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1:0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像检索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口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 产业集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社会营销学科发展态势的计量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体育场馆的知识图谱分析 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Ⅱ的电子商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外学术创业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 CAJD电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古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创客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29-31.
[6]刘琨,胡新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4):33-36.
[8]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49-50.
[9]郑晓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161-163.
[10]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1-143.
[1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31-34.
[12]郭万牛,杨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01):119-121.
[13]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4-76.
[1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0.
[16]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1-82.
[17]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84-84.
[18]冯绚,孙岑,高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及内涵[J].管理学刊,2010(02):96-98.
[19]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9):126-129.
[20]许红芝.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169-17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就业能力视角下的首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11417030)。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该履行政府帮助、扶持毕业生就业的职责,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本文以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为例,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构想。
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来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高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和补充,是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随着网络时代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大学生就业无形市场即信息市场,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电子邮件、报刊以及其他通信和传播手段完成供求双方的联系、洽谈和签约过程。而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市场组织者为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就业洽谈和招聘活动。本文以重庆为例,就建立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作一思考与研究。
一、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概况分析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全国毕业生人数以每年超过50万的数量递增。2008年全国毕业生总数将超过550万,就业压力更加凸显,而重庆市将历史上首次达到11.5万高校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承担着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大学生人才交流,配置大学生人才资源,实现大学生人才社会化服务的重任,其现状如何呢?笔者调查了解,目前,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按主办者分类主要包括人才市场招聘会、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和小型专场招聘会。
人才市场招聘会的主办者是各类人才市场。重庆市人才市场共计98个,其中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个,区域性人才市场22个,基础性人才市场68个,网上人才市场(人才网站)7个。为数不多的人才市场招聘会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各类求职者,仅在极少数时间举办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
二、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问题
2004年11月,国家人事部为重庆大学生就业市场揭牌,该市场以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为服务主体,致力于解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各种问题,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推荐、就业指导、人事政策咨询、人才素质测评、网络求职、人户申请、档案托管及定期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服务,是当时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第一家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性人才市场。其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方兴未艾,逐步经历着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第一,人才市场招聘会服务大学生就业职能发挥不够充分。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但是,从人才市场从事的人才交流活动来看,其服务大学生就业职能的发挥不够充分。一是服务目的明确性不够。人才市场招聘会单纯追求企业赢利的经济效益,忽略扶持就业的社会效益,在招聘活动中,不管单位性质、无论岗位质量,只要招人交纳展位费都欢迎人场;不管学历水平、无论专业水准,只要找工作买门票都欢迎人场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人才市场招聘会的招工单位良荞不齐,鱼龙混杂,这既影响了各类人才(包括大学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求职择业,也严重损害了人才市场的社会声誉;二是服务功能系统性不够。就重庆市现有人才市场看来,占地空间面积狭小,面试模式简单陈旧,后续服务手段匾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才市场在满足企业和人才多元需求方面显得力所不逮;三是服务大学生就业针对性不够。重庆市人才市场有的由政府举办,有的由民间个体举办,政府举办的区县级人才市场较少涉及大学生人才服务,也有一般仅针对本籍毕业生,范围不够广泛;其他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学生专场也很少,尽管这些人才交流会都不排斥毕业生,但由于其参会单位质量不高和缺乏针对性,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一形式成功就业的比例很低,因此,这种运作模式下的人才市场无法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充分发挥服务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不够强效。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具有规模大、壁垒少、选择面广等优势,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上仍显捉襟见肘。一是安全隐患制约双选会的规模成效。重庆市毕业生综合性双选会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都是由市教委统一协调,在集中的时间内(通常为15天左右)连续举行,一般为市教委主办一场(2006年文科、理科分场举行,2007分专业大类举行),各主要高校分别举行一场,总量在20场左右。这种集中统一的双选会形式由于参会学生人数众多(个别双选会参会学生超过万人),组织单位运作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规避意外事故发生,市教委在组织重庆市毕业生双选会时,不仅进行文理分场,而且有意识地控制参会单位数量,从而限制了双选会的规模,也影响了双选会的成效。二是参会单位准入资格审核难度大。重庆市各综合性双选会参会单位数量一般在300家左右,个别高校双选会参会单位数量甚至超过500家,参会单位中既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也有三资、民营等企业,行业覆盖广,既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小型企业,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尽管组织者在企业资质审核程序上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受人手、经费等限制,不能排除个别运营不规范的企业或借招聘名义进行企业宣传的单位参与招聘,从而导致参会单位质量良秀不齐,增大毕业生择业就业难度。三是人才供需双方双向交流浅尝辄止。由于参会毕业生人数众多,双选会现场空间地域狭窄,供需双方无法进行深入沟通,用人单位的多数考察招聘形式难以实现,从而无法完成有效的双向交流,双向选择停留在面上感觉,导致用非所需、录非所愿的情况发生,人为增加毁约行为。
