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1:37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自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理性的基础和情感的根源,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伤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悲哀。孔子把目光投向广阔世界,看到那些永恒存在,在时间淘洗中巍然不动的事物。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松柏长青,不畏严酷的外部环境,傲然挺立。孔子看到山水,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山巍然屹立,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水奔流不息,是生命之源,活泼轻灵,变化多端。山水永恒,生机无限,人应像山水一样,“仁者寿,智者乐。”(《论语•雍也》)山水让人有感情的依托,有美好的生命状态。孔子站在河边,无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世界像流水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人生也是如此,无法停留,更不能回头。但这滚滚流水,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却形成了这浩浩荡荡的江河。江河如此,历史、人生也是如此。青春不再,必将步入暮年,归于死亡,但人生会留下精神的闪光,历史会有文化的创造,世界永远生生不息。信仰是向更高远深邃处思索的结果,要超越现象,寻找到更真实的本质存在,作为人生的根基。孔子相信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背后有永恒的“道”的运行,人要体会“道”,按照“道”的原则去做,如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与逃避现实的长沮桀溺等人不一样,孔子有人生的使命感,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自我。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是人就要有人的生活、追求和事业,不能躲到山林中与鸟兽为伍。天下有道,不能改变自己的理想。君子要超越现实的物质需要,努力追求精神性的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道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道理,但道并不是有什么神秘力量的主宰者,而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在这里,孔子的话表明了信仰与宗教的不同。信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而宗教则强调了“神”或“上帝”的绝对权威,要人摒弃理性,去膜拜、服从,容易造成人的异化。“孔子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孔子给后人以生活的信仰。”[1](119)“道”是抽象的存在,是思考的结果,是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抽象本质的把握,有各种事物之道、人道、天道。人的生存离不开身边的物质世界,要遵循人生的规律,更要去理解“天”,依靠天道。所以,孔子谈论“道”,还常常谈到“天”,作为自己的信仰。在《论语》中,“天”的含义丰富,总结一下,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主要指自然界抬眼看到的天空,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论语》的许多地方出现“天下”这一说法,此处的“天”也是天空的意思,天下则指人间世界。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再如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天是不能用台阶来升到上面去的。郭沫若就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解释“天”:“孔子所说的天,其实只是自然,所谓命是自然之数或自然之必然性。”[2](34)第二指一种主宰的、不可抵抗、不可改变的力量,或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如孔子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颜渊死,孔子说“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孔子在匡遇到危险,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孔子认为自己担负着“天”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匡人不能把他怎么样。“仪封人”拜见孔子后这样说:“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天下已经混乱很长时间了,上天要以孔子作为木铎,去传播上天的意旨。应当注意的是,在这些句子中,似乎“天”具有人格神的意义,能支配世界万物。哲学家冯友兰也认为《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皆主宰之天也。”[3](35)但实际上孔子重视理性,并不认为有这样的“鬼神”、或“上帝”。无论是第一种意义还是第二种意义,“天”都给人以永恒、崇高、神圣的意味,都是人们的信仰。抬头可见的、自然的“天”高远深邃,不可企及,日月星辰,永恒不变;包括宇宙,化育万物,给人以生命,佑护人的生活。不可见的、抽象的“天”更是所有存在的根源,创生世界,力量无穷,智慧广大,永恒存在。这两种意义有时结合在一起,更令人崇敬、信仰,如“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有了对“天”的信仰,生命才有根基,人生才有意义,超越动物状态,不断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体会崇高、神圣和永恒。生命不再虚空,变得充实丰盈;死亡不再可怕,因为精神获得永生;人生不再低贱卑微,孤独无助,因为“天”在我心中。人生有明确的目的,精神有永恒的归宿,行动有确定的准则。不再为无谓的烦恼而分心,不再被现实的欲望所羁绊,不再被生活的困难所吓倒。充满力量、热情和信心,去勇敢面对生活,发挥潜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天人合一,努力奋斗,体现“天”的存在,为世界添光彩。
二、孔子儒家文化信仰的力量
因为有信仰,孔子重视人的精神特性,不断学习和思考,坚定执着,一生奋斗,获得精神的自由,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因为有信仰,生命有根基,有丰富沉实的意义,有崇高和神圣的使命感。为了心中的信仰,要毕生努力,毫不松懈。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仁”的含义丰富,“仁”即“人”,“仁者人也”,(《中庸》)“仁”包括“爱人”的意思,还包括信仰的内容。因为有信仰,孔子能超越死亡,坦然面对有限的人生。生命不是虚空,死亡也不是令人恐惧悲哀。孔子对弟子这样描绘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为了信仰,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信仰让平常的人也变得勇敢,坚贞不屈,不可征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用自己一生的奋斗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成为指引后世人生道路的精神灯塔。心中有坚定的信仰,这种精神必然表现出来,感化他人。孔子桃李满天下,弟子三千,造就“七十二贤人”,各自成就自己的事业。弟子们对孔子的道德、学问崇敬不已。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子贡认为普通人不能认识孔子,是因为孔子非常伟大,普通人的眼界达不到理解孔子精神境界的高度:“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子贡还把孔子推到让人仰望的至高地位:“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如日月高悬,谁要诋毁孔子,只能是自不量力,自取其辱罢了。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也对孔子仰慕不已。他在《孔子世家》中认为孔子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令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还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给中国人留下宝贵而永恒的精神财富。
