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9:05
序论:在您撰写微课程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学习者在什么时间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进度如何都是自己掌握的。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定位,在课程设计时注意设计讲授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尽量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来。2.3重视交流的原则。在MOOC环境下的课程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课程设计者提供讲授。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只有这两点是不充分的,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帮助学习者解答问题,让学习者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强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课程资源多元的原则
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自己喜欢的网络终端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微课程设计来说,简单的提供视频是不足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2.5简单清晰原则。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学习者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时学习者可能会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影响其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简单清晰,减少无关信息的出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设计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网络课程有明确的学习者,学习者的组成比较简单,MOOC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MOOC平台中注册学习,因此,在MOOC环境中进行课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类型、需求,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在传统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视频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则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视频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几个方面。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知识被构建的基础是网络,学习者处于连通的网络之中,通过网络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课程设计者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协作。针对以上分析,MOOC环境中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测评三个模块来进行。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测评设计包括:学习测评、教学管理。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教学资源设计是主体,学习测评是保障。
4、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应用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MOOC环境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计算思维课程的微课程设计。首先学习者需求分析,潜在的学习者主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思维学习技能。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进行总体的了解掌握关键的概念;掌握计算思的维核心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注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割后进行课程设计,搭建教学平台。我们选择Udemy课程平台作为计算思维微课程的课程平台。首先进行课程管理;创建课程提纲;添加资源模块;编辑测试模块,通过测试模块可以及时的将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Udemy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的右侧都有问答页面,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个区域进行提问或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问答中来;Udemy中还包含笔记模块、聊天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笔记模块来记录笔记,通过聊天模块进行讨论;Udemy中还包含通知模块,可以话题、课程安排或者一些活动、要求等。
5、结论
1.1AutoCAD教材实用性不强,虽然现在大部分教材是以项目为主体,但内容比较单一,让学生对着教材进行操作,无形中给学生带来文字理解上的压力,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
1.2AutoCAD内容多,操作性强。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集中讲解后,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时,学生往往已经忘了不少的内容。“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间短(一般在5-10分钟),内容精简,主题突出。
二、AutoCAD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2.1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学生利用微课教学视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2.2老师把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制作成微课程教学视频,突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时反复学习来加强理解。
2.3把微课教学视频放入学院网站,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或无线Wi-Fi,利用PC端或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观看微课教学视频,打破学习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三、AutoCAD微课程设计
3.1微课内容的选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CAD制图能力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且通过绘图员考证,把教学内容划分为:AutoCAD用户界面、绘制平面图形、图形编辑、图层、标注、图块、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等多个项目。通过典型案例的选取,采用项目法来组织教学。3.2教学目标的设定。通过图层的微课程设计,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就非常的明确。1)掌握图层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方法;2)掌握在图层上设置线型、颜色和线宽。
3.3教学过程的设计。图层的微课程,内容突出,为了使微课程的思路清晰,将本次微课设置成3个环节,总时长约为10分钟。1)导入环节。微课程因为时间短和内容突出,所以导入环节采用从实际出发来引入问题,向学生展示一张比较简单图纸,并提出如何将图纸中的粗实线、细实线、中心线和标注放入不同的图层来实现图形的便捷管理,引入环节大于占1分钟左右。2)操作演示环节。本环节是本次微课程的关键部分,采用操作演示,使学生掌握如何新建图层并给图层设置不同的颜色、线型和线宽,中心线图层绘制中心线,在粗实线图层绘制可见轮廓线,细实线图层填充剖面线,在标注图层完成图形的标注。并演示图层的隐藏和冻结功能来说明使用图层的优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该环节大约占7分钟左右。3)收尾环节。在该环节有针对性的讲解图层使用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同时除本项目所展示的图纸外,预留学生练习图纸,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该环节大约占2分钟。
3.4微课视频的制作。本次微课视频可以直接使用CamtasiaStudio6.0+PDF+Zoomlt进行录制,其中CamtasiaStudio录制屏幕,PDF展示图纸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屏幕画笔ZoomIt辅助视频录制。
四、结束语
