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2:44
序论:在您撰写训练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戴芳老师执教的《一次课外活动》的作文指导,在《省小学作文教学观摩会》上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这节课之所以获得成功,我想除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外,主要是这节课具有紧扣要求,训练有方的特点。
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的一种基础训练。教师十分重视作文的第一道程序,引导学生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分析,弄清题目的要求、范围和重点,使学生知道这次习作是写一次课外活动,具体要求有三点,即:1、要按活动的先后顺序写;2、重点是把活动过程写具体;3、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通过师生共同审题,使习作要求更清晰明白,便于学生操作。
一节作文指导课涉及的训练点是多方面的,然而指导最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只有抓住每次习作要求的重点,集中力量突出训练重点,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得,提高教学效率。这节课教师恰当地处理好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把活动过程写具体是这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分两步解决怎么写具体的问题:一是在课前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制作活动。由于活动是学生亲自参加过的,所以学生就有内容可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二是教师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用蔬菜做小制作———辣椒“鞭炮”的过程重新演示,同时边带领学生说制作过程,然后出示了下水文,紧扣习作的三个要求,让学生找出表示活动先后顺序的词语,说出哪些地方写具体,同时进行板书,从而使学生知道要抓住人物的动作才能把活动过程写具体,并及时地告诉了学生如何把词语用准确。
在优化作文指导的教学程序上,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做了可喜的探索。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审、导、说、写、评五个环节,环环紧扣,步步提高。一节课内,教师给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的练习,教师引导说,同位互相说,发现问题及时说,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最后学生花了十二分钟写完了制作过程的片断。从课堂反馈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都能紧扣习作要求,抓住人物动作把活动过程写具体。
1.能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注意事物的联系,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2.能在“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过程中,巩固弄懂自然段的意思,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朗读默读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训练要领]
一、明确所处位置,认清“注意事物的联系”的重要
第七册安排读的三个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第八册安排读的三个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注意事物的联系”正是从第七册向第八册“深入”进行篇的训练的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衔接点。同时,从第八册的三次侧重指导读的重点训练项目看,“注意事物的联系”又是后两个训练重点的基础。
因为从某个意义上说,“课文的条理”、“课文的主次”正是事物间联系的反映。“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是第七册篇的训练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第八册后面几项训练的准备和基矗据此,在第八册第一、二组的教学中,必须结合这一训练重点,做好复习巩固和打基础的工作。比如,第一组教材没有安排重点训练项目,教学中要紧扣课文要求,有意识地复习巩固第七册进行过的一些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燕子》一课,可抓住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巩固和提高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能力。《海上日出》一课,可抓住课后第2、3题,巩固和提高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白杨》一课,可巩固和提高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进行“基础训练1”“阅读”一题的训练,则可以让学生较独立地锻炼自己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二、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
教学讲读课文《蛇与庄稼》,可在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为了理解蛇为什么能使庄稼获得丰收,就要进一步分析第四层几句话的意思:第六、七句先写洪水淹死了蛇,田鼠繁殖得又快又多,糟蹋庄稼,庄稼欠收;第八句再写放了蛇,蛇大量捕食田鼠,田鼠少了,对庄稼的危害就小了。这就清楚地写出了蛇、田鼠与庄稼的关系。这样把用分层的方法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训练与“分清事物的联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讲读课文《跳水》的故事是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故事发生在一条船上,船上有水手、孩子、船长和猴子,他(它)们都活动在船上,必然有种种联系。其中,人与猴子的联系是最主要的联系。而且水手与猴子,猴子与孩子,水手与孩子,船长、孩子与水手之间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故事发展的全过程。教学中,把《跳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机地配合好,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着重写了小艇的特点和它在水城中的作用,揭示了小艇与水城的关系,表现了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情。教学中,可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与注意事物联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首先,可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把课文分成四段,并掌握各段段意;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在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特别是小艇与水城)的联系。
在进行“基础训练2”中的“阅读”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较独立地阅读《小狮子爱尔莎》一文,在掌握小狮子爱尔莎成长过程的同时,知道课文中人与动物的联系与变化,人在驯养狮子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从而既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又锻炼自己“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能力。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时,必须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必须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结合进行。第二,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根本观点。进行“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一项目的训练,只要求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渗透,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绝不能过多地讲理论,更不能硬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之类的名词术语。
一定要掌握分寸。在这方面,要注意两点:
1.要钻研“思考·练习”,掌握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蛇与庄稼》的第1题要求回答的三个小题,既提示了训练要求,既要结合课文内容,初步知道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并启发人们研究这种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以便把事情做得更合自己的意愿;又提示了训练内容,即认识简单联系与复杂联系;还提示了训练方法,即从课文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上去分析,就能达到训练要求。
