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19:44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校园安全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安全教育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结构之间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学校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和谐校园,实际上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一、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安全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同时,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现象和薄弱环节。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安全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不同于社会层面一般的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涉及面广,社会反响强烈,危害后果不可低估,而控制高校安全事件发生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大学生开展广泛的安全教育。当前许多高校已逐渐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力度,然而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仍然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知识教育不和谐

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即安全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之中,知识教育要担负着安全教育的重任。但在现实中,知识教育与安全教育却被截然分成了两个部分。于是,就有了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安全教育的现象。

2.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与实际效果不和谐

安全教育在诸多高校的教育计划中,往往都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实际上,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办法不多。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学校安全教育理论课程尚未形成系统化且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安全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不紧密;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方法与时展的不和谐

安全教育按其理论设计来看,应该是最贴近时代、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种教育活动,因为如果跟不上时代,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便不可能达到教育目的。事实上,大学生安全教育在这一方面却十分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固化,针对性不强;在方式方法上,灌输成为唯一的方式,忽视其它方法的运用;在技术层面上,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极少,传统的说教依然畅行。

二、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推进和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工程。

1.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理论的宣传与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理论宣传作用。理论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将和谐校园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主要任务、基本特征等内容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理论教育是前提和基础,理论宣传是理论教育的深化。在对学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将和谐校园理论在社会上深入宣传。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作用不仅在校园内,其影响力远在校园之外。同时,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还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水平,使其把握和谐校园理论的精髓,为更好地开展理论宣传创造条件。

2.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首先,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保持学校的政治和治安稳定,更有利于维护全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但也容易被错误的思想观念所误导。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致力于解决有关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维护校园的政治和治安稳定。

其次,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安全教育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和成材密切相关。但是,在当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与学生意志不符、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事情,如学校新老校区建设中带来的资源条件差别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差距,高校后勤改革之后引发的学生医疗、食宿问题,物价上涨问题等。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正确看待这些问题,使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是眼前的、暂时的,会随着学校改革的完善和不断发展慢慢消除,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最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诚信意识。合作精神和诚信意识是大学生素质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合作精神是和谐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团结友爱,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这是符合和谐社会“诚信友爱”这一特征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要通过树立榜样、注重宣传、教师以身作则等方法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讲诚信的良好风气。

3.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地方。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应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作用。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和谐校园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身心健康的人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懈追求。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安全教育主要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形成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目标体系。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使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富有创造性。

1.更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理念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对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对科教文化事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在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里,素质教育的本体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将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大学校园 消防安全 建设

完善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首先得清楚何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是指在大学校园范围内,供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工作、实验等场所的消防安全的统称。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加强校园消防安全,已经成为社会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之中很多师生都认为消防安全离自己很远,所以对之关心甚少。但是那些发生在大学校园火灾惨痛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如,2011年10月12日中南大学一栋修建于1960年的化学化工学院教学楼顶楼发生火灾,整栋楼基本被烧毁。2011年3月2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男生宿舍发生火灾,约20间宿舍全部被烧毁。2010年11月13日,清华大学为了迎接百年校庆,清华学堂发生火灾,经308名消防官兵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扑救,大火才被扑灭。2010年10月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栋八层的研究生宿舍顶楼发生火灾,因建筑结构不利通风,着火后浓烟灌满高层楼道,一名女子窒息身亡。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烟火过大的情况下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全部遇难。

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意义深远。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和备受社会关注。所以,做好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和老师的切实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有利于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有利于千万家庭的和谐稳定,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我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和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我国目前大学校园消防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早于1998年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并于2008年10月对其进行了修订。但是很多高校没有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制定各自相关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规定。有的高等院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也是流于形式或者缺乏可操作性。这样一来对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与规范。

(二)大学校园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或者没有落实到位

首先,高校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或者安全责任滞留于书面材料上,没有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导致相关责任人相互推诿或者在工作中不能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其次,即使有些高校明确了相关安全责任,但责任制度不健全,未能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再到班级宿舍的层级责任制度,没有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

