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0:48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管理论文

第1篇

1建筑管理和管理体制不适应

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未能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正常的开展,企业的管理要考虑企业的运行成本、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安全教育,然而在这些项目的实际运作中,却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都与国家的管理体制不相匹配。没有做到管理到位、有责必究,安全责任制和施工责任制没有得到好的落实。导致企业发展没有长远目标。

2工程监理程度不够

做好工程监理工作,是建筑企业完成好某一项目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目前,很多建筑企业聘请的监理人员学历普遍比较低、资历低,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达到工作要求。监理技术员或者是监理工程师一定要全程跟踪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将标准和施工图纸执行到位,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监理人员很难做到这些。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工程都成了豆腐渣工程。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浪费了国家的能源,损失了国家的财产。

3工程项目管理权责脱节

我国部分施工企业的分配、用人、劳资制度改革滞后,常常存在有责无权、权责脱节等现象。传统的计划分配形式使得责权利没有统一性的机制,责任和利益不对等。这是建筑管理常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4施工机械、材料质量不合格

一些建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原料的采购上随意的降低采购标准,完全不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一些不合格的原材料应用到建筑项目中去。同时,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合格的原材料也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了工程质量。很多建筑企业在对建筑机械的使用上不能够严格把关,引进了一些陈旧和淘汰的施工机械,甚至一些新的先进的施工机械都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更做不到及时的检查和维修,严重的影响了施工进度和质量。

二建筑管理的相关措施

1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众所周知,安全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挂钩。但是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内容。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从基础抓起,每个施工环节都要监督到位,施工前,一定要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施工人员要做好防护措施,包括劳动保护用品的佩戴、安全教育工作的培训一定要落实到位,安全员或者是安全工程师一定要亲临现场。

2制定合同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的要有自己的法律专员、合同专职管理者,在进行某一项目的施工前,建筑企业要与项目使用者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所规定的内容一定要体现双方的合法权益,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签订,施工方一定要派专人进行合同的管理工作,并严格按照合同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施工。同时要将项目所签订的事项报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

3培养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工程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我国工程建设人员多为普通农民工,缺乏基本的知识培训。多数的工程建设单位没有对新招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导致技术人员和工人都不懂得施工现场的基本常识,这给施工质量控制造成了许多的麻烦。倘若要提高施工的质量,就要严格的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做好工程职业素质培养,才能让现场施工人员基本了解施工中的状况,快速处理,杜绝隐患。

4开展环保施工

现在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的严重,一定要按照国家环保法的规定进行施工,尽管选择环保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严控施工机械、材料的质量

施工时做好材料的选择、进场验收、保管和周转材料方面的工作。材料根据自身的品种、型号分区的堆放,设置标识和编号,建立台账。根据施工的流水段,划分好材料的计划用量,实施分批进场,避免积压周转材料造成经济损失。及时清理用完的材料,并加以归类,去除多余的材料。根据施工工艺选定施工机械,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布设。购买的机械要选择经济实用型,注重运行的质量。使用大型机械,要注意安排操作人员定期检查并填写资料表。

三结束语

第2篇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管理效果。因此,信息工作必然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了建筑管理的整体水平,这也与建筑管理工作的繁杂性密切相关。可见,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提髙信息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

阻碍了信息工作的进程建筑单位负责人或领导的重视程度是信息工作能否体现自身地位,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宄其原因,在于很多负贵人一味的认为建筑质量才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选武器,其他的工作都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如此一来,建筑管理得不到重视,使得信息工作处于滞后状态。专门的信息工作机构更是无从建立,直接影响了信息价值的成分发挥。

2信息工作人员素质不髙

工作效果不明显建筑管理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信息工作的重要作用也毋庸置疑,其需要一个优面的工作队伍来参与完成。然而,很多建筑单位并未认识到信息工作团队的重要性。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欠缺,影响了信息存储、传递、利用、共享等方面的效果。同时,一些工作人员职业操守存在间题,不利于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信息的真实性都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影响建筑管理的工作质量。

3硬件设施跟不上发展要求

影响信息工作整体效果建筑管理信息工作不需要嘴上功夫,而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此,提供实际行动完成信息工作,还要依托必备的硬件设备设施。然而,很多建筑企业或单位恰恰缺少配套的硬件设备设施。如此,信息价值得不到及时开发,信息工作的开展效果不佳,必然影响建筑管理的整体水平,给建筑管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提髙建筑管理信息工作水平的积极措施

