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形体舞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18:48

序论:在您撰写形体舞蹈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形体舞蹈论文

第1篇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福建工程学院展开,该学校2014学年上学期选课学校公选课“形体舞蹈”的女大学生均为本次研究的研究人选,研究对象为该公选课的设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为了开展相关研究,笔者对表1中四个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访谈。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走访相关专家,最后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填写对象为2013-2014下学期福建工程学院形体舞蹈公选课的女大学生。为了进行研究,在对于调查问卷进行审慎的分析和修改之后,确定两份问卷。

(2)问卷的效度检验问卷在专家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6名专家的评判。根据其对问卷的效度的评价,问卷一和问卷二的平均分都大于9.0,效度满足调查的要求。(3)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按照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进行发放和回收。面向福建工程学院学生选择形体舞蹈课程的女大学生,问卷共计发放100份,共计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共计89份,问卷有效率为89%;同时,向有关专业专家共计发放8份问卷,回收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8份问卷均有效,有效率100%。

二、高校形体舞蹈课程设计

相对于健美操、球类运动和田径项目,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十分普及。为了对于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论文进行了如下先期研究:

(一)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学时进度的设定

1.总学时

我国主要高校的形体舞蹈选修课程一般占用32学时,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职业技术学院该课程的学时比较少,仅有18学时。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在大多数形体舞蹈教师的理念中,32个学时的形体舞蹈课程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已经比较充分了。但是,如果让大学生每天都保持形体训练,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让大学生在一定的有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掌握形体训练的方式和方法,也算是为未来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开了一个好头。因而从总学时来看,目前的学时设计,基本上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2.周课次

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7位专家表示形体舞蹈课每周两次为最佳,但是实际上学生每周只有一次形体舞蹈课。他们指出,保持周两次的频率能够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适宜的刺激,这种观点与运动学家对于运动的看法也是一致的。然而,从现状上来说,根据高校课程的频次,每周开设两次体育课尚且有难度,更不用提合理安排两次形体舞蹈课程了。

3.课时

关于课时,形体老师都根据自己的授课情况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三成教师认为,高校女生的形体课程可以根据健身房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每次进行1h的训练即可,大部分老师认为:应该将课程时间延长至1.5h左右。教师们普遍认为高校女大学生的形体舞蹈课程需要包括热身、地面部分、把杆部分、中间部分和放松部分这五个部分,在训练中增添一定的理论知识介绍,则需要1.5h的时间是比较松紧适度的。

(二)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的选定

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的选定需要结合形体舞蹈本身的教学内容和当代大学女生的特点来选定。笔者认为:形体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大学女生矫正姿态和训练舞姿,还要帮助她们锻炼出健美的形体,同时对于减肥、塑身、形体等相关理论知识也要掌握到位。因而在教学中,可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按照基本姿态舞蹈舞姿、形体健美和理论知识4个部分进行划分。

1.基本姿态训练

基本姿态的训练能够帮助女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体态,纠正不正当的形体,在保持健康的同时使得自身更加挺拔、美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将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舞蹈舞姿训练

舞蹈舞姿训练更加偏重于舞蹈教学,这一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基本姿态训练的基础上学会一定的芭蕾舞、民间舞、现代舞等,从而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愉悦身心。

3.形体健美训练

形体健美训练对于现代女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训练门类。许多女生面临着过于肥胖或者消瘦的情况,都需要通过形体健美训练来提升自身形体美。形体健美训练侧重于增强女生体质,消耗多余脂肪,在训练内容上主要采用素质练习、热身练习、力量练习等方式进行,主要是在消耗脂肪的过程中提升女生自身的体质素质,同时达到减肥、塑身或者改善体质的效果。

4.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学习

形体训练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更和生活中的各个元素息息相关。因而,在理论知识部分,教师不仅教授以上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还应增加一些与形体相关的现代礼仪、健康、养生、健身常识等。这些理论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自我的形体训练产生认同感,使得自身的形体训练活动能够有效地坚持下去。

三、普通高校形体舞蹈课程设计实践、组织实施原则及评价方式

(一)普通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原则

形体舞蹈课程教学本身和田径、足球一样属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范畴,因而必须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相吻合和配套,其组织实施必须符合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形体美本身标准不同,而每位大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也是不同的,因而需要“因材而异、各个击破”。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而帮助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她们内心的学习兴趣。

2.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形体舞蹈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不断推进。对于没有多少舞蹈基础的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次示范单一动作,将复杂动作分解,然后帮助学生慢慢连贯起来,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巩固,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螺旋上升”模式。这样可以降低活动难度,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信心。而对于理论部分,可以采用直线式安排。

