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1:19
序论:在您撰写工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多种先进教学手段与检索实践相结合
我院采用现有的CAD电脑室进行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在CAD电脑室中,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在线演示、检索过程录像演示、电脑室上网实习与在线考核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联网查阅,更有利于PBL教学法的实施。
1.2推行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模式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生学习的,它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因此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中,教师针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研究问题,将学生按5~7人一组进行分组,共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检索工具、检索方式、检索路径及检索策略,根据检索系统和实际要求选择多种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方式,共同处理问题并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常常先进行任务分配,并依照各自的任务查找信息资料。通过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出现分歧,学生可及时向教师请教,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注意课堂的掌控,及时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进展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备后续讲课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引导问题时要多鼓励鞭策,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给予学生自信,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1.3分组报告、答辩,教师总结
分组讨论后进入学生和教师互动阶段。学生不仅要上交报告,而且各组必须准备一个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PPT报告,推选代表就本组的检索思路、运用的检索方法及得到的检索结果向教师和同学们汇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现场演示。每个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必须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这个过程中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帮助回答问题。在学生的答辩过程中,教师不是观众,而要在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并补充讲得不太清楚的知识点和漏讲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会看到小组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他们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评估的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程度。在此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让同学们在互相辩论中加强学习效果,共同进步。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对结果中的特殊问题进行点评,并因势利导,总结归纳出该组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规律及策略。
1.4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形成教学反馈。在引入PBL教学法的同时,笔者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部分改革,学生本课程总评成绩(100%)=期末笔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40%)+实习结果及讨论表现(占40%)。其中,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大大减少。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实践操作的完成质量,考查学生对每个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实习结果及讨论表现能够反映学生课后收集整理资料的详尽程度、综合信息检索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1.5与先行课、并行课密切配合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四大化学课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及笔译外文专业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文献检索课对巩固、运用理论知识和提高外语水平也有重要作用。设置“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结合先行和并行课的内容,并密切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调研。
2PBL教学法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PBL教学法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笔者将其应用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PBL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分组讨论过程。在这过程中,小组成员自发分工、协作,汇总答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文献检索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交流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PBL教学法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等。尽管问题的解决由学生自主进行,但问题能否成功解决与教师的努力密不可分。要促使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要探究问题的学科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选择和设计那些既能充分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又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讨论兴趣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更要多提学生容易犯错、容易忽略、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
3PBL教学法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PBL教学法具备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首先,PBL教学法无法全面推行。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现有的经费投入、教学资源、课程学时数及师资力量难以满足PBL教学要求,如电脑的数目及配制不足、数据库的购买不足等。其次,教师的教学思维易与PBL教学脱节、无统一规范的PBL教材、图书设备资源缺乏、学生的学习习惯尚需改善等因素,使检索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最后,课程设计不合理或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课堂讨论学生积极性不够、PBL教学耗时较多等原因也阻碍了检索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群策群力才能够圆满解决。
4结语
“信息化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要回答这一问题,先要看一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产业界出现了怎样的令人注目的模式转向。首先,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行为方式转为丰富的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的行为方式。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合理性和大众化原则被表现性、审美性、独特性和个人化所替代;其次,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扩展为双向或多向传达的信息交流,由于获取和发送信息的渠道增多,产品从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普遍需要转向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第三,消费者方面,从希望有实用的、高品质的产品转而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适用的产品,企业方面,则从制造实用的、高品质产品转向追求“个人化”的“感性产品”与之相适应,产品开发也随之以满足个性、快乐、多样的充分感性化的产品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的时代”,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
