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导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1:35

序论:在您撰写教导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导技术论文

第1篇

作者:黄玉梅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课程的实践性与实验场地不足存在的矛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涉及许多操作实验,如“现代教学媒体与环境”一章涉及到许多现代设备,而实验设备的场地和仪器面向学生教学的却没有。这样本来以培养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课程变成理论讲授和课件模拟演示,先进教学媒体和环境的实际操作环节不能落实。为了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是构建新的课程培养体系新课程体系由“必修课+技能实训课程”组成。必修课有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概述;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编辑和处理;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代教学设计等,技能实训课程有现代教学媒体与应用环境;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摄影与摄像、常用媒体的使用与维护等。调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教师能力标准的四个维度(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十四个一级指标以及N个概要绩效指标调整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适合我院五年制、三年制以及公共课的教材。根据五年制、三年制能及公共课的学生精心选择适合的内容,教材内容应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标准》里规定的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课与计算机课、学科教学论等相关课程的整合与衔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所以很难通过教育技术一门课程来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有的章节的学习是需要其他课程做基础的,要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必须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衔接。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的衔接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院校各专业至少开设了两门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有的目标重叠,有的计算机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基础,所以加强此两类课程的整合和衔接非常有必要。这要求在制定师范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时,就考虑到教育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课件开发”、“学习网站设计”等章节内容,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再安排教育技术课以及课程的内容和学时。2.现代教育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整合根据我师范学院开设的专业开设学科教学论课程,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论课程有机整合。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教学设计模块作为两门课程整合的重点,此模块的教学任务由两科教师共同完成。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适当调整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科教学水平。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以学科教学论课程为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的独特平台,学生在教育技术课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都能在学科教学论课中加以实践应用,与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内化为真正的教学技能。建立基于校园网的教育技术学习平台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教育技术学习平台,延伸和拓展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为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教育技术平台包括以下模块:1.在教育技术平台上分模块开设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2.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使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能。3.建立网教育资源库,包括优秀教育技术课件,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各高校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的链接网址等,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提供素材帮助。4.开辟现代教育技术答疑讨论专区,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育实习有机整合教育技术以技术先进性与实践性为特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每年我院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校外实习,通过教学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发挥教育技术在实习中的作用,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实习整合起来。教育技术教师参与教育实习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学课件,使用先进媒体等,提高学生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总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学生信息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变,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也要不断更新。要依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第2篇

