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统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19:07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统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统计论文

第1篇

相应的经济统计制度没有落实到实处。当前很多农村的村干部并未意识到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对经济统计人员的相应权利与职责划分不清,这直接导致经济统计制度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使得其在很多工作上都要看领导的脸色开展工作,而将各种经济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丢弃到一旁。当前在农村,村干部经常会对村庄的经济数据不加重视,从而使得很多的统计活动没有进行及时的数据审核,导致出现很多的数据根本无法进行查询。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改善对策

一是各级领导应当对于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在具体的施政工作中,各级领导应当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事项当中,通过详细的工作计划制定,从政策、方法、资源等多方面给予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以大力的支持。除此之外,相应的统计部门也应当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争取到足够的政治资源支持,从而从根本上避免统计工作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逐步建立起自身在政治领域的应有地位。这种地位的建立实际上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对于解决政治、经济难题方面的巨大作用,为各级政府提供大力的帮助。

二是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大力的软硬件资源支持。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有必要与各级政府的局域网形成统一的连接,并且各级部门也应当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建构起互联网络,从而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办公条件,提升工作效率。从资金支持来看,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经费项目来支持农业经济统计工作,这种经费项目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统计人员、网络维护、知识更新、业务培训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是对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各项制度应当及时有效的加以落实,对出现问题的地方,应及时找出原因,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为了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级政府就必须对这一工作加以重视,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农村的经济统计情况举行听证会,并抽查相关的统计数据,从而确保经济统计制度能够得到科学执行。在抽查过程中,对于发现问题的地方,应当对于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的惩罚,决不姑息。另一方面,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基础上,也要对于经济统计制度执行较好的农村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并以此作为典型,来加以宣传。

第2篇

在进行旅游行业的核算时,主要采用的是抽样调查、定期调查和专项调查等。调查的项目由国家旅游局和相关单位共同制定,并且由专门的调查人员执行。在进行调查时,国家和地方进行核算的方法不同,国际进行的是抽样调查,通过选取样本进行调查,以此推算全国的旅游人数和相关的收入。地方的旅游经济核算主要是对当地的旅行社、旅店等进行核算,并且将各个景点的统计人数作为补充调查。

二、我国旅游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范围不全面

我国旅游经济进行的相关统计并不全面,其数据缺少连贯性,并且由于缺少科学的统计方法,使得统计数据没有很高的权威性。从经济的核算统计上看,现阶段的经济统计并不能够全面的代表全国的旅游统计,因此存在着统计范围不全面的问题。在进行旅游数据的统计时,存在和相关项目漏算的现象,在进行旅游人员统计时,只进行星级饭店旅游人员的统计,而忽略招待所等住宿地的人员统计,再有就是对调查表中相关项目的认识不准确,使得核算的内容不全面。

(二)核算数据缺乏权威性

旅游经济在进行核算时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账户体系,因此在进行相关的统计时,数据的核算缺乏精准性和权威性,各地方的经济核算不能进行较好的比较,由于数据的不统一使得其提供的数据没有信任度。

(三)核算指标不合理

从核算的方式上看,很多方式的核算都不合理,在进行旅游经济核算时发现,有很多非货币形式的指标,比如对旅游人数的统计,再有就是对旅游的消费核算部准确。旅游中的消费占据了旅游经济中的很大部分,但是其相关的统计指标并不规范,使得很多项目没有得到合理的计算。

(四)核算方法不严谨

从经济核算的方法上看,很多地方的旅游经济存在核算方法不严谨的问题,比如国家级的旅游经济和地方级的经济核算方法不同使得计算的数据很难统一,现阶段我国旅游计算调查采用的还是回忆式的方法,使得核算的结果和实际有很大的差别,很多调查者对调查内容不熟悉,容易出现漏查的现象。从核算的频率上看,很多地方在进行经济核算时通常是一年进行一次,使得误差很大。再有就是调查的样本分布不均,没有很好的代表性,用某一地区的经济核算估量其他地区,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三、加强旅游经济核算的措施

加强旅游经济核算,不仅能够对旅游经济更好的评估,同时还能更好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要对旅游行业核算的范围进行全面的统计,将影响旅游行业核算的每一个因素都要包含在内,并且进行调查表的优化设计,让项目的设置和规划更加合理。进行统计算法的优化处理,。让国家和个地方的核算方式相同,从而让统计的数据更加具有权威性和信服度。提升调查人员的素质,让调查人员对相关的统计程序更了解,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统计。国家要重视旅游行业的经济核算,并且要推出相关的政策帮助进行经济的核算,从而让旅游经济的核算更加顺利和精准。

四、结语

第3篇

民营企业大多实行家族管理模式,并无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或统计部门,大部分的统计工作、相关的报表和统计数据基本上均由一人承担。有些企业通常根据自己的需要,临时安排人员负责统计工作,而这些人员往往都不具备统计资格,这些“统计人员”业务生疏,概念不清,经常出现记帐随意,记假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另外,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更换频繁,极不稳定,造成统计人员不仅业务生疏,而且统计法律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加之工作繁杂,统计人员很多都是兼职,对其统计数据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态度,给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经济的统计工作

