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教师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0:47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教师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教师管理论文

第1篇

当今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沟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学生生活的情况、心理的变化不闻不问;第二,时代在不停变化,但一些班主任的思维却停滞不前,因而无法理解现在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因此当学生做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他们不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只是一味指责;第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严重的偏心心理,就算交流,他们也只是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很少会有交流。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班主任要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首先,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机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一种舒畅的心情;其次,教师要注重在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家访工作,借此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并从家长那儿对学生做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地对其进行管理;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每位学生,教师既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评价来了解,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了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来建立一个先进的班集体,最后教师要达到一种一站到讲台上往下一看就知道哪个学生心里有事的状态,并且一旦发现学生有不好的状况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事态严重化。

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

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班主任要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的心理,在班级管理中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借此来加强班级的管理。例如在开学初就提出班干部会在一个月后通过学生选举的形式产生,这样就促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按时值日、不迟到早退、好好学习、与学生友好相处;如果每个学生都这样做,那么就极其有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要在赞扬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虚荣心,因此,当学生在某个方面取得一点成就时教师就要积极进行表扬,通过正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加强班级的管理。例如对于一个月中每天都不迟到的学生给予小红花的奖励,一年下来以后看谁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借此激励作用来使学生不迟到。

三、小结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校长是受党和国家委托,领导和管理学校,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负责人,是一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这充分说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高素质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的灵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校长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称《刚要》]要求“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长重任在肩,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提升他们的办学本领应该是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其培训模式作肤浅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基本现状调查。

某县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抽样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抽取了13个乡镇,共30所中小学作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1.学历层次较高,绝对高于教师队伍学历,但多为后续学历。中小学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6%,专科学历占15.6%,中专学历仅占2.8%,但绝大部分是中师生通过进修和二次进修而取得的;2.职称层次较高,中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占69%,中级职称的占31%,没有初级职称;小学,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占93.8%,中级职称的占6.2%;3.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30-40岁占26.5%,40-50岁占56.7%,50岁以上占16.8%,女校长比例不到10%;4.大多数校长参加岗位培训,具备任职任职资格,具有一线教学经历和中层干部管理经历,对新理论、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管理论文,但职前准备不够充分,缺乏管理知识深度。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

在《刚要》中,“校长”这个词共出现过20次,对校长的素质和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①,“那就是校长要成为教育家”,“不仅理论研究要有成果,更要是个教育实践家”,实现教育家办学,要求校长首先“应当是政治家”,“还应当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校长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②。因此可见校长的行政性在淡化,长官化在消减,不再是纯粹的法定代表人,更不是“大当家”,而是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农村中小学校长目前是校长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刚要》的要求自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追求,是适应当地教育且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的专家。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策略。《刚要》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是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要抓好培训工作,培训模式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除《纲要》的“校长轮岗交流”“ 海外研修培训”等模式外,目前较为实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镇为主,县级联动长效培训模式。由于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分散,要经常性开展全县大规模集中培训,这很不现实,因此可以以镇(或将全县划分为几个片区)为单位开展经常性培训,县教育主管部门督查。

(二)镇县分层培训模式。县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理论素质、专业化要求,以专家讲座、外出进修等形式,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乡镇重点培训镇域管理、特色发展等。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③。目前,教师缺编严重,教学管理人员更是紧缺,农村中学校长都承担一定量的上课任务,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校长在学校(或家)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主要摘要之间的矛盾,培训时间不受限制,培训的方式灵活,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提升校长素养,是校长终生学习很好的模式。

(四)专题式培训模式 校长最关注的是什么?④调研全国第一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95名校长“校长最关注的问题”,在回答“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压力”时:教师队伍问题居第一,占35.1%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是安全问题,占30.8%,第三是办学经费和校园硬件建设,占15.7%,第四是升学率,占12%。这些观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说明校长在这些方面渴求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面对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95%的校长希望有高人指点,最好是“药到病除”,农村中小学校长除上述“四个关注”外,校长知识深度更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应该进行这些专题培训,让他们立即走出困境。

(五)个性化培训模式。《纲要》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要办出特色,校长就必须进行个性化培训,即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特色,对校长进行特色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六)分层分岗的培训模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年龄结构、知识素养、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层,比如中学小学、年龄老少、任职长短、学校规模大小等进行分层培训,便于相互间有共同的话题等。

参考文献: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小学校长》2010.12孙宵兵.《<教育规划刚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12期《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④《中小学校长》2010.11樊平军《校长关注的四大问题》。