研究结果分析

(一)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状况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前提保障。在我们进行调查之前,首先对被调查学校的相关领导和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专访,对学校的基本教学硬件和软件资源作了详细了解。总体来看,西部高校的硬件环境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水准,都相继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一定规模的语音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网络接口已经通到教室、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区,很多院系建成了教师专用的电子备课间等。因此从环境建设来看,民族高校已完全具备了师生应用教育技术进行专业教学和学习的硬件条件。但从软件来看,我们也了解到各校差异较大,普遍现状就是都没有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有些学校虽然购买了大量成套的教学软件,但应用推广力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仅仅是有限地使用,而教学课件的主要来源是自己开发、网上搜索和个人购买。显而易见,教学资源库的缺乏成为民族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瓶颈。(二)教学媒体的应用状况1.师生对媒体作用的认识从调查中教师使用多媒体主要目的是辅助课堂讲解,几乎所有的教师对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持乐观态度。其中42.6%的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非常有必要,55.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只有2.1%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在教学效果方面:33.8%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果,23.3%的教师认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7.2%的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重点和难点,只有1.2%的教师认为没多大效果。学生对多媒体作用的评价:43.9%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信息量大、节省时间、提高了上课的效率,43.3%的学生认为不太有帮助,8.6%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有1.1%的学生认为起到了反作用。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过程评价:34%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时,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减少,24.5%的学生认为使用之后提高了听课的兴趣,21.2%的学生认为对他们没什么影响,还有14%的学生认为使用之后听课的精神状态不好。由此可见,随着硬件环境的建设,教师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乐于接受。但在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持非常乐观(98%)的同时却有56%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有75.5%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过程持否定态度,甚至有14%的学生认为使用之后听课的精神状态不好。师生之间这种巨大的认识差距说明教师在媒体的选择和应用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师不能盲目乐观。多媒体教室使用投影,需要拉窗帘,光线较暗,多媒体设备散热不良,教室内没有换气设备,空气不流通,使学生感到精神状态不好也是学生对教学评价不好的原因之一。2.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媒体状况在使用媒体类型方面:教师使用最多的还是黑板、粉笔或白板水笔(35.4%),其次是多媒体计算机(27%),传统的的电视录像机、录音机、实物投影等媒体占不到10%的比例。主要原因是传统媒体的许多功能都被多媒体计算机所取代,在多媒体教学中已经几乎没人使用。教师上课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频率是:每次上课都使用的占12.7%,大部分时间使用的占44.7%,偶尔使用的占40.6%,从来不使用的只占2%。超过半数的教师已经开始习惯性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对各种教学媒体利用率分别是:多媒体教室(35.6%)、幻灯投影(31%)、电视录像(11.3%)、录音机(10.2%)、微机机房(8.8%)、校园网(7%),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很少使用或根本没使用过这些多媒体资源。校园网的利用率最低,主要是由于学校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匮乏。3.使用媒体的教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状况哪些课程较多地使用多媒体?调查显示:专业课(25.4%)和计算机课(24.9%)排在首位,其次是外语课(17.3%)、选修课(18.1%)、公共课(13.2%)教师较多地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个别学生也反映出有部分课程从来没有使用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体育、美术、蒙、藏等专业。(二)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使用状况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学生自学、讨论的“混合”模式(43%),其次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40%),再次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17%)。这反映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新的教学观念在逐渐深入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教学设计的占60%,偶尔进行教学设计的占37.8%,不进行教学设计的占2.2%。(三)教学资源的获取运用状况在教学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方面:91.7%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只有不到9%的教师不使用。其中一半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网上下载占28.4%,购买的占21.6%。需要说明的是,50%的自制课件中包括对网上下载的或已购买的课件进行修改和再创作。校园网给教师提供的资源中,新闻占48.1%,科研占9%,辅助专业教学占12%,办公管理占21.9%,娱乐占9%。浏览校内新闻成为校园网主要的功能,而科研和专业教学却只占到21%。主要是由于校园网上教学科研资源太少,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供师生利用,侧面反映民族高校的校园网资源建设还有待加强。44%的教师认为校园网信息化资源建设应该以教学资源为主、以管理信息资源为辅,33%的教师认为仅建设教学过程的教学信息资源库,23%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信息建设并重。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从课外资料书籍(21.8%)、课本(22%)、教师讲课的内容(17.8%)、网上搜索(13.4%)、专业网站(7.5%)、学生之间的交流(12.2%)、电子阅览室(1.2%)、与教师交流(4.1%)。除了大量课外阅读之外,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师生的交流过少,学生的情感教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上网的目的:学生平时上网主动学习的仅占18%,通讯和娱乐的占32%,浏览新闻信息和检索资料的占到50%。(四)师生借助信息化平台交互状况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常用的网络工具分别是:E-mail占28.56%,使用搜索引擎的占28.6%,讲义放在FTP上的占10%,BBS发帖讨论的占4.3%,利用通讯软件的占2.9%,使用博客的占1.4%,都没用过的占24.3%。E-mail和搜索引擎首当其冲成为师生学习交流的最好工具。而FTP、BBS、博客(Blog)、通讯软件(QQ/MSN)常用的交互工具教师较少使用。都没有使用的24.3%的教师中,中老年教师占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应用网络明显高于他们。在网络通讯和交互方面:E-mail(12.4%)成为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网络方式,其次是BBS发帖讨论(3.1%)、通过FTP传送文件(1.2%)、博客日志讨论(1.2%),81.4%的学生与教师交流都没用过任何一种网络方式,这反映了民族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薄弱。(五)信息化教学(学习)环境的建设和管理状况被调查的教师普遍表现出对学校目前的教学媒体管理不太满意。数据显示:非常满意的占0%、满意的占19.1%、一般的占48.9%、不太满意的占25.5%、非常不满意的占6.4%。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注重教育技术的一次性投入,而忽视后续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后期维护不够(17.7%),学校在教育技术上投入少,设施难以满足使用(17.7%);其次是因为学校在教育技术投入上软硬件不协调,配套综合利用率低(12.8%),学校没有对教育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出台激励政策或政策效力不够(12.8%)。另外,学校管理者的效益观不强(9.1%);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低,培训不够(11%),教师不愿主动使用教育技术(7.9%);学术上注重教育技术的宣传效果,而忽视或怀疑其实际效果(4.9%)。从这些现状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学生对学校信息化环境的评价:认为设施齐全、利用充分的占2%,设备齐全、仅作为观赏用的占13%,投入少、设施难以满足教学使用的占30%,后期维护不够的占20%,软硬件设施不协调、配套综合利用率低的占35%。(六)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状况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情况:参加过培训的占总数的68.1%,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占21.5%,正准备参加培训的占总数的10.4%。按年龄段划分,小于30岁的年轻教师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有较高的热情,30~40岁之间的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热情次之,50岁以上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培训不感兴趣。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认为培训的内容中对自己教学较有帮助的是教学软件的使用和课件的开发(45.5%),其次是硬件设备的使用和教学设计(35%),帮助作用一般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9.5%)。

