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2:04

序论:在您撰写实验技能竞赛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本科助研;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4-02

提高药学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打造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提升药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对药学本科生推行助研工程,是全员与全程育人的一种新体现,是加强药学实践教学工作的有益尝试。

一、研究方法

1.分组:选择我校药学专业09级、10级学生共69人,考虑班级、性别、籍贯、成绩等影响,随机分为对照组(35人)和实验组(34人)。

2.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理论和实验课由同一教师担任,按大纲完成学习安排。实验组在规定任务之外,参入教师科研工作,每名教师指导1~2位同学。具体做法:首先,教师给学生每人一个研究题目,指导学生查阅科研文献,撰写详细的实验方案;其次,根据方案准备设备与耗材,对使用与操作进行培训,开展预实验研究;再次,根据商定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助理科研实践;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参照毕业论文格式撰写研究报告。

3.评价:我们开展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调查,对药学主要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统计比较,评价药学助研工程实践改革效果。

二、研究结果

1.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76.9分和73.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实验平均成绩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实验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83.5分和90.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满意率分别为22.8%和47.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毕业论文平均成绩比较(见表4)。

由表4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毕业论文(包括答辩成绩与论文成绩)平均成绩分别为81.3分和9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比较(见表5)。

由表5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别为20.0%和52.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用人单位满意率比较(见表6)。

由表6可知:学生工作或读研之后,对照组为31人,实验组为30人;对照组与实验组用人单位满意率分别为61.3%和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两组学生在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硕士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等进行比较[1-3],说明实验组同学经过本科助研系统训练,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有了较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认可。

本科助研工程是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4-5],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以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强化社会责任与团队意识,为后续深造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药学本科学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环节有效结合[6],真正达到教师与学生科研“双赢”的目的,不仅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有效资源,而且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提供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万忠,赵春贞.柱层析实验装置功能的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

[2]李万忠,王晓红.师生协同科研创新研究―以实验大鼠代谢笼改进为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

[3]韩玮娜,常亮,阎芳,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7).

[4]赵春贞,王琳,李万忠,等.加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就业竞争力[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

第2篇

依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不同范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按学科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另外一种是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3]。按学科划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适用于某一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目的是明确专业内不同课程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与方式,这种模式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易明确能力的不同类别及不同层次要求,在教学上不易突出能力培养之间的连续性。另外一种按能力的层次划分构建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型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时常采用的一种模式,并按通识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三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注重能力的分层,但对能力的分类及不同教学环节的要求划分不够,在教学上不易把握能力培养的重点以及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不能较好地兼顾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的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从学校层面来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应具有全校指导意义。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教学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必然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其主要的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强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高素质”主要通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来体现。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然首先要对培养的能力进行分类,这样便于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课程模块(通识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职业课程模块)相对应,然后确定不同类别的能力培养应采用的教学实施环节,最后才是对不同的教学实施环节进行能力培养的分层设计。由此,就形成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力分类别—实施分环节—要求分层次”的体系化构建模式。本文拟在这种模式下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主要遵循时代性、系统性和地方性三个原则。时代性就是要求在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体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时代要求。具体讲就是结合社会发展对学科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本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养结构的需要,按照“注重基础、加强综合、强化训练、突出能力”的原则,围绕本科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系统性就是要求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坚持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设计的原则。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再对能力培养进行系列性的整体优化设计,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作品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具体能力的培养。地方性就是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上应坚持体现地方性,在结合地方性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性和前瞻性。就是针对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设定专业方向,使所设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突出职业性,就是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与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共同研究,按照技术领域和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使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指向更加明确。具有前瞻性,就是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预测未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创办新兴产业和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适时满足社会需要。

