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3:13

序论:在您撰写巴蜀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巴蜀文化论文

第1篇

巴蜀的核心区域即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在这个地域名胜中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展示着三千年灿烂的文明。在巴蜀各地的市井街旁,乡村道边,都会看到一间间独具四川风格的茶馆。人们坐在竹椅木桌前,手端四川茶馆独有的盖碗茶具,品着清幽的香茗,或“摆龙门阵”(聊天),或看书读报,茶馆里的气氛与盖碗里的沸水一样,热热腾腾的。进餐时分,又可走进遍布街头的川菜馆,品尝“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与风味小吃,从色、香、味俱全的麻、辣、烫中感受四川悠久的饮食文化和川人的独特性格。茶余饭后,还可步入戏院欣赏川剧,听那高亢动听的高腔,看那神秘莫测的“变脸”、“吐火”绝技表演,也可以参加各种民间民俗活动,在这里无时无刻能感受到巴蜀文化也激发着设计师的灵感。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川渝等地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用直观的形式表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传递地域文化丰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引起现代消费者的共鸣,进而满足其消费与文化心理需求。故这种直观形式主要通过包装的外形、构图、材料来实现。所以,土特产品包装设计地域性表达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视觉传达,其内容与形式都必须从显性的物质文化中去寻找提取其表达所需的元素。

2巴蜀文化如何实际应用在包装设计中

2.1浓郁的地域色彩表现色彩设计在包装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色彩是美化和突出产品的重要因素。包装色彩的运用是与整个画面设计的构思、构图紧密联系的。一提到四川、巴蜀文化,人们第一印象应该是丰富的色彩,如同川菜一样活色生香。巴蜀地气候湿润,川人“好吃”,由于地域潮湿,自古以来就爱食辣和麻以达到驱寒的目的,麻辣也自然成为了巴蜀文化的一份子。土特产的包装比如郫县豆瓣、新繁泡菜、灯影牛肉就会使用到红色、棕色,传达出中国气息。在四川,鳞次栉比、青瓦白墙的木屋,狭窄悠长的青石板街道、木柱支撑的宽敞街檐是古镇给人最为深刻而直观的视觉印象,也是古镇文化的外部特征,所以,我们将其作为四川古镇的典型视觉符号。从这一典型视觉符号中,我们可以提取出青石板路、宽敞街檐、青瓦屋面、木排架、白粉墙、老戏台、吊脚楼、老榕树、小桥、流水等形态元素,青灰色、白色、绿色、黑色、棕灰色等色彩元素,以及融古旧、质朴、闲适、恬淡为一体的风格元素。而四川茶馆在本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茶碗、茶盖和茶船组成的盖碗茶杯,长嘴茶壶,老虎灶,竹扶手椅,白色、黄铜色、棕色、竹黄色,恬淡、随性,分别代表着四川茶馆的设计形态元素、色彩元素和风格元素。四川皮影则使用鲜明的红黄蓝黑色,川剧作为巴蜀文化又一个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使用黑、红、白为基本色,蓝、绿、金、银、灰、粉红、姜黄为辅助色,运用上,讲求明快、单纯、鲜而不艳,淡能传神。综上所述,巴蜀文化的色彩运用有着很强烈的装饰意味。

2.2图形的表现地域性土特产品就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较为独特的产品,它的文化特征深受文化底蕴的影响。以巴蜀地区为例,设计师经常使用传统的能凸显川味的图形进行设计。例如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纹饰,四川茶馆的盖碗、长嘴茶壶、竹圈手椅,川剧脸谱,四川皮影戏,蜀锦,蜀绣,绵竹年画等,将这些视觉符号化为设计元素,融入到包装的外形、构图和材料之中,方能实现土特产品包装的地域性文化信息传达。比如说四川阆中地区出名的小吃“张飞牛肉”,有传说称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了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而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这个传说就凸显了巴蜀文化。“张飞牛肉”所采用的礼品包装设计是红色和黑色的川剧脸谱,采用的字体也是传统的书法。川剧脸谱是川剧展现给观众的最直观的视觉形象,也是人们区别川剧和其他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张飞牛肉将川剧的这一视觉艺术形象进行深度大众文化层面的开发应用,给产品注入了巴蜀文化的艺术魅力,使它地域特色更加明确,使产品更加亲切。这是很简单的例子,却让我们看到了产品背后丰富的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而一些礼品包装,比如彝族的漆器的包装是从巴蜀文化中传统工艺品中提取,用了大量的装饰图形。其他的诸如蜀锦、蜀绣、扎染、绵竹年画都是如此,使本土包装设计具有了视觉上丰富的表现力。