思考与建议

(一)西部民族高校亟须建设适合自身需求的软件资源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为民族高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现状而欣喜,西部民族高校都已建设了完善的教学环境,但教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从校园网无法获取自己工作学习所需的教学资源,无法获取所需信息,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信息资源更是凤毛麟角。民族高校在重视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特别加强软件建设的投入,要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广大教师开发适合民族高校自身需求的教学资源;要发挥各学校的优势,实现民族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民族教育共享资源库。这样才能推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只有软件建设跟上,硬件环境才能发挥优势,才能推动民族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二)学习理论知识,使教育技术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在对教学媒体的应用态度和应用效果等相关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师生双方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对教学媒体的作用和应用效果几乎都持乐观态度,认为教学媒体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学生的调查结果却是多数人对现有教学媒体的应用效果持否定态度,认为媒体的大量使用,减少了师生的交流,对教学没有多大帮助,甚至有学生认为还有反作用。从师生不同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民族高校的教师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中,还缺少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在媒体的使用中没有很好的设计,和自己的期望值大相径庭。因此教师还需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学习,使技术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体验到媒体为学习带来的优势。(三)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实现师生的数字化交流在关于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师生交互的相关问题当中,师生的调查结果也略有不同,28%的教师认为自己平时主要通过E-mail和搜索引擎来辅助教学,但只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用E-mail交流,8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用任何一种网络工具和老师进行交流。从此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交流也仅仅局限于和个别学生之间,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自己日常教学的有效平台,甚至很多教师还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无法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培养民族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1]是当前民族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只有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师生才能充分地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才能实现数字时代的交流和沟通。(四)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在此次调查中,显而易见民族高校硬件教学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基础,相比同地区的普通高校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根据师生的反应结果来看对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管理多数持否定态度,特别是环境建成后,普遍认为后期的维护不力、综合利用率较低、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等。因此民族高校在加强设备投入的同时,如何加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特别是树立管理人员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保障设备的良好性能、增加设备有效的利用率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五)强化培训、转变观念,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在关于对教育技术知识需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热情,特别是年轻教师,渴望得到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根据调查,民族高校自身也组织过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并且大多数人都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但从培训内容来看,主要是集中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教师普遍感觉对自己的课件制作和媒体使用技术有所帮助,而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能够影响教师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的深层次知识培训较少,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的局面。因此建立民族高校校本培训体系,[2]实施案例培训方式,[3]加强教学观念、教学理论培训内容,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意识为关键,使教师摒弃旧的思想观念,把握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和时代特征,树立与现代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教育意识,确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才能在民族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有所作为,才能推动民族高校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使民族高等教育在信息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3篇

通用知识该课程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所以首先考虑设置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晓研究对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价格机制等经济学基础知识,避免学生学习化工技术经济时缺乏经济学分析能力。“大工程观”要求现代化学工程师能妥善处理市场经济环境中技术内涵涉及的各种问题,能从经济学角度预见、适应甚至促进技术的创新与变革。现在的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缺失,添加一些含有人文、道德、艺术、历史、审美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到《化工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强化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增强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工程实践的是非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工程观”要求工科大学生具有“和谐”工程理念和工程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在《化工技术经济》设置现代工程理念教育。工科学生学会抽象的思维方法,学会对工程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系统把握,即具有哲学家的气质;工科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所从事的每项工程活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即具有社会学家的风范。化工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化工专业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所以,《化工技术经济》不需设置过多的基础知识内容。在当今本科4年学制的教育体制下,顺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加强数学、生物、物理等基础与化工学科课程的集成与交叉。化工专业知识本课程的教学时段设置,有时候是在一些主要专业课未开设前安排的,或正在同步进行中,即使已经学了专业课也存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知识与经济学关联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一种技术问题时,学生应变能力低。所以,作为化工类专业的《化工技术经济》课程,应该具备该部分内容,至少在本课程中增加有关工艺类知识,如化工原料、化工技术路线选择、反应转化率、产品收率、原料单耗等。实践技能知识现时的化工专业本科教育,其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型教育来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综合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工业实际设计项目分析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的经济学实践。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实施方法

