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9:51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生科技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课堂上离不开实验,而我校实验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实验材料,使得很多规定的实验课难以按照正规的要求开设。面对这种情况,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解决了上实验课难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讲到“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田边山坡捉来蝗虫,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几个学生合用一个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蝗虫的翅、足、口器、气门及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
2.不拘泥于课本,开展开放式教学
我班的学生中有养鱼专业户的子女,有菜农的子女,也有养鸡、养兔专业户的女子……这些学生都有着较城市学生甚至比教师丰富得多的直接生产、生活经验,我把他们看作“小老师”,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例如:在讲到“淡水养鱼”一节时,我就请养鱼专业户的孩子走到讲台上,我坐到他们的位置上和其他同学一起悉听学生讲解有关淡水养鱼的知识,如淡水鱼的种类、混合放养的优点、如何喂养等,他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鲢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苗,指导大家如何辩认。最后,我加以简单地概括小结。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3.利用自然优势,实现学以致用
我校的学生中有较大部分是农民的孩子,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跨时代的新农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讲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时,学生了解到黄瓜的花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在开花后主要靠昆虫进行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在大田里是很容易进行的,而在北方冬季的塑料大棚里,这种昆虫传粉的机会就很少。我向学生讲述了人工辅助授粉的原理后,鼓励学生课后到有黄瓜大棚的同学家里看看,到这个天然的大实验室去实践、验证。这样,他们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丰收的喜悦,更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国情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课外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没有把国情教育脱离生物科技活动的特点进行简单说教,而是把国情教育的内容与我县的自然状况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有机结合。例如:带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到校外调查、考察,了解到我县因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所以这里生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人参、细辛、鹿茸、灵芝等名贵中草药材一千多种,是久负盛名的“参药之乡”。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但使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使我们组织的生物课外活动硕果累累。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学生数量多,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在进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习惯于以分数为重,将一切都采用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就导致我国初中生物教育偏重于通过考试,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以应对激烈的教育竞争.然而应试教育对于教育的本质解读过于狭隘,过于注重智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与技能,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的较大的学习负担,不但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严重的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性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这一教学观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替代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提高学生初中生物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初中教材中”生物圈“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的讲解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自主学习任务,”生物圈是什么的总称?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实验了1年多,生物圈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二、加强课堂科学提问,活跃学生课堂学习思维
由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较为紧张,再加上初中生物知识点繁多,教师与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视力度不够,这就导致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教,学生记,甚至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对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当加强课堂提问,加强课堂讨论,通过课堂提问以及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活跃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材中“人体的神经调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课堂提问,“人体对外界信息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些反应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呢?神经元的概念是什么?神经元的结构?什么叫做神经纤维以及神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生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乏味.而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对于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厌倦心理,造成学生对初中生物学习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初中生物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建具体的生物教学情境,将生物知识的教学融入教学情境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为直观,更为形象地理解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等,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感官性,紧紧围绕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合理构建生物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教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件,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以及视频:一群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向学生提问“第一画面描述了怎样一个成语故事?通过观看两个画面,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尤其是通过展示“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回想起孩提时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四、增加探究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 激发 教学
兴趣乃学习之本,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是很难学好语文的。这一定律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基于此种情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提升。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趣
