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9:40
序论:在您撰写英国本科毕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过程管理 实施细则 审核 责任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13-01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重要环节。2000年颁布并在全国高等院校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是检验其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标准之一。而对学校,毕业论文的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学校行政能力的良好手段。因此,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都需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一 制定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全局宏观把控毕业论文写作
在《大纲》中,明确了“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这一要求仅仅只明确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撰写语言和纲领性要求。而毕业论文究竟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学生还需要更为具体的细则来作为准绳。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而言,每个学校的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就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的详细指南。毕业论文实施细则一般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列明论文进度安排、选题范围和要求、撰写语言、最低参考文献数量等部分。一旦细则出台并能严格执行,学生可从中了解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详细步骤和要求,学校也能从宏观上根据细则把控毕业论文写作的进度和质量。
以进度安排为例,毕业论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一种,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由于本科生的研究深度欠缺,因此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大量阅读前人理论、研究和著作之上。英语毕业论文除中文文献之外,还需要学生阅览大量的外文文献。这一过程是集翻译、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综合过程。所以在制定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时如能把整个论文进度提前,将有益于学生的研究。同样,选题作为论文的重头戏,一旦选定研究方向,切入点找得好,学生论文自然写得也顺畅,不会出现写不下去、需要重新选题的情况。所以在制定进度安排时也可以适当延长选题的时间,让学生能找准切入点,有时间将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从而从源头上提高论文质量。
二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毕业论文审核及责任预警机制,实时调控毕业论文质量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浙教高教〔2004〕137号)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各校教学水平、进行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的质量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上,同时也体现在导师的指导和学校的监管上。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协作,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毕业论文审核及责任预警机制就成为了提高论文质量最好的助推剂。
在选题和结构方面,可以建立从论文指导老师到论文小组再到专业的三层审核工作,层层汇报、层层负责的预警机制,充分运用专业老师的学术严谨性和权威性,而学校作为管理单位可以起到总体监督、避免重复选题的作用。而在语言严谨性和格式规范性方面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审能力,在专业和学校给出一定要求和参考模板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查和互查的能力,互相取长补短有所学习和借鉴,从源头上做好质量的保证,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专业导师在语言和格式方面的后续审查效率。学校管理层面以表格工具的形式走程序化管理线路,做到所有重要质量监控环节执行情况都有据可查。
三 充分调动、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 过程管理 信息系统
1 前言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育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与深化、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布置环节的逐渐细化都将有效地促使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然而,现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大多依然沿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这样既不能满足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的要求,同时也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制约。本论文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程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在其中引入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相关环节的进步。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
2.1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程序分析
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有必要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的程序,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实际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程序有十余个阶段,包括成立毕业设计指导组、教师题目申报、题目审查、公布题目学生选题、选题结果统计、实施阶段、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总结、整理归档。
2.2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学生。现有工作程序下,学生在选题、开题、中期、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和论文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也给管理者的核对、整理、归档工作增加了负担,而且由于数据量大,繁琐复杂,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
(2)教师。在现有工作程序下,教师在题目申报和审查过程中,需要多次提交、修改题目、背景等相关信息,如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将对后续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
(3)管理者。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面临来自学生、教师的各种信息数据,数量庞大,且需要随时更新;学生选题和答辩资格审查仍然需要人工审核,无法实现与学校现有教学系统数据的对接。
2.3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2.3.1系统功能
本系统由相互管理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组成。
(1)管理者
1)信息维护。通过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导入学生、教师个人信息,设置操作权限,并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
2)审查管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基础参数,审查教师申报题目、学生提交文档及学生答辩资格,完成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成绩录入。
(2)教师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申报、修改、删除题目,查看申报题目审核状态,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审查管理。评阅论文,对论文进行修改、删除,提交评阅分数、意见,对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学生咨询的问题。
(3)学生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查阅管理。查阅指导教师信息、题目信息,提交论文,查看论文审核状态,查看各阶段评阅分数,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咨询。
2.3.2方案设计