2.3材质的影响

2.3.1纺织品布料及纺织品在本土包装设计中经常使用,一般来说传递出质朴、随意轻松的感觉,与现代人们崇尚自然的心态不谋而合。巴蜀特产中蜀绣、蜀锦、扎染等既是巴蜀文化的土特产,又可以将这种材质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包装材质运用到土特产的包装中。成都本土小吃棒棒娃手撕牛肉就使用了布料缝制的标签和口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2.3.2天然材质包装材质按照其生产方式分为天然材质和非天然材质,在本土包装设计中经常使用到的是天然材质。天然材质主要是指大自然未通过人工改变其化学性质和加工处理而直接用于包装的材料。在巴蜀文化的影响下,本土包装一般使用的是植物类,即由竹子编制成的竹盒、竹筐、竹篓等,比如说食品中四川腊肉、香肠、缠丝兔等都有使用这种形式,配以红色的商标,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当然也有直接用竹子的竹筒作为酒类或饮品的包装,比如泸州地区的米酒。源自于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会用竹筒盛放酒类或者水。

第2篇

一提到四川、巴蜀文化,人们第一印象应该是丰富的色彩,如同川菜一样活色生香。巴蜀地气候湿润,川人“好吃”,由于地域潮湿,自古以来就爱食辣和麻以达到驱寒的目的,麻辣也自然成为了巴蜀文化的一份子。土特产的包装比如郫县豆瓣、新繁泡菜、灯影牛肉就会使用到红色、棕色,传达出中国气息。四川茶馆在本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茶碗、茶盖和茶船组成的盖碗茶杯,长嘴茶壶,老虎灶,竹扶手椅,白色、黄铜色、棕色、竹黄色,恬淡、随性,分别代表着四川茶馆的设计形态元素、色彩元素和风格元素。四川皮影则使用鲜明的红黄蓝黑色,川剧作为巴蜀文化又一个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使用黑、红、白为基本色,蓝、绿、金、银、灰、粉红、姜黄为辅助色,运用上,讲求明快、单纯、鲜而不艳,淡能传神。综上所述,巴蜀文化的色彩运用有着很强烈的装饰意味。

2图形的表现

地域性土特产品就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较为独特的产品,它的文化特征深受文化底蕴的影响。以巴蜀地区为例,设计师经常使用传统的能凸显川味的图形进行设计。例如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纹饰,四川茶馆的盖碗、长嘴茶壶、竹圈手椅,川剧脸谱,四川皮影戏,蜀锦,蜀绣,绵竹年画等,将这些视觉符号化为设计元素,融入到包装的外形、构图和材料之中,方能实现土特产品包装的地域性文化信息传达。比如说四川阆中地区出名的小吃“张飞牛肉”,有传说称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了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而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这个传说就凸显了巴蜀文化。“张飞牛肉”所采用的礼品包装设计是红色和黑色的川剧脸谱,采用的字体也是传统的书法。川剧脸谱是川剧展现给观众的最直观的视觉形象,也是人们区别川剧和其他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张飞牛肉将川剧的这一视觉艺术形象进行深度大众文化层面的开发应用,给产品注入了巴蜀文化的艺术魅力,使它地域特色更加明确,使产品更加亲切。这是很简单的例子,却让我们看到了产品背后丰富的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而一些礼品包装,比如彝族的漆器的包装是从巴蜀文化中传统工艺品中提取,用了大量的装饰图形。其他的诸如蜀锦、蜀绣、扎染、绵竹年画都是如此,使本土包装设计具有了视觉上丰富的表现力。

3材质的影响

3.1纺织品

布料及纺织品在本土包装设计中经常使用,一般来说传递出质朴、随意轻松的感觉,与现代人们崇尚自然的心态不谋而合。巴蜀特产中蜀绣、蜀锦、扎染等既是巴蜀文化的土特产,又可以将这种材质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包装材质运用到土特产的包装中。成都本土小吃棒棒娃手撕牛肉就使用了布料缝制的标签和口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2天然材质

第3篇

在温室内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扦插繁殖。选择嫩枝、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无病虫害的枝条,长10~15cm,保留顶部2~3片叶并各剪去1/3~1/2,速蘸ABT生根粉250mg/L滑石粉浆,然后插在花盆中。扦插的基质泥炭∶蛭石∶珍珠岩为6∶2∶2,配好基质后用甲醛、多菌灵消毒。插后保持湿度,适当遮荫,保持叶面湿润后逐渐减少喷水次数,增加光照,1个月左右即可移栽。在18~20℃环境下经过30d左右即可生根。

