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3:17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实验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李芳 张宏涛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1]。大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支持的,必须统筹、协调起来。公共管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需要重视实验、实践环节的设计,在教学中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的方针,强化实验教学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实验教学改革,整体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实验教学考核考试办法,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其理念主要体现为:
1.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公共管理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即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性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接受社会的挑选,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必须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生放在教学和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和改革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3.以系统论为指导,实施实验教学整体优化。学校整个教学工作应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多个子系统。要改变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单独设置若干门实验课,形成与理论体系相平行的实验教学系统。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相互协调、整合与优化,达到大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
大学的课程,可以定义为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计划。人才培养是由一个课程的总体来完成的[2]。分析美国的综合素质教育、英国的宽厚基础理论教育、欧洲大陆的专业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共同的特征是着重学术素养教育。在课程结构和形式上,注重文理、通专、自由选修与限定选修要求的结合。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计划强调人文与科学、伦理思辨与务实求证的有机统一,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中,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培养模式与分修制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注重基本技能(写作、外语运用、数学方法)的训练,体现其通才教育传统和通中有专的特点[3]。我国本科与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归属于管理学门类,授予管理学学位。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学门类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可授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公共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编制的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含如下二级学科(即专业):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按照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综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发挥交叉优势的目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内容(项目)进行模块化分类,我们将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三个层次(可参见图1)。基础实验模块是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1]。大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支持的,必须统筹、协调起来。公共管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需要重视实验、实践环节的设计,在教学中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的方针,强化实验教学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实验教学改革,整体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实验教学考核考试办法,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其理念主要体现为:
1.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公共管理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即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性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接受社会的挑选,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必须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生放在教学和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和改革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3.以系统论为指导,实施实验教学整体优化。学校整个教学工作应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多个子系统。要改变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单独设置若干门实验课,形成与理论体系相平行的实验教学系统。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相互协调、整合与优化,达到大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
大学的课程,可以定义为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计划。人才培养是由一个课程的总体来完成的[2]。分析美国的综合素质教育、英国的宽厚基础理论教育、欧洲大陆的专业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共同的特征是着重学术素养教育。在课程结构和形式上,注重文理、通专、自由选修与限定选修要求的结合。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计划强调人文与科学、伦理思辨与务实求证的有机统一,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中,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培养模式与分修制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注重基本技能(写作、外语运用、数学方法)的训练,体现其通才教育传统和通中有专的特点[3]。我国本科与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归属于管理学门类,授予管理学学位。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学门类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可授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公共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编制的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含如下二级学科(即专业):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按照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综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发挥交叉优势的目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内容(项目)进行模块化分类,我们将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三个层次(可参见图1)。基础实验模块是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管理模式;公共实验平台;高校
1引言
2002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强高校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引进了很多先进实验设备,然而我国在管理高校的公共实验平台的模式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就管理模式而言,相对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为了缩短落后距离,跟上时代步伐,加强我国的科学实验建设,必须对当下的高校公共实验平台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而该类平台的管理宗旨是实验设备的开放共享和管理,主要针对该平台的维护和运营经费、人才以及实验的管理。通过共享资源培养科技型人才,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该类平台的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优化。