第3篇

1.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学校应在规划期内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以帮助教师从日常工作中找到工作的重心,增强教师处理教学事务的能力。只有当教师有足够的业务水平应对教学工作中的突发状况时,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对于教师教学反思来说,学校以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做好教师业务培训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着教学的质量,更关系着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学校应以促进教师教学为目的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更不应使“学期总结”等教学反思的方法流于形式,甚至被形式所左右,浪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学校应秉承为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在各项规章制度中查缺补漏,时刻关注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即时性反馈,科学地分配教学任务,合理安排各项教学以外的工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空间,有助于强化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学反思再无“怨言”,进而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提高教学反思效果,促进教师教学的发展。

2.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弹性管理机制。

在哲学中有指出,由于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当人们面对事物的矛盾时,应以矛盾的特殊性为考察点,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而这一原理在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反思管理机制中同样适用。当管理机制与大多数教师现实情况发生矛盾时,说明机制本身并不客观,应以教师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适当调整管理机制。毕竟“机制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一道理人人都懂,与大多数教师的情况背道而驰的教学反思管理机制是不科学的。因此,应根据教师的自身教学及工作情况,为教师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间,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应提倡多种教学反思方法的混合使用,根据教师个人喜好,针对其自身特点,运用其认为适合的反思方法进行反思,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反思方法的多元化发展,使更多的研究成为可能。

二、拓宽教学研究路径,培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

1.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学理念。

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可以是围绕时下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亦或是围绕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广泛性探讨。利用群体的力量督促、带动教师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学习,立足于实践,进一步促进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应多鼓励教师积极查阅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关注教育改革热点,为指导教学做足准备。“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就得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师应秉承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接受并探索新的知识充实自我,做到及时更新,如此一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既符合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也迎合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特征。而学校正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最大推动者,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2.搭建课堂教学观察平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

在现实教学中,若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便很难发现自己是否存在过失。学校为此可以搭建课堂观察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直观地、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根据对国外教学反思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到,杜威曾将反思活动划分为“不确定”与“探究”两个阶段。在他的描述中指出,前者是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思维活动的状态,后者是为了找寻解决、突破前者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探究行为。也就是说,当教师不确定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时,会呈现出各种怀疑、困惑、焦虑的状态,而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是为探究这一不确定而存在的。而学校应尽量为教师提供探究的条件,帮助教师消除怀疑、困惑及焦虑。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微格录课为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观察平台,让教师在录制结束后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分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可见,一旦课堂教学观察平台搭建成功,将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及时确定偏差之处,从而作出调整。

3.构建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一种建筑在自身之外而对自身进行批判与观察的能力。他主张将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行为实践紧密结合,从多种角度来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境,而后根据动机方案来把握自身的行动及其产生的结果,最终得以矫正不良行为,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们知晓教学反思对其教学的帮助,并认可教学反思的效果。教师们愿意将自己摆在求知者的位置,有机会就会去听其他同事的课,并且也会请他们来听自己的课,为的就是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并记录下来,方便指导日后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为何反思”,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形式,无实际意义。那么此时,学校需要构建一套良好的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以激励教学反思效果好的教师继续保持,而鼓励和劝勉认为教学反思效果差强人意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例如,可以在观摩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反思效果的评价系统,在讲课与评课中寻求进步,利用观摩他人课堂教学来促进自身思考,填补自己专业知识的缺失。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反思亦是如此。单一的教学反思理论是必然不会被教师所接受的,而单一的只存在于实践中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反思同样是受困的,这仅仅是经验而已,并非真正的教学反思,只有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经验才能对后续行为发展提供可靠参考,进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1.加强教学反思理论指导,促进解决教师教学反思困惑。

在对于教师教学反思这一问题上,需要学校给予的不仅仅是高度的重视和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教师用以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理论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发挥。教师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批判的视角考察自身行为,以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支持与强化、思维与修正,促进其教学效能感不断提高的过程。有的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知如何展开教学反思,也有教师不知何为教学反思,也不知为何要反思,且自身不关注教育理论,导致教学理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为此学校应注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的理论指导,消除教师关于教学反思的疑虑和困惑,以较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其实践,实践才更具科学性。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消除疑问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营造教学反思实施氛围,提供教师践行教学反思机会。

第4篇

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识字教学的方法应从教学的内容音、形、义三方面来阐述。

1.字音教学的方法。

字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步,除借拼音学字音以外,字音教学方法还有三种:

(1)形声字找声旁

在常用汉字中,形声字占85%左右。掌握了学习形声字的方法,就解决了学习绝大多数生字的问题。教学时,要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先读准作为声旁的独体字,再学形声字。若形声字与声旁读音完全相同(同音字),读准了声分就读准了字音,如:“递”、“柿”。若不完全相同,要进行声旁与形声字字音的比较,弄清什么不同,然后再读准形声字字音。如米──迷(声调不同),朱──殊(声母不同),回──徊(韵母不同)。

(2)音近字比较辨析

有的音近字是形声字,如:“妈”、“蚂”、“骂”;有的是形近字,如:“巳”、“已”、“己”;有的字形完全不同,如:“身”、“深”。教学时要找出它们在字音上的差别,结合字形、字义分析,放到词语中多读多练,帮助记忆。

(3)多音字据词定音

多音字教学,要依靠字义作为分化字音的手段,把它们放到语言环境中,据词按义定音。如“几个茶几”,“还不还钱”。

2.字义教学的方法。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起点,对字形教学的影响很大,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演示法

朱智贤教授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中讲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在字义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文字符号代表的意义,用直观演示法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记忆。对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数量词等,可用实物、插图、板画、模型、投影等来直观说明;对动词、形容词和方位词等可用手势、动作、表情来演示。

(2)组词造句法

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了解字义常用的简便方法。如教“认”的字义时,可让学生扩成词“认识”,再造成句子:“与人说话就算认识了。”像这种用字组词造句进行字义教学的方法叫组词造句法。

(3)联系实际法

也称举例说明法。如教“认”的字义时,老师可引导学生组成词语“认真”后,出示两份作业,一份写得认真,一份写得潦草,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不仅用了直观的方法,而且也联系了学生的作业实际,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4)结合课文法

这是随文识字最常用来理解字义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更”字。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植物传播种子的3种不同的方法。蒲公英要靠风来传播,苍耳要靠动物来传播,而豌豆呢,只要太阳一晒就能传播。同学们比比看,谁的办法最好,最容易?

生:豌豆的传播方法最好。

师:书上是用哪个字来说明豌豆的办法比其它两种好的呢?

生:更。

师:对呀,“更”就是越发,愈加突出的意思,所以我们读“更”字时,要突出它,读重音。

(5)利用规律法

古人用“六书”造字,确为一大创举。我们可利用造字规律教学字义。如象形字要抓住字形与实物相似的特点,用分析字形或展示实物图画的方法来揭示字义。如会意字要从分析字形各部分意义入手理解字义。例“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不正为歪”,“小土为尘”。如形声字,要抓住形旁来理解字义。例“有水方说清,用言去邀请,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浓,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6)比较辨析法

教形似的形声字与近义词、反义词均可用比较辨析的方法,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生字。一位教师在教小语一册《画》时,先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远──近”,“有──无”,“来──去”的意思,最后又用找反义词的练习,集中比较辨析三组反义词,效果很好。

(7)同义替换法

这是一种既能使学生认识同义词,又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如学习小语一册24课《小山羊》最后一句“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字“同”组成的新词“一同”时,请学生用替换法,即换一个词语帮助理解,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用“一块儿”、“一起”等来替换。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告诉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词汇丰富,变化多样,是其它语言无法比拟的,从而又进行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

3.字形教学的方法。

(1)笔画部件法

这是字形教学的最基本方法。笔画部件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基本要素。开始教简单的独体字,一般用按笔顺分析笔画的方法识记字形。如九──丿乙,先教学生念笔顺,掌握了笔顺后再指导学生在课本的四字格中描写、仿写。教合体字或结构复杂的独体字,要用分析部件或分析笔画、部件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字形。

(2)利用规律法

汉字的构成有规律可循。在字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构字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无意识记变成有意识记。如一位教师教象形字“山”、“水”时,利用字形和实物的相似点学习字形。他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竖的画一条小河,连着画三座小山,接着教师因势利导,把小河演变成“水”字,把小山演变成“山”字,然后再按笔顺分析笔画,识记字形。

(3)儿歌字谜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儿歌、字谜进行字形教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学生喜闻乐见,识字效率高。

如两则儿歌:“双人十四一心,‘德’字永记我心。”“中间有点仔细辨,中间有言来分辨,中间有瓜长花瓣,中间丝线扎成辫。”

字谜:重逢(又见);好女子(娘);又在村中(树);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比十少三(七)。

