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8:47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基础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化基础论文

第1篇

第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风俗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极力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有众多代表不同区域人民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各种传统文化。要善于发展此类文化,为发展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作好铺垫。当然,要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弘扬,不能尽信尽取,要有原则地选择,然后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创作出群众所喜爱的且来源于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要时刻关注群众文化动态,作品要像通俗明了般的话语让人一看就知,可以依托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活动,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其方式和内容要与节日的内涵相统一。春节喜气洋洋,舞龙舞狮、拜祭神佛、吃团年饭;元宵张灯结彩,猜灯谜、吃汤圆、闹元宵,清明节祈福辟邪,拜祭祖先、植树、踏青;端午节健体养生,赛龙舟、戴香包、吃粽子;中秋节团团圆圆,赏月、赏桂花、吃月饼。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就会降低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发展。因此,要让群众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扎根人民群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以多内涵、多形式、多功能的多元群众文化取代单一式、低层次、简略型的群众文化,紧贴时代、紧跟群众,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坏,目前,我国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资金短缺、设施薄弱、保障不全等是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因素。群众文化建设是基础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及时认清当前文化的发展形势,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大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以更好地促进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为人民群众打造一块属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创造环境,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设施,对人民群众免费开放。要根据人们对文化的鉴赏力和消费力进行分类,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水平都有差异,现在社会文化内涵日渐丰富,文化也朝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因此,要迎合这种发展方向,依托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另外,设施建成后,要使用规范,注意维保。可以雇请专人负责,维护基础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合理使用,优化配置,以促进群众文化事业更好地发展,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责任心强和文化素质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他们对转变群众落后思想观念,引导群众进行文化创作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对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使其成为骨干人才或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相关部门也要对文化队伍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对文化活动工作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让他们也参与到建设中来。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业余的文化团体,当中不乏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成员,他们会经常自发地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但这类组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活动,因此,相关部门要给予充分的辅导和重视,可以从中筛选出骨干人才进行培训,组织专业人才为业余团体的作品进行修改等等。此外,还要善于在群众之中发现各类文艺人才,使文化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样,将方方面面的人才统一起来,建立合格的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第四,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的渠道。由于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也不能钻进死胡同,一成不变,而是要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可参照“政府搭台、媒介推广、群众唱戏”的路子,像文化下乡等活动,政府要大力引导与支持,不能对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热情,认为群众活动不能出政绩等而不加以关注,而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活动的平台,让人们精神上也不贫困;加上媒介的推广,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展,人类交流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广,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平面媒体等的传递,实现群众文化活动时时处处的推广,从而实现影响、效果、受众面等的最大化,尽量做到“路人皆知”,让群众可以尽情地唱戏。还可通过广场及公园文化,广场和公园不止是给人们散散步的地方,文化部门可以仔细思考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场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比如在周末举行类似于“周末秀”的活动,逢年过节举办一些晚会、流行歌曲大赛、传统民歌大赛等,还可以模仿试下热到爆的梦想秀、相亲节目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有益身心的活动,真正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受,让广场及公园不再只是人们逛一逛、玩一玩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尽情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再有社区文化、青少年文化、老年文化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进而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新的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呈现出的新态势,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李晓军 单位:东莞市莞城区文化服务中心

第2篇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第3篇

1.1教师从社会学得角度讨论计算机文化的形成

计算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壮大起来的。现如今,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教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特别是计算机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才能深刻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密切相关但是却又被我们容易忽略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将指导和带领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的角度去了解社会的发展。我想这是这个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

1.2人在计算机文化中的作用

在很多人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时候,把关注点放到了那些冷冰冰的硬件上面,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网络、这些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不能揭开人在这些发明和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的话,则很难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因此,突出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在计算机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产生灵感,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这些关键人物的作用,将会使计算机更加贴近生活。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我认为最应该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这一点,其实与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紧密的围绕着这门课的核心思想展开,教师在讲解每一节课的同时,一定要以一种历史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的作用为落脚点,体现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些知识点看起来比较细、枯燥,究其原因则是并不能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或背后的人的故事。因此这门课的设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2.1回顾历史

