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0:2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马克思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培育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理论支撑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之最高目标,是现实人类总体和每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谈到人的能力全面发展时,马克思常用的表述是“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在谈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能力时,恩格斯说这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人的能力主要指人的劳动力、社会交际能力、管理力、科技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等。它是人们具有的表现、实现和确证自己的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人的个性是人与人的特性方面的差异,如行为特点、爱好、性格、心理、气质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独特性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马克思强调人要“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二是人的自主性发展。马克思把人的个性叫做“自由个性”,就意味着,只有独立才能自由,只有自主才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个性。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的,并且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有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丰富性都得到实现,人才能有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四)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在哲学里人的价值形式主要有: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对个人来说,只有对社会有所贡献,个人才能更好地享受;对于社会来说,只有重视个人的需要,才能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上。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关系分析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它决定着人的其它素质的方向和性质,它要求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兼顾大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提供反思的视角。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做的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皆可以以“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衡量。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意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之一,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涉及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等。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点则在于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果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端正思想观念。传统教育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要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把培养人文精神当作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指标,把能否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理工科大学生,作为衡量学校理工科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学校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就要既形成积极的舆论,又要加以深入研究,以提高水平、加大力度、强化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
(二)优化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境界、升华情感和内化人文知识的作用很突出。校园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它能够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经常邀请名校的人文学院专家学者或其他大师级人物来校讲学,定期开展人文讲座,进行深层次的人文知识的探讨;利用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这里既有培养人文精神的课堂观问题,又有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既有教学内容问题,又有教学方法问题。教师应该牢固占领课堂这个培育人文精神的阵地。
【关键词】马克思;大学生村官;职业困境
马克思1818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兰省的特利尔城,生长在开明的家庭,从小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教育。1835年8月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写下了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下简称《考虑》)。青年马克思以冷静考察的视角,展现其立志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尚情感和价值理想。从发展历程的其他著作看,《考虑》虽然没有严密的理论论证、严谨的篇章结构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但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却以青年的热情、犀利的文笔、高远的志向、澎湃的热情阐述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所必须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并指明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文章对改变当代存在着理想缺失和信仰失落的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定位导航作用,尤其是从事基层农村工作的青年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如何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的启示
从对《考虑》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村官应严肃思考和认真权衡的内容之一是影响职业规划的主客观因素。
首先,从主观因素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对自己在择业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主观愿望有清醒的判断。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规划调查分析看,部分青年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这是我国当下困扰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问题的原因之一。对于个体规划的错误认知往往来自于青年大学生的虚荣心、狂热、冲动和幻想。假象直接干扰和误导了青年人做出正确的规划。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在规划职业时,“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马克思也指出,“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虽然这些是很光辉的,但是它不能持久,甚至会“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理智无法支配它,从而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的地方。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时,要认真、冷静地思索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有没有被以上所述的主观上的错误认知所蒙蔽和干扰,如果有,青年人应该在择业时,竭力排除这种主观上的干扰,不从一时的感情出发,不从虚荣心出发,更不要从名利出发,而应选择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职业。
其次,从客观因素分析,在严肃思考的基础上排除了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后,当代青年大学生还应认真分析职业规划的客观可能性。马克思在《考虑》中提醒青年人规划职业时要考虑社会的客观因素,“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是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实际上是告诫青年规划职业时要立足与社会现实坚实的土壤,而不能靠冲动和幻想。只有结合主客观条件,才能使人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变得高尚,使人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尊严。马克思在《考虑》中阐述青年择业观时还带有启蒙思想和理性主义的烙印,但决不能把马克思对青年职业规划要立足社会的先天限制性解读为宿命论或抹杀人选择职业的能动性。从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的文本中,不难看出他在《考虑》中所论述的青年职业规划要立足社会实际,实质上已经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二、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理想的启示
