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8:18

序论:在您撰写计算机控制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计算机控制论文

第1篇

作为锅炉控制装置,其主要任务是保证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采用微计算机控制,能对锅炉进行过程的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多项功能。

锅炉微机控制系统,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由锅炉本体、一次仪表、微机、手自动切换操作、执行机构及阀、滑差电机等部分组成,一次仪表将锅炉的温度、压力、流量、氧量、转速等量转换成电压、电流等送入微机,手自动切换操作部分,手动时由操作人员手动控制,用操作器控制滑差电机及阀等,自动时对微机发出控制信号经执行部分进行自动操作。微机对整个锅炉的运行进行监测、报警、控制以保证锅炉正常、可靠地运行,除此以外为保证锅炉运行的安全,在进行微机系统设计时,对锅炉水位、锅炉汽包压力等重要参数应设置常规仪表及报警装置,以保证水位和汽包压力有双重甚至三重报警装置,这是必不可少的,以免锅炉发生重大事故。

控制系统:

锅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调节对象,它不仅调节量多,而且各种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锅炉内部的能量转换机理比较复杂,所以要对锅炉建立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为此,把锅炉系统作了简化处理,化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调节系统。当然在某些系统中还可以细分出其它系统如一次风量控制回路,但是其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

炉膛负压为主调量的特殊燃烧自动调节系统

锅炉燃烧过程有三个任务:给煤控制,给风控制,炉膛负压控制。保持煤气与空气比例使空气过剩系数在1.08左右、燃烧过程的经济性、维持炉膛负压,所以锅炉燃烧过程的自动调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3×6.5t/h锅炉来说燃烧放散高炉煤气,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放散的高炉煤气,故可按锅炉的最大出力运行,对蒸汽压力不做严格要求;燃烧的经济性也不做较高的要求。这样锅炉燃烧过程的自动调节简化为炉膛负压为主参数的定煤气流量调节。

炉膛负压Pf的大小受引风量、鼓风量与煤气量(压力)三者的影响。炉膛负压太小,炉膛向外喷火和外泄漏高炉煤气,危及设备与运行人员的安全。负压太大,炉膛漏风量增加,排烟损失增加,引风机电耗增加。根据多年的人工手动调节摸索,6.5t/h锅炉的Pf=100Pa来进行设计。调节方法是初始状态先由人工调节空气与煤气比例,达到理想的燃烧状态,在引风机全开时达到炉膛负压100Pa,投入自动后,只调节煤气蝶阀,使压力波动下的高炉煤气流量趋于初始状态的煤气流量,来保持燃烧中高炉煤气与空气比例达到最佳状态。

锅炉水位调节单元

汽包水位是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水位过高,会破坏汽水分离装置的正常工作,严重时会导致蒸汽带水增多,增加在管壁上的结垢和影响蒸汽质量。水位过低,则会破坏水循环,引起水冷壁管的破裂,严重时会造成干锅,损坏汽包。所以其值过高过低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它的被调量是汽包水位,而调节量则是给水流量,通过对给水流量的调节,使汽包内部的物料达到动态平衡,变化在允许范围之内,由于锅炉汽包水位对蒸气流量和给水流量变化的响应呈积极特性。但是在负荷(蒸气流量)急剧增加时,表现却为"逆响应特性",即所谓的"虚假水位",造成这一原因是由于负荷增加时,导致汽包压力下降,使汽包内水的沸点温度下降,水的沸腾突然加剧,形成大量汽泡,而使水位抬高。汽包水位控制系统,实质上是维持锅炉进出水量平衡的系统。它是以水位作为水量平衡与否的控制指标,通过调整进水量的多少来达到进出平衡,将汽包水位维持在汽水分离界面最大的汽包中位线附近,以提高锅炉的蒸发效率,保证生产安全。由于锅炉水位系统是一个设有自平衡能力的被控对象,运行中存在虚假水位现象,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情况采用水位单冲量、水位蒸汽量双重量和水位、蒸汽量、给水量三冲量的控制系统。