(4)直观形象法

根据儿童形象记忆占优势但知觉不精确的特点,教师的字形教学中可运用直观形象法。如一位教师教“看”字时,手搭凉棚放在眼上方,向远处望,问学生:“老师在干什么?”学生纷纷说:“老师在学孙悟空看远方呢。”教师边写边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看”字,上面是一个“手”字,下面是一个“目”字。这位教师抓住字形的特点,身体力行地作直观表演,集趣味性与形象性于字形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无意识记。

(5)形近比较法

在字形教学中,可以将形近易混字,通过以熟字带生字辨析比较,区别异同。如学《难忘的泼水节》中区别“辛”、“幸”二字时,可以抓住“辛”、“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辨析字形;用“辛苦”和“幸福”两词体现字义,并编成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沟通形、义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地区别了字形,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第5篇

高校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阻碍到了高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变革以及创新整个系统的构成。而管理模式变革以及整个系统重构的前提条件是转变高校管理观念。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面对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原则、它的管理对象是高校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因此,其管理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激励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与学中。高校教学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出台,都需要以这一目标为先导,只有如此,才能利于高校教师创新发展,而大学生也能够积极努力的学生。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符合时展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此外,做到互相尊重。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并不仅仅单纯的是工作关系,还应该讲究人际关系,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一定要讲究工作关系,彼此之间强调的是责任,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强调人际关系,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管理者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好高校各项管理事务。同时被管理者首先应该履行责任,才能够谈感情,所以在高校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有“人情味”,而被管理者应该具有自觉性。也就是说,在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灵活调整,而不是死板的固守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强调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只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认知的主体,换句话说,高校教学的结果最终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哪些新东西,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其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这是教学管理思想发生了最明显的改变,同时也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思想最具典型的特征。教学管理体系构成因素如教职员工、其他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之中,以往侧重点在于保持规范化条件下教学管理的常规运行,这些已不适应新常态下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改变,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也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和调整。不难看出,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碍因素。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傲人成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然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其中一个方面就涉及到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调整思维方式,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以及内部其他因素的变化,更好地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

2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

高校管理者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开辟有序竞争地氛围,进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是原则性事情上的管理,就需要管理者严格、规范按照管理条例去执行,公事公办,没有任何的理由可讲,但是如果要想真正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又不能过于死板,因此需要适度宽松,采取弹性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潜力以及个性才能够张扬出来,最终脱颖而出。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高校教育强调的是采用刚性手段来进行管理,而现代世界各国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注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管理者进行柔性管理。而此种管理方式正是对现如今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也可以说是一种革新。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推动者,有义务和责任投入到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中来,不要对教学管理模式的革新持有轻视和抵触心理,只有教学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就跟教师的本职工作有着相同本质的出发点,教师作为接触学生的第一线人员,对于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着最敏锐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那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学校在政策、奖励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撑,目前部分现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推进变革的障碍因素。目前个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师实行了教学工作量达标这一制度,通常是以某教师必须承担具体的课时来计算工作量,这与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划上等号。现在,不少高校出台了奖励性文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却出现了空白,很难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没有工作的热情,并不喜欢与学生交流,同时与管理革新并不感兴趣,高校教学管理革新难以实现。大部分高校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弹性学分制等措施,为复合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使得许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为此,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带来更多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今后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教学管理思路、,通过进一步改革,逐渐形成完整的能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正是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广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无法逾越的一个重要任务。

3规范与创新并行、加速管理系统更新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加之我国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不断提高、教育作为一种消费资源,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培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如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推广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地的改革和发展,使得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处在社会改革的需求之中。我们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法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这一原则的制定是否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是否正确处理和协调了师生的关系,是否有利于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弄清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支撑点以及如何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如何将这一思想切实运用到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参与人员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同步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将教学方式改革放在首位。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来看,往往要求教师把内容观点是否讲解清楚的同时能够重点突出、课堂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授课好坏的基本标准,其本质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上述要求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抛弃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同时还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以及不断探索和提升的途径。

4结语

第6篇

师德的基本要求

在师德的问题上,美国的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这一要求的提出与现代社会美国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对儿童研究的重视并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上有密切的联系。19世纪后期,被称为“美国进步教育之父”的美国教育家帕克在“昆西教育改革运动”中,就提出了教育应当“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主张,在教育观念和师德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在他看来,儿童或者学生应当成为学校的中心,教师应当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需要、兴趣,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直接参与了这一运动,并阐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杜威认为,儿童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中心”,“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1]。”20世纪以来,“尊重学生”的思想已经成为美国学校教育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粗暴的教育和管理。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有许多对教师行为的具体要求。如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学生要和蔼,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伤害和身体伤害等。如果有教师对学生管教过严的,甚至任何对教师的不满,都可能构成学生或家长对教师的诉讼。这使得教师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管理上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美国学校被誉为儿童的“天堂”。