2.1首先要对民营经济进行界定。我国现行的经济统计制度是以企业的所有权为标志来进行划分的,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份的方式不同,民营企业经济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权。民营经济主要是相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的,所以民营经济中,包含了公有制经济中的集体经济,由于它强调企业的经营权,所以,它还包括实行国有民营的各类企业。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概念,那么,如何使其与现行统计方法制度接轨,是准确反映民营经济成果的重要环节,尽管民营经济的划分办法与现行统计制度有较大区别,但从其包含的内容分析,仍可初步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联系。对各类企业的资产进行认真的审核,是对混合制经济,要按投资主体,看其中是否包含有国有经济的成分,以及国家是否对其控股,以此来界定其是否属于民营经济的范畴,这是能够确保民营经济统计工作准确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有一大批中小国有企业适应不了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而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企业的产权构成不明朗,甚至还有不少个体企业,挂着国有企业的名头,从事着私企的生产经和营活动。必须要通过资产清理,把这部分民营企业从国有经济中分离出来,这是全面统计民营经济的重点所在。

2.2加大对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对经济统计的重视。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领导或经营者对民营经济统计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并不能充分的认识到经济统计对企业日后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将当前出台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举措给予报道和宣传,使民营企业家们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经济统计更深层次的认识,能积极配合统计部门搞好民营经济的统计工作。

2.3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统计工作归三个部门管理,一是统计部门,二是乡镇企管局,三是工商局下属的个体私营企业局,三个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范围相互补充又相互交叉,这也给统计综合汇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另外,由于各部门的职能和分工的不同,工作的重中不一致,因此在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对各基层企业的核算要求也大不相同,这种情况下不利于民营企业经济统计的统一管理,同时还会造成信息宣传的重复和混乱。因此,要想提高宣传的力度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首先必须要减少报道的渠道;其次,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做到统计范围不重复不遗漏,并根据各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实时的改进统计方式以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只有报表制度科学,方法得当,才能保证民营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4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加大统计的执法力度,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制保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最有力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各相关统计部门要加大普法、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对《统计法》的认识,使统计法深入人心,并通过统计执法来强化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还应借助媒体加大法制意识的宣传力度。

2.5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民营企业中大多是家族企业,其在日常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也是家族式的,并无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他们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因此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并增强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以及统计专业能力。

2.6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统计形式。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各不相同,其经营管理模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民营企业不能采取统一的统计方式,而是应该根据企业各自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统计形式,以便更好的进行统计管理。并统一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统计口径,使民营经济统计的数据能成为政府决策的辅助依据。

第4篇

关键词:国民消费,消费结构,消费需求

一、研究国民消费的意义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社会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现阶段,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阶段,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拉动需求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消费政策和观念等严重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既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缩减,也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关于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费是重点。从理论角度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与求解

居民消费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下表给出了从1991年到2010 年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基于表1和表2的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其三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城镇: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农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数0.736与0.721分别表示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与理论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是一致的。

2.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上面分析数据知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分别为0.994、0.998,调整文秘站:的决定系数为0.992、0.998,可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9.4% 99.8%的离差做出解释。

(2)方程显着性检验—F检验

给定显着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别为k=3,n?k?1?4的临界值2F?3,4??6.59 ,由于0.05

F>F0.05?3,4?,所以认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Y对x1, x2, x3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是显着的,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着影响。

(3)变量显着性检验—t检验给定的显着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为4的临界值t?4?=2.776,由于回归分析表中: 0.025

城镇: t1?25.622,t2??0.371,t3??1.956

农村: t1?37.832,t2?0.812,t3??1.838 由检验可知,城镇t1?2.776是显着的,而t2?2.776,t3?2.776都是不显着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的,农村t1?2.776,t2?2.776,t3?2.776也是不显着的,即可以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显着的影响,在建立模型时,可以不作为解释变量引进模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着的。

第5篇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

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

第6篇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3、张彦伟.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1998年4期.

4、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3月.

第7篇

建立多元化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企业财务能力,还有综合考虑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发展能力。可以从五个方面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一是获取利润的能力,包括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和成本费用收益率;二是参与竞争的能力,包括产品销售增长率、订货合同履约率;三是开展资产运营能力,包括资产周转率、偿债比率、不良资产比率;四是经营管理能力,包括企业领导决策水平、职工积极性和凝聚力、企业内部协调控制能力、激励约束机制;五是企业发展能力,包括企业自我积累比率、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这五大类指标构成多元化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要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系统评估。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为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可以把多维度的复杂问题映射到单一维度,再通过加权平均、模糊决策综合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全面,得到一致性、综合性的评价结果。本文重点研究四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一)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也称为群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分类的分析方法,它的核心是将相似元素集合为一类,然后根据样本间的相似程度合并,依次合并减少分类,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为一类为止。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使用的指标包括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偿债比率、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例等等,因此首先要对这些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得到关于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整体评价。

(二)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也是一种分类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样本类型和判别规则,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例如已经确定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体系,并指定指标间权重,就可以判定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强弱或者划分资产运营能力等次。最常使用的是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在行业或地区样本判别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函数分类的准确率,并结合研究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可以做出比较结论。

(三)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原来指标重新组合、分解,形成一组新的无关联的综合指标,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损失,反映尽可能多的指标信息。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复杂的数据指标综合成几个无相互关联的指标,例如评价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可以使用的财务指标很多,要将这些指标重新划分为生产经营成果指标、消耗资源指标和资金利用效率指标,利用杜邦分析图,得到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综合评价。

(四)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的区别在于能够将随机的错综复杂的变量综合为主要的少数几个变量,并以有限数量的变量(或因子)反映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减少了数据丢失,使评价分析更接近数据本身。例如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广泛,从企业营销到员工激励无所不包,但是应用因子分析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例如获取利润的能力、参与竞争的能力、开展资产运营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等等。这种数据处理不仅减少分析变量的数目,而且避免不同变量权重设计的误差。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