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旧城改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8:27

序论:在您撰写旧城改造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旧城改造论文

第1篇

《新型城镇化规划》突出体现了“存量优先、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它的一条主线,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优化布局,从城市的布局来看,要通过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连接,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的引导,适当疏散转移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文化传承,就是要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2郑州市旧城区面临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底,郑州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人,而且,郑州市流动人口的密度约为9000人/km2,居全国流动人口密度前列。随着城市的扩张,城镇化人口的不断导入,郑州市区交通拥堵现象不断恶化,城市公用设施的老化现象不断涌现,城市污染日益加重,人民的日常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1交通拥堵成常态

郑州市的交通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主干道几乎是寸步难行,尤其是大型商场、火车站等公共设施周边,形成了“开车没有走路快”的怪异现象。据统计,郑州市的小汽车保有量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12年底,郑州市的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10万辆。这使得原本就不够用的道路资源日趋紧张,更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另外,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不合理,也直接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虽然大量行政办公用地已经疏解到内环地区以外,但内环地区内尤其是火车站地区还存在着大量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另外,大量的教育科研用地也集中在内环地区。这些用地不仅占地大,交通出行量也非常巨大,加上市场必备的货运交通,更是使这些地区成为整个城区交通系统的多个症结点。交通拥堵这一表象的背后是整个城市功能结构布局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2.2城市公用设施老化

由于历史原因,郑州市旧城区的很多公用设施已进入老化时期,尤其是地下的各种管网,经常出现爆裂等现象,加上市政公用设施各部门规划施工没有统一的调度安排,导致郑州市的道路经常处于开挖状态,不仅影响了城市整体面貌、市民的日常出行生活,也给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资金浪费和经济损失。

2.3城市污染严重

郑州市与我国大部分城市一样,近几年,灰霾天气的发生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据郑州市环保局监测站提供的报告显示,郑州市灰霾天气的产生主要是由燃煤、机动车尾、扬尘气等三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燃煤对PM2.5的“贡献率”为41%。

2.4旧城改造困难

郑州市内环地区人口密度高,商业经济繁荣,旧城改造的成本高,难度也大。从建筑质量看,在旧城区范围内,建筑质量较差(三类以下包括三类)的建筑覆盖总用地范围约60%以上。从改善建筑质量的方面看,旧城改造的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郑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旧城改造的政策,有力的推进了旧城改造的步伐,但也遭遇到许多问题:首先,旧城改造缺乏多样性的手段,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推到重建的方式来完成改造,这不仅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也破坏了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原有的社会网络;其次,旧城改造往往以谋取利益为主要目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容积率较改造前大幅度提高,而与之相配套的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缺被压缩到最小;再次,郑州市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对于有历史保护价值以及有文化景观效应的一些构筑物没有充分重视其作用,也统一采取推到重建的方式,对城市文化的营造产生负面作用;最后,郑州市旧城区目前的改造往往集中在有利可图的黄金地段,而一些急需更新但区位差、开发效益差的地段却无人问津,随着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日益升温,旧城改造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那些急需更新的地区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政府推动旧城改造将越发困难。郑州市旧城区开发建设所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下中国许多特大城市所急需解决的城市发展问题。

3《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的解决方略

《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2014)正是在深入学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文件的基础上,对郑州市内环地区进行的旧城改造规划设计。这次的旧城改造规划,摈弃了中国传统旧城改造的一些模式,包括大拆大建型的全盘改造模式、小打小闹型的局部更新模式,而是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理念。传统的旧城改造更注重旧城区物质空间,主要以项目开发作为旧城改造导向。《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则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提出更为丰富的改造内涵,尤其注重对存量资源的整合优化利用,以转型为发展思路,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使旧城改造成为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市复兴行为。《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是郑州都市区的核心区,规划总用地规模约为12km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0.9km2。旧城改造的四大核心内容包括:功能复合、经济复兴、环境重构、文化沿承。功能复合是要提倡城市功能综合使用,提高市中心的生命力和趣味性,使市中心在白天和晚上都能吸引居民、商业人士、店主和游客。同时可减少交通需求,促进社区安全,带来环境效益。经济复兴是指旧城改造过程中经济计划的重要内容是要妥善利用投资来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并考虑土地的重新开发或二次开发,为现有产业提供扩展或转移的可能,并为新的产业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环境重构是要确立合理的土地使用强度和人口密度,完善相关的生活及市政配套设施,对现有路网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采用平面、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文化沿承是指既要维护旧城历史性,又要考虑现代城市生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注重发掘城市内涵和价值,充分释放历史和文化的价值潜能,激发旧城的社会活力。围绕这些核心内容,《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对郑州市内环地区的城市改造,提出了四个城市设计策略:

3.1空间策略

倡导旧城中心区空间的紧凑发展,整合城市要素,用立体化、复合化的设计手段解决旧城中心区空间密集的问题,创造优美整体的城市形态,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也使旧城中心区的效率得以提高。郑州市内环地区的空间结构规划为:一核两心;一横三纵;双环三片。一核是指二七广场商业中心,两心是指商城文化集聚中心和西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一横是指沿中原东路、正兴路、东西大街形成的城市东西向发展轴。三纵是指京广路交通发展轴、德化街商业休闲轴、紫荆山路文化展示轴。双环指的是内部交通输配环和外部交通疏解环。三片指的是商贸商业集聚片、城市综合服务片和传统文化体验片。

3.2功能策略

提倡旧城中心区功能的综合化、多样化,防止大量兴建办公楼和重复建设大型商业设施后引起旧城中心区功能的单一化。除了零售商业,也要促进其他大众服务业的发展,对旧城中心区的教育文化功能、居住功能也应足够重视。郑州市内环地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为:郑州城区集中展现商城历史文化与商业现代文明的商贸文化核心区。根据这个定位要求,形成三大功能板块:一、郑州商贸中心区作为内环地区的主导功能板块,涵盖商业休闲、商务办公、商贸物流等职能;二、商城文化展示区作为特,涵盖文化展示、休闲体验、都市旅游等职能;三、生态宜居内城区作为内环地区的基本功能,涵盖生活居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职能。在三大功能板块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空间控制和管理的要求,规划将郑州内环地区分别以自身功能特色划分为三个功能片区。

