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19:15

序论:在您撰写分级教学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分级教学法论文

第1篇

繁荣的现代教育培育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现代教学法丛林。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由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法,各种教学法都具有其独到之处。对各种教学法优缺点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现实教学条件约束和教学对象自身状况一概而论,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盲目推行看似新颖、活泼、现代化的教学法而全然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许多传统教学法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被反复运用,依然生机勃勃,例如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导,指引学生学习的讲授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涌现出来的网络教学,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以及各有偏重的研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众多现代教学法,因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活动参与度,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安排灵活性上的种种优势,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欢迎。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中还出现了各种教学法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态势,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同时运用了几种教学法,实现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互补。但仅就教学法本身而言无法判断其好坏,也无法保障教学目标实现。适宜的教学法就是好的教学法。为此应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作为判断教学法优劣的标准。早到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特性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笔者提出的融会式分级教学法,正是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以“因材施教”法为基础加以变通,其教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分级与融会两个方面。一是分级。所谓分级是指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学习推进层次性要求而采取的层级式教学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对象是已完成了本科学习任务并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严谨性上还有待深化,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该阶段的教学既要向学生教授更多前沿理论知识,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为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向更高一级科研领域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差异。从学科知识角度上看,科学硕士的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要求较高,属于学术型人才遴选,以及为更高一级科研工作做知识与能力准备的阶段。专业硕士则偏重于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偏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阶段。为达到上述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级式教学法能更为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更为合理地选取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将更为客观、合理。二是融会。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与运用的交融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支撑性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互通性三个方面。知识的交融性是指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是实践运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即使是运用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仍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重点。但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阶段将更加注重对学科知识来源的探究,通过来源追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发展变迁中触摸知识的运用,在学与用的交融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以学助用,以用促学、促创新。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包含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学习能力是学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实际管理工作的首要能力,同时也是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提升的基石。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不仅能较快地寻找到学习重点,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而且还能利用其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总结经验,实现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现代科研与管理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割开来的。科研工作需要实际管理案例的支持,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的指导,研究生在未来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因此学生必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融会式教学法通过专业知识的分级与融会,多种教学形式交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未来就业可能性。

二、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设计与构建

了解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新生专业背景、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是实施融会式分级教学的起点。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大学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几乎没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管类其它专业的学生,还有一半是非经管类的跨学科学生;科学硕士的这种情况要好于专业硕士,但学生的跨专业率也几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数学生只学习过经济管理的一般知识,而从未接触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为达到培养目标,设计并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核心。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首先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个层次,明确各个教学层次的关系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指标,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关系从下至上来看,处于下层的知识是学习上层内容的基础。例如,硬核是学习主干的基础,主干是学习外延的台阶,并且硬核处于最下方,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必备内容。从上至下看则是,外延是主干内容的具体化,是对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将在学习中固化为硬核,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学内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简单的逐级向上关系,而是在相互支撑的同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使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下面分别就三个层次内容的构建目标和依据展开具体论述。具体来说,硬核包含知识与能力两项。知识是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必需的专有知识。能力则是指专业分析能力,具体指是否能从基本假设出发,瞄准论证目标,通过分步骤严格推导论证,得到最终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还包含了对研究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从专业知识层面出发确定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必备的专业知识;二是从研究与应用能力出发的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是超越了专业知识范畴的通用能力。所以就专业知识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的硬核教学内容明显有别于其它专业;但就能力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与其它专业的硕士极为相似。学生在掌握了硬核内容中属于知识部分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进行主干学习了。从专业知识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显的课程属性,表现为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级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处于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位置,是学习该课程其它内容的起点;二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当前的专业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专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点;四是与当前宏观经济领域中突显出来的主要经济矛盾密切相关,倍受关注。确定了主干教学内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通过向学生讲解模型构建的出发点、过程及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论证的顺序性、逻辑性与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术问题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提升其理论模型发散式探讨的能力,在探讨中发现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时间较灵活,考核形式较宽松,通常被误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对外延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外延的教学目标。经济学在经管类硕士生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当前许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形成了在同一经济学课堂汇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经管类硕士生的局面。但各个专业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需求的具体知识不同,这就决定了外延学习的多目标性。从大的方向上讲,一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模型生动化、具体化,学生能接触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运用实例。二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开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论证本专业学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大量学术性论文的阅读与具体案例剖析,使学生形成查阅参考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中发掘学科研究热点与空白,熟悉规范性科研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及教学内容确定

