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3:02
序论:在您撰写用电管理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技术方面的线损。配电网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10千伏配电所的出线间隔相对滞后,配电网络的电源支撑点相对缺少,由于这些原因的慧,导致10千伏供电线路供电半径相对过长,由于负荷点不集中,造成线路迂回供电,致配电运行损耗增加。②目前一户一表工程改造虽然快速地进展,但尚未没有改造的低压供电网络存在线径小、供电半径大及设备严重老化的问题。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住宅和商业用电、空调、冰箱、电磁炉、电加热器和其他的感性负荷增长,原配电网络无功补偿设备容量已经出现不足,无功功率损耗的比例日益增加,电压质量不能保证,线路损耗增加。④由于历史技术原因,加上变压器设计运行年限较长的因素,目前配电网络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高能耗变压器在运行。⑤在配电变压器投入运行以后,由于多种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部分城区还存在变压器容量与实际用电负载不匹配的现象,造成“大马拉小车”,致配电变压器没有经济运行,也就是说一些公用变压器在高峰时段过负荷运行、低谷时段轻载运行;再者一些公用变压器三相负载不平衡,导致变压器的中性点发生移位。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使变压器的损耗增加。
2)管理方面的线损。①供电企业营业区域大,分多个营业网点,但存在管理模式不规范、不统一,这样势必在内部管理体质方面存在线损漏洞。②部分营业抄收人员缺乏培训,思想和业务素质方面相差较大,更存在估抄、错抄、漏抄等现象,更有甚者与一些不法用户勾结,窃取不正当的利益,使供电企业蒙受损失。③城中村进行了配网户表改造,低压配电网络有了很明显的改观,城中村部分住家户因房屋修缮及楼层加高等原因,致使私拉接现象非常普遍,致使这些区域的配电网络线路损耗相对较高。④一些公用变压器所带的繁华商业地段的动力户,他们是带倍率的动力户,他们的电量如果出现差错,将是居民户用电量的好多倍,而这些用电户平时缺少检查,一旦出现如计量或窃电现象,供电企业将受到很大程度的电量损失。⑤由于受到大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所有的居民用户将必须由供电企业直抄到户,所以供电企业的户表数量越来越多,由于计量装置资产管理不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电能表计运行年限周期很长,个别用电计量装置从安装运行起很少有人去检查校验,造成电量流失,直接影响到了供电企业的配网线损率。
2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1)技术方面的降损对策。①一方面,定期进行配电网络的潮流实测及理论线损计算工作,掌握配电网络潮流分布的真实情况,了解配网的实际运行参数,台区损耗中可变损耗与固定损耗的比重情况,为制定线损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增加城市区域110千伏变电站布局,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切负荷需求及发展情况,适时增加环分布,提高功率点,从而缩短供电半径,减少迂回供电。③城市配网10千伏主导线采用绝缘线或地缆线;380伏低压主干线全部更换为型号相当绝缘导线;改造低压下户线,增大导线截面;对配网新上配变采用S11等节能型配变。④增加无功补偿器布局,以减少无功电流在配网中的传输,这样一则能减少无功电流在线路及变压器中引起的有功损耗,二则可以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从而充分利用了目前现有的配变容量,达到多供少损目的。无功补偿的原则,应“分散补偿,就地平衡”。⑤规范业扩流程,实行统一报装、统一受理,统筹考虑,要重点摸清好负荷分布情况,理清过载或轻载的线路,合理配置公用变压的容量,尽力使各个台区的变压器经济运行。使配电网络结构保持一个最佳的经济运行状态。⑥加强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调度。合理安排设备的检查时间,实行状态检修,统一调度,综合协调各方工作,尽可能做到供电设备和用电设备同时检修试验,以减少设备的停电次数,从而减少对外停电时间。尽力减少临时停电检修。大力推广带电作业,减少大面积的的对外停电,利用分时电价政策,运用经济扛杆,进行削峰填谷,使日负荷各时段尽量趣于均衡。⑦积极和当地政府沟通,及时了解城市规划情况,力争使城市规划和配网规划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保证配网经济运行。
[论文摘要]汽车是当前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发明和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电子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催生出汽车电子技术概念。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电子汽车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汽车功能的多元化和便捷化。
一、汽车电子技术