在对实际过程管理工作中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管理方案。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数据表。本系统需要准备多张相关基础数据表,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题目选择状态表、相关文件表、专业信息表等。由管理员向系统直接导入学生、教师的相关文件及专业信息表,为后续毕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基础数据操作。该阶段由指导教师陆续在系统中录入申报题目相关信息,管理员对教师所申报题目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题目由管理员公布在系统,此时学生可以查阅题目信息及指导教师信息,并进行选题。选题结束后毕设工作正式开始,在开题和期中检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系统内完成相关信息的填写,由检查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各环节成绩。
(3)评阅答辩阶段。管理员通过系统对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然后向教师分配论文评阅工作,教师使用系统评阅论文并录入评分及评语。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答辩成绩,系统根据规定比例自动计算学生总评成绩。完成录入工作后,系统自动生成相应表格并可以打印,方便整理归档。
3 结语
为了改善传统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的普遍问题,本文重点用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实践, 提出了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管理过程,还可以综合提升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关键词:中外高校;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45-02
一、我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导师对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预先指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和解决方案,学生被动接受并完成,许多问题分别存在于选题、开题、设计或研究、论文撰写、答辩、评价等环节中,表现在:无论是以软件设计为主的计算机编程类题目,还是以工艺设计或以结构设计为主的工程设计类题目,综合性不够。选题环节中导师的课题题目大而空洞,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不明确。
作者对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4级(2008年毕业)、2005级(2009年毕业)、2006级(2010年毕业)、2007级(2011年毕业)、2008级(2012年毕业)、2009级(2013年毕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类型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80%以上为自拟课题,务虚化严重。
设计类课题所占比例不足4成(2008年及2011年除外),有理科化的倾向。设计类选题(包括机电专业硬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或工艺设计)较论文类(包括以软件应用和程序编写为主)题目比重所占比例过小。学生识别能力下降。
国内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人一题虽然可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但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不利于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毕业设计任务书代替开题报告,设计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低水平,重复多,创新能力不足;设计任务不明确,进度不合理;外文资料与设计内容相关性不强,综述缺少整体感,文献数量不够;毕业答辩环节中提问简单,学生回答随意,成绩评价不够客观;很少做出物理样机或经过实验验证,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毕业设计成绩对就业和升学没有太大影响,也是导致设计质量下要原因之一。
大学考核或排名主要依据的是科研而非教学水平,导致对教学不够重视!高校扩招,教学和科研资源紧张,现有经费难以做出一定水平的研究。毕业设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动手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不良学术风气造成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就业不容乐观,设计与工作几乎毫无关系,重视度不够。毕业设计质量与指导教师有直接关系,选题深度广度不够。扩招后,师生比例呈放羊状态。
二、国外高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与要求
1.美国高校:许多研究型大学一般在大四开设顶峰(又译尖峰)体验课程,通过研究难度项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知识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顶峰体验”。
美国工程顶峰体验课程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模式为: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打通技能和知识间的壁垒,可使学生发现技能与技能、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机关系;反思过去改进不足;把学习经验融会到知识和技能体系中。
(1)师资保障:ASEE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所有工程类高校教师均参与了顶峰课程及项目。教师主要担当指导(57%)、咨询(34%)和评价(16%)等三种角色。
(2)经费保障:经费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成本在1000美元以上项目:硬件成本55%,物资成本63%,旅行成本26%,软件成本36%,其他成本26%。
(3)项目保障:项目数量关乎质量。2005年,每个项目团队有10个以上的项目的占4%,有7~9个项目占3%,有4~6个项目占10%,有1~3个项目占12%,有1个项目占71%。每门工程顶峰设计课程有16个项目的占12%,有11~15个项目的占11%,有6~10个项目的占23%,有2~5个项目的,所占比例是38%,有1个项目,所占比例是17%。
(4)设计流程保障:综合考虑需求拟定科目,工程课程的主题定位为:首先要易于整合以往学生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其次要易于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所学技能和知识。
专家经过评估后,编写大纲,即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考核方案等。
2.英国高校:有些专业要求写毕业论文,有选修有必修,较多部分是以课题为主。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简称IC)为例,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可分为:(1)及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2)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考察、调研、查阅资料,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进程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样机制造及装配;(5)样机性能测试、实验和综合分析;(6)撰写总结报告;(7)考核答辩。英国IC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时间为15周。
IC的毕业设计不是一人一题,而是四人组成团队,题目一样,但参数不同,成员共同完成。之后,将实验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成绩评定由实验测得实际效率决定,最后评定出最佳设计和最佳工艺奖。
由IC的毕业设计,可看出英国高校毕业设计的特点:选题综合性强,熟练运用AUTOCAD、SOILDWORKS、FLUENT、ANSYS等各种CAD/CAE软件包;3~5人组成小组,进行设计,培养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成绩评定基本基于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实际功效做出;对深造或就业影响重大,因此学生们一开始就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
3.德国高校:德国工程应用型大学除必要外,不开纯理论课程。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需自己到企业寻找。政府制定法规、优惠政策和提供经费。
(1)德国大学本科机械专业教育阶段:德国本科生教育第一阶段为两年,学习各系共同基础课程,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学习阶段也是两年,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选修课、必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
(2)毕业设计选题:大公司在本单位的报纸杂志上或网站课题信息,学生提出选题申请,企业对学生选择录取与否。小公司直接与学校联系。
(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如果申请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被公司选中,公司会安排工程师来指导毕业设计,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内容及要求、课题时间进度、预期结果等。学生在公司做毕业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如2~3个月)后回到学校,导师进行审查。一旦导师和学生均认为能够完成,该课题就可作为学生正式毕业论文课题。
