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0:46
序论:在您撰写经典诵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关于经典。
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够反映本民族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某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
2、关于诵读。
对诵读的界定主要是指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的吟咏,让人们熟读成诵。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精思细想,渐渐的体会到所诵读内容的情感与内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是吟诵、朗读、熟读、背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1.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有关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整体,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关联效应。而诵读则是链接各项能力的一座桥梁,能够对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语文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诵读,反复的咀嚼,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智育意义:承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因,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行人为的传授。每一种文明大都是通过“经典”来探索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课堂教育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经典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品质和许多优良的道德准则。坚持经典诵读的长期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经典的领悟能够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实现陶冶中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德育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的途径探讨
(一)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诵读平台
在教育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一直被人们重视。在中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同样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诵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诵读环境。要将传统经典因素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比如在校园的橱窗之内定期贴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文章内容要做到题材多样,韵律感强,短小易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广播在播放时段进行经典文章的诵读,从听觉上刺激中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另外,还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环境,也为经典诵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在教学资源上,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为中学生量身制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经典的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现有的强大资源。首先,在教材的魅力的挖掘上。课本中收录了具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文辞优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另外,教师要在经典诵读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其次,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领略经典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领悟也是各有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也要避免一味的使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三)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和对经典诵读的听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性,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典的能力。
三、小结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提倡利用青少年的记忆黄金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通过对经典诗文和名篇名句的学习,使学生打下传统文化的修养,理解其思想内涵,汲取人文精神,丰富自身文化。
1.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
中学语文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语文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更加使语文学科大放异彩,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学生的思维、智力发展、审美能力、自身修养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1)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对听、说、读、写的全面贯通,而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作为语文文化的精华,经常诵读和品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
(2)提升口语表达。
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欠缺,并没有规范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而传统经典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面,这些名篇名著蕴含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文化的精髓,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能力,培养说话的逻辑性,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能够逐渐将其吸收和内化,在口语表达时能够“出口成章”,“随机应变”。
(3)扩大阅读视野。
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报纸报刊、电视媒体、互联网络等都已进入到中学生的阅读视野,但作为中华传统经典的作品,是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来源,因为经典的价值是恒久的,而且传统作品中立意比较巧妙、语言比较优美、描写的比较细致、意境比较深远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所以诵读经典作品能够扩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4)提高写作能力。
我国有一句名言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千万,写作时就能挥手即来。语言素材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大大的提高,而对于语言素材的积累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经典名篇佳作是提高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大量诵读和背诵古文佳句时,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语感,学习到经典作品的佳句,精致的修辞,巧妙的布局,感受情感表达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等,在写作时引章据点,为自己的习作增色不少。
2.提高学生自身价值
(1)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和未来的发展。通过名族优秀的传统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使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的认同感,以健全学生优秀的人格。
(2)强化记忆。
对传统经典的诵读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值记忆的黄金期,诵读经典作品可与记忆力发展相互促进,诵读经典的传统文化,领略先哲的教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增强审美。
在对学生的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经典作品之美,通过对经典作品美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
(4)提高修养。
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充实精神生活,重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和中学生的精神家园,塑造完美人格,提高自身修养。
二、实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价值的途径
1.每天定时阅读和经常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学生自身要主动和积极的进行阅读经典文化,对古诗文的意境和语言的了解,长期如此,对学生的感悟能力,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语文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组织定期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和相关的活动等,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和持久发展。