2日常管理

2.1移栽及整形

扦插苗2个月即可上盆,栽培基质泥炭∶蛭石∶珍珠岩∶松针为6.0∶2.0∶1.5∶0.5,观赏花盆的规格为直径19~25cm。幼苗移栽后适当遮荫,叶面喷水,以利缓苗。待新叶长出,进行摘心促进分枝,及时疏除过密、重叠枝,留3~5个枝,以获得良好的株型。盆栽植株在春季萌芽后注意充分浇水,保证叶片不凋萎。6~7月花期,肥水要充足,每15d施肥1次或用卉友21-7-7酸肥。盛夏光照过强时,适当遮荫,可延长观花期。花后摘除花茎,促使产生新枝。花色受土壤酸碱度影响,酸性土花呈蓝色,碱性土花为红色。每年春季换盆1次。适当修剪,保持株型优美。

2.2温度与光照管理

生长适温15~27℃。在炎热夏季,通过遮荫、加强通风、叶面喷水等措施进行降温。炎热夏季,用75%遮荫网进行遮荫,并通过它的起落来调节光照。晴天,上午10时拉上遮荫网,下午4时拉开遮荫网;阴雨天全部拉开遮荫网。

2.3肥水管理

生长期间每10~15d施1次腐熟的矾肥水,每15d叶面喷施1次0.1%的尿素或0.1%~0.2%的硫酸亚铁溶液。花芽分化期间,适当增喷磷、钾肥。当花芽分化初见花时,可喷施10~40mg/kg赤霉素1~2次。休眼期间停止施肥。浇水不宜过多,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为宜。夏季干热时,可向叶面喷水,降低水分蒸腾速率。冬季浇水以见干见湿为原则,休眼期间控制水,维持半干状态。现蕾前后需水量显著增加,应每天浇水1~2次。

3主要病虫害防治

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圆形至多角形,褐色或暗灰色,边缘紫褐色或近于黑褐色。发病初期喷洒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波尔多液(1∶1∶200),每隔7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出现较大的浅黄色至锈褐色孢子堆,病叶干枯和破碎,发病季节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立枯病主要危害叶片、茎部,近地面叶片产生水渍状黄褐斑,并蔓延到茎部,导致叶片干枯,茎杆变黑腐烂。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侵染茎。叶面表现1层浅灰色霉层,以后逐渐成浅褐色。发病期间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介壳虫主要危害幼嫩的茎叶,致使叶色发黄,枝干干枯。少量发生时,用软刷轻轻刷除,再用水冲洗干净。用药剂防治时,最好在若虫孵化期喷施80%敌敌畏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促成栽培

八仙花为短日照植物,每天所需黑暗时间达10h以上,夜温11~18℃时,35~42d才能形成花芽。八仙花盆土要保持湿润,但浇水不宜过多,雨季特别要注意排水,防止受涝引起烂根。冬季室内盆栽八仙花以稍干燥为好,过于潮湿则叶片易腐烂。花芽分化后逐渐减少浇水,促进枝条生长。摘去叶片移入冷室(5~7℃),控制浇水施肥,维持半干状态,促进其充分休眼,经42~56d方可进行栽培。一般从促花开始到成品花上市需要9~12周。促成栽培初期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先加温至13~15℃,以后逐渐提高到20℃左右,此期要求光照充足、土壤湿润、空气湿度较高。当可见花芽和花序伸长时,将温度降至16℃左右,降低空气湿度,20d左右即能开花。土壤以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但土壤pH值的变化,使八仙花的花色变化较大。为了加深蓝色,可在花蕾形成期施用硫酸铝;为保持粉红色,可在土壤中施用石灰。花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光照充分。八仙花花多硕大,为避免开花时倒伏,可立架绑缚。

论文关键词:八仙花;种苗繁育;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

论文摘要:介绍了八仙花扦插繁育、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促成栽培等栽培要点,以期为八仙花的盆栽管理提供技术借鉴。