3.3交通策略

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建设,以站点开发为主导,组合不同城市功能。利用旧城中心区发达的支路网络,促进旧城中心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郑州市内环地区规划将通过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建立步行网络系统、增加公共空间的范围、采取TOD的开发模式以及控制小汽车的供应总量等方式,来解决目前郑州市内环地区交通不畅的问题。

3.4保护策略

旧城中心区的风貌保护与功能利用并重,使历史建筑和街区具有应变的能力,继续发挥对城市的影响。意向特色使旧城中心区区别于城市其他地域,在凸显特色中提高旧城中心区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郑州市将着力挖掘郑州文化资源,提取华夏文化、二七文化、商贸文化等特色,结合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华夏文明根文化展示区,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区。另外,将依托郑州市文化特色,策划郑州内城八景,重拾历史遗珠,融入当代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展现古今交融的文化新风采。《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在旧城改造规划中体现了四大创新要点:1.理念:以“有机更新”为指导的中心城区开发建设规划秉承“有机更新”理念,运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色、连续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对空间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进行更新改造与延续,保留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延续城市文脉,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2.交通:“九大方略”指导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组织形式针对内环地区公共交通严重不足、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停车设施相对不足等问题。本次规划提出方略有:完善交通网络、提高支路密度、建立输配环网、公共交通引导、建立步行网络、加大公共空间、TOD紧凑开发、停车短缺政策、提高换乘能力。3.文化:以体验展示为主的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挖掘郑州文化资源,提取华夏文化、二七文化、商贸文化等特色,结合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华夏文明根文化展示区,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区。4.景观: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生态景观布局针对内环地区城市绿地相对不足,历史文化尚未展现,公共空间缺乏特色等问题。规划依托现有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规划城市公园、景观廊道等开敞空间,提高绿化用地比例,并将公园、广场、绿化廊道相结合,形成层次化、网络化的生态景观格局。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旧城改造;问题;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城镇新区建设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是旧城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旧城区比较普遍地存在基础设施水平低,土地利用率低,布局零乱,环境恶化,城镇功能衰落等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保证城镇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城镇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城镇设施水平,强化旧城区的城镇功能,必须对城镇旧城区进行有计划的改造。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余年间,许多城市都进行了多轮城市规划和开发改造,城市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城市环境质量和地方特色遭受破坏日趋严重的事实也急待面对和解决。

1 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由于旧城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通过对一些黄金地段的改造所获取的利润来解决部分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也有一些地块由于改造开发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旧城改造则一再推迟。

1.2 重视局部改造,忽视全局的统筹协调

在旧城改造中,往往都非常重视局部每一个单体旧城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改造质量和改造水平等各个环节,力争使每个项目成为旧城改造项目的精品和亮点工程,但是对旧城改造全局统筹性和协调性普遍没有引起重视。

1.3 重视城市景观,忽视城市特色和个性

城市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生命。但旧城改造过程中为了追求现代化城市景观,出现了大量相似的建筑,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状,甚至对外地建筑照搬照抄,而没有根据自身城市的特色和形态进行改造和建设,造成新建单体建筑虽然很好,但风格风貌与城市特色形态格格不入,建筑风格风貌没有整体协调性,极大地减弱了城市特色和城市个性,造成了旧城改造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1.4 重视土地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针对旧城区人口密度大,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在旧城改造时,常采用提高建筑密度和增加建筑高度的方法。城市建筑的高密度化和高层化虽然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状况,但同时引起了城市地区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中,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的减少,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1.5 重视改造开发,忽视旧城修复和保护

旧城改造是集开发、修复、保护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但旧城改造大都采取大规模拆迁改造的方法,对旧城区的建筑物,除古建筑外,基本上都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方针。

2 旧城改造的发展对策分析

2.1 协调旧城与新区发展进程关系

旧城和新区均为一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的。新区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新区将减轻旧城改建的压力。旧城和新区开发建设进程把握,应将城市新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相应的旧城改建速度可以放慢。从旧城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提倡“以保护为主,改善和改造相结合”的建设方针。

2.2 调整旧城改造方针政策

“双自”方针和以实物安置为主的拆迁政策在旧城改建的历史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但是如今旧城改建全面开展之际,这些政策的继续推行无疑会给今后城市建设留下巨大的隐患,从旧城传统历史风貌保护和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而言,这些政策的继续实施是不适宜的。规划建议今后的旧城改建应采取改善与改造相结合的途径,逐渐加大政府投入并采用以货币安置为主的拆迁政策,通过调整旧城改造政策,使旧城改建达到降低密度、改善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 坚持旧城改造规划原则

规划设计的质量是影响城市改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改造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与规划设计本身的质量有关。规划建议旧城改建应坚持保护性改善和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对古城范围内应主要采取改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为主导,以疏导完善路网系统,改善环境景观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调整功能布局,降低城市密度,旧城之外部分可以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采取改造的方法。即“改善中心、改造边缘”的原则。

2.4 强化“城市运营”理念,多方筹措旧城改造资金

城市运营是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来调控城市发展要求与发展条件之间矛盾的一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通过营造城市的最佳投资环境和最适宜的居住条件,创造城市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吸引要素聚集、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城市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力。旧城改造的项目因拆迁量较大,尤其是有保护性要求的地块,高昂的前期投入往往令许多开发商望而却步,给旧城改造的招商引资工作造成较大的难度。政府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开发经验,如在旧城区内先投资建设公共绿地和重要的公共设施,等周边的土地升值之后再进行土地拍卖,获得的资金再用补偿先前的建设投入。不宜采用先拍卖土地再投资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因为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土地价格较低,基础设施投入运行以后,周边的土地虽然升值,但土地的使用权已不在政府手中。政府应加强“城市运营”的理念,多方筹措资金完成旧城区更新改造的任务,保证城市的和谐、均衡发展;而不应以缺乏资金为由而对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放任自流。

2.5 加强房屋拆迁宏观调控,完善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拆迁问题的解决同样也离不开政府。关键问题是政府应该明确自己在拆迁过程中的角色,政府角色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如果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其结果往往是政府施政行为的无效或低效。随着政府管理环境的变化,政府职能也应相应的发生变化。