(三)火灾多发生在宿舍、食堂、实验室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这些地方人员密集,存在的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实验室储存了很多易燃易爆等化学物品,加上在实验时操作不当和老师不到位的监督,使实验室的隐患相当突出。再加上学生防范意识薄弱,违规使用电器和乱拉临时线路,在楼道内随意堆放杂物,宿舍隐患普遍突出。还有的建筑,如食堂,建筑改造内装修没有按照国家或者地方相关规定施工,消防安全设施不到位,耐火等级低,而且存在线路老化、安全疏散通道堆放杂物,楼道内安装栅栏,都使其火灾隐患突出。

(四)大学校园的特殊性导致早起建筑防火等级低,极易发生火灾

很多高校历史悠久,保留了很多早期的建筑,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和材料的限制,这些早期建筑存在大量的砖木结构,消防布局不合理,建筑材料防火等级低,消防设施不齐全,电力电路设施隐患多,安全通道较少或者没有消防通道。这都导致早期校园建筑防火等级低,极易发生火灾。

(五)对大学校园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消防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消防设施设备大多数比较陈旧落后,消防经费投入有保障的和基本有保障的仅占31.3%,灭火器与消火栓配备不达标的占43%,消防设施设备不达标的占93%。很多高校消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消防设施薄弱,建筑消防设备短缺。再加上学校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对消防设施的更新不及时,原有设施陈旧。还有不少设备,由于缺少必要的检修、维护,导致难以发挥防火灭火应有的作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火灾发生的救援和扑灭工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六)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缺失,消防安全宣传不够,广大在校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我国的高等院校很少把消防安全纳入到教学管理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消防安全课程,没有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教育缺失。高校很少或者从来没有组织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演习和培训。广大师生对消防安全存有侥幸心里,对于消防安全没有意识,对于学校组织的消防教育和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同时高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不够,导致大学校园内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匮乏。在面临火灾发生之时,缺乏逃生和救援技巧和知识,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件,造成重大损失。

三、关于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抢救与避难逃生、事后的总结与完善。故笔者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定,提升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定,加大对消防安全经费的投入

各高校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安全长效的消防安全制度与规定,如建立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消防设施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等;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即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各班级最后到宿舍的层级安全责任制度,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明确各级岗位与人员的责任和管理目标,调动各级人员防火积极性,做到提前预防各类火灾的发生。同时加大对消防安全的经费投入,提升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改善大学校园的消防基础设施。对各个建筑的消防设施、器材进行定时检修与维护,及时更换与更新消防设施、器材,确保消防设施的齐备与完全,预防火灾的发生。

2.提升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宿舍等火灾易发场所的管理与监督

在相关制度与规定指导下,在明确各自责任和管理目标的情况下,定期对大学校园内如宿舍、实验室等火灾易发和人流密集场所进行检查与监督,保证这些场所的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好。有些高校为了方便管理和节约成本,在宿舍等场所只开放一个安全出口,甚至到了晚上熄灯后还会上锁,这样极不利于火灾发生时的救援与逃生。同时加强学生宿舍和食堂、实验室等场所的用电、用火的监督与管理。在宿舍禁止使用明火,严禁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和乱拉电线。及时对这些场所进行排查,发现问题与违规情况立即整改与落实责任。

(二)强化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积极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1.强化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

按照《消防法》的要求,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育课程计划之内。让学生在理论上学习消防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如何报警、如何扑救、初期火灾如何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和技能,提高广大学生的消防安全素质。同时利用新生入学之机,将消防安全培训与消防演练和军训一样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践上让学生掌握防火、灭火和避难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对相关责任人和教职工的消防安全培训也不可忽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教职工及时有效合理应对火灾隐患的能力。

2.积极普及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在强化消防安全教育的前提下,还要不断的普及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首先,利用学校各个场所的宣传栏宣传国家的消防法规、学院安全消防条例、消防知识、消防标语等。其次,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教育片,使学生认识火灾的危害,提高消防意识,掌握消防知识。再次,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定期开展各种消防安全活动,发放消防安全知识手册,提高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对消防安全的关注。最后,利用学校网络进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与法规,方便广大师生查阅。利用多种手段对校园消防安全进行宣传,使广大师生从观念上对消防安全永不懈怠,警钟长鸣。