第三,小型专场招聘会引导大学生就业不够高效。小型专场招聘会属于定单招聘,根据所需,寻求所用,避免了供需双方在双向选择中面临多元选择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缺陷,最大的弊端就是成本与效果不对称,由于就业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人才需求信息没有规范的交流渠道,就业市场有效信息不畅,小型专场招聘会的参会单位单一,应聘学生专业较为单一,在解决就业高峰形势下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只能是烛火微茫;学校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涉及场地安排、会务服务、人员接待等一系列事务,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组织的专场招聘越多,投入越大。显然,小型专场招聘会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中不够高效。
三、对建立重庆市大学生专业就业市场的思考
第一,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要素。所谓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是指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专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经常性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培训测评以及其他就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的具有明显公益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很明显,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主体是大学毕业生和招聘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非大学毕业的其他求职者及其对应的招聘单位不是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涵盖大学生就业的一切事宜,从求职前的培测评等就业指导到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招聘会的举办以及毕业生人事等后续服务,甚至可以包括毕业生就业派遣;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性质必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其区别于其他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根本特征之一。为保障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公益特征,其管理主体必须是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联合体。重庆人才市场也挂“重庆大学生人才市场”的牌子,但其服务对象众多,缺乏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针对性,而且公益性不明显,因此不具有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随之相关的竞争也越来越强,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也越来越多。现在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对其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上了日程。开展就业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清社会现状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掌握就业技巧,使其更快的适应就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我国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当代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养成,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开展;其次,现代大部分人的心理素质低,抑郁、自杀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减少内心阴暗面的形成,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正确并积极的面对就业中出新的困难并进行解决,养成坚韧不拔的耐力和性格;然后,帮助大学生提高的环境适应能力,使之快速的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状况,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再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外界的环境的急剧变化。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的东西越来愈多,并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业也是一样,就目前来看,虚假的就业信息不断增多,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欠缺,容易受到蛊惑和蒙骗,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防患意识,避免上当受骗,有利于保证大学生的安全就业。
(二)促进高校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高校通过在就业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样一是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载体等,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育人范围,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国家的就业优先战略为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可以推动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无缝对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面和满意度,保持国家的总体就业局势稳定;二是可以为国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思想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大学生就业问题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压力,消除可能因此带来的社会综合治理隐患;三是可以在学校与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深化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顺利从学校迈向社会,快速转变角色投入职业生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面对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大学生就业面临空前的压力,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感,而且引发了比以往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切实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思想状况低迷、工作选择趋向功利性以及心态不稳定性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较少
经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目前有关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文献有11590条,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有8272条,而研究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仅有38篇。而且,通过对这3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研究过于集中。这些研究,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但难以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首先,普遍采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或常规思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法、途径等方面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结合不紧或契合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其次,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过于集中,主要是在毕业前进行短时间的集中教育,甚至是在已经签定完就业协议后进行,实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不够合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还需要教务、宣传、后勤、教学多部门联动,我们应根据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实际整合多方力量、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为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针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传统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工作方式,确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一)教育内容模块化
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就业形势教育、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择业心理教育、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教育。我们应将上述内容进行模块化建设,形成课程或讲座专题,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育对象分类化
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定的层次、时间花费的多少与精力投入的多寡,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的多变性、差异性,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区别对待。一是区分是热门专业学生还是常规专业学生;二是区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三是区分是传统专业学生还是新专业学生。