3.坚持内外交融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该在形体舞蹈教学中坚持课堂训练和课外活动,实现内外训练和校外实习完全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基础课程整合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适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普通高等学校形体舞蹈课程的课程评价方式

第2篇

形体舞蹈训练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形式有舞蹈训练、塑造形体、音乐欣赏等,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气质美感和形体美感。经历过六年训练的免费师范生们,不仅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素质。六年的学习,让学生们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专业知识更加丰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智也更加成熟。舞蹈形体训练作为一门训练艺术修养、提升个人气质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了更加现象性的专业气质。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长,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接触到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机会也不多,自然在职业素质中的教学经验更少。形体舞蹈训练和轻松愉悦的训练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自信,帮助他们释放生活中的抑郁情绪,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提升职业素质。

二、形体舞蹈训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一)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身体状态已经基本定型,但身体机能是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的,此时进行形体舞蹈训练是抓住身体最后的黄金时期。将来会战斗在一线教师岗位上的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的,所以,作为免费师范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的站立行走的能力。从已有的调查数据中,我们明显能够看出免费师范生在进行一年舞蹈形体训练后,柔韧度、身体形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这充分说明舞蹈形体训练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舞蹈形体训练中,教师更应该把握教学进程,尽量做到在舞蹈形体训练中加入一定的体能训练,从而实现增强学生体力、耐力的目的,帮助免费师范生锻炼出更加强壮的体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美的教学姿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关注,一线教师是教育行业的代言人,因此,对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培养其整洁的仪容仪表、优雅的行为举止、专业的教学姿态、贴心的教学态度是必然的趋势。经过形体舞蹈训练,学生们对自己的形体和体态有了基本的了解,对舞蹈的要求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坐姿、站姿、手势、行走等体态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形体舞蹈训练还是一种美的训练,包括形体美和内在美,如体态、坐姿、手势、面部表情等,帮助学生提高了对教学职业形象的认识。形体舞蹈训练,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修炼意识。形体舞蹈训练,还会训练学生的日常表情。教师的职业表情应该是微笑的,是会传递给学生温暖和力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身表情的不足,并进一步改正。合理的形体舞蹈训练,能塑造免费师范生们更加专业的职业形象,增强学生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

(三)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青睐于形体舞蹈训练,她们认为形体舞蹈训练能够塑造优美的体型,还能宣泄情绪。现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师范专业开设了形体舞蹈训练课,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见,大学生对形体舞蹈训练有一定的心理需求,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基本完善,但心理还不成熟,具有不稳定性。形体舞蹈训练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情绪,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形体舞蹈训练中包含大量的美学元素,如优美的动作、动听的音乐、优雅的姿态、舒缓的动作等,这都与免费师范生平时学习的专业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长期的学习和坚持,可以拥有更为优美的体型,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增加了。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

第3篇

情、意、形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处理学生感情缺乏,联想和创作能力贫乏等问题,在课堂中使学生理解舞蹈的本质。舞蹈理论学习、熟练的技巧、丰富的情感和舞蹈意识加上卓越的表演能力可以让一只舞蹈由呆板变得灵动,由机械变得神韵,达到身心合一的舞蹈境界,艺术感十足。舞蹈教学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教育者将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体形全部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情感意识方面积极的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舞蹈展现中来,获得艺术和美的体验。

2.情感体现的教学

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它通过真、善、美将人的心灵浸润,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会学生深刻、细致的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非常重要,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2.1言传身教

舞蹈的言传身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舞蹈修养,还要具备足够的语言修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生动、精炼和亲切。很多舞蹈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开始教学舞蹈的时候,课堂比较乱,师生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学生不喜欢舞蹈,教学效果低下。而如果采用教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练习的方法则能够让学生很快明白舞蹈的内涵和情感含义,使舞蹈富有感情且充满表现力。例如:在排练舞蹈《俏花旦》时,由于舞蹈中间有快板的部分,对学生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要求都比较大,学生很容易由于遇到的困难而产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这时我保持亲切的语气,自己融入到学生的队伍中进行示范,用鼓励的口吻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待学生掌握了舞蹈动作之后,我又发现学生的动作比较僵硬,我继续微笑着对他们说:“我们是舞台上美丽、活泼的俏花旦,要表现出花旦的俏来,同学们脸上的表情要欢快,嘴角要上扬,要把内心的愉快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肢体上。老师觉得你们的动作跳的很到位,大家试着把自己想象成最美丽的俏花旦再跳一边,好不好?”同时自己做出一个大大的微笑表情,学生的舞蹈被情感带动,自然越来越好,动作标准,感情到位,教学效果非常好。