发改、规划、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对旧城改建和旧村改造工作的研究,制订地区旧城改建和旧村改造的近中远期计划,并定期下达年度拆迁计划,凡未列入年度拆迁计划的,不得实施动迁改建。对于具体改建项目,不得随意调整拆迁范围。确需调整的,必须报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计划和方案应明确拆迁范围、拆迁对象、拆迁实施步骤、补偿安置方案、安置房建设方案和临时安置周转房房源情况、各项拆补偿费、补助费预算,以及拆迁期限、具体时间安排等。对于尚未制定详细拆迁计划的申请单位,一律不予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不得实施动迁改建。

过去的拆迁政策对集体土地平屋拆迁采取“一翻三”减宅基地调换的补偿安置方式,而新拆迁政策对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体现造价原则。因此应积极引导被拆迁人转变思想,用造价原则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协调好征地与拆迁二者之间的矛盾,即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拆迁安置政策的严肃性。

3 结语

旧城改造历来是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是涉及到政府、社会、经济和公众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旧城区存在的各种城市问题,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旧城改造是以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城市整体功能为主要目的,在城市老化地区有计划地实施再开发、修复和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力,邹毅.旧城改造困境.城市画刊.2006

第3篇

关键词:县城;配网;变电所;线路

目前,各地县级城镇电网正在进行改造,其中10kV配电网改造是其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通过梁山县城10kV配网改造的实践,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供同行们参考。

110kV配网线路

1.1变电所(电源点)的布置

变电所(电源点)的布置直接关系到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由于历史原因,梁山县城由110kV南关变、35kV北关变、110kV西郊变供电,基本满足供电要求。但存在以下问题:110kV西郊变在梁山西北郊,距负荷中心较远,有远水不解近渴之感:35kV北关变电所损耗较大,容量较小,当110kV南关变停电时容量不能满足要求;110kV南关变距负荷中心近、容量大,全县城近65%的负荷由该所供电。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现在对此不好改造,建议县级城区电源点规划时根据负荷及地理情况,建两座(有条件建三座)以上110kV变电所,满足其中一所停电,其余所照样能带正常负荷的要求,构成较理想的电源点,为10kV配电网络的构筑打下坚实的基础。1.210kV配网线路结构

随着客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原来辐射状单电源的结构已不适应客户的要求,可以采用双电源并行,客户双电源进线加备自投的方式,但其投资高,客户备自投改造量也大,不适应当前一般县级城镇的应用。另一种方式是两条从不同变电所(电源点)出线的配电线路在终端用联络开关联络,中间用分段开关分段(电缆线路用环网柜)。正常时联络开关断开,分段开关合上;故障时,自动切除故障段,非故障段从另一变电所供电。分段开关数量可根据线路长短,配变多少来配置,分段开关越多,故障时停电用户越少,运行越灵活,但切除故障时间越长,造价越高。这种方式投资少、见效快,广泛适用于县级城镇。我们共20条线路,每两条从不同变电所出线的线路组成一对,共组成10对手拉手线路,每对采用三开关四分段为整个县城供电。

1.3线路相序

在手拉手双电源配电网,联络、分段开关动作,切除故障,恢复送电过程中,供电电源改变,故线路相序一定要对应。线路相序宜以一个主变变电所为电源,背向变电所,从左到右(或从上至下)为A、B、C相,直至另一变电所。现在变电所多用中置柜、电缆出线,实现换相十分方便,若有架空一变电所,则应以该所为电源侧,背向变电所设置相序。我们以带全县城近65%负荷的110kV南关变电所为基准设置线路相序。

1.4线路走廊

线路走廊应与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协商确定,一般宜在人行道树的位置(人行道上,距路沿石0.5m)沿城市道路架设,如果条件受限也可在绿化带位置架设。我们主干线路选在南北道路西侧人行道树位置,分支线路选在东西道路北侧人行道树位置。这样比较美观大方,不与通讯线路干扰。在满足技术条件的要求下,杆塔位置要离开路口,不宜正对房门口,以便顺利施工。

线路建设中双回同杆架设节省走廊,也比较经济,而且故障时切除故障段所停的客户数量较少,故在负荷较密集的路段宜采用双回同杆架设线路,以道路为分界线,路左侧用左侧线路供电,路右侧用右侧线路供电。在负荷较小的道路段宜架设单回线路。我们在负荷密集的水泊中路、水路南路架设了双回同杆线路,其余沿道路架设了单回线路。

1.5导线选择

采用电力电缆有利于美化环境,提高供电可靠性,但价格高,不便检修,可在最繁华路段采用;架空线路,便于施工和检修。绝缘架空线有普通型和轻型,普通型绝缘层较厚,允许与树木频繁接触,轻型绝缘层较薄,允许与树木不频繁接触,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绝缘线雷击后易断线,风荷较大,弧垂较大,档距要求较小,适用市区选用,郊区可选裸钢芯铝绞线。

导线截面宜用10~20年(中长期)预测负荷,一般城区走廊受限,改造新建难度大,主干线路建设后寿命较长,故障时还要转移负荷,故导线线径宜选大一点,现在看来一般应不小于150mm2,以防重复投资。我们主干选用240、185mm2两种,分支选用120、70mm2两种。

1.6杆塔及基础

受力杆如转角、T接、耐张杆,由于在大区拉线受限,宜用钢管塔,直线杆宜根据荷载选用相应弯距的砼杆。选用砼杆时根据线路重要性及经济条件可采用普通砼杆和预应力砼杆。我们同杆架设低压线和通讯线路,采用18m普通砼杆。

钢管塔基础一般有两种,即深埋式和浅埋式。一般设计采用浅埋式,开挖面积较大,在位置受限的城区不便施工。我们选用深埋式灌注桩基础。直径1.5m左右。施工时采用人工开挖,实践证明既经济实用,又不需其它配套设备,无噪音,无污染。深埋灌注桩铁塔基础和人工开挖的施工工艺在城区应广泛推广。

1.7金具、绝缘子选择

绝缘架空线用的新型金具较多,如耐张线夹的型式就有楔式、螺栓式,材料有铝合金、铸钢,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但应注意校验握力。节能型金具虽一次性投资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合算的,应优选选用。在选用金具时注意选用配套绝缘罩。复合绝缘子,重量轻,防污闪,施工方便,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应优先选用。因绝缘线雷击后易断线,故在架空绝缘线路中应优先选用防雷绝缘子。