明确了各层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步就是要将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具体化,并确定每一层次的具体教学内容。考虑到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专业背景与培养目标的不同,指标确定与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也将有所不同。首先,硬核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的硬核选取指标极为相似,都集中在基础假设、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三个方面。所不同的是,科学硕士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教育背景,硬核的选取重在知识深化,专业硕士重在学科基础知识构建。具体来说,专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学习是要使其养成从专业假设出发,按照专业思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科学硕士则是要进一步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尽管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与初级并无根本不同,但受层次上的限制,初级经济学中的假设往往直接给出,较为武断,有关理论与事实不相吻合的现象也没有给予全面系统的解释,使得学生常对理论是否有价值产生疑问。为使经济问题的探讨能在更为客观、合理的基础上展开,需要对已学假设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例如经济人假设合理性的问题。基础性分析工具是贯穿“中级宏观经济学”始终,并被大量反复使用的工具。没有这一基础性工具就无法系统准确地学习中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考虑到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知识储备上的差距,专业硕士的学习重点是基础技术学习,以运用为目的学习分析工具,不做系统理论探讨。科学硕士则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数学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函数极值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问题的讨论与求解,理解动态均衡的内涵与求解方法。在分析方法上,无论哪类研究生都要掌握从合理的假设前提出发,通过科学逻辑推导得到结论的推理论证法,科学硕士出于研究上的需要还应做到各种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依照分级要求,两类硕士研究生的主干选择指标不同,科学硕士以研究中的使用频率、学科发展方向作为选择指标;专业硕士则以基础模型、体现专业性、实用性作为选择指标。选择指标确定后,两类硕士“中级宏观经济学”的主干内容就明朗化了。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索罗-斯旺模型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而且是理解其它增长模型的基础,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该模型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中,有着大量丰富的模型运用案例,所以该模型应列为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再如,市场非完全性、技术与知识的外溢性与非递减增长等,都是近些年来宏观经济研究取得突破的方向,经典的新古典模型未能涵盖上述内容,AK模型则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对AK模型的解析是科学硕士另一主干教学内容。相比之下,专业硕士的主干学习是为了构建学科框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因此,主干内容以一般性的宏观知识为主,重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宏观供需模型、管理政策、农业与工业化专题、“三农”专题便成为了专业硕士的主干内容。外延较硬核和主干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随专业研究热点、研究技术、实际经济运行以及学生学习状况调整。科学硕士的选择指标是模型加深、运用拓展和热点追踪。根据这三项指标确定的教学内容,一是与基础模型密切相关的经典论文原文精读,如索罗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通过经典论文原文阅读,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成果,经典原文中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必学内容。二是国内外优秀专业杂志论文选读。研究生阶段可以把重点放在国内优秀杂志阅读上,避免要求过高而学生无法实现的问题,但论文阅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了解国内研究动态的目的。文章的选取要把握好与主干模型相关,体现主干模型变化与运用的原则,同时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体现专业研究热点的原则。专业硕士的外延包括获取当前农林经济数据,了解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状况及具体管理案例等内容。学生通过数据文献查询,熟悉掌握数据来源、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培养自己日后实际工作中对数据的敏感性与重视度。管理案例剖析是专业硕士重要的外延内容,通过对不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掌握各种运营模式的发展演变、管理绩效,探寻不同管理模型、运营方式的适用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三、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实施与考核

(一)组织实施

“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决定了该课程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内容定方式,以方式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综合考虑各层次教学内容的目标、学生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阶段采用最为适宜的教学方式。对于硬核中较为稳定、规范化的内容,如基础性数学知识,仍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一定的课后习题式作业。目前研究生阶段课后习题式作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现象往往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应集中精力做科研,而研究生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不需要再进行费时、费力而又刻板的课后习题练习。殊不知,这违背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原则,没有硬核支撑的研究将难以维系,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何况研究生还处于积累专业知识的阶段,课后习题是掌握知识所必需的。硬核中属于能力的内容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互动和学生课后阅读等。因为能力是多维的,单一教学方式不可能实现培养多维能力的目的,能力的评价也需要具体问题支撑,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也没有现成程序可以遵循。为构建学生坚实的综合能力硬核,分阶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可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第一阶段以课堂教学法完成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的讲解;第二阶段由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相关作业,并要求将学习成果书面化;第三阶段针对学生提交的书面化学习成果进行课堂或课后的师生互动,保证整个教学都围绕着提高能力展开。主干内容的学时数最多,教学场所也主要在课堂这一较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感觉的场所中展开。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能自行阅读掌握的主干内容可采用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还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暴露出的不足,合理安排后续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营造更为活泼的课堂氛围。外延教学形式最为灵活,通常采取学生课后阅读、自学和完成一定课后作业、研究任务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上看,外延内容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外,容易产生外延学习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错误印象。事实上,外延之所以采取课外自学的方式,是因为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现在需要的是个人在课外拓展性学习,针对研究课题选择性学习。应当指出的是,外延教学不是完全放任学生不管,及时督促、检查是促进外延学习所必需的,因此,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文献解读、案例剖析,并在期终考试中设置一定的外延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外延学习任务。