3.密切与消防部门的联系,共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

在提高广大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掌握基本消防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要保持和相关消防部门的积极联系,定期聘请消防部门专家来校讲座或者联系消防部队来校演习,让广大师生熟悉消防救援流程,消防部门熟悉校园环境。在校园发生火灾时,消防部门能及时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展开扑救工作。大学校园和消防部门共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

(三)高校应定期举行例会,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消防安全建设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提起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现状,就要先看一看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如今许多当代大学生安全知识缺乏,而且绝大多数自大学生我保护意识薄弱,随着大学生接触社会机率的不断增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就如何防范和避免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如何让大学生们熟知安全法律法规,真正掌握安全避害技巧,全力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保护能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课题,而且一起起事故在提醒我们,大学生安全工作的全面启动是刻不容缓的。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块建设的重要性

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块建设,能够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纳上日程,并上升到比较提出的位置上来,实行安全模块化教育后,则更能突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明确重点、明晰难点之后,就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营造起平安的大学校园,构建高等院校的安全氛围,所以说,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块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块建设的可行路径

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块建设的重要性后,就可以着手实施安全教育模块建设,即实行模块化安全教育工作,为了能更快地推进此项工作,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块建设的可行性路径,推动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一)安全意识要全面提升

要想确保大学校园的安全和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就需要提升大学生全部群体的安全意识,而不是泛泛地走走形式,或是重点地宣传一下,而是要实行“撒网式、地毯式”的安全意识灌输,让安全保护意识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都能充分的体现,让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安全平安的元素,总之一句话,所谓的安全意识全面提升,就是要全体性――一个大学生都不疏忽的,就是要全口径――一所大学都不能遗漏。

(二)安全教育要因人而异

安全教育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安全知识的学习,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安全知识,要适合大学校园,结合大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安全知识,组织大家进行集中的学习;其次是安全技能的培训,重点在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我防范保护能力上,必须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在实战演练的时候尽量聘请公安、消防、安监等专业人士来作指导,从而确保安全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第三是安全设施的安装,大学校园周边、大学校园内、大学生的寝室和教室,都尽可能实现“天眼”工程的全覆盖,确保校园科技安全网络的一流建设,在防火、防盗、防恐怖、防突发等方面,都要不惜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要确保校园安全基础设施的全面达标;再则是重点群体的警示教育,对经常外出、夜间归校、与社会人员接触频繁的大学生群体,一定要单独集中组织起来,进行重点教育,尤其要发挥各类安全事故案例的警示作用,让大学生们引以为戒,保护好自己;最后是对个别学生的重点监护,对已经有过安全事故先例,或者在安全上出现危险信号的学生们要实行重点监护,严防意外的发生。

(三)安全建设要长效常态

高等院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校园安全文化的推广及建设,力争在安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把安全文化和所要掌握的科学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用科学知识来促动安全知识的灌输,用安全知识确保科学知识的平安传授,从而建立起校园安全的长效机制。不可否认,要想保证大学校园的安全常态化,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机制建设则是安全工作的保障,安全意识提升和精神建设则是校园安全建设的关键。只有在大学校园中建立起平安健康的成长学习环境,才能真正创建出一流的大学院校。

(四)安全知识要科学灌输

安全知识所谓的科学灌输,就是要结合第一点安全知识的学习,仅仅学习了还不够,要检验大学生们是否接受和消化了相关的安全知识,并且促动了安全意识的提升。同时,还要检验在安全知识接受消化后,所学的知识是否转化成了安全防御技能,是否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安全防范和安全防护中去。另外,在知识灌输的对象选择上还要结合第三点,就是要按照群体和对象的不同,去选择安全知识侧重点,不能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是要针对安全意识薄弱的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和着重教育,对安全意识较强的学生群体则进行有侧重的安全教育,在安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做好区分和考量,这就是安全知识的科学灌输和传授。

四、总结

安全为天,曾经说过:“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安全工作是没有止境的,安全意识是永远都不能懈怠的,安全这根弦必须要紧紧绷住,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那么,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也永远在路上,需要有识之士去常抓不懈,确保校园平安,社会平安,中国平安。

本论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13YJ-15013),( 13YJ-15016)

参考文献:

[1]鲍建伟;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意义研究[J];搏击.武术学科;2007(10).