三、孔子信仰与中国文化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人人生追求的精神导师。在他身上体现出信仰的力量,然而这种信仰并不只是他自己的创造,而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根基。他的信仰继承前人的精神成果,是众多先哲智慧的结晶,是悠久历史经验的总结。梁漱溟曾论孔子,认同夏曾佑、柳诒征的观点,特别是觉得柳诒征说得更明确:“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4](231)孔子的信仰正是继承了先哲们的精神探索,并身体力行,努力阐释、弘扬的结果。他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他学习周代的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制礼作乐,规范天下的周公是孔子的榜样,孔子晚年感叹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尚德”的周代文化取代了“尚神”的商代文化,使中国走上了人文的道路,推崇理性,“以德配天”,而不是靠什么“神灵”的保佑来生活。周代的“以德配天”即是人的德性与“天”相和谐,也就是人的精神与“天”密切联系,来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孔子对“天”的信仰与周代文化的这种特征一脉相承。信仰是精神对世界、人生探求的结果,周代文化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也表明这种对“天”的信仰,集中体现在《周易》中。《周易》是周代卜筮之书,也是周代的哲学著作,司马迁说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向人们展示了永恒存在的自然景象,“八卦”即是“天、地、山、泽”等八种最基本的自然现象。而且“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系辞上》),现象之后又有抽象的“道”的存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謂易”(《周易•系辞上》),阴阳变化,万物生生不息。人是万物之一,生于自然天地,也起源于“道”的运行。《周易》中的一段话表明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也表明中国人的信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中国人正是这样来观察身边的事物,发挥精神的特性,思考世界和人生。而“天”高高在上,代表自然,也是思考的方向,是信仰的所在。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十分密切。他非常喜欢读《周易》,以至于“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而且孔子对《周易》的成书有重大贡献,在孔子之前,《周易》是卜筮之书,孔子作《易传》,对艰深晦涩的《周易》进行解释,使《周易》成为一部蕴含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规律的哲学著作,体现了中国古人(既可以说是周代贤哲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孔子学习、解释《周易》,继承和发展周代的思想,其中也包括信仰。孔子承上启下,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也为中国人树立了信仰。中国人有崇高、神圣的人生使命,努力奋斗,追求天人合一。如《礼记•中庸》中说人要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达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的境界。司马迁立志撰写《史记》,虽“身残处秽”,但“就极刑而无愠色”,因为他有自己的使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东晋王羲之在著名的《兰亭序》中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心情快乐时“不知老之将至”。其中“仰观俯察”、“不知老之将至”的字句分明出自于《周易》和《论语》。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梦到自己手捧丹漆礼器,随孔夫子南行,他著作中的前三篇分别为《原道》《宗经》《征圣》,他的思想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他在《原道》中写道: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天地万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与”?人要努力创造,为天地自然增加文采。自由浪漫的唐代诗人李白在其《古风》诗中也写道:“我志在删述,重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自比于孔子,希望有所建树。
四、结语
主持人语:从春秋时期孔孟所形成的儒学,到汉代之后两千年间形成的儒教传统,其间经历了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原始儒家的积极进取面不断被削弱,而“尊尊亲亲”维护秩序的观念则大为弘扬。近代,儒学受到批判,孔家店更在中进一步成为被砸烂的对象,虽然其中掺杂着那一时代过激的社会情绪,但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却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之一,儒学自然有其应有的价值和学术地位。在抖去两千多年间覆盖于其上厚厚的尘埃之后,儒学中的精华部分仍然可以成为今日重构中华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方勇先生在其《“新子学”构想》中提出恢复儒学在先秦时期的子学地位,然后取其民主性精华,弃其封建性糟粕的主张,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
许多人在讨论中华文化建构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常常忘掉著名史学家司马谈所写的《论六家要旨》。《论六家要旨》一文不长,却对先秦时期的几个主要学术流派的“治世之学”作了一番简明而深刻的评述,文中分别概述各家学说要点,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他认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的六家学说,各有其“不可失”“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不可不察”的存在理由,因为诸家学说均是“务为治者也,直所言之异路”(即各家均是探求治世的学说,只是提出的主张途径不同)。应当说,司马谈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虽然,他最为赞赏的是道家学说,但他也认为应当汲取先秦诸子众家之长。而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两汉经学成为这一时代的统治思想,也影响了之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传承与弘扬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在热烈讨论中。传承“经学”“新儒学”“新子学”“新仁学”等主张,也相继被提出。书院、国学院等教学机构或由民间创办,或由高校、研究机构设立,展现出一派生机。虽然在当前的讨论中,传承经学,复兴儒学的主张高于“新子学”,但我仍然认为,以“新子学”所提出的“子学精神”来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优秀传统,重构今日的中华文化意义更大,更具说服力。
本刊本期刊载了有关“新子学”研究的一组文章。“新子学”是2012年方勇先生在主持“子藏”工程的同时,提出的理论构想,并相继发表了系列文章,使这一构想更加系统和深化。近年碚庖焕砺鬯伎荚谘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港、澳、韩国等文化圈和学术界也受到重视,并相继召开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但是和当前呼声甚高的儒学、经学、国学等比较起来,“新子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
主持人:汤漳平
论文摘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阻碍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的成本问题,认为有限理性与政府行为,机会主义与正规金融部门的行为,资产专用性与非正规金融部门及民间投资个体的行为是阻碍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的主要因素。提出应从处理好“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摆正政府与市场的位置;重新认识制度创新的“循序渐进”与“平行推进”方式的优劣,走制度创新的最佳路径;树立“资信文化”,构建良好的市场、信用与法律的外部制度环境等改进中国融资制度绩效。
论文关键词:融资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制度创新