2.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课内经典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大量的课外的优秀的经典作品,还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在周末和假期鼓励学生去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的文化古迹,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实现传统经典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3.培养个人兴趣
对于传统经典作品,学生要自主选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的汲取营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三、结论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经典,在经典中收获。
【关键词】
诵读经典 文化传承 明理 尊重 谦让 品德高尚
【目 录】
开头……2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3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5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5
2、及时检查背诵,让背诵成为常规作业……5
3、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5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6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7
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7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8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9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9
开头
去年11月,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时,遇到了一个好导师——__校长,她很重视经典的传承,她说:“诵读经典,就是每天与圣人对话。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丢掉,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蒙学,《论语》《老子》等四书五经之类,都应该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利用测试、考试、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孩子诵读的热情,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自律,慎独。” 是的,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 ,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广博精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这个世界急需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他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3]”虽然本人认为季老说的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大我们文化的作用,但我十分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我们在文明中,轻易地遗弃了自己的瑰宝——国学经典。传统被我们远远地抛向了身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对于国学的普及几近空缺。以致使我们的新一代虽然具有一定的学识,但对民族文化缺少真正的感悟,也缺少一种文化的气质[3]。国学经典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的内部情感、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1]。
读国学经典,如徜徉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仿佛在聆听先哲圣贤们的谆谆教导,他们的知识、文化乃至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1]。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我认为诵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通过诵读这些流光溢彩的国学瑰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1]
比如《易经》——有“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之称,《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是万经之首,让孩子读《易经》!童蒙养正!《大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老子》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论语》——中国人的“圣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千字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让孩子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弟子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而这8本书,除了《易经》和《论语》是上1万字的,《老子》和《中庸》是4千和5千,其他的都是一千字左右。很短,而且好几本书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孩子们读了,必定会受益匪浅!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而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一方面,我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为其打亮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的成长。如《弟子规》的“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与“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样一种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明确不光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的人,更重要的是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读经典,虽然孩子们现在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正所谓,胸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在孩子们的写作中,也能引经据典,提高写作水平。例如:《论语》的 “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 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 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
于情理和哲理。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
在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跟岗学习之前,我也有让学生进行诵读。当时诵读的是《弟子规》,是利用每个星期一的班会课讲完班会主题后进行的,朗诵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分钟。一个星期才只有那十几分钟,孩子们就是读过而已,根本记不住,一点效果都没有。因此,我对经典诵读投入的热情是很淡很淡的。在跟岗学习时,了解到__校长于10年前就在全校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诵读的解读与操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令我坚定了我一直让孩子们读经典的想法 。学习回后,我就改变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和诵读方式,并且针对经典诵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我把经典的时间改为语文早读和语文课(也就是我的课堂)课前的2分钟。每节课坚持做到坚持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从打预备铃开始到正式上课,这段时间足够孩子们读很长的一段了。拿《三字经》为例,从打预备铃开始就从“人之处,性本善”齐声诵读,到上课铃响,孩子们可以读到“弟与长,宜先知”了。为了让孩子记得牢,我不会让孩子读这么长的。继续拿《三字经》为例,我让孩子们从“人之处,性本善”读到“幼不学,老何为。”读完再重复。连续一个星期都这样诵读,除了有自闭症的陈康睿同学,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在第二个星期,就增加多一点,让孩子读到“弟与长,宜先知”。到第三个星期,就从“玉不琢,不成器”一直到“此五常,不容紊。”反正每个星期总有一段文字在重复,总有一段新的内容加入。这样坚持下来,让孩子们读而成诵,诵而能背。不用两个月,孩子们就能把《三字经》非常熟练地背出来了。
2、及时检查诵读,让诵读成为快乐的常规作业。
我知道,要让孩子们认真对待经典诵读,单纯让他们自己诵读是不行的,他们的兴趣不会持久的。于是便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利用我能用课堂时间去检查、落实。
(1)利用班会课,多种形式检查孩子的诵读。
随着诵读的不断推进,渐渐地,悄然间,学生的诵读已转为背诵了。于是,我便采用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如:抽背,师生背,分组背,男女生背、接龙背等。拿抽背来说,就是随机点5到8个号数的同学上讲台诵读,坐在座位的同学上台诵读的同学的内容,台下的同学读哪句,台上的同学就从那一句开始背诵,直到老师喊停。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诵读的同学不紧张也不行。而且,我让台下的同学都当评委,诵读完毕,就让他们评出哪个同学读得最好。这样一来,所有的孩子都能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让他们都知道,平常不认真诵读可不行啊,这人,可丢不起!