现代电子技术与汽车工业的结合促成了电子汽车概念的诞生和实现,概括地来说当前的汽车电子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集成传感器:提供用于模拟和处理的信号,而且还能对信号作坊大处理。同时,他还能自动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自动校正,具有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保证传感器信号的质量不受影响;嵌入式微处理机已广泛地应用与安全、环保、发动机、传动系、速度控制和故障诊断中。软件技术: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增加,对有关控制软件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并可能要求进一步计算机联网。因此,要求使用多种语言,并开发出通用的高水平软件,以满足多种硬件的要求。轿车上多通道传输网络将大大地依赖于软件;多通道传输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的采用,对电子控制集成化的实现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采用这种技术后,使各个数据线成为一个网络,以便分享汽车中心计算机的信息。汽车车载电子网络:汽车电子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量使用微处理机来改善汽车的性能。随着电控器件在汽车上越来越多的应用,车载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行使的经济性,温度及车速等信息必须在不同控制单元间交换。由此,以分布式控制系统为基础构造汽车车载电子网络系统是很有必要的。集成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向是功能集成化,从而实现更经济、更有效以及可诊断的数据中心。光导纤维: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已使各系统控制走向集中,形成整车控制系统。这一系统除了中心电脑外,甚至包括多达23个微处理器及大量传感器和执行部件,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交换与控制系统等。
二、国内汽车电子技术发展
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加快了汽车技术的升级和突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也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为动力而实现的。采用电子技术是解决汽车所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一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决定了其在未来轨迹汽车行业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国产汽车的电子技术应用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厂家,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外合资和国内较为先进的汽车生产厂家,开始将电子控制装置应用在汽车工业中。国内现在采用的电子装置主要包括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电子点火控制、汽车安全性方面的安全气囊,ABS等领域,而且多数为直接引进国外产品组装,国内科研院所目前有关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控制、电控悬架、ABS系统等几个方面,在汽车的电子网络化技术、GPRS导航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等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三、现代电子技术促进汽车智能管理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工业要求的逐步提高,当前的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里得到了很好较快较好的应用。汽车智能管理系统就是这一应用的重要体现。车辆智能管理仪(以下简称管理仪)硬件构成主要由CPU,数据存储器扩展电路、IC卡接口电路、GPS接收电路、光电隔离的输入、输出电路、数码相机控制电路、指示灯、蜂鸣器及电源部分组成。采用GPS接收机接收卫星的信号,经过计算后可得出车辆所处的经纬度、行驶速度、行驶方向等参数。管理仪还能够采集与司机操作有关的数据,如刹车、远光灯、近光灯、左右转向灯、喇叭、雾灯、制动气压、车门开关等参数。管理仪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和特殊事件的触发,将有关数据保存入IC(IntelligentCard)卡中。根据这些数据,车辆管理部门就可以对车辆的历史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管理,以确定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管理仪还能够对最近15次停车前,每次停车前50秒的所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GPS数据的采集速度受GPS系统的限制,每秒钟记录1次,其他参数每隔0.2秒记录一次。管理仪还具有数码照相机的控制接口,可以根据外部触发信号,对车内的情景拍照。
汽车工业是高科技工业,汽车性能的每一步提升都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电子技术是21世纪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技术之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有效提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艳青:《现代电力电子及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载《电脑与电信》2007,1.
[2]张庆湘:《浅析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发展与应用》,载《企业技术开发》2007,6.
[3]李卫东:《浅谈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载《中国职工教育》2005,9.