2.2以情动情

舞由心生,是一种自我感情的宣泄,无论是观舞者还是表演者都能在舞蹈中感受到美和愉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调动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感情。在学习舞蹈之初,通过给学生播放音乐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之中所表达的感情,在音乐之中想象舞蹈的表演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音乐的情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能力和热情,以情动情,从而使得舞蹈的表现力加强。例如在排练《千手观音》时,就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和短片的方式先让学生感受到菩萨的端庄、沉静和安详,从而以感情促发感情,在舞蹈表演时在面部表情和眼神处理上做到更加精准,表达出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3.舞蹈意识的教学

舞蹈教学中“意”的体会和表达非常重要,在学生进行舞蹈表现之前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和动作中多蕴藏的“意”,才能进入到舞蹈的意蕴之中,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进行枯燥的模仿和练习。例如在排练藏族舞时,学生需要了解藏族的经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从奴隶到主人的转变,整支舞蹈轻快而欢快的气氛;了解藏族舞蹈中含胸、垂背、弓腰、屈膝等标志性动作是之前奴隶见到奴隶主时的卑微之“意”,尽力表达从卑躬屈膝到昂首欢快的过程。民族舞所表达的“意”是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直观的内心感受,在肢体表达上要充满感情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内心情感的互动,只有准确的抓住舞蹈中音乐和动作的“意”,学生才能在舞蹈中尽情的表达,在学习中掌握舞蹈的精准要义和舞蹈特征,在动人的音乐中,完美结合舞蹈之“意”,表达“艺术感觉”,动作和情感的融洽处理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艺术气质,使学生的舞蹈达到发之以声、动之以情的境界。

4.体形训练的教学

体型训练是舞蹈教学的基础,也是舞蹈表现的最终媒介,以协调性、柔软度以及灵活性为目标。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体形训练是舞蹈教学的基础课,必须从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以良好、规范、清晰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整支舞蹈的优美展示,以促进学生对美感的了解和享受,激发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进行舞蹈的学习。其次,进行动作的分解,对每一个动作都严格要求,做到规范、标准。严格的体形训练是学生掌握舞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才能表达整支舞蹈的优美。第三,教师要教导学生人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将技巧和作品的内涵渗入到舞蹈之中。舞蹈不是由僵硬的动作组成,拥有表达流畅的技巧和身心合一的表现魅力才是舞蹈者舞蹈表演的高境界。学生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要做到对每个动作的要求、技巧以及情感表达了然于心。例如,《雀之灵》这支舞蹈,它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作,包含了傣族舞蹈的特征,将孔雀在晨光中时而静静伫立,时而开屏起舞的灵性和优美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不仅是形的准确,也是情感的充分表达,将情、意、形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使之真正的魅力展露无遗。情、意、形一体化能够避免舞蹈的僵硬化和机械化,注重了学生对舞蹈本身情感的追求,加强了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结束语

第4篇

1.1陆地相关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及其含义陆地相关规划主要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及其含义如下。

1.1.1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涉及的相关控制性指标如下。(1)建筑密度,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通常以上限控制。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地块面积)×100%。(2)容积率,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反映了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利用效益的高低,通常采用上、下限控制。计算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块面积。(3)建筑控制高度,指城市规划容许建设项目的最大高度。计算方法: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层(坡屋顶)的高度,不同的建设地点,建筑高度的计算方式不同。(4)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即建筑相对于规划内道路红线后退的距离,通常以下限控制。计算方法,根据建筑法、交通法等,沿城市快速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20m;沿城市主、次干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15m;沿城市支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10m;沿着建制镇主要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8m;沿建制镇一般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5m;在道路交叉口的建筑,后退距离还应当满足道路交通安全视距要求。(5)绿地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通常以下限控制。计算公式:绿地率(%)=(城市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规划地块面积)×100%。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6)居住人口密度,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通常以上限控制。计算公式:居住人口密度=(地块内总人口数/地块总面积)×100%。(7)停车泊位,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通常按下限控制。计算方法,根据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确定。