除氧器压力和水位调节:除氧器部分均采用单冲量控制方案,单回路的PID调节。

监控管理系统:

以上控制系统一般由PLC或其它硬件系统完成控制,而在上位计算机中要完成以下功能:

实时准确检测锅炉的运行参数:为全面掌握整个系统的运行工况,监控系统将实时监测并采集锅炉有关的工艺参数、电气参数、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等。系统具有丰富的图形库,通过组态可将锅炉的设备图形连同相关的运行参数显示在画面上;除此之外,还能将参数以列表或分组等形式显示出来。

综合分析及时发出控制指令:监控系统根据监测到的锅炉运行数据,按照设定好的控制策略,发出控制指令,调节锅炉系统设备的运行,从而保证锅炉高效、可靠运行。

诊断故障与报警管理:主控中心可以显示、管理、传送锅炉运行的各种报警信号,从而使锅炉的安全防爆、安全运行等级大大的提高。同时,对报警的档案管理可使业主对于锅炉运行的各种问题、弱点等了如指掌。为保证锅炉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监控系统将根据所监测的参数进行故障诊断,一旦发生故障,监控系统将及时在操作员屏幕上显示报警点。报警相关的显示功能使用户定义的显示画面与每个点联系起来,这样,当报警发生时,操作员可立即访问该报警点的详细信息和按照所推荐采取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第2篇

(一)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更加深入,应用规模也发生了变化,使得一般回路控制系统的特点在网络化过程中产生了质的改变,机械制造业企业也在逐步使用网络化的控制系统,网络技术的现场应用改变了这一局面,它能够让仪器之间实现通讯。此种技术变革与控制系统原有的网络结构结合起来,实现了从最底层的任务控制到高层任务结构和调度的优化,各类仪器是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最小单元,他们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了网络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正是由这些数字化的仪器单元加上智能化和可自治性的现场设备单元构成,实现了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现场总线系统就可以通过各个具体单元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后通过网络进行所有任务的协调和组织,最后实现预定的控制任务。

(二)扁平化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厂家的产品交互性差,这是由于不同厂家计算机控制系统本身的网络结构和数据结构是封装起来的,接口的协议和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总线系统的不稳定。控制系统会根据功能单元和实际网络分布将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通过计算机这个媒介进行交互和通讯,层次直接是不允许直接通讯的,受到计算机设备的限制。机械企业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其通讯能力和规模不断扩大,分布式控制系统中难以实现的网络连接可以在一个贯穿的环境中实现,现场总线技术中网络能力的实现带来了现场智能设备和仪器的网络化,这种网络化也让计算机控制系统底层功能相互连接起来,现场网络技术扩展性比以前强大很多,容纳更多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归属不同的回路控制系统。总的来说,计算机控制系统总体分为企业内部网络和现场级网络,企业内部网络的功能主要是整体控制和调度,具有基本决策,系统任务调度,管理数据和处理相关数据,以及管理网关系统。每个子系统的整体调整和优化都交给企业内部网络来整体管理,这方面管理者进行总体规划和及时调整工作。而现场级网络的任务就是负责具体设备单元和仪表单元的工作。两个网络共同形成计算机控制系统,机械制造流水线中,所有管理和调度都交给内部网络,领导可以随时查验和调整作业进度,而纠错、显示、记录,现场控制的监视以及故障诊断和处理等工作由下一层级负责,使得整个控制系统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两层网络各自处理自己的事情,不会因为任务太多出现混乱甚至系统失控。