对职业理想的确定除了有内在自由的要求,有严肃独立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目的和目标的确定。什么才是真正使人伟大的职业理想呢?马克思回答,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因此,“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个人的自由与完美取决于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价值实现。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者的职业目标和理想。马克思坚定地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当代大学生村官的自由和完美取决于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选择和从事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职业是高尚的职业目标,高尚的职业目标不仅能够使个体克服基层工作中各种非马克思思想的障碍,而且使个体获得为“人类的幸福”工作所带来的自身的幸福感。
尽管《考虑》中的思想带着浓厚的抽象人本主义色彩,但字里行间表现出了马克思为自己的理想而自豪、为自己的幸福属于千万人而快乐、为自己的理想而崇高。正是有了“为人类的幸福”的理想,马克思才能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有四十年完成《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与矛盾,指出了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正是“为人类的幸福”的理想,马克思投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有尊严的职业”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定位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村官选择基层就业并扎根农村面临着诸多职业困惑。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定位究竟该怎么抉择呢?大学生村官是不是有尊严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村官实践岗位上该如何有尊严的工作呢?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首先,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所从事“有尊严的职业”与否的判断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职业定位。认为是这只是权宜之计,只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跳板的职业定位,必定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对村官“尊严”持无所谓态度的群体,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快乐的。一些大学生对村官的存在脱离了唯物史观的标准,以唯心主义的价值取舍为依据,以主观臆断取代对大村官“尊严”的理性思考。判断职业是否是“有尊严的职业”的标准理所当然的坚持实践的本体论的观点,即“为人民服务”的标准。其次,一些选择了“有尊严的”大学生村官却放弃了“有尊严的”实践,源自对自身能力的错误估计。在《考虑》中,马克思写到“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村官的职业热情和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大学生村干部真正参加到基层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之中,却放弃了对职业尊严的追求和思考。仅以“工薪待遇”或“职业地位”否定了自身价值,并以此产生了对村官职业尊严的蔑视和遗弃,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对职业定位的错位和扭曲。马克思认为,“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塑造着大学生的职业思想,是决定大学生村官社会地位内在和本质的因素。大学生村官自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是选择有尊严的职业和有尊严的工作的重要职业思想。
四、“最深刻的信念”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精神的启示
职业信念是职业活动的灵魂,没有职业信念的实践活动无法抵御和克服各种职业困惑和阻碍,也最终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马克思在《考虑》中提到,“每个人眼前都有(下转第206页)(上接第204页)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可见,坚定的职业信念对于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村官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首先,“最深刻的信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村官克服各种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形成高尚的职业精神。“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同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坚定的职业信念对大学生村官如何调试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的落差、如何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自我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其次,“最深刻的信念”有利于凝练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精神,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敬业精神是对公民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基本要求。职业信念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尊严的深度思考,职业信念决定了职业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有助于提升和凝练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精神。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实践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1995.
[2]陈玉君,黄利秀.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1(5).
[3]蒙云龙.论青年走出选择职业困惑的路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3).
一、父母的鞭策、“尊重与支持”、鼓励、引导、期待,对马克思的身体素质、交友选择、恋爱、道德素质进行引导
1.1836年11月9日,马克思的父亲给他的信中说:“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不要过于用功,千万要保护好你的身体和你已经很差的视力。你选修了很多门重要课程——自然,你是有理由勤奋学习的,但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上帝恩赐,你来日方长——你将为你自己造福,为你的家庭造福,如果我的预感没 有错的话,也将为全人类造福。”
2.老马克思说:“我不想迂腐地使用做父亲的权威。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也可以向自己的孩子认错。”在家书中,老马克思对儿子更多的是殷殷期盼,声声呼唤,深深眷顾,表达着无微不至的关切之情。他始终关心着儿子的身体。他说:“身体是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望你用功不要超出你的健康所能容许的限度。此外,每天还要运动运动,生活要有节制,我希望,每次拥抱你的时候,都会看到你是一个身心越来越健康的人。”“这是一位博学、朴实、严谨、通达的父亲的谆谆教诲。老马克思在书信中用了很多篇幅,教育卡尔为人之道。他写道:“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计得有多高,要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的智力对我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他说:“友谊,就这一字眼的真正经典含义来说,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明珠,而在你这样的年纪,这种友谊是生命的明珠。你能不能对这个朋友信守不渝,永远做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将是对你的性格、你的才智和心肠,尤其是对你的道德的最好考验。”他鼓励卡尔时写道:“你的来信我7日才收到,这封信使我更加相信你的耿直、坦率和诚实的品德,这对我来说比金钱还要宝贵”。“参加小型聚会比起参加酒宴来,你可以相信,更使我满意得多”;“且不说消遣、休息和教养的观点来看,社交特别是对青年人大有好处,因为如今你已不是单独一个人——多少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不过当然要用正当而体面的方法去取得。”老马克思说:“不久,你将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一家之父。但是,不论荣誉、财富或名誉都不能使妻子儿女幸福。只有你,你的良好的自我,你的爱,你的温柔的举动等,才能使他们幸福。”