语文学科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初中生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一般都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执教《背影》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所体现的感情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读高中的时候,家里很穷,每周我都会回家一趟去拿米和咸菜。有时候父亲会给我送点吃的和零钱。每次看到父亲离别的背影我的心情都非常难过,发誓要好好学习。同学们在生活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的背影呢?”问题抛出之后,班里的学生很长时间都陷入了沉默。然后有同学站起来回答说:“我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次他去打工的时候我都是恋恋不舍的,最怕看到他离去的背影,现在想想都想哭。”有的同学说:“我也有同样的感触,我的父亲离家打工已经有两年了,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他离去的背影。”接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父亲的背影,一时间仿佛他们已经理解课文中朱自清所述的语言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通过和同学们讨论生活中父亲的背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结合多媒体激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例如,在执教《》的时候,我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的图片和视频。在上课一开始播放给同学们看。看到那么悲惨的画面之后,很多同学都感慨万千。对日本人的事件表示愤慨。看到此种情形,我说道:“是啊,当年日本人的罪行是难以抹灭的,我们必须要牢牢的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只有中国强大了才不能被别的国家所侵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打开课本。”由于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的视频和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该篇课文的兴趣,他们在正式学习课文的时候都非常积极,教学效率很高。
再如,在执教《日出》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日出的画面:经过黑暗的黎明,东方逐渐现出了一片鱼肚白,慢慢的天似乎也变红了,太阳公公偷偷的露出了自己的头发,慢慢的整张脸都露出来了。照亮了整个大地。接下来,小鸟开始歌唱,向日葵也慢慢的把自己的笑脸朝向了太阳公公……一幅日出的画面再加上我再一旁的旁白,让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再正式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一直保持旺盛。
三、结合实践活动激趣
课堂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很多初中生都比较喜欢课堂之外的活动。为了有效的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之外经常组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执教《风筝》之前,我组织班里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放风筝比赛,这个倡议提出之后立刻赢得了班里同学的热烈回应。放风筝比赛正式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兴奋。有的同学还找来了自己的父母来帮助自己,买来了很长的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风筝放的最高。这次放风筝的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对《风筝》这篇课文进行预习,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再如,在学习《纸船》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课前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做小纸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拿来了很多自己做的纸船。有的是用手叠的,有的是用胶水粘的。各种各样的纸船呈现在课堂之中。接下来,我让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杰作,他们都非常兴奋。由之前的实践活动做引子,他们学习《纸船》这篇课文的时候的兴趣非常之高。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游戏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结合角色扮演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等。教学方法绝不止一种,只要对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本文的写作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队伍中来,不断提高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丹,赵春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点滴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杨予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漫谈[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叶美英;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有效互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2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38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然而,笔者经过对所在教学区近几年的走访调查来看,目前英语教师师资状况不容乐观,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偏低,教育理念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大部分英语教师缺乏语言教学理念和与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透彻,对于英语学习的目标认识不够,依然采取陈旧的教学方法,同时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对象差异大、非言语互动未得到重视等弊病。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适时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对象存在差异,比例不均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优秀学生提问很多,对中等生提问较少,差生提问几乎没有。这样优等学生获得互动机会就多,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他们,从而使少部分学生获得教育的优越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主动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越来越不情愿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最后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两极分化严重。
(二)互动形式单调
师个互动在目前中学英语课堂中占到很大的比例,这种互动形式常表现为提问与应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等。师班互动在中学英语课堂上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互动形式常见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提问等环节中。同样师组互动在目前中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所占课堂时间就少得可怜,这种针对学生小组进行讲解、辅导和评价的互动方式常常被教师忽略。由于现在各校的课堂上课时间都是40分钟,每节课的教学安排时间都很紧促,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任务,为了图自己省事方便,就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生生互动这一互动形式给取消了。
(三)互动时师生之间存在不平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在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应该是平等且有交互性。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平等地相待,教师永远都是互动的发起者,学生是执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包含着极其强烈的不公平性。
(四)互动时参与面不广延伸度不够
在英语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往往听到教师“填鸭式”的一连串发问,学生只有被动的、机械式的回答,这样的互动方式,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和思考,缺乏必要的辩论和反驳,互动缺乏深度和广度。这样没有师生人格上的相互碰撞,教学就没有色彩,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五)互动时的非语言行为互动缺乏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言语表达的方式,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例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以及面部表情。教师应当将非言语行为融入言语表达中去。例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用赞许的眼神和他完成心灵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完成情景对话后,给他们用一双大拇哥的手语投去实实在在的表扬。这样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少有的默契,英语学习的氛围就慢慢地浓厚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改进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具体对策
