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0:38
序论:在您撰写本科计算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据结构课程是通过研究计算机程序设计中非数值计算数据的关系、存储和操作等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计出结构清晰、高效率、鲁棒性强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在我校,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等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电气教育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的专业任意选修课。尤其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等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而言,数据结构课程更是一门核心的综合性专业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ACM/IEEECC-2005教程将算法与数据结构类课程列为核心课程之首。由于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相关的教学改革一直不断,总的来说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改革;
(2)教材体系的改革;
(3)网络共享资源的建设。
基于以上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讨论,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1)对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细化,降低学生对理论的要求,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算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两部分。在课外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足够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尽可能掌握概念性及一般性知识。另外,我们开展了基础知识点的题库建设,并通过测试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测评。
(3)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在线测试平成教师制定的练习和测试,巩固学习效果,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完善教学资源和题库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国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一直是以研究型为主,教材中存在着大量比较艰深的理论知识。
我们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出发,对理论知识的内容和要求作了相应的降低和调整。教学过程中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了最低要求。应该指出,由于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不同,我们设定的要求可能不能满足学生某种职业规划的要求。对于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职业规划设定为多媒体制作的学生来说,可以降低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要求;但对于选择程序设计、游戏设计等方向的学生而言,数据结构课程却是重要的专业课程。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某些专业基础课的较高要求,在降低理论要求的同时,我们将一些专业竞赛或者专业活动小组建设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来,鼓励在算法及算法分析设计等方面感兴趣或者在职业规划中有需要的学生通过竞赛前的专门训练提高相应的能力。例如,针对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可将ACM的竞赛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ACM/ICPC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学生程序竞赛,其目的在使大学生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论来充分展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培养学生在压力下进行创新思维和理性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将算法分析和设计与自己的职业规划一致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在考核方面,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削弱了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性,而增加上机操作的考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学生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纸质考试、上机操作和平时表现组成。考虑到不同专业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要求不尽相同,学生的总评分数计算公式为:总评分数=理论考核成绩×α+上机操作成绩×β+平时成绩×γ,其中α,β,γ为权重因子,且α+β+γ=1。理论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总分仍为100分,在计算总评分数的时候进行折算,但理论考核不再包含有关编程的具体问题。上机操作考核时间为120分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若干题目,考核在无网络环境下开卷考试,允许携带非电子版本资料和书籍。具体的考核环境严格按照ACM进行,只是不再分成小组,由学生独立完成。上机操作考核共设8份不同试题,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按照一定顺序间隔坐好,保证学生前后左右试题不同。我校对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2012级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和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等进行了教学实践。在题库建设方面,目前已经对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了分类,并组织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了主观题目的录入。题库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共约1500道题目,所有题目已经让修过这门课的学生根据难度分别标记为预习和复习类型,并且开通了基于题库的在线测试,要求学生完成必要的测试,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考核中权重的设置主要从不同专业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进行考虑。软件工程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最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次之,而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中等教育的师资,因此要求他们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以满足以后的教学需要即可。
二结语
科级成本核算就是测算核算单元的收入、成本,并将效益进行分配的核算方式。它是院级成本核算基础上的二次归集和分配,是考核科室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科级成本核算三要素:(1)核算单元;(2)收入;(3)成本。核算单元的划分不能受行政划分的限制,要遵循专业或经济的独立性、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划分的结果要合理、细化,以利于责任划分、效益分配,利于管理精细化。收入要全面,对有的医院有合资合作科室的,还包括合资合作科室的利润分成。将各个项目的收入汇总后,按照开单或执行归类、统计,然后按既定的比例分配,这里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重复分配。分项收入分配完毕后,再计算出核算单元的总收入。成本核算要全面、合理,本着受益者承担成本的原则,将独立核算单元的所有成本项目进行归结,对无法归结的成本项目,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各项成本的分摊比例,分摊到所对应的核算单元,计算出总成本。
2科级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2.1耗材成本计算困难
医用耗材是医院开展各种医疗活动所必需的,但对于耗材成本的核算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一部分低值耗材是不单独计价,无法收取患者费用的,这里既有某些医疗项目无法单独收取耗材费用的原因,也有新的医疗政策不允许某些耗材单独收取费用的原因,这样就造成医院收费系统归集到的材料收入远低于科室的实际领用数额。对于耗材领用的环节也存在问题,各核算科室在领取了各种卫生耗材后,不管当月是否用完,物资管理部门都会向核算部门交付相关的领用单据,医院经济核算部门在进行科级成本核算时,只能被动地按物资管理部门上报的数据进行计算,科室收入与成本的差异,容易造成核算单元效益大幅度波动。这种成本核算方式不能反映科室的实际成本消耗,从而导致核算的实际效益存在偏差,在核算科室的绩效工资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2.2固定资产管理困难
