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2:56
序论:在您撰写中职机电专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调查是确定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基础。在企业调研中,共调研广西区内及珠江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50家,其中调研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22家,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5家,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13家。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较广,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维修;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护及维修;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需求最多的是维修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一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钳工证和吊车证有一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和电工进网许可证有一定的需求。在调查的108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工作的占44%;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31%;在机电设备、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25%。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分布为生产线操作岗48.3%,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岗16.7%,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修岗16.7%,维修电工岗10%。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初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3~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生能进入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机电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意识,掌握机电产品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作分析为依据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熟悉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流程的全国著名课程专家担任主持人,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交流,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认真剖析,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以及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为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两个专门化发展方向。通过对两个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要素相近性和代表性,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工。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明确了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岗位能力需求。
三、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更是如此。但是,在目前的中等职业院校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时量较少。随着各个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时却逐渐的缩减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实操水平更是无法跟上教学要求。授课方式单一。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课时,大部分还是以口头讲授法为主,对于一些知识表达过于抽象、苍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部分问题难以理解的情况,使其感到单调、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使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实操部分的内容安排与理论教学内容相脱节,实操时未曾很好的应用到理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致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感受不到理论知识的存在,无法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在实操中的充分应用,降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以上几点问题,我们要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加大关注力度,尽量避免其在日后的教学中出现或尽量减小其影响。下面就对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1.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将学校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形式,设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室,使教室环境贴近生产车间。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参照实物进行理解,也可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要达到教学形式方面的理实一体化要求,学校需要统一组建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同时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需求采购配备专业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与车间生产相类似的氛围。日常教学中也要实行理实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施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参照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定,把专业性教学放入模拟生产的情境中进行,在生产实习工厂中进行机电专业的理论性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际企业生产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两年,即四个学期。这期间,学生必须要完成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性课程学习、机电课程设计以及机电技能实训操作。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相互结合着学习,可以充分的使用项目教学及模拟环境的方式进行实操练习。
2.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1)编写全新的教学大纲。在重新编写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时,编者应该将机电专业性课程中内容相近相似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课程整体感比较强的教学大纲。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应当突出强调机电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依据工厂的实际岗位需求情况来制定专业性课程的具体排布。(2)编写全新的教学计划。学生所在学校需要将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及其主要负责人请入学校,与其共同编写适合未来指定岗位的的全新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必须要充分的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切实的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即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教具与工具一体化、作业与产品一体化等。3.教学评价理实一体化。在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的情况下,学校方面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全面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最终的成绩高低是无法对学生的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价的,这样使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后对自身的评价不够准确具体,领学生对自身缺少一个有效的定位,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原因是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无法做到全方位的反映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学评价的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动态的,应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着变化的。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1.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专业性课程设置方面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同市场进行有效结合,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教育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充足的产品研发场地,达到教学与生产双向合理化结合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为主导,尽量在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新的知识。应用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分解完整的学习过程为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项目,重新编写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参照教学方案来设计新的教学思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2.订单式培养。学校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特定方向性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签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订单,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及其项目的建设相互结合,同时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立相关课程,制定招生计划、学制及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企业对于不同技术岗位所需专业知识的特定要求,同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两方面一起拟定专业教学大纲,确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选定适合的教材,制定实操训练内容,还要对专业课程设定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达到企业最新的要求。为达到企业实际生产与专业性教学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学校可以让机电技术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轮流上岗实习,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设备材料资源,让学生参与到产品的实际加工生产中去,使其实操练习和生产实践对接,实现实操教学和实际生产之间的“无缝”接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更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实际生产适应能力。
作者:周霖 单位: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宏,曹伟.浅谈电工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2008,(10).