为了进一步使获奖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能力,湖南省电教馆于去年在桃源县召开了湖南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推广应用会。推广了小学自能作文的电教模式:“激趣导向----拓思激情----表达融情”。在提供给教师观摩的九堂自能作文示范课中都体现了这一模式。从这九堂课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的现状。
一、声像并举,注重感知的主体性心理学实践表明: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多种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实感,说套话、空话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小学生虽然置身于现实生活,却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视而不见,打不开思路,无从下手。
自能作文训练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运用电教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清境,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目标捐向上,调动了写作文的情绪。
如一堂《介绍一种动物》作文训练课,上课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当录音机播放出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小学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起来。而当电视----展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小狗、小猫、小羊、小青蛙……学生的耳之所闻转入目之所见,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至此,《介绍一种动物》的作文训练序幕已经拉开,学生已进入角色,教师只需轻松地驾驭训练的进程,让学生尽情地发言叙述说话。
在《找春天》的作文训练课中,教师在节奏明快、曲调欢乐的《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投影展示一张张充满春天气息的投影片:百花盛开的公园,一片碧绿的田野,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桃树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学生被绚丽多彩的画面吸引,??激趣引人入胜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兴奋的学习环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已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产生要表达的愿望。
九节自能作文课都采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感知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对展现的情景、事物产生了兴趣。这种自能作文训练开端为下面所要进行的训练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了电教模式“感知----理解----表达”三个环节的独到之处,注重了感知的主体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二、纲要演示,突出训练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训练的电教模式中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动清----表达融情”的三环节。体现三环节的训练步骤是从整体入手,从低年级开始。
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低年级侧重句子和句群训练,中年级侧重片断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章训练。在训练的要求上,一改过去的“从形式入手”而为“从内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维的原材料之后,随之而来是叙述的有序训练问题。学生往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记流水帐,无条理、无中心,二是写得不具体,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学记日记》和《晚饭之后》的两节作文课中采用电教媒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在《学记日记》的训练中,老师运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达”电教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来取先役影,让学生看到某某同学一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1)吃早餐;(2)参加升旗仪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劝阻;(5)做课间操,(6)打乒乓球;(7)搞卫生;(8)做功课;(9)看动画片,(10)睡觉。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在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义的。经过筛选,只剩下(2)、(4),当然可以挖掘的素材还有(5)、(6)、(7)、(8)。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写下来,但不要写成流水账,把起床、洗脸、睡觉等琐事都写进去。可以叙事写人,还可以对某一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一条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再投映日记的基本格式。
要强调的是,记日记要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琐事落笔,在细节上描写逼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说《学记日记》用投影展示起了训练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饭之后》这一课的训练中,则将作文写作中的“动词用准,神态描写要真,语言有个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体化。
这一课的关键是表达。当学生看完一段录像,老师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让学生寻找描写圆圆动作的词汇:蹑手蹑脚、捧、叫、栽、揉、嚷……动作的动词用准了,把圆圆晚饭之后走进客厅的一系列事件维妙维肖描写出来,把一个调皮有心计的小女孩写活了。寻找描写爸爸神态的词汇:慢条斯理、悠闲……这种生动形象描写使作文语言富于变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圆圆棒着肚子,嚷着说:“哎哟!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条斯理他说:“让她去吧,说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妈妈则反驳:“你们都这么阴阳怪气的,我不去了。”圆圆一听妈妈说不去了,立即说:“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这些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个性。指导学生要丰富积累自己的词汇,使作文语言更丰富更生动。
三、直观评阅,提高写作的反馈性
这次观摩活动采用了投影讲评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饭之后》、《学记日记》,还有《植树》、找《春天》、《介绍一种动物》等作文训练课。
采用投影进行作文讲评,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快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集指导、讲评、修改为一体,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其次指正见效快,学生作文中可能会产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发现后立即及时指正,学生比较对照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予以改正。
古人非常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古人对“朗读”作用的形象说明。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的朗读,仍具有重要的作用。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对优美的文章反复进行朗读,会增加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觉上感到不适而发现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应有明确的要求,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