ARCS动机激励模型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凯勒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当时,凯勒教授为了培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愿意,分析了很多有关激励学生的论文、研究报告,最后总结出四个基本要素:兴趣(Interest)、相关性(Relevance)、期望(Expectancy)以及满意(Satisfaction)。后来,他在与索腊裘斯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研究生的讨论中提出将兴趣改成“注意”(Attention),期望改成“信心”(Confidence),形成了现在模型中的四要素ARCS:分别为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
(一)注意
注意为四要素之首,就意味着教师要把引起学生的注意放在第一位。这个问题不止于一开始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保持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凯勒教授认为可以采用三种策略:唤醒知觉、激发探究和多种(授课)策略。唤醒知觉是激发好奇心的一种,采用不确定和新奇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声调的改变、一则笑话或与常理相悖的事情等。然而这种策略的作用是短暂的,为了维持学生的关注可采取第二种策略就是激发探究,即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兴趣得以持续。在此过程中,不可忽略第三种策略就是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延续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课堂的丰富多彩。
(二)相关
相关在凯勒教授看来是有助于满足个人的需要、欲望包括成就感的事物,也就是说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一致。相关性也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以目标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目标的例子和指引,而目标又应定为能够帮助学生满足将来考试或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动机匹配,这里所指的不完全是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学的方法策略,即可采取个人展示、团队活动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自我体现的需要。三是熟悉,教师所使用的例子和概念需与学生的经验相关,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
(三)自信
学习者的信心对学习动机有重大的影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没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会大大地降低。为了保证学生的自信,凯勒教授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明确学习要求。就是让学生确定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付出,付出多少和获取什么。二是拥有成功的机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成功的机会是不同的,而学生水平的提升,难度应随之而提高,这样使他们既能预期实现成功,又不至于感到乏味。三是实现自我掌控。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的,并且让他们觉得学习的成果是来自于自身的付出。
(四)满意
凯勒教授认为,满意是学习动机中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对学习结果感觉良好的话,他们将更有动力去学习。为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也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自然成果。就是向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让他们能够即时运用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和实验等。二是积极成果。向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或并提供真实或象征性的奖励和激励,或让学生通过演讲展示他们的努力成果从而获得成就感。三是公正。为所有学生提出一致并且是前后一致的要求和测试标准,以巩固他们的成就感,否则影响他们的满意度。具体来说,ARCS模型就是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此项学习任务与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实践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感到满意。见附表1。
二、网络微课程的发展和现状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其核心理论阐释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师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教育部2013年2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之后,国内外教育界对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重视。各地的微课研究、微课开发、微课培训和微课大赛如雨后春笋。但是由于各人对微课程的核心组成资源看法不一,课程建设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各科的微课程设计应具备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包含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
三、ARCS模型下的高职公共英语网络微课程设计
(一)微课设计
1.课程分析
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征来看,高职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较薄弱,对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满意度普遍较低,但他们已经能够意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技术对于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从知识目标来看,高职公共英语的学习目标就是使英语的语言运用满足职场的需求。
2.课程设计
A-关注。巧用唤醒知觉、激发探究和多种(授课)形式这三种策略。在英语学习中,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多模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加强学生英语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创造了便利。借助多媒体技术,语言输入在听觉、视觉和感知等各种模态中得以强化。各种感官配合协调下,一方面能引起注意力,并且有助于语言学习。例如,视听结合下的写,让学生看英语歌曲的视频,然后听写歌词,这使枯燥的听写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写完还自然地模仿哼唱,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视听结合下的说,让学生看一段电影,然后布置表演或配音任务,学生都会很感兴趣,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此外,在布置课前任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先就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R-相关。相关要求我们以目标为中心,满足学生自我体现的需要,和使用与学生的经验相关的例子和概念。关于这一点,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入与其职业岗位相关的情景,设立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一个班的同学在广交会的实习中担任不同的岗位,回来后让学生分享交流,根据实际发生的案例表演对话,总结某一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词汇和用语,这样能让学生从回顾总结工作经验中互相学习。配合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可让学生录制情景演示,作为课前学习的材料。课堂便有了充分交流总结实操的时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C-自信。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关于这点,制定适当的、循序渐进的目标非常重要,最理想的是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这在从前是很难做到的,但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只是按按键盘和鼠标的事情。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可借助学习软件,把单元知识分解,设置听说读写译等各种练习,按照难度分为不同的等级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完成基本要求后挑战更高的等级。教师在后台能够监控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评价和指导。也可以通过系统的反馈和概率预测等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S-满足。要让学生能活学活用,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感到满意,可以通过引入翻转课堂的模式。网络资源可以成为课前学习的材料。在课堂上就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这样才能产生满足感。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真正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开发