(一)不完善的教学条件
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中,虽然拥有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实训条件。但是,大多数的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倾向于:验证性。缺少大型综合性的机电一体化实验课程,即:缺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综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针对不完善的教学条件现状,中职院校可以采用与小型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而实现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中职院校中,很少有“双师型”教师,即使是有,存在的比例也相对较小。而对于专业的理论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实训教学。所以,中职院校可以采用聘用企业的高资历的员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培训内容。
(三)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定位
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并没有制定系统的专业定位。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子与机械不能作为一个学科来学习的。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三年之内,准确掌握两个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科学的。从理论的基础上而言,应该制定一个侧重面,或以机为主,或以电为主。
二、专业改革与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一)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大学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在专业教育的特征开始,要根据职位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应该把知识的运用作为重点,针对课程进行升级和调整,全面思考和中职的联系,防止重复。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把要培育的对象分解到各个教学模块单元。并且要明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能够承受的职能以及需要培育的知识与能力。其次,应该调整好教学模块间互相重复和交叉的知识。综合化的课程应该重点培育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该运用“讲练式”的现场教学或者“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最后,课程的整体设置比较注重针对性与实用性,而不是理论知识的完善性与系统性。综上所述,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两方面,即综合化系列的课程与专门化模块课程。1.综合化系列课程(1)机械制图,具体包括原来机械制图的内容,以及添加了计算机协助绘图的内容。让学生把制图、尺寸标注以及公差标注结合在一起。(2)机械设计基础,包括三部分,即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以及机械原理。这个课程重点是培育学生与机械工程有关的基础知识与能力。(3)传感器技术,具体包括三部分,即传感器的类型、运用以及原理。(4)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即计算机的原理、编程以及资料的处理。(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包括三部分,即商品设计的方式、系统的设计实例以及掌控的形式与策略。2.专门化模块课程专门化模块通常是依照设置的方向,融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对人才需要的状况,在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此模块完成的核心是,在就业之前进行相关培训,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并且要明确实践性和全面性。师资、设备符合条件的学校,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完成这个模块。在完成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分为几个专业的合作小组,学生可以随意进入各个小组。各个合作组需要完成一个子课题。而子课题根据本质的不同能够分为生产加工型、开发设计型以及生产综合型这三方面。师资、设备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应该和企业合作,将专业化的模块放入企业中来实行。使得老师和企业员工依照企业的状况,共同完成模块课程的开发和教学。
(二)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
中职院校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数控维修以及电气控制等。建立完善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接
1.与机电行业企业内部的对接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训理念是:发展生产行业,注重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模式中,不断结合企业管理模式,有效完善校中厂模式。在引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完善学生日常的实训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小型企业,建立健全厂中校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共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实现校企的零度对接。
2.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数控维修工种、维护电工工种以及机电一体化工程师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不同的技能考核。同时,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要求等级较高的职业技能大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及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应该重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技术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正确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从企业内部聘请资历较深的专家,教授学生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3.与课程体制的对接
我国的中职院校涵盖了基本的实训教学内容,即: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同时,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即:共同开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故障的维护、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电气控制等。
4.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第一,完善教育教学平台。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建立健全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完善教学机制。与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实践活动,例如:签订校企订单培养、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强化师资力量等。在企业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动性、探索性、创新性,完善学生终身学习的体制。第二,建立健全职前职后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的职前人才订单培养机制。依据企业内部以及市场的需求,全面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与中职院校一些合作的单位、企业,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教学场所、相关设施以及日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中职院校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订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企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生的企业化培养。与此同时,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或者是企业员工开展重新回到校园学习的项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行业内部的竞争力。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中职院校还应该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第三,建立完善的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机制。中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工程,努力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贯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切合实际地与企业之间实现零度对接,从而有效地拓展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招生机制。
三总结
