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19:53

序论:在您撰写就业指导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就业指导论文

第1篇

1.政策宣传。可凭借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发展带动学生就业的优势,主动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北部湾区域经济就业,服务家乡建设。通过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咨询周、编制《就业导刊》、不定期张贴政策宣传海报,经常更新就业网站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宣传政策,提供咨询等方式,有力提升地方就业帮扶政策的知晓度,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2.讲座熏陶。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及优秀毕业生到校开设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求职技巧指导、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专题讲座,培养毕业生就业素质。3.活动养成。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创业圩日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与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胆识,养成学生就业素质。

(二)“三指导”增强学生求职技能

1.课程教学。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列为各专业公共必修课,40个课时,2个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其中,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三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开设《创业实务》等选修课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客观认识自我,摆正心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2.实习动员。该院将实习动员大会作为就业的重要工作,由系部、班级组织召开毕业生离校实习动员会,从实习要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摆正心态、正确定位、提高就业陷阱防范,做好就业准备。3.专题活动。以第二课堂作为增强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如:模拟面试大赛、职场装扮竞赛、求职信写作比赛、创业策划书比赛、营销大赛等等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水平。

(三)“三渗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专业建设中。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当然委员,参与专业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讨论与确定,将就业需求作为开设专业、招生人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就业部门每年都向教学部门提供各专业社会需求情况、企业用人要求分析等相关信息,为教学部门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各教学系部每年都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倒推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对行业岗位适应性与针对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就业能力。2.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中。该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各专业实行“2+1”、“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实训实习,既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实现了“预就业”,将人才培养与就业融合在一起。3.将就业教育渗透到校企合作中。该院先后与广西联通公司、广西梦之岛(集团)、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了“联通班”、“梦之岛班”、“顺丰班”、“仙茶美班”、“天业航空班”等等订单班,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四)“三方法”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就业跟踪指导

1.与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规定要求,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应主要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通过这些部门为户籍所在地未就业的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和提供相应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政策宣传知晓度及学生参与度等原因,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造成毕业生离校后信息缺失,致使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加大。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可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厅等主管就业工作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承接项目、资源互换、信息共享等方面紧密合作,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工作,也可以使高校的就业政策宣传工作更及时、全面。2.做好动态跟踪管理。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主要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但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以后更改了电话号码,这就直接导致后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无法延续开展。因此,开展离校未就业学生实名登记工作应实行学生动态跟踪管理,随时做好信息更新管理。同时,可将传统的电话联系跟踪调查方式与QQ账号联系、微信账号联系等方式结合起来,使动态跟踪管理学生信息更高效、便捷。3.实施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可通过实行困难生就业帮扶实名登记的方式,掌握困难群体未就业学生信息资料,对未就业困难群体实行重点帮扶,并针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方案。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一对一”帮扶,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并积极帮助他们申请过渡期求职补贴、生活补贴等,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女生给予个性化帮扶与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应聘成功率。

(五)“三措施”帮助离校未就业学生尽早就业

第2篇

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辅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依托,组织实施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文献资料法广泛浏览国内外有关就业指导的教育理论,通过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了与本课题的相关资料,通过文献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先进理念。调查法采取走访、问卷方式就本区域内生物技术企业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总结,改革不足,完善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大量数据加以实证。

