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9:22
序论:在您撰写幼师拿证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纳税遵从是衡量一个国家税收征纳关系是否和谐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纳税遵从对于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纳税遵从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作了简要的说明。以期为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论文关键词:蚋税遵从遮税税收流失
1国外对纳税遵从的研究
1.1对纳税遵从理论模型研究
纳税遵从的正式理论研究起始于1972年Allingham&Sandmo的《所得税逃税:一种理论分析》。他们在“纳税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了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即A—S模型)。他们研究认为,纳税人作出纳税遵从或不遵从的决策只是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同时,他们从理论角度论证出罚款率、稽查率与纳税遵从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税率与逃税之间的关系不能确定。A—s模型是第一个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的静态研究模型,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研究范式和方向,但也存在若干缺陷。
Aim(1992年)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现实的纳税遵从度高于预期效用理论得出的遵从度。认为人们纳税的可能原因是高估了稽查概率。所以在低概率损失面前,纳税人是风险厌恶型的,所以选择遵从。
Elffers和Hessing(1997年)的实证研究表明-有意提高预扣税款可以提高纳税遵从。因为人们往往将获得税款返还视为一种获得。而将补缴税款视为一种损失。
1.2对纳税道从成本的研究
纳税遵从成本的测量源于1934年,海格(Haig)首次对税收体系的遵从负担进行了正式地估算,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税收流失现象充斥各国,遵从成本问题才开始在国外的研究中凸现出来。当时的代表性的研究就是英国学者锡德里克·桑德福(Sandford)的《税收遵从成本:计量与政策》和《税收管理成本和遵从成本》两本著作。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对纳税遵从成本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对全都税收或某项税收的遵从成本进行测量。且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抽象调查的研究方法。美国Slemrod(1989年)的对税收遵从成本与税收遵从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得出税收遵从成本与税收不遵从程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即税收遵从成本越高,则税收不遵从程度也越高。
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对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编写纳税遵从成本的指导年鉴。现代的税收遵从成本研究的重点也不同于最初测量的目的,它不再是对仅整个遵从成本进行测量,更重要的是估计特别税收条款变化的影响。Blumenthal和S|emrod(1995)在《美国的近期税收遵从研究》中就提到,他们的研究目的除了研究纳税遵从成本的规模和组成成分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公司的税收状况与遵从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要了解企业对当时税改方案的态度以及对税改措施的建议等等。
2国内对纳税遵从的研究
国内对纳税遵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直接研究纳税遵从的课题不是很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及西方国家。
王火生(1998年)、麻勇爱(2002年)、张文春(2005年)对国外纳税遵从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税收征管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马国强(2000年)在借鉴西方学者对纳税遵从和不遵从多项分类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更集中的概括;将税收遵从分为防卫性遵从、制度性遵从和忠诚性遵从;将税收不遵从分为自私性不遵从、无知性不遵从和情感性不遵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决定税收遵从与不遵从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税收观念、二是税收知识、三是税收制度、四是纳税程序、五是逃税成本。
近十几年,国内学者对税收流失的研究相对密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成因的探讨以及对策的提出上。马拴友(2001年)、郝春虹(2003年)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应用于税收征纳行为分析中。研究得出纳税人与税务当局的非合作博弈。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分别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稽查和逃税。税收流失表现为征税中存在的纳税人与政府、政府与纳税人以及政府、税务机关与税务人员三种委托问题。贾绍华(8002年)采用现金比率法和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利用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税收收入流失情况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1995—2000年我国的税收流失率均在26%以上。国内学者对纳税遵从成本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雷根强、沈峰(2002年)介绍了纳税遵从成本的概念和分类、分析其组成要素,提出了在我国应重视对纳税遵从成本的研究。李林木(2004年)对国外纳税遵从成本的研究成果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特别是对纳税遵从成本的评估和构成作了比较详细地介绍。
李林木(8005年)结合我国的实际对纳税遵从同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奉行成本方面,提出了测算我国企业税收奉行成本的系列公式。并通过抽样调查推算了我国企业的税收奉行成本;在税收威慑机制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第三方税源信息报告”制度、信息化的税源信息比对系统和税务审计选案系统的构思;在税收激励机制方面。研究了提高我国纳税遵从度的诚信激励政策,还研究了国际上旨在激励税收不遵从者改过自新的税收赦免政策,并评估了这一政策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他的研究较为全面,也给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得前(2007年)研究了税收道德与纳税遵从之间星正相关的关系。作者将税收道德定义为促使纳税人付税的内在动机,是纳税人自觉支付税款的意愿。从关系契约的角度研究指出,公民的税收道德在相当大程度上内生于公民与政府、公民与税务机关及公民与公民的互动之中。政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纳税人的税收道德,主要体现在司法腐败和安全这两个因素上。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性别、年龄及婚姻状况对税收道德有显著影响。而收入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对纳税人的道德没有显著影响。作者对税收道德的研究在国内对纳税遵从问题的研究中是比较有新意的,拓宽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范围。
总的说来,国内学者对纳税遵从的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纳税遵从经验的总结,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在研究视角上较窄,更多的研究仍局限于税务机关本身的实际税收管理模式、具体的征税方式等,割裂了纳税人、征税人关系角度去考察,没有从整个环境角度如管理机制、行为机制等来分析问题,对纳税遵从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此外,研究中对其他学科成果的利用不够,具体治理对策的提出缺乏理论支撑,也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解决方案。