1984年以前,中国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力量控制着金融资源,计划行政目标决定了信贷资金的构成和分配方式,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当时国有企业不必担心融资难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非国有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并未得到体现,一方面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行政力量控制金融资源的现象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政府不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民间资本难以流入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制,剪断了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脐带”关系,国有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要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融资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融资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资本动员,为经济提供持续的资本供给;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因此,有效的融资制度是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创新融资制度成为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储蓄率居高不下,超过16万亿(2007年最新统计),另一方面,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并不是缺少资本,重要的是缺少一种有效的融资制度。
一、融资制度创新的障碍分析
1.融资制度创新的成本制约
戴维斯和诺斯(DavisLanceE.andNorth,DouglassC.,1971)对制度创新作了系统的论述J: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与技术创新有某种相似性,即技术创新是采用技术上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制度创新往往采用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新发明的结果。和技术创新一样,只有预期纯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才成为可能。制度创新成本成为决定制度创新的主导因素。
从融资制度创新发展来分,制度变迁成本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认知成本,由于中国制度转型的初始条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存的社会形态、封闭的传统与僵化的意识牢固粘合的文化形态。这种体制与观念影响和束缚着制度变迁,要对新的制度进行认识、觉察与比较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根据青木昌彦的观点,制度变迁容易发生在大规模的战争、经济萧条或动乱中,但是在中国这样很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福利状况不断改进的社会发生制度变迁,政府的认知成本是长期的而且是很高的。第二,制度设计成本,在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在政治力量与资源配置上处于优势地位,成为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及战略安排的主导力量。在制度设计和安排时,“搭便车”是制度变迁固有的行为,政府往往会复制或照搬其他先进国家的制度,但是,制度往往有一定的适用性,失去了一定的具体环境,制度就失去了原来的效率;况且一项制度实施是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这必然牵涉到政府主体利益得失,政府受个人理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歪曲制度供求关系,这说明融资制度创新有很高的设计成本。第三,制度实施成本,任何制度的实施都受到参与者意愿的约束,制度变迁牵涉到利益的重新调整,当政府进行强制性变迁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强制时,地方和下属往往就修正上级的制度供给来使这种制度更适合自己利益最大化,修正上级安排的方法有:层层截留,曲解规则,补充文件,改头换面等。从这一方面看,融资制度有很高的实施成本。
2.政府行为受有限理性的制约
有限理性是Arrow(1951)最初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根据North(1971)的观点”。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是复杂的。由于中国企业数目较多(大小企业总共有1000多万个),每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等级、财务管理水平等千差万别,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源分散;况且,每个企业不可能将自己所有的真实信息完全透露出来,一般来说,在财务报表上或其他方式公开的资料是经过企业自己筛选过的,在这个层面上,政府所掌握企业的信息少于企业实际的情况;二是政府的选择受限于有限的决策技巧,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时解决方案单一,不能考虑所有企业的情况,融资问题依然难于解决。政府经过各种途径可掌握企业一定的真实信息,但企业的内部信息是不可能掌握的,政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只知道企业融资难,中央政府想极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于是颁布法律,出台政策和文件扶持企业融资,但是也未必能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自1998年起,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分别从改进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特别是1999年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是中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正式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标志,这一法律具有强指导性、针对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后来又出台了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地位,促进企业融资,但从近年实施效果来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依然未变。因此,政府的有限理制约融资制度创新。
3.正规金融机构的行为受机会主义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第三个假定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它是指人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意思是,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机会主义动机或行为往往与冒风险、寻找机遇、创新等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机会主义又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机会主义有时把自己的成本或费用转嫁给别人,从而对他人造成伤害。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上主要是利益诱导而阻碍融资制度创新,比如明明知道给国企贷款坏账率高,但贷款还是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将一些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挡在门外。根据Rajanh和Zingales的利益集团理论,来自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考虑所采取阻挠金融发展的措施,成为各国金融发展呈现差异的内在原因。制度的创新表现为利益的重新瓜分,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的银行体系、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创新的原因主要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目前,中国正规金融机构仍然是一种政府直接控制和国有银行垄断的体制,政府的隐含担保和企业的软约束成为全部金融活动和整个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改革20多年来,经济市场化虽然有很大改进,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仍然只有市场主体的名分,而没有市场约束和行为能力,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下运作,在信贷市场上,由于借债可以不还,也可以赖账,还可以核销和转移,市场机制不能反映资金需求价格,风险得不到补偿,因而高风险和低风险资金的价格不能有效区分开来,从人性来分析,没有人会承担制度变迁的风险,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只要有政府的担保和授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特定的国企贷款大开绿灯,甚至争相放贷,对其他国有企业也不会拒绝,其行为约束不是源于主体本身,而是来自外部。在证券市场上,利率没有成为资金供求变化的传导和调节机制,特别是当资产收益率大大高于产品收益率和利率的时候,负盈不负亏的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必然会利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通渠道。正是正规金融部门的机会主义行为,缺乏对整个经济环境的思考和分析,不愿意承担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风险,因此正规金融部门的机会主义行为阻碍融资制度创新。