第4篇

关键词:廖平;巴蜀文化;经学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54-02

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后改名平,字季平,初号四益,继号五译,晚号六译。清咸丰二年(1852)生于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幼时钝而好学,困而求知,苦思强记,但并未摆脱蜀中士子为科举而科举的治学习性。南皮硕学张之洞督学四川,从废纸篓中拣出廖平答卷,为廖平才思所感,破格拔为府学第一,并牌调入省城尊经书院肄业。自是尽弃以制艺时文为务,为科举功名马首是瞻之学,而泛滥于声音训诂之学,务求“经史根柢”之学,打下了坚实的朴学功底。后受学于湖湘学巨擘王闓运。闓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精于治《礼》,续治《春秋》,长于《公羊学》,乃当世一流的今文经学大师。王氏主成都省城尊经书院院长,首倡治学先明读书之法,提倡治学需从研习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文选入手。廖平勤学善思,颇得王闓运赏识,故最得王氏公羊学之精髓,深谙今文经学治学的理路要领。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因不喜外任为官,自愿回川任龙安府教授。民国初年,出任成都国学专门学校校长有年。因患中风,手足麻痹,遂退居乡里,以口授书育徒为事。民国二十一年(1932)卒,享年八十一岁。

廖平治经综贯百家,要在不囿成说,标新立异,甚至自我否定。一生经凡“六变”,其一变“平分今古”,认为《王制》为今学之主,《周礼》为古学之主,并以此条理今古纷争,一举解决了经学史上的千古疑难。二变代表作《知圣篇》、《闢刘篇》,主张“尊今抑古”,认为古文经皆有作伪迹象,虽托名周公之作,实乃刘歆及其弟子所伪作,不可为据,并自驳前说之“平分今古”。三变代表作《地球新义》,提出“古大今小说”,以否定自己的第二变思想。前三变虽互相排斥,递相驳难,但并没有突破“今古之学”的范畴,其学理与结论颇为学者称道。其后三变则专注于“天人之学”的体系建构与思想阐释发挥,言多怪诞,理多含混,甚至不乏违背一般常识的结论,已非纯粹的学术了。廖平在经学上的贡献在于前三变。他析疑解难,勇于创作,新见迭出,曾自云:“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1]88有功于经学甚伟。这显然与他早年肄业尊经书院,接受张之洞以“经学为根柢”的治学范式训练,深明王闓运所倡导的重思辨、体统、经例、书法等常州今文经学的治学路数、理念与熏陶有关。说肄业尊经书院是造就影响廖平学术成就的重要学理基础并不为过。

但廖平无论治经门径还是治学旨趣,都与张、王二师所授颇异,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特学术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特征非常明显。为此,张之洞时加提点,担忧廖平之学将有“风疾马良,去道愈远”之虞。王闓运以治《公羊》著称于世,而廖平则另以《榖梁》名家,以与其师之学相异。廖平治经不仅变更师传受授,而且一变再变,不仅变古而且变今,还变己说,所变既有不断渐进的递进过程,也有明显的学术分期,个中原因,素为研究者所不解。如二变时谓“子书出于孔门四科”;三变时则认为道家、墨家以及西方诸学皆源于孔门,把孔子提升到天下世界学术始祖的高位,并以《管子》、《老子》、《庄子》、《山海经》助其大统之说;三变后大量援引《楚辞》、《释典》、《内经》以解释其天人之学。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早已超出了治理经学的一般范围,成为驳杂混一的“绝恢怪者”之说。这显然不能从他受学尊经书院的学源基础来解析其成因。廖平经学一变再变,乃至牵强附会、奇说跌出,至于荒谬不经等现象,实际上还另有因由。简言之,即巴蜀文化中奇幻浪漫的仙道思想,蜀学博杂混一的治学特点,蜀士自古就有的好做“翻案文章”,喜“奇闻异说”的治学传统,是形成廖平学术奇异多变、一变再变的重要学理与文化源头。