(1)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需讲授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对工科学生来说,这也许很枯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兴趣,通常布置课外阅读,教师拟好主题,如经济效益、复利、单利、投资、成本、GDP、GNP等等,让学生查资料、或收看广播电视,之后写出课外学习报告。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口述这些专业名词,解释其含义,较之于纯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对知识点的认识不再模糊,能较好掌握确切的含义。(2)案例教学。许多课程教学都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2,3],《化工技术经济》这类课程的一个特征没有实验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只能通过大量的技术经济学案例来进行教学,使枯燥的定义更加具体化。(3)作业、考核等以学生自己查资料、写论文为主。课程教学环节中,倾向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或者,布置学生下企业,了解企业的氛围和工作方式[4],其效果优于死板的常规考试。(4)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外聘主讲教师。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来上某章节内容,甚至直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主讲教师。

教师对《化工技术经济》教学与大工程观念培养的作用

教师是《化工技术经济》教学过程的直接控制者。有一些人认为《化工技术经济》是非主要课程,可以随意安排某个主讲教师,或者不注意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其实,《化工技术经济》的课程特征要求教师在人文素质方面成为学生的典范,要求任课教师通晓工艺、管理、工程经济以及财税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好是具有企业管理、工程设计和一线生产经验的教师。在目前的普通工科院校,《化工技术经济》课程一般上是独立授课,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无法集中在某一位教师身上。根据多年的教学调查,表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更能讲授该课程,教学质量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因此,高素质的师资是《化工技术经济》课程实现“大工程观”教育的关键,教师自身应该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

第4篇

以真实检验报告单编写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以真实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实验预习、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等内容;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格式与药品检验所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书一致,记录和报告中包括了检品名称、检品批号,生产日期,检验日期、检验依据等内容,要求学生实验过程中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实验后按要求书写检验报告,正确下结论,签上相关人员的姓名。这样做能使学生对药品质量检验程序有一个完整的理解[2]。

以实训视频和虚拟实训软件预习和巩固实训操作

我们已建立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网站,已经上网的资源有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实训视频、虚拟软件、实训大纲、技能考核标准、教学录像等资料。学生实验前按教学进度和请验单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视频,进行虚拟操作,可以通过感观上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大脑,使大脑在极度活跃和高度集中的状态下[3]完成实训课程的预习;实训时积极探索,做好记录;实训后书写报告,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观看视频和进行虚拟操作,通过观看、实操、再观看的循环,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训教学

我们采用“六步骤”“四一致”的模式进行实训教学。六步骤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估反馈;四一致为学习任务与真实药品检验工作任务相一致,实训教学流程与真实工作流程相一致(见附表),实训教学情境与真实工作场景相一致;学生实训报告与真实药品检验报告相一致。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学生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完成方案设计小组讨论,老师对计划进行点评、改正,最后确定计划教师指导下实施方案同时进行考核综合考核和评分,整个实训过程是由学生主动地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行业企业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给予学生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的原记录和检验报告表格,在与行业企业基本一致的工作操作环境中进行方案的实施。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实训的准确性、速度、习惯、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根据实训需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在中完成,使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走出校门,到行业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有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师生共同考评的方式进行实训考核

实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学生参与考核,指定内容和抽查内容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指定内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药物的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抽查内容是实训项目的分解内容,配以教师和学生考评员,教师评考生的同时要考核学生考评员的考评水平,由于学生要作为考评员,所以会对自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

作者:张俊丽 李燕 蔡曦卿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校领导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领导对培训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对教师教学理念、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视程度[4],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国培计划”前,参加培训的老师,有近1/3的老师表示学校领导同意来参加培训,原因有:学校经费有限,不愿意让老师外出;面临会考,师资紧缺;老师出来参加培训后,没有人顶替老师的上课任务等等。要想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首先是要从观念转变,领导尤其是中小学校长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素养,带动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否则,再多的培训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培训课程设置缺乏新意和针对性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培训才有针对性,才会调动教师的参加培训积极性和兴趣。然而目前的培训在开展之前,培训机构没有对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期望做充足的前期调研,只是按照培训机构的安排进行授课。有些专业理论都应该是教师已经具备的知识,重复的讲解使教师感觉培训乏味,让教师对参加培训失去信心。在培训方式上,培训模式比较单一,采用传统的专家授课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差异,最终导致培训达不到理想效果。培训后期跟踪服务不足培训后跟踪是检验培训成效的关键,是培训效果的有力保证。目前的培训项目,大多数随着培训课程的结束而结束,而对教师后续发展的关注较少。教师在参加培训后是否能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教学中,是否有能力传授给其他老师,从而带动其他老师,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让大家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应用新技术和方法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缺少能够交流问题的平台,而阻碍教师的积极性,使后续能力的提高得不到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策