2自动化设备

配网自动化设备功能强大,技术含量高,投资也高,适用于大中城市。馈线自动化相对来说能满足一般县级城镇需要,经济实用,易于升级,宜在一般县级城镇推广使用。馈线自动化大体分两种类型,现分别介绍如下:

2.1电压-时间型

典型的电压-时间型,由变电所断路器和线路上的分段器构成,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变电所跳闸,线路失电,各分段器跳闸,断路器重合后各分段器顺序延时重合,合闸到故障段时,断路器又跳闸,故障段两端的分段器被闭锁,再重合时,正常段恢复送电。故障段以后的正常段由联络开关闭合后从另一变电所供电。

该方案优点是:逻辑简单,判断准确,免维护(可达15年免维护期),有可靠的运行经验(30余年),不需蓄电池。缺点是:故障隔离时间长,因为变电所断路器要进行2次重合,故障点前的分段器要进行2次分合闸,而每台分段器在合闸时都有7s的合闸时间,一般在1min左右,如果分段开关较多,可能达2min。若故障是相间金属短路时,故障点后的开关要用低电压逆向闭锁是不可靠的,将使另一端正常段也会有1min以上的停电。我们采用该方案。

电压-时间型在近年来又有一种变型,即电压-电流-时间型,该方案分段开关可直接断开故障电流,在逻辑判断中使用故障电流值,使故障隔离时间缩短一半。但该方案定值较难整定,判断错误时会引起误动作。

2.2电流型:

该方案发生故障时变电所的断路器跳闸,同时各分段开关将电流参数传送至子(主)所,子(主)所根据各分段开关传来的电流参数,算出故障段的位置,发出指令,将故障段两端的开关闭锁在分闸位置,恢复非故障段的供电。

本方案的特点是:需要通讯通道(光缆)、子(主)所。有些厂家介绍该方案不如电压-时间型造价高,通信中断时自动转换为电压-时间方式运行。

第4篇

规划项目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对主城区200多个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共登录了191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渝中区数量最多共96处,江北区23处,南岸区15处,沙坪坝区21处,九龙坡区4处,大渡口区2处,巴南区10处,北部新区4处,渝北区1处,北碚区15处。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统计,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三普文物点152处①。按文物类别统计,包括古建筑4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2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其他1处。上述191处文物,列入抗战遗址名录的35处,革命遗址2处,优秀近现代建筑11处。除单体文物外,危旧房改造片区还涉及到18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市级历史文化街区3个,即磁器口传统街区、湖广会馆-东水门传统街区、金刚碑老街传统风貌街区,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中列入的历史文化风貌区3个,即上清寺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七星岗历史文化保护片区、解放东路历史文化片区。

2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情况

2.1规划思路和原则

(1)主要思路重庆市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规划是配合大型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而编制的文物保护规划,其规划内容、规划范围以及规划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要符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考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主城区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渝中半岛作为重庆母城,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淀了厚重的城市历史文脉,承载了巴渝儿女共同的城市历史记忆,大量的历史建筑就是其物质载体和历史明证。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使多数老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威胁,对老建筑进行调查、甄别,实施抢救性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在长期的实践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在随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更新,越来越强调文化遗产本体与历史环境并重,文化遗产本体和文物所处自然、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整治是文物保护规划的第一要义。只有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谈如何发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和展示。本次规划秉承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以广泛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文物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充分考虑、统筹安排,力求规划的高指导性和强可操作性。(2)规划原则本规划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地方相关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和国际(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原地保护优先,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结合科研,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规划原则。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必须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对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文物,要尽量调动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保护。文物是人类的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每一代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们保护好,并传承给我们的后代子孙,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平衡。保护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其真实性,又要保护其完整性。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衡量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程度的标尺。文化遗产保护是要保护真实的文化遗产,而保护的目的是要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既依附于其真实性,亦体现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内涵既包括有形范围上的完整,即文化遗产本体组成部分和结构的完整,也包括其所处环境风貌的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采取统筹规划、分类保护、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式,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着眼于长远利益,达到双赢的局面。

2.2规划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将一直伴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们只是人类活动产物的千万分之一,因而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性、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保护好文物,并将它们以最好的状态传给子孙后代。因此,保护必须是首位的,要以长远利益为重,考虑代际平衡。同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这一属性要求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多年的实践证明,保护和利用是文物工作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利用的保护将会出现僵死的局面,而不谈保护的利用必将是竭泽而渔。文化遗产的利用重在合理,首先是利用目的的合理性,要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其次是利用方式的合理性,应该要能充分体现文化遗产的公共性,使更多人享受到保护成果;最后是利用程度的合理性,任何形式的利用以不威胁文物安全为限。(2)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它着眼于长远利益、综合效益。它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有形和无形为一体的宝贵资源,如果保护得好、利用恰当,它可以成为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宣传城市、打造城市添加厚重的筹码,无形之中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建设是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所“本”就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因此,不能一味要求文化遗产保护向城市建设妥协,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建设的绊脚石,只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将能够达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双赢。(3)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民生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旧城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民生问题关系十分密切。多数旧城区的建筑破败,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宜居程度较低。旧城区的历史建筑,尤其是未定级的文物建筑,居住者通常都是城市较低收入人群。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要保护遗产本体,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和整治周边环境风貌,改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4)文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风貌的关系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认识文化遗产依存的历史环境是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文物的真实性,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遗产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与遗产本体一样,遗产所处历史环境同样是不可再生的,且更脆弱易损。因此,文化遗产历史环境的保护与遗产本体的保护同等重要。依托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其周边环境风貌(历史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治,使之与遗产本体之间能够协调统一。

2.3规划主要技术手段

(1)危改片区内的拉网式实地调查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危旧房改造规划》(2008年)中2008年至2010年全部危旧房改造片区分布图(地形图),我们组成若干工作小组,对所有危旧房改造片区范围进行拉网式全覆盖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对每一处发现登录的文物点都按照设计好的调查表格内容,进行GPS定位、摄影照相、文字记录、现状测绘,并将它们逐一标注在片区分布图上。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周围原著居民进行走访,获得文物历史沿革、变迁以及有关历史背景资料。(2)实地调查基础上的文物综合评估规划中,在对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拉网式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所涉及到的文物进行整体的价值分析后,我们建立了针对每处文物点的综合评估体系。(3)依据综合评估评级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包括原地保护、就地迁建、异地迁建和留取资料等四种文物保护措施,并坚持原地保护优先原则。对于单体建筑而言,综合评估评级为“”的多采取留取资料,“”以上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则结合所在片区用地性质采取原地保护,或就地迁建、异地迁建,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均采取原地保护的措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文物,尤其是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列入《总规》中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般均采取原地保护措施,结合片区功能定位整体保护。(4)利用卫星地图进一步明确文物现状在第二阶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中,我们将每个危旧房改造片区红线和片区内的文物点分布情况,全部准确标注在最近更新的卫星地图上。这样一来,危改片区及文物点的位置、文物周边环境等信息均一目了然,对危旧房片区拆迁、文物保护都是一种很好的指引。

