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0:32
序论:在您撰写计量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供暖分户计量计量收费收缴模式
1.引言
在供热行业推广和应用“分户计量、分室调温”技术,可以促使用户按需合理用热,节约能源,并按实际用热量缴纳热费,避免了吃“大锅饭”现象和由此引起的矛盾,也为热费的收缴管理带来了方便。但是热费的收缴并不能简单地按热表读数乘以热价计算,还要考虑户间传热、公摊热量等因素影响,以建立公平合理的收费机制。本文提出一种考虑上述因素的热费收缴模式,供参考。
2.户间传热
住宅供暖分户计量收费的基础是各户用热量的准确计量,采用适宜计量的供暖系统和足够精度的热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2.1标准用户
标准用户是指在供暖期实际用热天数d≥d0(当地供暖天数)的用户,实际用热量q1i可用各户热表上的读数q1i′表示,q1i′为热费收缴的主要依据。
2.2不供暖用户
不供暖用户是指在供暖期不居住也不用热,实际用热天数d=0的用户,因热表相对读数q1i′=0,不能按“表”计量收费.此时应计算由相邻各户传入的热量(即户间传热)[1],作为收缴热费的依据。
对户间传热,考虑其传热特性,按稳定传热方式只计算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文献[2]给出了按不供暖用户(房间)室内空气温度tb或按温差修正系数α计算得热量的方法,但使用上不够方便。
实际上,标准用户和不供暖用户,若结构、面积、楼层和朝向均相同即边界条件相同,二者差异仅在于tn或Δt即(tn-tw)的不同。设不供暖用户室内空气温度为tb,当传热边界条件相同时,若室温相等认为供暖效果相同,则可把不供暖用户的用热量表示为同类型标准用户用热量的函数,即
q1i=ξq1i′(1)
式中q1i——不供暖用户的计算热量;
q1i′——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
ξ——热效系数,表示供暖效果与同类型标准用户的接近程度,0≤ξ≤1。
由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可导出
ξ=Δt/Δt0=(tb-tw)/(tn-tw)(2)
经实测确定Tb后,用(1)、(2)式可算出不供暖用户由邻户传入的热量。表1为根据tn=18℃,tw=-5℃和不同tb计算的ξ值
表1热效系数表tb181614121086420-5
ΔT(℃)232119171513119750
ξ10.910.830.740.650.570.480.39.0300.220
2.3部分供暖用户
部分供暖用户是指在供暖期某些天不居住、不用热的用户。实际用热天数0<d<90%d0,热表读数q1i′≠0,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用热量既要计入热表读数,又要计算邻室传入的热量,可表示为
①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邮编:710061FEL:029-2377329
q1i=q1i′+ξ(q1i′-q1i″)(3)
式中q1i′为第i个部分供暖用户的热表读数,q1i″为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ξ(q1i′-q1i″)为扣除q1i′后应计算的由邻室传入的热量。
2.4用热量一般公式
以上三种情况,无论用热天数多少及热表读数大小,均可用(3)式表示用热量,即q1i=q1i′+ξ(q1i′-q1i″)(3)
式中q1i′——本户热表读数,GJ;
q1i″——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GJ,当各户q1i″不同时取平均值。
ξ——热效系数。
由上式知,对标准用户,若(q1i′-q1i″)≈0,则可忽略式中第二项(当该值较大时不得忽略),q1i=q1i′;对不供暖用户,q1i′=0,q1i=ξq1i″;对部分供暖用户,q1i′及ξ(q1i′-q1i″)均不为0,q1i=q1i′+ξ(q1i′-q1i″)。
3.热量分配
3.1邻室传热量
某一用户从邻室获得的热量是由相邻各用户共同负担的,并计在了邻户的热表读数之中,显然,这部分热费不应当由“供热方”负担,而应由“受热方”支付。根据图1分析,几种典型用户向其它用户的传热情况见表2。
外墙左户中户右户外墙顶层
左户顶层
中户顶层
右户
中间层
左户中间层
中户中间层
右户
底层
左户底层
中户底层
右户
平面简图立面简图
图1传热状态分析
表2向受热用户传热状态表受热用户位置可能的传热户数N热流方向
上下左右前后
中户顶层3-±±±--
中间层4±±±±--
底层3±-±±--
左户顶层2-±-±--
中间层3±±-±--
底层2±--±--
注:(1)+表示得热,-表示失热;(2)右户与左户对称
因此各类用户凡是有向邻户传热的,均应从q1i′中扣除所占份额,例如n分之一q1i′或ξ(q1i′-q1i″)。考虑到热流方向,传热面积和围护结构的不同,进行必要修正后,向不供暖用户传热应扣减:
(q1i)A=(mKAεkξq1i″/n)A(4)
向部分用户传热应扣减(q1i)B=[mKAεkξ(q1i′-q1i″)/n]B(5)
式中(q1i)A、(q1i)B——第i户应扣减的向不供暖用户和向部分供暖用户的传热量;
m、n——分别为第i户的得热户数及共同向某一用户传热的户数;
KA——传热面积修正系数,与各向传热面积有关,KA=Fi/Fp(Fi、Fp分别为第i户临室的传热面积和各户总传热面积的平均值);
εk——传热修正系数,与各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值有关,εk=Ki/Kp(Ki、Kp分别为第i户通过围护结构向邻室的传热系数和各户传热的平均值)。
综合式(3),(4)和式(5),有
q1i=q1i′+ξ(q1i′-q1i″)-[(q1i)A+(q1i)B](6)
显然,不供暖用户和部分供暖用户通常是由邻户得热的,一般不扣减后两项。式(6)即为计算各户用热量的一般公式。
3.2公摊热量
一般地,建筑物总表热量大于各分表热量的代数和,这是因为实际存在着公用面积的耗热量及管道散热损失,设其值为Q2,Q2应由楼内全体住户负担并按建筑分摊,即Q2=∑q2i=∑(Q2/A)Ai(7)
令qA=Q2/A,qA为面积公摊指标(GJ/m2),则
Q2=∑q2i=qA·Ai(8)
式中A、Ai分别为总建筑面积和各户建筑面积(m2)。
4.热费收缴模式
4.1各户应缴热费的热量
qi=q1i+q2i=q1i′+ξ(q1i′-q1i″)-[(q1i)A+(q1i)B]+qAAi(9)
4.2各户应缴热费
Fi=qf·qi(10)
式中qf——热价(元/GJ)。其它符号意义同上。
4.3总热费
由热平衡总表热量=∑分表热量+∑分摊热量
即Q=Q1+Q2=∑q1i+∑q2i(11)
总热费Fi=qf·Q=∑Fi=∑qf·qi(12)
5.应用举例
西安市某四层住宅(见图2)共12户,建筑面积均为86m2,其中202为不供暖用户,301为部分供暖用户,其它为标准用户。已知总表热量为411GJ,各分户热表读数(见表3),经实测不供暖用户室内空气温度tB=5℃,西安地区热价20元/GJ,供暖期101天,求各户应缴热费和每m2每月热价。
各户供暖状态见表3,计算取KA和εK=1(过程略),结果见表4。从本例看,总热费=20×411=8220元,各户热费=8220/12=6851.17元,不供暖用户(202)应缴热费为平均热费的56.13%,占总热费的4.86%,小于平均百分数1/12=8.33%。部分供暖用户(301)应缴热费为平均热费的86.67%,占总热费的7.22%,略小于平均百分数(8.33%)。
表3各户供暖状态表楼层
户名
供暖状态
热表读数(GJ)
户间传热
一层101标准29.7无
102标准35.9-经楼板向上
103标准30.4无
二层201标准30.8-经楼板向上和侧墙向左
202不供暖0+上下左右
203标准31.9-经侧墙向左
三层301部分供暖17.6+上下右
302标准29.6-经楼板向下和侧墙向左
303标准32.4无
四层401标准36.7-经楼板向下
402标准30.2无
403标准32.8无
外墙左户中户右户外墙401402403
301302303
201202203
101102103
平面简图立面简图
图2例题用图
表4各户应缴热费表楼层户名热表读数计算热量分摊热量缴费热量热价应缴热费单价
q1i′q1iq2iqiqfFiq0
GJGJGJGJGJ/元元元/月m2
一层10129.729.76.3536.05207212.49
10235.929.2335.67713.42.46
10330.430.436.757352.54
二层20130.826.0132.36647.22.24
202012.8819.23384.61.33
20331.928.4234.77695.42.40