(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包括100页左右的文字材料、需要的图表及说明论文格式。论文以应用为本进行质量控制。课题未完成,但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样可获得通过。
(5)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及评定:毕业论文与专业考试用五分制进行评定。毕业总分是由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得出平均分数。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一般由两位考官完成,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另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如果两位考官在评定考核中有意见分歧时,则采用地方性考试的评分规则。成绩由学校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4.法国高校:对应的课程设计:从题目到项目开展及检查,都与企业联系密切,等同于我国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课程,但在形式与方法上有差距。
法国课程设计的特点:(1)法国的课程设计学分较多,为本科总学分的1/16,我国高校毕业设计平均占总学分的1/20;法国工程师学校与我国的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都是16周,一个学期,但法国工程师课程设计每天2学时,一周5天,共16周,总计160学时,而我国毕业设计总学时数是640,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每周5天,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总共16周,法国学生只需要每天2学时。(2)法国工程师院校工程师阶段的第二年,即四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通常以公司题目为主,经过主题演讲阶段、题目选择阶段、演讲阶段。(3)组织形式:以团队形式完成。为保证科学及结果上的正确性,每一个“项目设计”小组均配备相关专业教师。(4)指导方式及要求:主要集中在实验、选材及答辩等方面。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供学生查阅,提供方法和思路供学生开展实验、表述过程及结果,定期报告,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获得结论,准备答辩。教师给予指导。(5)考核方式:在学期末,课题进行最后答辩,以此作为企业工程师第一年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答辩考核既有企业教师,也有本学院教师。
法国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强调团队协作,课程设计及答辩各个环节均以团队――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学时占学年全部课程的20%,学生每周有专门时间参观公司、做项目。“项目设计”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占到3~6个学分。
三、对我国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启示
淡化专业方向,加强通才教育。选题综合性强,不局限某一方面训练,选题采用校企联合形式。3~5人以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加强合作精神、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研究经费筹备由学校、企业及教师共同分担。毕业设计考核成果多样化,图纸、毕业论文、报告、实物及程序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成果,只要能反映创新成果,就可达到目的。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开始,主要是基础知识及研究(设计)工具熟悉、对设计项目进行理论知识及文献准备。
参考文献:
[1]夏伯乾,冯静,郭红.中外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64-67.
[2]王乐梅,张巍,唐宏哲.中法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的毕业设计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32-135.
关键词:理论课;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53-02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实践课和语言课比较感兴趣,对理论课的学习则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觉得实践课和语言课在现实中比较有用,理论课在现实中的应用性较差;另一方面,理论课显得枯燥和抽象,不像实践课和语言课那样有趣易懂。因此,高校教师往往会产生疑惑,究竟怎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和上好专业理论课。下面我们从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之间关系的讨论入手,提出改善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之间的关系
“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是两个极端,前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和权威地位,后者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和主动地位。然而在现实中,试图完全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是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或者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中都比较少见,多数情况下是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在中国,本科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比重较大,在欧美的本科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比重较大。
(二)不同教学理念适用于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对象
认为一种教学方式好于另一种教学方式的观念是不恰当的。例如,对于实践性强动手要求多的理论课,以学生为中心比较恰当;对于难度很大、数理推导多的理论课,或者内容多、时间短的理论课,以教师为中心比较适合。又如,对于喜欢主动学习和课后专业阅读量较多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比较符合;而对于习惯于被动学习和课后专业阅读量较少的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比较适合。
(三)辩证地看待两种教学理念在当前我国本科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
虽然一直以来师本教育的弊端备受诟病,但是,从师本教育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现实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比较适合当前中国高校的具体情况。黑格尔讲过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的”,以教师为中心目前还是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比较先进,但是由于其超越了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阶段,因此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并未被普遍采用。
二、改进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启示
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比较适合当前中国国情而被普遍采用,然而,适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授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高效性的优点,但却往往是以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代价的,这对培养新世纪创新性、自主性和综合性人才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现阶段的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从当前的中国国情出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仍然是不能摒弃的;另一方面,在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尽量多地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做到两者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既做到教学的系统性和高效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性和创新性。
那么,如何在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尽量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引入研究式教学