2研究过程

2.1前期研究(2010年6月—2010年12月)的主要工作

2010年上半年,随机调查了多名往届的毕业生,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建议。一是组建了就业工作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是长期从事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他们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朝夕相处,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了解,方便开展工作。2010年9月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编并出版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书,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提高专业兴趣和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魅力技巧和社会技能;同时搭建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信息渠道[3]。二是完成了对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及其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相关单位的调研、国内部分学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率及就业前景调研。细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生成问卷调查表。其次,列好访谈提纲,对新余市生物技术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最后,回收问卷,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安徽农业科学》上发表。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8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39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2中期研究(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2011年上半年,我们调查了16家实践基地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所有学生,调查内容有“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等。调查结果显示,16家实践基地的领导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通过对毕业生综合表现的跟踪调查,所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都表现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们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4]。二是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确定研究成果的基本结构,制定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论文《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12月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农业科学》上。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9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3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3后期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两个小组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曾佳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培育优质新品草莓”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卢云明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山地立体农场设计”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二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学生筹建大学生创业团队。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6月指导卢云明同学负责筹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新余市生态立体农场”,吸收了《动物养殖》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获得新余学院第一届创业团队一等奖,医学院因此获得新余学院校级组织奖。三是课题组成员对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培训。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9月对新余学院二年级开设公共选修课《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的就业指导,将研究成果在学校进行推广。四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2人)到实践基地实习3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招聘工作的安排。

3存在的问题

3.1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

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对毕业派遣证和户口迁移的认识不清楚。今后在就业指导中增加就业协议的填写说明,介绍就业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它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列入当年国家就业方案的毕业生才有的有效证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经验,存在上当受骗、传销等安全问题,希望今后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侧重强调安全问题[5]。

3.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针对新余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没有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希望今后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就业指导要重点介绍医疗器械、饲料、药酒等方面的营销技巧。

3.3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习时间太短

根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具体情况的反馈,实习单位普遍反映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无法适应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具体要求,实习单位建议学校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调整为6个月。

3.4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

第3篇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平.增强责任意识.全方位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4).

[3]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zepc.edu.cn/bys/renzheng/rz_Show.asp?id=216,2007-11-13.

[5]孙英浩.欧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6]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林友照,吴昌标.高职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研究[J].职业,2007,(21).

[2]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3]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1).

[5]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6]王君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J].教书育人,2007,(3).转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周妍.浅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9):142-143.

[2]刘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6-50.

[3]朱永平.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

[4]朱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J].就业与创业,2009(7):33-35.

[5]王正斌,李春雷.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50-54.

[6]刘海斌.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20:175-176.

[7]孙立民,刘丽彤.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1:71-73.

[8]丁力轩.“多管齐下”做好高职院校的就業指导[J].中华建设,2013,09:130-131.

第4篇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受重视的程度不够

随着大学生就业作为民生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加强了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并有了一些成形的做法,比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并将其定位为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这对于推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与此相比,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地区有研究生的高校共52所,其中,仅有17所高校对研究生开就业指导课,比例为32.69%;其中有必修课的共2所,占3.85%;已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也只是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多数情况下仅凭学生的兴趣选择参与与否,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其次,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人员配备不完善。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根据毕业生人数进行就业指导教师数量配比,那么,能够完全达标的学校在个位数以下。已配有就业指导教师的高校,现有的教学人员多数是管理人员或其他任课教师兼职担任,他们在专业背景、职业资格和就业指导的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欠缺。第三,在课程建设实施层面缺乏实质性的支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鲜有高校将该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也未见有针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和课程相关的管理规定。由此可见,从课程设置、管理规范到师资人员配备,学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2.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

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开展的调查显示,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多采用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对教学效果的统计结果显示,57.34%的人认为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23.21%的人认为教学效果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不理想的结果,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对于在信息爆炸、网络普及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研究生,更适应动态的即时沟通式的交流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式”授课方式已经不能被他们所接受;除此之外,由于就业指导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原有的教学方法缺乏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不能满足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被架空。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现有的课程从内容设置到课堂讲授多数是教师单方面的主观认识,并未对授课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缺乏对就业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这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必须在对与就业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研究生就业的特点以及研究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和需求,针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化设计,切实满足研究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