二、基于计算机的机械控制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基于计算机的机械控制系统数据处理过程可以用流程图来描述,流程图就是描述信息传播过程的,可以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计算机网络时代,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让企业同时进行总体调度优化,管理和现场具体问题的控制管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设备单元的工作和人的管理活动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够让企业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于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于控制系统数据处理单元的工作方法和结构,面对不同的数据结构可以选用不同的处理办法,优化软件和硬件的配置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不同的数据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够高效率的处理数据,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计算机的耗损,第一,计算机可以采用单道处理,多道处理器和交互式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二,采用脱离方式或者联机方式处理数据。第三,可以采用分布式算法或者集中式,并行思想的理念处理数据。第四,计算机也可以选择分批次,实时,分阶段的方式处理数据,这也需要对于数据进行合理的划分,防止不合理数据的产生。数据处理是基于计算机的机械控制系统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对于来源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做出与之相符合的具体操作方式,具备简单的智能化和学习能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数据处理,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发展要求计算机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到有益的信息,物联网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信息,计算机也要及时的处理,并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供给使用者更好的建议。近年来,机械行业一直在进行各个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模具的设计制作,高标准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还有各个零部件的组装,一个个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开始运营,计算机每天都在完成海量的控制信息发送,接收和计算。计算机控制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大多是生产环节产生的图像和信号信息,整个处理过程十分复杂,图像和信号都要经过计算机系统翻译成可以被自身识别的机器码,然后再经过计算机相关算法的加工,最后把处理结果传达给终端控制系统发出不同指令让机械设备完成,这种自动化的控制过程给大规模机械制造提供了基础,人们正日益享受到这种技术带来的利益,汽车,自行车,电视,冰箱等机械化产品越来越便宜,这都是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才能够完成相关作业。基于计算机的机械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的过程主要分为八个方面,首先是数据的采集,通过计算机系统直接或者间接的获取到数据,然后将自然数据或者认为输入的数据进行转化,使得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识别,这些转化后的机器语言会进行再一次编码和分组,按照控制系统本身的要求分为不同的部分,传输到不同模块和组织,子功能模块会根据接收的信息按照预设的算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客户所期望的信息。最后会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存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而客户只需要查询计算机控制系统就知道产品的序列号,批号,各个零部件的标准等等有价值的信息,减少了数据整理时间,厂家可以专心于产品设计。

三、基于计算机的机械控制系统实际应用分析

基于计算机的机械控制系统在机械行业有着广泛应用,例如工业数据采集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分级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这些应用不同程度地改变工业生产的面貌。过去我国钢铁制造业许多工艺都需要人的参与,而且钢铁的产量一直无法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的了钢铁等工业生产的模式,自动化调节代替了人的经验,许多危险的生产方式改由机械来自动执行,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安全,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业绩。对于机械行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安全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这也是机械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但是许多中小型企业缺少资金引进安全控制系统,仍有一部分工人时刻受到生命威胁。基于计算机的机械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可以大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社会矛盾,对于企业可以增加生产效率和利润。因此,要合理的评价计算机控制系统,企业在具体需求时要选用安全有效的控制系统产品,而评价系统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系统本身采用的架构,设计的控制算法和各种设计功能是否达标,企业在选取产品时,要进行合理的尝试,可以试运行一段时间,期间要求厂商技术人员跟随记录生产情况,检验各个模块是否达到生产要求。一般而言机械控制系统各个回路对于实时性都有一定要求,而机械生产至关重要的就是系统的可靠性,包括系统自身的使用率,无故障时间,系统总体故障率还有相关性能方面的参数,这样都是重要的选用标准,同时机械控制系统要能够随时进行扩展,现场网络系统能够随时接入一些设备单元和仪器单元。

四、结束语

第3篇

(1)会计电算化的自动化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制约机制被打破了。(2)过于集中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让手工记账下的内部监控作用和账簿体系完全不起作用。(3)会计电算化软件中有“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在为财务核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财务系统和相关信息变得更不安全、可靠。(4)网络信息化给人们的各项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各类不法分子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财务系统也为此受到了影响。

2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2.1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如今,很多企业都建立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自主研发相关的会计软件,或向其他公司购买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这些软件一般都得到了工商部门的认可,但是这些软件还是良莠不齐的,存在很大的风险,不能完全的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安全性。

2.2适应互联网时展趋势

网络是一个开放兼容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除了在非正常情况下出现链接中断以外,一般来讲所有的信息都能够被人们查找到,所以信息系统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变得很不安全,容易受到非法访问、病毒、黑客的入侵。这种攻击无论是来自系统内部还是外部,都会给被入侵方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这一机制的管理和建设非常必要。