二是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而增加学生的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十分注意活跃课堂的气氛,强调学生应当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课外,美国教师很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在他们看来,如果学生在课后花许多时间来完成家庭作业,就有可能占用从事其他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美国许多学校都有明确的校规来保证学生在校所应享受的权利。如美国俄亥俄州某学校的校规规定:学生在学校里“应当获得可能的最好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个人而得到公平的对待”;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学校的代表组织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果有违法纪律的问题,应被事先警告通知[2]。”……同样,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喜爱某些学生,而厌恶另一些学生。

四是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曾经针对教师的道德为提出一些要求。如教师应具有好奇心、耐心、诚实、正直、尊重多样性、重视文化差异等品质;教师应当具有推断能力、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创造和冒险的能力、持一种实验性的和问题解决取向的能力等等。这个委员会认为,教师具有这些能力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3]。

总之,美国学校在师德问题上提出的关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尊重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较好的氛围,才有利于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教学与师德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总是与教学工作分不开。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等等,都与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在美国教师看来,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努力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努力必须同儿童不依赖于教师而独立发展结合起来,否则,教师的努力就会变成外部的阴力,束缚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4]。在当代,美国教育家认为,在教学上,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以真诚,无知和谦虚的态度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使学生成为在学习上不依赖于别人的人。

美国教师的这种教学上强调“无知”的态度是继承西方教育传统的结果。古代希腊教育中的“苏格拉底方法”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也提出了教师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的“无知”态度。苏格拉底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与学生进行对话,共同探寻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抱有一种真诚的“无知”态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帮助学生获取真理。在苏格拉底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没有真诚的“无知”态度,即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把学习变成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师坚持“无知”态度,也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炫耀者,也不是学生的训导者;教师是与学生一样的知识探求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教学上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推动力[5]。

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苏格拉底的这种“无知”态度和教学模式正为美国的教师所继承和发扬,它演化为一种教师追求“不知道”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疑问时,一些教师便经常反问学生:“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有时候,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会直言相告:“我也不知道。”甚至转而向教室的其他学生询问:“你们谁知道这一问题?”结果在课堂上虽然教师没有回答问题,却使得学生们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6]。

美国教师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也反映在其他课程上。如在一些技能课上,美国教师不是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要领,也不是教学生一些理论和方法,而是介绍完工具及其他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自己做。如果有学生还继续让教师介绍技巧和效果时,教师就会对学生说:“我不能告诉你,我知道的也有限,不如你自己试试看怎样才能制造出效果来。”如果再继续问,教师可能会抛出一个问题反问学生,或者列出几种可能性,但并不确切指出哪一种最好,而在于是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在一些以知识为主的课上,美国教师也不只是讲课本,而是把课文内容分派给各个小组,小组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一份任务,最后由每个小组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所读的内容。

可见,美国教师这种追求“不知道”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完成学习。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得到社会肯定的,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曾经提出过评价成功教师的5项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一个好教师能告诉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是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7]。

应当指出,美国教师之所以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他们不知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渴望,也并不是他们对教学和学生不负责,而是反映出他们对现代教育和教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在美国教师看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许多已知的知识已经代替了未知的知识,但仍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向已知挑战。仅仅给学生已知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已知和未知。教育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头脑。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否则学生学到的东西再多,也是别人的死的东西,不能够继续丰富与创新。

美国教师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也反映了现代科学精神对美国学校教育及教师行为的影响。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指出: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级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只有具有不同可信度的知识,而没有哪个理论具有绝对的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于科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不确定性才有疑问,才会从新的角度寻找新的解决方法。科学发展的速度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进行多少实验,获得了多少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多少供人们检验的新思想和新观念[8]。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师德是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反映了教师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教育理念。从美国教育家关于师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学校教育对“教书育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虽然强调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应当具有责任心,但并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全面负责。在他们看来,教师对学生提供细心周到的帮助,并不意味着这位教育就是一个好教师,相反,这种帮助可能会毁掉一个学生。