(二)考核

第2篇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天壤之别。少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也存在较浓厚的兴趣,接收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另有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了必要的信心。中间层次学生学习基础一般,也能跟上教学进度安排,但是他们学习态度一般,主动思维不强,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思想上需要教师的重视,学习上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督促。面对这些学生,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好学生学不好,差学生学不会,不能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分层。由于在开学的初期任课教师不能完全搞清楚学生的状况,所以笔者的经验是这时不要急于分层。可以在一至两周时间里通过观察,通过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三层。第一层(A组)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第二层(B组)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层(C组)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在实际教学中,班级里各个层次学生的比例在1∶2∶1。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好A组学生,保持他们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提高;集中精力抓住B组和C组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当下中职机电教学多采用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一般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教学。若完全按层次分组不一定是最优的搭配。笔者的经验是每组安排三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起,高中低搭配,这样在实训课教学中学生能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应的教学目标,并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性很强,实训比重在70%左右。以“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为例,笔者将这个课题分成三个阶段来展开教学。在每一阶段中,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阶段为安装控制线路前的理论教学阶段。这个阶段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线路动作原理,看懂原理图和安装图。理论教学是中职大部分学生的短板,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要求,对后续的实训教学开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部分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要正确理解两支交流接触器的“自锁”与“互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路控制电机的运转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模拟引导学生理解线路的接通和断开的状态,再通过实物充分讲解,让学生对电路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这部分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列举生活化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掌握。笔者把分层教学目标定位在:B组学生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C组学生要求降低,在基本理解线路原理的基础上,明确线路所需的低压元器件及正确安装位置;对于A组学生提出提高性的要求,在掌握线路原理图的基础上能自行设计接线图。

第二阶段为安装线路图,实践阶段。根据线路的要求选配低压元器件,根据接线图进行接线。这个阶段基本的教学目标定在能够根据接线图接线,接线工艺合格。这部分教学为实训教学,小组采用高中低搭配能体现出分层教学法的特点。学生根据任务的安排,自行完成电路的接线,同组制作比较好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C组学生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不一定差,所以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他们实训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定位在:B组学生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C组学生要能完成线路的接线,安装工艺基本合格;对于A组学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生产控制要求,掌握接线的技巧和创新性。第三阶段电路的检查和试车。线路的故障排除是教学的难点。全面检查接线的正确性,根据动作原理,防止因为错接、漏接造成的电路不能运转或者短路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此阶段基本教学目标为学生自查和小组互查结合,小组讨论,保证自己线路能够正常运转。对A组学生要求会使用仪表排除线路故障。

3分层辅导,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分层辅导是必要的,主要是面对B组和C组的学生,对他们实行有针对性的辅导。A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这些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同时要让他们带动B组和C组的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般性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予答案,要求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给予帮助。遇到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讨论。

4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至两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有闪光点的学生要及时给于表扬。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缺点和不足,进而让学生进行完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自我完善这个过程开展比较困难,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是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动力和源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和喜悦,特别是后进生要逐步让他们获得自信。采用任务检测和评价表,自评、小组交叉评分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一个了解,以便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更好地开展。

5结语

第3篇

(1)高职学生的基础状况需要分层次教学。高职学生计算机的差异性较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计算机基础也各不相同,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针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自己计算机学习的准确定位,找到合适的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兼顾学生的基础,就会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到老师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较少,不能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而计算机城市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老师所设计的目标难以实现,教学内容不易消化,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学习效率也无法提升,更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2)技能型人才需要采取分层次教学法。高职院校是我国社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应该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也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高等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型人才,分层次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高等院校培养职业型人才定位各不相同,也就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采取分层次教学法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很好的指导和教育,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分层次教学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向软件开发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努力,成为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人才。

