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9:20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理念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柔性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柔性理念是在研究人心理和行为规律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的自觉行为。柔性理念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不是太看重教师的权力因素,强化非权力因素,感召力,使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柔性理念的教学,使得教与学形成一种主动、自觉的意识,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2柔性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充分发现学生优点
柔性理念强调肯定重于否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看老师有没有用心去发现,同时经常去肯定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消极心理,只为过关被动学习,转变学生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增强体育课程学习的努力程度。
2.2注重因材施教
柔性理念强调个体差异,既要照顾群体的普遍,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这就要求不搞一刀切、大锅饭、齐步走教学模式,要肯定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如果能够这样坚持,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充分肯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教,以身示教,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把教师对学生的那份浓厚的爱,充分展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业务能力,而且有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准确的师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更引起他们的赞赏和模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时刻以自己的良好的人格品质,如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自律精神,乐观向上的情绪,平易近人的作风等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还将超越课堂的时空,影响他们的一生。
3柔性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的“柔性”和“刚性”是两个极端,为了更好认识柔性和刚性的理念在体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本院的6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6个班级分为2组,两组都分别以传统的刚性理念、柔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一年的实践结束之后,比较2组实践的效果,柔性教学理念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明显高于刚性教学理念的班级,刚性教学理念中,教育者的意志与被教育者的执行是同步,因为面对教师的要求,学生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表面上学生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学生不折不扣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执行了,其实这种效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短暂的,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而柔性理念中,教师意志的执行,短时间可能劳而无功,看不到效果,甚至多次反复之后才能看到微小的效果,但是柔性理念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是骨子里面的,是深远的。以柔性教育为主,刚性管理为辅,即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之下,至柔至刚都不好,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效果最佳,柔性理念是科学教育新兴的重要领域,尽管在若干年的体育教学的摸索中,有些好的方法也许也用到过,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正面认识,毕竟还是一种尝试,这是一个重要有意义的事情。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学体育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模式,要做到在国家统一大纲的指导下进行多样性的课程设置安排。主要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传授科学训练方法和监督加强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升中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让学生在科学的体育教学中学习到正确的体育健康知识,培养出积极的体育意识,并形成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习惯。
二、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贯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量化体现,而是应该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从而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也能为未来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然而,传统的体育教育一般都局限于呆板的课堂教学活动,知识陈旧且技能单一。体育运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仅有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缓解疲劳消除压力的重要手段。而现阶段中学体育的课程安排确都是机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本质作用。在中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课程的设置应利用起学生爱“玩”的心理,使用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在技能实践课上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球类、武术和健身操等趣味性的群体游戏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一项可以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的既能。而在教材的选择和体育知识传授的时候,要注意知识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同时,在课堂知识传授时,要打破传统教师填鸭式的讲课方式,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有效手段,进行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知识传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体育竞技项目的赛程录像进行观摩,将理论与知识结合在一起,对于比赛规则和技能技巧同真实画面的结合,使得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有更加深刻和立体的认识。从而培养出学生对于体育健身持久的意识和兴趣。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变
在体育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应营造出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又被动进行体育锻炼而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去。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重要。要改变体育课上单一的田径类体育项目教学,而结合舞蹈、瑜伽等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从而使得体育课程更加有趣和活泼。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师可以采用多样花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根据对体育赛事的讲解与回访组织学生对进行赛程模拟的方法,设置运动对抗组、裁判组和观众组,让学生群体自发地组织一次体育赛事。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将丰富课堂的传授内容,将营养学等内容引入体育教学内容当中去,采用竞答或者心得分享等方法提高学生保持健康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兴趣小组”的模式,以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和心得分享的模式,提升学生的自助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离开学校后仍能进行体育锻炼和掌握体育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体育活动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产生疑问,才能积极思考,并有所创造。生本理念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教学都是为“学”而服务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思考、大胆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思维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快速运动过程中不小心摔倒,一般应采用怎样的自救方法?”学生回答:“用手撑地”、“在地上滚翻”等。教师继续引导:“对,当我们在快速运动时不小心摔倒,可以采用滚翻的方式减少地面与人体的摩擦力,降低受伤程度,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功夫片中就能看到,有的人从高处落下,一般都采用在地上滚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动作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学生兴趣大增时,教师再适时引导:“通过滚翻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护性技能,能有效避免因偶发事件而引起的伤害,还能培养同学们坚强、勇敢的意志力,现在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鱼跃前滚翻的水平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作为体育教师,要为动作要领的讲解做好铺垫,采用不同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及时捕捉动态资源,以使教学充满灵动