4.非正规金融部门及民间投资个体行为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威廉姆森认为,资产的专用性是指资源在用于特定的用途之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这种性质在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用途中程度不同0资产的专用性有强弱之分,资产专用性越强的资产转移到其他用途的成本越高。由于中国制度转型的初始条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的隐含担保和企业的软约束成为全部金融活动和整个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中国正规金融机构基本上控制着企业的融资,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投资个体被排斥在整个企业融资之外,在这种制裁环境中,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投资个体被迫将资产转移到其他领域,比如地下金融、黑色钱庄等经济的体外循环,形成了很强的专用性,现在若想将这些资本重新积聚,成本非常之高。加之在金融活动领域,政府的行政控制和直接干预相当强大,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结合在一起,使社会经济生活仍是以政府信用为主,不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有时随意关闭民间信用机构,政府信用的不可预期性为这些资本进入企业融资设立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使非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主体不敢轻举妄动,民间信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由资产的专用性导致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投资个体的行为阻碍了融资制度创新。
二、融资制度创新的对策
1.处理好“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摆正政府与市场的位置
市场是依靠价格机制自我实现供需平衡调节,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而计划则能纠正市场失灵,起战略调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计划被用过火了,往往将行政力量普遍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干预不应该干预的领域,造成资源配置关系扭曲,价格机制失灵,市场经济中计划在唱主角,颠倒了市场与政府的主导关系,政府对许多资源的过度垄断和政府的不恰当战略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中国是一个资本稀缺、劳动富余的国家,但解放后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扶持资本密集型企业,将有限的资本投资于国有企业,为了降低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原材料价格,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而扶持的国有企业恰恰又是一些缺乏自生能力的组织,导致了不正当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行业的利益,进一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因此,政府权利的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扭曲资源配置关系,阻碍了中国融资制度的创新。所以,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划定政府的边界,消除由政府权利的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造成的影响,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在市场运行中发挥其纠正与协调、战略与前瞻的优势,处理好“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摆正好二者的位置,让二者的互补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成为顺利实现融资制度创新之必要。
2.重新认识制度创新的“循序渐进”与“平行推进”方式的优劣,走制度创新的最佳路径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换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嘲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在改革理论和政策研讨中出现了“循序渐进”与“平行推进”的争论,“循序渐进”即改革政策B应当在改革A完成以后才能实行,B体制的实现以A体制的实现为前提条件。它可以图示为:循序渐进:A—B—c;“平行推进”理论认为,改革政策应该尽可能多地开放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无须等体制改好了一个再改另一个。
前者的优点在于它对一种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的重视,确认了一种体制的有效性与其他体制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但是这是在政府充分理性这一假设条件下的,它忽视了政府有限理性这一现实条件,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些国家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过早地开放资本帐户,导致大量游资进入国内进行投资,但是一旦金融预期下降,“游资”抽走,发生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早熟的现象,循序渐进改革在政府有限理性的现实下很容易选择错误的路径。后者避免了前者中“过激”或“早熟”的现象,也考虑了政府有限理性这一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的各种矛盾,但是事物发展也是事物成长的一个过程,其发展有先有后,正如中国开放国内市场一样,金融市场只能最后才开放,利率市场化也只能逐步放开。因此,平行推进理论也并非融资制度创新的最佳路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j,事物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不是简简单单的按照人为的“循序渐进”或“平行推进”等固定的路径前进,事物的发展有其正常的步骤,只有各体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才是事物成长规律,而相互阻碍和不遵守规律的发展不是事物的进步,中国推进改革也只有在适当的时间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得认真观察融资制度创新的规律,总结其发展的客观事实,走最适合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的路径,最大效率地推进制度创新。
[关键词]星巴克;霍华德・舒尔茨;文化自信;管理文化;营销文化
当前,咖啡受众群体的年龄层范围正在拉大,这无疑给咖啡的消费市场带来无限的潜力,而星巴克便是整个咖啡行业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其创造和树立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包括它的自身文化内涵、管理文化和营销文化,不仅仅是一杯咖啡的企业文化,而这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慢节奏生活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的一种消遣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1星巴克的蜕变到文化建立
星巴克的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第一,《大白鲸》中的Starbucks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大副,喜欢喝咖啡,这与星巴克所处的咖啡行业相关联;第二,星巴克的标志象征,是来源于一幅15世纪纳维亚的双尾美人鱼图案,代表对咖啡内涵的执着追求,该标志由最初的棕色变成了现今的绿色,更呈现出星巴克休闲、安静与放松的特质,同时也放弃了标志原有的文字,显得更加自由。
星巴克的文化自信,不仅仅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还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形象。1971年,第一家星巴克店坐落于西雅图市中心的鱼市派克市场,主要用于出售高质量的咖啡豆和咖啡器材,而在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收购星巴克之前,星巴克在西雅图仅有的6家店铺也只卖咖啡豆,由此来看,霍华德・舒尔茨的到来,给这个原本经营形式单一的企业注入了新的创造力和管理模式,重新定位了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企业文化品牌的树立。1994年,霍华德・舒尔茨聘请莱特・梅西对全球的连锁店进行重新设计,力图把星巴克做成美国版的意大利咖啡屋,致力于向顾客提供具有休闲性质文化的“星巴克体验”,它所标志和销售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杯简单而又普通的咖啡,更是一种体验式的文化。对于文化的本身,星巴克依靠其独有的“咖啡宗教”特质,轻易突破了全球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界限。