(一)关注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始终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乐在其中”。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英语小游戏来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接龙游戏:这是一个适合在全班开展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运用和操练他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和语法结构,同时也让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对该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还存在的问题。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将全班分成四到五个小组,并明确告知学生该活动的规则:本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最终得分的高低判定输赢;教师提供第一个if从句,并由第一组的第一位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计1分;任何一位学生若在五秒钟之内未能正确作出回应,应首先由该组学生负责“解救”,此后该学生必须正确、完整地将那个句子复述出来才能得1分;通过这些有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被点燃,课堂师生互动的诸多问题就会很顺畅地加以解决。
(二)营造宽松、和谐、开放、有序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设一种宽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真实情景,贴近学生英语学习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把学生的中枢神经调到兴奋状态,通过感知、实践和互动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悟”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定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
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有效开启任何一种科学之门的钥匙。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思维的动力,能够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创新发现。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问个为什么?”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此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正是这样的学习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点在学生的精神中反应尤为强烈,而问题情景恰恰能够满足之。”
2.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者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与误区所在,从而采取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表明: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反之,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勤于培养和精于激发。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像父母亲一样关爱的学生的成长。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以此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者应想尽办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问题中的“合理”成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1)在想象中提问
实践表明,结合物理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提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教学“电磁感应”一节内容时,教者首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电与磁关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请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其中就有“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的问题。教师及时鼓励:“你和法拉第一样聪明,真了不起。”在此基础上揭题导入新课。再如,教学习题时,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先构想解题的结论,再去完成解题的过程;在演示实验前,也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
(2)在实验中提问
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一个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较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许多学生都认为前者灯泡会正常发光,而后者灯泡会烧毁。实际的实验结果却与同学们的认识完全相反,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 V电源上时暗一些。实验结论与认知的矛盾冲突,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富有启发性、争辩性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教者在梳理众多提问的基础上,最终归结于所要学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在生活中提问
物理学科的许多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关注大自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利用生产、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时,教者要求学生围绕“平面镜成像原理”提一些生活现象问题。
3.坚持记录问题,培养提问习惯
对于自然现象中、实验中出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者还可要求学生养成坚持记录的习惯。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在班级中设立了“问题本”。问题本由小组成员轮流记录,可以是生活中的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发现;可以是对以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关信息建议或答案;可以是对已有答案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者密切关注学生问题本的记录,定期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所提的问题。同时,还适时教给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理问题。实践表明,问题本的设立搭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提问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冯贵东.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学物理;2007.6.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手机
当下,手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配备了个人专属手机。手机走进校园,带来了众多教育新问题,这其中,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就是一种极其常见的
现象。
面对这一行为,大多数教师会怒火冲天,甚至相当一部分会让学生将手机上交。笔者所在的地区已连续几年发生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玩手机,并在收缴的过程中同学生发生冲突的真实案例,造成的不良后果影响深重。那么,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性是基础:巧妙应对,进行机智处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叛逆发展的青春期,对外界事物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面对学生课上玩手机的行为,班主任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即一味地采取高压管制对策,要么当众给予学生严厉的批评,要么让学生将手机上交,要么责罚学生到教室外进行站立……这些不恰当的应对策略一来势必将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表面上服从管教,日后却仍旧我行我素的在课上玩手机;二来当众的批评教育行为也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致使其逐渐失去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鉴于上述应对方式所存在的巨大负面影响,初中班主任在发现学生课上玩手机时可以巧妙应对,进行机智的处理。如,当发现个别学生在课上玩手机时,班主任不必急于率先发难,相反,可以对玩手机的学生进行眼神、动作上的巧妙暗示;假设学生仍旧沉浸在手机之中,教师就可以以“咱们班上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听讲,但是,我知道有一个人没有认真听讲,希望你能尽快调整自身的注意力”“上课听讲的过程中,好像不能开小差、搞小动作吧,希望有的学生尽快调整”等类似的语言予以提醒。