2.3强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现代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并设计相应的方案,制定抽查的范围。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在现在信息量巨大的新形势下,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利用电算化的会计系统能够弥补单纯采取人工核算的风险和影响,让审核工作更严谨。

3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

企业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电子计算机能够更快更准确的进行数据处理,会计的核算、审核变得更加便捷,核算的结果也更加的准确、可靠了,避免了因为人为疏忽而导致的误差或损失。不过,又由于变化的潮流过快而致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很快的适应这一变化,为了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了能够提供完整的企业经营决策信息,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和电算化相结合,就要不断的进行调整,以完善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3.1整章建制,实行电算化环境下的制度控制

企业要制定出手工会计信息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以充分适应需要。具体来说制度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管理制度和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两方面,制定的时候要将责任、权利和义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人员身上,加强对于会计人员岗位职责的同时实行效益工资制,既要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也要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会计主管派驻制将保证会计主管能独立地行使管理权力,将权利和利益更有利于相关的部门进行有效监管,降低人为因素的干预,保证电算化会计内部制度的有序开展。

3.2业务程序标准化,严把会计核算控制质量关

在进行数据录入的时候要对原始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规定或不准确的数据,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将有问题的业务汇报给上级部门,严格执行复核制度,确保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处理的准确性。经过审核后的数据要由相关的部门或负责人盖章、签字,再由相应的人员进行归档备份。

3.3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重视技术控制

一方面,强化业务发生控制即程序检查。通过电子计算机相关的会计程序来进行财务核算,更便于审核人员进行数据检查和控制,提高业务执行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数据输入、输出控制。做到对凭证的审核、自制、输入、传递、保管各环节全面控制。相关的数据只有经过部门的审核授权以后,才能够进行输入,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合,凡输入的凭证均应经过复核。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数据,系统会提示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检合和修改。为了确保会计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反复的核对。一旦发现有疏漏或重复的数据,要及时的进行重新审核录入。最后,在进行数据通讯、处理控制的时候,要注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需要应用多种技术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处理,以降低在数据传输时的失误或外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财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3.4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首先要减少人为的影响和破坏,避免没有得到授权的人员接触财务系统。没有权限的人员不能使用财务专用电脑,为了保证安全性,财务电脑要有使用权限设置,并设定登陆密码。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数据保密的方法如供销码核对、特征识别、存取权限等。还可以通过硬件加密、软件狗或芯片加密的方式来提高会计系统的安全性,加强保密处理。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如断电、病毒等突发状况,要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因为这些意外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例如:可以在其他硬盘或计算上对数据做一个备份,也可以由相关的操作人员定期进行自主备份,但是这一过程要严格的进行把控,不允许非权限的人员进行数据的接触、转移、拷贝。

3.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需要不断的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要在进行系统运行前开展人员的培训,除了一些技术层面的操作培训以外,还要进一步的让会计从业人员学会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包括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得到更准确的会计信息等。