我们必须在西安市中寻找突破口,在透彻分析影响建筑管理信息工作的消极因素后,采取妥善有效的措施,确保信息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此,信息工作才能实现收益,呈现出预期效果,推动建筑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显著提升。

1转变负责人或领导的守旧观念

有效推进信息工作的进程首先,学习是武装自身头脑的首选途径。建筑单位的负责人或领导应当懂得学习对于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认清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认清建筑管理的重要地位,并明确信息工作与建筑管理工作的内在联系。这样,负责人或领导才能基于现实状况,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负责人或领导的重视,必然夯实了信息工作的基础条件.其次,建筑单位的负责人或领导要明确专门管理机构对于信息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可以会同其他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并听取基层工作人员的想法,商议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定位机构的性质,明确机构的权责,并随之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细贝。最终,信息工作会在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中进行,从而发挥出信息工作的优势,促进建筑管理工作前进。

2着力提升信息工作人员素质

为强化工作效果提供保障首先,信息资料具备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也是其利用价值所在。因此,若想顺利完成信息工作,促进建筑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使信息工作的实际成效得以体现和巩固。建筑单位应当为工作人员提高更多的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还可以提高树立业务典型等方式实现。其次,除专业素质外,信息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建筑单位的负责人或领导要时刻督促工作人员树立起应有的职业操守,还可以与培训机构或老师沟通,强化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内容。当然,负责人或领导也要鼓励管理人员实现自我学习,增强纪律意识与废了意识,提升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如此,才能成分保障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及时更新硬件设备设施

跟上建筑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首先,建筑单位要腾出一定的资金来为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硬件设备设施方面的保障。同时,在需要资金投入时,确保资金投入及时,力度到位。当然,还要对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核查,坚决杜绝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如此,硬件设备设施更新的资金有所保障,才能实现更好的开展信息工作。其次,信息工作机构也要配置专门的硬件设备设施维护人员。这样,一旦设备设施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维修和养护,不会耽误信息工作的开展。当然,工作人员还要注意与建筑单位负责人或领导的及时沟通,将更为实用的设备设施信息传达给领导,实现设备设施的及时更新,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利用和共享口

三结语

第3篇

1.1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土建、水电气网线路等多元技术的频繁交叉,涉及到成本、质量、安全等众多环节和影响因子,所以必须运筹帷幄。在具体工程施工前,必然要求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人员预先做好与建设单位、承包方以及各级分包单位的施工图纸会审工作。梳理工程重点难点、工艺需求、人材机需求等,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发现问题,做好相关技术问题协商,保障工期和质量。

1.2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研究图纸及相关建设技术要求之后,参与施工人员需要在工程动工之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科学组织人员,合理安排工序,科学设计结构,恰当材料设备选用,规范质量标准等。通过技术交底,明确工程质量要求,比对自身技术实力,分析风险范围,开展针对性方案设计,明晰施工安全问题。

1.3相关部门协调方面建筑企业内、外部协调性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和建筑工期。因此,建筑施工管理方式应化粗放式为精细化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具体工作内同,明晰责任也义无,以提高建筑施工的流畅性。此外,建筑管理部门应与设计部门以及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建筑管理上提升主动性,力求部门将有机配合,管理到位。

1.4安全预控工作安全管理是建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建筑管理人员要加强工地现场研究,针对风险因素科学调研,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并尽量做好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补救工作。另一方面,建筑子系统多,工作量大,部分建筑企业为保证工期进度,大量应用未经相关培训人员,给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到来隐患,因此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切实将安全管理视为重要管理内容,落到实处。

2施工阶段的科学管理

2.1施工人员管理庞大的施工作业人员是建筑施工的主体,各建设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质量意识、技术水平、身体机能、心理素质等最终构成建筑的基因。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科学组织并充分发挥建设人员的群体素质,将直接对建筑工期、建筑质量、建筑安全的控制产生影响。一方面,建筑项目部可以通过内、外部人力市场综合考察和录用施工人员,并坚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技术教育和培训,预先严格考核防微杜渐。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刺激施工人员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和自控水平,最终有利于科学化建筑管理目标的有效达成。