首先,巴蜀文化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始源。它与重道德礼乐的中原文化内涵殊异,是“重仙的文化”。仙化浪漫思维方式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特征[2]87。秦灭巴蜀后推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开始融入中原礼乐文化系统,直到文翁以儒化蜀,蜀中士风才有实质性变化,史称“蜀学比于齐鲁”即是指此。但巴蜀文化独有的历史文化土壤与历史传承尚在,巴蜀文化独有的仙道浪漫思维模式尚未堙没绝迹。实际上文翁“以儒化蜀”的结果,并非如他设想的那样使齐鲁之学的规制、礼仪、体系在蜀地原汁原味地承传。巴蜀士人虽然抛弃了“好文刺讥”、“不慕权势”的旧习,但并非一切照搬齐鲁儒学的范式,而是在继承古蜀文化特质基础上有选择的吸收,走的是儒学巴蜀化、本土化的他途。如司马相如、扬雄皆世称大儒,但其学所向并非纯粹的齐鲁儒学旧貌。就“司马相如文章按之,其所用词语多本六经”[3]4-5,但司马相如成就却是张扬铺排、重浪漫想象的辞赋。扬雄好为《易》,被他的好友桓谭称为“西道孔子”,但其《太玄》已非《周易》的原旨,而是建立在“师心”基础上的典型新说。这正是齐鲁儒学在巴蜀本土新异化、本土化的标志,是蜀人好异创新思维的代表。此后,巴蜀历代虽然大儒辈出,但主要成就与影响仍然是以仙道思维为指导兼及儒学旨趣的诗、文之学。如李白、三苏父子、杨慎、李调元等蜀中“文心秀士”,无一不是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奇思妙想、浪漫博通的蜀中奇才,以诗文名天下的一代文宗。谭继和先生在总结蜀学的重要历史特点时说:“蜀学两千年有重文学、今文经学的传统,从司马相如到廖平再到郭沫若,都时隐时现地传承着,并明显地占有优势。”[1]82可以说,巴蜀学人在融入时代主流学术潮流的同时,始终不忘保持巴蜀文化自古就有的浪漫思维、仙道思想、富于幻想与追求独立开新的文化传统。重说经义微言,好独创新说这一独特的乡邦人文传统特性,正是廖平经学一变再变,联想铺排,纵横驰骋以至于离奇荒诞的文化基础与学理来源。比如,廖平认为天学的重点在于神游学,他直接以神仙浪漫之学来阐释一向不语“乱力怪神”的儒家天人之学。特别是三变之后,他跳出传统经师以史或经解经证经的惯例,杂引《山海经》、《老子》、《管子》、《列子》、《楚辞》、《经典释文》、《黄帝内经》等诸书杂说,大胆假设,比附神异,甚至主观臆想、穿凿附会,为解释建构天人关系而“无所不用其极”。虽然廖平的出发点是要树立天下师法素王的文化气象,但显然已经超出了研制儒家经学的“正常”范畴,成为经不住推敲的怪诞臆说了。如《四变记》说形游学为“人人辟谷飞身”,《五变记》说神游学为“如仙家之婴儿炼魂,神去形留,不能白日飞身,脱此躯壳”。把儒学等同于神仙诡异之学,故闻一多称廖氏此学为“神仙之学”[4]25。

廖平为了达到树立孔子为先知先觉的万世之师的极度重孔、尊孔目的,其学不惜一变再变以至陷入诡辩论泥潭,使一些本来清楚明白的经学问题变得复杂化、神异化和不可知化,自己也落下离经叛道、怪诞不经的名声。个中缘由固难理喻,但从巴蜀文化神异仙化的思维形式与蜀学唯我独新的求异文化传统去认识了解,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其次,巴蜀作为仙源故乡,自古不乏成道飞仙的奇闻异说,成为廖平糅杂佛道仙异传说,浪漫神游,广为联想以阐释儒家经典理义,建构天人之学体系的又一文化基础。廖平治经,最初以经史典籍为的鹄,但不拘一格,广泛援引佛、道、术数乃至神异传说等杂说解经不是没有。他广涉诸子,诗文唱和,文采风流,子部、集部文献可观者甚众,完全是一位巴蜀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经学家。据初步统计,其“子部文献”就涉及诸子总义、儒家、道家、释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天文、术数、医书等十四类,总计文献九十六种。如诸子总义类就有《诸子凡例》、《子书出于寓言论》、《墨家、道家均孔学派别论》等三种;道家类文献有《老子新义》、《庄子新义》、《庄子新解》、《庄子经说叙意》、《庄子礼解》、《列子新解》等六种;阴阳家类文献有《阴阳汇辑》、《阴阳五行经说》、《五行论》等三种;术数类文献有《撼龙经传订本注》、《都天宝照经》、《天玉宝照蒋注补正》等十二种。尚著有《伤寒总论》、《太素内经伤寒总论补证》等内科文献四十八种,《古经诊皮篇》、《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等外科文献六种。廖平在治儒经儒理时不仅大量采纳糅合佛、道等子学思想,而且还著有数量不菲的子学专书专著。这固然与廖平援引诸书典籍以张扬孔子之学有关,但亦与巴蜀自古乃仙源故乡,佛教禅宗文化重地,以及子学向来发达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关。如大邑鹤鸣山乃天师正一道发源地,青城山乃最早的道场,严君平、扬雄、张陵等大师皆生长、传道于巴蜀之地。从马祖道一到破山海明、丈雪通醉以来的巴蜀丛林禅宗文化谱系延绵不绝,流播巴蜀大地千年。实际上,巴蜀之地一直是名道高僧代不乏人之所,子学文献典籍“汗牛充栋”重镇。这无疑为廖平潜心子学研究并取得不俗成就的重要文化基础。