[2]陈婷.王金刚;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理念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辐射源。高雅活泼、健康向上的先进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环境,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练意志的作用。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又包括校容校貌、校园的建筑特色、校园的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

但是在现实中,校园文化缺失的问题日益显现。大学校园文化沉淀单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校园制度尚不完善、校园精神文化较为贫乏、缺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问题困扰着教育管理者,同时也困扰着渴望浓郁文化氛围的莘莘学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难题也将渐渐地被解决。

一、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我们应改变以往重物质文化轻精神内涵的思维,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植入文化内涵。为什么有的大学不愿拆除爬满青藤的老屋,为什么有的大学不愿放弃一个小小的雕塑?因为这些正是校园文化的标志,它们如春风春雨般熏陶着一代代的师生,润物无声。

尽管有的大学校园区有崭新优良的设施和设备,但是大学生真正向往的绝不是清一色单调的大楼,即使外表很华丽,设备很先进,那也只是一堆不会说话的石头。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会说话。”每幢楼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每条路、每个湖都有一个富有意义的名字,富有个性的建筑组合成一幅文化的画卷,这才是大学的校园。同时,校园可以修建一些有文化涵义的雕塑和建筑,让每一处都成为师生修身养性的场所。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制度

首先要逐渐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良好的制度是学校教学、生活正常有序的重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要有利于学生发扬个性、发挥特长。

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和教风。教师良好的师德和教风,能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风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要在建立完善制度的同时健全组织。针对后勤管理、校园安全等学生关心的问题,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为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提供保障。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心智不断健全的特殊时段,我们要为其排忧解难、解疑释惑,要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的和谐成长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它们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重要作用。

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活动,特别是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的讲座特别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要定期安排专家、学者和名人进行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围绕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为焦点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等,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积极开展科技节、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有大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在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在进行论文写作、相关最新信息获取、发明创造时,需要教师的指点、启发。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实践证明,一个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的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学应鼓励有作为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我们要以共同的理想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文化的建设。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要形成这样的思想共识: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坚持深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赢得学生的信任。此外,我们要努力避免影响校园稳定事件的发生,对危机事件苗头要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而且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中来,加深对大学生的了解,准确解读大学生心声,知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五、完善渠道,加强沟通,构建和谐的信息交流网络

我们要做到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应有合理渠道予以上报,有专门的部门对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完善院系学生工作机制,设立校长信箱和校长接待日制度。校内媒体要做好信息公示,使广大学生能够及时知晓学校改革发展的情况。

和谐校园文化要靠身处校园内的全体师生共同建立和推动。大学的育人理念要体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对他们的熏陶,同时又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迈上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张之洞.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A].张文襄公全集[C].文海出版社,1966.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第5篇

关键词:大学高密度校园;特质化需求;交通组织

Abstract: This paper th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high-density campus and the research of particular requirement of the Road Traffic, put forwards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approach for high- density campus road planning.

Key words: High-density campus;Particular requirement;Traffic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迅速扩展,入学率从1990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11%,预计到2021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而2035年将达到50%,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表1所示为大学校园毛入学率趋势分析图。

表1大学校园毛入学率趋势分析图(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网)

表2 部分城市型大学校园人均用地现状统计(数据来源:各高校网站)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正在不断加大,入学率的增加导致用地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内规划新校区用地控制指标实行“人均一分地”的规划标准,即人口密度是1.5万人/平方公里,其人口密度已经相对较高。受扩招的影响,大部分城市型大学超过了这个指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情况更为严重,如表2所示。校园用地不足与原有建筑的土地使用率较低的矛盾成为城市型大学规划的主要问题。节约用地,促进校园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型大学校园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密度为切入点,提出“高密度”校园的规划设计手法。

1高密度

1.1高密度城市

香港规划师协会前主席潘国城曾提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定义:密度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密度的高或低,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描述的是一种城市状态,即在某一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与城市中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建筑相对密集,居住或就业人口稠密,形成一个“高密度地区。中心商务区是高密度地区的典型代表形式。