三、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内涵

根据上述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类别—分环节—分层次”的构建模式以及构建原则,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内涵如下。(一)基本框架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实践教学培养能力的类别、环节、层次三个维度构成。不同类别的能力由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来培养,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培养能力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同,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都具有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具体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又是由能力类别体系、实施环节体系和要求层次体系等三个子体系构成,体系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二)基本内涵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类别子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按培养能力的功能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的能力体系按模块设置分别为通识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职业技能培养模块等三个方面构成。通识技能模块由人文素质及相关能力(如人文社科知识,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文学、艺术创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如心理学知识、心理调适能力、心理平衡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鉴别能力等)、体育素质及相关能力(如体育知识、体能体质状况、体育欣赏能力、体育参与能力等)、社会素质及相关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公关礼仪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驾驶能力等)、军事素质及相关能力(如队列训练、内务管理、军事意识等)构成。外语应用能力主要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计算机应用技能主要是指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办公、教学和学习。本模块主要通过通识选修课的实验、认识实习、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完成。专业技能模块分师范专业技能和非师范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知识、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教学(由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构成,根据课程和教学大纲要求开设)、设计(论文)(由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实习(由以参观、考察、走访等形式开展的认识实习,野外采风、校外考察、艺术实践、专业见习、生产实习等方式进行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构成)、实训等环节完成。职业技能模块包括职业资格鉴定、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等,各专业均在第七学期设置了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其尽早进入职业角色,了解岗位要求,为就业奠定基础。[4]师范专业的职业技能由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现代教学设计与媒体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等构成,主要通过“微格教学”训练,以举办说课竞赛、讲课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促进提高。非师范专业主要根据对应的职业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能力素质为核心制定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环节子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实施性质不同分别由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职业实训、设计(论文)、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六个环节构成。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要求层次子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难易程度分为基础型、提高型、研究创新型等三个层次,构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实验教学环节按难易及综合性程度分为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和操练性实验)、提高性实验(主要指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由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学生独立科技立项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等构成)三个层次。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检验、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实习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桥梁,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综合程度及难易程度分为基础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认识实习)、提高性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见习及金工实习)和创新性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师范专业特指教育实习,非师范专业特指专业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三个层次。三个实践层次构成学生对专业的综合知识和工程技能认识的全面框架。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的从事科研学术能力的主要手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论文(设计)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专业培养的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形成系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洞察能力、资料检索与分析能力、规范化撰写论述性文章的能力。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由专业调查报告、专业研究综述等构成,主要在一年级配合专业导论课、介绍本专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讲座或专业基础课,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文献工作撰写专业调查报告、专业文献综述,从而对专业培养目标、从业领域、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树立专业意识,确定专业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之路。提高性要求是在本科二、三年级对学生科研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调查为主进行。创新性要求是在四年级通过毕业实习后,全面梳理和综合专业知识,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体现。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科研学术能力的全面培养,必须有明确的、独立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明确的能力训练要求,具有严格的执行程序和评价标准,是学生合格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环节。科技竞赛具有强烈的竞争、淘汰性质,科技竞赛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钻研意识、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检验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以课外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形式组织实施。按层次分,基础性竞赛主要指各项单项技能竞赛,提高性竞赛主要指校内组织的学科技能或学科论文竞赛,创新性竞赛主要指全国性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制作竞赛、英语竞赛、挑战者杯论文竞赛等。职业实训是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职业实训的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主要是指表述能力、基本形体规范、普通话、书法等的训练,提高性要求主要指文体艺术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简笔画、教学试讲等的训练,创新性要求主要指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现代媒体技能、岗位角色扮演等的训练。各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将职业实训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层层落实,步步推进,形成系列化的职业实训体系,缩短就业适应期,逐步实现校内专业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社会实践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际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公民。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主要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提高性要求主要指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创新性要求主要指学生参与假期社会调查的要求。上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程计划全面反映,实践教学的不同能力、内容、层次的学时与学分的具体分配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具体讲,通识技能模块与通识课程模块对应,专业技能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对应,创新能力模块与发展性选修课程等对应,职业能力模块与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实训课程对应。

四、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物理专业;师范生;研究能力

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关

注[1-2]。《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0版)》对物理学毕业生(包括师范生)的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提出如下要求[3]:“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作为地方高校的师范物理专业,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培养合格的物理资师。我们认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个环节中[4],并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课堂+项目”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第一课堂的教学是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

对于能力培养,除开创新能力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我们这里暂称为基本能力。包括[3]: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如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如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培养是基本能力培养的提升。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环节中[4]。

通过理论课教学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实践,如专业课程实验、师范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培养专业实验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等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除开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和师范技能课之外,创新能力培养还体现在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之中。其中,学术报告包括不定期的开放式学术报告(由外聘专家或本校教师主讲),还包括近年才开设的物理学前沿讲座课程,由几个具有一定的科研背景的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进展情况,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的教学,重点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训练,以及物理科学问题的研究训练。包括独立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物理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能力,以及研究结果推广应用的能力等。

可见,第一课堂是对各种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第二课堂项目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介绍

在第一课程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上,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加强了实验、教研和科研的培养。下面是三个相关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办法。