2星巴克发展中的管理文化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说过: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管理体系,便是企业本身的一种管理文化,星巴克的管理文化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性管理”。对于舒尔茨来说,童年特殊经历培养出一种平和、从容、成熟的心态,使他在企业员工管理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以员工为上。
2.1全员医疗计划
在霍华德・舒尔茨关于童年的记忆中,是一名卡车司机的父亲,由于一时疏忽,在工作中摔伤了自己的脚踝,而且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工伤赔偿这一医疗保障制度,让原本经济条件就不好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窘境。正是这一特殊的童年经历,让舒尔茨在管理星巴克的员工时为他们提供了医疗福利保障,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将医疗保险覆盖给那些24小时工作的兼职员工。自1988年以来,星巴克已经实施对所有的兼职人员支付医疗保险费用。
从长远上看,星巴克的全员医疗计划对于企业本身来说算得上是一项“投资”,毫无疑问地,对于员工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福利。全员医疗计划是企业关于员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优惠政策,其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对于它的热爱,最终的结果使得星巴克员工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员工的潜意识里形成了属于星巴克的管理文化形象。
2.2“豆股票”计划
由于父亲的贪婪酗酒,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好感的霍华德・舒尔茨,在1953年父亲的离世之后,开始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逐渐明白是当时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促使父亲走向衰颓,这也给他在管理星巴克员工过程中带来了启发: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绝大多数取决于员工本身,而员工的积极性来自于企业带给他们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分红。
2.3独特的人员管理方式
企业的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人员管理,人员管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星巴克对于人员管理也是十分注重的。相较于一些人员管理机制还不是特别成熟的企业,星巴克的人员管理模式便从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咖啡行业乃至世界所有企业的代表。在当时,身为星巴克CEO的舒尔茨,不惜花费大价钱去培训新来的员工,比起其他公司只是表面上的形式流程,星巴克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可以说得上是一丝不苟。到目前,星巴克的分店已经遍布全球,员工数量也随之不断大幅度增加,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管理效果,针对这现状,星巴克公司的内部设有独立的星巴克监察委员会,用来确保各个分店管理人员将公司秉持的爱护员工、尊重员工的理念贯彻落实。
3星巴克崛起中的营销文化
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提供给具有需求欲的消费者,并从中获取自己应得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星巴克而言,把香醇的咖啡出售给消费者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提供,更多的是要做到带给顾客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这才是它创办的理念所在。舒尔茨的“将心注入”说的就是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种美的享受,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能有放松的场所,而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星巴克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品牌文化逐渐深入消费群众的心里。
3.1“第三空间”的定位文化
星巴克的人性关怀,是对企业员工的关怀,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关怀,俘获了消费者的内心是成功的关键之处,它将消费者脑中的情感区域牢牢抓住,对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致力于为他们提供第三个生活的场所,放松和闲谈的场所,这就是“第三空间”,一个感性的空间,吸引顾客长久光顾的真正所在之处。
3.2营销中的广告创意
文化和精神上的体验已经成为星巴克咖啡品牌直抵消费者内心的关键要素。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星巴克并没有花大价钱请明星来为自己的品牌代言,而是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由其发展成为自己的广告特色之一,来吸引大众的眼光。其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广告要素就是由星巴克公司自己开发、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音乐传播模式。音乐是作为一种最没有沟通障碍的世界文化,星巴克通过它来传递一种轻松、舒适的经营理念,触碰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顾客。由此可见,星巴克在营销过程中的音乐广告创意是一种成本低但效益高的方式,也是它在营销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
参考文献:
[1]任健.“全方位植入”:星巴克文化营销的内在逻辑[J].现代企业文化,2010(3):48-49.
从发展现状来说,目前我国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物资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由于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各行业均已建设完成了相关的信息化设施。在一些具体行业中,物资管理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比率达到100%,计算机应用于物资管理工作的业务量能够达到90%以上。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也相继建设完成了各自的物资管理局域网络。其次,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成熟。诸多行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办公自动化系统(OA)得到应用。此外,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相配套的人事劳资管理、设备管理、燃料管理、财务管理、供应商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也得到完善。这些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引入,为进一步提升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再次,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安全问题受到关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通常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对于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也放在了突出位置。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安全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网络防火墙、局域网络安全管理等,物资管理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已成为各行业、各企业的重点监控内容。在看到当前我国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物资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也是各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与解决的难点之一。