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2:29
序论:在您撰写网络流行语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活节奏之快,竞争之激烈,使人们的紧张和压力无处不在。尤其是青年网民大都还处在学业、工作、婚姻的打拼期,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为了让一些不快情绪得以释放,他们在这个虚拟、自由的网络世界里,通过自嘲、调侃、抱怨等多种方式来消遣娱乐、释放压力。如网络中许多出身卑微、相貌平凡的年轻草根男子,自称自己为“屌丝”和“矮穷丑”,并宣称“见人就下跪”,无奈与自嘲意味可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出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曲折与艰辛;“神马都是浮云”,表明年轻人面对纷繁世相的一种迷茫情绪;“农夫、山泉、有点田”,道出了当代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累觉不爱”体现了青年人经历感情挫折后,对爱情的质疑与失望。近一两年,随着“高富帅”“白富美”等流行语频频出现,许多人除平时调侃、取乐之外,不少年轻男女甚至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虽有虚荣和攀比心理作怪,但社会压力大,许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择偶来提升安全感也是其中的重要心理因素。此外,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事件,因处理不公或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而网民们又无力直接参与或干涉,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通过网络来怒其不公,宣泄和释放心中的压力和不满。如“我爸是李刚”这个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想不到会迅速流行起来的语句刚一出现,瞬间成为传媒和网民关注的焦点,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的“李刚”黑色幽默。这种基于事件的全民造词运动除了幽默起哄等情感诉求外,更多地是对某阶层的一种不满、一种批判,这其中的情绪有愤怒,也有嘲讽。“打酱油”,当网友们频频诉说自己是来“打酱油”的,很多事与自己无关,表面上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恭态度,其实是对于很多社会事件,即使想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也只能骂一声“关我X事啊,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无奈情绪可见其中。“神马都是浮云”“伤不起”这突显了年轻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于把握的社会规则面前的困惑与迷茫,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诚信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社会现实。可以说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虽然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网站还有许多不健康内容,可能会污染青少年的心灵,但同时它也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批判社会现实、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寻爱求暖的心理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发展
西方的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侵入国内,人们发现自己房子大了,口袋满了,心却空了。现实生活中,灵魂没有依托,真爱与温暖更是难求,因此网民们希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关爱,寻求温暖。如流行于2009年的“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此语源于百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张一年轻男子吃面的图片,并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由此,网友相继生发联想出“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诸如“哥写的不是字,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很多网友把“寂寞体”变成自己MSN、QQ的签名,仿佛什么事都可以变作“寂寞”两字,这充分反映出了现代人空虚、寂寞的现实,人们只能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寻求慰藉。而“XX,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式则富有家庭式的温馨,得到更多网友的追捧。此语出自百度“魔兽贴吧”,起因于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此贴一发,短短几小时内引起了近40万名网友围观浏览,一天竟然有了710万网友点击和30万的回复,从中可以看出网民们对家庭温暖、关爱是多么的渴求。网民们渴求关爱与温暖,于是顺应网民心理的“淘宝体”也红遍了网络内外。“淘宝体”是因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语言亲切、俏皮而被广大网友所喜爱。其关键词为“亲……哦……包邮”,例如“亲,快下订单哦”!有些公路上的警示牌受此启发改成了“亲,请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有的高校也用“亲,你被录取了”来写录取通知书。一个“亲”既热情又简单,不管关系怎样,听着就顺耳。关爱、真爱、温暖一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希望网民们在网上寻求到温暖与关爱后,再能反馈一些到现实生活中,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爱与温暖,少一些冷漠与猜忌。
三、自我实现的心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调查研究对象为300名合肥某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均以无记名方式开展,兼顾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94%。问卷调查包括22项内容,涉及获得流行语的主要途径、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及对流行语的态度等内容。调查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列出调查问题及备选答案,调查对象选择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项目。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样本分布
调查问卷样本取自合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有效问卷282份,年龄相仿,同属20—29岁年龄段,性别方面男生多于女生,男辅导员多于女辅导员。
2.2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
为了解被试对网络流行语的基本态度,我们列出了“乐意接受”、“可以接受”、“不能接受”、“没感觉”四个选项,供被试者进行选择。结果表明,有44.44%的大学生对流行语持“乐意接受”态度,45.14%持“可以接受”态度,2.78%表示“不能接受”,7.64%表示“没感觉”。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有相当广泛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流行语持接受态度。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自我娱乐调侃、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以及性别群体对流行语的接受情况结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598,数据显示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2.3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从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学生群体中经常使用的人占37.8%,有时使用的人占45.3%,很少使用的人占14.7%,没有人从不使用。可以看出,由于流行语的轻松、活泼、幽默,形式短小、精简,符合年青人语言习惯。通过对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使用情况结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955,数据显示我们发现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我们对流行语的使用场合进行调查,有87.6%的人认为流行语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12.4%的人认为流行语可以使用在一些正式场合。可见,流行语是由网络派生出来的新鲜事物,相比较严肃、正式的场合而言,学生更愿意选择轻松、自由的场合来提及。在调查到和哪一类人交流时较多地使用流行语发现,71.1%的学生选择愿意和同学、朋友使用流行语,和家长、老师使用的比例仅占4.7%。从身份的角度来分析对流行语使用对象来看,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5.911,小于7.164,结果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存在显著性差异。23.4%的辅导员选择愿意和学生使用流行语。可见,青年学生观念更新快,渴求新鲜事物,而家长和教师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语言更新困难,造成彼此的话语体系的不一致,使用流行语的沟通则比较困难。