论文摘要:新课改下幼师生综合素质养成要求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的。幼师担负着幼儿全面教育的工作,需要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和教育艺术,才能满足素质教育今天幼儿发展的需要,胜任幼师工作。要求课堂教学是一项动态、多变的综合活动。同样幼师学校教师的教育机智成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作为幼师的教师对新课改背景下幼师生应具备的素质加以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衡量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包括幼儿思想意识的形成、对社会认知、文化素养 生活动力等等 ,毕竟幼师是幼儿成长中除家长之外的第一父母,因此,综合素养的养成应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不容忽视的探究课题。
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形成,虽然不单单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效能,但是学校教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途径,应努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创造最佳的环境。
我认为,幼师学校教育对幼师生的素养形成应注重以下几个条件:
一、远大理想是素质养成的动力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个真理。”这里的“目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想。
幼师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其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树立理想,为理想奋斗的黄金时期。一个好的班风,一个团结向上的先进集体,离不开理想教育。而班级管理中的班会活动、手抄报、板报很多宣传手段,都可以作为开展理想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定期举办各种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或者举办理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使幼师生产生崇高的理想,这样会对她们各方面素养的养成会提供一个强大的动力。
当学生一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就可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教育者就更容易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受教育者更能养成自我意识,如果能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计划的形式经常在师生间交流,对整体学生的学习,思想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培养兴趣是素质养成的土壤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性。它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对人的活动有推动作用。就幼师教育教学过程而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其目标达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使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而且还需要其具备诸如人文素养等等其他素质修养。兴趣的广泛能使素养的发展更加全面;兴趣的集中能使素养的养成更加迅速。举例来说,教师如果对幼师生兴趣加以积极的引导,鼓励,那么很容易促进相关素养的养成。一个爱好文学的幼师生,可以参加学校的文学社,提高语文素养,也可以同时担任文学社干部,提高管理素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一石二鸟”。其实只要我们留心所教的学生在哪方面有兴趣,就可以用成立小组,开展活动的等方法让这棵兴趣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三、改变评价标准是素质养成的甘霖
真正的素养应该是广义上的素养,也就是说他绝不会只限于能在文化课的考试上拿高分的少数人所具备文化知识素养。就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都使我们的学生在压力中喘不过气来。如果我们拿一种模式去评价学生,定义所谓的“人才”,那么很多素养的形成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我们要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去使那些在学业上、技能上落后的幼师生树立起自信。让她们认识到无论平凡或伟大,聪明或愚钝都不是阻挡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力争在某方面取的优异的成绩都是可贵的。
只有真正改变一种评价的标准,传统上的“后进生”才会彻底消失。我们如果真正能让每一位幼师生在某方面付出努力后得到积极的鼓励,那么她的某方面素养就会得到培养。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其产生的社会意义绝不亚于送几个“清华”那么简单。
四、提高修养美德是素质养成的灵魂
司马光曾有句名言:“有德少才者,其德可以补其才不足;有才无德者,其才可以助其恶。”可从此句看到,“德”在“人才”定义中的分量。
其实,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又何偿不是如此?我们的幼师生即使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广泛的文化素养,但如果没有修养,没有美德恐怕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不能忽视修养美德教育的作用。我们在让自己的幼师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劳动者之前,应首先让她们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在班级教育中,我们应不断加强道德教育,每个美德教育都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去。我们只有先育出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真正做贡献的人,才能谈到为社会做贡献的才。
五、营造积极文化环境是素质养成的保证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中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理,一种素质的养成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我认为,利用学校教育的宣传途径,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是很多学生素养形成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反映一种精神风貌,她来自个别,同时又影响个别。例如狭义上说,每次板报反映的内容,每次手工制作的展出,校园中师生的言谈举止等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反作用于学生生活。
这种校园文化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导向性。教育者要针对幼师生素质要求,努力地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例如,我们重视幼师业务素质的养成,就应该多举办艺术类、教学技能、从业知识相关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多种文化氛围。
总之,素质养成不是不需要条件的“无源之流”。影响幼师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条件应该值得我们去分析、探讨,以便更加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重视艺术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吴兴仁
落实集体备课 积极推进学科组建设 邓才明
论文摘要:新课改下幼师生综合素质养成要求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的。幼师担负着幼儿全面教育的工作,需要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和教育艺术,才能满足素质教育今天幼儿发展的需要,胜任幼师工作。要求课堂教学是一项动态、多变的综合活动。同样幼师学校教师的教育机智成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作为幼师的教师对新课改背景下幼师生应具备的素质加以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衡量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包括幼儿思想意识的形成、对社会认知、文化素养 生活动力等等 ,毕竟幼师是幼儿成长中除家长之外的第一父母,因此,综合素养的养成应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不容忽视的探究课题。
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形成,虽然不单单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效能,但是学校教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途径,应努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创造最佳的环境。
我认为,幼师学校教育对幼师生的素养形成应注重以下几个条件:
一、远大理想是素质养成的动力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个真理。”这里的“目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想。
幼师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其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树立理想,为理想奋斗的黄金时期。一个好的班风,一个团结向上的先进集体,离不开理想教育。而班级管理中的班会活动、手抄报、板报很多宣传手段,都可以作为开展理想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定期举办各种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或者举办理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使幼师生产生崇高的理想,这样会对她们各方面素养的养成会提供一个强大的动力。
当学生一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就可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教育者就更容易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受教育者更能养成自我意识,如果能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计划的形式经常在师生间交流,对整体学生的学习,思想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培养兴趣是素质养成的土壤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性。它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对人的活动有推动作用。就幼师教育教学过程而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其目标达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使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而且还需要其具备诸如人文素养等等其他素质修养。兴趣的广泛能使素养的发展更加全面;兴趣的集中能使素养的养成更加迅速。举例来说,教师如果对幼师生兴趣加以积极的引导,鼓励,那么很容易促进相关素养的养成。一个爱好文学的幼师生,可以参加学校的文学社,提高语文素养,也可以同时担任文学社干部,提高管理素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一石二鸟”。其实只要我们留心所教的学生在哪方面有兴趣,就可以用成立小组,开展活动的等方法让这棵兴趣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三、改变评价标准是素质养成的甘霖
真正的素养应该是广义上的素养,也就是说他绝不会只限于能在文化课的考试上拿高分的少数人所具备文化知识素养。就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都使我们的学生在压力中喘不过气来。如果我们拿一种模式去评价学生,定义所谓的“人才”,那么很多素养的形成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我们要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去使那些在学业上、技能上落后的幼师生树立起自信。让她们认识到无论平凡或伟大,聪明或愚钝都不是阻挡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力争在某方面取的优异的成绩都是可贵的。
只有真正改变一种评价的标准,传统上的“后进生”才会彻底消失。我们如果真正能让每一位幼师生在某方面付出努力后得到积极的鼓励,那么她的某方面素养就会得到培养。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其产生的社会意义绝不亚于送几个“清华”那么简单。
四、提高修养美德是素质养成的灵魂
司马光曾有句名言:“有德少才者,其德可以补其才不足;有才无德者,其才可以助其恶。”可从此句看到,“德”在“人才”定义中的分量。
其实,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又何偿不是如此?我们的幼师生即使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广泛的文化素养,但如果没有修养,没有美德恐怕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不能忽视修养美德教育的作用。我们在让自己的幼师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劳动者之前,应首先让她们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在班级教育中,我们应不断加强道德教育,每个美德教育都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去。我们只有先育出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真正做贡献的人,才能谈到为社会做贡献的才。
五、营造积极文化环境是素质养成的保证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中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理,一种素质的养成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我认为,利用学校教育的宣传途径,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是很多学生素养形成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反映一种精神风貌,她来自个别,同时又影响个别。例如狭义上说,每次板报反映的内容,每次手工制作的展出,校园中师生的言谈举止等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反作用于学生生活。
这种校园文化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导向性。教育者要针对幼师生素质要求,努力地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例如,我们重视幼师业务素质的养成,就应该多举办艺术类、教学技能、从业知识相关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多种文化氛围。
总之,素质养成不是不需要条件的“无源之流”。影响幼师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条件应该值得我们去分析、探讨,以便更加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重视艺术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吴兴仁
落实集体备课 积极推进学科组建设 邓才明
2010年,江苏省首开先河,在全国率先试点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男生培养工作。男幼师培养是江苏省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在国际上也是独特的创举。布莱顿全球教育集团董事长贝尔认为,“江苏免费男幼师培养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这让西方教育者非常羡慕。男幼师将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能量和视野。”5年来,全省共招收免费幼儿师范男生2317人,而2014年首届300名学生已经走上了实习岗位。他们的出现,为我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经笔者调查,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都已制订了免费男幼师生培养、考核方案。各校培养、考核方案都侧重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业评价、毕业要求、培养措施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笔者发现培养、考核方案中对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规定得较少。鉴于此状况,笔者认为,在免费男幼师生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培养他们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体现学前教师专业特质和技能以外,还应当重视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和改进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 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3.