关于“感性”的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性感。天野贞祐在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如“从民众的感性出发撰写广告语”、“按年轻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义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理解,由此可见,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展的一种能力。
二、感性工学的诞生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Engineering,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如上所述,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Engineering命名。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1970年,以在住宅设计中开始全面考虑居住者的情绪和欲求为开端,研究如何将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设计中具体化为工学技术,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情绪工学”。当时工学部34岁的副教授长町三生参与了这一研究,之后,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察觉到了日本的产业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种为满足消费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产的方式正在逐渐消退,他敏锐地感到了一个表现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感性的时代”即将到来。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感性工学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学研究专家。
长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户,1958年广岛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1963年获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工学部研究人间工学和安全工学。曾获得过美国人类工程学学会“优秀外国人奖”和国际安全人类工效学学会“安全人类工效学奖”。1970年开始研究感性工学,1995年任广岛大学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长町三生撰写了《汽车的感性工学》(汽车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学与新产品开发》(日本经营工学会誌,41(413),66-71,1990)、《感性工学及其方法》(经营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论文;著作有《感性工学》(1989,海文堂出版)、《快适科学》(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学——感性工学的基础和应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设计在线.中国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捷”、“快乐”使用的设计定位。其中,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为研发中心;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位于广岛的马自达汽车则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车内装饰,将过去狭窄的车内空间,在不改变物理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宽敞感和舒适感,从而获得了成功,据研究者介绍,“感性工学”这一名称的确定,来自马自达株式会社山本建一社长的建议。而正式确立“感性工学”名称,则是在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
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住宅、服装、汽车、家电产品、体育用品、女性护理用品、劳保用品、以及陶瓷、漆器、装饰品等领域都将感性工学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其中,纤维产业的应用与学术研究超过了汽车产业,处于领先地位。1993年,日本文部省开始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由政府投入财力支持学术界展开调研。1995年,日本学术会议举行首届“感性工学研讨会”,二年后,“日本感性工学学会”成立。
在欧洲,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室是欧洲较早研究感性工学的机构,德国的波尔舍汽车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都热衷于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在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也运用感性工学技术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轿车;在亚洲,日本的邻国韩国,一直在关注感性工学的发展,韩国政府决定在二十一世纪在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感性工学的研究。
我国近年来也有关于感性工学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发表了相关论文和中日合作的相关研讨,台湾省的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交通大学也正在进行为期4年的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合作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感性工学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感性工学的教育
作为一门诞生在大学中的“感性和工学相结合的技术”,是在什么时候被列入教育,又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呢?
1991年,日本信州大学白石教授向文部省提出成立“感性工学科”的申请,二年后,“感性工学”被列入文部省学科分类目录,广岛大学、筑波大学和千叶大学都是较早将感性工学列为教学内容的学校,但正式建立感性工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实施教学则是在1995年,该年4月,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性工学学科,该学科聚集了工学、理学、医学、文学和艺术学等专门领域的专家15人,以清水義雄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为首确立了“知晓心灵意图、掌握心形信息、创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设立了感觉分子生理学、感性信息学、感性造形学三大讲座课程,建立起感性工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专门教育。
笔者曾在1997年于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听过来访的日本信州大学清水義雄教授关于“感性工学学科的构成”的演讲,并得到由清水義雄主编的《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一书。该书是根据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感性工学学科编写的教材汇编而成,全书13章。从中可了解最初的感性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感性与感性工学;第二章、感性的哲学;第三章、计测感性;第四章、感觉与感性;第五章、脑的构筑与感觉情报处理;第六章、感性与心理学;第七章、感性与传达;第八章、感性与制品;第九章、感性与媒介;第十章、工业设计与感性;第十一章、时尚与感性;第十二章、艺术中的感性;第十三章、文学中的感性.
“感性工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为使“感性工学”这一新学科让普通市民了解,获得相关知识,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决定将《感性工学への招待》一书的内容制作成通俗的广播节目形式,作为公开讲座将全书十三章分为十三讲,从1996年8月开始,通过信越、山梨等广播电台向普通民众播放,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普及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除了信州大学建立了相关的教育机构组织,许多工科院校也设置了相关课程,特别是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和一些艺术设计院校也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关课目,如日本筑波大学、千叶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东京工艺大学、九洲艺术工科大学等学校和我国台湾省的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学校。那么,其课程教学如何展开?笔者手头有一份台湾交通大学的感性工学教学大纲,从中可窥见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下面是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硕士生感性工学研究课程大纲:设计在线.中国