2.4主要保护措施及实施情况

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涉及的191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原地保护、就地迁建、异地迁建和留取资料的文物点数量分别为114处、18处、12处、47处,分别占总量的59.69%、9.42%、6.28%、24.61%。原地保护是指不改变文物点原有的周边环境、风貌、基础和位置,待条件成熟时经现状勘察后针对具体病害施行加固、维修等保护手段。实施原地保护要求尽力保留文物原状和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维护并改善文物周边环境风貌,保证文物遗存本体及其载体环境的安全。在对本体实施保护时,须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按照原形制、原结构进行保护,新技术的使用须采取谨慎的态度,体现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由于本规划坚持原地保护优先原则,尤其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不得就地迁建或异地迁建,评级较高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以原地保护为主,如川康平民银行、望龙门客运缆车遗址、人和门城墙遗址、重庆海关总署旧址、汪全泰号、白象街151号历史建筑、海关办公楼旧址、大溪沟电厂苏联专家楼、文昌宫、周家湾别墅、文星阁、重庆特钢厂仓库等。上述文物点后来大多陆续进行加固、维修,并被公布为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规划中建议原地整体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文物,基本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就地迁建是指在不改变原状、不破坏原有文物周边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就近整体移位迁建保护。本规划对就地迁建文物的规划选址提出建议,即结合危改片区的社区功能考虑,尽量选择片区规划绿地,不占建筑容积率。在工作中应按照“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原形制”四方面要求,做好解体前的测绘和修复设计工作,解体和迁建过程中要做好相关记录。本规划对陈诚公馆、徐远举公馆、交通银行旧址群等建议实施就地迁建,即便作出此建议,我们仍强调优先考虑原地保护。异地迁建是针对原地原址无法保护或已无原生文物环境风貌,但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地面文物,进行异地搬迁集中保护,并提取相关资料。异地迁建较典型的案例包括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里的几栋建筑,多是原李子坝片区和牛滴路环沿线危改片区内的抗战文物集中迁建至此,集中展示重庆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风貌。除上述比较成功贯彻执行规划措施的案例外,还有一部分未得到执行的。例如有的片区部分文物点原定保护方式为原地保护或就地(异地)迁建,但在拆迁过程中予以拆除。

3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对过去若干年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思潮的出现,各级政府对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危旧房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情况的回顾和实施情况的初步追踪,我们对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原址保护优先原则

文物保护优先、原址保护优先原则是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这也是文物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的内在要求。不可移动文物不同于可移动文物,除本体外,所依存的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文物历史内涵的重要构成。搬迁复建将流失掉宝贵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关于重要的历史时空信息,搬去的只是文物的“壳”,也必将失去文物的“魂”。

3.2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强化文物保护前置审批

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长期存在,但并非不可调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应该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将文物保护列入规划和建设审批前置条件。从技术上可以通过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文物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信息共享来实现,这样一来规划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对涉及文物用地的土地性质、权属等作出统一、明确、合理的认定,在规划阶段实现城市建设对文物本体及其保护范围的避让。

3.3通过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但单靠政府无法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这需要通过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遗产保护。例如(1)通过减免税收的政策来鼓励历史建筑、街区的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对历史建筑、环境进行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维护;(2)通过优先开发城市中其他地块的权利来吸引开发商投资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项目;(3)通过优先古镇、历史街区内及其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权,吸引开发商投资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等。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中,有的地段和片区的文物保护通过引进社会力量投资,达到保护与利用共赢。

4结语

第5篇

一、城市旧村改造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老城区改造、农村旧村改造与城市旧村改造的区别

城市老城区改造亦称为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是指改造区域占地原本就属于城市国有土地,涉及改造区域的建筑物都是或绝大多数属于拥有产权证书的个人或单位享有,改造拆迁由政府统一协调处理,对涉及建筑物予以评估补偿,按计划实行回迁或另行安置,改造区域按政府统一规划重新建设布置的一种旧城改造方式,即新城区取代老城区进行改造建设的一种方式。农村旧村改造是指改造区域占地原本就属于农村集体土地,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对村民集体居住房屋、配套设施等按预定规划进行改造新建以提升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一种方式。农村旧村改造涉及的方面要比城市旧城改造小的多。而城市旧村改造与城市旧城改造、农村旧村改造均存在重大差异,相比之下要复杂的多。

(二)城市旧村改造的基本概念

本人认为,城市旧村改造首先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其一是涉及改造区域已经属于城区或者将来在短时期内必然成为城区,属于城市的规划区域;其二是涉及改造的区域虽然属于城市规划区,但是土地性质尚未发生变化,国家尚未征用变更为国有土地,仍然归属于该区域村民集体所有,国家没有基于所有权支配该区域土地的权利。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的上述两个条件,本人认为,现阶段城市旧村改造合法概念可以论述为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根据城市规划依法定程序实现所辖区域改造的行为。

二、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开发建设的原动力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的上述特点,城市旧村改造始终突现着土地规划与土地权属的不一致带来的一系列矛盾。面临众多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目前基本不能实现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的征用,故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不能统一实现城市旧村改造。随着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城市旧村改造满足本集体需要的同时,旧村改造土地所有者及房地产投资商也敢于冒风险投入大批资金持续进行旧村开发并将建成房屋非法销售而获取利益,即而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故本人认为利益驱动是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开发建设的一要害原动力。

三、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

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即指违反政府城市规划方案和设计所进行的非法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设楼盘被俗称为野楼盘。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离城市整体规划,乱开发建设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权与城市土地建设规划的矛盾,城市旧村改造与城市建设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不一致的情况,在城市建设规划滞后的城市,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城市旧村改造区域背离城市整体规划,乱开发建设,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建设思路和城市形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患,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二)无规则建设影响大型项目规划