“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很可能会磨灭学生对探求知识的兴趣;而探究式和研究式教学是主动性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探求知识的一种乐趣。下面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英国本科教学的情况,然后结合中国本科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研究式和探索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贯穿于英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中,成为英国本科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英国本科教学包括:第一,演讲课。一般来说一天只有一节,教师每次在台上讲授一个主题的专业内容,为下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介绍新观点,并列出一系列课后参考书目,学生则在下面听课记笔记。第二,讨论课。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们集中讨论一个预先布置好的课题。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讲台上作一个短暂的发言,然后收集和分析不同的观点,最后由老师进行补充和归纳。第三,课程作业。学生在进行独立研究之后需要写课程作业,每门课程几乎都有1~2个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包括小论文、项目论文和问题研究三种类型,这是评估学生的该科目学习成绩的主要内容。
英国大学本科生的课后阅读量很大,每天要阅读50~60页的专业论文,可以从阅读中获取大量的专业信息;中国本科生的课后阅读量小,获取专业理论知识的渠道主要来源于教师课堂讲授。由于课外阅读量小,因此,在讨论课上中国大多数大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随便应付,理论课的讨论课经常流于形式,讨论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中国本科教育的具体国情下,盲目照搬英美国家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要在坚持现有教学方法的情况下,部分章节的教学可以引入像英国这样的研究式教学方式。例如,在《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定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列出诸如“中国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原因是什么”、“中美货币供给的比较研究”、“中国货币乘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等一些问题,让学生择题研究并形成课程论文,最后开设讨论课由学生短暂发言和讨论,讨论结束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
(二)融入启发式教学
教育理论家曾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有些内容适合教师讲授,例如抽象难懂的内容,这时需要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并且授课速度较快;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讨论,例如容易理论联系现实的内容,这时可以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授课。笔者的做法是,在讲授过程中着重问题的创设,创造氛围,根据课程的需要提出各种前后连贯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最后再由教师总结理论和提高认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实践比较具体,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现实到理论。在讲解某理论之前,先分析现实的一些现象,然后从现实的分析入手逐步导入理论。第二,从理论到现实。在讲完某理论之后,运用该理论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增强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情况的能力。
倘若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学生们会觉得理论在现实中是有用的,可以激发他们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要求。例如,从现实到理论的分析中,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由教师进行系统讲授;又如,从理论到现实的分析中,先让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然后由教师归纳和总结。
三、改善理论课教学需要配套的改革措施
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或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比重,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单凭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效果往往不佳。例如,教师布置学生课程论文,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学生马虎应付,甚至去网上拷贝一些资料应付了事。又如,教师布置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论文,多数学生不会去读或者随便应付一下,只有小部分学生才会认真去读。在学生课后阅读量小以及对待课程论文不认真的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收效甚微,这也是许多教师在尝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发现其效果不好之后,只好又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了的原因。在高校的理论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课后大量的阅读,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效果往往不好,学生在讨论课上回答问题时,或者多数学生保持沉默,或者所说的东西显得苍白幼稚,只有少数优秀学生的回答才令人满意。因此,要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授课方式的效果,必须增强学生对课后阅读、课后写作等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对课后阅读、课后写作和课堂讨论热情不高,具体原因包括:一是现在学生学习的功利心较强,对于实用性较差的理论课学习热情不高;二是现有高校考试制度和管理制度比较适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不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前者属于内因,学校无法改变;后者属于外因,学校可以改变。因此,在高校理论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需要对现有高校制度的配套改革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对现有高校制度进行改革。具体包括:首先,改革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试这种单一考核方式,偏重于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忽略了考核诸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改革高校的考核制度,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引入课程论文、讨论表现、平时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其次,改革当前高校严进宽出制度,即从“宽出”制度转变为“严出”制度,以提高本科学生培养质量。以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因为学生知道最后都能通过,所以多数学生都不会认真对待,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粗编滥造、抄袭成风,老师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但是,如果学校设置一定的淘汰机制,能真正淘汰一些糟糕的毕业论文,那么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定会显著提高。除了本科毕业论文之外,学生对待其他学习事情的不认真态度,大多与过于宽松的大学考核制度有关。第三,应当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时间。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学生课后难得见到教师一面,当大学生课外阅读或者独立研究遇到问题时无处可问。由此可见,高校有必要规定每位教师必须开设Office hour,让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去办公室找教师问,直接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晓燕.哲学理论课的创造性教学方式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62-163.
[2] 程汉华,刘云涛.“导问式”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66-68.
[3] 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55-57.
[4] 唐毓磊.发现法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47-148.
[5] 张丽平,顾飞荣,吴菊芳.高职院校英汉翻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英语教学,2009,(2):103-113.
Apocalypse to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theoretics course incolleges
-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know of theteacher-based educationand thestudent-based education
LU Wan-qing 1,FENG Jie 2