1.课前任务资源
在这部分学习资源中,微课很重要。由于微视频知识点单一、内容短小精悍,以文字、视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现,并可根据知识点类型选择不同的媒体及其组合形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符合ARCS模型的设计思路,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把零散的英语语言点、有趣的英语文化文学或语言现象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
2.课堂活动资源
根据单元教学设计(即教案)准备视频资料,每个视频有对应的PPT,以及案例资源(文本或者视频或者音频都可)。若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堂中是以实践活动为主,则可把学生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配音、演讲等)的录像以及他们的作品成果放在网络课程中,以供展示、回顾、互相学习和作为评价依据等。
3.课后实践资源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习状况设计不同级别和难度的单元作业或习题,学生可视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并且能让学生自己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课后资源的使用状况、学习动态和数据,有及时的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学习状态。
4.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包括网址链接、参考资料、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资源,包含各种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兴趣需求,旨在为学生继续探索提供条件和资源,亦可为课后交流提供材料和搭建平台。实际上,拓展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发学生如何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感觉到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在课外和实际工作中。
(三)教学实施
1.布置课前任务
教师可根据ARCS模型设计任务,准备相关资源材料,再课前任务清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课前任务大多是观看相关视频,领受知识要点,但关键还是要找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分析解决。
2.组织课堂活动
教师需检查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果存在问题,教师个别或统一解答,或者对于一些共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协作等方式自行解决。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他们当堂实践,让他们把所学的展示出来,满足他们活学活用的需求。同时可以作过程性评价,还可以借助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建优质的网络资源。
3.巩固学习成果
课后设备技术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在线讨论交流、提问答疑、作品、练习测试等各种活动来深化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与课程的交互,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还可跟踪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如学习时间、学习偏好、学习路径和效果等。最后,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校外多进行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下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使之变为成果。
(四)教学评价
首先,过程性评价是高职公共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关键,并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通过学习活动、交互与评价指标,在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过程性评价可以是多元化的,即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评价的方式,如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评价多元化可促进师生的参与度,并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再者,过程性评价可以做到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身的学习情况并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最后,过程性评价最好结合个人学习档案的建立,也就是从总体上规划好评价的体系,如评价项目及其分值等,并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评和测定,并记录在案,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据可依。
四、结语
《会计学原理》是财经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启蒙性、指导性与纽带作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基础的坚实程度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接受能力。因此,《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不容忽视。一直以来,该课程教学沿袭“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教师以口授加板书和课件的手段,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课堂教学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下自有其生存之道。
1.1基础教育模式的继承,学生乐于接受
根据该课程的基础地位,《会计学原理》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讲授。我国高校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继而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长期以来,前期教育模式深入人心,很难变革。倘若在学生未经课堂模式变革的渐进过渡下突变传统教学模式,很可能引致学生的负面情绪、不适、厌学或者惧学,继而丧失对本专业甚至整个大学学习的信心。因此,对于基础性专业课程教学而言,不能被某一新型教学手段瞬间取代。
1.2教师言传身教,有利于师生交流
传统课堂的面对面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眼神抑或手势,都能起到暗示、启发学生的作用。在讲台上,教师可以就某一知识点的半讲半问,诱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从思考中品味,比如针对某一交易的会计分录,教师提示借方账户,学生回答贷方账户。教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思路讲解出来,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1.3结合课堂反馈,相应调整教学进度
《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概念为基本组件,原理是在会计概念基础上衍生的规律性的专业知识单元,将基本原理具体应用到会计实务中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因此,初学《会计学原理》不能从方法入学,而应该建立在概念与原理掌握的基础之上。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课堂接受知识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教师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便于因材施教。同时,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品味、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
2微课程引入《会计学原理》的切入点
2.1形式“微”、内容“精”、效果“妙”———盘活课堂气氛