3.生活自理能力。知子莫若父,老马克思在信里描绘了马克思的生活习惯中不太好的方面。“在昏暗的油灯下……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点燃烟斗”……在波恩大学读书期间,马克思有一次生病了,马克思的母亲在父亲给他的信中附笔:“你应当设法去掉一切可能对你有害的习惯。不要急躁,不要喝过多的酒或咖啡,不要吃辣椒,不要食用过多的胡椒或香料,不要抽烟,不要迟睡,要早起。亲爱的卡尔,感冒也要提防。在健康没有完全恢复以前,不要跳舞。”
二、从学校给马克思的成绩评语和其他评语可以看出,学校把勤勉作为重要的素质
2.波恩大学肄业证书评语:勤勉、十分勤勉,用心、经常用心。没有参加被禁止的大学生团体的嫌疑。
3.柏林大学毕业证书评语为:报名听讲、报名听讲、听课、勤勉、极其勤勉。
4.博士论文推荐信评语: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尔.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给几位教授写了推荐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见识渊博”,“波恩和柏林大学的学业证明(b件、c件)。证件中指出的违反纪律一节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三、类似于孟母三迁的转校:因为校风不好而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
1.校风情况,至少有学生酗酒的情况。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参与酗酒,其中一个原因是特利尔的老乡比较多。另外,德国人爱喝啤酒是世界出了名的,酗酒应该只是转学的原因之一。同乡或熟人在一起,喝酒的次数和每一次的数量会多一些。得到父母的一定程度的默许甚至是支持,转到柏林大学后,父母还给他寄过酒,“但愿你已经收到了我们寄给你的酒。”
四、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即使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德国,马克思父亲的律师身份在马克思的转学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不能说,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他的父亲身份决定的,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弟弟却和他不一样。虽然老马克思也承认,自己偏爱卡尔·马克思。
3.理财能力很重要。马克思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太会理财。老马克思说:“你自己曾用坚决的话表示,你将来要自给,并为此现在就开始克制自己。”虽然马克思在1864年有过一次炒股的经历,也小赚了一把,但他在大学期间却有账单,而且是让老马克思看不懂的账单,“波恩的胡闹刚结束,你的债务——说真的,数目可不小——刚清偿”。作了一次旅行,多次被控欠债,马克思比其他人都花钱多,“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马克思的父亲表示了谅解和理解。老马克思对马克思寄予厚望,比较偏爱,甚至自认为能够给马克思提供好的条件,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出生的“家庭是是富裕的,文明的”。老马克思开始时有些溺爱马克思,1836年的一封信中说“随信给你寄去一百塔勒,你如需要,还可再寄”。还附笔说明:“目前我不可能再多寄了。日内,你大概会从拉贝那里收到二十塔勒。”
关键词:马克思;个性理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3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Marx Hagel's "absolute spirit", Strauss's "entity", Powell's "self consciousness", Feuerbach's humanism theory, form rich connotation and profound theory of personal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private colleges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related to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the growth of talent. Marx personality theory should actively u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private colleges,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arx; personality theory;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关系到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追溯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渊源,探究其个性理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发掘马克思个性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意义,从而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促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
一、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渊源及内涵
(一)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渊源
1.被黑格尔“绝对精神”吸引
马克思原先的哲学世界观基础是康德费希特哲学。他写了新的形而上学原则体系,但是却失败了。之后,马克思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时接触到了黑格尔哲学。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特别是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对马克思的启发很大。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把感性存在、即感觉当作真理的基础和标准,不懂得概念的体系,只知道认识过程是由感觉、表象和意见三阶段构成的。”[1]“伦理学是伊壁鸠鲁最好的部分”[2]。从而使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选择伊壁鸠鲁哲学进行研究。并且,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开始对个性进行了研究和描述。
2.对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哲学的研究
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认为精神“实体”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评论:“贯穿在施特劳斯关于‘公社力量’和关于‘传说’的理论中的观点在斯宾诺莎关于实体的观念中有其抽象的表现,有其逻辑形而上学的象形文字。”[3]而鲍威尔认为“实体为自我牺牲了自己,并为自我所吸收”[4],是依附于自我意识的。他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他自己的自由的产物。”[5]“没有自爱就不能爱人类,没有自尊就不能尊重人类,没有实现个人自由的热情就不可能实现人类的自由。”[6]鲍威尔认识并重视个体的主体性。马克思肯定个体的主体地位,但是他并没有像鲍威尔那样抽象地理解个体的个别性,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7]可见,马克思把个体的个性定位于现实的感性的个性,有别于鲍威尔抽象的个性,这也为马克思之后对于个性的现实性、实践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
3.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理论的发展
费尔巴哈认为:“艺术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形象――(不仅是狭义的形象,而且是诗的意义下的形象)――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8]他重视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费尔巴哈用“类”来代表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心。”[9]他指出“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10]但是,在费尔巴哈的假设条件下,找不到真正社会历史中的人,看不到人的主体地位,也找不到人的个性,因此他以另一种形式把人抽象化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1]他发展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原则,同时摒弃了费尔巴哈对“类”的抽象理解,强调了人的个性的社会性,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12]
(二)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个体所具有的个性。马克思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研究了人的个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过去封闭的、交往受阻碍的环境中,人的个性想要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阻力,而在现代开放的、互动的环境中,人的个性获得自由全面地发展具备了极大的可能。因此,社会中每个个体的个性是否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取决于个体的个性之间是否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和个人有联系的……但不是和肉体的个人发生联系,而是和国家的个人发生联系……‘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14]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5]可见,马克思强调通过社会交往互动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个性的现实性。