(二)研究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近几年来,研究生毕业群体的年龄结构由“80后”逐渐转变为“90后”。“90后”学生成长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生活环境等相对于80后更加优越,所以大部分“90后”同学在攻读研究生之前肩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个好成绩,对于未来究竟想干什么,职业生涯如何发展,个人的人生如何规划等类似的问题并未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据在北京某高校的一次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现场的随机调查显示,现场就座的近300名研究生中,在本科阶段参加过就业指导课程学习的同学只有4位。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本科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数设置为三年级或四年级的任选课或选修课且只有一个学分。把这两种情况进行关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攻读研究生的同学无论是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还是经过全国统考攻读研究生,他们在本科阶段都会因感觉就业离自己还很遥远而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自己的学习计划,于是导致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非常欠缺,这是现阶段研究生在就业预备方面的后天缺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因考研的成功,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容易产生自我评价过高、“眼高手低”、个人定位不准确等问题,类似的问题延伸到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由于高考、考研一路经历较为顺利,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常表现出极端的不适应,容易一蹶不振,这是他们面对求职压力时暴露出的“短板”。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心理调适”需求的比例为72.1%,2012年为70.3%,2013年为77.9%。这表明,在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大部分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差。当然,“90后”研究生也存在自身的优点和特点,比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他们在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收集与整理、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能力突出,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所以在有效信息的提炼方面容易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缺乏客观的角度,对信息的分析也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决策失误。以上这些“90后”研究生的特点和问题都会对其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围绕新时期研究生的特点和就业中的问题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连年增加,如2013年在面试指导与训练、职业目标确立、职业方法选择、简历撰写与修改等方面的需求均超过了82%,特别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最大,达到了88.5%。可见,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也是大多数研究生的自发需求所在。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有“史上最难就业年”之称的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的毕业研究生中仍有72.4%的人将北京作为首选甚至是唯一的就业地域,将解决北京户口作为必备条件;88.7%的人将国资委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作为首选目标单位,对薪酬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是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部分研究生无法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就业目标确立方面,78.67%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就业目标不明确。在开始求职前未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在进入求职过程后因遇到的诸多突发障碍引发目标混乱而阻碍了就业进程。调查中我们发现,76%的研究生在就业自助方面的主动意识较强,能够主动查阅与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相关的资料,但是由于缺乏对求职技巧的专业训练和实战经验,往往存在纸上谈兵的缺陷,经常会遭遇简历被拒、面试无果的尴尬。因此,要有效解决研究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期望过高、求职技巧缺乏以及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就必须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二、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就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视,加大支持力度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以下简称教育部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于研究生就业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在课程质量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专题建设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对于课程建设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特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以及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设计,针对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课程质量的考核出台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与管理办法,以保障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现行的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校还应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可以考虑用政策导向引导导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参与和支持,将在就业指导方面有经验的导师作为特邀嘉宾请进课堂或特别聘请为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导师,这将有利于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高校还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状况方面的信息反馈,根据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专业预警机制,系统化促进研究生就业。

(二)将研究生就业指导类课程正式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

研究生培养计划是进行研究生培养、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是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程选择有一定的方向指引和制度性约束。将研究生就业指导类课程列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既表明了高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为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对于就业的关注程度,将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步进行,使得同学们能够依据就业的需要提高对专业课学习的针对性,同时能够提醒同学们未雨绸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为未来的就业提前做准备。另外,学分是激励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该课程附上学分的筹码,加上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支撑,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还使得同学们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提前参与就业的过程,感受求职的艰辛,丰富个人的经历,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样,既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又推动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应重视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