[4]陈长军、张敏、马红岩、林希峰、闫文清,《激光技术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载《机械工程师》2007,9.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规模大、投资多、施工难度大,因而在工程设计和管理过程中,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优化选择施工机械及配套组合,制订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高效简便地对施工信息进行管理,直观形象地反映复杂施工过程,对于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和降低工程造价都是至关重要的。为达到上述目的,除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具体施工各种条件外,若能在事先对工程施工的运行发展过程和施工中各项活动的协调关系等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将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视化仿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正好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它为解决施工中上述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循环网络仿真技术(CYCLONE),至今已发展了一系列的工程仿真应用软件,但这些研究成果及仿真软件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如高层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等。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仿真方法研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又在推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管理向可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点研究了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
在开展可视化仿真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中,存在以下三个关键技术问题:
1.可视化技术与系统仿真技术结合的途径
建立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框架,将可视化技术与系统仿真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实现仿真建模可视化、仿真计算可视化、仿真结果可视化。
2.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将可视化仿真技术与具体的工程问题相结合,提出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3.可视化仿真软件的通用化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仿真软件的通用化不仅是关键技术问题之一,而且是推广应用的前提。
二、基于GIS的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
1.可视化仿真涵义
可视化仿真(VisualSimulationVS)是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和系统建模技术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仿真技术,其实质是采用图形或图像方式对仿真计算过程的跟踪、驾驭和结果的后处理,同时实现仿真软件界面的可视化,具有迅速、高效、直观、形象的建模特点。使用可视化技术以后,系统的子模块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并可通过鼠标在屏幕上直观形象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整个仿真任务。一般可视化仿真包含三个重要的环节,即仿真计算过程可视化、仿真结果可视化、仿真建模过程的可视化。
2.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与方法
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融合了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建模、动态仿真、网络计划分析与优化、动态演示、数据库等技术,把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模拟。
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它是针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进行的,所有的优化及调配目标是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而不是局部达到最优。它把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综合考虑系统中各个单项工程之间、各个工作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整体的施工进度、施工强度等关键问题,获得更为真实的施工情况,从而达到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仿真流程图见图1。
3.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技术
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建模是仿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能够实现简化而又灵活的建模过程是仿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面向对象方法的应用使建模过程变得自然直观,用户可以把被仿真系统的各种活动都看成对象,并根据这些对象的类属关系和本身特性直接构造仿真模型。这种建模过程十分类似于人类所习惯的对客观世界中事件分类的思维过程,所以使仿真用户感到由物理模型到计算机模型的过渡非常自然。面向对象方法的继承性,使仿真系统十分容易扩充。同时,利用对象类层次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达到最高的代码重用率。
在系统仿真中应用图形技术,能够描述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信息,图形辅助建模就是利用鼠标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制系统模型或用模型库中已有的系统元件拼合系统模型。
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建模的基础是系统的可分性,即认为系统是由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又可分解成更原始的子系统。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构造模型的方式是通过连接组成系统模型的成分模型(子模型)来建造总体模型。对于一个复杂的施工系统而言,按施工系统的层次性,可将其分解为相对简单和独立的子系统,而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在子系统模型间设置相应耦合接口而加以协调,这样可将各个子模型拼接起来而构成整体系统模型。施工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施工系统模型中各实体的属性与状态的变化来反映和体现。根据上述,便形成了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思想。
4.基于GIS的较全面的仿真三维动态数字模型构造及其可视化方法
(1)数字地形模型建立