2实验仪器的开放共享和该类平台的设备管理
2.1该类平台设备的管理
在该类平台的管理中,实验仪器的管理是主要部分之一,各大高校对此也十分重视。然而,各大高校在对实验仪器的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如管理的模式过于单一、规章制度并不完善、信息更新不及时等等。出现这些缺陷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模式不完善,具体的责任并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改善。比如:设备的保养、设备的赔偿制度、设备报废的处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的完善,并且落实好该制度的责任实施[1]。
2.2开放共享的管理
由于各项相关需求的增加使得各大高校中的实验仪器数量快速的增加,一些实验仪器被放置不用成为了疑难问题。因此,必须要对高校的实验仪器进行开放共享的处理,而在开放共享的过程中,如何做好相应的管理措施,是当下重要的问题。过去的高校实验平台的管理制度中,责任人并不明确,要改善这方面的缺陷,我们可以利用现达的网络技术来解决该问题,通过在网络上建立实验仪器管理平台,做好相关的仪器信息记录,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也使得实验仪器得到相应的管理。
2.3运营经费的管理
该类平台需要大量的运营经费,用于仪器的购买、设备的维护、平台的运行等。目前为止,我国各大高校的仪器设备都存在大量闲置、仪器的实用率很低、仪器的维修经费不足等现象。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经费管理体制,以确保高校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各大高校应该设有专门的实验仪器管理部门,以便于对仪器统一管理和购买。并且设立专门的经费管理机构,以确保仪器的维修、维护和购买得以正常进行。
3该类平台的人才管理方式
由于该类平台的管理实质上是对实验设备需要维修、保养和相应的放置场地,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管理。该类平台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工作水平和素质,以确保该平台的顺利运行。专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该平台的质量高低[2]。
3.1充实实验平台的专业人员
在对于高校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中,人才的储备尤为重要,由于各大高校的学生人数飞速增长,使得实验仪器也相应的增加,但是专业的实验管理人员却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导致我国科研实验室增多,大量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流向了该类科研平台,造成高校的专业类人才数量不足,很多都还是在校的研究生,而对实验仪器实用技术的掌握需要很长的时间,非专业的人员对于仪器的维护和维修方面的能力都相应的缺乏,导致实验仪器的闲置尤为严重。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增强多实验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以充实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确保高校科研的进行顺利。
3.2专业人员队伍待遇的提高
很多实验技术专业人员由于待遇不高的原因,导致该方面的人才选择另谋出路,使得实验室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而重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得不偿失。为此,我国高校应该提高实验室专业人员的待遇,以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立为核心,提高整个实验平台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必须要建立合适的待遇制度,根据对实验管理技术人员的考评和综合表现,来提供相应的经济待遇,以留住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的实验管理队伍。
3.3实验管理专业人员的再培养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导致很多实验仪器的功能日益变化,这就需要实验管理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相应的改变。对此,高校可以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以培养实验管理技术人员,提高实验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更有效地管理好高校公共实验平台。比如一些定期的技术培训、仪器的调试培训等专业水平的培训,必须使专业的技术人员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管理原理,在仪器的使用、工作原理以及安装和性能等方面做到全面而熟练地掌握。定期的参加培训班和学术讨论会议,组织人员去先进的地方做参观学习,有计划地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高校实验管理的整体水平[3]。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高校资源的整合、高校实验室的整合,来建设和管理高校公共实验平台,使实验的成本得到降低,资源配置得以优化。而该平台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模式,在对该类平台的管理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搭建专业技术过硬的实验管理队伍,科学使用和维护的仪器信息记录系统,才能有效地推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罗媛媛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邹家柱,陈南岳.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强化措施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4]马亮.公共管理改革和公共服务绩效:来自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2):45-56.
关键词:公共管理 实验教学 电子政务教学模式
在高等院校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质量工程”就明确提出要实施“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1]。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活动,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及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对相关信息技术及知识有所了解。为此,很多高校相继建立起了电子政务、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类型的文经管类实验室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但事实上通过文经管类实验室来培养管理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对于起步较晚的以电子政务为主要特色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如何避免硬件建设形式化,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如何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公共管理类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则成了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欠缺系统性
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逐渐普及,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些高校更是建立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为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输送人才。但从整体来看,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尚属新鲜事物。已建立此类实验室的高校或出于追求时尚的目的,或出于评估的需要,建设启动很快,但建设过程中重视不够,欠缺系统考虑,导致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形式化[3]。很多人对公共管理实验室的作用仍然缺乏认识,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社会已越来越强调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整体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都还缺乏认识和研究,对实验教学设计没有从整体和远景方面作考虑,建设思路不清晰。