高密度的规划设计理论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较早的应用,欧美的紧凑型城市理论、

新城市主义理论和精明增长理论都给出了城市向高密度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的布鲁塞尔绿皮书中就已经提出:相对较高的密度能减少交通压力、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这一理论宗旨是推崇紧凑而且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提倡高密集而多样化的城市。

1.2高密度校园

大学校园是微缩的城市,城市的规划理论理应指导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本文提出的高密度是指“合理密度最大化”。即在满足校园舒适性、安全性、有序性的基础上、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实现的土地使用最高效率。

高密度校园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以及活动密度等。人口密度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大学高密度校园面临着的根本问题。虽然目前尚无关于大学高密度校园数值上的定论,但以大学所在城市的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作为参照系,本文认为大学校园人口密度达到或者超过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称之为大学高密度校园。

2大学高密度校园特征分析

大学校园是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土地基础上所建设的文化景观。从物质构成的角度看,校园包括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如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和小品等。它们构成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因此,大学校园规划的构成要素可以总结为:校园建筑、校园交通、校园公共空间、校园景观四大类。大学高密度校园由于人口密度高于普通大学校园,具有其特质化表现。

2.1聚合化的校园建筑

聚合化趋势的校园建筑表示的不仅是建筑功能的聚合,而且是建筑数量的聚合。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大学高密度校园建筑开始出现紧密相连的系科集群乃至巨型的教学、科研综合楼。

2.2高强度的校园交通流

大学高密度校园人口的大量集聚,直观反映的不仅是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同时还有交通量的明显增加。高强度的交通流直接关系着校园的安全性与秩序性。

2.3变异的校园公共空间

人类对于外界高密度的生理反映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中,总有某种确定的空间利用模式来应对高密度而导致的偏离。大学生对于高密度空间的适应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生们认同的公共空间不是同质性、等级性与神圣性的公共空间,而是具有场所感、参与性及互动性的新型公共空间。

2.4匮乏的校园景观

大学是城市难能可贵的“绿核”,是设施齐全的“城市花园”,大学校园的绿化环境对校园本身和所在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高密度校园建筑的大体量、高数量集聚以及道路交通容量的增加,对校园景观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许多高密度大学校园牺牲了大量的校园环境和景观来保证校园必须的建筑和道路容量,造成校园景观匮乏和人文环境稀缺。

因此,大学高密度校园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组织、更新的建筑技术、更高质量的公共绿化和公共空间、以及更高的防灾要求等来保证校园生活的正常运行。

校园道路是校园环境的主导性构成要素。道路连接建筑及空间节点,是校园空间形态的骨骼,是校园形态特征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取得校园整体秩序的最有力手段。如何有效组织大学高密度校园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创造安全、舒适及有秩序的校园环境是大学高密度校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3大学高密度校园交通组织特点及问题

校园土地利用的高密度开发,必然会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流量和交通量,导致校园大量且集中的交通需求。大学高密度校园在一般大学校园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特有的交通需求和不足。

3.1不匹配的道路容量

大学高密度校园随着人口密度增大,人均用地减少。体现在校园构成要素上,带来的不仅是校园教育用房的严重不足,更严重的是校园道路容量不足,从而引发道路交通拥挤不堪、停车困难等弊端。尤其是在校园交通阵发性和交错性特征的基础上,更需要有充分的疏导和流通的路网空间,否则极易造成交通状况的混乱和发生交通事故,对校园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2混乱的可达性

校园道路往往要承载步行、自行车行、机动车行三种交通方式。许多大学高密度校园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自行车保有量极高,校园用地紧张导致缺乏相应合理的停车设施和管理制度,大量的自行车停车场地冲击了良好的步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道路交通组织的通达性。大学高密度校园在交通量增加的情况下,要求道路交通具有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性,以便更迅速的疏散瞬间爆发的大交通量和缓解主要道路交通的压力。