2高职计算机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策略分析

2.1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

高职计算机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法,首先应该针对学生的基础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计算机水平,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层次,给学生制定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了解自己的基础,确保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基础相符合,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及时的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同时,结合学生的发展进步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合适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不断进步进。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教师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他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变化,对学生进行动态的管理,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基础各不相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基础逐步提升,学习方法不断改进,很多层次较弱的学生有可能成为基础层次较好的学生,此时就应该给他们制定新的学习目标。这样,通过动态的教学目标管理,及时的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2.2针对学生基础,实施分层次教学活动

在实施分层次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基础等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发展阶段,采取有区别的教学实践活动。以中等层次学生为衡量标准,对优等生有一个更高的要求,给他们设置更多的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引导他们想更高层次目标努力,让他们在做好各种软件应用的基础上,学会开发设计更多的程序,或者编写较为复杂的应用程序。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方面引导他们学好基础理论,掌握基本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不断地获得自信和力量,给他们以方法和指导,让他们逐步找到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做好基本应用操作,在反复的实践当中训练他们的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他们更好的将来从事与计算机应用奠定较好的基础。而对于技术层次较好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探究性活动,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富有创新性的任务,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培养计算机高端人才。

2.3坚持动态跟踪管理,教学评价注重基础层次

计算机教学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教学管理过程中,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分层次管理,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变化。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适当调整学习目标,引导向更好目标迈进,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及时看到进步和成绩,不断增强自信和勇气。对于成绩进步较慢的学生,适当降低对他们的学习目标,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合理分层,并能够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也应立足学生的基础,实施分层次评价,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防止学生产生骄傲情绪,引导他们不断创新突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和特长,不断增强学习自信,防止灰心丧气,让他们及时发展自己的进步和收获。

第4篇

分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区别对待,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层教学法的实现手段是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实现既定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水平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方面的问题急需分层教学法来解决

1.高职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需采用分层教学法

高职学生自身层次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受到教育、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间各方面差异性凸显。针对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如果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2.培养技能人才客观上要求采用分层教学法

高职院校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学生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所学内容,高职院校输出的是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分层教学法的引入对于高职学生专业方向不明,教学内容过整的问题能够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分层教学法在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成长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法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上的分层

在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实现学习目标。要想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对学生做好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努力目标。

2.教学活动分层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中等水平的学生作为衡量标准,对于优等生要严格要求,随时教授新的计算机课程知识,针对差生要多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引导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

3.做好教育对象的分层管理

分层教学的基础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情况,所以,在进行分层教学活动前,要掌握每个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在进行计算机能力摸底时全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等要素,在全面考量的基础上将学生归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成管理。

四、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语音教学;教学方法;意义

任何语言首先是以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即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媒介。赵元任有句著名的话,“一失音成千古恨,一开始没学好,一辈子改不过来”,这段话说得很深刻。在英语中,语音既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又与单词的拼写、构词法及句子的语法都有密切的联系。语音的缺陷往往会影响到词汇的记忆、日常交际以及英语阅读等英语学习。因此,语音是根本的、首要的。

一、语音是语言的基础

(一)语音的中介作用

对语言来说,声音是第一性的。不管在人类语言发展方面,还是在言语的运用记忆方面,语音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音学习的结果促使了语言动觉能力的发展。这一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刺激驱动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涉及言语动觉的语言产生在中介语,提高中介语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句法学习,检验假设和培养自动化。

Skehan指出,成功学习语言的三个要素是:语言编码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他还指出音位编码能力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可能特别重要,因为把声学输入转变为可认知加工的信息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的失败可能无输入可加工,并且在非正式的场合,意味着语言学习机会的丧失。音位编码能力一般来说对下一阶段能用于认知学习的可理解的输入的获得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接触声学刺激之后所获得的音位编码能力越强,随后可用于分析的材料内容就越丰富。反过来说,聋哑人很难学会语言,就是由于不能获得语音的声音输入的缘故。

在语言学习中,通过视觉或听觉登记而获得的语言输入,是以语音作为中介的,然后经过短时记忆的存储及处理,才与长时记忆产生整合作用,而后发展为内部语言。感觉登记过程中,图象能延续约1/4秒,而声象能延续约数秒。正是由于声象的感觉记忆较长,能达到数秒,困难的或陌生的语音输入认知学习都依赖语音表征来完成。