2.4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传播途径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流行,主要依靠了不同的传播媒介。调查中看到,61.2%的学生认为,网络是高校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达32.2%,紧随其后的是影视作品和报纸杂志。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炙手可热的现象,反映了青年人群流行文化的独特性,也体现了网络独有的时代性,网络文化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语言环境、情感模式、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其中一点就是道德感的滑坡。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的虚拟特征使部分人迷失了现实的社会角色,产生“游戏人生”的错觉,导致责任感的滑坡。再则网络流行语中的粗言秽语,导致道德感的减弱甚至缺失。
2.5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不相同。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53.1%的学生持支持的态度,认为流行语是语言朝着新方向的一种发展,有特点,32.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11.3%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这类学生认为流行语语言粗俗肤浅、不符合语言规范,影响传统语言文化,应该限制使用。选择支持的同学最多,可见流行语本身的一些优点和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相符合。为证实这个假设,我们又深入做了流行语吸引因素和评价调查,其中流行语的吸引因素中诙谐性、新奇性、简洁性、通俗性排在靠前,流行语的评价中,学生主要选择了社会情绪的宣泄、青年群体的认同、社会新鲜事物的涌现。通过这两项调查,可以发现流行语生动幽默,表达青年学生释放压力,娱乐的情感状态;流行语求新求异,符合青年学生个性鲜明,追求时尚的思想特征;流行语广泛流传,体现青年学生价值多元,时代文化心理。对于选择中立和反对的学生,我们随后的调查发现,学生把流行语良莠不齐、破坏传统语言文化、更新太快这几个选项排在前面。
3结论
网络流行语自身的潮流时尚、调侃幽默、形象生动,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借助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分析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探寻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效性方案,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的实然性
流行语主要是借助网络媒介,由大学生为主题的年轻网民创作完成,流行语内容上反映出草根平民实现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流行语在形式上常常以符号、数字、字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某一社会现象,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距离。目前高校中的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这一群体和学生年龄地位相仿,基本都处于20—29岁的年龄段,和青年学生一样对流行语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工作中恰当利用流行语的优势,真正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现象,给与引导、讲解、传播,将比传统单纯的说教形式更富有感染力,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
3.2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的应然性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网络流行语,俨然成为高校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者在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始终处在一种信息优先,资源优势的地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较易得到敬重、树立自己的威信,更有利地开展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网络信息的渗透,是对我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观念的一个巨大冲击;再则在以流行语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侵入,使高校成为没有围墙的“虚拟社区”,原有的教育工作原则在这种文化下黯然失色,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掌控性、现实性受到弱化。如何在工作中利用流行语,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开发的“试验田”。
3.3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效性探索
3.3.1关注网络流行语,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借助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一些流行语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与别人分享喜悦,可以抱怨,可以发泄,可以求教。因此,通过流行语便可以及时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打下基础。流行语通过网络平台和日常口语传播,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网络状态迅速了解当下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流行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必要时及时介入一些事件,化解矛盾和冲突,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
3.3.2使用网络流行语,努力建立和学生共同的话语体系
我们对流行语应精挑细选,分清对象,分清性质,分清场合,恰当运用。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性格、理解力以及网络文化背景等各方面不同的情况,考虑选择与对象符合的网络流行语。此外,流行语也有消极低俗的一类,这类流行语不仅不能拉近师生距离,反而降低教师品质,有损教师形象。因此,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一定要把握分寸,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幽默活泼的类型。再者,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要注意分清场合,不能仅仅为流行而使用,往往会造成矫揉造作,形成不了经典教育。
3.3.3研究网络流行语,高效指导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应用
1.生涩诡异的时髦美学特色
传统文学衍生至今,有着一定的规律、相应的模式与语言,可谓之,文学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象的世界,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构成这个特殊审美世界的基本材料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有别于社会交际中人们通用的语言,是一种修饰了的高雅、精炼、规范于社会生活中通用言语的语言。当今的网络文学语言强力地冲击着传统文学语言,不为传统文学语言所束缚,只需符合诗意逻辑中的人类体验的真实即可拿来所用,极力彰显语言的表现功能,使之蕴涵作家独到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鲜诡异的时尚语言,将普通语言进行变形、扭曲,让读者从创意的生涩中感受到时代语言新奇奥秘的气息,领略创作者的“创造发明”。如用“520”表意“我爱你”;用“04551”表达“你是我唯一”用“2014”表意“爱你一生一世”。用字母的形式替代汉字表情达意的做法虽早已有之,但不及网络文学中使用得如此有创意和有蕴义,且节奏动听上口,流行速度极快,约定俗成般的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语。还有用字母“MM”“GG”“DD”谐音妹妹、哥哥、弟弟的意思等等。网络语言生涩与时尚的登场亮相招惹得语言学家大声疾呼,网络语言需要整肃,汉语文字需要抢救,面对着语言学家的权威教化,网络文学语言生涩抢眼的诡异美魅力不减,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于变本加厉、推陈出新的在惊诧于网民和国人的视听,带来一轮又一轮让人不由自主人的赞叹和效仿的美感。
2.野性杂糅的粗犷美学特色