在国家重视教师能力提升的同时,中小学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参加培训后,既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又能在培训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师参加培训的同时,学校应分担由参加培训产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选择适合农村教学实际的培训资源优质的培训资源是培训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对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训开展前,应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前期深入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能力现状、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等。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针对教师的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建设优质的培训资源。加强校本培训,以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6]。建设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培训资源,将多媒体学科素材资源按照学科划分大类,再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科课程目录体系进行归类,这样容易被培训学员所接受,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限于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素材、案例等丰富的培训资源无法在短期内为每个学员所获得。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大量的培训资源可借助平台得以共享,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丰富程度。同时对平台的资源经常进行更新,使新的培训资源和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送到学员的手中。通过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可以弥补集中式培训时间短的缺点。培训结束后,教师以及学员可以通过培训平台进行长期的交流,解决学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巩固培训成果,从而延伸培训时间。在现有的集中式统一培训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员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大部分学员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分享自己的培训成果和教学经验。而利用网络这一大众平台,每一位学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参与培训交流。网络平台的应用将极大地扩展学员的交流空间,充分发挥出学员的主体能动性参加集中培训的学员之间能通过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同样可以参与到学习交流之中,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学员交流的范围。采用活动化的参与式培训方式在良好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培训资源的支撑下,可以引入更多的培训方式。参与式培训即为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下的培训方式[6]。参与式培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参与者在培训活动和培训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获得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参与式培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在参与式培训中,对真实案例的研讨,能够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以往培训中所学知识因为没有联系实际教学而缺乏良好的操作性,无法直接迁移应用到日常教学的缺陷。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提高的,需要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努力,解决现实的问题,为促进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6篇

作者:李自美 杨国翠 单位:保山学院信息学院 保山学院数学学院

对于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将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好的评价方案将会促进其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反,评价也可能会将整个培养导入歧途。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过分地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但不能找出成绩好坏的真正原因。为了应付考试,追求更高的分数,学习者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不追求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老师与学习者自身都看不到学习者的进步,学习者容易产生挫败感。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被忽视,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教育技术公共课评价是一个水平测试,并非选拔性考试。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区分学习者的好坏,而是在于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养成。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分数作为学生好坏的依据不足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课程评价的本意。

技能是高校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我们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善化了的动作方式,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动作之中。技能评价则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获取有关操作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或受训人员的技能是否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做出判断的过程,是对学生技能习得的检验。我国教育学校通常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机构,而非训练技能的场所。因而,以有效教学为目的而进行动作技能学习的研究,自然不像认知领域的研究那样被重视。至于如何测量学生或受训人员的进步,如何判断技能是否获得,即如何对动作技能进行评价的问题,研究得也就更少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的。然而由于技能的应用性以及技能习得的灵活性,对其用传统的纸笔测试的评价就显得过于乏力。除了纸笔测试之外,对于动作技能的评价,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操作的评价,即判断能力获得与否的主要依据是特定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操作结果。这种评价方法在判断能力是否达到标准时是基于每一评价事物的,故在评价时要求给每一评价事物制订一个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是在观察专门设计的操作中学生实际表现出来的操作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准确性取决于评价事物与事先规定的能力标准的相关程度,依赖于学校设备的质量和模拟真实情境的能力,其信度取决于影响评价参考标准的常见因素。然而,在操作基础上的评价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评价方法对技能的评价是支离破碎的,它以牺牲对动作技能的完整评价来追求单个的动作片断。其次,对于技能评价的准确性通常不能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判断。技能评价的准确性通常依赖于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权重。而对于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大多是通过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界定。但由于问卷调查本身信度的制约,以及受到专家访谈中专家本身的主观因素以及所访谈的专家的权威性的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的制定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且目前对于评价指标中权重确定的合理性研究还很少。试想,如果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缺乏科学性,那么所实施的评价所获取的数据同样也就缺乏其实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