第6篇

关键词:校园;厂商直销;法律纠纷;关系;监督途径

一、大学校园厂商直销的调查情况分析

(一)大学校园厂商直销在校园的现状

校园厂商直销在90年代开始流行,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在兴起,但是当时的物流、信誉基础建设还不够完善。引发大学生与厂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本文作者在校园对大学生消费者和校园厂商直销的15份问卷调查和10份访谈笔录得知,约有60%的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有过受骗的经历;其中46%的大学生没有主动追究责任;66%的大学生在签订购买合同时草草看过或者认为合同款项和违约责任无关紧要;约有30%的大学生不了解合同的性质,很多大学生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其中有部分以金额涉及不多和怕麻烦选择了花钱买教训,还有小部分同学选择投诉或者法律咨询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由于很多厂商直销资格难以确定,大学生兼职常引发大学生之间矛盾冲突,而学校在监督方面职责不清,发挥作用甚小。

(二)主要问题

1.大学校园厂商直销所产生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很多问题单凭学生自身难以解决,其复杂性随着商业模式的混杂而难以理清其中关系,其中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1)直销厂商良莠不齐

①众多直销厂商是皮包公司,利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单纯,并以低廉的价格吸引眼球,形成价格欺诈,经常通过冒充学长学姐加以上门推销的方式,使新生放松心理戒备,从而实现其诈骗的目的。

②由于校园厂商直销门槛较低且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诸多厂家都是以小作坊,盗用或者套用大品牌的方式存在,通过各种广告推销,标注物美价廉,抢购从优的方式吸引大学生消费者,消费者很难通过主观判断辨清真假,往往发生购买商品质量低劣的情况,例如,电子产品U盘发生断裂,读取空间不足,小电器漏电、衣服起毛掉色、热水瓶掉底烫伤、移动硬盘烧坏等。

(2)签订合同极不规范

①为了提高效率,在很多厂商直销售过程中往往通过口头约定的形式订立合同,在出现合同纠纷或者侵权纠纷时,厂商直销态度恶劣,借口推脱责任,大学生消费者居于不利地位,很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②在大学生消费者与厂商直销之间签订合同时,其书面合同往往是格式合同并且在篇尾经常标注,本合同最终解释权归该厂商所有。这使得消费者在法律上居于被动不利地位,在引起法律纠纷时,消费者难以据合同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3)校园人资格漏洞频出

①一些厂商根本不具有合法销售资格,则其任命的人表面上足以使大学生消费者相信其资格,比如苹果电脑直销,出国留学校园,往往涉及金额数目较大,在交付押金签订合同后人去楼空,携带资金潜逃,无权事件在大学校园中时常发生。

②在厂商直销过程中,常有假借推销的名义随意出入学生寝室,行盗窃之实,学生贵重物品时常丢失,据调查,校园中经常发生笔记本电脑失窃事件,每学期至少有三起以上。

③大学生校园往往几家以上的品牌,而且和厂商签订的合同一般为一年,这样引发了大量表见案件,商通过大量盖章的空白合同与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间订立合同关系,而后撤出,引发了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争端。

(4)大学校园监管机制缺乏

①纠纷发生前,学校对厂商校园一块视为校园外的事物,对于其设立和撤出都缺乏明确的标准,任其发展,大学生消费者的权益仅通过自身判断力,辨别商品的真伪,很难获得校方的帮助。

②纠纷发生后,维权成本过高是很多大学生消费者采取花钱买教训的重要原因,例如,大学生通过团购的方式订购寒假火车票服务,在交纳20元的订购费用后,常常因为火车票订购困难、“严打黄牛党”等情况,导致无法按时回家,而且无法收回其费用,因为时间紧张,往往产生“花钱买教训”的心理,放弃追讨费用。

2.问题成因

厂商直销纠纷产生的原因不仅仅局限在商的产品问题,随着销售模式的多样化和涉及人员的复杂化,主要问题成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签订合同缺乏审慎心理

①在选择直销时,通常是因为被商品的价格低廉所吸引,直接购物不便利或者校园是其熟悉同学时,匆忙下单,只有口头约定,没有签订具体的合同。

②在大学生消费者与厂商直销签订合同过程中没有仔细审核合同条款,往往忽视了一些对消费者非常不利的条款,在出现问题退换或者保修时,商据此不利条款不以理会。

(2)厂商直销纠纷是各方责任的综合

①大学生消费者的责任:在选择厂商直销,尤其是以上门推销的方式介绍商品时,没有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在工商部门网页上查询该厂家是否存在,尤其是大宗商品的销售资格,像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考证培训等。