(2)利用阅读课,分享经典里面的精彩故事,让孩子对经典有所理解与感悟。
本人认为,语文的学习,单纯是靠课本的那30几篇课文的知识是不够的,语文,应该是在课文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去阅读,大量地阅读有益的书籍。于是,我便在我任教的课程上,挤出了两节课作为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这两节阅读读是让孩子们进行阅读,然后分享阅读体会与心得。当经典诵读进行到一定程度,我觉得比较成熟时,便举行经典阅读的分享会。虽然平常只是让孩子们单纯地诵读,我并没有进行讲解,但孩子们在分享会上还是妙语连珠,对经典还是理解得挺深刻的。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呀。
有一次分享会上,我班的曾俊哲如此说道:“通过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我觉得很有用。因为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教会我遇事应如何做。《弟子规》一书里还有《二十四孝》,是教人们如何孝顺需要孝顺的人的。这三本经典书籍,如果你认真读的话,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学到更多知识。我们小学生就应该多读点国学经典。比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孟子》《老子》……”
黄蕊同学就这样分享:“今天,我在重复诵读《三字经》,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时,我忍不住去看注解。哦,原来黄香是个男孩,他九岁的那年冬天,他父亲让他上床睡觉,因为被子单薄,刚睡下时非常冷。他想,父亲一定跟自己一样感觉到非常冷的。于是,黄香在每次父亲准备睡觉前,都为父亲暖被子。读完注解,我非常感动,我要立志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多深刻的体会啊,孩子们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不再用老师说些什么了,他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3、举行硬笔书法比赛,书写经典。
好的做法不怕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我便会在写字课上,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把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在自己班的走廊上的两块展板上进行展示。让孩子们自己当评委,给自己喜欢的写得好的作品打星,星星多的同学就能获奖,颁发奖状。这样一来,既能检查孩子们的背诵情况,又能检查他们的书写能力,让他们从读到写,做到质的提升。并且,通过这种评奖的方法,孩子们对经典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单纯以上这样的检查,是不够全面激起孩子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的。于是,我精彩举行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专门给孩子们展示才艺的小舞台,平常不怎么热闹,只有到星期五的第二课堂才有班级去表演的。我觉得闲置的多可惜啊!于是,我就把孩子们拉到小舞台上,让他们上台表演。表演前,让孩子们自己报节目,可以个人诵读,小组读,好朋友对读,也可以唱,可以配乐表演。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拔主持人,写主持稿。表演时,孩子们就是主角,也是评委,而我,就是幕后工作人员,放音乐,当指挥,及时拍摄精彩镜头……
赛后,我会及时地公布比赛结果,颁发奖状,并把一个个精彩瞬间打印出来,在班级的展板展示。还把照片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让家长们都看看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有家长的督促与表扬,家校结合,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诵读热情就更高涨了。
从认真抓经典诵读到现在,说长不长,但也差不多4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
有一次,因为数学老师有点事,要我代课,我就提前跟孩子说:“下午的第一节数学改上语文。”孩子们一听,都高兴地“耶”的起来,有两个孩子兴奋地说:“好啊,又可以读《三字经》了!”嘿嘿,原来,孩子们是那么喜欢经典诵读的。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培训学习。那一天是星期四,下午两节是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有语文老师来代课。她说:“这一节由我来上语文,为你们评讲练习册。”孩子们一听,马上反对:“这是我们的阅读课,我们要读书,要分享《弟子规》和《三字经》。”那个老师没办法,只好让他们自己读书了。学习回来后,那个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我,我一边听,一边暗自高兴,高兴我的孩子们终于真真正正爱上经典诵读了。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
读经典,不一定要讲经典。如《弟子规》,它浅显易懂,又涵盖了很多为人处世、尊贤敬老的道理,多读、多背,时间长了,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有所领悟。记得跟岗学习时,关校长说到她在荔园小学实施的经典诵读,也是没有去解释经典里面的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去读。她说:孩子们读着读着,自然就会理解的了。”我经过亲身实践,这话不假。我在班里进行经典诵读,从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诵读过程中不布置作业,不考核,只是由老师由学生代表带领集体诵读,天天坚持,两个月轮换一次诵读篇目,不强求学生背诵,能背多少算多少,这样,既让孩
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自己在经典中收获。实话说,孩子们的收获还真不少。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
除了前面讲到的让孩子们分享阅读经典的心得之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下内容来自学生的日记。请容我列举多两三个孩子的日记来表现孩子们的收获,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兴,高兴我当初的决定与坚持。
20__年3月14日
__:《三字经》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三字一句,读来琅琅上口。这个学期,班里开始诵读《三字经》,我们每天都大声朗诵,读着读着,我就开始阅读它每一句话的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了解了句子的内容,我就开始背诵《三字经》了,这样,我就可以牢记句子了。
《三字经》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擦不掉了。
__:学习《弟子规》,体会多多,收益无穷。每当背诵起《弟子规》来,我们总觉得琅琅上口。但我们并不是空口读,我们还把《弟子规》的内容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一面无形的镜子,使我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错误,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__:《三字经》是王应麟的作品,它的意义很好。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释义是:玉石如果不经过精雕细刻是不会变成工艺品的,人如果不学习,就什么都不懂的。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都不懂,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学,那他活在世上有何用呢?你不学习,谁也教不会你!