以目前的现状往前推引出历史。很多情况下,如果仅仅讲解技术现状或是结论,则很难引导学生思考,你不能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就是这样。你要从最基本的实际需求出发,介绍计算机技术的来龙去脉。比如鼠标和键盘,这两种基本设备为什么到现在是这个样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改进输入输出设备的,这一条线索实际上就可以展开精彩的讲授。

2.2展望未来

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又导致了那些问题的出现。技术的改进,则必然会引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我认为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其实不仅仅是这门课,绝大多数课程一定要以问题入手,针对计算机基础,这种问题要有针对性,引导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但是大多数却几乎不去思考计算机为什么这个样,以及计算机的未来,而这正是老师所应承担的责任。

3讲授体会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最深的体会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我想只有深入到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了解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勇气,才是这门课程所要传达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这种经验和勇气才会带领我们了解和窥探计算机发展的未来,才会培养更多的对计算机发展有浓厚兴趣且理解深刻的学生,而这才是计算机文化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4结论

第4篇

对策与措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其他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它是卫生士官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我院教学现状,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1现状分析

1.1教学手段为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教研室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手段上,较早应用了国内先进的苏亚星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2教学条件在过去几年中学院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员的上机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1.3师资配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年龄梯次和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2存在问题

2.1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认识存在误区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院卫生士官学员,有的入学前在通信站或机关工作,经常接触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部分学员还会进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甚至有的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但大部分学员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我们对2007年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占多数,新学员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较前两年入学新生有显著提高,但中学计算机课程偏科普性,理论内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会上网和玩游戏就是会使用计算机了。

2.2学员学习观念与方法不正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新学员,他们尚未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为仅靠记忆法背概念、不用上机实践就能学会计算机;还有的学员学习观念不正确,认为上学就是拿文凭,上不上课无所谓,实验课也不上机练习。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2.3授课学时不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实验课只有60学时,如何在短短的60学时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讲解到位,是教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2.4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要有实验课来调动学员的兴趣,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员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或较高,8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促进作用很大或较大,但不到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很大或较大。这说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3对策

3.1优化教学内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学员的实际水平,精选学员感兴趣,工作、生活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例如,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有利于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3.2构建学习平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了对全体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共同要求。我们针对学员不同层次的基础而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新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及每个知识模块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的实验指导文件;二是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学员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开课前可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测试,考试合格即可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一批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安排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配合教学与考试方式,构建一个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该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为学员自学、学员与教员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台。

3.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案例为主,少讲多练,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渐积累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提升教学艺术,让学员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在以操作为教学目标的“Excel”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介绍抽象概念时,用图解法或比喻法帮助学员理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效果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将课堂讲授与机房实验分开。一般上完一次或数次理论课后才上一次实验课,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实验时,一个实验指导教师有时要同时指导一两个班,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虽已采用了多媒体电子教学方式,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从“教”转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全部在机房授课。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边讲授、边练习、边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佳考试方式就是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考试过程就是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无纸化考试,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绩评定除了百分制外,可以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避免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现象。

利用网络设施,补充教学资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

通过分级教学、新的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的试验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更明确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只有通过积极地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总结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欣如,曾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第6篇

禅宗传入日本后,在以幕府为首的武士支持下得到相当大的发展。日本的信徒认为禅宗的一些宗教特质符合武士的精神准则。而武士的精神准则与又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武士精神准则与禅宗思想的融合,产生出一种被称为“纯粹”的美学意境,因此,可以看出,日本的禅宗受本土传统思想影响,呈现出不同于中国的美学意境:与武士的精神准则相结合所产生出的“纯粹”之境;以“寂”为情感基础、注重无常的悲伤情绪,呈现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闲寂之美。这些审美意蕴均具有禅意,讲求韵味和余情,体现出自然中有妙谛、简易中含深趣的审美特色。总之,中国的包装设计整体上追求和谐的美学意境,而日本包装设计则更追求“纯粹”的美学意境。