(二)语音对听说技能的培养有直接关系

言语的听辩过程涉及音位的感知辨识、短时记忆、反馈监控等过程。言语听辩感知是言语理解的前提,没有对言语的感知就谈不上对言语的理解。音素是可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然而语音并没有不变式(invariant)或标准的形式。言语的音素和实施并没有一对一的关系。虽然音素是可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但对音节的认识反应较音素快。在言语活动中,音节却是比音素更易觉察的语音单位。

连续性语言的听辩并非是吸收声学信号的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语言输入认知处理过程。由于在真实言语交际中的语音输入往往是伴随着非语音信息。这样,在听辩中就应有所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记忆,根据大脑皮层中关于语音信息的若干区别性特征而把音位加以识别,也就是将神经冲动所传人的反映声波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的连续语音信号转变为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的语音单位序列。因此,如果某一音位组合在听者的心理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他就无法检索到该词,无法知道该音节组合表示什么意思。

肌动论的观点认为,在言语听辨过程中,言语信号是参照言语的肌肉活动来辨认的。这种理论把语言产生的过程和言语感知的过程联系起来,因为它强调我们是怎样按照我们产生言语来辨认言语的。由于大脑记忆认知的特点具有模糊性、近似性和粗略性。我们认为人类对语言声音的记忆认知是以语音原型(phoneticprototype)为基础,因原型具有概括的作用,能提高辨认的速度。语音原型的来源是语音能力训练发展的结果。

英语是语调语言,其韵律因素,包括语调、重音、节奏等,对言语的听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语的旋律音调模式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而不属于词的结构,人们借助语调来使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传递句中表达的思想。不同的语调要求作出不同的言语反映或以某种活动作出反应,构成不同的交际类型。语调是依靠发音器官来实现的,因此,对语调的听知觉需要有听者发音器官模仿发音的神经活动的参与,从另一角度来说语音能力的发展是口语听辨能力发展的前提。

(三)语音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有促进作用

良好的发音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在阅读时所使用的书面符号很快便会在头脑中转换成相应的声音形象。这个转换过程的快慢决定着我们的阅读速度。如果发音困难大,朗读时结结巴巴,不时有停顿和重复,那么阅读速度就会大受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词进行识别。人们意识中的字母组合及拼法知识影响着词的感知辨认。字母组合及拼法知识最先通过声音来表征。在词的认知中形码会自动激活音码,而音码也会唤起语义的联想。词或词组作为语言组块,对其感知的单位大小取决于读者认知词的熟练程度、材料的熟悉程度、材料的物理特征及其所引起的语言共鸣等情况。因此,语音能力发展能促进词汇的辨认。

Dearborn(1906)研究了阅读中的正字法和可音读性(1egibility),认为在阅读中注视时间的长短部分决定于字母的序列。如果一个词中的字母的序列是正常的并且是比较普遍的,例如:wrap,wake,teacher等,则联结的过程受到的干扰就比较少,知觉它的时间就会比较短;相反,就会使联结的期待落空,知觉它的时间就会比较长,阅读从而受到影响。

阅读时,言语输入必须经过短时记忆的存储及认知处理,才能与长时记忆产生整合作用。短时记忆的能力决定着语言输入的认知处理情况。短时记忆弱,语言输入就会在未认知处理之前消失,成为无效输入Gough认为在短时记忆中,心理词典(mentallexicon)词条的内容应该包括语音、句法和语义信息。因此,语音能力的训练对短时记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四)有些语法、词汇的确定也和语音有关

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只有学好发音,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实际使用的能力。

比如同一个词作名词用时重音在前,作为动词用时重音后移。如present这个单词念成[preznt]是名词或形容词;若念成[prizent]则成为动词。另外初学者感到难以区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作定语时,形态上完全相同,但在重音处理上有所区别的。如walkingstick的重音落在前面时,则作“会走路的手杖”讲;如重音落在后面一个词时,则作“会走路的魔杖”解释了。前者为动名词词组,后者为现在分词词组。可见重音的位置对词类的划分和词义的确定具有很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某些语法现象与词汇意义需要我们从语音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

二、语音教学的方法

(一)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语言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等五类。又将智慧技能分为若干亚类: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认为人的智慧发展过程主要是一些习得的能力的累积过程。语言教学实际上与五类学习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强调学习发音,则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智慧技能的学习和言语信息的学习。加涅认为运用技能是协调运动的能力。运动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显然,发音和书写都有运动技能,都是习得的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技能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直接模仿法和分析模仿法。模仿在心理上是一个随着感知进行再现或尝试的过程。这是人类一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对外语学习中的语音教学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模仿是习得语言最有力的手段。离开模仿几乎可以说不可能掌握任何语言。