2.2材料设备管理建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生产活动,其材料设备的控制对工程总质量有直接影响。首先,各类原材料、半成品、结构件等施工材料物资,是建筑最基础的物质形态,最终转化为建筑物质实体,故对建筑的管理离不开施工材料的管理。应遵循我国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条例规定:物资材料应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须符合工程质量标准并进行复验。其次,建筑中需用到运输、起重、检测检验、计量工器具等机械,只有对这些相关设备进行有机、有序、协调使用,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工期和质量。所以,应科学展开设备调集、采购和选型工作,根据施工要求和标准,做好施工设备的进场安装、调试和检测,并根据工具体作业需求控制好设备性能参数,确保其精度和安全性。

2.3施工技术管理当前,国内建筑总分包市场并不完善,总包、分包单位多处于不同层次,存有技术水平差异。因此,在构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机系统时,要全方位分析差异性的存在,科学分配资源,规范施工方案、方法工艺、技术标准,合理管理各环节、各工程部分的施工技术。同时,打破分包合同的局限性,将整体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贯彻到各部门、各环节,形成统一负责的树状管理体系。此外,各层次的各施工单位在各施工阶段应进行同步协调,加强协调配合工作,相关人员的调度工作。

2.4施工环境管理建筑施工受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包含既有环境因素和后发环境因素。既有因素即建设前已经存在的客观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地质、水文、气象、周边建筑等方面,这些既有的因素一般难以消除和避免,在施工前应科学、全面做好施工地点环境考察,避免后期工作陷入被动。其次后发环境因素,即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天气、气象变换因素,如,风、雨、雾、热、冷等,需要管理人员注意天气信息,及时根据气象资料进行预测和分析,强化施工措施,或者落实人员、器材,各方面做好防范,消减消极环境影响,以免延误工期、增加成本、影响质量和产生事故。

3竣工验收的科学管理

3.1验收检查科学化在多高层建筑工程竣工后,最主要的管理工作为技术评价,涵盖对建筑的工程进度、安全措施落实、建筑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要以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比对竣工建筑度量结果。另一方面,判断竣工建筑是否达标,如果验收不合格,则必须及时探讨针对措施开展补救,如有必要则需重新返工,直到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3.2完善工程技术档案施工技术档案是施工整过程的原始记录,更是工程设计检验、技术考核、质量验收的文件依据。施工技术档案应详记录工程验收、设计变更、工程质量事故及处理记录、竣工图等,其中,竣工图应在建筑各部分子系统完成后,分阶段科学绘制,总工完成后,严格按程序交付建设单位,同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档案馆备案。

4建筑科学管理的发展展望

4.1建立科学管理组织建筑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离不开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防控体系,分工合理,权利明晰、责任明确使建筑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其次,建筑管理工作组织的有机整合。长期以来,我国建筑管理工作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个人,管理相对混乱、无序,因此建立统一的建筑管理组织是管理协调性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合力、向心力,才能抓好建筑管理。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可见建筑管理划为三个层次:决策层负责建筑管理规范、条例的制定;执行层执行具体的筑管理;监督层对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进行评估和监督

4.2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全面、完整、快捷的信息,是高效率建筑管理的基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应用也日益广泛,从而为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条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建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繁琐的建筑管理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处理,提高风险管理的工作效率,为科学建筑管理贡献力量。

4.3重视建筑管理文化建设大力进行建筑管理文化建设,提升管理从业人员管理意识、优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创新管理思路,培养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他们在工作自觉地执行建筑管理的制度。同时,发扬其他建筑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加到建筑管理中来,为建筑管理建言献策,形成广听意见、广纳建议的科学化建筑管理文化氛围。

5结束语

第4篇

在开工前,总承包方向监理单位提交相应的材料,以便监理单位进行审核。在施工过程中,总承包方要配合监理单位的审查,严格执行监理单位批准的施工方案。对于施工中需要的材料、设备,要向监理提交产品合格的相关资料,定期要监理单位报告工程的进展情况。

2与分包商之间的协调

总承包方和分包商要及时进行沟通,并就合同的内容进行策划和分析。总承包商要确定各承包单位的责任,规定双方承担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各分包方出现了施工问题,要及时反映、及时解决;总承包商为分包商提供相应的支持。