其次,马克思曾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6]“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7]人的个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了压抑,而不是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18]因此,马克思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地发展,就要确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人的个性活动要得到肯定和尊重。
再有,在批判资产阶级个性学说基础上,从劳动实践角度探讨人的个性,强调劳动实践对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的人都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9]劳动是资产阶级觉得非常厌恶的一件事情。但是,马克思认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0]“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21]人的劳动实践使人区别于动物,也奠定了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
二、马克思个性理论视野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在对马克思个性理论渊源的探寻、理论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而寻求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个性化教学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并且要尊重和彰显人的个性的主体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现实,根据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确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笔者曾对无锡一所民办高校的50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主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进行分析,发现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在教学活动形式方面,51.28%的学生选择‘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习实践’。”[22]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合班授课,也应关注到教学主体――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形式的期望,实现个性化教学。比如,在进行某些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把合班上课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可以积极实践自己所学的理论,不至于淹没于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完成自己在小组中的工作,与小组其他同学通力合作,最终完成教学活动任务,从而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小组活动,学生反映收获很多,也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其次,对于教学内容不能本本主义,也应充分联系现实社会环境。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2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积极联系现实社会环境,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社会热点事件讨论等等方式,使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事件,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在问卷调查中“问到‘您觉得思政课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您的能力?’时,很多学生回答:进行实践活动、情境模拟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社会调查等等。”[24]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师把信息单一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积极地交流互动,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比如模拟招聘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能力提高可以得到双丰收。通过在教学活动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实现个性化教学,体现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个性的现实性和主体性,从而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二)实践教学
马克思认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25]因此,人的劳动实践是有计划的、能动的劳动实践,是不同于动物的。人通过劳动实践实现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认识到劳动实践对于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校内的实践活动,可以联系教学内容,组织知识竞赛、辩论赛、表演道德小品、历史人物评价演讲、模拟招聘会等等。校外的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等等。通过组织校内校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学工处、团委、宣传处应积极配合并提供协助,来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任务,从而构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稳定的立体教学结构体系。另外,现在一些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下,不断思考,积极探索。比如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实践相联系,也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确立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从而支持一些民办高校向应用型高校不断迈进。
(三)信息化教学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7]因此,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关注现实环境、关注人与人交往过程的新特点。比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已置身于信息化环境之中。信息化平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因此,现在90后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广泛使用信息化软件。比如使用QQ、微信等新媒体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大学生也利用信息化平台获取各方面资源,进行学习。因此,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使用信息化平台中的资源,把信息化平台中的时事新闻、热点事件进行筛选,供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和讨论,使理论与现实实践充分结合。其次,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如果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信息化平台的信息不能够正确甄别或是任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的话,就会影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不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指导大学生筛选信息化平台中的有效信息。比如可以通过对信息化平台的事件进行专题讨论方法,帮助大学生有效甄别信息化平台中的信息。另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建立QQ群、微信群等等,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地交流,打破传统信息交流只能在课堂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模式。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这些平台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学习交流。再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比如进行慕课教学、微课教学,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地束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和方式得到创新。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或手机媒体,浏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对于未理解的部分,可以在线反复观看,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确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符合马克思所倡导的确立个性的主体性,也有利于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从而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新阵地。
三、结语
马克思个性理论在以人为本基础上,强调要充分联系现实社会、在劳动实践中确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积极运用马克思的个性理论,从而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2-53.