1.1.2城市居住区规划其涉及的相关控制性指标如下。(1)居住区用地构成,居住区用地以功能要求分,由下列4类用地组成:住宅用地(R0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计算方法:一般住宅用地50%~60%,公建用地15%~25%,道路用地10%~18%,公共绿地7.5%~18%(居住区用地按100%计算)。(2)容积率,指居住区内总建筑面积和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容积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100%。(3)绿地率,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计算公式:绿地率=(各类绿地总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100%,一般新区建设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4)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千人),指为住宅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共建筑,以公益性为主导。计算方法:建筑面积1605~2700m2;用地面积2065~4680m2。其中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为800~1000m。(5)道路分级控制,即满足居住区内对内、对外交通需求而设计的道路体系。计算方法,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m,人行道宽一般为2~4m;小区级道路:控制在5~8m;组团级道路:3~5m;宅间小路:2.6~3m。(6)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计算公式,居住区内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居住户数)×100%;一般居住区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1.1.3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涉及的相关控制性指标如下。(1)建筑密度,指旅游区内建筑基底面积与旅游区占地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建筑密度=(旅游区建筑基底面积/旅游区占地面积)×100%。(2)容积率,指旅游区内总建筑面积与旅游区占地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容积率=旅游区地上总建筑面积/旅游区规划占地面积。(3)绿地率,指规划旅游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旅游区占地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绿地率=(旅游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旅游区占地面积)×100%。(4)建筑间距,指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计算方法,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5)建筑限高,即根据旅游区特定条件要求,对建筑高度进行限定。计算方法,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最高点的垂直距离。(6)道路红线控制,指规划旅游区内各级道路的用地边界。计算方法,根据道路性质及用途确定。(7)建筑物后退距离,指旅游区内规定建筑应距离区内各级道路的程度,通常以下限控制。计算方法,一般根据道路红线宽度、性质以及视距三角形的要求确定。(8)停车泊位,指旅游区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计算方法,根据接待游客量测算。

1.2陆地规划控制性指标对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的启示

1.2.1陆地相关规划所涉及的控制性指标对海岛规划控制性指标建立的启示海岛与大陆相比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海岛开发区别于陆地开发,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海岛自身特殊性决定的,陆地开发细分为总规、控规、详规等,每一层级规划有相应的指标量化或要求;而海岛不需要进行多级规划,控制性指标要求是在单岛规划阶段确定的,作为指导今后海岛开发的控制性指标的要求。海岛规划中的控制性指标可以理解为是对陆地总规、控规等多级规划所涉及的控制性指标的综合考虑,因此一定需要注意:海岛开发不能一一套用陆地开发的观点、要求和层级的区别。对海岛开发而言,关键性的指标均是在规划阶段限定的,而单岛规划涉及的指标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与陆地总规相对应或是与陆地控制性规划相对应,而应综合考虑总规和控规要求。海岛开发可以借鉴陆地规划的一些规划思想、控制要求并结合海岛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控制性指标要求。海岛规划所涉及的控制性指标体系是与陆地相关规划有交集的指标而形成的适宜于海岛开发的指标体系。

1.2.2陆地相关规划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相对成熟,为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陆地相关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能涵盖不同功能的控制性要求。每一种类型的规划对应不同的指标范围,这些指标对于陆地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海岛开发虽与陆地开发理念不同,但二者开发均需要一套控制性指标体系的支撑。对陆地而言,不同类型的规划具有相对应的控制性指标体系,而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的确定与陆地相关规划有密切关联。因此,对海岛开发而言,也应当建立一套成熟的控制性指标,以更好地规范海岛开发行为,而陆地相关规划体系相对成熟,恰为海岛规划建立相关控制性指标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1.2.3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可以吸收陆地规划中有用的内容来完善自身体系的建设众所周知,海岛不同于陆地。因此,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在选取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参照陆地规划指标的命名和种类的基础上,选取海岛开发适宜的指标。在分析陆地规划控制性指标时,对于有可能借鉴到海岛规划中,且能进一步完善海岛开发控制性要求,并有益于海岛保护和利用的指标,可以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加以借鉴和吸收,将其延伸到海岛开发中。根据海岛的情况,选取在海岛开发中同样可以应用的指标,并以此为前提,尝试建设海岛开发指标体系,在引用陆地有益指标时,需要做好指标应用的转化分析,赋予指标适应于海岛开发的含义。