城市旧村改造区域无规则的开发建设,使得政府对该城市旧村区域土地利用失控,政府拟建的重大项目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规划区内土地规划被打乱,可能影响政府涉及大型项目的招商,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可持续性发展,假如对非法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进行拆除则必然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

(三)拆除违规改造楼盘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因前述原因将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楼盘拆除,在造成巨大社会财富浪费的同时必然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原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的原始住户如何进行补偿?违法购买该城市旧村改造区域房屋的人员是否进行补偿及由谁给予补偿?失去住房的大量人员将如何安置?……到时处理起来将会非常棘手。

四、政府对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采取措施及效果

(一)户籍改革和社区化推进

将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农村农民户口改为城市居民户口,以便从户籍上与城市居民实现同一,以加强人员治理;将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强化行政治理;以此两个方面来加强对涉及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的治理力度,设定其改造的范围仅限于在规定的范围内满足本集体成员的需求,防止其违规大规模旧村改造。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难以凑效,鉴于城市房地产所蕴藏的巨大市场诱惑力,基于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不属于国家所有,该区域土地所有者和投资商违规开发的高亢热忱是难以阻止的。

(二)联合执法检查、查封非法售楼处

面对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政府通常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联合执法检查、查封非法售楼处的方式来遏制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但这种方式往往是检查的时候非常配合,检查完后照常开发建设,查封的售楼处在检查人员走后又堂而皇之的开门营业,而更有甚者,检查人员还经常碰到大批村民的围攻,导致执法检查、查封不了了之,无果而终。

(三)杀一儆百,强行拆除建成或在建楼盘

对于顶风而上的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政府组织大批执法人员对涉及的某一违规建成或在建改造楼盘采取强行拆除措施,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遏制违规城市旧村改造。但是,时间一长,被拆除的楼盘又建了起来,而且又有新的楼盘不断的开工建设,而政府执法人员强制拆房也是冒着随时有可能与村民发生暴力冲突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实践中大量开拆已建楼盘的情况尚不多见。

(四)舆论宣传,扼住购买群体

鉴于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楼盘在集体内部往往采用分配制度,主要靠对外销售给其他购买群体获利,政府部门在购买群体中进行舆论宣传,扼住购买群体,以打击违规进行城市旧村改造。但是在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野楼盘的低价销售吸引下,仍然有络绎不绝的野楼盘购买者,舆论宣传实是难以凑效。

五、解决城市旧村改造问题所应考虑的基本原则

本人认为,解决城市旧村改造问题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一)预先处理原则

政府虽不能在短时间内拿出巨款或找到资金统一征用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统一实现城市旧村区域的改造,但可以做到预先规划,可以将预先规划好的文件发放给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可以预先指导其如何进行旧村改造,以控制全局,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拆除而造成的建设资源浪费。

(二)避免损失原则

尽最大可能的避免社会财富的不必要浪费,对于已建成或在建楼盘,假如确实不违反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没有必要拆除的,予以保留,确实不拆除不行的予以拆除,尽量避免处罚性的行为的发生,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三)市场机制原则

一律的遏制未必是一种好的方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考虑用市场经济杠杆来适时调节,对于城市旧村改造在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用市场经济杠杆逐步引导,使其走向正规,对于发展房地产市场经济亦是一次大的机遇与挑战。

(四)保持稳定原则

政府对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楼盘的处理结果牵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处理不妥可能影响到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拆除行为,以保持稳定为原则,逐步将问题处理完毕。

六、城市旧村改造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

城市旧村改造应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满足本集体成员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对该方面的城市旧村改造,国家法律并没有禁止性规定,为满足本集体成员需要而在依据政府规划实施的城市旧村改造是政府支持的项目,应当依法公开定性为合法,而不应该避而不谈。其二是在满足了本集体成员的需要之外进行的改造,目前此类改造在未经法定的征用程序前,一般均认定为违规非法改造,而问题通常就出在这里。

政府部门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旧村改造问题上的处理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正常的房地产开发是严格按照《土地治理法》、《房地产治理法》等法律规定,按照正规程序履行集体土地征用开发建设审批程序,交有开发资质的企业实施开发,对正常的房地产市场予以法律保障;对于城市旧村土地所有者及不具有资质的投资者所未按法律规定程序开发建设的外销野楼盘暂时不予以法律确认,不办理土地手续和房产登记手续,故此也不能办理相关抵押贷款手续和法定的过户交易手续。

基于前述分析,本人认为,解决我国现存的城市旧村改造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在不违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用立法的方式,以法律途径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在立法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一)程序变通

根据我国《土地治理法》的规定,进行建设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涉及集体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征用手续,在涉及数量众多的城市旧村实际改造过程中,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及投资者无力先行做到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等款项,故政府也无力先行支付征用土地的费用,而在建成后的楼盘如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后继的资金可以补交;也可以先实行房地分离的方式,由将来的房产所有人另行向政府支付土地使用费;故基于该事实情况,相关法律规定程序可以在该非凡法中作出适当的变通,以便于实际执行。

(二)规划前置

在城市旧村改造过程中,避免经济损失和财富浪费的前提是进行预先规划,将规划前置。所有的改造项目均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进行细致规划,将规划进行充分的公告并下发给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

(三)登记制度

所有的城市旧村改造项目必须先行登记备案,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便于规划部门了解情况和进行指导,控制城市旧村改造的范围,从而也避免了非法乱建等违规情况的发生。

(四)引导先行

规定凡非具有法定资质开发企业开发的城市旧村改造的主体必须是该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由其作为建设单位报送政府指定规划设计院按规定进行设计,经规划批准后交由具有合法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施工,从而先行引导城市旧村改造的进行。

(五)时限制度

第6篇

近年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受客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整体效益下滑,使得许多医院的发展步履维艰。然而,正是在这种境况下,谁能够更冷静地思考,更切实地抓好基础管理,更有效地把医疗费用降下来,谁就占据了新一轮竞争的先机。因此,关于医院内部物流系统改造的思考和探索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

物流是一门科学。物流科学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学科之一,它揭示了物流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是管理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是应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成果,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可以更好地实现物流的时间和空间效益。现代物流要求既要降低成本,又要充分满足受供者的需求。