(1.Finance department,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college,Guangdong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trad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2.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enter,Zhi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论文关键词:理据,Handkerchief,文化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在语言中高度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这种文化意蕴最集中、最显露地体现在词语理据上,即体现在词的音义或名实结合的理由和依据上。英语也是如此。从词语理据中人们可以触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洞察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亦能培养优秀的审美情感。实践证明,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了解词语的历史和来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英语教学中,若能重视词语理据研究,透视词语理据中潜藏的文化内涵,以此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带动英语词语教学的改革和深化将是一件创新之举。英语老师在词语教学中应该扮演知识传播者和文化阐释者的双重角色,通过词语理据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词语和理解文化的目的。本论文在分析“handkerchief”一词的词语理据基础上探讨英语词语教学中可以引入的词语理据教学的方法。
一、词的理据理论
词的理据(motivation)是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就是一个词用这样的音节或这样的语素而不能用那样的语素来构成的道理和依据,它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1]通俗地说,词的理据是指某个词称呼某事物的理由和依据。根据词的音、形、义以及历史特征,词的理据分为拟声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逻辑理据和词源理据等。
语言作为社会产物,从词汇到句法、从段落到篇章,各个层面无不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绚丽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与一门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关系尤为密切。英语词汇中外来词汇占95%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可见历史上英语大量引入外来词。历史上的英国曾经被讲法语的诺曼人入侵,因此大量的法语词涌入英语当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后来一些文化人以讲拉丁语为时尚,又有大量的拉丁语涌入,这就造成了许多英语词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词语理据。例如,英语中一些动物的名称与它们的肉的名称不一样,像牛是“bull”而牛肉是“beef”,猪是“pig”而猪肉“pork”,羊是“sheep”羊肉是“mutton”等,这是因为当年诺曼人征服了英国之后,成了英国的贵族,他们强迫英国人种田放牧,他们自己享受劳动的成果,因而动物的名称就保留了英语的名称,而动物的肉都到了法国人的餐桌上,英国人享受不到,肉的名称就保留了法语名。因此,了解词语理据,就可以了解词汇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也能准确了解它的意义。
二、从词的形、义探究“handkerchief”一词
“handkerchief”一词从词的构成方式来讲是复合词,是由hand、ker和chief合成的。“ker”是“包”、“盖”的意思,“chief”是“头”的意思,“chief”是从中古法语“chef”借用来的。“kerchief”来自古法语“couvrechief”,字面意思是“盖在头上的东西”,即“头巾”。在古时候,kerchiefs是妇女们系在头上的一块布料饰品[2]。后来,时兴把“kerchiefs”拿在手里,于是英语词就加上了“hand”,变成了“handkerchief”。现在又往往把它放在口袋里,于是又成了pocket handkerchief。让人感到有趣的是,今天当我们说到a pockethandkerchief的时候,我们讲的是一件古时候顶在头上、后来拿在手中、现在装在口袋里的东西。一块小小的手帕却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得不让人想到一句话:英语的“每一个词曾是一首诗,并且最初都是一副画”。[3]
三、从习俗文化分析“handkerchief”一词
“handkerchief”一词的文化内涵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人在18世纪以后就常在欣赏音乐时挥舞起手帕;瑞典人常把手帕握在手中作为饰物出外散步以示悠然自得。罗马人在白色衬衫里放一块手帕只是为了擦汗,而不是擤鼻涕。在中国,手帕的历史又是如何呢?我国先秦时就出现“巾”,至东汉,“巾”的一种演变为手帕。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此处的“手巾”其实就是擦眼泪的手帕。在中国,擦手、拭汗、擤鼻涕、包裹小物件、作女子的装饰品和定情物等都是手帕的主要用途。自明朝起,结为好姐妹的女子被称为“手帕姐妹”。在中国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手帕作为爱情的信物已历史悠久。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通俗小说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名言》中,描绘了许多唯美的手帕传情的爱情故事。中国西北农村还流行着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互换手帕的习俗。[4]
四、词语理据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在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词汇量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学好一门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单词读音和用法的讲解,而没有从词语理据角度剖析单词的文化内涵,因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单词显得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影响学习外语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塞西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儿童对于词语涉及的相关信息量了解越多,回忆量就越大。该实验说明,记忆的有效性和词语的理据性之间存在一种正向的长程相关。[5]因此,在外语的单词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词语的理据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可以从构词法角度学习单词。正如“handkerchief”一词是由hand、ker和chief合成的复合词一样,词的构成法有多种多样,包括转类法、合成法、拼缀法、缩略法等。以拼缀法为例,即对原有的两个词进行剪裁,取舍其中的首部或尾部,然后连成一个新词。当我们学习“smog”这个单词时,它的意思是烟雾,我们发现它既像烟又像雾,的确,它就是英语单词烟“smoke”的前半部加上英语单词雾“fog”的后半部拼缀而成的,了解了它的构词规则我们不仅可以牢牢记住这个单词,还在无形中掌握或复习了另外两个单词。
其次,从词根、词缀角度即词的形态理据分析单词是单词教学可资运用的有效方法。有些单词具有相同的词根或词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掌握一个词根或词缀可以同时记住一组单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比如“able, ably, enable, disable”这组单词中都包含“abl”这个词根。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窜具有相似形态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这些单词都包含相同的字母窜,这些字母窜对词义是否有影响?在上述的这个例子中,词根“abl”表示“能力”的意思,上述四个单词是由“abl”组成的不同词性、不同含义的单词。
最后,从词的演变过程即词源理据角度学习单词尤为重要。词源理据总是记录着词汇产生、变异和发展的脉络,蕴含着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比如上文我们提到的“handkerchief”一词不仅有复杂的音、形变化,还浓缩着古今中外的文化景观,了解它的词源信息,就像上了一堂历史文化课一样生动有趣。而且,某些词语或表达法的产生源自一些真实故事或神话传说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这会使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了解许多文化背景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例如“scapegoat”意思是替罪羊,语出《圣经·旧约》。按照古代犹太教的习俗,在每年赎罪日(Day of Atonement)的清晨,把两头山羊牵到圣所神坛(altar),由主祭抽签,一头羊献给上帝,一头羊交给死神。贡献给上帝的山羊是祭品,另一头羊则是替罪羊。在赎罪的过程中,大祭司把双手按在替罪羊的头上,诉说自己和民众所犯的罪,表示以色列人民的所有罪过都由替罪羊所承担,然后将这头象征性的代人受过的可怜的山羊放逐到荒凉的旷野中去。“scapegoat”就是一头“带走了犹太人一切罪孽的羊”。了解了单词背后的故事,会激发学习者更多的兴趣,加深对单词的记忆。
五、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语理据传承着语言的文化气息。外语教学应将语言理据研究的陈国应用于实际,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外语的水平。词语理据教学也体现了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从词语理据研究角度改进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启龙,邓小咏.英语语汇源趣[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3]Funk, Wilfred. Word Origin andTheir Romantic Stories[M].
[4]李芬兰.手帕-传情的使者[J].社会科学家,2005(5).