误差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测量均有误差存在,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值,而不能得到真值。对于人的技能这种抽象特性,就更是如此了。当前,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的评价还只是集中在通过试题(笔试和机试)来进行,评价方式就是一种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已经暴露出了一些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评价标准单一;忽视评价过程;评价内容缺乏情境性;其评价结果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国家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了明确规定,即要求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认证,国家还规定,该认证与教师资格证挂钩,参加认证的人员还必须参加教育技术培训。而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目前国内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还处于一个大讨论时期,对教育技术的标准、内容、形式尚无明确和统一的意见;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技能的评价更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个完善而科学的评价模式。因此,建立严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朝良性化方向发展。

第7篇

作者:胡小英 曹新寨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讲师 西安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先用英语给学生复习了与双语课相关的基础课程(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等)中重要的定理和结论,由于“模拟信号(Analogsignal)”和“数字信号(Digitalsignal)”中的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英语读写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的初始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到吃力。通过这个初始阶段的教学,学生很快掌握了《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中要使用的相关基础课中的名词术语和定理的英文表达法。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的模式,在授课方式上,作者采用了如下三种阶段逐步进行。在起始阶段,应采用英文板书,以汉语为主以英语为辅来进行讲述(以6个学时为宜);汉语讲述侧重于该课程的推理和逻辑关系,而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原理、术语等则用英语讲述(语速较慢)。学生会在耳濡目染中熟悉本门课程基本内容的英文表达习惯。第二阶段采用以英语为主,以汉语为辅的教学方式(以10个学时为宜)。这个阶段汉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对本门课程的难点进行诠释,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熏陶之后,基本上掌握了《现代通信技术基础》双语教学的基本词汇和本门课程基本的专业词汇,第三阶段便尝试着全英文授课,实现双语教学的理想阶段。上述授课方式中三个阶段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用英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阅读完后能用英语回答,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采用这种提问作答的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专业内容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对于课后作业题,作者是以用英文的形式给出,同时要求学生用英文作答。可能一开始学生会感到跟不上教学步伐。但是,随着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增加,则会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建议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让学生用心去欣赏和体会教材在论述问题时所使用的优美词语;必要时对其中典型段落的表达方法进行剖析,让学生逐步学会国外的表达方式以准确理解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表达能力。在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根据课程的内容,指定教材中内容由学生尝试着去讲授以提高英文表达能力;或者指定一些英文文献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阅读,写读书报告以提高写作能力,训练学生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或者布置一些专题探讨,让学生课后阅读、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要求他们在讨论课上用英语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逐渐熟悉常用专业技术文献的读写方法,拓展专业知识的视野,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当然,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做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志愿者以熟悉国际会议的组织程序,通过与国际会议专家进行交流,了解各专家的研究方向,了解与会议相关主题的发展动态,熟悉国际会议文章的一些写作特点,感受应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氛围和快乐。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专业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

双语教学中还涉及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原版英文教材的诠释,诠释这一过程涉及两个重要方面,第一,要掌握好原语和译文这两种语言;第二,必须注意文化上的差异和比较。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双语教师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而且双语教师之所以不同于翻译机器,在于其能从字面意思之外领悟到编者言语中的用语意义,因此在英语授课中,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力求双语教师做到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即准确性、得体性、文化性。灵活多样的双语教学考核方法。对于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作者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实现了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举两得。具体方案如下:期末考试分成笔试(占最终成绩的50%,仅供参考)和口语(占最终成绩的20%,仅供参考)两部分,而且要求笔试的题目及答案必须是英文,而口语部分的考核则由学生自摸选题的方法,然后用英文当场向教师作答;学生的课堂表现诸如出勤情况和积极发言的情况等等,平时的大小作业等都可以纳为考核方法,记录为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仅供参考)。考核内容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要注重英语表达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考评,并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显而易见,合理的考核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性能良好的闭环系统。在《现代通信技术基础》双语教学实践中,以下几个值得探讨与思考。第一,正确引导学生对双语课学习树立正确的态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任课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作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如何巩固和保证双语教学的成果,作者认为,应该对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专业的相关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例如,对于光电类专业的学生,如果《模拟电路》《数学电路》和《信号与系统》等基础课都采用双语教学,那么随后的《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的双语教学就会水到渠成。进一步,如果有了前面这些双语教学基础,《光电信号检测》的双语教学就会显得得心应手了,而且还能够巩固前面课程双语教学成果。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文表达能力是一个值得教育者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改革探索,才可能获得双语教学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