经济核算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多方的不协调,信息不匹配,往往造成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具体体现在:(1)房屋、建筑物等在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型设备安装完成后且投入使用,但并未立即开始计扣房屋、设备折旧等成本,往往出现计扣的滞后,在这个滞后的过程中因收入会增加而造成核算单元效益明显增加,一旦开始计扣就会立刻减少,造成效益明显波动;(2)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等小型设备由核算单元自行购买,直接向财务报账,而财务、设备管理、经济核算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协调,造成计扣不完整。(3)报废资产由于财务、设备管理、经济核算等部门信息共享不到位,时常会出现科室报备、设备管理部门登记已报废,而经济核算部门继续计扣,或者出现科室继续再用,而设备管理部门、经济核算部门已报废等各种原因,造成科室成本计扣的波动大,成本控制困难。(4)核算单元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按计扣规定执行,如有的医院规定,单价小于3万元的设备按5年折旧,但核算单元通过向医院申请特批按10年计扣,但该设备使用到5年时,因为信息沟通的原因,系统自行停止计扣,造成成本计扣不足[7]。(5)某些大型、高价值的设备,在引入时是高尖端设备,花了很大代价,但因为该技术更新很快,在未达到计扣年限即淘汰,科室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申请不在报废时一次性计扣残值,造成医院整体成本上升;(6)某些大型、高价值的设备,按规定只能10年折旧,但通过核算单元的申请特批,延长至15年或更多年限,而按照医院计扣规则,只能计扣原值,其资金成本并未计算在内,造成医院成本增加。以上述6种为代表性的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医院成本控制困难,也影响核算单元效益的稳定性。
2.3医院内部提供服务的核算单元成本计算困难
现在很多医院并未重视核算内部服务的成本,对于内部服务价格的定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形成规范,各医院之间的内部服务价格甚至相差数倍。一些对内提供服务的科室如消毒供应室,由于相关政策规定和消毒技术的进步,采用了更先进、更严格的消毒措施,造成成本增加,但由于内部定价机制不完善、对科室收费价格上调困难等原因,造成了收入低于成本,如果单纯采用收入减去成本的方式计算效益则无法进行考核。再比如说卫生被服的洗涤,这项内部服务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燃料等资源,这些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涨幅,大多医院在并未认真核算服务成本的情况下,只是在历史价格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上下浮动。这样的核算方式导致内部服务价格既不真实,科室承担的相应成本也不准确。
2.4医护合并计算,不能准确核算工作量
医护合并计算虽然简单易行,但也带来了医护之间在绩效分配上的矛盾。对医护人员的绩效分配是通过对各核算单元产生的效益来进行的二次分配,传统的思想会认为医生创造的经济价值比护理人员产生的经济价值要多,所以在分配的过程中医生的分配比例就应当比护理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这样的计算模式其实是不公平的,不能准确的衡量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有很大程度的差异,他们相互之间付出的劳动不能用相同的价值标准来进行衡量。医护合并计算不能体现出不同岗位的风险和效益的差别,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按劳分配原则,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护理人员,给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带来严重影响。对于行政、后勤人员往往实行平均绩效,不同岗位、不同人员之间往往只是系数的不同,而这系数的制定也有很大不妥之处,不能跟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益相关联,易造成“吃大锅饭”的现象,使整体效率低下,给医院也带来沉重负担。
3科级成本核算改革的几点思考
3.1在低值耗材等成本上
可以根据核算单元每个月的实际领取量计扣成本,具体做法是由经济核算部门统计该核算单元前1年或更长时间的历史数据,根据增长率估算出该核算单元每个月应该的实际消耗量,以此为标准,该科室如果下个月能出现节省,则该节省的部分应合并计算到该核算单元的绩效工资中以示奖励,对超出的则不但要按实际消耗量计扣成本,还要从绩效工资中扣除超额部分以示惩罚。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核算单元成本节约意识,控制医院整体成本。
3.2在固定资产方面
经济核算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该做到信息共享,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运用信息系统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同时开始计扣成本,让这些资产产生收益与计扣成本同步,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在设备管理部门对报废物资做出确定的同时,经济核算部门、财务部门能联动,对核算单元成本做出相应措施,这样一来,既能避免了核算单元绩效工资的波动,又能使医院在成本控制上更有力度、更有效果。针对有的核算单元对新购入的设备做特殊申请,不按照成本计扣规定,申请延长计扣时间的,要按照同期资本贷款利率一并计算到成本中,杜绝或减少特殊化,这样既能让核算单元在采购前充分做好论证,避免了资金的浪费,也间接降低了医院的成本。
3.3做好对内服务核算单元的各项成本核算
横向参考同等规模的医院,吸取好的经验做法,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改进。纵向统计好各对内服务核算单元成本明细,适当适时调整价格,做到公平、公正,同时要优化服务流程,制订好各种消耗定额和奖惩措施,挖掘潜能,降低消耗,提高积极性,提升效率。
3.4将医疗和护理在核算上分开进行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除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还应该突出应用。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计算机原理的教学和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利用计算机”和“解决问题”这两点为主线展开。当代计算机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可以多角度使用,它可以像汽车一样,通过简单操作来驾驭;也可以像数学原理或公式一样,需要懂得原理才能深度使用。对计算机多层次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应该定位于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不能只将计算机作为低层次工具开展教学。面对“利用计算机”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从计算机原理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定位并非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而是真正将大学计算机回归到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同样基础性地位的过程。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进一步展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就涉及到如何抽象问题的计算特性,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2.1课程设置的调整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必修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内的课程体系有很大不同,应用型大学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当前热点问题,同时由于学生进校时的个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学生进校后应进行一次摸查,对确实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其他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指在学指导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不同专业进行的,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素材、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验等。可以通过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计划的缜密分析,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访谈沟通,特别是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后对计算机科学的依赖,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分为社科人文类、理工类、经管教育类、大农类等4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重点强调某些内容,这是面向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分类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不仅体现在课程讲授,也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2.2理论课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它是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一定要主动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死板与枯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现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设计好自己的课件,课件要丰富多彩,同时在内容组织上要合理生动,有吸引力,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而对于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采用渐进式案例教学,每一部分内容设置两个案例,让问题复杂程度从简到难,从基础到综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多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驱动,以渐进式案例教学为线索,以服务专业应用为目标,在高度浓缩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3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就更为重要。实验应注重对已有知识的验证,突出对未理解未掌握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探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教学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2.3.1对于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实验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一下,最后让学生去设计一个方案———配置一台具体的计算机。