地表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是整个工程施工三维数字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是所有工程建筑物布置及施工活动的场所,也是施工过程中地形动态填挖的受体。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均建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和山区,因此施工区地表DTM采用TIN模型来实现。建立工程地表DTM由地形等高线原始数据按一定的算法生成TIN模型。
(2)动态实体参数化数字建模
按照实体对象的属性,可将其分别用点、线、面、体等四类图形数据结构来表达。动态实体的数字模型尚需反映其属性信息,几何图形与其属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可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组织结构来实现。同时为反映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在其数据结构中除了描述几何特征及属性外,还体现时间特征。
实体建模若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可大大简化建模过程。参数化实体建模是一种通过相关几何关系组合一系列用参数控制的特征部件而构造整个几何结构模型的技术。整个建模过程可描述成一组特征部件的组装过程,而每个部件都由一些关键的参数来定义。
(3)地形动态填挖
地形填挖表现为DTM模型的修改,实质上是对地形TIN模型进行操作。即用足够大的开挖(填筑)初始形体面转化的TIN模型,与地形TIN两者生成相交边界,再从地形TIN上沿相交线切去填挖初始形体面所包含的地形区域,同时从填挖形体TIN模型中以相交线为边界切去多余的开挖(填筑)边坡区域,最后把两个修正后的TIN合并构成一个经填挖后的地形DTM。在填挖计算过程中可同时得到填挖区域表面积与填挖体的工程量。
5.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方法
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是对任意时刻系统仿真面貌的再现,它反映了仿真系统内部数据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仿真模块得到工程系统的动态信息,包括时间、建筑物几何形状及其属性等,生成工程施工系统各环节某一动态变化单元i对应的图元(施工、水位单元等)任意时刻t的面貌Vi(t),则t时刻的工程整体面貌可表示为V(t)=Σvi(t),n为总的图元数。其中,vi(t)=fi(Xi,Yi,Xi,t),表示在动态施工过程中,包含时间信息的图元的几何形状,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把工程施工任意时刻的整体面貌贮存在图形库中,并与其一一对应的属性数据建立联系,从而在动画演示时,按时间顺序读取图形库中的形体数据及相对应的属性信息,不断更新绘图变量和属性变量赋值,同时不断刷新屏幕显示。这样就实现了整体工程施工过程的三维面貌及相应信息的动态显示。
6.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结构
基于GIS系统仿真的可视化表现在建模过程中利用GIS的信息可视化采集,以及在仿真可视化操作过程中利用GIS的动态信息可视化表达。由于GIS特有的空间信息组织机制,使得其实现这些功能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在可视化仿真系统中,用户可根据显示的图像交互控制仿真的各个阶段,直到对所模拟的现象获得理解与洞察。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操作界面随着可视化仿真系统反馈的结果来同步保持交互对仿真过程的控制。
图2表示的是一个基于GIS的系统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的框架模型,在此模型中清晰地反映了GIS在系统仿真中结合的具体环节,以及用户控制仿真进程的实现手段。
三、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动态可视化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地下厂房系统施工开挖量大,施工强度高,施工条件复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由于工序的作业时间的随机性,容易产生随机排队现象而影响其他作业;由于地下洞室系统纵横交错,布置密集,高差大,施工通道少,使得各工序配合与相互干扰错综复杂;在安排各个洞室施工先后顺序及隧洞施工顺序时,需要考虑对工程的总工期、围岩稳定、通风散烟条件、施工强度以及交通运输等问题的影响。各个洞室施工在时间、空间上的逻辑关系复杂,传统横道图难以直观地揭示其复杂的时空关系。因而仅靠设计人员采用传统的方法分析计算,难以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设备配套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难以全面、快速、准确地掌握施工全过程。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复杂地下厂房施工系统可视化仿真理论方法,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ESAS,其基本构成见图3。通过地下洞室群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化,直到得出满意方案。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和管理过程,往往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及图形信息,如坝区的水文、地形、地质资料以及枢纽设计、施工场地布置和施工导流方案设计等各种数据及图纸。高效、简便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是提高设计效率及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同时,施工导流方案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过程复杂,对不同的导流方案很难进行直观的比较,所以实现施工导流形象直观的表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提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与方法,并实现施工导截流可视化信息管理与三维动态演示系统CDMIS。此系统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建立三维施工导截流场地布置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可视化的信息查询及管理等功能,从而实现设计过程中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同时实现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演示。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CDMIS)结构图见图4。
3.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混凝土坝施工,考虑到温度、应力、浇筑机械设备布置和浇筑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需将混凝土坝体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缝分块浇筑。由于混凝土坝浇筑量大,浇筑块数以千、万计,浇筑块之间的施工约束条件十分复杂,这就给安排浇筑顺序和进度带来极大闲难,使人工安排浇筑块、浇筑顺序几乎成为不可能。目前在制定混凝土坝施工组织计划时,传统的方法是凭经验用类比的方法按月升高若干浇筑层和混凝土浇筑强度等指标来控制施工计划的进程。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系统的定量计算分析,在论证施工各阶段的筑坝进度以及各混凝土坝段升高过程是否能满足大坝施工各方面的要求时总感到论据不足。