2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及量化参考

2.1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选取参考陆地规划相关指标内容,结合海岛自身实际及海岛保护和利用要求,确定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的选取,建立海岛控制性指标体系。海岛控制性指标体系包含如下指标。(1)建筑密度,指整岛/功能区建筑物占地基底总面积与海岛整岛/功能区总面积的百分比,适用于任何情况。(2)容积率,指整岛/功能区建筑物总面积与海岛整岛/功能区总面积得比值。(3)地表改变率,指海岛开发一切建设项目(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广场等)占地面积总和与海岛总面积的比值。适用于除建筑物和绿化改造外,道路、广场、水体区域等项目总面积较大的情况。(4)建筑高度,指岛上建筑物的一般高度,一般从基底算起到建筑屋顶的垂直高度,是对海岛建筑物和构筑物总体高度的控制。对于有特殊建设需求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地标、大型酒店等可根据实际确定。(5)植被覆盖率,指海岛开发建设后,整个海岛植被面积占海岛总面积的百分比。对于海岛原有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对海岛植被的破坏;对于原有海岛植被面积较少的,通过开发进行绿化美化增加植被覆盖率。(6)建筑离岸距离,指海岛建筑物和构筑物距离岸线的距离。由海岛岸线类型及岸线后方岛陆地形等因素决定。(7)道路宽度,指岛上铺设的道路宽度限制。适用于任何情况。这里需要指出,建筑密度和地表改变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海岛开发建设主要为布设建筑物和构筑物时,建筑密度和地表改变率在性质上相同,此时一般常用建筑密度作为海岛开发的控制性要求。当海岛开发建设涉及较多的人工水体如温泉池、较大规模的广场、构筑物设施等时,由于这部分面积不包含在建筑密度的计算中,而事实上这部分占地面积又较大,如果不计算到海岛开发强度中,难免造成无法客观反映海岛开发建设对海岛地形、植被资源等的影响和破坏,从而不利于加强对海岛的保护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增加地表改变率作为控制海岛开发规模的重要指标,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综合发挥控制性作用。植被覆盖率是针对海岛开发建成后,对海岛植被总体覆盖情况提出的要求。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可以是在原有海岛植被景观保持的基础上进行保障,也可以是通过植被改造而达到。若为人工植被改造而达到较高的植被覆盖率,需要遵守尽量顺应海岛原有地形的原则。

2.2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量化参考

2.2.1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海岛开发控制性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对海岛开发提出的控制性要求:经批准在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建造建筑物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限制建筑物、设施的建设总量、高度以及与海岸线的距离,使其与周围植被和景观相协调。(2)《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对海岛开发提出的控制性要求:①在海岛上建造建筑物和设施应与海岸线保持适当距离,一般应保持在20m以上。其中对砂质海岸线,建筑物和设施应与海岸线保持50m以上距离。②海岛开发利用应避免破坏自然岸线资源,低于改变原有岸线长度达到使用海岸线长度30%以上且超过200m的项目用岛,应专题论证。③海岛开发利用应避免破坏海岛植被;对于海岛植被减少面积达到用岛范围内植被总面积30%以上的项目用岛,应专题论证。(3)《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对海岛开发提出的控制性要求:①绝对保护区(禁止建设区)原则上应不少于海岛总面积的30%;开发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面积,原则上应控制在海岛总面积的40%以内。②生态性岸线不能少于海岛岸线总长度的30%,对于改变原有岸线长度超过海岸线总长度的30%以上且超过200m的,应专题论证。③海岛建筑物与及设施应与海岸线保持适当距离,原则上应保持在20m以上。④海岛岸线100m以内海域,应纳入“黑线”范围,其海域的综合利用,应与海岛岸线利用相协调,禁止与岸线利用相冲突的开发利用行为。⑤建筑密度小于40%,容积率小于1.5,建筑高度小于25m,绿地率大于30%。开展海岛控制性指标的研究是落实《海岛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海岛规划必须将海岛控制性指标作为规划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控制性指标作为海岛开发的“红线”要求,以规范海岛开发行为。

2.2.2已批复海岛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量化本文收集了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等部分已经批复的单岛规划案例,并对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进行了梳理。广东省南澳县有3个已批复海岛:①凤屿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5;②官屿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20%,容积率≤0.4,离岸距离不小于5m;③猎屿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5,基岩岛岸的离岸距离控制在岛岸线向岛陆一侧10m以上范围,砂质岛岸的离岸距离控制在岛岸线向岛陆一侧15m以上范围。广东省徐闻县有3个已批复海岛:①一墩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4,离岸距离和高度只提要求、未明确量化值;②二墩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4,离岸距离5~10m,高度,只提要求、未明确量化值;③三墩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5,离岸距离10~15m,高度只提要求、未明确量化值。福建省莆田市的箭屿岛,为公共服务岛,兼顾旅游功能。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房屋建设密度不超过30%(本报告理解为整岛的建筑密度),基岩岸线离岸距离5m以上,高度不超过10m。浙江省宁波市的旦门山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房屋建设密度不超过30%(本报告理解为整岛建筑密度),距离基岩海岸20m以上,高度一般不超过10m,环岛道路宽度不超过3m。海南省三亚市的东锣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30%,容积率不大于0.9(按照建筑物不超过3层推算),离岸距离一般在20m以上,高度一般控制在15m以下。