教师的人格与师德

美国许多教育家强调,教师不仅应当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要对自身人格有更高的追求。这种人格的追求不仅是品德的修养和思想的净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中的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影响使学生也成为一个追求正义的人。美国学校教育中关于师德的这一思想与西方的教育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在西方教育传统中,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对“德即知识”的阐述及其自身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苏格拉底来看,德行是关于善的知识。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的,必须会行善;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情是好的但又不去实现,则是自相矛盾的,这说明,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苏格拉底强调“德即知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当一个人认识的真理和正义以后,就应当义无返顾地去追求,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方面,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一个典范。当他被判以极型后,他有多次逃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以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情感化陪审团;另外,在临型之前,朋友又为他安排逃走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情。苏格拉底追求正义和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这一行为成为西方师德教育中的重要范例之一。

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虽然不至于像苏格拉底那样为追求自己的信仰而献出生命,但为了追求教育的正义,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美国教育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自然课上,两个初中男生由于课题汇报的内容与任课女教师的观点不合而与她发生冲突。这位女教师很快将此事向学校进行了报告,并要求对他们实行“停学”的处分。这件事情引起了另一位男教师的关注,他决定介入此事,但他同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从通常情况来看,学校的教育都应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为自己的同事说话;学校的领导也应站在教师一边,替自己的职员说话;这位男教育又是与学校签有合同的,他应当是为学校工作的;况且,在一般人看来,教师工作只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这位男教师没有必要为了保护学生而丢掉自己的工作。因此,这两个学生开始并没有对这位男教师的参与抱有任何幻想,但是这位男教师在听了两个学生的陈述以后,经过思考,分别向校长助理和校长写了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位男教师认为,这两个学生虽然有些调皮,但他们绝不是坏孩子,他们是坦诚和学习努力的。最终,学校接受了这位男教师的建议,没有处分这两个学生。事情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也给两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这位男教师是一个不顾个人得失,主持正义的人,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好教师[9]。

总之,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是从属于一定的组织的,都是受一定角色制约的,教师也不例外。但上面的例子却说明,作为现代教育,不仅需要对一定组织负责,受一定角色制约,更重要的还有对组织中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要暂时打破组织、角色对自我的约束,可能意味着失去许多东西,但正是这种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正义,并激励学生勇敢地去追求正义。可以说,这位教师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及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正像上面其中有的一个学生所说:“那个男教师不只是教社会研究课,他还教会了我一个男子汉能做什么[10]。”

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学校教育中“师德”内涵的基本特征和追求。应当指出,美国学校教育中“师德”的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首先,“尊重学生”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对学生的尊重,一切所谓的教育都不能称之为教育;其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学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以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只为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教学只是一个低级的教学;第三,“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独立性方面的最高追求,它是建立社会和确保教育公正的需要。总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为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国学校教育关于师德问题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现代学校的师德建设是有一定意义的。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主要特色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而其中又以学生为重。学校教育必须对教师的言行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它是保证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另外,只有具有独立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性的学生。因此,应当鼓励教师敢于向学校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或规则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来看,强调教师对教育正义的追求是非常必须的,它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需要,更是寻求社会公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当教师去追求社会正义或教育正义时,其行为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无限的和终生的。

参考文献:

[1]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引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等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31

[3]叶谰等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93

[4]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引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等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5]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

[6]陈燕妮辑,出国遭遇,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185~188

[7]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刘付忱等译.人教社,1984.326

[8]李亚宁,费曼谈科学的价值,大众科技报,2001年9月16日

第7篇

一、坚持并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在教研制度的建设中,首先必须建立成教师之间学习研讨制度,可将教师按所授课程组成不同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定期的集体备课、相互探讨切磋,做到见贤思齐、相互提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校际间的联片教研制度,邀请外校的专业教师一同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观看优质示范课堂、相互对话、座谈、研究等形式,使教师充分交流,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其次,注意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均开展反思活动,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探讨,及时加以解决,在反思是不断前行、不断进步。这些都是加快教师主动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有益方法与途径。

二、加强教师学习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教师自身学习与进修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建立教师自学制度、互助交流制度、师徒结对一对一制度,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充实教育新理念。为此,学校也积极为教师的学习与提升创建良好的平台,如学校组织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载体,开展网络资源利用、相互学习与交流活动。在学习与教学手段的辅助上,可切实加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度建设,尽力引进远程教育资源,既能帮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也可以帮助其较快地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去。对于青年的教师或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老师,可由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老师,与其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相互听课交流帮助,这样既能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又促进了老教师的知识和观念能够不断的更新。

当然,如何通过学校制度建设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还要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地方,如从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评比制度等来督促老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能力,起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