物流的概念自80年代初从日本引入我国以来,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集约化生产的企业、连锁经营的零售业和各类形式的储运业等。而物流在医院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实践则是近些年的事,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共识。为此,根据物流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综合医疗行业的特征,力求探索医院内部在原有的物流基础上进行流程再造,以最少的资金成本保障医院的物资供应,是作者思考的目的所在。

医院物流研究的产品主体是药品、医用耗材、办公用品等大宗物资,其资金用量约占医院年收入的40%~50%,是医院最主要的成本支出,其重要性对于任何医院而言均是不言而喻的。医院物流不能照搬其它行业物流的经验,例如,一般行业物流把配送作为其最后环节,而医院物流需要对配送后的物资进行有效监控,部分物资使用后还需回收。医院物流的实现方式可有多种选择,不一定拘泥于一种模式,可在现有条件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如果医院的信息网络运行较健全的话,实行网络申领,按需配送,有效监控,合理储备的物流方式是可行的。

医院物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库存管理和最佳批量模型。传统思想认为仓库里的物资越多,表明单位兴旺发达,现在则认为零库存是最佳的库存管理。当然,合理的储存是医院进行持续性医疗活动所必需的。这里需说明一下库存与储存的区别,库存单指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资,而储存则是指包括库存在内的各个环节所有物资的总和。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在满足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库存进行有效的控制,力求尽可能地降低库存水平。

医院使用的物资种类繁多,每个品种的价格不同,需求量也不等。为了使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能够得到最佳的利用,应对物资进行ABC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别的物资决定不同的库存、采购方式和配送方式。ABC分类是按物资占总资金的比例和占总品种的数量的比例这两个指标进行分类的,下面以医用耗材的ABC分类举例:

具体地说,A类物资为高值耗材,品种约占医院使用总品种的5%~15%,而使用资金占资金总额的50%~60%,C类物资为低值耗材,品种约占医院使用总品种的60%~70%,而使用资金占资金总额的20%以下,B类物资介于两者之间。

对物资进行分类后,根据医院的经营策略和实际使用情况确定不同的库存和采购方式。A类物资:为零库存物资。由于这类物资价格昂贵,时间要求不高且是不可计划的,一般采用定时招标即时采购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物资往往是国家法律法规特别关注的物品,应对进货渠道、质量、有效证件等严格把关。C类物资:为计划库存的物资。由于这类物资单价不高,数量较大,是医院持续开展医疗活动的保证,不可断货且是可计划的,一般采用集中招标采购下的定时、定量供货方式。B类物资:介于上述两类物资之间,可视情况而定。医院每次订货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库存水平和总成本。经济批量模型就是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保管仓储成本,确定最佳的订货数量。在年需求量是已知和连续的,订货到货间隔时间是固定的且不发生缺货的条件下,下列数学模型成立:Q=2D·I/J其中:Q=最佳经济批量,D=年需求量,I=每次进货成本,J=单位货物仓储成本。例如:医院年需采购胶片10000张,每资订货成本是100元,胶片的单位仓储成本是4元,则最佳经济批量Q=≈700(张)每年的订货次数,N=10000/700≈14(次)每次订货的时间间隔为:T=365/14≈26(d)

经过2~3次的配送到订货点,经过一定的到货时间(t)间隔后,恢复原有存的库存水平而完成一个周期[1]。

配送是物流最具代表意义的节点运动。从环节上看包括了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送达时间要求等,同时还融合了存储、分栋、配货等活动。事实上医院的供应室、病区药房等均可看成是配送中心。

配送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定时、定量、即时、看板供货等等,这与病区的需求量及需求方式有关,从医院的现状看以下几种方式比较合适。(1)定时配送方式:以周配和日配形式为佳,在病区的病人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一般C类物资的需求量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数量,这种配送方式要求配送中心通过一定的形式(如网络)掌握各病区的住院病人数。(2)看板供货方式:一般为B类物资,要求配送中心按照各病区根据自己的工作特征和节奏提出的需求,适时配送物资到现场的方式,是需求与供应同步运转的一种行为方式。(3)即时配送方式:一般为A类物资,根据病区对于一些特定物资提出时间要求、供货数量、品种规格后,到货及时进行配送的形式。配送的基本环节有备货、理货、独立配送与共同配造三个。一是备货。为了使配送持续运作必需存一定量的货源保证,储备是按照一定时期内配送活动要求和根据货源的到货周期有计划地确定的,一般以2~3个配送周期为妥,而安全储备则以库存形式,采用先进先出的方式轮转。二是理货。理货是配送的重要内容,也是配送区别于送货的重要标志。作业人员拉着集货箱在排列整齐的储货架间按配货单所列的品种、规格、数量将某个病区所需要的物资装入集货箱内,然后集中码放。三是独立配送与共同配送模式。独立配送模式是由一个配送主体独立完成一类物资(如医用耗材)的配送活动,其组织体系相对较专业和简单,而共同配送模式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以几个配送中心经整合后共同进行配送的形式,也可建立共同的储备区,分别理货,共同配送,就目前而言,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医院一般采用独立配送的形式,与一般配送概念有区别的是,一般配送出去的物资与储备物资不发生关联,而医院内各病区尚未用完的物资仍应视作储备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一个合理的时间间隔内,正确地反馈各病区的物资储备是必需的。(4)回收:由于医院是一个特殊行业,许多物资使用完后不能随意丢弃,需回收后经专业处理,目前多数医院设专人回收交由专业公司处理,也有承包给专业公司上各病区回收并处理的,事实上,应回收的物资常是容易人为流失的物资,医院完全可利用回收的环节对这类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物流管理带来了标志性的进步。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已成为任何单位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医院一定要树立人才是支柱,信息是生命的经营理念。物流信息反映的是资源、仓储、配送等物流活动各个环节的内容、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目前市场上开发并应用于医院的有《库存管理系统》、《供应室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等,在空间上是互相独立的,尚未整合成整体的物流管理系统。但若将进入医院所有的物资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管理,由于受专业知识和人才的限制,目前实施的难度较大。而对现有体系进行流程改造,先按物资分类进行物流管理,在分系统运行成熟的情况下,再整合成一个系统进行管理是比较切实可行的。目前,物流人才不足和物流人员的知识不到位是制约医院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工作的实践性非常强,物流人员要求有财务知识,熟悉医院的业务和供应链管理,能提供整体规划方案并懂得现代物流理念和一般贸易规程,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并能处理数据信息及精通电子商务。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医院的物流人员要有敬业精神,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内涵。