2.2.3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量化综合参考结合对陆地相关规划控制性指标的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性文件对控制性指标的要求,以及相关案例所采用的控制性指标及指标量化值的情况,本文提出当前无居民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及量化参考:①建筑密度20%~30%,个别海岛结合已开发利用情况定上限,最大不超过开发利用现状的1.2倍。②容积率0.5~0.8,一般为建筑密度的2~3倍。③地表改变率35%~40%,特殊情况下,如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已经造成较大改变的,不超过40%。④建筑高度10m以下,对于地标性建筑物、构筑物;因旅游开发需要建设的大型酒店、水塔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论证后确定。⑤植被覆盖率不低于60%~70%。⑥岸线改变率不大于30%,这里的“改变”是指完全改变岸线自然属性的行为,对于有一定开发利用规模的海岛而言,该指标可适当放宽要求;当海岛面积较小、岸线长度较小时,该指标不适用。⑦生态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0%,当海岛面积较小、岸线长度较小时,如饶平县的开礁,该指标不适用。⑧建筑离岸距离,砂质岸线一般应控制在20~30m以上;基岩岸线一般在20m以上。特殊情况的,视岸线后方陆域空间、地形等特点现场确定;不包含跨岸线建设的情况。对于划分沙滩保护区的,建筑离岸距离(砂质岸线)一般应以沙滩保护区的要求为准。⑨道路宽度,最大宽度控制在4m以内,涉及消防通道的,按照消防安全标准设计。

3结束语

3.1讨论(1)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尚属于阶段性研究,随着对海岛开发相关理论、方法等认识的加深,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将逐步完善并确立。(2)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量化属于工作过程的参考,缺乏广泛性应用的法律依据,但可以作为现阶段规划编制的参考,同时也为海洋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海岛开发管理提供具体可操作、可衡量的指标要求。(3)地表改变率主要是反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采挖海岛表面积的行为,植被覆盖率主要反映对海岛开发后植被整岛面积的保有量要求,即使植被覆盖率需要通过人工绿化改造而达到保有量目标,但绿化活动应在遵守海岛原有地形的原则下,不作为地表改变率的统计范畴,因此二者不冲突。(4)对地表改变率的适用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临界值。

3.2结论(1)当前现阶段单岛规划常用的控制性指标主要有建筑密度、容积率、地表改变率、建筑高度、离岸距离、植被覆盖率、道路宽度等。(2)上述量化指标,结合实践工作以及对海岛具体情况的考虑,原则上海岛建筑密度应控制在20%左右,最大不超过30%(对于已开发利用海岛原有开发利用面积较大的情况);涉及大型广场、道路、人工水域等建设项目的,地表改变率原则上不超过35%;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10m以内、特殊建设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砂质岸线离岸距离控制在20~30m(对于有沙滩保护区的,以对沙滩保护的要求为准),基岩岸线一般控制在20m左右,应结合岸线后方地形特点具体量定;植被覆盖率原则上赢保持在60%~70%;岸线改变率不大于30%,生态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0%;道路宽度除涉及消防通道的,最大宽度应保障消防安全需要,其他情况下,一般不超过4m,且不同级别道路的宽度应有所区别,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地形、植被的破坏。

第5篇

关键词:文化馆;舞蹈教学;有效策略;探讨

文化馆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机构,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目前,我国各地区都设有文化馆,它们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种艺术门类,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舞蹈,因为它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愉悦身心,同时还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舞蹈作为造型艺术是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纵观人类社会的所有艺术,很少有其他艺术行为能够像舞蹈那样令人振奋和激动。舞蹈作为生命活力的一种形式体现,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助益。正是由于舞蹈艺术表演具有其自身特殊的感染力、亲和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因此,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教育意义。在文化馆开展蹈教学时有一定难度,文化馆虽有专业的教师,但学员一般为中老年群体普遍没有舞蹈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入难,从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入手。

1 文化馆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传递情感。舞蹈作品中一般都有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首先必须把握住人物鲜明的时代精神及其特定的舞蹈特征,想要塑造其完美的舞蹈形象,还要做到正确握人物的真情实感,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表现中情感的真实性都是十分重要的,舞蹈表演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舞蹈表演对于音乐、节奏以及舞台上的位置等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演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相应的情感,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就必须把所演绎的艺术形象表现的有血有肉、入木三分,结合舞蹈技巧来加强情感的真实性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

(二)有助于增加舞蹈表演的灵动性。熟练运用舞蹈技术可以烘托整个舞蹈氛围,熏染核心故事情节,增加舞蹈的灵动性。通过连贯而有力的肢体动作,加上情感的合理运用,舞蹈表演中合理运用舞蹈技术,可以更加鲜明的刻画出既定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舞蹈表演的美感,传递出舞蹈表演的精神情感。懂得舞蹈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将舞蹈与技巧相互融合,最终使整个舞蹈具有生动灵活的灵魂,传递给人们一定的心灵境界。