3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

总承包商要掌握好政府部门对建筑管理的相应文件和政策,熟悉具体的流程。在工程开工前办理好相应的手续;在施工中,总承包方要遵纪守法,并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如果工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等要及时上报。

4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4.1解决方案分析。1)加强质量管理。a.在加强质量管理中,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是首项措施,可以通过执行岗位培训方案来实现,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实例剖析、与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状等方式来告诫施工人员质量问题对用户的危害性问题。b.可以通过严格核查施工工程质量来提高工程的质量,当施工工程完成后,严格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来验收建筑工程,并执行自查、互查、检查的方案,严格执行各项质量工序验收制度,并履行验收签字程序,例如验收不合格的产品不能投入使用,严格执行质量整改和闭合制度。c.可以通过加强监理来提高质量,设立独立的监理单位,监督单位能严格执行自己的权利,将易发生质量问题的环节作质量控制的重点,在监督过程中重点检查这些环节。2)减少环境污染。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噪声污染和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最为严重,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错时施工,及将噪声较大的施工项目安排在白天进行,所以可以避免在也将打扰民众休息;要及时的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机械设备进行更新及必要的改良,提供其施工效率并减少噪音污染。对于水体污染,因其会导致民众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对于施工过程中排除来的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到江河里面,应该先将污水沉淀,然后再排入市政管网里面,建筑设备使用燃油等产生的油脂类应该集中处理,不能随便排入水管网和附近其它江河中。3)加强造价管理。a.应该做好各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例如在项目正式施工之前,需要相应的部门做好各个环节的经济成本核算,然后根据该经济成本核算制定出相应的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计划,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b.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管理来加强造价管理,加强施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就能相应的避免项目的返工。

第5篇

关键词板式住宅热计量户型体形系数户型修正系数

一、引言

最初提出实行"分户计量,分室控温",是以节能为主要目的,对节能住宅室内采暖系统提出的要求。由于供热体制的改革,对既有住宅建筑供暖系统实行分户计量的改造工作,也迅速发展起来。如果室内采暖系统做到了分户计量与分室调节,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住户对室内温度的不同要求,这是采暖用"热"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采暖用热量的多少和住户负担的采暖费用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住户的节能积极性,其节能效益是非常可观的。[1]

1.户式热表计量值修正方法研究

我国的大部分住宅都是公寓式住宅,对这种类型的住宅实行户用热表计量,不能仅以每户热表计量的结果直接作为收费的依据,这一点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已达成共识,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目前,主要修正方法有以下四种:

(1)对不同集团的房价进行修正;

(2)对不同住户采用不同的单位热量热价;

(3)将屋顶、山墙、地面的传热损失作为公共热费,进行分摊;

(4)户型修正系数。

四种修正方法各有千秋,选择修正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1)修正方法要简单,可操作性强

(2)要准确,既将热消耗的先天不公正加以修正,又鼓励住户的节能积极性;

(3)要简单、易于理解,不仅要业内人力认可,还要得到居民的认可。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第三种方法,将建筑中的屋面、山墙、地面作为整栋建筑共有的,通过这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作为公共热费由整栋建筑的住户平均承担,而将每户的外墙(除山墙)作为该户的自己承担的热费,事实上有些建筑中,外墙的传热损失也是应该分摊的。本文作者在文献[2]提出根据户型体形系数确定户型修正系数的观点,并对试点建筑--哈尔滨人和名苑节能住宅的几户不同位置典型房间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测分析。户型修正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户型体形系数与整栋建筑体形系数的差异反映出各户围护结构的个性特征与整栋建筑围护结构共性特征的差异,且综合考虑了屋顶、地面、山墙、外墙及楼梯间隔墙的影响。

2.公共费用分摊

在采用户用热表计算的多层公寓式住宅建筑中,一般仍需要设置计量建筑用热总量的热量表,各户热表计量的热量之和,应小于总表计量的热量,二者之差应是楼梯间散热和管道的热损失,这部分也散失在建筑物内,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户内温度。因此其费用应由住户承担。

(1)

式中:Qg--各户所应负担的公共用热量,W;