《三字经》这种圣贤书,包你一看,就会被这些知识迷得流连忘返的哦!
__:感谢《三字经》和《弟子规》给了我这么多知识。不过,更要感谢的人是梁老师,是老师叫我们买,带我们阅读朗诵的。谢谢梁老师!
__:这个学期,老师让我们每天都读《三字经》。读《三字经》的这两个星期,我发现里面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迷人的世界,无数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如何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诚实与欺骗,友爱与仇恨……教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尊敬老师。《三字经》和我们上学期读的《弟子规》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了我们的心和前进的路,引领我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
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无论是诵读《弟子规》还是别的国学经典,诵读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应通过诵读“明理晓义”、“自省自悟”,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典诵读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能规范学生言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2]。能让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
自从进行经典诵读这一活动后,我班的孩子们比还没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前比变化比较大,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每天清晨,当教师来到校园,迎面过来的同学都会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敬礼、问好,课间打逗现象明显减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习惯。
记得上学期接手这个班时,孩子们都是比较活跃,比较傲气,或者说是带点“傻气”,倔,不太懂得尊重老师,很多时候见到老师都不会叫,行为习惯不太好。二年级整一学年,都没拿过一次的文明班。现在呢,上学期就拿了四次的文明班(一个学期总共是5次的)。和我拍档的数学老师说:“这班孩子,太有礼貌了,在什么地方见到我,都会敬礼叫老师好。以后,就算十年后见到,他们一样记得老师,很热情的。”不是我夸自己班的孩子,是全校的老师都可以看的到的,每天放学出校门,只有我班的孩子会跟老师说:“老师,再见。” 而且是很尊敬,很有礼貌,脸上带着纯真而灿烂的笑容,让我才送他们走就又期待着与他们相见。
班里有一个比较内向的娇气小女生潘玟心,她的妈妈跟我反映,自从班里举行经典诵读之后,孩子更懂礼貌,言行举止变得更加彬彬有礼,学会跟外人打招呼。最关键是懂得孝顺父母,听教易教了。以前,放学一回家,谁也不叫,吃饭还要爸爸妈妈请很多遍。现在呢,一回家,书包还没放下,就先叫家里人,因为妈妈带着个小弟弟,比较忙,她懂得做一些家务,帮忙盛饭、扫地等。见妈妈累了,还会贴心地倒上一杯热茶,为妈妈带开小弟弟。“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看来孩子们没白读呀。
__的妈妈则很开心地告诉我一件事:有一次,和女儿在客厅里看书,爸爸则在看电视,当时看电视的声音很大,女儿就叫她让爸爸开小声点。她觉得电视的声音没什么影响,就不叫。女儿立刻说:“《弟子规》里说,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爸爸这么吵,我心都到电视里去了,还怎么用心欣赏呢。”她爸爸一听,立刻把电视关了。看到女儿的成长,夫妻俩都开心地笑了。
是的,孩子们在诵读经典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逐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
记得当时跟岗学习时听__校长介绍如何进行和坚持经典诵读后,我们学员质疑:会不会因此而影响考试成绩?关校长肯定地说:“孩子们连文言文都背得那么好,课文的背诵算什么了,学习自然就变得更好了。”经过我的验证,这话是正确的。不但不受影响,而且还有所提高,我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就比期中考试进步了两名。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
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上两个星期,爱人的大舅舅得的鼻咽癌,晚期,我的家婆(也就是大舅舅的妹妹)打电话给大舅舅的四个儿女,叫他们凑钱治爸爸,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居然都一致说不出钱帮他治疗,怕花了钱又没治好,白白浪费了钱财。其中,有一个女儿很犀利地说:“要我凑钱治我爸,我没钱的,一千块都没有。”我家婆说:“那个是你爸爸,你没钱,借钱也要借啊。”她居然说:“问你借行不行,借了可不能要催我还呀,我可能十年都还不上的。”气的我家婆一个晚上都睡不好。唉,不孝敬父母,那养儿女干什么?“百善孝为先”国学经典就是提倡人格的修养,重精神品质的养成。
诵读经典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知识结构的构建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学经典对人的影响会随着一个人阅历的丰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从生命成长的意义上解放学生,它还原了教育的本质:化民成俗,就是让他们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但是,做经典诵读要排除功利思想,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不能急功近利,生读而成诵,久诵能背,日后能用,吸收与内化都需要时间。关校长做经典诵读都整整做了十年,直到她退休为止。十年磨一剑啊!而我呢,才刚刚开始,经典诵读这条路,漫漫长而修远兮,吾将不息求索,一路坚持,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的传承做一点点的贡献。我相信只要对经典诵读这一活动持之以恒,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黄金时期,用国学经典教导天性善良的儿童,即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期待着:儒雅俊朗的少年君子们,立于中华五千年的经典文化的肩上,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资源 诵读经典
[作者简介]罗元(1958- ),女,海南文昌人,广州大学社科部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61-0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优秀部分贯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源。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二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第三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如何认识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有特色的精华部分。
1.自我身心和谐的理想人格资源。孔子把古代文化传统加以提升,使之理论化,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仁礼之学,确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以“仁”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主导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需求,最高的精神需求是道德需求,道德需求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主张“圣人”“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他还提出了“仁、智、勇”作为理想人格的三要素。仁是德性,智是才学,勇是魄力。理想人格要以仁为统帅,以智为基础,以勇为推动,三方面缺一不可,否则会造成人格的重大缺陷。这种以理想人格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传统,强调道德修养应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自觉的人生选择和实践。塑造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发挥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修身养性、道德践履。