在教学瞬息万变之间就会有许多的动态课程资源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机敏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捕捉力,及时捕捉动态资源,挖掘其中的生成价值,对信息进行引导、补充、重组和加工,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灵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总是将“奇思怪想”归结到“节外生枝”中去,而是要因势利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行为的调整优化,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练习健美操的时候,有些同学喜欢模仿其他同学,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并不急着去批评学生,而是因势利导,设计了一个“照镜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反方向动作,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这些教学生成资源都是具有价值的,我们要及时将其作为宝贵的教学财富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统一发展。
三、关注课堂后进学生,实施有效分层指导
生本教育思想下的中学体育课堂就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体育后进生,需要老师实施有效分层指导,让这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快乐和进步。
1.用科学方法加以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表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给予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和点拨,提高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掌握能力。例如,有的女生在做“仰卧起坐”时,往往做了几个就体力不支了,而且呼吸变得非常急促,此时教师要仔细观察,看看学生是因为动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呼吸急促,还是因为学生的耐力较差,一定要准确找到问题根源,一旦发现问题本质,就要提出针对性的纠正措施,帮助学生尽快纠正,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
2.针对性设计分层练习。
例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适量减少“后进生”的完成数量,切忌采用惩罚性训练的方法对待后进生,这样只会取得相反的作用,让学生越来越厌恶上体育课。因此,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后进生找到问题原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改进课堂训练方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对于同一技术难度的动作,对于后进生,教师应适当降低练习难度,或者减轻重量、或者放慢速度,让学生感到练习就有收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能通过考核。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查阅相关的技术参数,并灵活掌握技术难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制定不同高度、不同重量、不同远度等标准。比如,针对身体情况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考核标准。除了进行正常的标准化考核以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互评、自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完成技术动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四、结语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诸多教学理念中最具体育本质特征、最能引导体育教学向学生健康方向发展,最能将学校体育阶段效益与长远小于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其理念内涵体现“大体育”意识,本质在于针对中学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等功利性效益而忽略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学生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且在此过程中达到体技学习与自身健康向统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以多种手段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中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从教学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证”,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所以,在校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主动从亊体育活动,养成体育緞炼的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终身进行体育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总目标。
(二)从教学内容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被动地安排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新的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使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从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三)从教学模式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从系统的观点看,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程序”。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利用体育教学优势,制定走班学习,选项学习,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向体育,走向健康,同时根据学生自已的强项、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項目进行学习。发挥学生充分的自,为他们所喜爱项目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空间,为体育课的有益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从教学评价体系贯彻“健康第一”理念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把评价内容的中心放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考评上,对教学其他的目标,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顾,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评价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积极促进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已学校状况,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学采用的形式,制定出自己的评价体系,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热爱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直至终身体育,达到“健康第一”的目地。
三、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对教师要求
(一)思想重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师必须牢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新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达到体制将抗标准。
(二)转变观念
教师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健康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新课改理念要求体育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不知不觉学会体育技能,使学的开心、学的有趣、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健康第一”实施体育课程教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文化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误区和问题依然存在.在大学体育文化领域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作用,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以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往往有很强的学科局限性,研究领域较窄,其他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涉及的较少,此外,生态体育文化研究者缺乏广泛的学科背景,其研究仅限于理论概念和现象等,无法挖掘到深层次和多角度的问题.况且,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很难形成热点及引起社会关注.