Ai--各户建筑面积,m2;

Qb--整栋建筑热表计量的热量,W;

Qi′--修正后的各户采暖用热量,W。

3.户型修正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户型修正系数用来修正各户热表的计量结果

(2)

式中:Qi′--修正后的各户采暖用热量,W。

ai--户型修正系数,按式(3)计算。

(3)

式中:Qi-c--建筑耗热量计算结果,W。

总体上说,中间层靠山墙户型的体形系数接近于整栋建筑的体形系数,因此其户型修正系数接近1.0;中间层中间户型的体形系数小于整栋建筑的体形系数,因此其户型修正系数大于1.0;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体形系数大于整栋建筑的体形系数,因此,其户型修正系数小于1.0;底层顶层向山墙户型的体形系数最大,因此其户型修正系数最小。为进一步研究户型体系数与户型修正系数的关系并分析影响户型修正系数的其他因素,选取表1中的建筑进行计算。

计算模型的主要参数表1

序号建筑名称建筑形状朝向建筑面积(m2)体形系数户均面积(m2)特点

1泰海小区38号板式南北6924.264.280.21一梯三户

239号5203.374.320.23一梯三户

342号5772.882.460.23一梯两户

444号5670.185.90.23一梯两户

(1)按建筑耗热量指标比例分摊热费

在确定户型修正系数时,应该按建筑实际耗热量,也就是计量时间段内消耗的热量比例确定,不能按热负荷比例确定,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热负荷不包括生活得热,计算热负荷时将生活得热按供热量热裕量考虑。但在建筑实际的热平衡中,生活得热是不可忽视的,而且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中的生活得热有所增加[3]。尤其是具有调节功能的室内采暖系统的住宅,生活得热等免费能源的利用是降低采暖费用的有效手段,必须充分考虑。图1、图2给出了按热负荷比例和按耗热量指标比例来确定户型修正系数的计算结果。

图1泰海小区44号楼耗热量指标和按热负荷计算的户型修正系数对比

图2泰海小区39号楼按大批量指标和按热负荷计算的户型修正系数对比

对于户型体形系数与建筑体形系数接近的房间一说,是否考虑生活得热对户型修正系数影响不大,但对于体形系数较小的房间来说,按热负荷比例确定的户型修正系数略小;对于体形系数较大的房间来说,按热负荷比例确定的户型修正系数略大。

(2)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影响

在文献[2]中定性一地分析了节能住宅与传统住宅,户型修正系数的没。户型体形系数越大,户型修正系数越大,对于节能建筑,变化的趋势较传统建筑平缓。但二者在数值上的差异通过几栋典型建筑计算的情况见图3、图4。

图3泰海小区39楼户型修正系数

图4泰海小区44楼户型修正系数

无论是节能建筑还是传统建筑中,中间层靠山墙的户型修正系数均接近1.00;而对于中间层中间户型、底层、顶层中间户型、底层、顶层靠山墙户户型修正系数因建筑围护结构构造不同而不同,节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约差20%。节能建筑中间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1.20;传统建筑中间层中间户型系数约为1.40。节能有建筑底层、顶导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80;传统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65。节能建筑底层、面层靠山墙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70;传统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50。

(3)朝向的影响

对于一梯三户的板式住宅建筑中,存在着所有围护结构均朝南向的中间户型,与既有南向围护结构、又有北向围护结构的房间相比,同样户型体形系数的情况下,其传热损失小,因此,户型修正系数应增大,中间层中间户型修正系数增加20%,顶层中间户型修正系数增加10%,见图3中点1、2、3、4。

(4)户型修正系数影响因素的确定

对于几何形状比较简单的板式住宅,户型修正系数相对变化不大,但对于几何形状复杂而且各对于几何形状、面积差异较大的建筑,其户型修正系数必须单独计算,户型修正系数受到室内外温度差、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户型体形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时应考虑式(4)给出的各因素。

(4)

式中:km--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W/m2K;

si--户型体形系数;

c--朝向修正;

Δt--室内外温差,K。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本文给出了板式住宅中不同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将板式多层住宅各户因为位置不同引起的热消费不公平以简单的、固定的系数加以修正,可操作性强易于理解。