(一)、课程目的:
感性工学是一种关于“心理感受”与“实体对象”关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仅能帮助设计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对于设计元素的掌握与运用,也有指针性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对于此类问题上的解决及方法除了说明外也例举相关应用实例以助了解。
(二)、课程内容:
1、课程介绍:感性工学概论;2、感性工学的基础概念;3、感性与设计;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素分析);7、实体产品的解析;8、实体产品的解析(数量化一类分析);9、关联模式的建构;10、关联模式的建构(复回归分析);11、感性应用系统的建构;12、研究论文研读Ⅰ;13、研究论文研读Ⅱ;14、专案进度报告;15、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手机;16、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吸尘器;17、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门面装饰;18、期末专案展现与报告。
(三)、课业要求:
学生在课程中必须完成,包括数个作业练习以及执行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
(四)、考试和评分标准:
出席状况5%;上课的参与15%;平时作业与报告40%;期末项目报告40%
四、感性工学的构成
从信州大学清水義雄确立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及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大体了解感性工学的构成情况。以下为清水義雄所画的学科结构图:
按图表所述,感性工学的学科结构及基本的研究领域为:
1、感觉分子生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感性的源头,脑的构造和机能。从人脑的构筑、机能分布、神经细胞和神经传达、脑的感觉处理,到视觉与感性、听觉与感性、嗅觉与感性、触觉与感性等方面的联系,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过感性的计测检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人类的感性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检测法,是对人的感觉器官作检测,对照受测者的感受变量和“辨别阈”、“剌激阈”的细微变化,作生理与心理的快适性评估;二是SD法,是利用语言表述官感,然后对之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受验者的感受量曲线。
2、感性信息学。
主要对人类感性心理的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作系统处理,包括收集和处理输入数据,以计算机为基础建立人类感性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变换、运算和分析,将其转换为决策者所需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输出的完整机制,然后进行感性量和物理量之间的转译,再以适当的形式传输、,提供给设计者和制造者。
另按长町三生的研究,其方法有三种:
(1)顺向性感性工学:感性信息——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要素
(2)逆向性感性工学:感性诊断——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提案
(3)双向混成系统:将顺向性与逆向性两种感性工学信息处理转译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可双向转译的混成系统。
3、感性创造工学。
主要是为达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产品而作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研究。从简便、快适、无公害、个性化、趣味性等方面研究感性与形态、感性与材料、感性与色彩、感性与工艺、感性与设计方法、感性与制造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针对特定产品的使用目的,分别对以不同感性为主的应用工具进行介面、有效性、使用性、运算性与推广性的评估,以实验设计方式满足产品的感性化诉求。
由此可见,感性工学的研究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模式,汲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它起始于整体基础上的个别要素的分解,对具体的一个个感性要素作出判断和处理,从暧昧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现中寻求、归纳出重要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之构成清晰的可操作的东西,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实施。五、未来的设计:感性化设计
过去的产品是设计者站在制造方的立场,通过预测市场商品的流行趋势,落实定位目的和设计意图,从材料、技术、设备、性能、成本和流通经费等方面,考虑实施生产的可能性,由此来策划设计方案,这是生产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利用感性工学技术制造的感性产品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考虑上述各因素,并从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环境、废弃处理等方面入手,以产品使用者的意识、个性、审美、多样、快乐、舒适为重点,以综合的功能性、合理性替代过去狭窄的功能性和合理性,这是生活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感性化设计是未来设计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
未来的设计是符合使用者个性生活方式的设计,感性化设计针对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从生理、心理、物理三个方面建立起新的设计模式:对使用产品时人的肌肉活动、皮肤温度变化、冷、热、出汗以及疲劳等现象作客观的生理反映测定;由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语言、表情、瞳孔变化、脑波变动等现象作人的心理反映测定;对材料的刚柔、表面凹凸、光反射、热传导等材料学的特性作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评估。由此统合一起,按新的设计模式,立足于健康意识,在各种设计、各类产品中表现使用者的个性,符合其独特的生活方式。
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
为满足使用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创造个性,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将自己的欲求通过对话的方式传递到生产者,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对话的方式是全方位的,使用者与售货员、使用者与送货人、使用者与设计师、使用者与制造商之间传递、对话,最终按使用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在当前的设计活动中,认识到与个人对话式的设计生产方式的企业还很少,感性设计提倡这样的设计方式,这也是未来设计的方式。
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准化
互联网、可视电话、数码电视等行为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信息沟通十分便利,这些基本设施将成为设计活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互动的对话式设计活动的展开。但由于国家、民族、文化、教育的差异,加上产品均有特有的性能,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需建立产品信息的标准化,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才能使各类信息有效地、准确地传递到所需方。目前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有很多困难,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感性设计合乎人的个性,开展全方位对话型的设计方式,将促进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从普通的购买产品到参与产品的设计,逐步改变着产品的面貌,使产品中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创造出人类新的生活。设计在线.中国
参考文献:
[1][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M].日本:海文堂出版社,1989.
[2][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のおはなし[M].东京:日本规格协会社,1995.