⒉实验教学模式设定存在盲目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既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优势学科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更是培养综合素质创新人才的优质资源和重要基础。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正是顺应时代要求,依托公共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学科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但目前大多公共管理类实验室都是按照各本科专业的要求分别进行实验教学建设,没有从相近专业、交叉专业、交叉课程等方面对整个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造成重复建设以及实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另外,由于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就业环境的特殊性,使高校学生不太容易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真正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就对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出了一道现实难题。学科建设和学生实践面临的困难使得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在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安排、实验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教学模式的设定方面存在着盲目性,导致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所利用的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⒊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欠缺多样性
从专业特点及课程类型来看,文经管类等人文学科与理工科有很大的不同[4]。公共管理的无定式和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创新性,使得教科书不可能提供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内容,许多理论都是高度概括出来的。这与实验教学步骤明确、操作具体的特点不相符合。因此在实验教学上,我国的公共管理实验室教学虽强调知识的应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多注重知识的讲授,多是教师讲授操作方法,再让学生做,验证性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这样,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中具有盲目性,缺乏创造性,积极性也不高,实验教学方法的单一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
二、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实践
⒈思路
针对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的问题和不足,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了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即统一思想,系统规划,坚持“注重基础、加强融合、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和推行“拓展学生公共管理素质的实验教学特色模式”。在人才培养途径上,通过整合学院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大力推行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注重以多学科优势带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多样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乃至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的实验项目的设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应用人才。
⒉实践
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上至思想观念转变,下至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手段等设计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应通过充分分析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多种课程的特点及课程间的关联关系,提炼出能够利用现代实验技术开展实验教学的课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实验的系统性、课程之间和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⑴实验课程的“融合”设置
目前实验课大多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和手段,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与课堂的理论教学衔接紧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表现在实验课内容缺乏学科间的关联性[5]。科学技术认识和发展过程都是系统的、综合性的,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类学生而言,其本身就对所学的学科门类知识缺乏系统而整体的认识。如果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实践综合训练,学生就难以形成独立、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2006年开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系电子政务实验室结合本系现实情况,按照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综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发挥交叉优势的目的,将学科相近和实验内容具有公共性的实验课程设为“融合”课程。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现代网络化管理、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5门实验课程作为我系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共同设置课程。这种“融合”课程设置的最大优点在于既能有效发挥交叉专业优势,又能让学生对公共管理这一学科门类有一个基础的系统认识。但目前这种实验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完善,因为,其融合性不仅体现为各专业共设实验课程,还体现在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课内容的重新设计和编制,要尽量体现公共管理类各专业的交叉融合,具备公共管理类综合素养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对于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并且,对于融合课程的选择、融合课程实验内容的安排及实验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都面临着是否能有效体现融合特色的难题。
⑵实验课内容的“模块”建设
我校公共管理实验室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内容(项目)进行模块化分类,设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三个层次(参见图1)。
基础实验模块: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基础实验模块包括:Excel、SPSS软件应用,现代网络化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决策方法;综合实验模块包括:虚拟政府、虚拟企业、企业养老保险信息管理模拟、虚拟现代饭店管理、虚拟旅行社;设计型实验模块包括:电子政务综合实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以及辅助设计所需的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相关实验。此“模块”建设打破了各专业界限,按照模块分类进行统一建设。这样,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综合分为三大类别,每个实验项目目的性更强。同时,在明确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特色,灵活选择实验模块,组合本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各专业实验资源的融合、共享。
⑶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原有的教师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模拟体验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新的值得倡导的教学方法(参见图2)。
该实验方法强调教师由幕前走向幕后,以指导学生的模拟体验式学习为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实验课程的中心,老师的地位是成为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帮助者。通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具体方法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负责特定情景设计、问题的创设和任务布置,而学生则扮演主角。在模拟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自主地或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既有赖于模拟教学软件的采用,更有赖于教师富有创新性的情景设计和任务安排,最终目的是期望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条件下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⑷实验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