1.物理教学技能的训练与竞赛项目

除开日常的教育教学类理论教学与师范技能训练环节外,我们推出了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第二课堂项目。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具体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是面向全体三年级物理师范生(修完教学法课程)进行物理教学技能的课外训练,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竞赛,评奖鼓励。第二步是从第一轮竞赛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进行第二轮的训练,并参加省级教学技能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第三步是从省赛中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参加第三轮的训练,并参加国家级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在第一轮是从面上要求学生参与训练与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而第二、三轮则采取前期成绩与学生自愿的原则进行组队、训练与参赛。指导老师也是以自愿的原则参与。自愿参与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中认真设计授课方案、精心设计制作相关的演示设备,反复训练、反复思考、勇于创新,取得了出色的成绩[5]。近三年来获国家级物理师范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还有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省级物理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一批。获得国家级竞赛演示设备评比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共有2名获奖学生应组委会邀请在竞赛大会上作公开演示,深受好评。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已成为本校师范物理专业办学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师范生的物理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位参赛学生的演示设备的制作与应用已以论文的形式发表[6]。

2.各种创新研究项目

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研究能力,包括教研和科研。如前述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就可有效地培养教研能力。为了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研究项目,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项目。学生经过主持或参与相关项目,经历了项目调研、申报、答辩、实验组织与开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发表等各个环节,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笔者曾指导三位学生参加学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属论文写作类。学生首先经过调研,提出了论文题目为“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与近场模拟”。经老师认可后,组织材料,填写项目申报书,并准备答辩PPT。经过学校初审、现场答辩等步骤后,终于获得立项。立项后,进一步调研,既要弄清双缝干涉的研究现状,还要学习并熟悉Matlab和Origin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搞清楚干涉实验的软件模拟原理,并参考现有文献进行编程。当程序调试完毕后,利用课余时间分任务进行模拟,定时交换结果,定期与老师沟通、讨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和近场模拟工作,其中远场的模拟与现行的理论近似方法得出的结果相符,而近场结果则是一种创新成果。再经过两个月,运用了整个寒假,把模拟结果写成论文,并反复修改定稿发表[7]。以此为基础,学生可进行相关问题和类似的拓展性研究。老师明显地感觉到,三位学生的研究上路了。

经过较为完整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训练,学生在研究能力上将有较大的提高。凡指导过学生创新项目的老师,均有同感。

3.省级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项目

开展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也是培养并检验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学生要经过校内选拔,才能获得省赛的参赛资格。校内选拔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初步方案的设计、现场答辩等环节。在获得参赛资格后,要进行长达半年左右的训练,才能正式参赛。近两年参加竞赛获得三等奖励3项。获奖的级别及数量不是很出色,与大赛性质有关(该竞赛设立奖项少,而且是参赛组集体奖),也反映出本专业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在积极改进。但无论如何,就学生能力培养而言,过程十分重要。

三、项目推动在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首先是培养了前文所述的基本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其中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无论哪个项目,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寻找研究切入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过程。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都涉及批判性思维,要对中间结果进行判断、分析与总结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独立思考,包括学生个人的思考和学生团队的集体思考,不需要指导教师的时刻陪伴。指导老师常常发现,学生团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引导、激发其思考的热情与主动性。经过了批判性、独立性思考,慢慢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

经过项目的全程锻炼,学生经过调研、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碰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知识补充知识,需要设备想办法采购或制作设备,还少不了反复的实验(或训练),不断地总结、改进,直至得到满意结果。最后还有成果的展示与发表,有效地培养了研究能力,包括教研与科研,以及教学仪器的开发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我们一直在摸索、思考、提炼。认为第一课堂上的教学与训练固然是整个培养工作的主体部分,但有效的第二课堂项目训练却是创新技能培养的必要补充。本文主要讨论项目推动的做法与作用。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专业特色的关键举措。近两年来,师范班集体积极向上,连续获得学校的“文明班”称号,多名学生获得学校“创新学子奖”,各类素质、能力指标名列前茅,这在学校中实属少数。表明“课堂+项目”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何 蕾.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9(4):79—82.

[2]刘炎松.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培养高师物理师范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21(4):3—26.

[4]朱伟玲,于 军,方运良,吴登平.全程渗透实践教学提高物理师范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75—77.

[5]于 军,朱伟玲,吴登平.物理师范生师范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43—44.