关键词: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专业配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will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involves more professional and field, technology update quickly, and will be more complex, which requires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ersonnel strengthen business study, enrich experience, do well with professional,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Key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With 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功能更加完善、标准不断提高。新兴的弱电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住宅、写字楼、商场,传统的强电管线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工程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建筑工程总承包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土建工程与电气工程之间的良性互动的配合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保证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
1.1 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电气管理及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教育、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主人翁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安装工程任务。
1.2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良好的交流沟通是保证电气施工质量的前提
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设计图纸是工程建设施工的具体依据。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各参建单位认真地进行图纸会审。使各方掌握图纸的设计意图、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及工程质量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使图纸上的问题在施工之前纠正补充。图纸会审要抓住重点,首先看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其次是结构选型及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和施工现场能否满足施工需要。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应提供意见和建议与业主,及早协调明确要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难于施工,剔凿造成对建筑的破坏和浪费。
1.3 设备及材料的质量是决定电气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实体、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工程建设中,管好了建筑材料,建筑成品的质量就有了保障,建设成本也就会相应降低。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实现预警、规范和转移风险,已成为摆在建筑企业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搞好材料管理对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
3.2在电气施工前,首先,电气工程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不仅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要符合设计图纸及国家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其次,要做好对施工班组、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使之明确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对工程所需的资料表格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再者,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编制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并组织落实。
2.2施工中,必须根据会审后的设计图纸,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施工。若发现图纸问题时,应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提出意见建议,进行变更设计后再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平时收集和及时整理,特别是隐蔽工程,未经有关人员在隐蔽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防止监督流于形式。主体施工过程,重点要严把“二关”,即严把电气材料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严把操作关,督促检查施工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认真作业,杜绝因操作不当出现质量隐患或返工延误工期现象。
3、专业配合
3.1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3.2土建工程和电气安装工程的专业配合
大多数的建筑工程项目,电气施工或由总承包单位自行组织专业队伍施工,或由总承包单位分包,项目经理大多由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人员担任,容易出现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建工程与电气工程之间配合不当而导致返工、扯皮乃至留下事故隐患等质量问题。坚持质量、投资、进度三统一的前提下,必须抓好土建工程和电气安装工程的专业配合。
3.2.1地基与基础施工,注意基础接地施工,在基础梁板模板封堵之前,要给予电气施工人员足够的时间完成钢筋焊接工作,否则模板封堵之后电气施工人员没有钢筋焊接的操作空间。另外,如高层建筑有高低压电力保护管、光纤等各种电气管道需要埋地引入,土建施工人员和电气安装人员要密切配合,穿墙防水套管力求一次埋设到位,严禁在外墙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改位或增加,破坏外墙防水结构,形成渗水漏水隐患。
3.2.2主体施工中,利用结构钢筋做避雷引下线是常规做法,但应注意钢筋截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否则,要做必要的钢筋代换,或者要求电气施工人员另行敷设。按避雷规范要求,接地线的连接应采用搭接焊,对于用做避雷线的结构钢筋,电气施工人员要在土建施工人员的配合下,对所有对焊接头增加帮条焊。高层建筑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板中要敷设各种强弱电管线,管道交叉不可避免,电气管径交叉管道厚度加上钢筋和保护层厚度,有时会超出混凝土的结构限制范围, 由于电气施工人员一般考虑不到对结构的影响,因此楼板施工中,土建施工人员也要关注电气管道的敷设,必要时要提醒电气施工人员绕梁暗敷,减少交叉,或在板下明敷。墙体厚度与电气安装也密切相关,如采用膨胀珍珠岩板材加钢丝网水泥砂浆砌筑120 mm内墙时,土建施工人员应及时通知电气施工人员,把常规需120 mm厚的配电箱替换为100 mm厚,避免了日后无法安装的现象。
总之,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影响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中,电气工程管理者应该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细致地抓实电气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协调好与土建施工的专业配合,理顺土建电气工程施工环节及施工人员的密切协作关系,提供符合工程质量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
[2] 《建筑工人》
[3]电气质量控制的质量的施工安全背景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决定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培养学生的命运和发展。笔者学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的,不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导致教学往往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双师”素质、能引领团队建设的专业带头人不足,专业的骨干教师亦比较缺乏,生师比偏高又成为制约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因素。如何根据学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了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家示范校建设,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模型及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建立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突出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三是创新教师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三、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过程
为做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工作,需要分步实施如下几项工作:
1.进行调研,制订方案
首先要调查研究教师专业化现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制定详细执行计划。根据收集的资料,研究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计划和执行方案,建立教师专业化标准。