随着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系统仿真技术在复杂系统运行中的推广应用,使得有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混凝上坝施工的动态过程的仿真实验。事先拟定不同的混凝土坝施工方案,并对施工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可预测不同施工方案下混凝土施工进程的各项定量指标,这对制定合理的混凝土坝施工进度计划将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在充分考虑各种浇筑施工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立混凝土坝施工系统的数学逻辑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编制计算机仿真软件。通过选取各种可能的机械配套方案及输入不同的施工技术参数进行大坝施工过程的仿真计算,可得到最优机械配套的数量、机械的利用率、混凝土月浇筑强度、逐月累计混凝土浇筑方量过程曲线。同时还可得到相应某施工方案下大坝浇筑施工的详细进度计划、各控制阶段的筑坝进程面貌等。而且通过混凝土坝浇筑仿真还可对其不同的浇筑规则对坝体上升进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利用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系统来表现复杂混凝土坝施工过程。通过建立坐标系,把现实世界的事物在计算机中对应位置重现出来,建立实体的数字模型,并按照一定方式将实体与其属性一一对应,从而反映实体的静态空间特征。同时利用过程信息,生成三维动画,为描述复杂的施工过程提供可视化手段。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是对工程施工场地在施工期间进行的空间规划。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场地布置几乎包括了一切地上、地下已有的、拟建的建筑物,一切为施工服务的临时性建筑物(包括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系统等),因此布置过程非常复杂。
对枢纽主要建筑物施工全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建筑物施工关系之间的协调,以实现直观的施工总布置形象全过程三维动态仿真,使施工场地布置随工程进度计划尽可能形象、直观、迅速地演示现场施工场地变化过程。不仅能直观显示枢纽施工组织设计的成果,而且将极大地方便工程施工总布置决策及管理。水电站施工总布置可视化仿真系统(CLMIS)的总体结构见图5。
四、结束语
可视化仿真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方法、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数字模型构造及其可视化方法、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方法及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结构等,实现了仿真建模、仿真计算过程及成果的可视化。
1.档案保管方式不同
传统的项目图纸等实物档案,按照卷册号有序地存放于库房的档案排架上,依照档案库的防火、防霉、防盗等规定进行保管。数字档案的安全保管建立在数据中心的系统安全管理、设备操作管理、访问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管理等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之上,侧重于防病毒、防攻击、防灾害等数据安全管理,其安全性明显高于传统档案。
2.档案利用方式不同
传统档案利用需要设计人员亲自到档案馆借阅,且受限于实体档案的数量、档案的借阅情况、档案馆的开馆时间等,利用率较低。数字档案充分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和实时性,随时为用户提供浏览或下载档案服务。数字档案的使用率远远高于纸质档案,使档案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但是,数字档案的频繁访问也对数字档案管理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文/周惠平档案系统的健壮性、数据结构的合理性、档案编研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对策
1.加强档案管理业务平台建设
档案管理服务于电力工程设计工作,所以,数字档案管理平台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协同设计平台集成于同一工作平台。电力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与档案管理人员,都使用该平台进行设计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并通过该平台实时在线沟通。在协同设计平台上设计完成的电力工程,其电子档案基于网络审核合格后,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接收、整理和网上归档。应用档案管理业务平台实现在线档案收集,保证了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并能定期对电子文档进行版本更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构建各类档案信息库
档案数字化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底图和文书档案需进行扫描,声像档案可采用录像转视频文件、照片生成电子图片等方式,集中进行数字化处理。工程档案采用大流水工作方式数字化后,需进一步进行网上编目,自动生成流水号、文档挂接等工作,构建各类档案信息库。档案管理平台具有电子档案密级和权限划分功能,可以根据密级和权限划分规则,对全部电子档案进行密级和权限划分,从而实现了档案信息库的自动安全管理。
3.实现数字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关键词】电力计量技术;管理问题;应用对策
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电力计量技术和流程向更加科学和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未来电力系统实现现代化和自动化发展的需要。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使远程自动化计量监控成为了可能,电力设施不同情况的变化都会被电力计量一体化设备进行自动化电力计量。同时,电力计量技术设备对用电监控系统及电力计量技术设备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检验带来了可行性运行。为进一步提高电力计量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技术,提高电力计量技术的使用效率,需要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当前我国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电力计量技术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远远不能达到人们对用电需求的要求,人们对电力计量系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供电企业的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的管理工作仍然面对着巨大的考验。
1.1 电力计量法制意识不强
在实际的电力企业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计量器具的使用单位和个人没有强烈的计量法制意识,没有依法申请和接受强检的自觉性,有的甚至公开拒检。民用计量器的准确度较低,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仅会造成公民的财产损失,甚至还会导致公民受到人身安全伤害。
1.2 电力计量管理方法落后
现实中的一些企业,招聘的计量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自身的计量意识单薄,企业的计量管理人员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计量知识和计量技术的培训,部分企业计量管理人员在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等的过程中流失严重,导致一些企业的计量工作变得不那么重要,相应的计量管理方法落后。
1.3 电力计量监督管理不力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人身生命财产的安全往往与一些检定计量器具相关,要保证这些计量器具符合国家的标准,不仅能够保证量值的准确性,同时还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经济秩序。但是,在现实的计量器具的检定中,有一部分企业拒绝对自己企业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妨碍正常计量监督执法,使电力计量在现实监督管理过程中困难重重。