这种“并不公之于众”的小范围处理方式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利于他们积极认识到自己在课上玩手机是不正确的行为,相信,在班主任这种善意的处理方式下,玩手机的学生也会不好意思继续玩手机,而转为认真听讲。如此,既轻松处理了学生课上玩手机的问题,又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长效是核心:制定规则,形成规章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道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同样适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真正发展成熟,因此,有时候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巧妙暗示或者提醒很难获取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自身在班级管理中所发挥的组织作用,带领学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笔者在自身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依据各种情况尝试自主制定相对应的“手机责罚制度”。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并纷纷自觉且主动地投入到了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之中。制定好的规则内容主要包括:创建班级公共“手机容纳箱”,全体学生在课前将各自的手机设置成静音状态,并存放到容纳箱之中,课下可自由取出;若是出现课上玩手机的行为,任课教师有权“代为保管”手机一段时间,并可向玩手机的学生提出一定的换回要求,即学生要想向学科教师要回手机,必须完成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如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获得特定标准的分数等;同时,对于课上屡次玩手机的学生,班主任老师有权通知其家长……
由于上述规则都是学生自主制定的,因此,他们基本上都能做到积极遵守。即使仍旧会出现课上玩手机的情况,班主任或者其他学科教师也能做到依章办事、以规则办事,而不会采取过于激进的行为。这样一来极大地减少了学生课上玩手机的情况,二来更是避免了师生因为玩手机、上交手机所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对抗情况,教学反响异常良好。
三、引导是关键:导入正轨,确定使用范围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在觉察到学生课上玩手机之后通常会极为恼怒,可却很少有人沉下心来认真反思:为什么在我的课上会出现学生玩手机的现象。
其实,在笔者看来,学生在课上玩手机的不良行为恰恰可以作为教师及时反思自身教学中所存不足与缺陷的重要信号。要知道,学生若是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兴趣,他们是不会分心玩手机的;学生若是能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也是不会分心玩手机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可以密切联系学科教师,尝试同他们一起反思各自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如,针对学习基础较差、产生自暴自弃倾向的部分学生,教师可以精心设置符合其学习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这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主观实际学习需求;再如,针对抽象、复杂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直观化、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并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活泼、有趣……实践表明,教师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合理优化教学方法是减少学生在课上玩手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而言之,面对学生课上玩手机的行为,班主任应当巧妙应对,进行机智处理;要制定规则,形成规章制度;更要密切联系学科教师,尝试同他们一起反思各自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并积极优化、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如此,才能大大减少学生课上玩手机的现象,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师生之间由于手机而引发的强烈矛盾与冲突。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材,内容作了较大的删减、改动,可以说达到了比较精炼的程度。教材在学科知识的信息编排顺序上,主要是以学科的内在逻辑为线索而不是以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因此往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产生较大的差距。教材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而设计的问题也会因信息容量过大而导致学生思考时思维受阻,以致对问题产生厌倦,影响到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川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有这样一个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感受工业文明。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地处县城的学校尚且无法实施,对广大农村中学来讲,更无从谈起。因此,也就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解读情境信息
创设情境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因为历史现象的不可逆性,使学生觉得它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情境缺乏真实感或过于生硬,造成情境无法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服务。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时,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三角贸易”的罪恶,于是让一位同学扮演奴隶,对奴隶贩子(另一位同学扮演)进行控诉。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课前也没有条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再加上平时缺乏这方面的活动训练,结果一场控诉以哄堂大笑而结束,失去了创设情境应有的效果。
三、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认知发展空间狭隘
生活材料能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背景,可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理鳃历史现象时,不管教师是否愿意,他们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生活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陷入生活经验的思考而影响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国际工人运动与的诞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较准确地观察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罪恶,理解“诞生的背景”,教师举了种种事例。但有学生提出异议,因为他们所了解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这样的。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欧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文明程度高……。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地把学生引圆”历史现场”,不强调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上半期,那么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只会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19世纪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历史现象混为一谈,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诞生的背景到底怎么样。
四、将“历史课程情感教育”模式化。导致学生陷入误区
任何一节历史课都不应忽略历史思维的培养,但如果以单一的情感目标为主。就失去了历史课程的特色。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这一课时,让学生总结: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得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结论。有同学认为,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回答“为了民族利益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果不顾学生意见,非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个打击。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一旦讲到人物、事件体现的精神,往往都是“爱国主义”,这种空洞的说教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的、多样的,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顺其自然,讲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