网络文学的欣赏行为是一种浏览行为,浏览意为粗略地看一遍。适合于粗略看一遍欣赏行为的网络文学作品必定是一种速食文化,或谓之简约文化。网络文学作品是速成的,常常是创作者有感即发、一蹴而就的,是在随时随地情况下的一气呵成般的产物,所以,它不可能如同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样,进行主旨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的反复推敲,常常可能是有着某些思维混乱的、错白字不乏的,甚至于内容表达不够完整的,但网络文学的功能则显现出一种超越传统文学的感染力和“杀伤力”,其根源在于网络文学的收放自如的简约美,网络文学语言简约、轻松、幽默、欢快、高涨的外显风格会给读者以休闲般的轻松和愉悦。发展速度极快的网络文学仿佛在人们不经意间,就“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创作出甚多合许多甚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更有佳作不仅被网民们广为推崇,而且进入大雅之所的文学殿堂,被传统的名作家所认可,被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在陈思和、严锋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国最佳网络写作》一书中,即对网络文学作品从内容角度归纳为尘世篇、幻想篇、戏拟篇、私语篇、杂论篇等五大类。作为网络文学的文字,在包容量上相对于传统文学必定是简约的,因为在这些作品中,带有纪实性的心情告白、网恋故事、琐屑人生、旅游笔记、校园写真等作品占有很大比例。网上燃情、心情告白、武侠天地、失恋况味、小说杂文、散文随笔、诗词韵文、文学评论、菁菁校园、旅游笔记、留学生活、科幻世界等类别都可让读者在相对于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所用的实践要减少得多的情况下一睹为快,网络文学的点击率呈高效率便是自然的道理。从网络文学的题材和具体内容看,不在意作品的长度和深度,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审美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所追求的是让压力过重的现代人能够在浏览简约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得到情感上的方式和宣泄。因此,网络文学的语句构成简单,杂糅、甚至于粗犷、野性渐成趋势。
二、网络文学的流行元素
1.网络文学的屏幕话语体制流行元素
网络文学的屏幕话语体制给予了文学创作者可直抒胸臆、尽情抒怀的创作机会和创作自由,打破了传统文学精英化、专业化的话语体制,撼动了传统文学流传自今的稳定的话语表述系统,可谓是在网络媒介这个创作平台上,传统文学的表达形态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由这个缺口掺杂进了新的话语美的元素,这种话语美的元素是民间的、即时即兴的、贴近百姓欣赏美的话语平台,撩开了文学话语体制的别样面纱———自由的尽兴的屏幕话语体制,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网络文学作者可以放飞创作的想象,自在的翱翔于文学创作的意境之中。同样,读者的阅读活动不再被阅读纸质文学作品的条件所局限,只要有一部在线的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都可利用屏幕阅读,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会随时随地的发表于网上。
2.网络文学的平民化色彩流行元素
网络文学是一个人人平等创作和阅读的广阔天地,容得下任何有兴趣或有志于文学的各类人士,不拘年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均可展示;不拘水平,老手、新手、高手与拙手均试身手。它具有普及与提高并重的特点,更倾向于普及推广;它雅俗共赏,更偏向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它的读者群体最广泛;而人们的参与性也是其他任何报章刊物、广播电视、各色媒体无法与之比肩。当然其读者、作者群体必然是庞杂的,他们的文化水平、文学修养、思想品格及情操各不相同,甚而有可能呈天壤之别,这是毫不为怪的。我们在网上会看到一些拙劣的、幼稚可笑的、甚而是“虚妄”的作品。其实,这样的现状并不会伤及网络文学的大雅,这些作者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创作的不断品味和比较中取得进步。至于某些网上的“文痞”,会被读者逐渐冷遇,没有了阅读市场的作品,生命力自然难于保持。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平民化色彩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平民化的著作群、平民化的读者群和平民化的参与,使得网络文学迅速流行起来,
3.网络文学的时尚性元素流行元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
一是审美内容的人性化。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已经完成了从一切为政治服务到大众化娱乐和反映作者内心情感和社会现实的阶段,音乐也逐渐从上层建筑中走下神坛,进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特别是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流传。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爱情、亲情、友情成为选用最多的流行音乐题材,体现着它对人类美好爱情的尊重与关注。二是社会审美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流行音乐具有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如民谣、摇滚、RLB、影视金曲等。另外,音乐人通过对时尚音乐和传统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借鉴与融合,在实际的音乐传播中也创新出大量人们喜爱的经典作品,音乐人对西北风系列的创新就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例子。像西北风系列作品这样的音乐形式的成功,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审美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更加反映了流行音乐的多样化趋势。三是流行音乐审美对象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流行音乐吸收于大众文化精华,经过社会媒体进行传播,传播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因而拥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同时如罗大佑等具有浓郁人文情怀和强烈批判精神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人们同样能够将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东西方优秀因素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结合,从而使流行音乐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达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要求,同时还可以弥合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陌生感,流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促成了其审美对象的大众化。四是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生产的影响。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里,这种大众媒介意识形态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大众媒介其本身就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任务。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媒介就是代表着党和人民利益,强调从感情上与人民沟通,来维持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对外传播是通过执政党的直接领导,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对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落实,从而实现意识形态与大众传媒的紧密结合。
网络媒介与我国流行音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加上网络媒介的不断流行,这些因素都促使大众媒体领域得到极大发展,特别是流行音乐领域,网络媒介所带来的影响变化影响深远。网络媒介加剧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趋势,流行音乐明星也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操作方法较为简单的音乐制作软件的运用,使得社会大众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自己演唱的歌曲传输到网上,大大促进了流行音乐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媒介旳技术特点包括开放性和自由性,在网络媒介的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形势下,人们有条件跨越国界线的范围,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网络媒介所具有的优越性使网络成为国际传播活动的首选,网络所具有的自由性,并不是没有监管,这种自由是信息选择与音乐制作的自由,而不是信息性质与无选择的自由,这一点一定要弄清楚。
网络媒介与网络数字流行音乐现状
网络媒介使用现状。一是互联网。中国网络用户的数量巨大,下载音乐、观看视频等娱乐休闲功能在进一步增强。二是移动网络。3G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推进了网络的发展。日渐成熟的3G无线网络以及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手机的价格不断下降,手机价格的下降,为以手机上网为前提的移动网络得到迅速发展,使用手机网络的人群也不断增加,网络音乐也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我国当前网络音乐的发展现状。实际上我国网络音乐行业的绝大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于手机用户付费,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人们大多倾向于免费听音乐,互联网收入也多来自于音乐服务商提供的广告费用,原创音乐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向利用手机付费来听原创音乐或是喜欢的音乐的趋势发展,并且伴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音乐内容形式与数量不断增多,网络音乐在未来几年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不过随着人们对网络媒体蕴含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的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歌手和唱片公司将自己的音乐作品到网络媒介上,特别是手机使用的普遍,手机媒介逐渐成为潮流。手机彩铃和手机来电铃声两种功能的设定为手机下载原创流行音乐提供了需求。同时手机来电铃声对流行音乐的使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90后一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有选择地将网络流行音乐下载并设置为来电铃声,人们对手机彩铃和来电铃声使用流行音乐的现象,为传统唱片行业重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流行音乐的演变。