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学生如何学好课程?这些都成为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话题。通常,该课程的标准课时为64节,包含的内容涉及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会计账户与科目、复试记账、账户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成本计算、账户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报表、会计规范与工作组织等。其课时长,内容多,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微课程”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而始终应该以传统的课堂为依托,做“嵌入式”的补充和调剂。因此,在时间上,《会计学原理》的“微课程”应该控制在一般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以内,即每次课程时间为10~15分钟比较合适,因为时间“微”,因而,在内容设计上要精准控制,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微课程的主体鲜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微课程还要形式多样、结构紧凑、主体鲜明,巧妙的构成某一章节的“主体单位资源包”,能用课堂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恰到好处的激发起来,做活课堂。
2.2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活学生思维
“微课程”是“知识脉冲”,通过一节短小的音频、视频呈现某个单一的学习主题,可以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学习,可以实时课堂或课外在线,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讲到借贷记账法时,可通过“会计科目扑克”设计相关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复试记账类型创设“一借一贷”、“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游戏情形,在“游戏”规则的驱动下,学生将思考、提问与娱乐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学习、强化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高、且事半功倍,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3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做活教学手段
教师从对微课程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过程中做出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几分钟内将某一问题讲解清楚无疑是一大挑战,这里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的评价标准,好的微课程应具备以下标准:①主题突出,简明合理;②内容科学,逻辑清楚;③结构完整、技术规范④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目标达成。因此,老师要掌握微课程的制作技术规范,深刻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形成不断拓展教学资源的意识,加强对知识讲解和总结的逻辑性程度。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形式,可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活化教学手段,采用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分组讨论、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补充课堂执行模式。
3《会计学原理》二元教学模式的落实要点
3.1二元模式是结合,不是替代
二元模式是指将《会计学原理》的传统课程与微课程的优势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尽管微课程有助于增强课堂讨论效果,然而老师使用时必须能够灵活适应新情况,因为微课程以短为特色,导致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微课程不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微课程是传统课堂的延生和补充,将传统课堂定位在“传道授业”,微课程则定位在“解惑”。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的交流及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学生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通常在《会计学原理》中,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一个重难点,可将此部分内容细分成几次微课,配合图文并茂的音视频,设置任务单和评价方案,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和反馈,任务时分数挂钩,学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控制学生的随意性,且节省了教师的批改作业工作量。教师在线跟踪学生的作业情况,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设计下次课堂教学。
3.2培养教师开放教学的技能
微课程所要求的开放式授课方式,显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习惯的:在摄像机前面如往常一样挥洒自如地讲课,或者按照提前编好的脚本在电脑屏蔽上边讲边录音,这些都要求授课教师具有相当的表演才能方可胜任。尽管单播式微课的制作并不需要很多准备,也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通常教师自己基本就能应付。然而,对于交互式微课来说,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视觉效果或动画可能需要准备时间长,或者需要额外的技术资源。这些都构成对广大教师的挑战,因而,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大教师培训,帮助转变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可在教师主体结构上设计“二元”模式,让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内容,而青年教师富有创新和挑战能力,承担微课程任务,并且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相互学习,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3搭建平台,形成微课程资源联盟
(一)在训练课件中确立被试的知识点
在师范生进行完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训练后,发现有较多不如意的地方。由于高校对师范生技能及考研率的双重重视,所以在进入高级技能训练(I),重点在五分钟的说课设计导入等方面加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组织管理,训练以视频评价中的关注度为主要参考对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本文用VBScript+UCINET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可视化化分析,运用整体网技术对师范生的合作训练网络进行深入探讨,在训练课件制作上引入变量采集训练内容学习数据,根据个人爱好展开学习,为师范生训练确立了新模式。为此,本文由参与度要素提出对微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实验室网站提供视频、文字、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的微课程。PhilipGuo、JohoKim和RobRubin研究了MOOC教学视频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提出了最实用的一条建议:视频短片更吸引人。在实验室转型服务知识模型ML-STKM中要求课件视频碎片化,一般时长不超过6分钟,否则参与度急剧下降。
2.对知识点展开视频、文字、回顾、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对知识点展开设计可尝试利用实验室现有环境如:规章制度宣传栏、仪器设备陈列室、学生作品展览介绍等采用非正式的场合录制视频、模拟一对一辅导的办公室谈话等方式,一方面没有必要花大价钱又可以具备音频、视频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改善微课程声音和画面的质量,确保蕴含个性化学习要素。
3.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视频、文字、模仿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利用绿屏或蓝屏录像抠像技术,辅以抠像人物+电子讲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话、评价及模拟学习或操作,提升交互性扩展个性化学习的途径。
4.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书写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可汗式的边画边讲教学(手写板)要比幻灯片或者代码截屏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在对一个知识点讲解中辅以动作或者连续的视线牵引,好让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5.对知识点跟踪记录,学习完设定的必要标记要素。对于授课类视频,设计中运用Timeline设置视频中断点提高视频学习的交互性,同时注意重点应放在提高首次观看的体验上;而对于辅导类视频,则应方便回放和快速浏览,例如在视频中插入大号字体的小标题,同时定义变量采集相关访问数据。