2 文化馆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脱离实际。多年以来,文化馆的舞蹈表演大都片面强调技术、技巧难度,舞蹈艺术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过于落后,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舞蹈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口述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学生所能做的便是对教师进行模仿,整个教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教学,不如说是在模仿。舞蹈艺术教学的课程形式往往是一群人共同学习,表演老师无法对学生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通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素材上,从而忽略了实践性,学生不能通过接受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从中体验到舞蹈表演的真正涵义和行动规则。另外,大量舞蹈表演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使得教学渐渐脱离实际。

(二)舞蹈教学设施不全面。文化馆舞蹈教学的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大部分专职文化馆还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专业老师短缺,舞蹈教学设施匮乏等。在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文化馆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当前文化馆艺术表演教育主要存在着重视不足、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尚未理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舞蹈艺术表演教育更是难以顺利进行。

3 提高文化馆舞蹈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要让舞蹈回归于群众。舞蹈艺术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舞蹈带来的乐趣。如果不从艺术角度来考虑,舞蹈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我馆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势有多种,其中以广场文化演出和百姓大舞台为主。如由我馆自行编排、指导的《客家布娘》、《酒坊娘子》、《让我试试》、《泡泡澡》等舞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晚上形形的人齐聚一堂,跳起自娱自乐的广场舞,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场面热闹非凡,体现了一种愉悦的群众文化生活。群众舞蹈没有场地的限制,它取源于生活,可以说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作为一项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文化,要想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独特的社会功效,就应该让它回到群众中去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精神生活成为人们一个新的需求点,所以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舞蹈艺术中来,让他们用肢体消除心中的烦躁和疲惫,用肢体语言营造和谐、快乐的社区氛围,作为一名群众舞蹈老师,要把自身的工作职责与社会职责统一起来,让舞蹈教学变成有益于社会、皆大欢喜的乐事。

(二)增强舞蹈表演的形体表现力。由于舞蹈艺术表演主要通过人体语言传情达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强化艺术表现素养应当从生理的动作,即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抓起。形体训练是舞蹈训练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使自然状态的形体趋于艺术的理想状态,因此它有助于提高形体素质,改善形体条件,规范形体动作。从认识上讲,只有通过形体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正确、优雅、合理的形体语言,并融入到艺术表演当中,通过人体各部位的功能的配合来体现人的情感和本质,最终在表演上形成内、外的完美统一。

(三)创新舞蹈教育的艺术氛围。群众舞蹈形象的情景交融及艺术特写与描绘,让群众在一个不受限制的环境中得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不断增强审美感受,并不断洗涤灵魂。舞蹈讲究意境,意境强就更容易使观众接受,进而在很多场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因此,作为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不仅要教会学员舞蹈的基本动作,还要为其注入生命力,让他们能够在一种享受的氛围之中不断前进。舞蹈一旦有了生命力,观众的视觉将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陈玲.试析文化馆少儿舞蹈教学[J].大众文艺,2015,11:230.

[2]章淑莲.浅谈文化馆该如何开展有效的舞蹈教学[J].才智,2014,18:187.

[3]杨妙.浅谈文化馆舞蹈教学[J].大众文艺,2013,02:23.

[4]肖瑞泽.浅论文化馆的民族舞蹈教学[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01:70-73.

第6篇

【关键词】行政道德;公务员;公共权力;问题

行政道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它通过“自律”方式来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公务员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中。良好的行政道德对行政权力的使用具有规范与导向作用,并通过法律,制度等方式加以推广。行政道德是一种事前调节,如果公务员丧失其职位所应遵循的道德,极有可能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因此,行政道德的作用旨在防患于未然。

一、行政道德缺失的当今现状

1.为公众服务的价值目标善为完全确立

社会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提下,人们的道德规范逐渐丧失一种统一形式,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未明晰化,传统的行政道德规范遭遇冲突,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制度也开始动摇。在没有稳定的行政道德约束力情况下,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变得日益模糊。

2.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急待从他律阶段上升为自律阶段

公务员的他律规范是表现在对自身行政权力的立法意识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僵化的行为模式。因此,公务员应该把行政道德运用到自身品格中,规范自身行为,实现从他律阶段上升为自律阶段。

3.缺乏抵制私心杂念的道德意志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发生转变,部分缺乏坚定信念,缺乏个人修养的公务员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极有可能使他们在金钱观、权利观、亲情观上难以形成坚定的信念,不能廉洁奉公,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和错误的思想观念。缺乏抵制私心杂念的道德意志,就很难发扬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缺失的原因

公务员行政道德的缺失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不能从简单表面的方式上去理解。具体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原因

1.公务员道德意识缺失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期突出表现在结构、机制、利益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新时期的转型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冲突和矛盾,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自身负面效应与外部性,使得部分公务员无法抵制外来腐败思想的渗透,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层出不穷。