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建设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精品课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运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免费男幼师生专业课程主要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以前这些课程的考核都以考试为主,现在部分课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教育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设计、收集与分析研究资料、教育调查、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运用案例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幼儿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科研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中职幼师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生源质量的改变,制约了幼师生道德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和经济体制变革,以及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师教育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实现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曾经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师”被逐步取消,有幸留存的中师学校也面临着招生就业体制由统分统招走向自主招生、自主择业的改革,直接导致一些原来学习不错、希望“吃国家饭”的学生放弃了读幼师;与此同时,“高考扩招”带来的“普高热”,更加剧了生源的恶化,只有那些被中考淘汰的,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学生才在万般无奈之下就读幼师。他们相对于普高学生来说,学习能力逊色,自我期望值降低,包括道德追求在内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原动力不明显、不强烈,顺利毕业、拿张文凭是他们唯一的目标,至于毕业后当不当幼儿教师,能否胜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历史重任,均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这些,不仅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文化水平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曾在论坛上回忆起的“美妙的中师时代”(生源好、培养好、养成氛围好)一去不复返了,一些幼师学校的校长也忍不住大声疾呼:“不是我培养不出优秀的师资,是我的生源有问题。”
(二)特殊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师生道德上的不成熟
中职幼师生99%为女生,年龄大都在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虽然同为中职生,但随着青少年期生理期发展的飞速变化,女性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较早,带给女生的心理困扰或适应问题比男生更多,表现更加明显。首先,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处事能力不强,尤其是女生,遇到问题更易激发她们想家恋母的情结;其次,处于逆反、叛逆期,如果说男生做事比较冲动,欠缺考虑,那么女生则表现为好攀比、虚荣,敏感;第三,身处青春期,他们渴望尊重,但由于经过中考的筛选,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自我认同感不高,既自卑,又有自尊。尤其是女生,她们缺乏自信,却又清高自傲;她们渴望关注,尤其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却又毫无内涵,只懂得在外貌上涂脂抹粉;她们渴望友情,却又自私霸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幼儿教师!试想,一个心理和道德有问题的幼师生何以担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何以担当幼儿的启蒙老师?!
(三)家庭、学校教育的不足,阻碍了中职幼师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一个人道德和品行操守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其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的思想品德首先是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启蒙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首先在家庭里接受思想、品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并逐渐影响他们的行为。笔者曾在一个年级中做了调查,学生的父母有91%是外出务工,有73%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外地,对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的教育和交流。在学校,中考指挥棒的引领,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排名成为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的硬性指标,而学生道德素质则作为“软指标”被挤压,德育课几乎沦落到替补位置:课时的安排、教师的配备均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说,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社会崇尚金钱主义的负面影响等等,促使中职幼师生的道德教育正日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二、课外阅读在促进中职幼师生道德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手段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如何唤醒一个思想偏激和品行缺失的孩子在内心深处对高尚道德情操的欲望和需求,笔者认为仅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所有课程中,语文课程对于人的情感发展的功能是最大的、无与伦比的、无可替代的,它不似政治课般生硬的说教,也不似历史课般死板的介绍,更不似理科有严密的逻辑,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比如说,《背影》让学生感受到挚爱深沉的父子亲情,《爱莲说》旨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操守,《夜游承天寺》意在恬淡宁静的境界,《唐雎不辱使命》中,面对强权威胁的英勇气概何其慷慨,《将相和》中,面对同僚羞辱的避让行为又何其大度……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鲜活的人和事,蕴含着丰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榜样或参照。
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书籍,引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对话,就能让学生在优秀人物的行为与事迹中受到意志品质的教育和精神的鼓舞,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材开发;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37-2
1 关注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要素之一,它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必不可少的依据、手段和媒介,是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凭借,这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体现,这些特性必须从语文教材中体现出来。我校学生生源素质差,但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的幼师人才,这也决定了语文校本教材必须注重基础性,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掌握未来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的语文能力。因此,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在基础知识方面应符合《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否则,编出来的教材无疑对学生具有不适宜性。
但注重了基础训练的校本教材还不能说就是一本好教材。语文既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传承文化。语文教材要以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进行编写,所以,好的语文校本教材应该将基础训练和人文培养完美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量的毕业生反馈告诉我们,现今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缺失。殊不闻,一起起幼儿老师虐童事件?女幼师对幼儿狂扇耳光、将幼儿揪耳朵拎起、针扎幼儿、将幼儿遗忘至校车内致死,这一例例事件无不让我们闻之惊心!这充分暴露了当今幼师毕业生缺乏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弊端,因此,我们的语文校本教材还必须兼具人文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幼师语文教材的内容还应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她们思想道德素养的任务。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和人类文化的营养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育专家顾明远也曾说道:“工具论也好,文化论也好,都不能忘记语文既是交往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只有把工具论和文化论结合起来,在教会学生使用汉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因此,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在开发时不光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让学生能得到幼儿园及社会的好评,让幼儿身上触目惊心的悲剧不再上演。