[2]黑格尔.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4]兹维.罗森.王谨,等,译.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86.
[5]兹维.罗森.王谨等译.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96.
[6]兹维.罗森.王谨等译.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9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8.
[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3.
[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7.
[1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1.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22]骆静.基于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现状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0):35.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24]骆静.基于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现状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0):36.
[25]R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作者简介:骆 静(1981-),女,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 虹(1989-),女,江苏常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接受度;体会
“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从基本理论角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然而,由于这门课程学理性强,学生理解很困难。特别是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影响,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没有用,因此不够重视,甚至抵触,这必然形成他们学习的障碍。要消除这种障碍,关键在课程伊始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原理”课的接受度。
一、认识学科意义明确学习目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原理”课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丰富人文底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文社会知识越深厚,越有助于提高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激发出创新火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渠道,而“原理”课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基础、学理性最强的科目,特别是哲学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工作者总是要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是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支配,还是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指导。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工作者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
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关乎人生发展的方向。世界观、人生观又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人的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贡献与索取、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这是困扰大学生并引发其思考的现实问题。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导向与激励的作用。
“原理”课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主要是指辩证思维,是从整体上、全局上、本质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无论工作方法的确定还是学习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思维方法的理论指导和实际运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良好的思维也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无法开拓新的领域。学习哲学,就是使我们获取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
二、了解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激发求知欲
了解一门学科现状,展望学科发展的前景和趋势,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方向。
学生对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以往的学习中了解比较多,已没有理论新鲜感。他们更关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和社会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就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和政客弹冠相庆,宣布彻底失败之时,马克思及其学说却比以往更加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崇敬。世纪之交,在西方媒体举办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回归马克思”的热潮,研究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学术流派风起云涌,纪念马克思活动异常高涨。同时西方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吉登斯等纷纷为马克思辩护,认为马克思学说仍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走向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也未能超越马克思理论的分析框架。最近这场始自美国经由西方而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再次引发有识之士反思资本主义制度,西方的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造成的破坏作用深感不安,同时苦于找不到良方来挽救这个社会,他们又开始向马克思寻求答案。通过介绍西方学者对理论的研究、认同和借鉴,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在当代的影响和价值,拓展了他们的理论视野,激发了理论学习的兴趣。
三、传授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黑格尔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教师从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提高其学习能力才能在未来不断获取知识、更新知识。
马克思个性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个性理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个性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理论就开始了不懈地探索。之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等这些著作展现了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并且指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81但是人类却与周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着联系。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想象中的人的个性,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个性。其次,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2]3说明人的个性在现实关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能动的现实主体。另外,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个性时,还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3]122也就是人的个性要想真正的得以彰显与发展,一定要参与社会交往实践,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