第一,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普通话。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并自觉运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因为标准的普通话易于表情达意,而方言则不然,甚至会令人感到别扭。同时,使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二,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
何谓“文气”呢?著名学者唐同志曾说过:一个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是一律的。因此,读起来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句子所得到的感觉,以及读出来的声音,也就有高低、有强弱、有缓急,抑扬顿挫,这就是所谓“文气”了。(唐《文章修养》)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在朗读时就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又如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在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第三,应仔细品味关键词语,感受关键词语在语言中的表意效果。
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好,这是作者对“到”、“过”、“吹”等字进行比较后才选定的。原来的几个动词缺乏形象感,而“绿”字色彩鲜明,生动刻画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朗读时就应该仔细品味“绿”字的表意效果。
第四,在朗读中体会通过停顿来表情达意。
停顿是朗读中的间歇。停顿的位置不同,表意的效果也不同。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样几句话:“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对其中的停顿,就需认真揣摩。若在“很怪他”后面停顿,那是表达作者对他只写了“寥寥的几行”的埋怨和责怪,而这句话的本意是对他只写了“寥寥的几行”的疑惑和不解。因此,正确的停顿位置应在“很怪”之后。还有,这段话的最后一句“现在我懂得了”,是作者那强烈的愤怒和极度的悲痛,经过层层积淀至此达到饱和程度的体现。所以,读到此处,可以充分运用停顿来表达这种感情,应在“现在”之后作一个较长的停顿,让学生在这里充分体味作者内心蕴积的情感。再在“我”字后面停顿一下,从而表现作者欲说无言、欲罢不能的心情。
片断训练是篇幅短孝内容单一、形式灵活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也叫小作文、小练笔、单项练习等。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其进行短平快的战术性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片断训练是一种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指单一的写作基本训练单位,主要是写作中的常用片断,如开头、结尾、总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着力于“格”的理解和运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恰当选择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一般应具有连缀能力强,使用范围广,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或者是微言大义,或者是意境深远……衡量的标准是在学生的语言交往中能经常运用或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切实帮助的。
一、课堂朗读一一克服畏惧心理的好办法从93届高中学生入学时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大倍分学生在大众面的回答问题时,态度忸怩,口语不清,甚至词不达意,男生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那么,怎样消除这种害畏惧心理呢?课堂教学是语文课最基本的授课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主要场合。课堂朗读是克服学生畏惧心理的最好形式。照本朗读学生的心理压力小,站起来读课文就放得开,畏惧心理就慢慢消失。胆子孝声音小的学生要多让他们站起来读,逐步提高其口语能力。
二、课堂内问答一一口语表达的初期训练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表达的初期训练方法,是发挥性的口语练习。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有不少是要求口头答的。这就为教师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材料和问题。几乎每课都有这样的练习题,只要坚持不懈地让学生口头回答、就可达到训练目的。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如果没有训练题目时,可以自行设计。设计问题和选择答题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设计问题时除了考虑难易适中,开拓学生的思路外,还要考虑学生经认真思考后能否回答出来,该提示什么,补充什么等。不至于使学生站起来答不出而感到尴尬。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学习成绩不同,口头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在教学中持久地坚持这种训练,既完成了课文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五分钟讲话——指令性口语训练口语训练要经常化,要形成一种习惯,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锻炼的场合。这样才能人人都讲,个个过关。五分钟即兴讲话目的就是这样.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讲见闻,讲故事,谈理想等.学生们尽管读高中了,但还是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所以开故事会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好的训练方式。除了上面这几种外,课本中的说话训练也是进行五分钟口语训练的素材。在高二我根据课文单元训练的题目,安排了“五分钟讲话”。
为了使学生重视,我按十分制计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语文成绩中。
阅读训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它主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分析、辨题、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个升华过程,所以对阅读题绝对不能用猜题押宝、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办法;更不能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得几分算几分地消极对待。而要把阅读训练当作一门系统工程看待,认思想上高度重视,大胆探索其规律,扎扎实实从起始年级抓起,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大门。具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可选择一些简单明显,容易分析、思考的文章进行阅读,给学生指一条阅读之路。
例如初中“课文《白杨礼赞》就适合同学的入门阅读,能帮助同学们找到阅读规律。课文第五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接着用分说的方法,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对于这一段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的步骤进行示范训练。教师可以设疑:“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树?”让学生分析、思考,自由发表看法。起先有的只答第一句话,有的答具体形象描写的二点或三点,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明确了:一、白扬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神形兼备,是总起句;二、文章从干、枝、叶、皮4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是形美;三、形象描绘了白杨树的性格,这是神美,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一训练使同学们受到启发,初步探出了阅读的规律,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中的每一句话,顺着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的内部联系,理清层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善于抓关键性词语,有标志性的词语,以及文章的标点符号。
(二)要举一反三,由易而难,逐步加深,拓宽训练。
在教师指导阅读典起作品的基础上,可放眼课外自读课文上。起先教师可以设疑,稍加提示进行阅读,随后可采用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疑;或同学们分成组,这一组设疑,那一用分析、回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方面开拓同学的智力,提高阅读兴趣。真正把学生引人浩瀚的阅读领域里,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