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企业领导层对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还较为有限。在企业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需要进行必要的资金以及人力投入,使得一些管理者认为这是“浪费资金”,因此反对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即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成,一些管理者也不愿多投入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熟悉相关运作。对于这一问题,企业管理者必须从观念上改变对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忽视,并将其置于突出位置来对待。二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往往将一些不具专业技能的人安排到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中,从而给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带了诸多问题,有时还会因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不熟悉导致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被病毒感染或者黑客入侵致使重要信息的泄露等,以至于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这多数仍与企业的管理层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对此,必须在转变认识的同时,引入信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从而保证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三是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形式主义严重。一些企业在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形式化的东西,尽管引入了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物资管理工作,但实际效果不佳,有的企业尽管已经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大量物资管理工作仍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还有的企业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如有些企业为物资管理部门配备了高标准的计算机、打印机以及网络设备等,但却没有在计算机中安装一些先进的物资管理软件从而使信息系统的管理优势无法有效发挥。针对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必须进一步打破传统物资管理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2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物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物资的全生命周期业务需求为主线,以系统化的思路为基础,考虑到企业物资管理的各方面业务需求的解决,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设计物资管理系统流程,满足企业物资管理方方面面的业务需求。
(2)更加简捷的物资管理操作。各种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完善将会进一步降低物资管理的复杂性,简化管理操作,将更多的人力从物资管理的繁杂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大简化的物资管理操作使得企业中的物资管理工作可能只需要几个人来完成。
(3)端到端的闭环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以业务闭环为追求,来分析和设计每一个物资管理业务流程所涉及的每一个部门、节点,流程有起点和终点,以PDCA的不断循环模块来提升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
(4)物资管理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物资管理的相关数据将会成为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结合计算机和信息化网络,从集团公司、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为上述决策者提供系统查询、统计数据、业务考核与设备管理决策的可靠依据。
3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生物工程,建筑工程,具有自己的特点。其关键的一个核心要素或者说是特点应该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设备与系统平台的开发、维护、升级与改造等诸多方面,基于这个特点,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面比较广泛,可以说只要涉及信息处理的领域都会有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电子信息工程对自我的技术更新的速度与标准要求很高。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与效能的不断提高是保证其不断匹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关键,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的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水平,才能在激烈的技术竞争领域拥有更多的发展先机。换句话说,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该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目前各个国家都将大量的科研力量投入到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领域。
2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领域,这三个技术层面的进步会带动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从诞生之初到现在走过了仅仅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但是其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却从某种程度上彰显着我们人类的进步。我国是一个电子信息工程大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最近的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首先,尖端技术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随着我国探月计划的不断实施,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及外天空探测等领域的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发展水平已经处在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一点是让很多欧美等技术大国为之叹服的,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某些领域领跑国际水平。其次,电子信息工程的民用转化水平大大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最为信息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在社会生产与大众生活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正不断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之一。另外,各种与民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通信领域,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促进其迅速的发展,我们的手机通信网络已经迈进了4G时代,云计算的大数据时代已经让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更加出色的表现。最后,电子信息工程的军事与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电子信息工程可以说是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对未来的高科技战争,我军在雷达探测、预警系统,导弹防御,数据加密等技术领域都进行了锐意的改革与发展,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下,我军的科研水平以及自我防御能力,包括囊括海陆空在内的立体、交叉防御体系都有了非常可喜的进步。