(二)资料收集实验室网站使用
VBscript+数据库的编程方法,对所有知识点按要求进行评价和调查选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编程自动处理成UCINET格式数据。
(三)知识学习角色编码
实验室网站的前台程序获得了“训练知识交往关注矩阵”:用数据库记录了该班学生的观摩视频、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动画、互评记录和知识测试情况。根据上述算法,例如如果两种选择要素2项,就在其相互对应的矩阵元素位置上取“1”,否则为“0”。将获得的数据导入到ucinet软件中对数据进行对称化处理,使用了“max”命令,进一步获得“关注矩阵”、“紧密关注矩阵”、“非关注矩阵”等,这些矩阵中记录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四)实例应用
在上述网站设计中,虚拟了训练者喜爱沉浸式学习,进行基于Ucinet评价的知识点个性化教学(沉浸式学习法)网站设计,以一个班26名同学的访问学习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沉浸式学习法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知识点设定的媒体要素有较高的要求,要产生“流连忘返”的效果不是网站的设计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是知识生产者对学习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高质量的知识点标记要素是个性化网站的生命力,这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学习效果是一致的。
二、转型服务研究的目标
本文对在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知识模型ML-STKM(MobileLearning-SupportTacitKnowledgeModel)进行应用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开发围绕个性化本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教学内容的微课程资源,制定微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课件制作规范、技术规范;该模型支持移动互联(或云计算)环境中个性化知识评估、知识存储和学习主体隐性知识的建构,利用教学型实验室的优势为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拓展到移动互联(或云计算)中的研究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资源。以微课程资源建设和推送为突破口指引教学型实验室的服务转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教学型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型实验室开发的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本科教学现实需要;针对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课程开发的不足,尝试用ML-STKM模型研究个性化教学案例、学习案例的形成机制;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开发的微课程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开发的原则是什么?微课程的结构化、有序化对本科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有什么影响?
(二)研究重点
1.知识模型ML-STKM下本科课程结构化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2.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微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课件设计规范、技术规范;
3.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的现有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职业培训等教学内容的微课化实施原则和步骤;
4.在现有教学型实验室技术支持下微课程推送的技术选择及效率研究;对新技术开发的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思路微课程(Microlecture)
1.微课与法律基础相结合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时,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并掌握80%左右的知识,剩下的20%左右的知识,每个学生所不理解的内容各不相同,那么这个时候,微课程的出现就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微课程,把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点,一一做成微课程,发给学生或者直接放在学校的公共课堂网站上,这样更方便大家来学习,在学习后,有也可以设计一些评价内容,测试一下学生是否对微课程感兴趣以及微课程的有效性。微课程关于法律基础中的应用需注意要在5至8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追求“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的境界,可最大限度地方便学习者利用零时间学习。
2.微课程在法律基础课中的有效利用
首先,微课程支持课堂教学。用于课堂教学时,要与传统法律基础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微课要重点解决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费时费力或无法展示的教学内容。其次,与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相关法律基础课的知识。最后,评价微课的有效性原则。
二、分析微课程在“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作用及展望
法律课引入微课程,不仅仅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提高,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微课程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对教师也一样适用。这样在以后的教师培训中,我们可以考虑微课来培训教师等等。
1.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提高作用。
1.1学生利用微课程在课上或者课下,能够为自己的法学课充电。
1.2微课程的介入也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的力量。
1.3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法学知识,并且更好的记住这些简短的零散小知识。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1微课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们的经验和方法,许多开发好的微课直接可以供一线教师学习,因为直接解决身边的小问题,老师们也十分关心,乐于去看去学。
2.2微课是一种研究方式,引导普通老师们开展适合自己的草根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
2.3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发现身边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
2.4做微课,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
3.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
3.1过去没有好的样本研修方式,在微课学习中,还要学到微研究、微策略、微讲座等一系列的好的校本研修方式。
3.2由于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发微策略、微课,一段时间后,全校、全县会积累许多好的微策略、微课,成为自己的培训特色和培训资源。
3.3用利这些资源
(一)微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原生活情境1.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都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持。由于这些资源来自民间,贴近市民的生活,符合居民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心理认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师资民间化。以往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主要集中于邀请请专家开展讲座等为主,这些教育设计者,距离市民生活相对较远,教学内容容易脱离市民学习的实际。鉴于此,引入具有淳朴性、平民性、大众性、通俗性等生活性的社区课程才能提高社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生活化的微课程资源,首先要充分挖掘社区中的“能工巧匠”,寻找民间的优秀师资。民间优秀师资,是一个地区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者。社区教育要利用和发挥他们的余热,借助信息化的传播工具,实现优质资源人人共享。(2)资源本土化。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社区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社区教育微课程内容的挖掘,要与传播地区特色历史文化的要求相契合。