三层30117.623.3429.69593.82.05
30229.624.6430.99619.82.14
30332.432.438.757752.68
四层40136.734.7941.14822.82.84
40230.230.236.557312.52
40332.832.839.157832.70
∑
12
335
334.9
76.2
411.1
8222
平均2.37
6.结语
6.1标准用户的用热量以热表计量,非标准用户热表未计入的用热量按等效法计算。
6.2各户缴费的热量,应计入公摊热量并相应增减户间传热量。
6.3文中方法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和简化。
6.4本文未考虑朝向、楼层等对热计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质量检测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计量管理作为质检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单位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有效提升计量管理水平,水利工程单位必须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1)人员技术素质的提升
计量检定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法制性、政策性都十分强的工作,要求所有从事该项工作的同志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计量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计量机构的信誉和服务水平,因此,要加强计量检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培训和吸收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计量检定工作不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工作,而且也是一项管理工作,所以,提高计量机构管理水平,也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2)随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
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高准确性的计量检测技术对于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检定证书是检定人员生产出来的“产品”,检定证书格式应规范,内容要完整、清楚、准确。检定数据准确与否取决于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因此,真实有据,准确可靠是对原始记录最重要的要求,是原始记录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如实反映当时当地进行检定的实际情况,反映检定过程中的数据、现象,使用计量器具及环境条件等真实性的原始记录。制作规范的原始记录表格,记录要字迹端正清晰,易于辨认,页面保持整洁。数据正确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原始记录中错误的修改要规范,一张检定原始记录不能超过三处错误,如有改动,必须加盖检定员印章,以明其责。
3)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原来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单位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体系标准提出新的计量检测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并且应该在计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计量确认体系。在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过程中,其计量确认体系还应该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在计量检测《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等相关文件体系中不断明确计量确认体系在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职能。比如在《计量管理制度汇编》中有:计量管理实施细则、测量装置的强制检定和周期检定制度等,这些文件对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件的完善、对保证计量确认体系运行的科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稳定地运行。
2结语
1前言
我国现行的按建筑面积计算热费的供热收费体制,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其弊病显而易见。首先,由于用户用热多少和用户付费多少无关,用户不会关心供热能耗问题,抑制了用户节能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用户由于没有供热的调节手段,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室内温度,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第三,由于目前的种种原因,供热公司收取热费成为一个难题,使供热公司正常运行难以进行,不利于供热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第四,这种收费体制不利于激励供热公司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容易产生垄断性掩盖竞争性、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的倾向。这一问题已引起各级领导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依照热量计量收费势在必行。根据建设部2000年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从2000年10月起,所有利用集中供热的新建住宅,“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在按户依照热量计量收费后,收费体制将发生根本变化,“热”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商品,虽然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但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2按供热面积收费体制下热网调节方案
在现有的按面积收费体制下用户无法调节流量,供热公司以定流量或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方案进行运行,调节的主动权在供热公司。因此,从技术角度看热网正常供热只要做到:
*保证流量分配均匀:在初调节时把用户的水流量调整到所要求的设计流量,即流量按供热面积分配均匀即可;
*保证合适的供水温度:对于一次网,根据室外温度控制热源出口的供水温度;对于二次网,只要热力站设计及初调节合理,在一次网供水温度调节适当的情况下即可保证二次网的合适供水温度。
正常供热时热源的供热总量变化仅仅和室外温度有关,供热总量可以预知且由其控制。
3依据热量计量收费后所引起的变化
在热量计量收费后每组散热器上安装温控阀,用户将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温控阀来控制室内温度。这种调节本质上是通过调节散热器的流量、即散热器的供热量而控制室温。当众多用户调节流量后,整个热网的流量和供热量也将随之变化,而这个流量和供热量的变化是供热公司无法控制和预知的,这也就是说,分散的众多用户成为主动的调节者,而供热公司由主动变为被动的适从者。这种变化必然带来新的课题:
*在供热公司不可能再维持热网定流量质调节的方式下,热网流量如何调节?