3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
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在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地方。例如:
3.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
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科研人才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这一点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600万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而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数量不到十几万,这与我国当前对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强烈的需求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特别是某些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我国的高技术人才的外流现象比较突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面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
3.2科研攻关水平有待提高
从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应用与发展来看,我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其它的基础设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等领域却发展缓慢,特别是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很多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另外,在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方面,我们的民族技术与自我创新能力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一些电子信息工程的关键技术还存在着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如何从政策等方面,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科研攻关的扶持与引导力度,是我国在今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政策制定是需要侧重的重要内容。
3.3电子信息工程的生产力转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领域存在着一种比较被动的局面,那就是市场有需求,但缺乏配套的技术工程支持,高校等科研院所有大量的成熟的技术却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与应用对象在实验室里束之高阁,这是一种技术资源的浪费。国家技术产业部门的负责人,在最近的一次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论坛中强调: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五年将有望突破千亿大关。由此可见,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大胆尝试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
3.4电子信息工程的系统稳定与安全性能有待提高
在电子信息工程不断推广与使用的今天,我们也要关注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这种安全的问题一方面来自系统的设计本身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数据与安全隐患与缺陷,另一方面,是来自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可能的病毒的攻击,因此安全问题不可以轻视。另外,不断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操作系统的效率问题,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效率是大众普遍的也是必然的需求,只有不断地提升系统的操作效率,才会更好的服务与满足越来越多样的大众需求。
4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从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初露端倪。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与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一下展望。首先,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现在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养殖以及物流配送等诸多环节都有着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工业生产与控制领域,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正逐渐的取代人工,进行着比较复杂的自动化操作与控制,在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进一步的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同时,目前的农业养殖,物流配送也在逐渐的趋于信息工程统一调控下的自动化运作阶段。其中包括在一些关键的但是具有一定危险的采矿与能源加工的领域,这一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将会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效益,从而更好地为生产企业服务。但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等层面,由于当前的技术系统及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应用将呈现出更加多元与广泛的局面。除了上文我们所提到了航空航天,外太空探测等尖端技术领域,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与推广将会更加的“亲民”,也就是说大量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技术将会在市场中进行具体的孵化与应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未来,我们的卫星探测,在这一技术的推动下,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有价信息。我们的交通调度,汽车导航,包括各种信息处理终端的自动化与人性化的水平,将会演绎科技改变生活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大力发展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其次,按照当前的科学家的预测,在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化水平将会继续大力地提高,在很多关键的领域计算机会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与处理程序来进行独立的判断,这种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会看到,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应用领域的不断广泛,我们的现代化生活将会呈现出更加便利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会渐渐地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来进行满足与实现,另一方面,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脑机制会有望与电子信息工程的网络系统实现对接,届时,我们人类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加工水平将会达到一个历史的新的高度。最后,电子信息工程的保护机制将不断完善。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作为现代化生活的一部分,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使用的相关的法律及法规也会进一步地明确与完善,特别是针对影响与阻碍电子信息工程使用与安全发展的不良的行为也会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中的作用保驾护航。电子信息工程的保护机制是信息领域重要的科研公关项目,相关的技术部门会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产品的研发与检测阶段,将系统的缺陷与不足进行最大程度的改良与提升。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测试方面会不断丰富测试的相关数据指标与内容,不断钻研测试的信度与可靠性,争取在系统运用之前,呈现出最佳的工作状态。与此同时,在系统的具体运用的阶段,要不断的根据生产与生活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来不断的进行系统的调试与更新,不断保持其系统的先进性。同时,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在互联网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的扩大,互联网的安全与维护也会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重视与完善。在发挥电子信息工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科学发展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科技的副作用对我们的现代化生活的不良影响,保证电子信息工程在内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是实现现代化生活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5结语