[6]吴登平,骆永宽,朱伟玲,于 军.水平方向“压力作用效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物理,2013,31(12):8—10.

第4篇

一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

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二小结与重点

院校相比,由于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总体科研素质相比较弱,如何个性化的提高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通过小范围的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为基础/起点培养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探索,能够充分发掘出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并激发出了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为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早教”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吴建章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第5篇

本文提出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以工程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旨在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强化知识创新能力;通过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的拓展以培养专业兴趣;通过化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培养基本技能;通过特色班的强化训练以培养专业特长;通过学科竞赛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

(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建有完备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实验(7.5学分,含大学化学实验、过程工程原理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化工设计(4学分)、认识和生产实习(3学分)、SRTP等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4学分以上),共计18.5学分,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要求。本专业十分重视化工设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定位为学科工程设计技能训练课程,已在2010年成功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为1∶2,学生通过面向应用能力培养和面向设计项目的实践学习过程,学习现代(化工专业)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辅助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实践从单元过程到完整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初步掌握运用Aspen Engineering Suit软件进行化工过程设计的技能,使用AutoCAD绘制化工流程图、塔设备图、车间布置图、工厂总平面图的方法,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设计文档编制方法,从整体上实践学习化工设计的全过程,培育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单元操作、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机与设备、仪表与自控等化工专业基础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以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拓展为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中认识实习主要起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及专业的前景与发展方向,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的认识实多存在基地单一、时间很短的缺陷,难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本专业提出建立民营、国有、跨国企业及化工园区的三位一体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民营企业的实习,深入理解化工企业的创业、发展与壮大过程,接受创业教育;通过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实习,系统了解大型化工企业的流程、规模,各化工单元设备与装置的特点等,接受就业教育;通过世界化工巨头在中国公司基地的实习,认识跨国企业的规模、设计、布局及管理理念,培养国际视野,接受创新教育;通过化工园区的实习,切身感受科学规划化工园区重要性、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中化工知识的重要性,接受生态教育。因此,三位一体实践基地的认识实习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感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国际视野。

(三)以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专业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实验室和教学过程的统一管理,本专业于2008年对原先分属不同研究所的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建成了集中的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更新了所有的老旧实验设备,对原开设的实验进行了梳理,停开了部分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验,保留了八个基础实验,并增加了四个综合创新实验和两个远程实验。其中综合创新实验是专业实验的升华,要求学生将基础课、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理论、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验中去检验。这样既总结和巩固了前期实验教学的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运用实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远程实验则帮助学生实现了异地实验,实验时间不受限制,实验效率大为提高,并丰富了实验手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特色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实践创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和“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两大学科竞赛活动。其中前者主要是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拓展,迄今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已举办了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化工设计课程的全国普及性,提升了其影响力,促进了国内高校化工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高等化学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同时,本专业还针对“过程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创办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创建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实践基地。该竞赛为浙江大学校内唯一一个以实验为主的校级竞赛,每年本专业有30%的学生参加该竞赛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五)以特色班强化培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的就业和深造能力,本专业在大三后依据学生兴趣,提供了不同类型特色班的强化培训:1.工程实践班,主要目的是强化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2.能源化工班,目的是强化化工知识在能源领域的应用;3.产品工程班,重点突出高分子工程、精细化工;4.安全与工业生态班,主要强化化工过程安全、环境友好及化工园区规划;5.国际交流班,目的是强化外语授课与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6篇

在教学之余,我也思考着教学与科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由本人撰写的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荣获溧阳市职教论文二等奖。经过仔细修改后,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又荣获2002年常州市职教论文一等奖,之后本人陆续撰写了师德交流论文《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和《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等校级交流论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陆续担任0201班见习班主任和0116班见习班主任,两个班级都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在2002年度本人被学校评为优秀见习班主任。从2004年9月至今,本人担任0419电子商务专业综职班班主任,在2004学年上半学期,班级被评为“保护财产先进集体”“值周工作先进班级”在首届校运会上,班级荣获“精神文明风尚奖”通过学习本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灵活的运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学课件以及网页制作技术。由本人制作的课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荣获校课件评比三等奖。由本人设计的网站《走进电子商务》在2004年溧阳市专题学习网页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在2005年3月开通个人主页《教学与课件资源交流》(校主页七色彩虹教师空间曲长利个人主页)作为一个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本人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在2004年9月本人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被选为溧阳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培训教师。