*在保证用户供热质量的前提下,供热公司如何运行才能降低运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4依据热量计量收费后热网调节方案
在热量计量收费后热量成为一种商品,为保证充分供应,就要在任何时候用户都要有足够的资用压头。为此可以采用下两种控制方法:
*供水定压力控制:把热网供水管路上的某一点选作压力控制点,在运行时使该点的压力保持不变(注意,非热网恒压点,为避免误解,称作压力控制点);
*供回水定压差控制:把供热网某管路的供回水压差作为压差控制点,保持该点的供回水压差不变。
无论那种控制方法,都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A.控制点选在什么位置;
B.控制点的设定值应取多大;
C.供水温度如何调节;
控制点位置及设定值大小的选择主要是考虑运行降低能耗和保证热网调节性能的综合效果。在设定值大小相同的条件下,控制点位置离热网循环泵出口越近,调节能力越强,但越不利于节约运行费用;离热网循环泵出口越远,情况正好相反。在控制点位置确定的条件下,控制点的压力(压差)设定值取得越大,越能保证用户在任何工况下都有足够的资用压头,但运行能耗及费用也就越大;反之如取值过低,运行能耗及费用虽然较低,但有可能在某些工况下保证不了用户的要求。
4.1直连网的调节
4.1.1供水压力控制点的位置及设定值大小
如图1所示直连网,采用供水压力控制方法,为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所有用户的调节要求,把压力控制点确定在最远用户n的供水入口处,该用户供水入口处的压力设定值Pn为:
Pn=P0+Pr+Py(1)
P0:热源恒压点的压力值,设恒压点在循环泵的入口;
Pr:在设计工况下从n用户到热源恒压点的回水干管压降;
Py:用户的资用压头。
4.1.2压差控制点的位置和设定值
压差控制方法的原理如图2示。如同供水压力控制点的原理一样,当各个用户所要求的资用压头相同时,压差控制点可以选在最远用户处,当各用户所要求的资用压头不相同时,压差控制点选在要求资用压头最大的用户处,其压差设定值为所要求的最大资用压头。
4.1.3供水温度及总流量的调节
一般情况下,热源的供水温度tg仅随
室外温度tw而变化,这个变化与现行的运行曲线相同,也就是相当于质调节运行方式下的供水温度调节曲线,即:
(2)
式中:tn、t’w分别为室内、外设计温度
t’g、t’h分别为设计供/回水温度
b为散热器传热系数函数的一个参数。
热源处循环泵的总流量用变频控制,根据压力控制点的压力变化而控制变频泵的转速。假如1、2等用户调小流量导致干管总流量下降,而干管的阻力系数未变,因此干管上的压力损失降低而导致压力控制点(例如P点)的供水压力升高。该压力值的升高反馈给循环泵,使泵的转速降低,一直降到压力控制点的压力值到设定值为止,这样,就可以保证压力控制点的供水压力值不变。
4.2间连网的调节
4.2.1二次网的调节
压力控制和压差控制的原理相同,以下仅以压力控制为例说明。
把间连网的换热站看成一个热源,这样间连网的每一个二次网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直连网,则二次网的调节中关于控制点位置及设定值大小的选取也就和直连网相同,且二次网的循环泵也要变频控制。但此时的差别在于换热站二次网供水温度控制。换热站的换热面积不变,当换热站所带的其中一个用户调节流量后,则换热器的二次侧流量发生变化,但换热器的一次侧流量、供水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如换热器没有温度调节手段,换热器的二次侧供水温度就要随之发生变化。当二次网的供水温度发生变化后,对室温没有进行调节的用户,虽然其散热器流量没有变化,但由于供水温度变化则室内温度也要发生变化,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因此二次网供水温度只能与室外温度有关,而不应当随用户调节流量而有所改变。这样,换热站二次网的供水温度tg由该站的一次网调节阀V1控制,调节该站一次网阀门V1,使二次网的供水温度tg保持在所需值,如图3。
4.2.2一次网的调节
把换热站看为是一次网的一个用户,由于上述二次网供水温度的调节要求,一次网调节V1的动作,使一次网也成为变流量运行而不是定流量运行。这样一次网的调节、热源的调节方案完全与直连网相同。
需要特别指出,间连网的一次、二次网在水力工况上相互独
立的,因此需要分别在一次、二次网上设置控制点和变频泵,以便分别进行调节控制。
4.3混连网的调节
4.3.1控制点的位置及设定值
间连网的一次、二次网水力工况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但混连网的一次、二次网
水力工况并不相互独立,因此混连网的压力控制点位置和控制压力值的选取不能与间连网那样在一次、二次网分别设置,而应该只设置一套压力控制点和控制值。此时可以不考虑混连网中的混连站而与直连网的一样来设置一套压力控制点和控制值,如图4。
4.3.2混连站出水温度及其流量的调节
混水站后的流量与混水比有关,
当某一用户调节其流量后,混水站后的流量即发生变化,为保证用户有足够的压力(压差),在用户处设置压力控制点Pg,调节混水泵的转速,保持压力控制点Pg不变。而混水站的出水温度tg应仅与室外温度有关而不随用户的调节而变化,因此调节混水站前的阀门V,使出水温度tg达到要求,如图4。
总之,混连网的主网压力控制点的压力值由热源处变频循环泵的转速所控制,而混连站的出水温度由主网上的阀门V控制,混水站后的压力值由变频混水泵的转速所调整。
5热入口调节装置
以上为供热网的计算机整体调节,由于投资问题,不可能控制到每个热入口。因此,对于每个供暖系统的热入口,为保证供热质量,可在适当位置装一些非计算机控制的调节装备,在实际运行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在装温控阀、变流量运行的情况下,这些调节装置的使用和定流量运行时有很大不同,必须正确装设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会使系统达不到调节要求,有时还会起负作用。
5.1垂直双管系统
装温控阀后散热器的流量将随着室内负荷的变化而自动变化,这就意味着热网的流量随时都在变化。
5.1.1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功能是在工况发生变化时尽量保持该管路的流量不变。装温控阀后管路流量在主动不断变化,显然与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作用相矛盾。如果在装温控阀的管路上再装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对温控阀的调节作用有害而无一利,如图5。当室内负荷减少时,温控阀自动关小,则相应管路流量应减少;但如果该管路有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则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感知流量减少后会自动开大,从而使管路流量增加达到其保持管路流量不变的目的。这时管路流量的相对增大(实际是保持流量不变),又导致温控阀的进一步关小,如此形成循环,最后导致温控阀关到最小,而室内温度仍可能高于要求,反之依然。因此,在装温控阀的垂直双管系统不能再装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5.1.2平衡阀
平衡阀实际上起一种初调节的作用。平衡阀初始调整时,是根据设计工况下各个管路的流量来调节的。当全部平衡阀初始调整完成后、且在管路阻力系数不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管路的流量分配比例保持不变。当但管路阻力系数变化