[3][日]筱原昭、清水義雄、坂本博编.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M].东京:森北出版社.1995.
[4]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专家论文集[C].2002.
[5]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3,(4):20-25.
[6]陈国祥、何明泉、邓怡莘.复合式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之整合性研究[J].工业设计,2004,(32):108-117.
对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图1),农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4个就业方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其他方向和考取研究生。其中,2006年之前的毕业生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例较大,近几年有减少的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长;近3年来选择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确定农学专业定位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作物栽培方向;二是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作物栽培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一是与农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岗位;二是作为推广员到农村给农民进行科技推广;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四是从事农业成果转化工作。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到农业院所或公司进行种子选育;二是从事种子生产、加工与贮藏方面的工作;三是从事种子检验方面的工作;四是从事种子经营与管理工作。
2课程设置调整
沈阳工学院秉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是以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不是单纯的技能型,也不是单纯的创新型,而是一个复合体。因此,在具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上,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理论培养注:考研数据统计从2010~2012年。图1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都有相应的措施,并且密切协调。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构成,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立足学院实际,对原有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一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例如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由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增加了某些课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在保证原有理论课学时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课学时。增加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相关网络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同时,鉴于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删除了园艺学概论、园林概论等几门与农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
3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大多要到基层工作的需要,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本校教师,还可聘请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和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进行教学。教学讲授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多联系生产实践,多讲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业技术;教学场所也不应只局限于教室,应多到实践基地、大棚中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采取讲授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指导自学等多种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3.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通过实验课教学、专业实践与实习、生产劳动、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地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过硬,就业后能够较快融入到工作岗位。
3.3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1)传统理论知识评价体系的提升
对于传统的理论体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保留考分评价体系。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是对设计师内涵修养的提升,是有别于操作能力培养机构和职业能力培训机构的最明显的区别。就评价方式提升可以调整变通,把选择题、填空题提升为案例分析;把简答题、论述题提升为科研论文;把一人一卷提升为自由组合,以组或个人为单位;把分数考核提升为合格与否。这样的提升不是单纯的考核形式的改变,而是对学生全方位知识结构的提升,将优秀的论文在校报或相关期刊上,既能提高学院科研水平又能提升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对于自由组合方式既能保留个人表现主义精神又能提倡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分数的淡化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对于评分攀比的微妙心理变化。
(2)实践考评体系向市场(行业)评价倾斜
实践考核的课程对于广告专业课程尤为重要,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和重点。现在的实践教学只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实践教学,二是校外课程实践教学,三是顶岗实践教学。而这三方面的问题除顶岗实习外情况都比较堪忧。校内实践教学主要还停留在书本案例制作比拼上,教师评定为唯一标准。校外实践教学是这三方面问题中问题最严重的,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少、实践基地建设少、实践基地距校区远。把实践教学演变为观摩教学,无法给予评价。顶岗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企业一线设计师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实习学生;广告公司办公场所较小,教师无法开展全面性辅导;学生能力较弱,企业经营者不敢把项目交给学生完成,参与或观摩成为无奈的选择,评价也就变成了格式化文本。只有把教师、学生放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真正走进企业中去这才是最好的选择。用项目完成效果来评价学生,用行业设计标准来考核学生,教师和学生在市场标准下共同成长。把实际实践操作落实到每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周中去,学生到企业中去加强学习。怎么样才能做到学生进入市场又不会影响他们的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有教师保驾护航的顶岗实习。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动嘴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这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二、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
学校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对于现代职业教育而言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作为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并一直坚持行业实践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实操型教师,我认为职业教育分为4个阶段:
1.知识积累,教师主导教学阶段。
2.真实项目教学,教师诱导教学阶段。
3.带队实践,教师辅导教学阶段。
4.毕业实习或上岗就业,教师远程解惑、学生创新阶段。原始的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由教师主导完成,通过引入项目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由基础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变。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行业、了解社会。真正的就业就是生存,而生存的质量则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意识,这只有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逐渐形成,教师主导地位的逐步退出,市场标准的逐步介入,才是培养学生的必由之路。
三、着重加强实践性项目教学,深入项目在项目中成长
[关键词]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探讨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为此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营销专业(培养柜组管理人员)订单式人才培养。2007年5月学院与新亚签订了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已连续招收了两届学生,从办学的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到了企业和广大同学的认同,现对培养模式探讨评述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我院的新生事物,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在全院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多次强调了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意义。首先,订单教育有利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其次,订单培养突破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再次,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另外,订单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学院安排首次营销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由招生就业处和经济贸易系共同完成,制定招生和教学方案,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较强责任心的老师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在全院各系进行了宣传,参加报名的同学要经过校企双方的面试考核筛选,条件符合者录取到“订单式”人才培养班。被录取的学生也要与学院签订“订单生”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我们树立起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与行业全方位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工学交替”、“模拟实训”、“实训——就业一体化”等多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运作模式,不断丰富其内涵,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密切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坚持“做学”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培养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走出一条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多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新路子。