2大学生态体育的内涵及作用
虽然学术界至今对生态体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其先进的理念已经深入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生态体育对个人而言,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对体育文化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和遵守不伤害原则;对于社会和公共团体而言,它代表这体育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2.1生态体育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生态体育融合了环保、自然的新领域,为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生态体育覆盖面极广,包含多种体育形式,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等,其原则都必须是绿色生态的,要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2.1.1接近自然,热爱自热生态体育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价值,接近自然、热爱自然是其首要原则,尊重每一个物种的生存空间,力争做到绿色体育、天然体育.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生态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生态体育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的任一环节都要做到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大学校园作为生态体育的载体,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和谐”“、生态”的外部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因此,基于生态体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文化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还需要健康环保的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蓬勃有生命力.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也是创新人才的载体,学校通过营造与和谐生态大学互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生态大学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学校应在体育课中弘扬生态精神,让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成为建设生态大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1.2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观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发展观,其内涵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发生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的事例,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必然趋势.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载体,自然的退化和破坏终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消失,因此,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无法预测的,因此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的法则,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节约利用每一种生态资源,做到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指标.此外,生态文明的消费观也应是科学绿色的,既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又无需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时刻提醒自己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2.2生态体育的必要性
生态体育强调社会发展要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学校要适应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让高校学生也参与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行动中来.生态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独立完成.2.2.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竞技体育中所要求的坚忍不拔、勇敢无畏、诚实守信等原则同样是生态体育文化的精神向导,因此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生态体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开发体育活动类型,其一,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的活动,如游泳、滑冰、爬山、帆船等,动静结合,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需要.其二,高强度与低强度运动结合训练,高强度运动包括攀岩,赛跑,潜水等,低强度运动包括骑车,徒步行走,垂钓等,在快慢节奏的交替中,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学校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到达强身健体,终身体育的目的.2.2.2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一直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已付出惨痛代价,使得人与自然处于激烈对立的层面.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天人合一”原则,力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有利于大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形成环保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此外,还能使学生开阔胸襟,抛下一切烦恼杂念,尽情的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从而启发学生更好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3生态体育文化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注重生态体育文化建设,定期举行的户外生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如浙江农林大学在西校区进行扩建和修缮,本着“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原则,目前该校区已成为集教学、旅游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校园.其中,该校区绿植覆盖面积为68%,有两千种以上植被和大量珍稀物种.由于环境优美又依山傍水,学校浓浓的环保和生态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吸引大量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考查研究.浙江农林大学的构建和设计无一不体现生态自然和谐的理念,其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绿化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与其校园文化宗旨息息相关.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特点.首先,生态体育不仅仅是校园内部的封闭管理,更应面向全社会;其次,体育课程形式多样,要引入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并注重于国外合作交流,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最后,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生态体育更加注重在竞争中和谐,并培养大学生乐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全,更加顽强.此外,该校还成为全国首个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大学,由于其地理位置植被覆盖率大,有大量山地、灌木、湖泊等,为其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奠定基础.学校建立了户外拓展基地,让学生进行野外生存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登山、攀岩、负重越野、宿营、潜水等项目,让学生在自然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要营造浓厚的生态大学体育文化,仅靠体育课程的安排还远远不够,还需将生态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要特别注意生态体育文化的开展和普及,利用宣传栏和多媒体,并定期播放体育资讯和赛事.还可以定期举办生态体育盛会赛事,如生态体育节,运动会等,让校园生态体育项目为广大师生带来心情的愉悦和比赛的,使生态体育观念深入每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中.
4总结
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方面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自身素质直接关系着体育课程的质量。作为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播者,体育教师队伍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然而从目前看来,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自身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不足的问题。随着学生身心特征的变迁,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弱,高职体育教育更需要与其整体职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改革思想上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实现“传习式”模式到“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另外,从体育教师队伍的年龄层次上看,很多院校存在老、中、青年龄梯队不合理的现象,在教师性别比例方面,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男女比例差异大,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专项分布单一,缺乏时尚休闲新兴运动项目,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方面