后,则流量分配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温控阀动作后,本质上讲是温控阀的阻力系数发生了变化,这时相应管路流量也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温控阀和平衡阀的作用并不发生矛盾。
装温控阀后,温控阀的实际开度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假如图5中B管路上的用户负荷增加,则该管路上对应的温控阀开大,导致该管路流量增大。但若除B管路外的其它所有用户负荷都没有变化,按理说它们所对应的温控阀和其所要求的流量都不应变化。但由于B管路流量发生变化,必然要影响到总流量增大,从而又导致其它管路如A、N的流量发生变化。前面已假设除B外的用户负荷都没有变化,因此A、N管路上的温控阀本不应动作。但由于受B管路流量变化的影响,A、N管路上的温控阀也必须动作,进行必要的调节。也就是说,装了平衡阀后管路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促使平衡阀不断动作调整。
另一方面,如果除N管路外的用户都要求流量增大,将有可能总流量过大而导致在N用户处的资用压头不够,即使N管路上温控阀都开到最大,也有可能满足不了要求。
总之,装平衡阀进行初调节比盲目的手动初调节能更好的保持温控阀发挥正常作用。但是平衡阀不能消除支路之间的相互耦合影响,同时有时还不能满足温控阀的调节要求。
5.1.3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温控阀相配合能够很好的保证温控阀正常发挥作用。图5对应的用户A负荷减少时其温控阀关小,相对应的管路流量减少,因此造成总流量减少,系统水压图发生变如图6。图中实线表
示温控阀没有调整之前的水压分布,虚线表示温控阀调整之后的水压分布。由于总流量减少,干管上压力损失也减少,外网给A用户处所提供的资用压头提高。如果A用户没有装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则由于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增大,温控阀又会进一步关小,如此反复形成正反馈,使温控阀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但如果装自力式压差控制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可以根据压差的变化而自动调节,使外网提供的用户资用压头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就不会对温控阀形成正反馈的影响。
5.2带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
带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由于温控阀的作用,使通过散热器的流量随室内负荷变化而变化,但跨越管的分流作用使得立管的总流量却保持基本不变。因此,此时热网实际上是在定流量运行。这样,该系统对使用调节阀的要求,如同前面所述的定流量运行系统一样,使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是最合适的。
6结论
6.1按户计量收费后对热网的运行调节带来新的要求;热网既要装备适用的调节设备,又要有正确的调节策略,两者缺一不可。
6.2热网应保持压力(压差)控制点的压力(压差)不变、使用变速泵运行;同时应控制供水。
1计量检测为质量管理提供技术保证
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在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对品牌产品进行了一系列规定,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规范计量检测的各项工作,从而更好的保障产品质量。规定出台后,众多公司和企业都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企业和公司内部的计量检测工作,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吸引更多的顾客和消费者,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对于部分达到更高质量标准或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更需要进行计量检测从而为质量把关。在进行计量检测前期,为了达到更高的质量水平,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合理准确的分析各项数据,调查消费者的喜好和消费习惯,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检验。在计量检测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检查,不放过任何细节问题,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增加和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和各项性能,使产品符合相应的规定和技术标准。在计量检测的后期,仍然需要进行分析和各种测评,从而使计量检测成为一套完整的程序和体系,对整个计量检测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总之,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计量检测都对产品的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2计量检测决定企业产品的质量
计量检测的好坏通常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任何公司或企业都需要人员、物质和信息三种重要因素共同构成,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物质保障。人员作为管理公司或企业的主体,需要有较高的觉悟和认识,要重视产品的计量检测工作,严格监督和检查计量检测的各项工作。公司的各种物质资源则是为企业服务,通过人工或机器的操作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计量检测工作需要在产品原材料的挑选上发挥作用,防止采购人员为自身利益选购不合格或劣质材料进行生产。而在公司的信息流的选择上,也应当选取可靠的信息来源和途径,防止错误信息误导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各项政策的制定。对于上述三种构成要素,公司计量检测部门需要严格把关,不断提升检测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及时提供准确、关键的数据和信息,为公司产品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3计量检测促进质量管理的提升和完善