2.人与社会和谐的道德精神资源。中国古代哲人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人“能群”,在家庭和社会中过着群体生活。因此,人在群体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道德的人文精神并非只是要求人们被动地遵守道德信条,而是强调人的道德自觉,主体自愿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把人的主体德性与规范道德结合起来。这种伦理道德,孔子高度概括为“仁”。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一种定义。“仁者爱人”的主体德性外化为行动,体现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即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对人与人关系双方双向的协调,不仅约束平民百姓也约束君主贵族。
在对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特别重视主体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克己复礼为仁”,符合了“礼”,就实现了“仁”,达到 了“和”。儒家以追求“仁”为起点,从爱父母、爱亲属、爱朋友,推而广之爱人民、爱祖国, 达到“仁”的目标,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即“人和”的理想境界。
3.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资源。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地人和”的境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在这方面,道家学派留下了丰富的颇有价值的人文思想。老子探索了自然和宇宙的起源,认为“道”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 主张朴素的唯物主义。他把天地万物的运行生灭看作纯粹的自然规律“道”,“道”具有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特性。老子把“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必然规律,主张人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庄子进一步探索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庄子看来,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都是自然之气运行的结果。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给予中华民族以悠长的审美烙印。中国历代都出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 他们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培养和激励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也莫不如此,迫切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补我们大学生活的精神营养之不良。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话题,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从每年大学生自杀、他杀案件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大学生难以调节自我以实现身心平衡的和谐状态。当代大学生需要用祖先留给后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来塑造高尚的人格,实践证明,人格的完善与否,对一个人的立身做人至关重要。有了高尚的人格,就能坚持做到“见利不忘其义”,就能抵制各种诱惑。如果丧失人格,寡廉鲜耻,就必然失去做人的操守,难免见利忘义,乃至出卖人格国格。在今天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自我身心和谐的理想人格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有机结合,对于大学生修身养性,培养健全心灵,塑造自我身心和谐的健康人格,将起到积极作用。
2.以“仁”为核心、人与社会和谐的道德精神在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滋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莫不如此。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首先就是缺乏以“仁”为核心、人与社会和谐的道德精神,因此迫切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补我们大学生活的精神营养之不良。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以“八荣八耻”明是非、知荣辱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将其精华有选择、有目的地加以改造、整合到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系中。譬如儒家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观念;道家的“上德若谷”“为而弗争”的宽容精神;墨家的兼爱博施、助人为乐主张;法家的依法共存、合法共荣思想等,先哲的智慧对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对于遏制私欲极端膨胀、恶性竞争都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可以滋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仁爱”“贵和”的和谐精神,可以涵养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精神,培养仁爱和谐的人文品格,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
3.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二为一”,要找出矛盾对立双方的同一性,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且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心灵完整性这一伦理基础之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启发大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道德伦理的高度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纳入高等教育的内容。大学应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各种途径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中,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的有效途径
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以广州大学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教育实践作为案例。
作为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试点高校的广州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源。学校认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着基础性作用。
1.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学校将《中华经典诵读》作为全校学生第二课堂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出台了《广州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规定自2010级新生起,“凡我校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必须课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之规定学分外,还必须至少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其中中华经典诵读学分1学分为必修学分)”。如在校期间未通过中华经典诵读考试,取得相应学分,学生则不能毕业。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进第二课堂的重要制度保障。