2.征求意见,逐步完善
其次通过召开教师、企业参与的讨论会,听取教师和企业对项目的意见,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总结了解研究对象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效果,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修订与进一步完善,逐步进行相关文件的制定。
3.建立制度,构建培养途径
再通过建立“教师成长工作室”,制定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组织一列教师培养活动,来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笔者学校教师培养主要包括五种途径:
(1)制定《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学历与职称提升。
(2)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
(3)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
(4)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试行办法》,激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
(5)重新修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专业技能培训及大赛奖励办法》,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等各级别技能大赛。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完善,逐步形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创新“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管理和机制激励,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计划,学校逐步建成了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五个对接”的目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主要成果与成效
1.构建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1)形成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1”是指:突出一个标准――教师专业化标准。“2”是指:把握二项主题――教学专业化和教师培训培养专业化。“5”是指:掌握五种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够胜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形势,所以必须有持续学习能力。
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实现“教育教学界”和“专业技术界”的跨界,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将其转变成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有效。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掌握这种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中职生并非智力低,只是智力类型不同,这一类型的学生身体、动觉智能较高,这注定了他们对一般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较差,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能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一能力可以说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标志性能力。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针对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结合行业和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才能获得不断进步。
(2)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模型。根据对教师五种能力的分析,项目组构建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整体能力结构模型如下图:
通过该模型,不难得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经过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要培养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这是教师成长发展首先要具备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教师向专业化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师实现“跨界”,教师的三种能力在这个阶段都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一个阶段是升华阶段,在教师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与磨炼之后,教师的能力应该要得到升华,不仅会做、会教,而且开始反思、总结、创新。
(3)形成“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了解教师各个阶段的所需,做到培训培养能有的放矢。成长记录包括:教学督导记录、学生测评记录、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科研记录、教学质量量化考核记录。同时建立相对应的激励和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管理人,落实激励的举措,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积极性,保证队伍建设的质量。其中教师考核依据主要是《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人员教学质量考评及津贴发放管理的试行办法》。
2.出台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制度
学校先后出台了《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专业带头人的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评选与奖励五星、四星级教师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使用管理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开展专业教研部间业绩考评奖励的试行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
建成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成长培训工作室”,构建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主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包括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教学设计大赛和说课比赛、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帮助教师等等。
项目组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教程》,该教程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技能提高很快,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易学易懂,实用性更强。广大教师通过教师成长工作室的运作,参加校内外各种培训学习职业教育教学法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培训中找到了“如何教”的答案。
4.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
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项,获奖校外奖励16项,公开184篇,获奖论文175篇,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教学设计与说课奖励60项,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由之前的20.3%提高到26.5%。目前学校已培养专业带头人20名,培养骨干教师35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四年前的54%提高到现在的80.3%,评选出“五星级”教师6人、“四星级”教师24人。专业带头人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及督导、科研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
在构建“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形成“125”教师专业化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参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研究成员先后参与编写了教材《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广西科学出版社)、《职业教育教学法实用教程――教师培训专用》(校本教材);撰写了论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讨》,并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实践和创新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获广西教科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在核心期刊《课程教育研究》上;论文《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及建议》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提升教科研能力,中职名师成长长的必经之路》发表在《广西农机化》上;论文《执着杏坛,乐于奉献――论“中职名师”应具备的特征》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浅谈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与实践》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关于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获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五、影响与评价