[5]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科研实践 创新人才 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88-02
一、研究的意义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69万人。在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的创伤久久不愈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本科生涌入社会,但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本科阶段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社会实际应用存在很大的差距,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本科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又存在大量的岗位缺口,急需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大学生尽快承担起相应的工作的责任。
因此,如何在大学期间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发展目标,使学生既能够学习专业领域内相关科学知识和理论,又能以科研实践为推动力促进学生们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理论研究联系工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迫在眉睫。
综观美、英、德国的大学教育体系,与我国高等院校现阶段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美国和英国的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均分类很细,目的性强,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别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在美国,其宗旨有三:教学、研究和服务。这里提到的教学和研究很容易理解,而服务这一宗旨则是美国高层次学位教育所独有的。即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为企业、公司和社会服务。英国在学位教育分类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教育的专门化程度,即将大力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作为其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求学位的获得者成为某一科学领域的权威,有能力去开辟新的研究论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技术得出新的研究成果。
德国大学对学生的培养强调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开创精神,一些大学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能在学士论文中证明自己具有独立进行科学技术工作的才能和清晰准确描述自己的科研成果的能力,能提供新的、独立的贡献。其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一是科学探索,培养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提高高等教育学术水平;二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目标兼具理论性或基础性与应用性或功利性,旨在着重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
同时,我们已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不足与缺憾,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研究并调整本科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逐步向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转变,随着大学本科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要形成着力培养以应用创新型为主体的新兴学科人才的新格局。
因此,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是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培养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内在需求,也是增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迫切需要。
一些国外知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大学、剑桥大学等,其大学理念和使命中都渗透了加强实践教育的思想,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1],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被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本科生科研实践以工作内容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担任研究助理;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工作及公众服务性项目等。
例如,美国本科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取得1/6以上的学分,本科生科研计划始于1969年,有接近80%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各大学均设立专项资金对本科生科研进行资助, 许多教师也把指导本科生科研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责任。
德国最著名的工科高校亚琛工大与德国企业界有着联系密切,进行课题研究时,常采取“博士+硕士+工程师”的团队工作方式;从事科研开发时, 强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方式。本科生的教育也同样注重科研实践,教授将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部分问题与解决方案有针对性的编入专业课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亚琛工大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2]。大学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被教学与工业创新的相结合,特别是与企业界合作的理念彻底打破。
显然,让本科生提早、更多的参与到科研实践当中无疑成为改变培养模式和完善教育体制的不二法门。伟大的思想家,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兼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指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可是相比之下,“高分低能”是困扰我国本科生教育的一大难题,学生知识结构书本化, 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周期长,实际工作能力差。为了打破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加强本科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我国也多方面进行着努力。
从1998 年开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相继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教育。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赛等, 目的是以竞赛为载体, 把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的培养作为具体目标。这些学科竞赛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较大影响, 对于培养我国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3]。
虽然我们通过努力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我国高校在培养本科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科研创新活动很多时候是研究人员的自发。处在自发状态 ,一方面缺乏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和足够的科研硬件支持,学科重点实验室很少向学生开放; 另一方面缺乏管理体制上的保障, 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引导扶持, 很少向大学生提供科研活动的经费、场所和必要条件, 没有把大学生科研活动列入教育发展计划。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与市场接轨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存在很多困难与障碍。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传统的、以往的培养模式,针对其不足和带来的弊端,如何使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由自发状态转变为有意识的、有步骤的、有目标的创新行为,是我们制定和完成项目研究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我们试图将课余的学科竞赛转化成长期的、持久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实践。在政策和规定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本科生提供科研硬件支持,并帮助学生尽快的把创新研究转化成创新成果。
本研究旨在围绕大学生本科培养阶段的里程碑节点,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施行不同的培养方法,并以此开展不同层次的科研实践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形成有效的实践框架和经验。
我们把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结合学生培养里程碑节点,建立本科生应用创新科研实践体系与指导方案;
2.深入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树立本科生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
3.深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目标,形成以培养学生勤思、善学、创新为主导思想的有效的科研实践框架。
学生培养的里程碑节点是本研究根据不同年级本科生接受程度、理解能力不同而大胆提出的采用不同培养方案的构想。即,针对本科入学新生而言,大学一年级是他们在大学时期崭新生活的开始,通过发现并引导学生以兴趣出发参与“轻量级”科研实践活动,首先树立并形成学生的科研实践的兴趣源动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启发其创新思维。
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基础理论日渐深厚,急需我们帮助他们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科技实践生产力以加深其对科研的兴趣及自身科研能力的肯定,即培训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培养过程中,除了对基础理论的讲解,我们也积极引导本科生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阶段拟通过基础理论课程实验环节选拔具有一定创新潜力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到科研项目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其提高科研实践动手开发能力;
经过上述阶段培养,在大学四年级即本科毕业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全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升华,同时,使本科生更加深刻领会到精诚合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三、 采取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根据预定的研究目标,在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相应的工作。