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就业指导这类理论和实践兼备、突出实践教学的课程,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做保障。教育部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工作队伍。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从政策层面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来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根据现有教师队伍的现状采取不同的人才建设方案,对于没有专业任课教师的高校可以考虑从国外、校外引进一些高端的专业人才,为课程的基础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对于现有的任课教师要加大专业化培训的力度,按照教育部通知的要求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以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其次,从经费层面应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专业培训。为了保证经费投入的效果,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监督。第三,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可以按照教育部通知中的提示,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导师;或者充分挖掘校友资源,邀请杰出的校友做兼职的职业生涯导师,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或讲座;学校之间可以搭建交流互助平台共享师资资源,对于研究生人数较少的高校可以邀请其他高校的教师兼职开设课程。第四,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市场发展接轨,大胆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交互式师资培养模式。高校应借助校企合作的资源,将企业的专业人力资源人才请进校园、请上讲台,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补充市场型人才,同时也应该把任课教师送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在企业招聘的实践中学习就业指导的技能。这种模式既缓解了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又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工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2.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需要,对于担任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现阶段中国高等学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现状来看,负责该课程的教师不只是承担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可能还需要承担一定的就业咨询工作,因此,讲授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应该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其次,从工作技能的角度来看,担任咨询师的角色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三,由于社会发展、经济形势、就业市场等宏观环境和就业政策、用人单位需求、研究生群体需求等微观条件的变化导致就业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作为从事就业指导的教育工作者还应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变通能力;第四,由于就业指导工作具备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任课教师还应具备较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就业资源管理和有效应用的能力。另外,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如果还能拥有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潜在动态信息的预测与追踪能力,那么,在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中将能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

(四)注重更新教学方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1.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

教学模式创新是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学的手段及方法是否得当,将决定教学效果的理想与否。在深入分析就业过程中研究生自身特点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指依据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为其模拟实际情境和机会,呈现、还原或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立知识体系、锻炼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在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让研究生处于课堂活动的中心位置,让其亲身经历就业的过程,进而根据个人需要决定自己要学习的内容。研究生通过参与、体验、观察、倾听、思考和切身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体验式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之间“你教我学”的传统关系转化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新型关系,教师通过调动研究生的参与,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体验式教学的形式灵活多变,有助于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对就业指导的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

2.合理设计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

根据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和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进行系统合理的设计。

第一,在课程实施中将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全程系统设计。

将简历制作、求职信息获取、简历投递、笔试、面试以及就业选择等内容全部纳入课堂教学环节。结合研究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每部分的内容,合理分配教师和研究生的角色和任务。例如,研究生就业期望过高是研究生就业的传统难题。在课堂上可以将该问题设置为“辩论赛”形式,由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引发研究生的关注与反思。也可以设计为角色互换形式,让研究生分别站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角度去判断自己的就业期望合理与否。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与期望的适度匹配。

第二,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战演练,在课堂上融入真实案例教学。

就业指导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应结合研究生在就业中缺乏面试技巧和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将面试阶段常见的多种面试形式用实战演练的方式让研究生参与进来,通过实战训练来提高求职技巧。实战演练的过程中研究生通常也会经历被淘汰的挫折,在某种程度上也锻炼和提升了研究生的抗挫折能力。在课堂中用研究生身边的真实就业案例来进行启发式教育与指导,在研究生中的可信度最高,示范性最好,对研究生的有效影响力也最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案例的主人公请到课堂上来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共同分享求职经历,共同分析与总结求职经验。在对研究生就业的引导、启发和示范性指导方面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历年就业数据分析,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课程中,重点不在于教师将就业指导的知识或技巧灌输给学生,而是一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学生用眼看、耳听、自讲去感受和体验。这就明显区别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就业新形势、新情况的不断变化,在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中要重视对历年就业情况的收集、归类与整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分专业进行数据梳理与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的结果公开给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使他们能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五)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途径,探索“募课”模式

“募课”是在线开放教育MOOCs的音译。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的一门课程人数可达16万学生;第一个“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二个“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像是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7×24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Cs代表Courses,是课程。“募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当然,如此规模大、影响面广的开课形式对课程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需要集中校内外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行业精英等多方的共同智慧才能打造出如此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募课”为大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为传统的大学教育打开了一扇更大的天窗,它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结束语