2.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学校建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带头,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各个学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展开。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校团委网站以及各学院网站、QQ群、宣传栏、宣传海报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倡导“每天半小时,经典记心中”的经典诵读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各学院围绕活动意义和主题,通过学院的网站、QQ群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相关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工作,使同学了解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3.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中文教授学者)亲自带头组织编纂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选本》,作为中华经典诵读必修课的教材。本书体例简单,以实用为目的,研究遴选反映中华文化传统精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名篇,共收录了诗、词、曲、赋、文共100篇,涵盖了自先秦至近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华经典诵读考试以此书为准,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篇目,以机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4.以网络媒介为平台。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最能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占领网上阵地,率先开设了“中华经典诵读”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中华经典诵读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旨在着重提高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影响力,着力培养经典诵读的学习习惯和氛围,充分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全面开展,并为新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学分考试提供良好的网络备考环境与手段。
该网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形式多样,其内容包括:诵读角、专家讲坛、经典100篇、经典拓展、诗书音画、交流园地、诵读考试等栏目,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中华经典音视频学习材料,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模拟测试平台。
5.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深入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博学讲坛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对中华经典进行解读,帮助同学们在充分消化理解的基础上记诵中华经典。还有各种中华经典诵读竞赛与交流,如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读书讨论会、读书征文活动、学术交流等。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礼仪等领域也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还颇有创意地开展类似“英语角”的中华经典“诵读角”活动,校学生会、沧浪诵读社组织各学院学生会每周在大学城校区和桂花岗校区开展“诵读角”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激发诵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全校各个学院都围绕中华经典诵读各自设计开展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认真总结提升,努力做到中华经典诵读进课堂、进网络、进宿舍,增强诵读活动的实效性。
6.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学校积极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从校园走到社会,使经典诵读得以与提升全民素质、建设文明城市、文明社会有机融合,使这一活动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
其中“广州大学中华经典诵读文化宣传实践服务队”获批作为2011年社会实践省级重点社会服务队。例如由校团委、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共同组织策划,以“经典浸润人生,文明共建和谐”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文化宣传服务进社区展示活动,在广州番禺区坑头村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学校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启动。此次在坑头村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为坑头村小学生讲解中华经典文化、做有关中华经典学习情况调研以及经典诵读文艺演出。文艺演出将经典诵读的高雅本质与社区群众文化的活跃性有机地结合,用舞蹈、朗诵、歌唱等形式将中华经典文化融入节目的表演当中,引来近千名村民冒雨观看,不时对我校学生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
广州大学通过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从源头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文素质;又把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落到了实处,而且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如2010年广州大学先后举行了校园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和承办了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中华诵·端午篇”2010经典诵读晚会,该晚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社会反响热烈,为推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家语委2010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广州大学被授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特别贡献奖。又如《传承中华经典,滋养大学精神,培育具有民族文化品格的当代大学生——广州大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获得了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这是广东省唯一获特等奖的高校。
广州大学正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活动,是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积极探索。
当然,汲取优秀传统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不仅仅是诵读经典,本文仅从这一角度做了探讨,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还有许多方法和途径并未涉及。如何更有效、持续地使大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获得丰富人文精神的滋养,还必须把它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断地去努力追求和积极地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
[2]章启辉.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服务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4(4).