(1)中间层靠山墙的户型修正系数为1.00。

(2)节能建筑中间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1.20;传统建筑中间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1.40。所有护结构均为南向时,中间层中间户型修正系数增加20%。

(3)节能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80;传统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65。所有垂直护结构均为南向时,中间层中间户型修正系数增加10%。

(4)节能建筑底层、顶层靠山墙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70;传统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50。

(5)对于热计量中由于相邻房间温度不同,引起的传热损失如何修正等其他问题,本文未涉及。

参考文献:

1.陈科,集中供热中的热量计量,区域供热,1997.5:15-17

第6篇

项目管理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而实行的监督与管理。在进行项目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得到建筑企业的认可与委托,然后再通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施工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并对工程造价的数据进行验证,并且对相关设计进行改进后对项目进行招标。项目管理的特点与建筑工程一致,建筑工程的施工时间影响着项目管理的时间,这两者的时间应该是统一的,项目经管需要一直持续到工程完结。项目管理可以调控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有建筑工程的在施工量比较大,需要的施工人员很多,有的建筑工程工作比较复杂,需要的人员不但包括力工,还需要很多的技术人员,例如电工、设备操作员等,而施工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具有差异性,项目经管可以有效的调控这些人员的工作,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保证工作的有效展开。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项目经管涉及的工作量很多,内容比较广,所以项目经管中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团队内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水平的提升,必须保证涉及的方方面面工作都有专业的人才去管理与监督,团队内的人员必须本身具备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2建筑项目经管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力不够。工程项目的预算工作在工程施工前已经完成了,是项目施工的前提与保证,在建筑工程中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的预算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建筑企业虽然做出了预算设计,但是缺乏预算管理的制度,预算过程没有考虑投资回报率,也没有考虑工程的变动与更改,缺乏变通性,缺乏有效的误差范围,而且预算中没有加入土地征用的资金数目,这样的预算准确率不高,而且没有实际价值,没有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预算的管理工作也缺乏执行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被削弱了。

(2)资金管理效率不高。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存在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的情况,一方面是管理水平不高,建筑工程的投资金额、融资金额以及利益分配等工作都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利用,很多资金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控制,很容易出现制度管理漏洞,企业资金受到损失等现象。出现这类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项目经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的管理水平,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的激烈情况,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企业的发展速度很慢,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使企业的债务增加,出现经济危机。

(3)没有有效的控制成本。建筑管理的项目经管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运行过程,有效控制项目资金,可以增加工程的效益。项目资金可以控制的方面很多,比如工程造价、员工工资、材料成本、开发设计费用、工程设备机器等等,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常常出现铺张浪费的行为,没有有效的控制资源的浪费,这样既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收益。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经管的措施

3.2加强成本控制成本的控制管理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与重点。为此,企业应注重自身成本的控制,通过合理的对项目各阶段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成本控制需要做到:合理使用外部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使用信息化系统和台帐月报对工程项目动态进行成本监控;做好材料以及设备的核价;做好工程预结算方面的管理。

3.2优化资金结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资金结构和完善自身资金管理,才能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现金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企业相关收款责任制度,以延迟现金的流出并加快资金的回流,使企业能够实现在收支上的平衡。资金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投资方面的风险。为此需加强在工程项目投资初期的控制,并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调查论证,使项目资金的投资风险能降到最低。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自然通风数值模拟中庭

1.引言

空调的应用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空调建筑的密闭性较好,当新风量不足时,室内空气品质(IAQ)恶化会导致病态建筑综合症(SBA);其次,大量的空调器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造成室外空气热环境恶化;再次,空调器的普及使建筑能耗有较大的增长趋势。

因此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同时发展生态建筑也是大势所趋,自然通风这项古老的技术重新得到了重视。合理利用自然通风能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制冷空调系统,不仅能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改善室内热环境;而且能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满足人们心理上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可以进行有效的自然通风。

双层玻璃幕墙又称动态幕墙,两层玻璃之间的距离为20mm~500mm,利用“烟囱、热流道”效应,气流在两层玻璃幕墙中间由下向上循环,带走外面一层玻璃幕墙太阳辐射的能量,达到隔热、保温、节能、环保的功效。按照不同的通风原理双层玻璃幕墙可分为:整体式、廊道式、通道式和箱体式。双层玻璃幕墙具有多项功能:减少风及恶劣气候的影响、提高隔音能力、充分利用太阳能、使用自然通风使空调使用率降至最低。本文主要研究其自然通风的功能及效果。