当前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相关网络技术的支持强化,我国的网络流行音乐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相当流行,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以原创、翻唱、恶搞三种形式为主的网络流行音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民化,大量热爱流行音乐的人在欣赏完网络作品后,大都对网络音乐产生了兴趣。这种流行音乐明显区别于传统唱片行业的运行模式,在网络上没有经济、利益的束缚,音乐制作者可以无所束缚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自己的情感,反映社会的不良现象。由于网络媒介拥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流行音乐一经,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到各个网站,并且转载点击率也会急剧增加。现在网络流行音乐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时代,每个人在网络上不仅可以下载、试听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流行音乐,还可以创作、录制、上传自己的作品,可以不通过任何形式宣传,也不通过任何形式的包装,网络音乐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大红大紫。如雪村唱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歌曲通过网络不仅得到迅速传播,而且其中歌词还形成当年全国的流行语,可见网络的传播能量。
网络流行音乐出现新文化
20世纪90年代,周星驰主演的具有无厘头表演风格的《大话西游》等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风格不仅使无厘头一词的含义得以延伸,而且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无厘头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通过对日常生活微小的细节、普通的语言和动作等进行艺术的表达,形成观众意想不到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喜剧效果。无厘头文化的出现使他们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无与伦比的权力进行无情的批判,他们的服装极具夸张性、语言也是夸张的重复,这些特点从另一面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也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的真实感受。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流行音乐的不断完善,近来网络中突然流行具有恶搞性质的视频,并受到人们的追捧,恶搞视频的出现为大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大众传播舞台。同时制作者还可利用大众媒介在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通过从生活中的事物提取素材,充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原有词汇创造出新的内涵,从而使原有词汇具有新的表达形式。同时网络恶搞也是一种宣泄人们内心不满的好方法,网络恶搞可以为人们制造出一种适合自身需求可以释放情感的虚拟世界,使人们能够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宣泄,以求短暂的解脱,释放压力,以便更好地工作学习。随着社会发展,流行音乐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欣赏流行音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环节。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缩略 网络流行语 特征 成因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不仅在物质上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拓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网络衍生品之一的网络流行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早期的“吐槽”“草根”,到后来的“不差钱”“躲猫猫”,再到近年来的“给力”“潘俊保网络流行语展现出了强大的创造力,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在最近的两三年中,网络流行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构词模式――缩略。
学术界针对此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已有一些研究,比如盛楠的《新词新语――“喜大普奔”研究》以及张律、黄亚萍的《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都是针对典型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具体考察;此外,肖世敏的《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等也对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做过比较全面性的研究。但以上研究以理论叙述为主,因此,本文将以典型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为例,结合调查问卷和具体数据,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再次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分类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以三言式和四言式居多,也包含着一些两言式词汇,缩略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从一组流行语的每一个词中提取一个字组合形成。如“高大上”,原来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后网友将每个词语的首字母提取组合形成了现在的词。类似的还有“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白富美(肤白、富有、貌美)”“冷无缺(冷漠,无理想,信仰缺失)”“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等。
另一种则是对句子的缩略。如针对流行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网友将其中的关键字进行提取组合,形成了“人艰不拆”。类似的还有“躺枪(躺着也中枪)”“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请允悲(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男默女泪(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不明觉厉(虽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等。
对于缩略语的构造依据,蒋向勇(2014)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原则:取首原则、语义显豁原则、避歧原则。以上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也基本上遵守了这些原则。如“高大上”就是讲首字提取组合而成,而“人艰不拆”则主要是依据语义显豁原则,就是选取其中最能表现原语句含义的部分进行节选缩略。
三、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构词新模式,以下就是对其出现原因的探析。首先看一下这种缩略型流行语的来源――以“高大上”和“人艰不拆”为例。
“高大上”一词原为“高端、大气、上档次”,最早来源于电视剧《武林外传》,钱掌柜要求大嘴做月饼,中秋节送给客户,对他提的三个要求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后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种网络社区及电视广播媒体中,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词,之后被网友简略为“高大上”。同样,“人艰不拆”原为林宥嘉歌曲《说谎》中的一句歌词“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在成为流行语后,被网友抽取关键字组成了“人艰不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原型本身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网络用语了,其缩略是在原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整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语言与社会两方面的综合产物。