2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1现实性
马克思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形态中来探讨人的个性。他认为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人对物的依附关系,束缚着人的个性发展。根据这些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人的个性应该在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步摆脱各种依附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个性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马克思把人的个性放置于现实中,是在现实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探讨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人的个性是从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发展范畴之内的。另外,马克思还从人的现实劳动实践出发,认为在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逐步摆脱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
2.2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要在在现实实践交往中得以彰显,人是世界的主体,要树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5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51在这样的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非但没有彰显,反而受到了束缚和限制。人的个性实践活动没有得到肯定和尊重,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人的个性主体地位更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要消除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旧式分工的消灭。”[5]20他认为通过消除旧式分工,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展现和发挥,从而确立其主体地位。
2.3实践性
马克思谈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是在“定在”中的。并且他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范畴就是其定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3]216其他的哲学家比如伊壁鸠鲁过分强调个性,他的“定在”表现为直线,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了抽象的个性。马克思主张“定在的自由”,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使主体超越客观世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只有在普遍的交往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89也就是每个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个性才能得以彰显和发展。
3马克思个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个性理论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以现实为基础
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73在马克思个性理论现实性特征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的人,是处在现实复杂关系中的人。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环境。从大学生的现实环境出发,不仅是课堂环境,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点、期望、要求等等,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学生密切接触新媒体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当今新媒体功能多样化、信息渗透性、技术变革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及时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活动状态、关注点、疑惑与问题等等。只有从现实出发,把握现实发展的动态,从现实环境而不是从抽象主观的角度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进课堂,还要进学生生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以现实为基础,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置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现实环境中。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孤立开来,应该与智、体、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协同发展。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出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完全只寄托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这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比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孤立的课程,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高提供帮助。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现实环境的支持,比如要建立社团、家庭、社区、政府多维度的一个社会现实环境支持系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以大学生为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4]8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个性应该具有主体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性灌输,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4]91如果大学生缺乏独立的主体地位与意识,那么他们的个性是无法得到彰显与发展的,更加谈不上实践性与创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比如QQ、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线上线下多维空间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及学习状况。特别是现在“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产生抵触心理。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要提供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每一个大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通过更具个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确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3.3以实践为导向