2.研究对象及技术路线

2.1研究对象

本文中研究对象为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带中庭的办公建筑,共6层,外形结构见图1,幕墙结构见图2:

图1建筑外形图图2廊道式双层幕墙局部放大图

该幕墙为廊道式双层幕墙,每层设置通风道,层间水平有分隔,无垂直换气通道,自然通风的路径为:

这类建筑室内环境易受太阳辐射影响,同时其空间高度高,上下温差大,这对预测带来很大困难,随着计算机及流体力学的发展,三维CFD模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它即可以满足大型建筑多空间多开口的自然通风设计要求,又能精确预测各设计室内的空气速度场和温度分布,因此本文在满足顶层室内热环境的基础上设计了屋顶排风天窗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CFD对该建筑的局部房间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

2.2技术路线

自然通风一般采用风压或者热压,中庭建筑的“烟囱效应”就是利用建筑内部的热压作用,由于室外风速和风向是经常变化的,因而风压作用不是一个可靠的稳定因素,所以本文进行模拟计算时进行了简化,仅考虑热压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通风,是利用建筑内部由于空气密度不同,热空气趋于上升,而冷空气趋向下降的特点。热压作用与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高度差,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度差愈大,温度差愈大,则热压通风的效果愈明显。因而大楼各楼层(共6层)的进风量随楼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基于这种情况考虑,在满足6楼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下,设计屋顶侧窗面积。基本技术路线见图3:

图3基本技术路线

3.房间的计算数学模型

3.1物理模型

(a)(b)(c)

图4计算物理模型

a:一个通风口b:两个通风口c:整条通风口

如图房间长11.1m,宽8.4m,高2.9m;房间内发热量包括人员、灯光及设备,图中3个长方体代表房间的人员及设备,顶部设9盏灯;图形左下角为三个双层玻璃幕墙进风口,均为1400mm×300mm,房间右上侧为通风口,通风口面积见表1。

3.2基本参数计算

3.2.1计算室外气温为20℃时,6楼达到热舒适性要求的最低进口风速

(1)

式中:—6楼的室内发热量,W;

—空气比热,=1010J/kg.℃;

—室外空气的密度,温度为20℃,kg/m3;

—通风气流的温度差,℃;

—6楼的进风口面积,m2.

计算得到m/s

3.2.2计算中和面的高度

根据(2)

式中:-进风窗口的流量系数(取0.35);

-室内外空气的密度差,kg/m3;

-顶层进风口的中心高度,m;

—中和面的高度,m.

计算得到m

根据中和面高度计算各楼层进风速度,并根据回风口风速范围[3]计算房间通风口面积,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楼层进风速度及房间通风口面积楼层

2楼

3楼

4楼

5楼

6楼

进风速度(m/s)

0.772

0.683

0.581

0.457

0.299

房间通风口面积

(mm×mm)

1000×400

800×400

800×400

800×400

800×250

注:1楼为开放式大堂

3.3控制方程

模拟房间内的气流属于非稳态的三维不可压缩紊流流动,因此在计算中采用当前在计算房间气流时最常用的模型。模型所遵守的偏微分方程的向量表示如下:

连续性方程:(3)

动量方程:(4)

紊流能量传递方程:(5)

紊流能量耗散方程:(6)

能量方程:(7)

上式列表中,;i=1,2,3;j=1,2,3;为速度,为密度,为分子粘性系数,为紊动能,为紊动能耗散率。模型中的经验常数可按表2取。

表2模型中的经验常数取值

0.09

1.44

1.92

1.3

1.3

0.9

4.模拟计算及结果

室外气象参数及室内负荷大小直接影响房间的室内热环境,由于大楼顶层的自然通风量最小,室内热环境最恶劣,因此以顶层房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如下:

(1)不同大小的室内通风口,房间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

(2)不同室外温度,不同室内发热量,6楼的温度场分布

4.1不同大小的室内通风口,房间的温度场及速度场分布

计算工况:室外温度为20℃,室内发热量为50W/m2;比较房间设置一个800mm×250mm通风口,两个800mm×250mm通风口,及一个8400mm×250mm通风口的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