四、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认为,要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真正成为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2]董平.金融危机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势分析及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论文摘要:地方农业院校在推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既有其它各类院校同样存在的普遍问题,又有自身独特的矛盾困难。本文从地方农业院校存在的各类问题出发,探讨加强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及对策。
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并称当前高校学生三大压力。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就业水平和质量成为衡量教育回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学校的利益,还关系到社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破解就业难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既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检测指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根据江西农大近两年来毕业生择业行为调查结果,提出加强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有关对策。
一、地方农业院校推进大学生就业凸显的特殊问题
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剧增,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的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化,高校与社会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等,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除了面临这些普遍的困难和问题,还存在不少特殊的矛盾和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容易与不被看好的现实矛盾
农业院校的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相比,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师资实力优势明显,就业平台开阔有效。同时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大型农业公司不断涌现,极大地刺激了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农业院校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普遍看好,常规就业率通常较高。但从事农业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存在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较大、工资待遇偏低等情况,因而既不被他人看好,也不易被自己所认同。容易就业与不被看好也就成为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对很现实的矛盾。
2.“农”字当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农”帽尴尬
因为招生时,很多农业院校处于“冷门”的窘境,加上社会传统思想观念对农民的偏见及农业产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等因素,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遭受更多的冷遇。只要是“农”字当头,即使是非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经常面临各种尴尬:一是把非农专业与农科专业互相混淆,如有的用人单位简单地认为农大的经济学专业就是农业经济学,农大的机制专业就是农机专业,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毕业生拒之门外。二是对农业院校的非农专业毕业生产生疑虑,认为农大就是培养农科类专业人才的。“农”字当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程度的信心缺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态度不容乐观。
3.人文素质优势不足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晕轮效应
因为历史的原因,地方农业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专业的要求,而人文学科建设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农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欠缺。人文素养方面的欠缺在就业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交往礼节、应答技巧等,一方面或几方面不成熟、不老练、有瑕疵、有破绽,而面试经常“一试成定局”,因此农业院校不少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不错,为人诚恳上进,却因为某一方面的不足导致了“一丑遮百俊”的识别“晕轮”,在激烈的竞争中败北,失去了较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4.生源差异对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剪刀差”
与其他各类院校相比,地方农业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跳出“农门”的愿望十分迫切,非常希望能够在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就业。与来自城市的学生相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接触、就业判别方面处于劣势,更加限制了农村生源毕业生到城市就业的空间,形成了就业竞争的“剪刀差”,对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心理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地方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
1.目标定位
针对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十分重要。开展大学就业指导的目标定位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目标定位,二是个人目标定位。教育目标定位,就是要把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纳人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大学生自主择业,大势所趋。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必修内容,而且还必须要有数量规定,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业余辅导。个人目标定位,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要把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兼顾起来,要把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顾此失彼。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自立生存,同时又要认识到,今天的所有经历都是对明天进行的有效投资,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既要兼顾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又要兼顾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2.基本原则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要遵循个性化、多样化、全程化、科学化的原则。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老师、政工干部、专职指导老师的作用,尽可能结合个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及时消除疑虑,培养乐观的就业心态。特别是农科专业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树立艰苦奋斗谋求长远发展的志向。在不违背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就业选择。要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指导,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临时抱佛脚。要遵循大学生心理生理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开展科学指导。只是为了满足就业需要而开展就业指导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三、加强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探析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和困惑,归根到底是因为毕业生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变化所致,地方农业院校学生也不例外。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关键是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增强大学适应就业形势变化的能力。加强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系统全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讲求实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建设就业指导队伍。要按照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专职指导老师为骨干、政工干部为主体、专业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参与的就业指导队伍。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积极开展就业调查,经常组织研讨交流,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积极发挥专业老师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