1.4 电力计量量值不符合国家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电力和自来水供应部门一直控制着电表和水表计量仪表的检定。电力和自来水供应部门自己承担了电表和水表的检定工作,并基于电表和水表的量值对用户进行费用的收取。但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应的监管部门是自己企业的人员,等于自己人管理监督自己人,这就导致用户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例如,一些物业管理部门为了增加物业管理的管理费用,对小区居民的水表和电表进行更换,其量值不能保证完全准确,这就造成许多地方的电表和水表计量问题纠纷层出不穷。
1.5 社会监督管理不力
我国社会整体对于计量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监督管理部门,目前的计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不利于形成全民参与的计量局面,过高的检定费用也导致了计量检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不能形成良性的监督管理,大量计量违规问题的发现与举报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1.6 相关计量部门的检定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计量部门,特别是基层的计量部门,其自身的检定管理能力不强,设备和管理标准的落后,以及专业检定管理人员的缺失,这些情况都限制了检定管理领域的发展。同时,计量检定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执法保证,对于在检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解决,进而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2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对策
加强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就能够使电力计量技术在电力计量工作中得到合理、高效的应用,想要进一步促进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提升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水平。其中,电力计量技术具体的管理对策有:
2.1 健全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机制
设置电力计量技术管理部门,并建立责任落实到个人的制度是健全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机制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加强对电力企业电力计量管理的科学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并加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各个管理人员相互之间的监督管理,并创建相对完善的电力计量管理网络,做到全员管理,全部门管理的相互管理,相互协调理念,从而进一步实现电力计量的有效管理。
2.2 强化电力计量技术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想要做好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工作,就要加强企业各研发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加大技术的研发投入,在鼓励企业相关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改革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为实现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成功研制,还要关注国外的技术研究方向,再和国内的研究技术进行综合,充分保证产品设备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及时做到产品的换代,提高电力计量管理水平。
2.3 健全规章制度并强化落实
在完善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灵活的进行管理,管理活动想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好电力计量管理的保证就是要确保建立制度能够公平公正的执行。所以,要制定健全的制度体系,例如:电力计量设备管理制度,电力计量设备定期检查检修制度,设备安装检修制度,力计量事故造查报告制度,供电系统设备定期检测检验制度,供电系统管理制度电力调度管理制度,电力计量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和电力计量上岗检查制度等。此外,想要保证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奖罚制度。
2.4 强化电力计量设备综合管理
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是电力计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1)对设备技术性能的相关记录,(2)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掌握,(3)对设备档案的建立,(4)对设备更新、改造、修配、购置等相关报告的编制,(5)对设备进行的定期的审查和对设备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设备管理的精细化、制度管理规范化、技术管理科学化和生产安全有效化,就要结合自身电力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对应的电力计量设备管理体系和电力计量技术运行体系,在调配设备管理人员时要特别注意结合员工的自身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积极开展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教育管理培训。
3 总结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电力计量设备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就要对电力计量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管理能够达到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进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增强地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电力供电服务的质量。电力企业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和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是电力计量技术得以应用和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电力市场开放和能源政策的变迁随着社会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大,电力市场的竞争又越发的激烈,然而电力的安全与布局分布发电等问题也愈发的严重,加上煤炭等资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大力推行新能源的开发与能源结构的优化,使得通过数字化控制的电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2电网发展滞后与运行控制不协调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像中国这样发展比较快的国家,由于电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老化、电网运行冗余度小,传统的电力系统不是通过整体的发展自上而下规划发展来的,而是在基础上一步步添加而来的,这就使得电网的发展比较落后,电网的运行控制也不协调。