从语言方面来看,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变异的结果,也是一种新形式的语言变体,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可以算是其深层次的发展。“缩略”原本就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存在大量的缩略语。刘玉梅(2012)认为缩略语形成要遵循两大原则“最大经济化原则”和“最大表现力原则”。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就是在保证其原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达到了最省力的程度;而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显示,在众多关于使用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之中,约62%的网友选择了“简短方便”,这也是“最大经济化原则”的体现。此外,“最大表现力原则”也对其形成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数据显示,同样比例的网友选择了“表达力强”这一原因。因为缩略后的网络流行语既能完整表现其原有含义,又能将含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因此,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可以说是语言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和趋势。
从社会方面看,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既有一般流行语形成的条件,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从网络特性、社会心理和大众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网络传播平台不可或缺。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均大大超过了从前,而且还在不断进步。因此,在各种网络媒体、网络社区、名人效应等的推动下,网友们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有特色的词句并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语因此诞生。比如“高大上”这个词,原本只是被用在影视作品中去增添喜剧效果的,但经过多个名人以及多家媒体的引用,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第二,社会心理效用不容忽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流行语本来就是网民们肆意宣泄和释放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能量的重要媒介,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更是在这基础上激发了中国人原有的民族心理。根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网友认为相较于以往的网络流行语而言,缩略型,尤其是四言式缩略语,更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这种类似于成语的网络流行语更加符合网民们对于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追求,在使用中也更加得心应手,比如“人艰不拆”的使用,“胖子已经如此的可怜,跪求人艰不拆!”。
第三,大众文化影响无所不在。特别是快餐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张丹丹、孟一(2009)认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是一种不注重厚重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是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社会关系整体复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一些出自新闻媒体事件或影视媒体作品的流行语,主要是在人们关注该事件或该作品时流行,之后便很快销声匿迹;而且“快餐文化”注重的关键就是“快”,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更是响应了这一“号召”,将本就不长的词句进一步缩减,充分展现了“省力原则(经济原则)”的应用。
四、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探析
对于缩略型网络流行语而言,其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
从语言本身来说,缩略性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流行语的随意性。尤其是其中的四言式词语,无论是从语言的表达还是韵律上说,都与中国原有成语非常类似,甚至一些二言式和三言式的词语,也比其原型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数据显示,大约60%的网民认为虽然部分词语不太好,但是还是有不少流行语是可以作为成语使用的;更有大约11%的网民认为这种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对中国成语的新发展,可以被正式划分到中国成语中去;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流行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些词语的规范性很低,甚至有一些在日常表达中都让人“难以启齿”。中国原有成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多是被网友们用来自嘲、调侃或讽刺的途径,带有浓厚的随意性和低俗性,所以对语言的规范性而言,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就是对汉语语言教学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很多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曾被人们误解为中国原有成语,比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细思恐极”这四个词语就都被超过20%的网民误解过,而“不明觉厉”更是被大约47%的网友误解过。调查同时显示,虽然人们习惯于使用这些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但是对于其用法和出处却并不是很清楚。针对调查中所列的20个常用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只有大约10%的人表示对绝大多数流行语的用法很了解,超过50%的人只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这些词语的出处,只有1%的人表示基本全部都知道,超过80%的人表示只了解其中少数词语的出处。这种情况对于语言教学而言会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因为学生很容易会混淆真正的成语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从而影响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同时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跟风使用,很容易让还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于正规成语的态度发生扭曲,无视语言的规范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汉语发展,但是其仍然带有以往网络流行语的固有特征:随意性、低俗性、时效性。调查也显示出,大约57%的人也表示这些流行语前途不定,并不认为这些词语能被正式划分进规范用语中。笔者认为,这些词中,有些词语可以留作观察,若经得住检验,则可以考虑纳入正规用语中;但大部分此类流行语,仍然不具备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收到人们的追捧,之后肯定会很快消失。
五、结语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构词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创造性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其固有的网络流行语的性质,这类词汇对于汉语的规范性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青少年汉语学习,尤其是成语学习,影响更严重。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颁布一些方针政策来规范网络用语,一方面将一些比较正规的词汇纳入正式用语中,另一方面坚决抵制严重不符合语法且内容粗俗的用语。但是国家的政策仅仅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网络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非法”用语,这就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在丰富母语的同时,保持汉语语言文化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2]盛楠.新词新语――“喜大普奔”研究[J].参花,2014,(8).
[3]张律,黄亚萍.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J].语文学
刊,2013,(1).
[4]肖世敏.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J].语文知识,2014,
(2).
[5]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4.
[6]刘玉梅.缩略词语形成的动因及认知限制条件[J].外国语
学院学报,2012,(1).
[7]张丹丹,孟一.“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
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8]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2009 年“十大网