直接模仿法主要是指单纯模仿,即在不做任何解释的前提下进行模仿。学生只依靠听觉的感受,模仿教师的发音,直到模仿正确为止。

(二)反复练习

语音练习无疑是语音教学阶段中的重要活动。语言教学不仅要广泛进行练习,而且要讲练随时穿插,即所谓边讲边练。例如一次课要讲授十个音,决不能在讲完全部音的发音方法以后再练,而应该每讲一个音就练一个音。

语音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发音和诵读技巧,培养在视觉、听觉和动觉间迅速建立联系并构成协同表象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字母读音,只达到会是不够的,必须在初学阶段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一见到每个字母立即读出,反之,一听到某个音就立即写出字母。

为了有效地进行语音练习。不仅应有合理的教学安排,使语音学习与口笔语训练巧妙的配合,相互促进,迅速提高,而且应选用或自编适合学习者的最佳练习材料,练习中应有足够的例词、例句,包含积极训练的要求、积极训练的内容,注重清浊、软硬以及其他相似音之间的区别和对比联系,对重音、语调,也都需配有相当的材料进行练习。如果能选用常用的词、句对提高口语能力也不无帮助。这种语音材料还不仅仅是文字材料,最好能配一录音材料或录像材料。多听地道的外语是学习任何语言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没有一个从未有听到过外语的人能够讲出使人理解的外语。外语录音、录像教材,网络资源为学习外语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大量的地道语音资料。

第6篇

摘要:步入21世纪,全球化的侵袭,信息化的逼近,社会特征的知识转型,以及学习化社会的逐步生成,这些无一不要求我们教学要转变原有形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认识,才能跟上时代,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必须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态度;激发兴趣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学习情境就是合作性学习,因为这种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范围太大,学生个体往往被淹没,因此就学习交往而言,小组合作比较适合,这里既有集体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许多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见解比全班范围内要积极的多,因为相对稳定的组间成员关系比较友好,合作的气氛更让他们喜欢。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间互补优势,各尽所能,从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这种学习情境诱发出来。

2.仔细研究教材,激发思维兴趣,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诱发学生兴趣,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归一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例题,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尝试将准备题改编成归一应用题。通过启发比较,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解决验证。最后学生由教师帮助归纳变题思路(变条件、变问题),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进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买三套衣服(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需多少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在求总价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解法其结果一样的情况,接着再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事实。然后再在众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建构和呈现的

例如:教学“归总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总量不变”这一特征,我举了学生做操排队的例子:每排24人,可以排2队;如果每排6人,可以排几队?再改编其中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理解不管每队人数怎样变化,总人数不变。这样,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过程中,兴趣盎然地、不自觉的积极主动地掌握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习效果好。

4.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时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学生爱玩、好玩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数、摆、画、量、拆、拼等实际操作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促使学生理解、研究知识。

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不但充分展示了每个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不同的学生都产生了学习兴趣,促使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

5.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兴趣,巩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7篇

从本质上来说,复式分层教学法,就是在学生知识基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均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并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复式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将大大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使全体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并充分地发挥出了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教师综合教学的能力,而且推动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复式分层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分层教学法,首先,教师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不仅仅是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认知上,更是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了相应的学习障碍。其次,教师要承认只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与计算机有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展开复式分层教学。

2.1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变

复式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要求教师积极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且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知识的领导者、权威者,而是学生全面展开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协调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一味地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全面实施“多元化”、“开放式”的个别化、多层次的教学。同时,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感受,积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必须做好有关分层教学的宣传工作,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分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各层次中计算机教学的活动、内容以及目标和方法等,以避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负担,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不断进取,以获得共同的发展。

2.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处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或是测试的形式充分地了解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水平,并将其分为四个层次,即完全没有基础、基本能够操作、操作较熟练以及操作很熟练,进而根据计算机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对具体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操作较熟练的学生,其知识目标应该是较快地掌握基本的操作,而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应该是重点培养其操作技能,以进一步引导其向操作很熟练的学习群体发展,且在实践操作方面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拓展与提高。例如,在教授《Word小板艺术排版》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实际,将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即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完成所有操作就可;基本能够操作的学生则在教师讲解完成后可较快完成效果图;操作较熟练的学生,不仅需较快完成效果图,且需保证2小时内完成;对于操作很熟练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够给出设计方案,且在1.5小时内顺利地完成效果图。这样,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将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就,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