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之下产生的。当下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巨大变革之下的全新档案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操作不能离开计算机以及相关现代办公软件的支持,整个过程的档案生成、归档、贮存、签发、查阅都必须以机读形式存在。往往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中,收集和贮存的档案信息必须要精确、真实、有价值,这就给其提出了要求,整个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个去伪存真的模式,是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模式,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模式。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上进行积极改革、更新、改善而建立的一个开放性的全新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是对从前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必要补充的模式,也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模式。改变了以往档案管理不规范、管理封闭、管理衔接不严密等问题。
二、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作用取代煤炭行业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是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一种应用。在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将传统的纸质文件记录的文字、报表、信件等利用计算机的现代办公软件形成数字记录的电子文件。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更加快捷,让其具有可修改性、可共享性、高速传递性、快速贮存性等特点。正常情况下,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对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因此,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于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
一是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促进煤炭行业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利用档案信息的电子档案形成所有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从而省去了大量的中间人工操作环节,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档案工作人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审核、检查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价值性等,使档案工作在保证实效性的同时保证了质量。
二是通过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档案管理方式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实现了煤炭行业的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将现代化办公自动化软件和档案管理系统加以连接,便能够让档案资料的电子档案从收集到查阅实现一体化操作,使档案资料归档和查阅同步。最终让煤炭行业从业人员以及社会人士查阅与煤炭档案资源相关的信息更加便利,促进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以及档案服务工作的创新。
三是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当复杂,档案内容涉及了运营、生产、技术、科技、实物等,类别相当复杂,查阅和检索过程较为漫长。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确保档案在查阅和检索过程中的快速性、精确性。煤炭行业在传统档案管理工程中档案查阅和检索需要大量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人工操作查找的方式在大量庞杂和类别多样的档案当中进行找寻需要的档案,这样的检索和查阅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误差率极高,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使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利用现代办公管理软件高效、精确地查阅到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信息。而在现代化办公软件中可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模糊查找、精确查找和分类查找等多种检索方法,让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检索和查阅过程更加方便、更加高效、更加准确。
四是电子信息化有效提高了煤炭行业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档案保存时长。煤炭行业引起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其档案管理中的保存工作一直都是一个重点环节。由于环境问题的影响,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中常常会出现某些档案资料缺失、丢失或者是保存不当无法使用等问题。这是因为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中档案保存加工流程多,而且繁琐,加工之后的保存也由于特殊的生产环境容易对档案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坏。而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将档案管理人员从加工环节中解放出来,采用计算机现代办公软件完成加工工作,提高档案加工效率。最后使用电子档案进行保存,确保档案贮存的安全性。
三、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
档案管理工作各阶段中的作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是分阶段进行的,由于煤炭行业所涉及的科技、技术、实物等档案管理,就涉及到很多保密环节、鉴定环节等。因此,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的收集阶段,利用电子信息化模式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可以实现自动收集网络电子档案的工作,并形成一个庞大的煤炭行业的档案资源共享数据库。
二是利用计算机的现代办公软件可以在档案管理的整理环节对电子档案进行科学的有序化处理,让电子档案形成逻辑目录。
三是对于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而言,档案管理保密环节是相当重要的,既要防止黑客篡改共享资源因特网的地址,也要防止核心档案资料的被窃取。因此,对电子档案分级保存,加设多层防护密码,设置使用权限,以保障档案管理的保密阶段安全。
四是鉴定环节是对电子档案鉴定的过程,利用电子信息模式的生成条件和可取性进行鉴定。
五是煤炭行业的档案服务模式需要在档案管理中强调利用环节,利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建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管理,增加各种检索和查阅方式,提供多种阅读方法,为档案的阅读和检索提供方便,使煤炭行业的档案服务更上一层楼。
六是在统计环节主要依靠的是电子信息管理模式中的计算机自动系统来实现,大大降低统计环节的时间浪费和人工浪费,保障统计环节的效率以及精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