1.基础性培养
在基础性培养方面我们要求大学生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并要不断拓宽知识面。不能局限于对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 或只满足于记忆和重复。旨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是基础,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4]。我们需要亲自参加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实际和社会的需求,掌握社会对所教学科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与社会实践,把课本内容与科研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及时给本科生以引导。将自己在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随时引入到教学中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和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启迪。
我们的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教学,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究者”[5],于是,我们将在科研中培养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应用于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同时,项目负责人更着手于通过科研训练帮助本科生树立远大理想, 强化广泛的创新兴趣, 克服从众、倦怠等心理障碍,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创新性格。
2.提升性培养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
项目负责人将科研项目和本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科研。在自己擅长研究的领域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深入指导,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而且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创造或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
然而,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并不急于尽快地得到某一些技术成果, 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使本科生熟悉科学研究过程, 从而真正形成科研创新的思维框架。多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时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各种难题应对自如。
科研实践当中,我们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挥,同时更着重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例如结合学校承担的某科研项目,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结合所学习过的自控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等专业知识,参加到仪表信号模拟、基于单片机的信号采集与处理、数字信号滤波等实践工作中,提高其科学思考、理论创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信上述相应的经验,不仅是我们研究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的基本要求,也必将成为我们研究理念得以推广的利器。
四、结论
在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不断的融入课堂,将学科相关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当中,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事例更加具体,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不断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对科学实践的兴趣,教学效果好,学生反馈好。
把科研创新工作作为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的基础,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理解更加深入、具体。项目负责人指导的参与课题研究的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并投稿国内核心期刊,现已发表;并撰写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项目负责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使得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不仅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树立了明确的创新理念,更培养了其优秀的科研品质。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的科研任务中,承担软件模块开发与调试工作,这些学生不仅在学习期间多次获奖,由于其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不断钻研的科学精神在就业中显得更加“抢手”,有的学生一人收到多家知名研究所、国企的offer。
从项目的整个过程我们看到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给出的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使用的培养方法均是可行有效的,也是具有推广价值的。当然,这个培养过程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在把握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也要不断调整方法,遇到瓶颈时更要多鼓励学生坚持,培养其坚韧的科研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超, 赵可. 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J] . 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2(11):33-38.
[2] 尹喜云, 南. 科研训练: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 .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4(6):99-100.
[3] 任成龙. 论科研实践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48-51.
一个明媚的秋天的下午,在卢老师的办公室,他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大学生》:从您发表的文章看,您认为我们的大学生学习量,也就是学分要求普遍过大。
卢晓东:2014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晓宇、朱红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高等理科教育本科改革”调研中,受访的275名专家中有240名专家提供了本校本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均值165学分。总学分数分布于150~180之间的高校占65%,其中160~170学分的比例最高,达到31%。22%的专家表示其所在学校规定的本科毕业总学分数超过180学分。这反映出我们大学规定的学习量确实过大。
《大学生》:境外高校的学分要求是怎样的?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如何?
卢晓东:美国高校本科生学习量要求为120~128学分之间,1学分意味着课堂教学1小时加课外2小时,学期教学周数13~15周。美国本科生的规定学习量确实较少,但培养出的学生一般被认为富有创新精神。
就学分而言,日本在1931年颁布了《大学设置基准》,其中第三十二条规定,“学生如需毕业,经在大学学习四年以上,取得124以上学分”。由于是国家立法,84年来没有大的折腾和变化。日本在2000年之后诺贝尔奖取得突破,几乎平均每年一位。
英国本科教育基本是三年制,学习量世界最少。但我们看到,英国在创造性人才产出方面是一个独特的国度,进化论和DNA双螺旋结构、卢瑟福和原子模型、青霉素、图灵和计算机、石墨烯、试管婴儿……英国在现代文明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在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也很成功,其本科学习量为128学分,也很少。香港之前的学制学习英国,为三年制,学习量很少,培养出的典型创造性人才包括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2012年香港完成学制改革,大学学制由英制的三年改为美制的四年,学习量有所增多,但四年制大学本科基准学习量也定为128学分左右。
《大学生》:为什么学习量与创造力之间不一定成正比,甚至学习量太大反而影响创造力?
卢晓东:法国古典哲学家蒙田在其《随笔集》中专门论述过“学究式教育”,他对学习量过多举过两个精辟的比喻。他说,“我们公主中的公主提到某人时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把其他那么多人博大精深的思想放在头脑中,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出地方就挤压得很小了”“我想说的是植物吸水太多会烂死,灯灌油太多会灭掉,同样,书读得太多也会抑制思维活动。思想中塞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东西,就没有办法清理,这副担子压得它萎靡消沉”。
从认识论上来讲,如果认为学得越多就越有创造力就存在一个悖论:创造新学科的本质是突破旧学科范式,所要突破的东西如何能够成为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呢?遵循旧的逻辑会导致一种情况,如果学生对旧范式非常熟悉并精确掌握,他是否会对旧范式产生某种信赖,甚至信仰而非怀疑,因而不愿意、或者说更加难以突破旧范式呢?事实上,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库恩早就指出了这种危险: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曾经是并仍然是常规科学家,那么某一特定的科学就会囿于某一范式而不能超越它而进步。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可以描述学习量过多的后果。在旧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在旧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陷入旧范式陷阱越深,就越难以跳出陷阱而做出创造。经济学家斯特芬在《创新经济学手册》中专章论及“科学经济学”,他指出:“存在轶事证据表明,过多的知识对于研究者的创新发现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过多的知识阻碍了研究者。这给我们一些思考的暗示。例如,许多超常规的研究常常由年轻科学家完成,因为年轻科学家相对年长者知道得更少,因而在选择研究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时不会被阻碍”。
《大学生》:这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给我们以前普遍的做法敲了警钟。
卢晓东:我们是该思考,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是否存在严重缺陷。我们的大学(加上中小学)让学生学那么多东西,是否会把学生自己的思想都挤压得没有地方了呢?没有自己的思想,创造性何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了太多东西,是否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得学生难有创造力呢?