综观廖平一生的学术造诣,仅用“经史之学”并不足以囊括其学术之全貌。可以说,巴蜀学人惯有的追求浪漫仙道的思想,求变多思的治学精神,追求通博、泛滥百家的治学价值取向等巴蜀文化根脉特点,不仅成就了廖平这位通达古今的经学大师,还成就了廖平这位以巴蜀仙道文化为基础的子学大家。

参考文献:

[1]廖幼平.廖季平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1985.

[2]谭继和.巴蜀文脉[M].成都:巴蜀书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社会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45-1

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势在必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是人们自娱自乐、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植根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它贯穿于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之中。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娱乐和陶冶情操方式为主要内容,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社会历史现象或是指以广大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反映当地社会生活,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或意识形态。

二、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发展是由群众文化艺术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精神调剂作用决定的,并通过三大基本功能的发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群众文化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先进、科学、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二)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群众文化艺术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让参与者在轻松活泼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因而更富有吸引力。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群众文化艺术具有传播和整合效能。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通过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众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社会发展的主张,使社会发展的精神深入人心。

三、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主导方向

要使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能大有作为,必须明确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方向,找准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当前的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个性凸显以替代成为活动主题,过去以馆、站组织开展活动为主,转变为群众依靠自身设施开展活动为主。针对此种状况,群众文化单位要改变原有工作模式,实现角色转变。

(二)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落实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公共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建设。一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争取上级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级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标和要求,让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二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建。首先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文化设施现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其次要加大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编制、人员、经费,特别是要加大基层宣传经费。第三是要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核定编制,公开选拔等办法,既解决管理人才问题,同时又解决专业艺术人才问题。三是要建立齐抓共享。主要是解决文化成果不能共享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让千家万户都能享受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把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帮扶活动与送文化有机结合。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必定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0、12、355.

[2]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21.

[3]侏儒楚.美育与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第6篇

一、好莱坞电影与文化霸权

我们如此关注好莱坞电影与国产影片之争,不仅是从产业角度上的金钱和利益,不仅是美国佬在中国老百姓的口袋中卷走多少钱以及中国电影人能不能赚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能否崛起,以及美国“文化霸权”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文化霸权在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葛兰西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这种支配或统治并不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更普遍性的支配。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已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文化的宣传载体,伴随电影而来的美国文化很容易给国人造成对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和人权的等等被夸大的、不实的意识形态体系,好莱坞占领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大获全胜的表现。

首先,电影镜头中的美国,往往被演绎为现代片中繁华都市的奢靡生活、西部片中广袤平原的自由驰骋、歌舞片中明亮舞台的尽情高歌……好莱坞电影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理念的国度。其次,人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全面的美国,但依然会对镜头里的“理想国”产生向往,并有了态度层面上的改变,认为美国文化就代表着现代和进步,并逐渐养成了美国电影里所涉及的美国价值观。最后,人们开始在行为上向着美国文化靠近,并在模仿中逐渐舍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美国文化开始在全球扩张,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从而,美国化成为全球化和一体化,美国成为世界的裁判。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显然已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默默将目标对准了中国。抢占中国市场的策略之一就是在影片中大量融入中国元素,提高在中国观众中的亲近感和接受度。

1.中国故事:花木兰

1998年,一部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引起轰动,但这是好莱坞影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中国元素。花木兰在中国原是孝道、爱国、有勇有谋的象征,但在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片中,花木兰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对爱情有着渴望。《花木兰》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影人反思,同时也让好莱坞影人尝到了甜头。

2.中国场景:碟中谍

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至今已有四部。2006年上映的《碟中谍3》更是捧红了中国的一个旅游景区――西塘古镇。作为外景拍摄地的嘉善西塘古镇、上海陆家嘴金茂大厦,延安东路隧道和淮海路多次出现在影片中,我们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能见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环境。《阿凡达》里的“哈利路亚山”也取景于张家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场景开始在好莱坞电影里出现。

3.中国标志:功夫熊猫

2008年,一只名叫阿宝的熊猫走进人们视野,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以中国国宝熊猫为主人公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继续出品《功夫熊猫:盖世五侠的秘密》、《功夫熊猫2》等,以及功夫熊猫的小游戏,少儿图书等延伸产品也大获成功。