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充分利用区域的文化优势,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开发为社区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2.选择问题解决的情境。从服务社区居民学习的目的出发,微课程在内容上,应该充分考虑课程使用者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借助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提高微课程在内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1)追问真问题。问题导向的学习是成人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提高个体学习效率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组织上的策略。在社区教育的微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习内容浓缩为一个“小问题”,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有效击破。(2)推出小策略。最受欢迎的微课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微课程是高度浓度的教学组织片段。因此,高效直接的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微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人学习的基本要求。(3)还原真情境。问题和策略的整合,构成了真实的教育情境。在微课程的建设中,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理解、智慧、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这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简单或复杂的故事,与小现象、小策略整合,再加上“微课程”这种独特的呈现形式,社区居民的学习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微课程的组织制作:让表达简易化微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国内微课程研究的领航人李玉平,根据课程素材的来源,将微课程划分为:“小经验”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等几类,从不同类型的微课程组织,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干预和影响。根据社区教育实践中,市民的学习需求,“小经验”、“小现象”“小故事”的微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贴近市民生活的优势。但随着社区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微课程内容的组织也会随着有新的呈现方式。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1.“小经验”微课程的制作。(1)呈现方式层层递进。基于具体操作的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小经验”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介绍和分享。此类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遵循着“引入介绍总结(注意事项)”。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制作,要注意方法的表述要具体、新颖。(2)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在制作经验介绍类的微课程时,就是要以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语言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社区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广大市民的社会生活,以提高市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生活品位等。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不仅规定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2.“小现象”微课程的制作。在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本类微课程便是基于具体的小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小现象微课程,充分反映了社区教育贴近生活的特点。从社区生活着眼,根据情境学习的要求,小现象微课程的基本结构:情境引入过程与细节的深度剖析改进建议。小现象微课程制作中应该注意:选材要小而精,选择社区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更符合市民的学习需求。理想的做法是从一张照片、一件小事、一封信、一段对话等事件入手,做到以小见大。同时,对现象的分析要深入,看到现象背后的问题,通过继续追问等方式,引起学习者的深入思考,才能发挥微课程“小课程,大能量”的优势,提高课程的教育意义。3.“小故事”微课程的制作。将实践经历的故事,开发为微课程,即“小故事”微课程,根据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而有所区别。故事理想化、简单化,谈一次话或鼓励一次就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缺少过程,缺少对内涵的发掘。套话多,背景多,真正改革的过程反而少,重点不突出。
(三)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学习无处不在来自教育者和组织者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生活、视角独特、深受欢迎。随着微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其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中。1.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微课程,更加适合于现代人对快餐式学习的需求。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选择,也是微课程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此外,利用等车时间学习、公园散步时间学习等等,可以充分满足社区教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要求。2.建立微课程生态系统。微课程的有效使用,必然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在主题研究中对微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升华和完善。在相同的课程主题或类型下,开展微课程间的交流研讨,建立微课程的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
二、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
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推广与应用上,结合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还需要做好资金、人员、平台等各方面的保障。
(一)建立机制,形成微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统筹职能,协调微课程的研发部门、制作和平台构建等工作。为了适应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对微课程的新需求,推动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微课程的管理部门应明确新时期微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用制度和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微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紧密结合,为微课程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培训师资,提升微课程制作者的信息素养除了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微课程建设提供保证,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课程建设,还需要课程制作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美学概念。在微课程的视频制作中,简易的配置应该包括:数码摄像机(或网络摄像头)、媒体电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实现拍摄视频和格式转换,形成流媒体视频文件,更加复杂的配置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社区教育的人员队伍中,专业化信息技术人员比较匮乏,这对微课程的制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微课程开发能力,积极选派技术和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对接受事物快的年轻教师以及社区教育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升课程制作者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