第5篇

1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设置现状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单一,任务繁重,难以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现有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归口于就业指导处,而就业指导处一般设置于学生工作部门之下。这样一来,就业指导机构人员数量少、专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就呈现出来,成为现有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设置方面的突出问题。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校级层面党政领导共同负责的就业领导负责制,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责任制,但大多数是“挂挂牌子”,现实中的就业工作负担仍旧由学校就业处的个别领导、教师承担。根据实地走访、对话交流,笔者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处的领导、老师甚至存在兼职情况。面对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由单一部门全权负责数量庞大、素质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现实需求。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伴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度的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原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组织由辅导员这支队伍完全承担,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逐渐建立了“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负责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使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在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上更加贴合工作需要,取得了该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与发展。但在此基础上,笔者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位,一些专业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不如专业课程,在对待的态度上有明显差异,有的甚至敷衍了事。如一些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多,用于科研的时间较少,容易将就业指导课程变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再如高校教师常年与市场脱节,对就业市场供需的把握、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远远低于专业水准,这使得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往往脱离就业市场。又如有些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师自身就没有授课“权威”。由此可见,为了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就业指导老师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市场导向意识不够等问题,也是在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现状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两门的基础上加入“大学生职业道德”。在课程性质的设置上,就业指导课程是公共必修课,占相应学分。在课时的安排上,每门课程安排10课时,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展教学。从授课内容和课时上来看,两者呈现不匹配趋势,即授课内容要求的课时远远大于规定的课时。有授课教师反映,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他希望带领学生在“自我认知”这块做好功课,但是无奈课时太短,只能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自我认知测试,缺少了老师的引导,使得学生测验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授课的形式上,教师和学生都反映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够将对口企业现场“引入”授课教室,或者将授课教室“搬入”企业现场,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

4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活动开展现状

第6篇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学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往往重招生、教学而轻视就业的现象,把招生和教学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使得学校对就招生和教育十分重视,而对学生就业忽视的现象,对学生就业指导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足,就业指导意识薄弱。

学校将招生和教学当成生存的根本,忽视了就业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高职院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的平台,就业才是学校的终极目的。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本末倒置,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就业比例,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出现了“被就业”的怪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学校重视不足,就业指导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指导部门人力薄弱,就使得就业指导人员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是显得单薄无力,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二是认识不足、意识薄弱,学校往往仅开设一门指导课,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帮学生联系就业单位,但是有没有对就业单位进行系统的了解,导致学生对就业单位信息掌握不足。三是学生就业轻率,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双选会轻视,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就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往往忽视了之后的双选会。四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试讲往往流于形式,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偏弱,具体技能不足。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整体素质不足。

我国目前的就业指导人员只有国外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就业指导人员严重不足。在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情况之下,学生就业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和职业技能的就业岗位关系到学生日后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职业教育院校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一般只设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各系一般没有明确的就业指导职责,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整日忙于学生的具体事务,无暇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就业指导工作,更难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使得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往往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对学生进行短期辅导,这样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对就业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功能单一、内容狭窄。

(3)就业指导信息不足。

学生就业市场是双向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是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过程,也是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都希望获得全面、真实、有效的信息,而就业指导中心作为联系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就必须为双方提供合适、有效的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员、经费等困难就业指导人员往往很少深入用人单位去了解它们的用人需求,不能够掌握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盲目。从学生来说,需要就业指导人员提供用人单位的具体信息,导致学生就业盲目。这种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畅就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又使得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2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

高职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之中,脱离社会实际,对就业层次缺乏明确的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岗位是期望过高,凭空臆测出来的就业前景,使得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挑三拣四、好高骛远,很难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岗位。还有的学生有自卑心理,在择业工程中缺乏自信,不敢面对竞争而错过就业机遇,造成就业失败。种种由于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导致的一部分学生就业困哪,这些都要就业指导人员进行有效引导。

(2)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甚远。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具体的做好某项工作、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的人;是把敬业、忠诚、吃苦耐劳和协作品质看作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所以这些就成了学生必须具有的品质。而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恰恰在敬业、忠诚、团队协作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甚远,造成学生的就业难。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3如何改进高职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更好地展开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这就要求全校人员从上到下转变思想观念,切实的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确立正确的工作方法,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必须进行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将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教学的全过程。