4.中国演员:从李小龙开始

华人演员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更是非常常见,从最开始勇闯好莱坞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到以后的闯好莱坞女星巩俐、杨紫琼、章子怡,到现在的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人,只要是个明星都可以进入好莱坞,跻身国际大牌行列。

我们的文化被美国用来赚我们的钱,这实在是可笑之至。中国文化被好莱坞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中国却苦于没有好题材。在国产电影尽是脑残和中日战争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看到好莱坞是如何从中国文化中开辟的光明之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

三、国产电影的救赎

冯小刚说,“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好莱坞挤压国产片空间,但我们要找自己的问题。你没有观众,是因为你的电影不好看。”核心问题不是审查,而是中国电影确实很少出现精品,因此在强势美国文化占领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之下,好莱坞电影成为代表“精彩”的品牌,国产电影只能苟延残喘。太死守民族本土主义就会阻碍传播交流范围,传而不通;如果抛弃民族本土主义就会只剩下大众通识的元素,影片则失去文化的稀缺性。因此,我认为国产电影应该从一下两个方面进行救赎。

一方面,以学习西方模式符合世界潮流为重点。师夷长技以自强,好莱坞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包括故事题材、叙事模式、技术手段、表演风格等,这些构成电影的各种元素都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中心,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广受欢迎。

第7篇

关键词:色彩写生 观察方法 整体性

色彩写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认识对象的方法。能敏锐地反映出画面鲜明的整体色彩关系和局部的色彩变化。

在课堂写生练习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在作画之初的铺色阶段容易做到整体地观察和比较。但是进入深入刻画时却很容易陷入局部的观察。只盯着一个局部而不去和周围的环境作比较,从而造成画面色彩只有变化而没有统一,或者光有统一而缺乏变化。因此,在进行色彩写生训练时,必须掌握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在局部与局部之间进行比较,最后再回到整体的方法。这个方法要贯穿写生的全过程。

这里所谓整体,就是画面诸要素之间相互的依存关系。例如:素描和色彩的关系,结构关系,形体关系,空间关系等等。而这些也就是绘画要表现的整体要素。

一、首先应有色调意识

色调是指画面或对象的总体色彩倾向。wWw.133229.COm也是基本色彩关系的支撑点。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色彩的性质分,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从色相上分,有红色调、黄色调、蓝绿色调等等;从明度上分,有亮色调、暗色调、灰色调等等。那么面对具体物象时,如何把握大色调呢?首先应看何种颜色占主导地位。比如,有这样一组静物,一块淡黄色的衬布作背景,前面的实物为无釉的土黄色陶罐一只,红色的苹果和橙色的桔子一盘。那么很显然这是一组黄橙色调的静物。而如果将背景衬布换成蓝色,前面的实物换成一只灰蓝色的花瓶,一盘绿色的苹果和一玻璃杯牛奶,那么就是一组蓝绿色调的静物了。

一般来讲,在室内写生,色调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主。但不同的光源和环境对物象固有色有着强烈的影响,同时使色调有了不同的变化。如暖光源照射下的物体偏暖,色调也偏暖。相反,冷光源照射下的物体偏冷,色调也随之偏冷等等。而室外的风景写生则受到阳光、季节、气候等的影响很大。例如山区清晨的冷红色、晚霞的桔红色、中午的灰白色,还有春季的嫩绿,秋季的金黄,冬季的灰色和白色等等。因此,我们在把握大色调时,不能盲目地照抄对象的固有色,而应整体地观察物象和周围环境以及光照条件等等。有想法,有意识地组织画面的色彩倾向,要学会用客观对象的整体感觉和写生画面的整体感觉相比较,这样才能找到整体效果从而把握好整体色调。

另外,人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处理。有的画面强调对比,有的画面力求统一,有的画面色彩强烈,而有的画面色彩则宁静和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之外,和每个学生不同的敏锐程度、不同的色彩感觉和不同的表现力是分不开的。这是正常现象而且也是允许存在的。关键在于画面整体的色调是否准确,色彩关系是否和谐和统一。