②学校的责任:只将精力关注于日常教学、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校园安全保障等方面,欠缺对校园商家的监管力度,将其认定为社会有关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设立统一的进入门槛,统一采取外包的方式,成为受益者的同时忽略了其作为监管者的作用。

③厂商直销的责任:一般情况下直销由两类人构成,其一是专职商;其二是大学生兼职,第二种更为普遍,其特点是没有基础工资,而是依靠产品销售提成的方式作为回报,只有合同,按销售业绩提成。为了提高销售业绩,通过夸大宣传、联合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的手段给校园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校园常常宣传网络包月套餐,限时套餐,校园此前统一定价,形成价格垄断。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防范机制

1.学校应当承担积极的监督角色,一则有利于维护校园环境,保障学生财产安全,二则有利于促进厂商直销这种商业模式的完善,提高师生在生活上的便利。

2.正规商家在厂商直销中的作用

例如北京澳加教育咨询公司针对高校制定了专门的澳加高校管理制度,本身通过制定公司条例的方法,明确权、责、利。不仅规范了本身的模式,对总、复的选择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止关系的混杂而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同时也为自身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法律维权意识

(1)针对大学生普遍缺乏的自身权益维护意识,可以由学校或者校团委组织开展消费权益保护的专题讲座、发宣传单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和提高购物判断力,减少上当受骗的几率。

(2)另外,通过本校法律专业学生组成法律问题咨询小组,针对校园厂商直销常见问题总结报告,为大学校园购物监督条例的制定提供借鉴素材和法律依据。

(二)纠纷解决机制

1.协商机制

在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之前首先要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尽量避免发生暴力冲突,如果在该处不能得到很好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通过了解厂商联系方式直接沟通,对该商品购买的数量、质量和售后服务全面了解,并协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解机制

(1)通过由学校、厂商、学生代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之间协商成立专门的调解组织,可以设立在校园,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在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该组织直接找到厂商,对核心问题厘清,并出具调解书,这样更具有法律效力,也有利于挽回大学生消费者的损失。

(2)在厂商设立校园,其商品在校园的销售时,通过学生会及学生代表的监督,由其厂商在新设立银行户头上存入保证金,数额由其销售标的价值和厂商的规模而定,该保证金由学校设立专门账户进行管理,在厂商、学校、学生代表调解成功或认定厂商责任时支付,以尽快解决纠纷。

3.诉讼机制

(1)在大学厂商直销的商业模式中最为普遍的情况是涉及人数众多,而争议的标的额普遍较小,在涉及标的额较小的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同学注意索取保存凭单,只有销售记录,而这些销售记录常常没有印章而缺乏法律效力,而且校园人数过多,很难搜集相关证据,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涉及诉讼,尤其是代表人诉讼时,应当采用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共同原则,只要有一人能证明其与有权人签订了有效地合同,即使其他的消费者证据欠缺,仍应该推断他们是交易的第三人,除非该厂商有相反的证据进行抗辩。

(2)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既有其有效地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诉讼往往是最具有执行力的,但作为大学生,通常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耗费。厂商有时也会通过“拉锯战”使调解胶着不前,最后的情况往往不了了之,本文作者提出一个建议,可以由本学校法学院学生将涉及交易同种类合同汇集起来,代为诉讼,一方面,由于数量众多,囊括金额积少成多,便于法院受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该法学院学生司法实践的水平。

三、结语

校园厂商直销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便利了大学生校园购物生活,但是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亟待提供法律依据加以解决,对于大学生选择校园进行工作实践签订合同前,应当询问曾兼职或者正在兼职的同学,发生纠纷难以解决时,更要即时咨询父母、老师亦或者律师等专门的法律人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要轻易发生直接的冲突,以免出现损伤。并且需要社会、学校、学生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加以监督和管制,完善这种模式,通过借鉴各种先进法律理念加强立法监督强化权利救济机制,完善司法规制,同时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维权意识。(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5.