比如有的高校要求的学分总量竟超过180分,尤其在许多大学中,成立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综合班”,竟然规定了超高的学分要求。如一个学校规定:“前两年集中强化数理、计算机和英语基础,共修学分达125学分。”这意味着该校综合班学生四年的学习量很可能达到250学分!
另一个大学对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强化学院”,其学分制实施方案(2004年12月)规定:“毕业最低总学分(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文科类185学分;理科、工科类188学分,其中要覆盖所选专业主干课程。课堂讲授原则上17学时计1个学分”。
上述两校的做法并不是个案,从中看出潜在逻辑:“强化出人才”,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既有学科范式。目前基于常识的观点认为,学生对旧学科范式的把握程度是其创造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只有把旧学科范式掌握得非常熟练和深刻,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学科范式。也许一般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智慧潜力,但选的优秀同学有这样的潜力,因而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学习很多知识,他们就能够成为创新者。
实际调查也证明了这样的做法是无效的,“高等理科本科教育改革”调研专门针对学生完成了“全国大学生调查分析报告”,从学生角度了解学分总数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学分总数在回归分析中,没有发现对学生学业能力、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影响”。
《大学生》:学得太多未必好,当然不学也不对,大学生的学习量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在您看来,适度的学习量应是多少?
卢晓东:大学生确实需要适度的学习量。经由教育制度比较,如果以120~128学分为参考基础,考虑大陆另外有12~16学分政治理论课学分,我们大学生四年的学习量应当在130~140学分之间,上限不建议突破140学分。以15学时等于1学分计算,总学时大致可以把握在2200~2400学时之间。
《大学生》:现在有没有大学的先行者,已经按这样适度的学习量来做?北大能否给全国大学带个头?
卢晓东:北大从10多年前就已经把同学的学分总量要求降到140个学分以内,这些年一直坚持着这样的总量要求,没有因为一些因素而改变。其他也有一些大学已先行开始减少本科毕业应修学分数,如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开始对本科生的学习量进行调整,在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育改革路线图”中第一条就是:学生的学分要求降到最低129分,最高157分。这在高校中算是非常低的。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都非常大比例地减少了学习量要求,为学生疏离范式陷阱以及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给予了可观的空间和时间。
建议修订高等教育相关法规,将本科毕业的学习量固化在130~140学分之间,以让大家有个共同的遵循,也防止在实际中出现反复的波折。
《大学生》:可以想象,学习量减少后,大学生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来做自己喜欢的,更适合自己的事情。学校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给他们提供更便利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选择途径?
卢晓东:学校可做的很多。
一是通过通识教育给学生选择背景和原则。
二是自由选课。在全校范围内任意选课意味着,当学生在电脑上打开选课系统,他可以看到全校所有院系的课程,并跨越院系藩篱选择所有课程,甚至跨越本科课程和研究生院的藩篱选择课程。在必修与选修的维度上,可以给予学生30%~40%选修课比例,将必修的比例控制在60%~70%之内。这样的自由选课会带来许多“意外”,一个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会选择攻读哲学硕士,之后又选择“石油工程”专业博士;德语专业的毕业生会报考化学专业硕士并且如愿以偿;一名力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了生物学本科课程,竟然“意外”成长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院士(如程和平院士)。这些都是北大学生中的真实故事。
三是以住宿学院和文理学院去除学生的专业身份束缚。
四是发展个人专业。所谓个人专业,是指个人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不是由教师组织完成,而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全校(甚至更大范围)课程中自行组织完成。
五是自由地转专业。
六是自由选择辅修或双学位。高校应按照学分制模式,为每一个专业构建一个辅修/双学位专业供学生自由选择。人数较多时,可以单独开班;人数较少时,完全按照学分制管理。如塔里木大学主修历史专业的同学可以辅修“枣科学”;西北工业大学主修会计专业的同学辅修“3D打印”;西南师范大学主修“儿童心理学”的同学辅修“古典音乐作曲”。
《大学生》:这些力度不小了,让我们再放飞设想,还能给同学们哪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
卢晓东:比较大的政策改变还可有一些。
一是大学间转学。转学具有双重意义。第一,转学是普遍的激励。麦可思2014年对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六成大学新生对学习缺乏动力。转学就是当下亟需的新动力。第二,转学是新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实现大学间转学需要“985”和“211”高校系统调整不同年级的学生人数结构。
二是开放的暑期学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的实践表明,开放暑期学校具备实践可能并已产生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