计量检测除了有助于产品质量提升和为企业产品提供质量保证外,还对公司质量管理工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公司或企业的计量检测工作能够促进产品质量的完善,而在产品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管理的严格程度。一个企业中产品质量的提升在根源上还需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管理层重视企业质量监管工作,才能将计量检测工作做到位。同时,计量检测工作的完成和发展也能够引起公司管理者的注意,并更加重视计量检测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企业管理者增加检测设备,提升企业检测设备的配置水平,更加严格的控制各道生产工序和过程,也能够逐步培养管理者打造名优品牌的思想,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可以说,计量检测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是相互存进,共同发展。
4结束语
关键词:暖气罩散热器热工特性计量供热
0引言
在家居装修美化中,为保证居室的整体和谐,对散热器装暖气罩的做法己十分普遍。暖气罩是将暖气散热片包装的设施,是用来围护散热器的一种装饰,要求散热片散热性能正常、罩体遇热不变形,外表美观,便于检查维修暖气片。其合理做法和细部处理对采暖效果影响较大。所以.暖气罩的制作必须符合散热器放热的规律和特点。
1散热器的热力工况分析
1.1散热设备类型
散热设备向房间的散热过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供热系统的热媒通过散热器的壁面以对流传热方式向房间散热,这种散热设备称为对流散热器,各种以绕(串)片管为散热元件的带外罩散热器均属于此类;供热系统的热媒通过散热器的壁面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向室内散热,这种散热设备称为辐射散热器,如铸铁或钢(铝)制板型、柱型、管型、扁管型,柱翼型和闭式串片型散热器等;散热设备向房间送入高于室温的空气,直接向房间供热,这种系统称为热风供暖系统。本文重点论述对流散热器。
1.2散热器散热效果
其效果取决于对流运动的强弱,既取决于散热元件表面的温度对空气驱动力的大小,又取决于散热元件外部结构影响空气流动阻力的大小。所以当供暖热水温度较低(如供暖过渡季节)时,其散热能力的下降要比辐射器显著,这种衰减是其热工特性的正常表现,因此设计选用时应该予以考虑。
1.3散热器的热工特性
根据传热学原理,散热器的放热过程是自然对流换热.靠近散热器外表面的空气由于接触受热,使其密度变小而产生浮升力,热空气上升,散热器下部和旁边的冷空气则流进补充并同样被加热和上升。可见.热空气浮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被加热的程度,散热器传给空气的热量越多,则冷热空气间的密度差就越大,自然对流换热过程也就越强烈。散热器自然对流换热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1)散热器外表面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度差t,我们知道.对流换热基本计算式为:
Q=αF(tb—tn)=αFt
式中Q为换热量;α为换热系数;tb为散热器的外表面温度;tn为室内空气温度;t为散热器外表面与室内空气之温度差;F为散热器的外表面面积.显然,t越大,所传递的热量就越多,使靠近外表面的热空气与远离外表面的冷空气之间的密度差愈大,因而自然对流就愈强烈,自然对流换热也就愈强烈。
(2)散热器外表面面积F的大小从上述对流换热基本计算式可以看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散热器外表面传给空气的热量Q与它的面积F成正比。自然对流正是依靠这些热量而发生的,所以传热面积F的大小对自然对流的强弱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外表面积越大,自然对流换热就越强。
(3)空气沿散热器外表面自然对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层流阶段,过渡阶段,紊流阶段.在层流阶段热量主要靠流体层与层之间的导热作用传递.因此,换热系数。比较低,空气温升不大,流速也小.进入第二个阶段,空气连续受到散热器外表面的加热,温度提高很多,浮升力越来越大,流速不断增加.层流底层的厚度随流速进一步增加而减薄,使得层流底层的热阻逐渐减少.所以在这一阶段α是逐渐增加的。当空气上升的速度增加到某个临界值时,流动完全变为紊流,换热系数。达到最大值。这三种状态不仅取决于温差的大小,而且与空气沿散热器外表面流动路程的长短也有很大关系。路程很短,还没有发展为过渡阶段或紊流阶段时被加热的空气就离开了散热器的外表面,此时仅层流阶段起作用,换热量较小;如流过路程较长,层流阶段和过渡阶段在整个散热器外表面只占很小部分,它们对整个换热过程的影响很小,主要是紊流阶段起作用,相对来说,换热量较大。【1】
(4)放热的方向放热的方向即热流的方向。自然对流运动靠受热流体的浮升而实现,如果在热流的上方受到人为地阻挡,就不利于自然对流换热。从上述散热器的换热过程及其特点可以看出,散热器加罩必须符合散热器的放热过程,同时还要保证被加热的空气在采暖房间正常对流循环,否则就会影响散热器的散热量。
2加暖气罩后对散热器散热的影响
对于辐射器,加装暖气罩后,其辐射-对流传热量比例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完全隔绝辐射散热,其不利于散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那些设计错误的暖气罩,其散热量的折减就会更大,常见错误有暖气罩的开口过小,百叶通气率低,开口随意而定,不考虑空气对流的顺畅,只开一个通气口等等。
对于对流器,加装暖气罩也应谨慎。原因是(1)对流器的外罩已经做好,加装暖气罩会增加流动阻力,导致对流散热量的减少。(2)利用现场加工的暖气罩取代原有的外罩,若无专业技术指导,将由于外罩与散热元件配合关系的改变,影响对流器的散热能力。
3加暖气罩后对计量供热的影响
为了实现室内温度控制和分户热量计量,集中供热系统中设置有相应的热量计量仪表以及一系列的温度,压力,流量控制设备。采用热计量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节热媒流量来控制散热器散热量,以改变室内温度。而暖气罩的增添势必会对热计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家居装修用暖气罩极不规范,根据欧洲国家的测试数据暖气罩对散热器散热量的影响将达到30%。由散热器的热力特性分析,当散热器类型尺寸及连接方式一定时,散热器的散热量可以表示成计算温差的函数。即散热器特性方程为:
Q=KFt=cG(tg-th)
Q为散热器散热量(W);G为散热器流量(Kg/h);tg为散热器供水温度(℃);th为散热器回水温度(℃);tn为建筑物室内温度(℃);c为热水质量比热C=4187J/KG·℃。其中t=(tg-th)/In(tg-tn)-In(th-tn)为对数平均温差。散热器散热量对供回水温度的变化是敏感的而对流量的变化则是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减小【2】。对于给定编制条件的某型号散热器,可以得到25℃温差下该型号散热量与流量的关系,见表1
编制条件:标准负荷1687W,散热器特性系数A=6.614,B=1.334室内温度为18℃
表125℃温差下散热量与流量关系
相对流量%
供回水温度95℃/70℃温差25℃
流量kg/h
散热量W
相对散热量
10
5.8
490
29
30
17.4
1074
64
50
20.9
1364
81
70
40.6
1533
91
100
58
1687
100
120
69.6
1754
104
注:改变流量时供水温度保持不变,回水温度及温差相应变化。【3】
如果温控阀与散热器一起安装在封闭的暖气罩中,将使温控阀的感温环境高于设定数值,温控阀的感温元件所接触到的热环境将不再是室内环境而成为暖气罩内热环境。如表1,假设加装暖气罩所引起的热损失为67W,忽略其他影响因素,则提供1678W的标准热量必须付出1754W的热量及120%的相对流量。这就意味着为得到舒适的室温,采暖用户将不得不相应调高暖气罩内温控阀的设定温度,并且为多余的热量损失付出经济代价。此外暖气罩的加装会使热分配表如(蒸发式热分配表)工作失效,并且给散热器的检修代来诸多不便。