络流行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11).
[9]寇嘉慧.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反映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2.
[10]韦唯.2009至2011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语用问题[J].英语
广场,2012,(7).
[11]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新兴成员,而且是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当代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语言变迁规律和语言发展动态,进一步丰富语言本体的研究;第二,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归纳整理了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问题,以期对完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在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资料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限年限,共检索到1334条。从时间和数量特征来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不超过10篇,在2008~2010年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之后速度放缓但仍处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顶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这些科研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网上收录的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资料有1228条,由此可见,语言学是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主力军。赵乐平(2015)指出:“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面对1994~2010年间中文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献来看,以生态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居多,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也不乏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本体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献。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将网络流行语看作语言生态系统的新成员,或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环境的:邹春燕(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利用生态性的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变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或运用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探究网络流行语: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一文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带来的多样文化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其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生动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反而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因此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新兴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
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问题的学者,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C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究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如王婷(2016)在《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王婷的研究结果为: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词本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而现在的意思则是敢作敢为、天真率性,这种从贬义到褒义的词义色彩的变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如“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语,两者存在于同一认知域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源域(前者)为目标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网红”形式简洁,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网络红人”这个整体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体,进而引导识解者获得整体意义。
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出发进行研究。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探析》中,从影像、图示和隐喻三种象似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象似性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并从省力原则、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五、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群体使用的一种方言。如徐先梅、马东(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依据地域范围的分布界定的,它在这一地域内具有全民性的特征。社会方言是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这个交际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资料中几乎都有涉及。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给语言带来了活力,如徐先梅、马冬(2013)在《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个体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一种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发展,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语言学家陈原指出:“语言因为有了变异,才能够把不适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够使自己丰富起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异使语言本身经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李宇明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语言一旦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形式是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一些不问出处和真正内涵只为追求娱乐的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正在冲击着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网络流行语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乏味,这种思考不无道理。
在语言学界,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的新成员、新的语言形式,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为资料源,归纳整理了有关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统一、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Z料单一等。希望本文可以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S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毕会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J].学术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9).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2).