三、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新路子
1.专业设置市场化。专业设置是开展好“订单”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主干课程设置、实训模块安排、专业开发条件等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决策。
2.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职业化。所谓课程模块化和职业化是与企业磋商探讨,就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研修课程作了全方位的整合,针对性地将订单培养目标学生进入企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必备应用技能课程纳入教学范畴,以实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模块化的充分融合。通过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与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订单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主要课程包括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的整合;订单模块是指根据订单企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课程的整合;实践模块是指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的整合。
企业部分实践课程内容安排表(营销专业)
3.课程建设合作化和综合化。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组织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管理第一线的企业家、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等联合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决策和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便切实将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转化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校企双方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调整到1:1左右,全过程设置校内实践教学,整段安排校外顶岗实践,保证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参与对“准员工”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较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及岗前教育,然后带课题(毕业论文)进入协议培养单位进行定岗实训实习。
4.教学方法多元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方法改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任务趋动法、案例法、行为引导法、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方法转换;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兼有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企业生产现场转换。
5.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提升职业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订单”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企业实践等,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6.考核方法多样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考核方法改变了传统“唯卷唯分”的观念,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采取“校企教学学分互换”的新模式;将高校教学课堂延伸至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企业;而企业培训、教学的考核课程成绩,可转移替代学院教学的相应学分。这一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扎实基础,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缩短适应期。考核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验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四、关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应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的要求,要逐步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2.应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是高职教育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现有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中,课程内容被人为地归入理论课和实践课。这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导致实践未能很好地支持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理论仅仅被用于考试,而没有被用于提高实践能力。因为未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理论,所以在课程建设上就是要真正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改变在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通过重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使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整个教学课时的比例恰当,并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3.协调处理好一般技能与核心技能教学的关系。“订单”教育就是要确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然后再加强其他非核心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将学术的知识和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应将更多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另一方面,必须在职业课程中充分体现本专业运用到实际中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提高基本学术能力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积极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传授系统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较为扎实和宽泛的职业技能。
4.正确处理定向性与适应性的关系。“订单”培养有很强的定向性,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订单”企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间隙、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这就要求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有很强的定向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进步迅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以及大量新工作岗位不断产生,必将出现较高的换岗率。为此,教学要确保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多岗位转换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同时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结合,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价值
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实际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过程。学校通过对区域内企业现状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发展的特征,然后选择实际操作人才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岗位,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它的推广价值在于:首先,订单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岗位针对性,又要兼顾超前性,并依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其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所需人才提出要求,学校结合企业及行业发展特点,与企业共同制定出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订单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将两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可将实训基地移至企业中,并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效果,也合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设备成本的投入。第四,学校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加强对教学计划执行、课堂教学秩序、学生思想道德等基本环节进行监控,而企业则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有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力求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第五,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除共同协作培养人才外,还可共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加强技术合作,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绿色化工行业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最开始绿色化工行业出现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严重,这就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绿色化工行业的发展,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绿色化工行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绿色化工行业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于绿色化工行业的认识较晚,导致了我国绿色化工行业的起步也较晚。但是,我国对于绿色化工行业的认识较为透彻,这就导致我们在处理如何发展绿色化工行业中投入的力度,并且受到了国家科技部门的重视。绿色化工行业的突出优点是:第一,最大限度地利用环保能源。较以往传统的生产方法不同的是,绿色化学化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所使用的生产能源,并且一般绿色化学化工所使用的能源都是绿色环保可回收利用的能源,在生产使用时都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材料,防止浪费,减少污染排放,从而节省能源,绿色环保。