[2]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82-284.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公共空间 行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校室外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地位非常重要。空间与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间通过对人的引导与限制能够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因此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规划应当能起到引导大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生源压力日渐显现“大学城”等扩张式的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校园内充分挖掘空间利用的潜力,提高户外空间的环境品质,满足学生新的需要逐渐成为必然。

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得教育场所由室内拓展到室外,室外教育与室内教育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在室外各种交流显得自由,随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展示自我、学会分享、学会互助,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不仅对他们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校园规划和建设而言,在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建筑设计由对功能的关注向对人的关注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校园室外公共空间从行为这一角度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

高校室外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生活、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运动场地、大型娱乐场地和校园公共广场等。

(1)运动场地

运动场地是每个学生都会使用到的场地,按照规定,学生的文体生活区用地在校园中的用地比例应达到12%~15%。但是根据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运动场地面积严重缺乏,类型单一等等问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2)公共广场

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包括校内的各开放的公共广场。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中心广场在一些建筑的构造上,要尽量符合高校老师学生的需要,味他们创造休憩、交往交流的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心广场设计的不够人性化,比如中心的喷泉过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狭窄、压抑等不自在的感觉。

2.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主要是使用群体特定的建筑前的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学习、交谈、休憩等活动的场地。

(1)建筑的前廊与前院

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学生们最经常使用的入口往往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前门或主入口。“建筑只是舞台背景……它们为在这些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空隙中发生的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因此,在这个入口处,应该创造一个过渡性的前廊空间,用于等待、约会、随便聊天等活动。这个前廊空间构成了由公共社区生活向较小社会群体的生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的重要过渡。

当一个建筑的前廊和门前通道为硬质铺地时,其前院通常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带或缓冲带,如各院系大楼前的广场就是从室内空间到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

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学院建筑因为缺乏前廊与前院的设计,使得学院建筑前的半公共空间缺乏吸引人流停驻的因素,主要交通流较为混乱,多半变成停放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场地。

(2)学习、休憩场地

校园内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小广场一般不大,但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如路边上布置的石桌石凳提供的也是一种半公共空间,这类半公共空间在大多数高校校园的使用频率较高,也较受学生欢迎。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校园的公共绿地区域(以及建筑周围的绿地)很适于进行在室内容易干扰到别人的讨论或者随意的课间学习。

3.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是一种可提供给1~2人交流、交往、学习的空间,此空间应能提供较为宁静安全的氛围。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 从而使休息者都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一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应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私人谈话。

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一般需要有一定的设计与一定配套设施,如树林里设置了石桌石凳以后可成为学生户外学习不受干扰的场所,大多数高校校园内可布置为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场所一般都不少,如果充分利用,可以满足师生们学习、休憩、交流交往的需要,但是因为缺乏对配套公共设施的考虑,这两类空间显得不足。

三.高校公共空间规划建议

通过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我们认识到: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正所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间、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

1.公众参与原则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的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建议“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些现状使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都隐含着按照某种设计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不再仅限于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效果,而是注入了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复合评价标准。

2.统筹规划原则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室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而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根本不考虑空间的用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

3.合理分区原则

高校应设置有利于交往、有活力的交往空间。根据校园中人群的性质及公共空间的功能要求,设置有利于公共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外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达,这就需要校园规划分区合理,道路便捷,同时周边建筑及道路应对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要具有合适的尺度;并且开敞与封闭相结合,有一定的向心倾向,便于使用者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完善配套原则

在对高校的室外活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考虑这些空间场所配套设施的完整性,如夜间照明设计,提高其夜间安全性,这也是从建立整个校园安全、安静的环境考虑。针对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闲置用地或者改造部分绿化景观用地用作运动场地,在新建、扩建时应该考虑尽量多设置运动场地以满足高校师生现今与将来发展的需要。四.结语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才是根本。由于校园空间体现校园精神,同时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因此这里所指的“实用”绝不仅仅限于使用功能方面,而应进一步扩展至精神领域。综上所述,校园空间的形态应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必要进行设计前的调研和使用后的评估,从而使校园空间合情合理,并且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严乐,高宏. 校园公共空间模型[J]. 山西建筑. 2011(32)

[2] 孙迟, 叶蒙. 中国传统色彩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应用[A].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 2010

[3] 王小红. 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认识[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 2008

[4] 余菲菲,李桂媛. 传统园林造景与现代大学校园 [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