2.公务员道德监督机制缺乏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行政监督体系缺乏一个道德监督部门,由于道德监督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反腐败斗争中,行政道德监督还停留在舆论阶段,未有切实的措施。在违法行为发生以后,只是发一些无奈地义愤,并没有把道德监督渗透到日常行政行为中。

3.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不公诱发行政道德缺失现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破除了旧时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同时新的利益分配方式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出现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利益群体付出与所获得的回报并不具有等同的关系。

4.对公务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培训力度不够

尽管全国各省市地区都在致力于加强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和培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存在许多困难。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模式单一等情况。因此,提高公务员培训力度,科学管理公务员队伍,成为我们当前提高行政道德的重要目标。

(二)公务员自身方面的原因

1.部分领导者自身道德水平不高影响其他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作风

官本位、等级特权、个人主义等观念在公务员队伍中还存在,部分领导者凭借其职位高权力大,似乎超脱于权力监督之外,凭借个人喜好来行政职权。在干部队伍中,这种居高不下的作风,容易形成一种个人主义崇拜,对行政道德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我国公务员的整体文化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尽管素质教育与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公务员整体素质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我国公务员知识结构还存在知识面不广,管理知识缺乏和知识老化等三个主要方面。一些旧有政府工作人员过渡到新单位,我国旧有模式相对落后,要求我国公务员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行政道德缺失的具体治理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而在这个引进过程中,就必然遇到制度与文化环境的矛盾。矛盾的程度愈大,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愈是难以建立,愈易丧失其本质属性。因此,为避免公务员制度以畸形的方式在旧文化下生存,必须切实加强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 这是治理公务员行政道德缺失的主要方面,从其他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公务员行为道德法典,加快行政道德立法

行政道德虽然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但从实质上来讲,只是一种内在软性的约束力。因此,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讲,行政道德需要借助法律力量,才能使道德也能像法律一样有硬规制,才能确保行政权力在正常轨道上运行,这就需要加快行政道德立法。

(二)良好的行政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

1.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

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能够引导公务员进行正确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行政价值目标是公务员特别是具有一定职务的人员在具体行为时所体现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急待树立。

2.必须重视廉洁公正的行政道德风尚的营造

若想保持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共性,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必须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道德风尚。当行政权力出现恶性循环,就会每况愈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道德风尚。

3.公务员基本行为规范的确立是实践要求

公务员行政规范性要求有“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公道正派,谦虚团结,互助信任”、“牢固树立公仆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尽职守,求实创新”这五点,我们应努力把提倡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以及层次性,对公务员道德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完善与提高公务员队伍。

(三)培养宏观环境来适应行政道德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权威性、扩张性等特征,可能导致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容易出现权力使用不当,,以公谋私等现象。古今中外的政治领域中,无论权力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还是少数人手中,都不是问题的实质性方面,问题的关键是看政府的性质,是从属于统治的,管理的还是服务的目的。[2]现代政府越来越强调服务型行政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在权力基础上建立一个行政监督和制约机制。为了强化行政道德监督,就需要强调行政道德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强化公务员内在监督机制。同时,我们也应尽量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以及社会承诺制度,做到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并努力提高公民参与和举报制度,以此来便于监督。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4.

第7篇

关键词:问题讨论;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基础概念和规律,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以问题讨论式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物理教学内容。因此,分析以问题讨论式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方法,对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前的准备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前,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作为评判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2.选择讨论问题

高中物理教师在选择讨论问题时,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能力水平,把握好讨论问题的难度,注重讨论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问题。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自行车转动与变速问题,这样的讨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3.制定讨论规则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发言不均衡、组织不力和讨论无序等问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围绕这些问题制定一些讨论规则,以保证问题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明确小组成员在讨论时的责任,有条不紊开展问题讨论;明确讨论的内容,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等。

二、以问题讨论为导向教学方法需要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合作性原则

三、以问题讨论式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学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2.加强小组合作,组织有效讨论

很多学生由于学习较差或者性格内向,不愿意在讨论问题时发表看法,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以提升问题讨论学习的效果。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讨论分析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②如何知道是否存在感电流?③感应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会减轻学生的紧张感,自由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使讨论学习更有成效。

3.交流讨论成果,重视信息反馈

在问题讨论学习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成果,彼此分享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对讨论问题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表现,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归纳总结的讨论成果等,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依据信息反馈的结果设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分析讨论的成果进行回顾,从而将物理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注重评价考核,强化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讨论交流的成果,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以正面积极的鼓励为主,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需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并且将课堂评价与书面测验相结合,这样可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让学生认可评价的结果。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以问题讨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成果,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赖佳颖.高中物理讨论式教学实施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