2.3.2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则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掌握理论课所学的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使用实验平台,每个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练习题,这些是必须提交的,学生是必须完成的,同时每次实验都设计了思考题和实验相关知识,配置了综合学习与拓展学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
2.3.3针对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配备一些虚拟实验,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做,这些虚拟实验兼顾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训练,考虑到与现行教学内容的关联,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培养基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计算意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计算机科学的本质以及专业知识以有效的手段展示给学生,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技术途径。这部分实验可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3结语
1、工学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角色,开展广泛调研,科学合理的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跟据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往的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对大连、沈阳、鞍山等省内城市的IT企业和市场需求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及企业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即要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材选取,也要根据学院特色和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设置课程系统、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懂技术的专门人才。
2、依据专业就业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中职学校本教育是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实践应用化为原则,这也符合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但实际上是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胜任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甚至连组装电脑、安装系统都不会,office办公自化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有选择的调整教学内容,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即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大学生实习、实训、下企业实践的机会。接近未来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机制的紧密衔接。中职本科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就要强,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适当减少或削减学时,而动手操作的课程要尽可能的多开,强化C++、Java等课程,增开ASP、Oracle、Apache、C#、等课程。也可以分方向教学,加开英语班、日语班等。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在软件公司,接触外文的机会相对要多,应该提高计算机专业外语水平。
3、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学不在多而在于精,学院即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某一方面专项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可能有多种,但对于他来说只要精通一种就足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当然是多多益善。鼓励支持学生多参于工程设计及各种技术大赛。比如动漫制作、手机编程、系统开发等专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形式很多,即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小组赛,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热情高涨,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即提升了个人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行业认证证书,为日后的就业也增添了一份法码。
4、加强就业培训实习环节,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实施校内校外联合办学,学中做和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检验教学成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中职本科是四年制,而且大部分在中职学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大一大二的时候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大三或大四则是应偏重校外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去完善和提升自己。实习的过程,就是一次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开始的浮燥到心态的稳定,学会服从,学会收敛,学会遵守规则。
二、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主体,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中职学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如果按照常规的四年制本科教学方式学生及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即要有雄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不但能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师傅。
三、总结
1.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
2.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
3.计算机本科专业科研实践学期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4.中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5.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问题
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7.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0.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11.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12.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1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5.关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解决对策
17.面向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嵌入式方向教学体系的研究
18.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应用技术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刍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
20.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研究
23.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4.计算机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25.计算机本科教育引入微软院校IT课程的思考
26.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数学素养培养研究
27.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8.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C语言课程教改探析
29.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本科教育介绍
31.计算机本科双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与学校学科特长相融合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3.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探讨
34.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5.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36.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计算机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38.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体现