1.在校内推广应用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学校从制度建设和完善到实施“双师型工程、名师工程”,开展了“星级教师”评比,采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国内外、校内外进修培训,参与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等多项措施,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教师业绩考核、教科研工作、技能比赛等工作中,学校积极推行“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水平稳步递增,近三年学校在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大赛指导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2013年学校被广西教育厅授予“广西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下表是学校近三年参加各种校外比赛的成果总数汇总,明显呈递增状态。
表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项目组所起的作用
教学获奖统计 180 340 488 577 989 致力于推动“成长记录―机制励”,为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
2.在广西区内的推广应用
(1)项目成果――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广西区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交流学习的模板。建设期内,成果为广西中医学校、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防城港理工学校、贵港职教中心等近10所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模板。
(2)对校校联合办学的带动作用。在与学校联办的广西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桂林平乐县职业学校推广项目教学法教学,有效推动了联办职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中与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利用我们的教师专业优势,共同交流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体会,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3)对校企合作的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2010~2014年,学校新建校内实训室12个,扩建校内实训室6个,新建校外实训室11个,专业教师为本地企业编写培训教材5种。
3.在广西区外的推广应用
建设期内,湖北宜昌机电工程学校、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专程到笔者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习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六、一点建议
关键词:微信干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微信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典型代表,其凭借简易化的操作及便捷化的查阅和分享功能成为了时下年轻人最为青睐的自媒体社交软件。通过微信功能中的订阅号功能,自媒体平台运营者能够定期将信息推送至平台供关注的受众阅读、评论、转发和分享。中职学生是微信的使用群体中的年轻群体,日常紧凑的校园学习生活与技能实践相互交织,使众多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倾向于使用微信软件向他人倾诉,同时通过阅读微信订阅号推送的软文来寻求情感上的慰藉。故能否通过利用微信平台,将特定的心理健康和疏导信息传递给中专学生,以力求达到改善其心理健康的目的则显得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特定的微信内容对中职生心理是否会产生一定影响是一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国内学者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基于微信的心理干预及随访对接受巩固期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作用。研究团队将实验分成微信组(n=42)和对照组(n=43),微信组通过微信群进行健康教育,团体互助,放松训练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干预和随访,对照组仅推送提醒复诊的短信,随访24周。比较两组健康状况简表(SF-36)评分、Morisky依从性问卷评分,以及治愈率。最终得到对接受巩固期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微信心理干预和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结论,①研究证明了微信平台对于特定人群将产生心理影响。国内研究人员王晓丹在探索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过程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共回收332份有效问卷,并利用SmartPLS2.0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检验提出的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沟通效率、娱乐性以及社交地位提升这三种正向的价值期望差异能正向影响行为态度(满意度和情感性承诺),进而促进持续使用意向的产生;而正向的维持人际关系的价值期望差异只能通过影响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向的自我展示价值差异对满意度和情感性承诺均没有显著性影响。②西南林业大学学者李田伟、李福源、刘倩在《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一文中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提出了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善用微信功能,顺势而为,不断摸索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学者杨莉、隆卫华则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一文分析了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探讨了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和消费影响。从关注"正"微信;"真"微信;做到"控"微信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微信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④丰怡;刘凤娥;杨莹在《微信平台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列举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同心圆”微信公众平台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来探讨微信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⑤因此,在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定位于中职学生群体,微信订阅号推送的特定心理健康信息对于中职生群体是否会产生积极影响,不同性别与专业之间又会有何区别,正是课题将要探寻与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通过选取某学院不同专业的80名中职生为被试,考虑到专业特点和性别上的反差特点,故选择理工类专业男女比例18/1的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以下简称机电系),和文科类专业男女比例1/9的文化与旅游系(以下简称文旅系)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试分别选自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中职男生20名、中职女生20名;文化与旅游系中职男生20名、中职女生20名。所有被试实验前都从未关注过学院团委微信,被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4.83±1.14岁,学生平均入学年限为0.61±0.06年。
2.2研究工具
通过使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以下简称UPI)为测量工具。UPI为国内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UPl含60个项日,之中56个项目为症状测试题,4个项目为测伪项。学生在UPI的56个症状题上做肯定项选择时记1分、否定项选择时记0分。UPI测试总分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测试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UPI总分超过25分者一般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2.3实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在被试进入中专后一个月时,对所有被试进行UPI的初次测试;之后让被试关注学院团委架设的微信平台订阅号,将定期推送的特定心理疏导信息(积极心理学、幸福课、焦虑调节方法等文字与视频资料)作为介入因素,在被试关注团委微信平台推送的心理疏导信息六个月时,对研究对象进行UPI的再测。两次施测均采用集体测验,测试条件尽可能相同。
2.4实验程序
首先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呈现院团委微信干预前后被试学生的UPI心理指数变化;之后再以学生性别、专业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得出特定因素是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以此得出研究结果。