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人的个性的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有些学生试卷考试可以得高分,但是现实实践却只能得低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现实社会实践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3.3.1高校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内,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比赛。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可以以“从中学到大学,我的变化与感悟”为题,进行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准备、讲述过程,使大学生发现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思索到底怎样适应大学新生活。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道德与法律”的知识竞赛。大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道德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起源与内涵、依法治国的意义等等。这样的效果比课堂上老师单一的讲授要好得多。对于大四的同学,可以设置模拟招聘会情境模式。让几位同学扮演招聘人员,另外几名扮演应聘人员。通过这样的的情境设置,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去应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哪些专业素质,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也能为以后参加真正的招聘会做好充分准备。
3.3.2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外,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点并且联系现实热点,展开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比如可以开展“‘美丽中国’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社会调查、“关于网络购物状况”的社会调查等等。大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置调查问卷、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群、总结观点、分析数据,最后结合自己观点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收信息、展开思索、形成结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参观考察实践教育基地。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科技展览馆,也可以参观企业工厂、农村基层等等。通过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农村的发展现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现状等等有感性的认识。通过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个性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特里尔中学评语,分为:操行、才能和勤勉情况、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1)数学及格(不够用功),古代语、历史很好,德语(语法)特别好。(2)拉丁语、希腊语的翻译和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强。(3)作文显得思想丰富,和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4)拉丁语口语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流畅程度,法语口头叙述方面也比较熟练。(5)历史和地理具有相当令人满意的知识。
2.波恩大学肄业证书评语:勤勉、十分勤勉,用心、经常用心。没有参加被禁止的大学生团体的嫌疑。
3.柏林大学毕业证书评语为:报名听讲、报名听讲、听课、勤勉、极其勤勉。
4.博士论文推荐信评语: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尔.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给几位教授写了推荐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见识渊博”,“波恩和柏林大学的学业证明(b件、c件)。证件中指出的违反纪律一节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二、类似于孟母三迁的转校:因为校风不好而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
1.校风情况,至少有学生酗酒的情况。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参与酗酒,其中一个原因是特利尔的老乡比较多。另外,德国人爱喝啤酒是世界出了名的,酗酒应该只是转学的原因之一。同乡或熟人在一起,喝酒的次数和每一次的数量会多一些。得到父母的一定程度的默许甚至是支持,转到柏林大学后,父母还给他寄过酒,“但愿你已经收到了我们寄给你的酒。”
2.马克思受到不良影响的状况。(1)用钱多。应该说,马克思的父亲当律师的收入为他读大学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的父亲写给波恩大学的同意转学的信是通过马克思转交的,还附有另一短信给马克思,称“我们情愿很快忘记那些经济上的小损失”。值得说明的是,波恩大学时马克思在经济方面没有不良记录,波恩大学时,马克思给父亲寄了附有账单的信,父亲把账给还了,但告诫马克思,自己是一个多子女的父亲,而且收入正在减少。到了柏林大学后,父亲在他大学还未毕业时就去世,他“曾多次被控欠债”,写在他的大学毕业证书上。(2)酗酒吵嚷,携带违禁武器。在波恩大学给马克思的肄业证书别说明:“关于该生的操行,应该指出他曾因夜间酗酒吵嚷,扰乱秩序,受罚禁闭一天;他在道德和经济方面,未发现有什么不良行为。该生事后被人告发,据云曾在科伦携带违禁武器,此事尚在调查中。”(3)父母的抱怨:写信太少。
三、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1.可以在大学之间转学。“1835年10月13日左右马克思离开特利尔去波恩,他想在那里上波恩大学法律系。10月15日他被该大学录取了。”1836年7月1日,老马克思给波恩大学写了同意和要求儿子转学的证明,8月22日,波恩大学出具了肄业证书,可以看出,转学以及柏林大学毕业证书的获得中,老马克思的律师身份都发挥了作用。虽然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毕业时,他的父亲已去世,但毕业证书上还是提到了他是“已故律师马克思之子”。老马克思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至于马克思去了柏林后,家里还未收到马克思的信,就从朋友的来信里知道了马克思的消息,是表扬马克思的,老马克思很高兴地于1936年11月9日先给儿子写信。之前,10月20日,老马克思为马克思的弟弟海尔曼找工作时,在法兰克福给马克思写过一封信,可能马克思没有收到,也没有保存下来。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使他离开了同乡很多、经常和同乡酗酒的波恩大学,来到了作为德国首都、皇家所在地、学术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的柏林。到了柏林大学,老马克思了解到的情况和对马克思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暗示是“尤其使我高兴的是,你所交往的是一些有教养的人,而跟年轻人,至少是你不够了解的年轻人则不大来往了”。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波恩大学的时间不足一年,在转学方面老马克思起了重要作用,转学后马克思在人际交往和学术氛围方面有了很大变化。这里就有了我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的意思。
2.适当的物质保障是必要的,但父母提供的金钱要适度。老马克思要求马克思“你的费用不应超过必要的费用,你得放弃你今后的一切妄想”;“我乐意把一切都办到,但我是一个多子女的父亲,而你又知道得很清楚,我并不富裕,所以除了你的健康和前途所必须的之外,我不想再多给了……除非我碰到特别好的运气,而这样的运气目前并没有。相反,我的收入正在减少。”多子女的情况,从信中看来,马克思有1个姐姐,4个妹妹,2个弟弟,即老马克思有8个子女。马克思的弟弟海尔曼进一家银行的时候,马克思为他“交付一千法郎”,马克思的姐姐索菲娅在附笔中告诉马克思,他们的父亲1837年“整个冬天他都没有事情做,而费用却比往常增加了三倍”。即使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德国,马克思父亲的律师身份在马克思的转学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不能说,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他的父亲身份决定的,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弟弟却和他不一样。虽然老马克思也承认,自己偏爱卡尔•马克思。
3.理财能力很重要。马克思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太会理财。老马克思说:“你自己曾用坚决的话表示,你将来要自给,并为此现在就开始克制自己。”虽然马克思在1864年有过一次炒股的经历,也小赚了一把,但他在大学期间却有账单,而且是让老马克思看不懂的账单,“波恩的胡闹刚结束,你的债务———说真的,数目可不小———刚清偿”。作了一次旅行,多次被控欠债,马克思比其他人都花钱多,“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马克思的父亲表示了谅解和理解。老马克思对马克思寄予厚望,比较偏爱,甚至自认为能够给马克思提供好的条件,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出生的“家庭是是富裕的,文明的”。老马克思开始时有些溺爱马克思,1836年的一封信中说“随信给你寄去一百塔勒,你如需要,还可再寄”。还附笔说明“:目前我不可能再多寄了。日内,你大概会从拉贝那里收到二十塔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