2.开展就业知识教育。要把就业指导课纳人必修课的范围,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开展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中开展丰富的就业实践锻炼活动,鼓励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就业有全面清晰的认识,消除毕业生面对就业产生的“头一回坐轿”的羞怯惊恐心理,避免因为自身失误造成用人单位对自己的误解,逐步消减因为人文素养优势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淡化“一丑遮百俊”的晕轮效应,从而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充满信心,从容应对。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就业辅导员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关键词:就业心理危机;大学生;理论模型;干预研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数量随之激增,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周期延长,初次就业的薪酬减少。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本身具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因承受压力能力的不足,出现了失眠、厌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信号,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的心理现象,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学生工作者如何及时地发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患,从而开展相应的干预工作,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什么是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
要解释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首先要从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说起。心理危机是指当当事人面临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或重大生活事件时,表现出的思维或行为的紊乱及困扰,并导致当事人心理表现为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当事人意识到刺激事件超出自己的应对能力,心理平衡被打破,而非刺激事件本身 [1]。而心理危机干预是从心理上解决当事人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2、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就业心理危机特指对于毕业生而言,由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无法自己排解就业压力,在生活事件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以往生活经验和现有生活条件均无法克服的困难,使毕业生于痛苦、焦虑、不安的状态。可见,就业心理危机的发生,是毕业生面对就业生活事件时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所谓就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就业压力导致毕业生出现心理危机状态时,心理干预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帮助、引导毕业生摆脱危机状态,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避免当事人自伤或者伤及他人;二是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在毕业生处于就业心理危机期间,有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心理干预者帮助毕业生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和减少毕业生由就业心理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焦虑或压抑的不良情绪状态,使当事人学会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与健康行为,从而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型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以及社会资源工程模式 [3]。
平衡模式认为,心理危机中的个体通常处于一种心理失衡或情绪失衡的状态,以往的应付机制和问题解决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情景的需要,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心理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事件的错误性认识,通过改变当事人不良的认知和思维,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的概念,当事人就能够获得对生活危机事件的掌控。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环境和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危机是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因此,心理干预者应当引导当事人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社会资源工程模式是在给某些社会团体面临心理危机时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包括给予当事人以教育、支持和训练。目的在于当心理干预人员有限时,通过提供最初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的痛苦,使团体内部的心理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践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4]:一是阶段划分理念,将心理干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二是整合性倾向,即把不同的心理干预模型加以整合,以便使心理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三是特异性发展,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压力情境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从而发挥心理干预的特异性效果。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是根据危机管理理论和心理危机的干预理论,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应对心理危机的各种资源,形成预防就业心理危机预警的工作机制,规范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和方法,使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预的过程主要包括3个步骤,即教育阶段、技巧建立阶段和应用阶段。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的教育阶段,咨询师首先需要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然后需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解释、说明就业心理危机的应激反应,教导当事人分辨出情绪、行为、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反应,协助当事人对就业心理危机的本质有较好的了解。本阶段侧重于为当事人提供信息和支持,帮助当事人接受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与自身反应,鼓励当事人面对就业危机,表达、宣泄与消极事件相伴随的情感。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让当事人接受、理解就业应激现象是自然现象,了解正常的应激反应。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建立阶段,重点在于提供给当事人各种应用在就业压力情境中的专门的行为与认知应对技术,包括放松训练、从众、认知预演和自我指导等。这个阶段也包含直接行动,诸如:收集焦虑、恐惧的资料、明确地确认何种情境会带来压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减低压力,以及学习有关的放松方法等。技能训练包括认知应对技能,让当事人了解适应与适应不良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不同的自我暗示方式,并不断地反复练习。咨询师要帮助当事人认识其所具有的应对资源,并同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通过治疗改善当事人否 认回避现实的错误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治疗时既要尽量消除应激事件的影响,也要注意改造当事人不良的个性特征。
比如说,可以使用暴露疗法减轻当事人的恐惧和焦虑的状态。通过反复的重复暴露于与就业压力有关的产生不良反应的过程,使个体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而焦虑出现之前的触发因素则可能丧失作用。还可以采用认知治疗的技术,教会高校毕业生识别就业危机相关的或症状相关的非理性信念,这种信念可能影响他们对境遇的反应和导致强烈的负性情绪。高校毕业生学习以逻辑的、循证的方式去挑战他们的思想或信念。咨询师帮助高校毕业生评估可供选择的解释,因此判定信念是否有益和是否准确反映现实,如果不是,就需改变和修正那些不合理信念。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阶段,重点放在将认识和行为改变从治疗中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并予以维持。教导高校毕业生应对技能显然是一种复杂的程序,依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同。对当事人而言,单单暗示他们新的观念和应对策略尚不足以导致改变,他们必须练习新的自我暗示,并把新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四、结语
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给予处于就业心理危机中的当事人以帮助和支持;其次是要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鼓动他们利用自身的潜能来解决问题。广义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融教育、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预防、干预为一体,它不仅要关注己经出现就业心理危机的学生个体,也要从群体的角度抓好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问题预防机制的建设。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更多是从狭义上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出发,来寻求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问题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志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2]梁军.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