(1)更新观念,转变就业指导的尴尬地位。

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保证学生就业的关键一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必需改变现在就业指导的尴尬地位,将就业指导提到一个重要位置,转变对就业指导无所谓的现状。学校必需将就业指导当成一门重要课程,而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的临时抱佛脚。不仅仅是在学校设立统一的就业指导中心,而是在学校统一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各系有根据自身情况构建的就业指导体系。

(2)构建系统的毕业生就业体系。

学生就业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开始。因此学校必需从上到下,从老师到学生的构建一个完善的、有始有终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就业流程,提供就业信息。而应该把就业指导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展开,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各系负责提供本专业就业信息,各班级关注学生就业情况的三级工作制。学校老师负责关注学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往届毕业生负责反馈用人单位信息的全程关注制。有学校指导,各任课老师负责关注学生思想变化指导学生就业。

4结语

第7篇

1.无差异化指导

围绕学生开展普及性的活动如求职技巧讲座、简历制作课程和用人单位见面会等在就业指导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活动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与就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平台,培养其应普遍具备的就业能力。但与此同时,每位学生个体也需要符合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差异化指导,一味采取“集体化”的指导方式是不可取的。“一刀切”的解决方法很有可能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令自己满意的就业,人职没有做到优化配置。

2.点断式指导

有些院校只针对即将毕业或实习的学生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重在突击,而没有实现指导工作的贯穿,有种“临时抱佛脚”之感。就业指导对于学生而言不应仅仅是在实习或毕业时的指路灯,也应是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和不断提升的动力保障。一时的指导并不能让学生迅速做好从心理到行动上的武装,相反,大量信息的短时间灌输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就业的焦虑、恐慌心理。

3.关注就业率,忽略就业质量

就业率无疑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指标,但就业指导工作的关注点不应只停留在就业率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如学生选择的工作与其自身条件是否相符,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需要。忽略就业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首要目标,本末倒置,也就失去了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的意义。

4.缺乏实践性活动

理论指导一直以来都是就业指导的重头戏,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却缺乏上战场前的演练,导致“会学不会用”。就业指导活动多倾向于讲座、课堂等这种一对多、单向性强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并不多,这样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他们对传授的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举措

1.以学生为本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工作。在进行指导工作前应了解学生选择本专业的心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人性格特点和职业理想等,只有掌握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才能针对其特点制定出适用性较强的就业指导方案。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时,以学生为输出和创造的主体,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和提升自己的平台。

2.全程化指导

让学生从入学起就了解未来就业形势、需要的工作能力和资质,以鞭策他们学好专业知识,合理规划在校生活,从思想、心理、行动上做好求职准备,在未来工作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个连续性的、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性活动。高职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学生的专业认识和自我认识时期,让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主要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一些职业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性格特点,让其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思考;第二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时期,通过课程学习或教育讲座等形式为学生进行知识普及,同时伴随举办一些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活动,如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规划比赛等,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应用学到的技能本领;第三是给予学生实战指导和求职技巧辅导时期,鼓励学生实习,通过实习情况帮助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建议,向学生传授制作简历和面试技巧策略等,做好上阵前的准备工作。

3.创新工作方式

传统就业指导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形式偏向单一、信息传播不迅速、学生参与程度低等。举办讲座和组织课程学习过多强调对学生理论意识的灌输,缺少对其深入专业的引导,不能保证学生自主规划能力的培养和对就业信息的及时掌握。因此,要做到对学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就要打破固有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就业指导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举办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规划比赛、简历制作竞赛、求职知识问答、模拟面试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运用到多方面有关求职就业的理论和技巧。通过学生的比赛表现和整体情况,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也可以总结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成功和不足,以便后续更合理有效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渠道和平台也要多样化。高校要加强新媒体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通过使用多样的现代通讯手段,例如校内数字平台、微信平台等,将辅导内容、就业政策及招聘信息等内容及时传达给学生。沟通渠道多样化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

4.注重反馈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