5.暖气罩合理的设置
在家居装修中,为保证室内的整体和谐,对散热器装暖气罩的做法己十分普遍。根据有关分析资料,装暖气罩后,有8%-30%以上的热散发不出来,因而加暖气罩的住户将多消费热,其取暖费就高。因此合理的暖气罩设置具有积极的意义。美国人W.H.开利曾经指出:
从散热量的观点出发,带有格栅的进气口,其净空面积至少应该等于空气通过散热元件时的净空面积,而无格栅的进气口要超出这个面积的25%。对于出气口则不应该小于空气通过散热元件时净空面积的0.9倍,不大于这个面积的1.3倍。
暖气罩出气口方向的设计是实际应用中影响较大的问题;出气口向上虽然有利于散热,但是这种设计,不仅容易使散热元件积尘,而且长期使用会使热空气携带各种微粒污染出气口壁面,同时气口向上不利于人们活动空间舒适状况的改善,所以从卫生和健康角度考虑出气口应前置。【4】
6结论
总之,采暖散热器加罩是建筑装饰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建筑装饰而言,暖气罩不单纯是用来满足建筑本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环境质量(主要是室温)的要求,所以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配合,缺一不可。暖气罩的做法若不妥当,将直接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降低了室内温度,还浪费了大量的热量。所以,暖气罩在节约能源中的作用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康太泉.暖气罩做法对采暖室温的影响,节能,1997(8)-38-40
【2】李建兴,涂光备.散热器调节特性分析,暖通空调,2001,31(5).-83-85
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由于项目申购、项目领用,无库存管理机制的管理模式,加之工作环节交叉,涉及部门多,沟通繁琐,工作及时率不高,对电能计量设备的供货及时性、营项目结算、库存物资管理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分散式管理,工作量大且效率低。按在建工程项目上报物资需求,因全局营销项目数量多,电能计量设备需求数量大,按项目采购存在物资部门组织采购及合同签订的工作量大,完成全局的电能计量设备供货周期长,导致供货不及时;各使用单位上报本单位物资需求,存在需求不准,有一定的采购风险。(2)使用策略存在壁垒,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项目施工进度。按项目维度进行管理,项目申购、项目领用,造成同属性物资不能通用于不同项目,造成大量物资闲置而无法使用于物资需求项目,严重影响项目施工进度及库存周转,造成财力、人力资源浪费。(3)工作界面不清晰。计量物资管理涉及物资部门与营销部门多个输入、输出接口;计量仓库与一般物资仓储配送、逆向物流管理流程略有不同,且在物资管理规定难以单独明确,如一般物资到货后要求2天内验收、2天内办理入库,但计量物资需待抽检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时间可能长达1个月。实际运作时,计量物资管理流程仍有一些不清晰地方。在信息系统上,物资系统与营销系统都要操作。多套系统的单轨运行造成工作量巨大和责任不清。(4)信息不互通,管理不顺畅。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过程繁琐且涉及多部门管理、在缺乏信息系统支撑的情况下,各部门间信息不通,存在线下沟通信息准确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计量设备及时供货或供货错误。(5)供应链未能全程监控。未建立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机制,电能计量设备的出、入库未能跟踪及管理,造成公司无法及时、准确地知晓当前电能计量设备库存量,无法制定供应商送货计划及配送至各生产部门及区局计划。(6)质量服务风险不能有效监控。计量设备在未完成两检(抽检、强检)前付款供应商,造成有检测不合格表计需换货时,供应商服务不及时,严重影响不合格表计的换货进度,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也不利于供应商管理。
2改进思路
对于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确定通过重新梳理工作流程、规范管理制度的方式保障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避免工作交叉;通过以“大仓库、大配送”总体部署,围绕“标准设计、定额存储、动态补仓”供应策略为依据,建立电能计量设备储备定额管理机制,实现动态补仓机制,解决以项目申购采购供货周期长、项目物资无法共用,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通过建立电能计量仓储管理机制及物资属性库区,电能计量设备的出、入库有据可循,解决无供应商送货计划、无各生产部门及区局配送计划、仓库积压但无可用(检定合格)设备的问题;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优化,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贯通,提升信息系统对于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持。
3改进措施
3.1优化管理流程为了避免业务工作的交叉,保障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管理部门对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新工作流程主要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和信息系统结合开展工作,通过计量检定系统、物资系统、营销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各业务系统间协同开展工作,实现一站式作业,提升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效率,保障电能计量设备供货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新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新流程改变了当前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过程中需求申报、采购、检测(质检、检定)、配送、领用、安装的顺序管理,实现定额管理、采购和发码单据同步开展;改变多个部门需要反复沟通的问题,市场营销部上报年度电能计量设备储备定额后,直接以储备定额为依据进行补仓采购并授予条形码。