从上述实验课程的“融合”设置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建设可以看到,原有各实验课程分属不同的专业教研室负责的分割建设、管理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是综合型的实验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即由实验室负责对所有实验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具体做法是,以实验室牵头,组织各专业教研室、各专业教师按照公共管理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完成“融合”课程的选择及设置,统一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将各专业实验课程按照基础性模块、综合性模块、设计性模块进行统一的模块分类,按照各模块功能,设计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这样,原有实验课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浪费资源、建设的重复性等问题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进,通过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使资源相对集中,投入资金的实现统筹安排,所依托的学科也能得到扩展,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各教研室、各专业实验教师在实验室的统一协调下,相互协商,共同完成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当前公共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各高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我们在此提出的有关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初步构建,仅仅是在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6-7],结合我校实际,对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的几点建议。其实践操作也才刚刚起步,由于涉及问题众多,经验欠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并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EB/OL]. (2007-01-12). moe.省略/edoas/website18/info24731.htm
孙水林.文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100-103
陈益娥.浅谈高校实验室改革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5):253-255
徐建评,章学拯.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6-138
吉爱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4-96
赵永俭,陈小平等.日本大学实验室管理与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6):1-6
黎小勇.关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37-139
作者简介:
一、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素
作为依托于高校的农业实验站,其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和方法都与普通的 农业实验站有所不同。多重要素影响着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实现人与农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公共设施是否能为使用者带来更为美观、舒适、便捷的多重服务体验。
1.设计性要素。设计性要素主要包含了设施的功能,颜色,结构,材质及工艺等多种要素。首要的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决定了设施的实用价值。其次的颜色和结构要素,承载了公共设施产品的美术概念。富于艺术感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设施往往更能获人青睐。最后的材质及工艺要素则满足了设施对于安全性,耐用性的要求,同时也对设施的量产化给予了支持。
2.技术性要素。技术性要素是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强大支撑。不同于高校常规设计,农业实验站往往能获得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诸如新能源,新材质,互联网新技术等都比普通高校更加容易导入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例如通过光伏农业一体化供电的技术为农业园区的公共设施提供电力支持,既完成了农业项目的研究,又避免了研究成果的浪费,自产自销,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地理环境要素。公共设施设计要因地制宜,这一点在高校农业实验站显得尤为突出。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自然需求,不同的农业技术也有着相应的环境条件。有的要求采光,有的要求风力等等。对此,公共设施设计应从避免对相关农业实验产生影响的方面入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避光避风沙等可能产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考量。
4.其他要素。多为经济及政策方面的要素。公共设施设计不是空想,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条件进行构建。设计师在详细掌握实验站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应多方了解政府农业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期在获取最大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为农业实验站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
二、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
如果说前文论述的种种设计要素相当于“砖瓦” ,那么若想砌一面墙乃至造一间房,就需要相应的设计理念。遵循一个合理的设计理念,往往有利于设计师裨补阙漏,避免因忽视某些环节而造成设计方案失败的局面。
1.功能性理念。前文所述,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同理,功能性理念也在设计理念中占据着同等地位。功能性是公共设施存在的意义[1],没有功能性的产品也就无从称之为公共设施。实现这一理念,旨在于设施中体现其可识别度及可操作性。比如实用性的椅子,在考虑到美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保它的功能,不能因为刻意添加所谓的“艺术设计”而模糊了设施功能性,导致用户的迷茫。另外,在农业科技的引入上也应有所斟酌,即便是融合了高新科技的设施,也应有可被大众接受的可操作性,不然无论构想如何天马行空,没人会用的设施也不过是一堆废品。
2.可行性理念。可行性理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要的是安全性能。保护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设计师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课题,也是可行性理念最重要的部分。不管是材质,尺寸,安置地点还是操作实践,无论哪个环节的安全性无法保障,设计方案的都将被彻底否决。其二是承前文所述的可操作性,使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设施是否可以在大众当中推行,这需要广泛的调研与测试结果作为支撑。最后是实现设计所需的物料条件,考虑到实验站面积往往较大,需要从成本、量产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以获得最为经济实用的可行方案。如果要求资源过于脱离实际,难免会沦为空中楼阁。
3.生态性理念。作为农业实验站,同时作为高校的农业人才培育基地,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应该着眼于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在选材,制造过程,投放使用等环节中都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例如选用可降解材料,使用绿色能源,生态废料循环利用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为公共设施采用整套的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艺术风格,使整个园区富于整体性,成为学校,乃至地区的文化名片。
4.艺术性理念。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感、时尚感。这是大部分公共设施设计所遵循的普遍原则。主要通过色彩,明暗的对比以及结构,造型的韵律突出产品的设计感。
三、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未来展望
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随着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水平的进步,公共设施的概念和功能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2]。限于国情,我国近年来才逐步兴起各种农业园区及实验站,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更多功能。作为高校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比如结合现在已初具规模的农业自动化,高校农业实验站的公共设施必将在未来为农业人才储备提供更多便利的功能。
2.更加生态。生态技术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将促使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向着更加生态的方向前进。智慧环境的建设以及精准化的管理,将使农业实验站更好的转向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引领的资源化能源化发展模式。
3.更具?模。当前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大多存在专项设计,小批量生产的特性。难以推广的背后,显露的还是经济与科技硬实力的不足。而随着科技进步,高校农业实验站的公共设施也必将更具规模,形成以一站带动全校,以一校带动地区的绿色生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