合适的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能满足学生对职业体育知识的需求,并且能够均衡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和职业身体素质。然而,尽管现在已经有众多高职高专体育教材,但是还存在内容雷同,与普通本科体育教材区分度低的问题,能突出职业特色,契合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教材非常紧缺。另外,即使是专门的高职高专体育教材也稍显笼统,看似适合所有高职学生,但是又没有按照职业岗位不同,编订针对性强、具体可行的体育锻炼方法,所以说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还有待提高。
课程内容方面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程内容的选取。由于各地各类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师资资源问题,使得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尽相同,但是普遍看来还存在着“重竞技、轻素质”的问题,尚未实现从“育体”到“育心”的转化。从历年的体育选课情况来看,新潮时尚运动一直是最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但是由于师资力量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从而致使很大部分学生分流到其他体育项目。如此以来,难免会出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在注重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基础上,兼顾学生兴趣开设灵活多样的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思想观念上,树立“课程改革为专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路
高职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不仅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同时还应赋予学生接受终身体育的兴趣、动机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培养特殊的岗位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需求主导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则指导下,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发展定位,从整体上对改革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从而使得体育教学从“封闭式”的竞技项目教授为主,转变为体育锻炼与职业素质需求相结合的“开放式”新思路。
2体育课程设置上,分阶段、层进式的展开
为实现“课程改革为专业发展服务”的目标,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学期、学制的不同来分阶段、层进式的展开。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体育运动兴趣、以及基础的运动技能为主,第二阶段则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需求结合,将职业体育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常规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程和校外活动课程。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和教学周期安排,学者单小东在《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一文中则提出将体育教学划分“2+1”“3+1”“1+1”三种模式:
“2+1”模式:在开设一学年体育选项课(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3+1”模式:在开设三学期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任选1学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1+1”模式:在通过每学年第一学期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以上几种不同的划分方式看似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实质基本一致,就是基本遵从了分阶段和层进式的教学设置,将基本身体素质和职业身体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3教学方法上,采用开放式、创新型教学
针对当今学生个性凸显、自我意识增强等特点,体育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良创新。而目前创新教学方法也非常多,诸如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层式教学法以及学练小组教学法等。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较实用和得到较大推广的分层式教学方法以及学练小组教学法,学者吴红胤认为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然后根据技术层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时,先分层次授课,以练习各层次的基本技术为主。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互练习,发挥学生相互之间‘传、帮、带’的作用,不同层次之间可随时进行弹性调整。”学生的运动技术分层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分层根据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认定,较快掌握者进入高一阶段,否则降级,以此鞭策激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更值得借鉴应用,通过分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传、帮、带的交流学习中又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毕业工作后的竞争能力及团结协作素质。
再者就是划分学练小组的教学方式,它是根据体育课学生人数平均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组员互助的合作小组。当然,学练小组不是简单根据人数分组,而是有目的有标准的划分,在分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个性,每个小组要有运动技术较好、个性活跃的积极分子。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自制,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学练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团队的协作和团结精神。这些都将成为学生日后踏上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
传统的篮球课教学多数是以传授基本的技战术内容为主,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技术的完整性,无论是实践内容还是理论内容都过于竞技化,违背了学生的锻炼需求。在休闲体育理念的指引下对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实用性的篮球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休闲体育理念。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其接受能力也不同。为了把大部分喜欢篮球的学生吸引到篮球场上,只有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教学内容可以以花式篮球为主进行教学。花式篮球是传统篮球运动的一种夸张的延伸,没有固定的战术,也没有统一的要求。花式篮球内容多样,气氛热烈,强调个人技术,侧重表演,对球员要求低,符合现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具备了休闲体育的挑战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将花式篮球融入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打破传统的篮球球性和基本技术教学模式,是对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有利促进。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往往是被篮球比赛的无穷魅力所吸引,但在休闲体育理念下,篮球教学中比赛不是单纯意义的竞技比赛,而是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享受参与运动和实现自我的过程。篮球比赛中频繁的身体接触和碰撞,使很多喜欢篮球比赛,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篮球比赛中去,尤其是女生,强烈的身体对抗让这些学生成为了篮球比赛的“看客”。在现今篮球高身体对抗的大背景下文式篮球作为一支新生军异军突起,文式篮球的意思就是非身体接触或少身体接触式篮球。热爱篮球,讨厌过度身体接触是每个文式篮球支持者的选择原因。休闲体育淡化竞技要求,注重健身娱乐功能,并不是不讲技术标准,相反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提高。
2休闲体育理念对普通高校篮球理论教学内容的影响
目前,普通高校篮球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以篮球规则和裁判方法为主,简单介绍篮球运动的产生、发展和趋势,,内容单一、枯燥,方法简单,学时少,实用价值不高,忽视体育文化的培养,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体育课不仅要锻炼大学生健壮的体魄,还要传授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教学中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尽量删繁就减,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篮球文化知识和篮球欣赏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技能和规则的同时,还了解不同的篮球文化知识,同时还学会如何欣赏篮球比赛、评价比赛,消除不良的体育观赏行为,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体育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