二、图案的比较

中国包装上的传统图案一般较为具象且含有寓意。如,蟠桃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幸福,等等,人们利用包装图案表达各种各样的美好祝福。中日两国的传统图案中有许多共同的题材,但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图案多呈连绵回旋之势,喜用曲线,在纹样的组合上也多追求饱满、充实。这种形式结构更能表现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境。雷圭元先生曾谈道:“中国图案构成上哪些是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当我看到了出土文物中有不少彩陶纺轮,上面有着最原始的图案格局,很显著的一类是相反相成的太极图形或两个太极图形相交的形,这一类的构图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民间剪纸、民间挑花的图案格局中,真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中国图案自己的民族风格。”如,旋涡形图案造型使画面的内在结构保持平衡,使一切对立、复杂的形态在和谐、平衡中展现出内聚力和向心力,体现了和谐之美。日本传统纹样一开始受中国绘画的影响较大,到了近代,更多地借鉴了西洋画风的表现特征。其纹样中的线纤细、优美;色彩喜欢运用白、青、晕色等朦胧、清淡之色;构图多视点,这些形成了优美、装饰化的艺术表现特征。另外,日本的传统纹样有明显的几何化、秩序化的归纳痕迹,特别是家纹。从时间上看,家纹起源于平安时代,开始是家族的标志,被装饰在贵族的车、家具、服装上。进入武士社会之后,原来仅为贵族拥有的家纹在武士间迅速普及,且外形变得简单明了,以便在战场上更好地区分敌我。到江户时代,寻常百姓也可以印制自己的家纹,这一时期的家纹左右对称的样式和圆形边框的加入明显增多。很多家纹成为衣服布料、包装上的图案,从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家纹为日本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两者相比,中国的图案纹样自由、随意、灵动,日本的图案纹样则细腻、工整,有几何化的简约特色。

三、文字的比较

在包装设计中,文字一方面能传递商品信息,另一方面能进一步美化商品。文字的书写形式和排列组合能直接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其中,书法文字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体现商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提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可见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讲究和而不同,追求多样统一,强调书法应求异求变:优美的线条、丰富的笔锋、平衡的构图,在多样变化的笔画中考量着平衡,总体上产生自然随意、出神入化的和谐之美。中国的包装设计在字体设计中常结合书法,借鉴其风格和韵味,引进书法艺术的点画线条、结字、布白手段,通过对比、均衡、韵律等手段营造或气势奔放或笔墨飞溅或苍劲有力的形态,产生气韵生动的意境美。这样,既增强了包装字体设计的韵味,又使包装设计具有现代感。中国书法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日本包装设计常用“墨象派”“勘亭流”,以及由平假名、片假名演化而来的书法字体。文字的排列组合也有所突破,如,日本片假名与汉字排列、与英文排列等,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中日两国包装设计的文字设计各具特色,均能让人感受到本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四、色彩的比较

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要素。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又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与变化,是宣传商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中国人的色彩观从单色崇拜,或丹红无比或青碧异常,发展到五彩彰施:青、黄、赤、白、黑。这些颜色相互混合又能形成千万种色彩,形成了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五色体系。五色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五色构成了中国最基本的色彩组台。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色彩能够表现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使传统色彩具有了一定的固有属性特征。如,黄色代表着高贵、权威、财富、奢华;红色历来是喜庆的象征色,每逢婚礼、庆典、佳节等场合必会见到红色;等等。色彩已不仅仅是色彩,更包含了传统色彩文化的象征性、寓意性和吉祥观念。中国的色彩观整体上彰显出个体生命的活力与意义,大气醒目,表现出一种自然灵动的活泼生气,体现出生命本应具有的生生不息、活泼洒脱的特质。日本美学崇尚自然之美,它的美常表现出闲寂、沉静等状态,如草木枯荣、落花流水等,这是日本传统美的主要形态。正因为如此,复色在日本的包装上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那种雅致柔和的色感,日本包装的色彩设计往往拒绝华丽和繁缛,追求清、净、淡、雅的艺术境界。这两种色彩体系不分优劣,设计师只要将现代的美学元素与传统色彩文化和谐地糅合在一起,相信就能设计出优秀的,既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又融入传统文化内涵的包装。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2007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61.187.64.123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