(1)一个通风口:z=1.5m处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图5az=1.5m剖面温度场示意图单位:K图5bz=1.5m剖面速度场示意图单位:m/s

(2)两个通风口:z=1.5m处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图6az=1.5m剖面温度场示意图单位:K图6bz=1.5m剖面速度场示意图单位:m/s

(3)整条通风口:z=1.5m处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图7az=1.5m剖面温度场示意图单位:K图7bz=1.5m剖面速度场示意图单位:m/s

温度场分析:由于进风口偏左,房间左端温度较右端低;房间沿气流流动方向温度逐渐增高;

比较图5a,6a,7a可以看出房间设置两个通风口室内热环境明显优于设置一个通风口,而设长条风口的优势并不明显。

速度场分析:比较图5b,6b,7b,可以看出设置一个通风口,工作区流场比较平缓,在近热源及出风口局部有漩涡;而设置两个通风口及整条通风口的房间,在近内部热源处气流扰动比较大,房间气流形成了两个大涡流区,涡流流线呈闭合状。气流速度除了热源和风口处较高以外,在人员工作区的大部分地区,风速基本保持在0.1m/s以内满足房间舒适区要求。

模拟计算得到不同出风口的室内温度分布范围见表3

表3不同出风口形式下的室内温度分布室外温度(℃)

出风口形式

温度范围(℃)

平均温度(℃)

20

单个

20.7~22.8

22.3

两个

20.6~22.4

21.7

整条

20.5~22.3

21.6

4.2室外温度变化时,不同负荷下6楼的温度场分布

表4计算工况计算工况

室外温度(℃)

室内发热量(W/m2)

目的

备注

Case1

20

50

计算不同室温变化时,不同室内发热量下房间的温度场,得到不同室内发热量下可采用自然通风的室外温度范围

取定房间舒适性温度范围为:16~26℃

Case2

22

40,50

Case3

23

40,50

Case4

24

30,20

Case5

25

20,10

Case1:室外温度t=20℃,室内发热量为50W/m2时,房间的温度分布

图8z=1.5m处的温度分布(t=20℃q=50W/m2)单位:K

case2:室外温度t=22℃,室内发热量为40,50W/m2时的温度分布

图9z=1.5m处的温度分布(t=22℃q=50W/m2)单位:K图10z=1.5m处的温度分布(t=20℃q=40W/m2)单位:K

Case3:室外温度t=23℃,室内发热量为40,50W/m2时,房间的温度分布

图11z=1.5m处的温度分布(t=23℃q=50W/m2)单位:K图12z=1.5m处的温度分布(t=23℃q=40W/m2)单位:K

Case4:室外温度t=24℃,室内发热量为20,30W/m2时,房间的温度分布

图13z=1.5m处的温度分布(t=24℃q=30W/m2)单位:K图14z=1.5m处的温度分布(t=24℃q=20W/m2)单位:K

Case5:室外温度t=25℃,室内发热量为20,10W/m2时,房间的温度分布

图15z=1.5m处的温度分布(t=25℃q=20W/m2)单位:K图16z=1.5m处的温度分布(t=25℃q=10W/m2)单位:K

根据模拟结果可以看到,当室内平均发热量在10W/m2—50W/m2之间变化时,大楼适用自然通风的室外温度也会随着变化,其适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5不同室内发热量条件下大楼适用自然通风的室外温度范围室内发热量(W/m2)

10

20

30

40

50

适用室外温度范围(℃)

16~25

16~24

16~24

16~23

16~22

5.结论

通过以上的模拟工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1在相同的室内发热量及室外温度下,房间的通风口面积越大,自然通风效果越好,但是增加到一定值,改善效果便不明显,因此设计时要确定合理的通风口面积。

5.2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的效果取决于室内发热量及室外温度,当室外温度超过一定值时要考虑机械制冷与自然通风相结合。

5.3冬冷夏热地区,早晚温差较大,可考虑利用晚间自然通风排除围护结构的蓄热量。

5.4本文中仅考虑空气的热压作用,未考虑风压作用,两者结合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一坚.工业通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范存养.大空间建筑空调设计及工程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彭小勇.暖通空调,2002,30(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