[4]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
究,2015,(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
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关键词:流行语,特点,翻译,语义解码,不可译,解释
一、引言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流行语长期以来没有收到语言研究界的充分关注,是因为如下原因:
1对流行语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流行语的定性或者过宽,与俚语、黑话、谚语乃至新词术语混为一谈,于是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或者过狭,把流行语局限于某个地域范围,等同于某种社会方言,将流行语研究纳入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的研究,比如青少年的流行语等等,使得流行语的研究实际上与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研究重叠,失去了独立性;2“流行”是一种动态现象,“流行”的时间和范围常常不好把握;3流行语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流行语的研究必然要与社会变革和文化潮流结合起来,这种研究做不好会失之浅显或流于庸俗;4严格来说,一定时期的流行语数量有限,进行微观或断代的研究比做其他词汇的分类研究困难要大;5无庸讳言,不少流行语形式失范,内容粗俗,难以引起研究家的兴趣。
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最富于变化的部分。不论是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还是主流媒体流行语,或者是语言文学中的流行语,都存在着翻译需要和流行语研究发展之后的严重矛盾。本文将就流行语的特征以及翻译方法做一些研究。
二、流行语的特点
流行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显现-----流行-----消失’的过程。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流行语具备的几个主要特点:
1、动态性,或消亡性。流行本身就是必将消失的过程,长期刘希的就不叫做“流行”而叫做“主流”了。有的流行语来去匆匆,有的则持续许久,如“入世”、“申奥”等。
2、反常规。流行语的创新性,可以归纳为“新、奇、怪”,“新奇”是流行语的鲜明特征。如“富二代”,“奥特曼”等,是心态和性格的一种反映,表现出语言使用者的个性追求,标新立异。“怪”就是违背语言常规,在使用上表现出任意性和不稳定性,甚至是对语言规范的一种“破坏”;或者超出了一般词语缩略和搭配规范,如“被XX”(B被自杀、被就业等);或者某些意义和形式都还不确定,表现出语言使用的随意性,如“晕”、“雷”等。
3、高频性。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往往高于其他词语,这是因为流行语往往是“公众心理的普遍共鸣”,所以它们一旦被认可就会被反复使用。
4、背景性。从流行语是“在某一时期内因公众事件产生并在较大范围流传的,带有较深的时间背景的新词语”这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流行语往往反映的是某种事件的冲突,具有深刻的内涵,诸如:“打酱油”、“艳照门”、“凤姐”等,不了解其背景往往无法了解其真正含义。这也正是汉语流行语翻译中的难点所在。
三、汉语流行语的翻译方法
流行语作为一种极富创意和变化的语言现象,给翻译者带来很大难度。
1、 首先,有必要从语义解码的角度来分析流行语。流行语的语义解码有两个要素:1)认知流行语自身语义,即原意;2)认知流行语语篇含义。换句话说,最简单的词都可以用作形容词、或比喻、象征等,也就使得任何一个词都可能有词面语义和语篇含义。况且,绝大多数的词本身就拥有多有语义,在语篇中就存在着语义选择问题。
1.1单音素词
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节省表达的时间,提高效率,一些单音素词流行语应运而生。
例 1 在这里碰到她,雷!
It is embarrassing to meet her here.
“雷”有尴尬、意外、窘迫的意思,这里取“尴尬(embarrassing)”之意。
1.2派生词
如果某一词流行起来,在交际中,人们会很快以此为中心派生出很多新词。
例 2 你女友的身材简直酷毙了!
How slim your girlfriend’s figure is!
“酷”是流行语中很热的一个词,它原本是单词cool的音译,是“冷峻”、“镇定”、“高傲”之意,而现在的人们却用来描写那种朦胧或不确定的感觉。派生词“酷毙了,酷呆了,酷爆了”等实际是程度更强而已。根据语境,此处“酷毙了”应该是“非常苗条(how slim)”之意。
例 3 我们下一次的《非常之约》将来关注婆媳关系。
Our next Special Appointment will be about mother-and-daughter-in-lawrelationship.
