送上桌时,碗中却放着日式粗木勺。吃中式面条重在浇头,而日本面条美味尽在浓汤中,故特配有木勺。
这次在东京麻布十番吃昼食,也就是午餐,上的面条与中国不同,是放在木盒竹廉上的,我不知怎么吃法,怕出洋相,各国宾客也只好看主人下箸学样。这时服务生又送来一个小盘,盘中放有藤拎把的日式小茶壶和茶杯,我还以为是酒壶呢。心想酒能拌面吗?不料翻译小姐把壶中的黄色液体倒在茶杯里,然后用箸把面条夹进杯中拌了拌吃起来。我于是学样用茶杯吃面。吃了才知道壶里既不是茶也不是酒,而是特别调制的甜味鲜美面汤,面条经过汤的浸拌,鲜滋滋、甜,确实别有风味。万没想到,日式面条既可用勺子吃,也可用杯子吃,真是大开洋荤也。
还有在吃丸之内鳗时,送上来一只四方漆盒,盖上描有金花,起先不知盒内何物,开了盖看到三条斩头去尾的鳗鱼。经浦谷先生介绍,和食中有些鱼类菜肴需要热食方显美味,而漆器餐具不仅光泽明亮,还具有不易散热的性能,可起到保温的作用,故漆器成了日本料理颇具民族特色的餐具。
成立国际箸文化研究会
这次浦谷兵刚等发起组织国际箸文化论坛,不是谈论一次就完成任务,他们有长期计划,所以在大会最后一天特宣布成立国际箸文化研究会。大会推选浦谷兵刚为理事长,三田村有纯为箸文化研究所所长。随后在选举理事中,各国代表认为我是中国藏筷第一人,撰写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等六部探讨箸文化的中英法文作品,故一致选我为常务理事,还请我在闭幕式前做1小时演讲。
平生在国外演讲
大会安排我做1小时专题发言,真有点出乎意外。各国代表多为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只有我仅是一个民间古筷收藏者而已。虽说是生平第一次在国外演讲,有点老草根登上国际大论坛之感,更何况这是临时决定,事先没有准备讲稿。可我并不紧张,收藏探讨箸文化30载,也可算是自学成才了。
虽然没讲稿也不能信口开河,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从1972年美国总统说起,他事先练了几个月的筷子功才敢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宴中和共同品尝中国美食。妙的是尼克松餐毕刚放下筷子,即被加拿大记者抢走。等他到了美国,众多的欧美收藏家纷纷求购这双人民大会堂的冬青木筷,高价出到2000美金,可记者先生依然不愿割爱。我由此受到启发,于1978年开始勇往直前投入古筷收藏之路。而尼克松回国后,也常常带着全家吃中餐,从此放不下手中的筷子。接着我说到,筷子不仅属于中国,箸不仅属于日本,筷箸已随中餐馆和日韩料理走出亚洲,走向欧美,筷箸是属于全世界的美妙餐具。我话音未落,立即迎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的第二部分讲题是《中国古筷的发展与鉴赏》。当我简单扼要地说了古筷的起源、发展、典故后,因时间关系,话题一转即出示了我从上海带去的唐代鎏金银箸、宋代绿松石箸、明代镶银象牙箸及清代蒙族、满族和藏族珊瑚七星刀筷等五六件。说着说着台下的日本听众和各国代表坐不住了,三五成群先后离开座位,纷纷拥到我的讲台边,有的拍照,有的不客气把我的藏品拿在手上仔细欣赏,还有的向我提出各种筷箸问题。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中日对比 体态语 客体语 环境语
非言语的Nonverbal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历史教学,2002(11));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2005);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1-8),(日语知识,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科技风2010(6));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学理论 2012(21));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苗M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2014);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学院学报,2015(2));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版。
3.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版。
昨天,与友忽然议论,说起近年来国学传扬,许多地方的年青人想穿汉服。前不久,到书店查阅书籍,也读到一本介绍汉服的书,上面考查了汉服的历史,并着重介绍了汉人的礼仪,还以时尚的眼光介绍了汉服。这些汉服看起来非常漂亮。春秋战国至汉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出现废除奴隶制以来的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时代产生许许多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还由于汉代的强大对于中华民族礼仪与文化的发达,对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与风骨的塑造,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的衣饰与穿着,也形成某种永恒的文化气质,对后代影响深远。
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感受到压力巨大,让人总在寻求精神上的放松和解脱。除了远离以些人类的不良习气,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读书接受以些有艺术修养的东西,算是以种陶冶吧!那可不可以在服装文化上体现呢!兴许有人认为,这是以种堂吉诃德式的情结,会有嘲笑与食古不化的批评。窃以为恰恰相反,在当今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中国人太欠缺传统文化的修养了。读古书、讲礼仪、读经诵典、吟诗诵词、恭良谦让、有何不好?君不见西方商业文化对青少年的可怕影响吗?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象曾经受到儒家文化熏染的韩国人学学家庭伦理,向日本人学学礼仪,向台湾同胞学学保持中华文明的传承!
其实我的观点并不新颖。现实社会里,很多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身着汉服,谈经论道,弘扬儒家文化。我很钦佩,由衷地赞成。说到自己,在很早以前,就有这样一种情结。大学时代的老师穿对襟衣,老师们不仅用学识打动我,对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帮助,我的毕业论文便是老子思想的一种研究。老师的声容身貌,更是难忘。大学刚毕业那阵我特别喜欢中山装,一副白围巾在冬季更有别样的风格,那时搭配着穿了很长的时间。当时就曾有突想,如果能穿上长衫在课堂上,有会怎么样?事过境迁,那时的尘影随着青年时代的度过已经往事成风,而今,国学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推崇,服装情结由然升起。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不能与“唐装”、“和服”“中山装”等相混合,当然还会更多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