在毕业班教学中,所带毕业班0116班和0201班一次性通过了高中物理实验会考和理科综合考试。所带0217班一次性通过省单招技能考核。

第7篇

关键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改革,电子技术,本科

 

0.引言

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学生电子类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直引导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每一届的竞赛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电子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今高校电子类本科教学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参赛的大多是每所高校最具动手能力的学生。但从交作品的情况看,即便是优秀学生,某些学生的电子设计水平还是明显不足:有的学生拿不出一点成果,既没有硬件电路,也没有软件程序,甚至没有设计论文;有的参赛学生虽然把一些硬件电路板做出来了,却因为程序调试不通过,即使设计论文写得再好,也没有达到题目的基本要求。而从这些学生的参赛过程,可以分析其在电子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面窄

面对竞赛题目,方案选型、实际产品制作,学生表现出知识面非常狭窄,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够提出多种设计方案来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都过于注重教科书的个别经典案例,而对实际应用、设计思路却知之甚少,导致面对设计题目时不知所措。论文大全。

因此,电子专业教学中就要加入大量的关于电子设计、应用的内容。应该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剔除对实际应用意义不大而偏重理论研究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留给考研学生或研究生学习。另外,集成技术和芯片封装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增加新器件和专用集成电路内容,使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进而着重分析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集成电路的应用。因此,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增加介绍一些新集成电路和可编程器件等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跟电子设计有关的选修课、讲座以及技能训练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虽然做过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但制作实际产品时却不知从何做起,基本的电子制作技能较差,不能做到布线规范、焊接牢固、懂得排除故障等等。若一个电子设计者不掌握这些技能,那么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设计成果做成实物来调试,也就不能验证其设计的合理性。论文大全。因此,这些都是把电子产品付诸实际的基础技能。而部分学生缺乏技能锻炼,能力亟待提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压缩纯理论的教学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多做实验、多做实习、多做电子产品的设计,而且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实践练习仔细做、重复做。譬如电子工艺实习时,制作电子产品的每一步骤都应该让学生操作:从电子元器件(包括贴片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到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再到电子元器件的安装、焊接(包括拆焊),整机调试、测试,最后写出总结报告。整个过程缺一不可,而且应该在实习中安排若干件电子产品,让学生通过这几件产品把每个步骤都重复几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练就制作电子产品的功底,在真正设计电路的时候,就会减少因为制作上的失误而导致调试失败、产品完成不了的机会。

3.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

一个电子产品的开发,包括方案论证、器件选取、单元电路调试、电路图的设计、电路板的制作、程序编写、调试及系统测试等内容。这一方面要求设计者有很强的系统概念,对整个方案的选取有宏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又要求设计者对每个单元电路有相当的把握。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中,部分学生会因一个很小的细节问题而导致整个系统最终失败或开发停滞不前。而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对每个知识点都熟悉,但是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关系错综复杂,多个模块组合成一个系统的时候,驾驭能力明显力不从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强。论文大全。

学生出现此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缺乏电子设计的锻炼。所以,可以改变以理论带动教学的传统思维,尝试以典型产品来带动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譬如以电子时钟作为主题,当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一款电子时钟;当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思想重新设计一款电子时钟,用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电路结构实现同样的功能;随着课程的继续,在基本的电子时钟的基础上逐步加入闹钟、整点报时、语音报时等等功能。用这种方法推广到以多个典型产品来带动教学,学生就既能掌握到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到设计技术,更对基本的电子产品烂熟于胸,这不止对其比赛,对其以后的工作或深造也是极为有利的。

4.眼高手低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极能检测学生的电子设计功底。若学生在课外不花大量时间浸在电子设计的世界中,很难锻炼出设计实际产品的能力。很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实验、实习、小设计等都能很好地完成,考试也能高分通过,就觉得自己能自如地参与竞赛。但实际上,在有限的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里,真正能踏踏实实做出实物,调试成功的却凤毛麟角。这反映出学生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审视,眼高手低。

针对此情况,可以开展校内电子设计大赛,这样既可形成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审视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可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为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更能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其次,建立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中心,定时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或组队选题、设计,进行电子制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5.结束语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问题。[2]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再一次证实了问题的存在,也正在促进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会提高竞赛的水平。竞赛与教改,必将互相要求、互相促进,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电子人才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蕊,刘国通.电子设计竞赛对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启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145-146

[2]巩恩福,江兴盟.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谈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J].电子制作,200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