2.5统计学方法
该文数据采用SPSS20.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显著性水平定为P
三、研究结果
学院中专学生微信干预前及微信干预后的UPI得分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呈现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该校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和微信心理
信息干预后的UPl总分均相对偏低。干预前,机电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10.35,最低分值为0.00;文旅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8.65,最低分值为0.00;全体均值为2.87。干预后,机电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7.36,最低分值为0.00;文旅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8.32,最低分值为0.21;全体均值为1.96。这说明学院机电系和文旅系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好,虽然有个别样本分数达接近10,但距心理亚健康界定值仍较远。
3.1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专业内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为讨论实验前后,中职学习的心理健康变化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进而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将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实验前和试验后的UPI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机电系的UPI总分差异非常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t=4.45,df=39,P
3.2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专业间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为讨论实验前后,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差异性区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机电系与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假设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t=-1.108,df=78,P>0.05;实验后,机电系与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假设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t=-0.876,df=78,P>0.05。虽然试验后两个系的心理指数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较之实验前,差异却呈现略微减小的趋势,说明微信干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产生了良好的心理影响作用,个体心理障碍情况得到普遍性地转变。
3.3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不同性别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不同性别中专学生的UPI总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中专学生实验前后,不同性别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如下。机电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前,t=-0.054,df=38,P>0.05,差异不显著;机电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后,t=-0.326,df=38,P>0.05,差异不显著;而文旅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前,t=1.358,df=38,P>0.05,差异不显著;文旅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后,t=1.634,df=38,P>0.05,差异不显著。此项分析证明实验前后,性别的因素都并未对各专业学生的UPI指数产生影响。
3.4 不同专业及性别中职学生在UPI上的差异性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在UPI调查中将中职学生的2个系部,2类性别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前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UPI总分方差分析见表2、实验后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UPI总分方差分析见表3。分析表明,实验前和实验后,不同专业和性别的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都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4.1微信心理干预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微信平台的创新发展为心理疏导“口袋化”提供了便利,中职学生作为微信群体中的主要使用人群,其无论在人数规模还是微信圈的关注度上都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心理障碍的低龄化现象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机构的关注重视。作为学院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和实践活动建设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应当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积极的心理疏导信息推送给中职学生,结合该年龄段年轻人心理特点,通过风趣、直观、举例的“粘地气”方式贴近中职学生群体,以科学提升心理疏导的效果。
4.2学生的UPI心理指数差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机电系和文旅系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前后的数据并未显示专业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PI指数未呈现显著差异,但应注意到文旅系的UPI平均心理指数较之机电系稍高了0.63。刊载在《个性和个体差异期刊》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研究对来自16个拉丁美洲国家以及葡萄牙和巴西的总共31000名参与者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女性总体上比男性有更多的社会焦虑问题,因此,文旅系的UPI指数较高可能与文旅系女生居多的因素有关。
而在实验前后,微信心理信息的干预和引导让使机电系和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焦虑程度都有了非常显著性地下降,这反映出学院微信平台推送的心理健康知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此种心理疏导方式或许可以考虑进一步在校园内推广,通过提升学生关注的人数和次数以达到更好地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5.1 学院微信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学院对机电系和文旅系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心理产生了良性的显著性效果,实验前后学生UPI指数下降非常显著。搭载新媒体的心理教学疏导方式或许将逐步形成社会趋势,并将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身体健康产生良性影响。
5.2 该校中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参与实验的两个系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受到来自专业、性别和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影响。
5.3 实验也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指导性方向。具体如下:第一,是否该校所有系部的中职学生都会在微信心理信息的疏导干预下产生良性转化;第二,家庭来源、独生与否、直系亲属职业等因素及交互作用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第三,微信心理干预信息推送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不同是否会产生不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微信心理干预对焦虑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社会与公益,2015(8).
[2]王晓丹.微信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论文.
[3]李田伟;李福源;刘倩;西南林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中国电力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年20期.
[4]杨莉;隆卫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南方日报.企业导报,2014年23期.
[5]漆昌柱;徐培;杨跃青.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注释:
①微信心理干预对焦虑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 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医院管理论坛,2015年08期
②微信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王晓丹;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