2 关注时代性与实用性
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是借助四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组织起全部的教学内容的,这四个系统分别为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和导学系统。这四个系统的合理编组,便形成一套教科书的基本结构”。 而这其中,选文系统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校本教材在选文上要认真甄选,仔细审核,既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也要有能反映教材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的现当代优秀作品。
首先,拿经典名文来说。古往今来,经典名文,数不胜数,而经典也素有定论,多为名家名篇,诚然,我们要注重选文的典范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全部适合当今的学生。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这些文章背景复杂,远离当代现实,对于文史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颇大,已然不适合我校这样起点较低的学生了。因此,我们的校本教材要具有现代意识,要能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要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当前的先进文化。
其次,我们选文一定要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学前教育也是师范教育,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如倾听理解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诵读演讲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应用文写作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些能力的需要,要利用选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母语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让学生逐步掌握拥有这些能力,为未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只有这样,结合我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编制出的教材才是最适合的教材。
3 关注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
职业教育是应用型教育,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必须重视其就业导向性,兼顾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充分发挥语文为幼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功能,重视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和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状态,考虑学生个体语文学习时的认知、心理等多方面需求。
幼师语文校本教材要关注社会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加深,社会对幼师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三至六岁的儿童,他们由于年龄幼小,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需要教师用心呵护,这就对幼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师在工作中要更多地运用其爱心、细心、责任心去照顾、帮助、指导每一个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游戏,体验成长的乐趣。社会对幼师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使得我们在编制语文校本教材时要从内容上体现出社会的这一需求,要通过选文及语文活动的设计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我们的教材可以设计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从心理上做好储备,为成为合格幼师打下坚实基础。
4 关注知识性与专业能力培养
语文校本教材的内容,不仅要体现知识性、人文性与趣味性,还要体现专业培养能力。
首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材应该重视知识性,而知识性对于校本教材来说则要以实用性为导向。不管我们的培养目标如何,我们都必须要承认教材的基本知识的承载功能。编进语文教材的语文知识要具备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如同人体的骨骼足以支撑起全套教材。因为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之上的,学生只有在对基本知识的扎实掌握的基础上,各种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达到社会的要求,成为可以胜任未来工作的一员。因此,作为编制者,在处理知识点时有必要将基础知识连贯化、系统化,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消化吸收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语文综合能力。
其次,要突出人文性和趣味性。广阔的生活大舞台就是语文校本教材的最好素材。因而,教材编制者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心灵,注入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倡导生活化学习,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最有乐趣的文本和材料,设计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新鲜、活泼、具有创新思想又紧密地联系未来职业的学习活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再次,要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多年来,我校使用的语文教材虽然也体现出了对幼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但已远远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幼师人才的需求。因此,教材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强化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表达能力、诵读能力等的训练。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师毕业生在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进行文字表达时觉得有困难,不会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方法欠缺。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抓不住重点,不会设计关键的提问,工作总结、教育论文更是难上加难。
5 关注地方民族特色
我区是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4.77%。我校作为宁夏首府银川的一所重要的幼师人才的培养基地,多年来一直设有专门的民族班,招收的都是回族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很多都成为当地民族幼儿园的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她们也苦恼地发现,民族幼儿园似乎就只能在饮食及风俗习惯上凸显民族特色,别的方面只能是有心无力,她们都倾向于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能增加一些关于回族特色的知识和文化,以便今后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因此,在幼师语文校本教材中体现我区回族民族特色是一个现实需求。
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使教材能够适应学校情况,适合学生发展,那么开发出来的教材才会是好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永康.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