关键词:经典诵读 工具性 人文性 民族性
“诵读经典”活动正在全国风起云涌。诵读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这就形成了“以诵读辅经典,以经典助诵读”的模式,将经典与诵读完美结合,即“经典诵读”: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将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具有价值。
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大增,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大大加强,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思维能力,情感兴趣。诵读一部经典,可以认识数千个汉字,并且能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的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览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景,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境界又可层楼而上。可以看出,经典诵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且终身受益。
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经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容使得它的鉴赏价值经久不衰。经典作品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低俗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经典诵读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方面很有价值。
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实际生活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书籍阅读量的减少,造成了文学语言的缺失和文学语言语感的陌生。网络带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快捷式、浏览式,只需迅速抓住主要信息、无须逐字去看,更不要求准确,直接导致高中生在阅读时无法沉静、难以专注。
经典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健康的最佳食粮。诵读经典,不仅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我们学到了“仁爱”;从《鱼我所欲也》中,我们学到了“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诵读经典,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
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学生语感能力普遍得到有效培养。白居易十五岁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王勃弱冠之年写出“落霞与孤鹭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一不是通过吟诵经典的方法来学习练就。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们:教材选择经典,教法倚重朗读、诵读。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朗读、重积累、重语感。古人在儿童习得语言时并不强求理解文章,而是强调诵读达到记忆,这是非常科学的。经典诵读符合语感培养规律。在诵读过程中,经典的优势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经典中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从而能够进入“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形成语感。
我们在教学上向古人学习重经典,重诵读,重积累,重感悟。在教材方面,多收录经典。在教师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经典积累。在教学方面,“经典”教学多采用诵读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悟,教师有的放矢的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受。经典诵读在于“读”,我们开展了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书香文化读书节,均安排了配乐经典诗文诵读表演节目,为全校师生提供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视听盛宴。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独特的诵读体验,调动兴趣,提高诵读实效。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形成了校本教材。将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挖掘经典中的意境美、韵律美,思想美,把它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华传经典诵读;文化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45-02
1 前 言
经典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精华,中华传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料。中华传经典诵读是我们延续上千年的优良教育传,尤其是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是完全不能被忽视的。近几年来,经典诵读的浪潮在逐渐涌现出来,特别是出现了很多有关青少年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事件,进而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论,逐渐朝着“读经现象”发展。正当中华传经典诵读在全国开展很激烈的时候,中学语文却出现了对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不平衡的现象出现。其中有些中学非常重视中华传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学校也开发出了很多有关经典诵读的课程,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相反,有些中学却忽略了中华传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只是在语文教学中略微涉及一点有关中华传经典的内容,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还有一部分中学根本就不学习中华传经典诵读的内容。由此看来,中华传经典和语文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主要从提升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以及发扬传文化阐述了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并具体提出了一些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2 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2.1 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1)可以大量积累文化知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内容也比较独特,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涉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多,例如:建筑、饮食、服装、文学、舞蹈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中国传文化,如果只讲解一些观念文化,而缺少具体的文化成果的讲解,那么教师并没有全面的将中国传文化介绍给学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传文化的兴趣了。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样时代,积累文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们大量诵读中华传经典,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开阔视野。例如:中国的传节日文化不仅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传节日都具有独特的来源。例如:春节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代表着做任何事情都顺利,有一个好的开端。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每年都有赏灯、猜灯谜的习俗。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一个节气,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人们在这一天要插柳、放风筝等。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要赏月和吃月饼,代表着一家人团圆、幸福美满。
(2)扩展阅读视野范围。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是和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文化素养转变为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文化修养的提高就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在语文教学中叫做阅读教学。现如今,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努力研究提升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方法,但是,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语文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现如今,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危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逐渐代替了传的读书看报形式,人们逐渐在怀疑阅读的意义,特别是对经典阅读的程度大大的下降了。中学生应该大量吸收各类知识和信息,但是,由于他们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时间紧张,相对阅读的时间就很少,这使得他们将阅读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了课本和考试的材料中,阅读面较小,不能开阔阅读视野,这样将直接阻碍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电视、光碟等,是一个发展比较好的趋势,同时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在要求。然而,中华传的经典作品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经典作品,同样,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华传经典诵读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同时也能扩展阅读视野范围,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尤其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不仅要将表达的内容表达完全,而且还要带有一定的情感,解决语言干瘪的问题。经常诵读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储存各种材料和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中华传经典内容丰富多彩,覆盖了很多领域的信息。如果经常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将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熟记在头脑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很多经典语句慢慢的内化语感。如:古代的经典诗歌,尽管和现代相隔的距离较远,但是,我们可以经过想象,领略作者真实抒发的情感,从而不会阻碍现代人的阅读。
2.2 凝聚精气神