3.2规范管理制度管理部门同时明确了电能计量设备的管理要求,规定了各流程环节的工作时限及各岗位管理职责,改进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业务规则,明确了各管理节点岗位职责,具体如下:(1)优化品类,动态补仓。为缩短电能计量设备采购周期、解决项目物资无法共用,电能计量设备采购储备定额管理方式,由市场营销部上报年度电能计量设备储备定额量,物资部门以储备定额为依据实现动态补仓配送及动态补仓采购。(2)到货档案。采购设备到货仓库后,由该仓库仓管员2天内办理到货档案批次,并抽样送检。(3)检测(抽检、检定)。物资部门办理到货批次并送检后,由检测单位制定检测计划并安排检测工作,检测完成后通知仓管员回库。(4)配送至各生产部门及区局。各生产部门及区局发起补货需求后由仓管员2天内完成物资的配送工作。(5)补货规则,按电能计量设备采购四级补仓机制。各使用单位提出补货需求时,仓管员检查成品仓物资是否满足,满足则直接从成品仓进行补货配送;如成品仓不能满足则检查待检定仓物品量及检定计划;待检定仓物品无法满足则从待检仓进行补仓进行检定;当待检仓无法满足时检查同合供货情况,通知供应商送货或提交待检仓补仓采购需求。
3.3规范仓库管理规范物资仓库物资存储区域,划为仓库为待检区、检测区、换货区、成品区,电能计量设备存放仓库规范:电能计量设备到货后由仓管员存放至待检仓;由检测单位检测中的设备存放至检测区,检测不合格的物品存放至换货区,检测合格的物品存放至成品区,成品区的物品方可配送至各生产部门及区局安装使用。各生产部门及区局发生领用需求时,首先开具移库、配送各部门急救包的“营销计量仓”仓。这样既保证了仓库管理员账实一致,清晰掌控仓库各状态物资库存情况,保证物资供应及补货,又同时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沟通效率。
3.4明确工作界面,优化信息系统功能明确工作界面,市场营销部负责营销项目下达及年度储备定额修编、物资部门负责物资供应、计量中心负责设备检测;各专业管理系统(物资系统、计量检定、营销系统、项目管理系统)根据新电能计量设备业务管理流程需求进行系统功能的优化,实现几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及业务贯通。物资系统中可以自动依据一级仓、急救包的库存及年底电能计量设备定额自动提醒补货,物资部管理员实时根据系统的补货提醒进行补仓配送或补仓采购;到货后由仓管员收货、建立到货档案批次并抽样、送检;系统自动将抽取的样品及到货物品信息同步至计量检定系统,由检测部门检测负责人安排检测工作;检测完成后检测结果同步至物资系统;由仓管员将检测合格物品移库至成品区,成品区物品按需移库、配送至各生产部门及区局营销计量仓;各生产部门及区局根据营销系统供电服务订单情况维护工单,工单信息包含需求物资信息;工单建立完毕后自动同步至物资系统的营销计量仓管理员的领料待办提醒;营销计量仓管理员根据工单物资需求发送实物并办理领用手续;已领用电能计量设备同步至营销系统进行安装运行。
3.5建立电能计量设备生命周期档案库物资状态贯穿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全过程,已签合同未到货、已到货未抽检、抽检中、抽检不合格、整批换货中、抽检合格、强检中、强检不合格、零散换货中、强检合格、已配送、已领用,运行中、已拆卸、已报废各状态物资一目了然。
4取得成效
通过对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模式的优化,解决了历史上信息不能共享、项目物资不能共用导致库存积压但无项目需求可用设备、工作人员沟通繁琐、无检定计划、无补货计划、无配送计划,无库存跟踪等问题,重新规范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过程,优化了管理流程、提升了管理效率。(1)集中的储备管理策略,有效保障物资供应及时性。电能计量设备通过储备方式进行管理,围绕“标准选型、定额存储、动态补仓”供应策略,根据全局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储备方案,并按照储备方案和实际用料需求进行实物采购和储备。改变以往按实际领料项目申购的分散管理的混乱现象,实现集中式的管理;同时,在储备方式的基础之上,制定完善的领用管理规范,破除以往领用项目难以互通的壁垒现象,形成补仓采购运作机制(资金预算、采购支付、核算机制),有效保障物资供应及时性,提升库存物资周转率,减少工程余料(定额物资)产生,提高资金使用率。从而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设备质量。(2)优化物资品类,降低采购成本。补仓采购机制的关键任务包括:标准选型及品类优化;颁布定额储备方案;落实财务预算;动态补仓机制;建立领用机制;JIT项目里程碑节点衔接;仓库分级管理;业务流程梳理及信息系统支撑。其中标准选型及品类优化是开展补仓采购工作的坚实基础,电能计量设备从以往的130多种品类优化至80种,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仓储物资种类和补仓采购成本,充分发挥补仓采购管理模式的优势,提升资金的集成效益和物资服务水平。(3)规范“先抽检、后入库”运作模式,归避财务风险,保障在库设备质量。将以往“先入库、后抽检”调整为“先抽检、后入库”模式,解决以往供应商货到仓库后,由仓管员直接办理入库单,待入实物账、财务账后再进行抽检,存在的在库物资未抽检付款供应商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问题、检测不合格换货难的问题,从而归避财务风险、保障在库设备质量,缩短设备供货周期,减少在库设备量,提高仓库周转率,降低仓库管理成本。(4)补仓采购机制,缩短供货周期,减少需求误差,降低采购风险,物资供货及时率达100%。仓库结构优化为一级中心仓加急救包,根据各品类物资储备定额量,实时监控各使用单位急救包在库物资情况,自动发起补货需求,仓管员检查成品仓物资是否满足,满足则直接从成品仓进行补货配送;如成品仓不能满足则检查待检定仓物品量及检定计划;待检定仓物品无法满足则从待检仓进行补仓进行检定;当待检仓无法满足时检查合同供货情况,通知供应商送货或提交待检仓补仓采购需求。实现物资需求直接从急救包领用。提升了物资供货的时效性,减小需求误差,降低采购风险,有利于提升物资需求准确性以及计量设备管理水平。(5)己构建流畅的管理流程,提高管理规范性。制定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管理要求,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界面,梳理清晰的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流程并进行优化提升,使得电能量计量设备的管理能够畅通、高效。(6)全生命监控计量设备管理过程信息。通过梳理和规范电能计量设备的管理,对电能计量设备全生命管理过程的各个业务环节进行业务梳理,明确时效性要求的管理指标,保障电能计量设备的采购、检测、配送等工作有序、顺利开展;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监控,实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联动与共享,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及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7)条形码规范化管理,单个设备管理过程清晰了然。梳理规范各类电能计量设备条码规则,合同签订环节生成条码,供应商按码生成并贴码,单个设备系统档案及实物唯对应,解决以往无法掌控到单个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情况,通过实物标识实现。图3为计量物资全生命周期信息展示平台示意图。(8)建立档案批次管理机制,保障在运行设备的精确可靠、稳定性。同批到货设备建立档案批次,在运行设备抽检根据单个设备的运行稳定性跟踪该批次设备的运行情况,大大保障在运行设备的精确可靠,解决以往运行抽检只能针对单个设备进行检测、更换,无法针对整批同属性设备的质量跟踪。(9)实现电能计量设备管理的效率、成本、服务的最优化。通过以上从管理制度、管理规范、部门职责、信息化实现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和优化,已基本实现电能计量设备管理的效率、成本、服务的最优化。