第二,反应物无毒、无害,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减少对外界的废物排放。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化工生产都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排放物质,这些排放物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但是绿色化学化工在生产之前都会将反应物生成的有害物质整体的化学结构进行重新排列,从而将有害成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除,这样既可以保留生产所需要的有效成分,又保证了在反应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负担。绿色化学化工从产品的根本上避免了化学化工生产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源头,绿色化学化工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第三,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子能源,有效节约能源。传统的化工生产一般只注重生产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没有能够被完全充分利用,一些有效成分被浪费了,但是绿色化学化工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重组材料内部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有效成分,在材料被利用的同时就减少了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排放。第四,确保了产品的绿色环保性。在过去那些传统的化工生产中,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也没有能力将生产材料的内部结构进行重组设计,生产的过程当中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但是如今的绿色化学化工注重科学环保,在生产之前会重新组合产品内部结构,保证了生产出的所有产品都是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的。
2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发展研究
即使人们都十分清楚绿色化工化学的优点与好处,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其高度重视,所以绿色化学化工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社会关注程度不够、发展模式单一、人才匮乏等。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将绿色化工化学进行全面推广与宣传,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产方式
虽然绿色化学化工产业已经兴起多年,但在全社会范围内,它还未能被深刻的认知与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良性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大平面媒体和网络、电视、广播对绿色化学化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对绿色化学化工有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2.2在学科教育上加大投入与合作,力求创新
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微观的分子水平的化学,还要依赖宏观的大规模的化工技术,因此,要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两者的结合与协作。国家应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的资金投入,建立与绿色化学化工有关的国家实验室以及教学基地,作为发展绿色化学化工的创新性平台,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并持续不断地为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3重视人才培养
在我国,绿色化学化工属于新兴产业,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长远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开设有关绿色化>文秘站:
(1)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是由计算机和化学化工等多个专业交叉融合而成的新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化学化工领域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去解决本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化学化工专业软件的运用,还要提高通过互联网获取化学化工信息的检索能力等。
(2)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与其它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实践性非常强。除了规定的上机练习实践教学外,在计算机命令和执行的演示,化学化工软件程序说明和运行的示范,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检索等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实践练习才能掌握,所以采用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课程的前沿性特点。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化学化工领域中问题的一门新课,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又是更新换代最快的一个学科,再加上化学化工行业本身飞速发展的特点,势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求相关知识前沿,及时注入最新的科技成果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不断拓展《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所涉及的范围异常广泛,所应用到的计算机软件也相当繁杂,而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一套较权威的专门教材。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动态的设计与管理。
(1)电子讲义取代纸质课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化工上的应用也日新月异。因此,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化工应用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新动向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反映当前该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和新动态,我们结合实际编写了本课程教学的电子讲义,取代了传统的纸质课本,不仅方便了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而且博众家之长,有效避免了一书独大的局限性。
(2)师生共同设计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和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结合《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的课程特点,由主讲教师公布教学大纲和重点,广泛征求往届学生和应届学生意见,采取了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共同完成学习内容设计的方法,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
3积极推进《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程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学手段改进和教学方法创新。在《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我们采用了2/3理论和1/3实践的模块教学形式。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与课堂上的教学相比,学生对于实践教学表现出更大的兴趣。通过上机练习实践教学不仅能巩固和融会贯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现代技术与传统模式相结合。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的理论教学模块中,我们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模式并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涉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内容,我们多采用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对于化学化工知识方面的内容,我们又运用了一些传统的板书和实物模型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现代技术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自主探究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培育、弘扬、规范和定型的。为此,我们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课后,教师要布置相应的课外练习作业,并辅导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4)大辅导与小专业相结合。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是化学化工所有专业学生的选修科目,选修的学生人数较多,但专业方向不同。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基础知识大辅导,模拟实践与具体小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5)师生面对面与网上互动相结合。
在《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教学中,我们不仅在课堂上面对面辅导学生学习,课下还通过QQ群、电子邮箱、微信群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了传统教学的内容和空间。
4优化创新《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程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优化考核方式,使教师由课程成绩评定的仲裁者转化为课程学习的鼓励者。因此,优化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优质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在《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的考核中,我们改变了一张卷子定成绩的传统方式,开展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并举的考核方式探索。为提高学生对上课、作业、上机操作等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也为了能科学合理的评定课程成绩,达到全面客观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目的,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上机操作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上机操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上机操作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课堂互动表现和平时作业等;上机操作成绩包括预习报告、上机操作报告和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期末考试成绩由理论卷面成绩和上机实践成绩两个部分组成。通过考核方式的优化,一方面促使教师做到多策并举、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既关注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目的。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