2数字化在电网应用中的体系结构
2.1数字化电网的概念数字化电网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电网整体的经济、可靠、高效的运营。数字化电网需要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通过自身的特点来达到相辅相成。数字化电网主要侧重电网规划、运营和运行过程中通过数字化对电网进行监控与控制。
2.2数字化电网的特点数字化电网具有自愈功能,能够通过自身的自动检测来不断地更新,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这样的特点能够保证电网更经得起外部的安全攻击。数字化电网能够容纳各种发电形式,可以提供更高的电能质量,能够更好地对电力市场进行支持。
3通过数字化对电网信息集成
3.1数字化电网中信息集成的特点数字化电网中的信息主要通过采集装置从电网中获得,主要是通过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与无线网络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数字化电网中的数据有统一的模型,数据的存储按照统一的模型在信息平台中统一存储。
3.2以当前电网为基础实现数字化电网的信息集成数字化电网的建设并不是对电网进行全面改革,而是在原有电网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有计划地对电网中的问题进行改良,想要实现数字化电网的信息集成,首先应当解决电网系统中存在的系统异构问题,然后按照统一的模型建立信息中心,目前我国主要对以下几点进行研究:
⑴建立统一的电网信息模型,完善开发的模型基础;
⑵发开高效的信息对接平台,解决系统间的交互困难;
⑶提取各系统之间的共同信息量,建立数据交换平台;
⑷规划生产调度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中心。
4数字化在电力管理中的前景展望
如今社会对于电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急需一个更加智能更加可靠的电网,数字化电网的实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电力结构的不足之处,数字化电网的信息集成不会出现以前信息中的孤岛现象,而是以信息平台的方式提供信息中心,实现信息的横向和纵向的互联,数字化电网中的信息平台涉及到管理与维护,需要适当的考虑管理流程。
5结束语
【关键词】信息管理 电力变电 安全性
1.信息管理概念
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环境问题而开发、规划、集成、控制、利用信息资源,以提高信息利用率,使信息效用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实现的一种战略管理。
2.电力信息化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趋向于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以及效益性,电力企业开发了一系列企业管理和经济运行有关的应用系统,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益以及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电能可以瞬间完成发电、输电、配电直到用电,电力的生产和使用具有连续性、等量以及同时的特点,要想确保电力的安全生产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必须要根据调度指令对电力系统的所有环节瞬时作出反应,电力系统的控制中心、调度中心要同时对发电、配电、输电以及用电的各种数据进行全面掌握,并及时地分析、调度和处理,对生产运行进行科学的安排,要及时的处理大而广、纷繁复杂的信息量,这使得信息处理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信息管理技术的出现正好为信息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结合了GIS技术,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迅速整合,便于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综合管理大量的属性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可以为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结合了网络技术,更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促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电力信息的共享,有利于电力系统信息管理更加的透明。电力系统涉及到了十分广泛的地理区域,需要多个部门对同一图层进行编辑,传统的GIS图层数据不支持多用并发操作,只适合单用户使用,它采用的是文件格式,采用文件服务器的方式来共享图层,若不进行特殊处理,多用户同时更新同一图层文件时就会发生冲突。而新型的ORDBMS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不会发生共享冲突,它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可以集中式管理地理属性数据和信息空间数据,支持版本管理以及并发操作,还支持完全数据库存储模式,能够解决数据安全机制、存储管理大量的数据、数据完整性以及多用户编辑等方面的问题。
1.先进性和开放性
数据仓库技术使数据有了更加广泛的来源,便于使用,方便与MIS等系统接口,系统的构造和Internet模式进行了结合,应有前景良好。
2.实用性强
信息管理技术有利于变电运行中二次部分各类数据源的共享和使用,尤其是对于变电保护技术工作人员来说,有利于提高系统分析和数据统计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保护运行水平。
3.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和升级
方法库和数据仓库的采用使得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集中于网络中心规则库和数据库,不再在各级用户之间分散可靠性,即使其中一个客户的工作站突然损坏了,也不会对系统其他部分的性能造成影响,并且很容易恢复,软件开发人员只需改变方法库就可以进行升级换代,既方便又快捷。
1.安全技术策略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采取的必不可少的安全技术措施有:1)病毒防护技术。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计算机病毒库的升级分发以及病毒的预防、检测等环节,应该采取全面的防病毒策略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有效的防治和避免受到病毒的侵害;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主要用于隔离信任网络与非信任网络,它的检查方式是通过单一集中的安全检查点,强制实施安全策略来实现,避免非法存取和访问重要的信息资源;3)数据与系统备份技术。电力企业必须制定数据备份策略,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按照重要程度划分数据备份等级,建立企业数据备份中心,采用灾难恢复技术来备份应用系统以及关键业务的数据,并制定详细的数据库故障恢复预案以及应用数据库备份,并定期的进行预演,以防止在数据遭到破坏或是系统崩溃时能够及时的修复,从而使信息系统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4)安全审计技术。在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电气企业应该引进集中智能的安全审计系统,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自动统一审计网络设备日志、业务应用系统运行日志、操作系统运行日志以及安全设施运行日志等,迅速自动的对系统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另外建立信息安全身份认证体系以及虚拟局域网技术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