5结束语
关键词供热单位面积耗热量热计量收费修正系数
1前言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指出:"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以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JGJ26-95(以下简称节能标准)规定:在各地1980~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50%的节能目标。而在现今购房的房价中只考虑楼层的高低、阳光、潮湿等因素的差别对居住条件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在同一建筑中各住房的单位面积耗热量存在差异而引起的住房在今后居住年限内支付的热费的差异。具体的说,由于山墙、顶、地面等公共建筑部分的耗热量客观存在而使具有山墙、顶、地面的房间的耗热量要比没有公共建筑部分的房间耗热量大,而这部分耗热量理应由建筑物内所有用户共同承担。
2计费修正的分析
各住房的实际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和温差作用下通过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和冷风渗透耗热量。传热耗热量可根据节能标准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在节能标准中是对整栋楼的耗热量的估算,至今仍没有较成熟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各户的冷风渗透耗热量,且住户冷风渗透量大,室内得到的新鲜空气也多。所以,这里只讨论对传热耗热量的修正。
基于公共耗热量共担原则,每个住户的供热费用可表示成以下公式:
(1)
式中:hi----某住户的采暖费,元/a;
c----热价,元/kWh;
----该栋建筑的单位面积平均耗热量,kWh/m2;
si----某住户建筑面积m2。
其中(2)
在式(1)等号右边乘以,将其变型为:
(3)
式中:ωi----某住户单位面积耗热量,kWh/m2;
qi----某住户实际耗热量,即si*ωi,kWh;
βi----某住户传热耗热量修正系数,即。
这样,可根据节能标准计算出某栋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耗热量及各个住户的单位面积耗热量从而确定各住户耗热量修正系数,带入公式(3)既可得到各个住房应交的供热费用。
而城市供热是由热源、热网、热用户(室内采暖系统)组成的庞大、封闭、复杂的循环系统,无论用户是否用热或用热量多少,都要进行维修和管理。供热系统建设、维修、管理而投入的资金以用户热费中固定费用来收取。供热系统向用户供热,还要消耗一定量的燃料、电力、水和劳动力,供热部门为此投入资金以变动费用的形式向用户收取。这样,用户热费分为两部分:固定比例费用和变动比例费用。固定比例越大对供热企业保证运营有利,变动比例越大对用户节能有利。根据国外经验,固定比例一般取30%~50%,变动比例一般取70%~50%。那么,供热收费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4)
将公式(4)变型为:(5)
即(6)
式中:H----该栋楼总的采暖费,元/a;
----某住房按平均单位面积耗热量计算出的耗热量,kWh;
n----固定费用比例百分数,%。
从式(6)可看出:固定比例费用是某栋建筑n%的总供热费用按住户面积分摊得出的部分,而这部分费用不存在由于房间楼层、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单位面积耗热量差异的影响。变动比例费用则是某栋建筑1-n%的总供热费用按住户实际耗热量分摊而得出。显然,处于不利位置的住户与处于有利位置的住户保持相同室内温度时,单位面积耗热量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是建筑本身的特点造成的。
与(3)式相比,固定比例费用部分是已修正了的住户实际耗热量,也就是说,固定比例费用的收取宏观而言是供热系统建设、维修、管理投入资金的回收,而对收费系统客观的充当了住房实际供热费的修正。但它仅是部分修正。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修正与否又如何取值?下面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3实例分析
天津市某节能住宅,南北朝向,六层,三个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如图1。
图1某住宅标准层平面图
每户建筑面积为76.56m2,层高2.8m,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为0.77,屋面传热系数为0.74,外窗采用的是塑钢单框双玻中空玻璃。固定比例假设位50%,则供热计量收费修正系数计算结果见表1。
供热计量收费修正系数表表1住户编号建筑面积
(m2)耗热量
(W)单位面积耗热量
(W/m2)平均单位面积耗热量
(W/m2)修正系数
βi计算耗热量
n=50%
10176.561764.512315.240.661465.8
10276.561258.7116.4415.240.931212.9
201~50176.561193.5115.5915.240.981180.3
202~50276.56787.2110.2815.241.48977.1
60176.562154.7128.1415.240.541660.9
60276.561748.4122.8415.240.671457.7
3.2根据节能标准,计算得出各住房的传热耗热量及单位面积耗热量。并带入公式(2)可算出整栋楼房平均单位面积耗热量。
3.3由βi的定义,计算各住户的修正系数。
当n=50%时,在不修正的前提下,根据公式(6)可得出各住户热费分两部分收取后实际计算的耗热量。将以上所得数据填入供热计量收费修正系数,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房间因所处建筑物位置的不同修正系数不同。有的房间修正系数接近1(如102、201~501),当用户热费分为两部分时,这类房间不需要再进行修正。有的房间修正系数并不接近1(如101、202~502、601、601),即使用户热费分固定热费和变动热费两部分,它与修正后的值仍会有一定的差距。然而,由于供热费用本身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便于实际操作可简化处理,统一不予修正。但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
4结论
(1)由于供热计费分为固定比例费用和变动比例费用两部分,n%的耗热量所交的费用相当于对实际耗热量按面积平均分析在各住户中。
(2)进行修正时,由于n的存在,房间耗热量大的住户比表计热量少计算了热量,而房间耗热量小的住房比表计热量多计算了热量,并趋于平均。
(3)在计量收费初级阶段,由于建筑物结构多样化,认识上也有很大的分歧,修正总是变得更加复杂,可以暂用固定热费部分来弥补并在特殊情况进采取减免等其他措施。
参考文献
1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杨善勤,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1995
4吴继承,采暖耗热量分户计量对房价影响的分析,《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