二、处理好色彩关系

色彩写生的着力点在于表现对象的色彩关系。正确的观察比较方法是准确把握色彩关系的保障。

世界上任何物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存在的。色彩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视觉正常的人,面对一件单色物体都能认定其色彩面貌。比如看葡萄会说是紫色或是绿色,看到橙子会说是桔色的等等。如果物体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时,其色彩必然与周围相邻的物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即色彩关系。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一颗红颜色的苹果,放在一块蓝色衬布上和放在一块黄色衬布上,其色彩的冷暖倾向是不同的。因为苹果受到衬布的反光影响,所以前者偏冷而后者偏暖。如果不去和周围的环境及条件作比较,孤立、被动的抄写对象,就不能准确地表现物象丰富的色彩关系。这就是整体观察和比较的结果。因为色彩关系是整体比较后才存在的。没有整体的比较就无法找到某一局部颜色的准确性。在一年级的新生中,由于观察方法掌握不当,有不少同学在色彩写生时没有全局观念,想到哪画到哪,只求物体自身的完整性,从而忽略了画面中所有的内容是否统一在一种条件下。比如一张八课时的色彩写生作业,时间己过半仍有个别学生留有较大面积的空白没有铺颜色。这种不注意整体的局部色彩往往是孤立和不准确的。只有将画面铺满颜色,我们才能发现某块颜色是否准确,是否破坏整体关系而需要调整。

色彩关系是有其变化规律的。概括地讲就是光源色、物体的固有色和条件(环境)色的对立统一。这就要求学生在作画时,要认真分析物体周围有哪些条件对其有影响,同时对色彩进行观察和比较。这样就容易抓住色彩倾向从而更准确地表现丰富的色阶变化。例如:一块红色衬布衬托下的物体,他们要受到衬布的反光影响而使物体色彩中带有红的成分。反之,物体对衬布同样也有影响,他们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联系的色彩关系。

另外,在作画时,不仅要能看出反差大的色彩倾向,还要学会鉴别较为近似色块的细微差别。在观察色彩时,将几种色相、明度上接近的物体并置(在视觉上)起来作比较,亮的和亮的比,暗的和暗的比,红色和红色比,绿色和绿色比。这样一比较,即使很近似的颜色也能从其明度,冷暖和纯度等方面看出微小差别,进而表现出丰富的色阶层次。

三、重视形与色的结合

形与色实际上就是素描和色彩的关系。在不同的绘画作品中素描和色彩的因素是有所侧重的。例如古典派的绘画比较侧重素描的严谨,而印象派绘画则更侧重于色彩的表现。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功训练,素描和色彩同样重要而且是紧密相联的。不能因为要准确地描绘形而放弃了色彩,但也不能因强调画面色彩而完全放弃画面中物体的形,这也背离了我们基础课教学素描和色彩相结合的原则。

绘画艺术中的形,从立体观念来理解是指整个物象的形体,即画面可视部分的轮廓、形体起伏及暗示出的物象背面。素描用明暗来表现形体和空间,而色彩要通过色相、明度、纯度来塑造形体。色彩是依附于形的。因此,对形体的塑造应同时兼顾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并从形体结构及明暗关系出发处理好明暗调子和色彩的冷暖关系。

我们知道,物体受光后出现“三面五调”的明暗变化规律。这是塑造形体的原则。在明暗调子变化的同时还出现了色彩变化规律,包括冷暖和纯度的变化规律。物体受光后呈现出的冷暖明暗变化,取决于光照条件。暖光源照射物体时,受光部暖,背光部偏冷。而冷光源照射物体时则受光部偏冷,背光部偏暖。当光源接近白光时,受光物体主要呈现明暗对比,而冷暖对比却很微弱。在正常情况下,半受光面接近固有色,反光部是暗部色彩的反倾向,如果暗部色彩偏冷,反光部略偏暖。高光如果在受光部暖色的包围中,它将是略偏冷的强亮色。纯度的变化规律,掌握起来要稍难些。通常情况下,半受光部纯度较高,亮部或暗部随着明度的提亮或变暗,纯度随之降低。以上即是物体受光的产生的明暗,冷暖和纯度变化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会有助于用色彩去塑造形体,使形与色达到有机的统一。当然,这些规律还要受到光源条件及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反复认真地观察和比较才能准确地把握客观世界中鲜活而又多变的丰富色彩。

四、空间层次的把握

绘画是在平面上塑造具有三维视觉效果的画面。自然,画面的空间层次处理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风景写生中,由于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层次很分明,因而空间层次也较容易把握。但在静物写生中,对象的景深不够.空间层次较难表现。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只盯住一件物品,不去和周围作比较,那么空间层次就会被忽略。一般近处物体的形体感强,明暗反差大,而远处物色的形体感弱,明暗反差小,近实远虚,最远的景物趋于平面,再加上色彩的冷暖和纯度对比,空间层次在把握起来就会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