最初台湾娱乐节目《非常男女》播出后,“非常”以此就流行起来,各电视台纷纷效仿,派生出了《非常女人》、《非常目击》等节目,“非常”原意是“十分”、“极”,而在此是“特别的,特殊的”之意,故译成special。
1.3旧词新意
很多流行语原来是旧词,但在现代使用中,很大程度上改变或完全了原来的语义。
例4足球队再次失利,教练只好下课。
As the football team lost another game, the coach hadto resign.
“下课”原是学校用语,表示“上课时间结束”,现在却常用来表示教练无法继续任教而“辞职”,所以此处的“下课”翻译成resign。
例5如今啦,人也老了眼也花了,最后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论文参考,不可译。。
Now I’m old and dim-sighted and last year my last towfront teeth were lost.
“下岗”原义是“站岗任务结束”,改革开放后因出现了“下岗工人”,“下岗”变成了“失业”的替代词,而此处是“失业”的活用,表示牙齿的“丢失,掉落”,故而选用lost。
1.4新词
例6 我是菜鸟,还靠你当师傅带带哦。论文参考,不可译。。论文参考,不可译。。
I’m still a green hand at Internet while you are anold hand and I need your help.
“菜鸟”是新词,脱离了“鸟”的词面语义,它在网络语言里表示“网络信后”,故译成 a green hand at Internet. 最近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流行语newbie,即“网络新手;新兵”之意,用在这里的翻译更是恰当。论文参考,不可译。。
1.5音译词
为了交际便捷,很多音译词直接进入了汉语词汇,在科技类文章中尤其多见。论文参考,不可译。。如AIDS(艾滋)、clone(克隆)、hacker(黑客)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音译词也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例8 请秀出你的绝活!
Please display your unique skills!
“秀”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有“显示、展出、演出”、“表明、指出、指示”、“带领、炫耀、“给予”、“(通过示范)教导”等众多含义,这里是“展出、显示”之意,故用display。如今“秀”字还派生出“模仿秀”、“时装秀”等流行词。
2、新意辐射
所谓新意辐射是指在语篇中,由于某此的本意起了变化,引起了语篇中其他地方也随之产生了新意,就像物理中的辐射现象一样。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人们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流行语在此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10 他下海5年,非但没捞到鱼虾,还呛了一口水。
He has gone into business for 5 years. Yet he didn’tmake money and even suffered a lot.
由于“下海”产生了“经商”这一新意,导致后面的“鱼虾”和“呛水”也随之有了新意。根据语境,此两词分别表示“挣钱”和“吃苦头”,所以翻译成 make money 和suffer a lot。
例 11 明明是黑色食品却标成“绿色食品”。
Suchobvious bad food is even marked ‘green food’.
“绿色”原本单只一种颜色,如今“绿色”表示“清洁的,健康的,无公害的”,根据这个含义,句子前面的“黑色食品”便产生了新意,理解为“劣质的,差的”,译成bad即可清楚解释其含义。
3、对“不可译”流行语的翻译
“不可译”的流行语指的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多用于政治或者经济领域,可称之为时代新词。由于这些词汇具有高度概括性,如果不加解释,几乎无法准确翻译。对这些词汇,可以采用“数词+名词+解释”的模式来进行翻译。如“三个代表”可翻译成“tree Represents Theory ( the CommunistParty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theorient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of China)” “一国两制”和“五个一工程”可以直接翻译成“One country, Two systems”, 和 “thefive-works project”,“三步走战略”可翻译成“thethree-step development strategy”。
对这一类的时代流行语,应该多侧重解释,避免英语国家的人混淆含义。如“菜篮子工程”,不能直接翻译成“vegetable basket project”,应该在解释说明的角度下,翻译成“a program aimed to improve the marketsupply of non-staple food.”
此外,在翻译时不可盲目地对号入座,以免产生伦不类的英文翻译。比如将“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翻译成“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或者把“高新技术”(new and high technology)翻译成“highand new technology”。
4、结语
流行语作为词语家族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意识的成员,在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下,大量地渗透到了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论文参考,不可译。。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论口语还是正式文体,或者在文学作品中,流行语的翻译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我们唯有充分了解流行语的特点,大胆尝试,方能准确而富于创造力地翻译汉语流行语,为不同文化、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顺利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杨全红:汉英词语翻译微探,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郭熙: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3)
③许斐绚:解读当下青少年流行语,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
④Romaine,Suzanne.Languageinsociety:Anintroductiontosociolinguistic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