39.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40.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
41.虚拟实验室环境下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42.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43.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4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网络控制实验的研究
4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计算机教育中数理逻辑课程改革浅析
50.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51.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52.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框架的设计
53.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之比较
54.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55.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
56.计算机本科电子商务课程启发实践式教学方法
57.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育模式与实践
59.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60.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
61.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62.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
63.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思考
64.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5.基于CDIO培养模式在计算机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66.计算机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
67.高校本科阶段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68.我校计算机本科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
69.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70.将并行计算纳入本科教育 深化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71.以评促建 提高计算机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
72.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73.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74.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75.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指导
76.美国高校计算机工程本科课程设置特色分析
77.以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7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虚拟仿真器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8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82.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83.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84.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85.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87.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本科教学的思考
88.认知风格对英语阅读及写作的影响——以计算机本科二年级学生为例
8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华尔兹”
90.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91.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
92.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93.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94.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以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95.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9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97.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98.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99.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100.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初探
101.一流计算机学科必须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关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10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104.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06.敏捷开发模式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07.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108.大学本科开设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的探讨
109.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及规避策略——以《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为例
110.教育转型视角下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11.计算机本科职业化教育引进与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112.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
114.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计算机教师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
115.财经类本科院校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17.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下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118.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119.就业导向下的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
121.应用型本科土木专业计算机绘图教学实验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三、计算机专业所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五、毕业论文中正文的写法和注意事项
六、结束语的写法
七、参考文献 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中主要参考书籍
八、附录的写法
九、论文评分的能用标准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确定系统目标,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数据词典、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3)论文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前言、各个具体步骤的叙述和分析、结语、参考文献和有关附录)
(4)提供软件系统的可执行盘片及操作说明书
(5)参考资料(列出必要的参考资料)
四、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注意: 1.每个步骤都要有文字说明和论述 2.各个步骤必须是有机的组合,不可以支离破碎不成一体。
一、封面
二、摘要 用约200-400字简要介绍一下论文中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主题词 用一、二个词点明论文所述内容的性质。(二和三要在同一页面上)
四、目录 一般采用三级目录结构。 例如第三章 系统设计3.1系统概念结构 3.1.1概念模型
五、正文
第一章 前言
简要介绍: 组织机构概况、项目开发背景、信息系统目标、开发方法概述、项目开发计划等。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本章应包含:
(1)现行业务系统描述
包括业务流程分析,给出业务流程图。
具体要求:业务流程图必须有文字说明,图要完整、一定要有业务传递的流程。
(2)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指出薄弱环节、指出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确保新系统更好,指出关键的成功因素。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4)可行性分析和抉择
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营运可行性分析和抉择。
第三章 新系统逻辑方案
针对用户需求,全面、系统、准确、详细地描述新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数据流程分析