物流管理涉及医院内部的多个部门,由于单位里的很多东西已形成固定模式,要进行流程再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各部门达成共识,尽可能地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经过充分协调共同把这件事情做好。

第7篇

临汾市古县旧县镇位于古县的中南部,镇区供水工程已经运行三十多年,设施老化,压力不足,漏水跑水现象经常发生,特别是旧县镇区多年来不断发展,部分住在地形较高的岭上居民,用水极不方便,吃水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实施供水改造工程。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原有水源4处,1号水源为镇南边旧县河道左岸1眼水源井,2号~4号水源为南边皂角沟上游0.8km的3处泉水,镇正南边高地建有1座容积80m3调蓄水池,以及引输水管和供水管网。根据镇区建设规划,结合工程实际,本次确定的改造内容为:1)1号水源改造:更换1号水源的水井抽水设备及压力管0.502km,将水提到旧县镇供水站调蓄水池;2)新建旧县镇供水站:位于镇南边偏东高地,修建300m3调蓄水池、加药消毒室40m2及其辅助设施,以及在2号水源的引水管设分水后,安埋0.134km引水管,供到新建调蓄池;3)改造3号水源工程:从镇府正南1.2km处旧县河尸.岸2号泉水引水,需修建引水口和引水

2乡镇概况

古县全县设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人口9万人,总面积1206km2,耕地面积61.69万亩。全县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杂粮、核桃等,全县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有部分矿业、焦化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旧县镇全镇辖13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庄,总人口2537户10511人,总面积124km2,耕地面积39865亩,具备农业经济综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位于旧县镇附近区域,依据古县2013年经济计划统计资料,旧县镇区及驻地单位总人口数为7020人。区内耕地面积1.42万亩,当地农民以种植大田粮食作物为主,部分村庄有冶炼、制造副业。当地农业总产值每年5114万元。人均年收入7103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3自然条件

3.1自然地理及地貌旧县镇附近区域面积小,地形变化大。地面高程在788m~884m之间,自然坡降为1.79‰。工程区位于吕梁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整个区域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属涧河南支流域。地表为新生界松散沉积物覆盖层。区内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境内有涧河、蔺河、蔡子河、刘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蔺河为沁河支流,其余为汾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水资源存储量较少。

3.2水文气象工程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境内年平均气温11.8℃。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4.9℃。境内测得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为-23.4℃。古县总热量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达2278.8h,日照率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终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83d。降水东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mm,降水季节间分布极不均衡,60%集中在7月~9月三个月内。

4现有供水工程概况

旧县镇位于古县的中南部,镇区供水工程已经运行三十多年,设施老化,压力不足,漏水跑水现象经常发生,特别是镇区不断发展,部分住在地形较高的岭上居民,多年来用水极不方便,吃水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施供水改造工程。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现有水源4处,镇南边旧县河河道左岸1眼水源井、镇南0.8km处泉水1眼以及镇政府南1.2km处泉水2眼(管道损坏不用),容积80m3调蓄水池1座,以及引输水管和供水管网。

5工程建设必要性

项目区因受水文、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区内水资源充足,主要是供水设施老化,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的不便及后患。目前,该地区的可供水能力不能达到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要求,同时管网老化严重,蓄水池地形偏低,部分居民经常有水龙头而放不出水,有时能在后半夜接水,用水极不方便,也存在贮水时间过长,饮用后得病。因此,水资源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地政府已经把改善供水紧张的局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当作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解决饮用水的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5.1水源条件充足旧县村南地下水埋藏深度适中,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根据已有成井的情况,出水量在20m3/h,且有泉水3眼,出水量分别为8m3/h,5m3/h,5m3/h。如加以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其水量完全能保证该区的用水需求。

5.2政府积极推动当前,各级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抓。水源区与受益区均处于古县旧县镇境内,大大地减少了跨地域引水的矛盾,且旧县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极大的推动了此项工程的发展。

5.3群众大力支持解决当地饮水问题的工程是当地群众盼望已久的工程,群众有极高的热情,纷纷表示要大力支持该工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保证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5.4施工条件便利工程区比邻大运高速公路、309国道贯穿全镇,区内乡镇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水、电、通讯均可在沿途解决,施工所用材可从本县或临汾采购,施工条件便利。

6效益分析

本供水改造工程实施后,项目区群众避免了因集中供水老化供水不足以及饮用不合格水引起的各种疾病,减少了购水和医疗费用的开销,增强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6.1经济效益分析1)效益计算。a.节省医疗费,每人每年按80元计算,共节省支出56.16万元。b.减少了买水的开支,每人每年按120元计,项目区共节省水费支出84.24万元。c.总效益。由以上两项得总效益为140.4万元。2)项目投资。该项目总投资为584.07万元,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进行经济分析时的投资调整为408.85万元,建设期为1年,固定资产形成率为70%。3)费用计算。根据《方法与参数》及有关《规范》,供水费用一般由年折旧费、年管网基金、水源及水资源费、燃动费、药剂费、工资福利、维护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共9项构成;根据国家规定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综合折旧费率为3.84%;按规范规定供水项目取2.4%大修理基金费率;根据有关规定,管网基金提成率为管网总投资的7%,考虑到该工程的具体情况,不计此项;按照有关规定及具体运行情况,取水资源费及水费为0.1元/m3;电价为0.49元/度,该工程年用电量为6万度。该工程不进行净化处理,故药剂费该项取为零;按有关规定及本工程的实际需要,拟定总编5人。拟定人均年工资及办公费1万元;工程维护费主要指固定资产的备件、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经常性的维护修理费,维护费率取固定资产总价值的1%;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是指为本工程生产运行所发生的费用,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参照已成工程,费率取为生产要素成本的3%;经计算总费用为39.9万元。4)计费水量。年供水量为12.4万m3,年计费水量为12m3。5)经济指标。经济指标计算的基准点定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效益费用均按年末发生,工程经济使用期为20年,投资期为1年,经济计算期为22年,社会折现率为12%。计算结果为:效益费用比1.65,内部回收率28.7%,经济净现值504.78万元,投资回收年限为6年。

6.2运营水价计算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