(1)有利于培养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身体里是不能缺少强烈的责任感的,在中国传文化中,主要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体验生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真实的生活中领悟自身存在的世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另一种途径就是从书籍中学到,和他们进行交谈,从而走进他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古时候的英雄和文学圣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精神的传递却从没有停止过。我们在阅读每一本经典作品时,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和情感都会融入到读者的心里。由此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2)有助于培养旷达的精神。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也有所不同。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一道坎,高考考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而且还是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现在有很多学生承受不了高考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轻生的现象,真是让人汗颜。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转折点,如果因为一个简单的考试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人生漫长的路有很多都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又该怎么面对呢?由此看来,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才能让人们在巨大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找到心灵归宿,让生命充满无限活力。
2.3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文化
(1)增强学生对传文化的认识。每个人都是传文化的继承人,但是近几年由于传文化经典出现了断层,结果使上千年的传文化之经典渐渐地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学校中听不到学生东渡诵读经典名句的声音。学生对中华传的经典作品不加了解,那么更没有办法理解其内在的真正含义和价值。现如今,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青少年更加喜爱西方的文化,他们在沉迷于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将中华传的经典忘掉了。例如:青年朋友喜欢圣诞节超过了春节,外国的情人节是情侣之间送玫瑰花和巧克力来表达各自的情意的,他们却忘了中国的情人节也蕴涵着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甚至有些青年人连端午节、中秋节是哪天都不清楚。因此,学生要大量诵读中华传的经典,从而增强学生对传文化的认识。
(2)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现如今,我们又重新提到经典诵读,而且将中华传经典诵读归纳到教育体系中,从而构建了传文化和现代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典的无穷力量,将民族文化血脉注入到青少年的心里,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展示出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
3 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宽广的诵读平台
学校可以开展中华传经典诗歌朗诵比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朗诵,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比赛获奖只是表面形式,而真正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的机会,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建立开放式的图书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中华传经典的作品。
3.2 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
鼓励学生多诵读中华传的经典作品,最终目的是为了继承中华传的经典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修养。所以,中学生读经典作品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诵读的数量而不求诵读的质量,而是要将诵读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增加文化涵养。因为文化涵养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只是表现在人头脑中储存能量多少,同时人的语言和行为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所以,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不管是用什么形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3.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中华传经典诵读和历史内容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诵读中华传经典时,往往不清楚其历史背景,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才能真正读懂文字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所以,在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时将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和历史知识相结合,打破学科间学习的障碍,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4 结 论
总体说来,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称之为经典的艺术作品,不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在这些优秀作品中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美德和伟大的精神。我们在欣赏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同时也能增加我们的爱国情感,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诵读中华传经典的文化价值,并找到一些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守海,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宁殿霞,张青丽.开展经典诵读提升综合素质[J].新西部(下旬刊),2011(2).
[3]陈雨曦.从经典诵读活动看大学生对传文化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研究
引言:“经典诵读”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据研究发现,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理越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文本根据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实践的缺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表明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观点,并总结了几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严重缺失“经典诵读”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1]。
1.1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被溺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得小学生身上存在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变少,而我国经典著作所传扬精神的皆是仁、义、礼、智、信,小学生对道德情操的修养以及素质的培养逐渐减少,个人主义过于强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
1.2经典诵读内容过于陈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经典著作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对课本的知识,教师只注重“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教师处于比较茫然、模糊的状态。然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经典著作的阅读,可适量在教科书以外进行延伸。语文教师作为文学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文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建设。
1.3教学形式落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形式往往是,一边阅读一边讲解,讲解完之后由学生各自做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对象而非学生。学生缺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并不理解,并对这种“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形似产生反感,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经典著作更提不起兴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典诵读”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1以校领导为龙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以学校领导为龙头,通过行政渠道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及教师对“经典诵读”实验的认知,并知其重要性,从而在“经典诵读”实践上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2保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责任、任务,监督项目研究进度,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脉络,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发现的问题。同时建立课题组QQ群、飞信群,确保成员之间能不受时空的制约保持双向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讨论,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
2.3提高教师关于“经典诵读”的理论水平
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师的培养相结合[3]。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两次,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的研讨活动,学习经典诵读新思想、新理念,讨论在“经典诵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好的思路,观摩课堂经典诵读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同时要做到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培训形式多样化,使“经典诵读”培训正规化、常态化。
2.4开展针对性的前期调查
谈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成长经验,以此掌握学生的特性。问卷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接触经典诵读途径、“经典诵读”选取、家庭有无“经典诵读”教育、家庭藏书、经典诵读内容来源、经典诵读兴趣、经典诵读内容取向、每周经典诵读时间和量等方面。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特性和学生对“经典诵读”的了解程度,从而因材施教,设立不同的“经典诵读”实践计划。
2.5学校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确保“经典诵读”实践能正常进行,同时将“经典诵读”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中来,与教师效益考核挂钩,并制定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确保教师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经典诵读”实践教学。
2.6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
首先,坚持“走出去”的学习策略,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参与各种与“经典诵读”有关的培训活动、研讨会、报告会等,聆听著名学者对“经典诵读”的见解,学习他们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的提高课题组对“经典诵读”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结语
“经典诵读”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吟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范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