最主要的是给出数据流程图,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A.数据流程图必须包括系统关联图、系统顶层图、第一层分解图和第二层分解图组成。B.系统关联图确定了从外部项到系统的数据流和从系统向外部项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在其它层次的数据流中不允许减少,也不允许增加。各层次内部的数据流不受关联图的限制。 C. 数据流应有名字。 D. 外部项和数据存储之间不得出现未经加工的数据流。 E. 数据流程图的分解中,必须保持每个分层同其上层加工中的外部项和输入输出流相一致。 F. 各加工之间一般不应出现未经数据存储的数据流。 G. 数
据存储之间不得出现未经加工的数据流。 H. 数据存储可以分解。 I. 若有查询处理,应在数据流程图中表达。 J. 统计和打印报表不在数据流图中表达。
(2) 数据词典描述
可采用图表格式或较紧凑的记录格式描述 A、若采用图表格式,可只写出数据流、数据元素、加工、数据存储和外部项各一个表。 B、若采用紧凑的记录格式,则应列出全部成分。如数据元素: 编号 名称 存在于 数据结构 备注 E1 入库数
据 F1/F3/F11/F15 入库单号 日期 货号 数量 E2 出库数据 F1/F3/F11/F15 出库单号 日期 货号 数量 C、据流程图中系统顶层图的数据加工都必须详尽写出。
(3) 基本加工小说明
可采用结构化语言、数学公式等描述各个基本加工。
第四章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 软件模块结构设计 A、系统软件模块结构图,并由此导出功能分解图及层次式菜单结构。 B、系统的模块结构应与数据流程图的顶层图的加工一致。
(2)数据库设计 A、应按下列次序阐述各个元素:实体、实体的属性、实体间联系、E-R图、转换规则、关系模式。 B、在介绍实体的属性时,不应包括联系属性,联系属性直至关系模式中才出现。 C、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个数据存储可隐含于E-R图中的多个实体。 D、 E-R图中的实体要与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存储相对应。每个实体要指出实体的标识码(主码)。对每个实体或联系应列出其应有的属性(用列举的方法)。 E、E-R图中至少要有一个多对多的联系。 F、必须严格按照转换规则从E-R图产生数据关系模式集,需要时作必要的优化,并说明理由。 G、对于一对一的联系,只应把任一个实体的主码放在另一个实体中作为外码。 H、一对多联系也可以产生新的关系模式,如要这样做,必须说明理由。 I、多对多联系,或三元联系必须产生新的关系模式。 J、关系模式的个数和名字要与E-R图中的实体和联系相一致。 K.、每个关系模式中要用下横线标出主码,后随的符号“#”标出外码。 L、若有代码对照表可在最后列出,需另加说明。
(3) 计算机系统配置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给出硬件配置,系统软件配置,网络通信系统配置(可选)等内容。
(4) 系统总体安全性、可靠性方案与措施。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
(1)代码设计 基本数据项的代码格式。
(2)人机界面设计 给出人机界面视图(输入输出接口,屏幕格式设计等)
(3)模块处理过程 根据软件环境做不同处理。 可采用脚本、程序流程图、结构化的PDL语言等。
第六章 实施概况
(1)实施环境和工具的比较选择
(2)编程环境、工具、实现与数据准备概况
(3)系统测试概况 主要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记录。
(4)系统转换方案及实现概况
(5)系统运行与维护概况
六、结束语
(1)系统特色、局限与展望
(2)实施中遇到的挫折、创新、体会与致谢
七、参考文献 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中主要参考书籍
序号、书名或文章名、作者名、出版社或杂志名、出版日期或杂志期号。
八、附录
(1) 列出部分有一定代表性的程序代码段
(2) 操作说明书
九、论文评分标准
1、A等
系统正确无误,系统功能完善,设计步骤完整正确,实用性强,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结构严谨,表述流畅。
2、B等
系统基本正确,系统功能基本完善,设计步骤基本完整正确,有一定的实用性,论文结构良好,表述基本流畅。
3、C等
系统有少量错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设计步骤欠完整,基本上没有实用性,论文结构一般,表述基本清楚。
4、不及格
1.1没有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
目前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大都效仿理工类院校,普遍没有将计算机专业的工程特性与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更没有突出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使财经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具有竞争优势。
1.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课程结构和体系,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出于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考虑[4],一些难度大、应用面小的理论课程都纳入课程体系中,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体系“大而全”,学生学的“杂而不精”,课程的设置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而实践训练不足,偏重学科建设而应用技能不足”的现象,使学生毕业后感到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其知识泛而不专,无法学以致用,没有形成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
1.3师资队伍缺少工程能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职业实践经验,技术更新滞后,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财经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中,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创业实践,从知识体系更新、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实际技能的应用为核心,选择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实用技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学校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企业经济管理的情况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2.2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应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让学生在主修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辅修财经管理类的主干课程,建立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项目设计的进程为主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财经管理类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基础,又重视培养学生在职场上所需的技能应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经历项目构思与设计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3教学模式
2.3.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以具体的实践项目贯穿教学,坚持“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原则,讲解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3.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突出课内、课外实践并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构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课内实践以单元实验为基础,使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课外实践以课程设计为目标,在开课初期就把课程设计的综合项目布置给学生,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分阶段完成综合项目。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我们在课程教学初期(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完成后),从企业引入资深专家给学生讲解目前Java语言的应用现状、应用前景及Java编程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布置实践项目(课外完成),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既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分析能力。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校内的技能大赛、大学生全国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4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一方面,可以建立校企深度协作关系,每年选派骨干教师,以技术员身份去企业参加项目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由兼职教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及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指导,本校专职教师负责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课外辅导。
2.5学生学业评价
研究制定一个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创业成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标准。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既知晓在知识体系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清楚不足,找到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明灯。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