4结束语

第4篇

现阶段的电算化会计,仅需将原始凭证一次录入,其它步骤均可由计算机迅速处理完成。为此,电算化会计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调动了会计从业者的大脑活跃性,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去重视完成会计的另一基本职能,即会计控制职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实践,随之产生了许多即先进科学,又高效实用的软件项目,让电算化会计功能更加完善,处理完成更多手工会计无法进行的工作,如各种辅助核算,还有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而这些核算工作,是会计控制职能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算化环境下加强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所谓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指得是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处理,以及信息的输出,使其输入、处理和输出遵循会计职业准则和规范,以及遵守相关的会计职业法律法规,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全面性,使其确切的反应企业经济状况,保障通过会计信息做出的判断、选择、决策的正确性,即为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在运行这一控制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控制方法、控制策略以及控制程序,必须具备防护和自动补充功能,指的是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都需要有针对性的事先控制进行监察,若任何处理环节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要有相应的弥补措施,给予补偿纠正。传统的手工会计与现代的电算化会计,对会计信息的控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结构控制形式是手工会计主要运用的方式,结构控制方法包括设置相互束缚和约束的会计岗位,利用对会计业务的多重反映,亦或互相审核的关系进行控制。譬如,将具体账目分开记录,分开记录总账目、明细账目和日记账,让三者相互管制、相互制约、相互验证;经过对账和内部审计开展账证核查、账账核查保障记账的准确性;为制止出现乱用、损坏、篡改、蓄意伪造凭证的现象,利用多联套写凭证的方式,或者是预先编码方式等进行预防工作。而现代的电算化会计,其会计组织、账务处理、载体和工具完全的更新换代,彻底的变革,会计控制由原始的人工控制转变成了人和计算机结合控制的方式,让会计控制复杂且严谨,但操作简单快捷,提高了会计控制功能效率及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指的是,计算机本身会做出的一般控制之外,还有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会计信息输入控制指的是对数据的收集,以及对系统输入的控制,数据的收集及输入需要有人参与,而且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数据的处理和输出结果,所以对电算化会计的输入控制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系统和网络安全的控制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未经允许的人员私自使用系统资源,降低因外界因素造成的计算机故障的几率,主要控制手段有,第一,制定内部操作规范,制止非电算化会计工作者动用财务专用电脑;第二,设置使用权限,防止非允许的操作;第三,设置使用密码,符合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第四,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隔离开来;第五,加强机房工作环境保护力度。网络安全主要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和身份识别等方面,针对网络安全的数据保密方面可采取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方面可采用访问控制技术,身份识别方面可采用认证技术等。另外,网络传输介质,以及网络接入口的安全也同样应该得到重视,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即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保密。以上技术的实施,可基本确保会计信息在内部和外部网络传送的安全性。

(三)会计档案的控制

电算化档案指的是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通过磁性介质或者是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以及通过书面形式完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资料,还有财务软件开发运行中,编制的文档程序,以及一些其他会计资料,即为电算化档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开展,第一,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核算的企业,应备有纸质会计档案;第二,要保障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防磁、防潮、防尘、防火等工作必须到位,备份重要会计档案,分开存放;第三,对利用存储介质存储的会计档案,要进行定期的查验和复制,预防存储介质的损坏或者丢失,导致会计档案的丢失;第四,对财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财务软件程序,保存终止时间应该是该软件截止使用日期,或者是有很大变动之后的五年。

三、结语

第5篇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控制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绝大部分被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所代替,人们利用计算机的记忆功能、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功能,以及庞大而且先进的数据库,基本代替了会计的手工操作。由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提供信息全面,因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改变了会计工作的面貌,为会计人员参与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手工会计是通过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这样的流程来开展核算工作的,其中每一过程都需要专门人员从事收集、整理、记录、计算工作,尤其是记账过程避免不了许多重复转抄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仅需将数据(原始凭证)一次录入,其他的过程均可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且瞬间即可完成。因此可以说,电算化会计不仅彻底解放了会计人员的双手,同时也为激活会计人员的头脑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有精力、有条件去关注履行会计原本就有的职能,即会计控制。又因为实践中不断开发出的许多先进适用的软件项目,使电算化会计可以完成大量在手工会计条件下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工作,如各种辅助核算和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而这些核算正是实施会计控制所必须的,或者说是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会计电算化不仅为实施会计控制提供了众多机遇,同时也对会计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是电算化会计的实施给会计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实施电算化会计以后,为一些人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提供了条件。由于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比手工操作下隐蔽性高、防范困难,所以,加强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和自控能力就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电算化会计程序中增加会计控制功能,并按此思路来进行设计和开发,从而使会计反映和控制两大职能平衡发展。多年来,由于会计以反映为主,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功能实际上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境地。为此,需要大力开发会计控制的功能,扩展数据库,建立以多种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为主的方法库和模型库。在进行会计控制功能的开发时,会计人员应熟悉业务,对市场和国家政策了如指掌,清楚控制点,系统掌握以数学为主的管理会计方法。此外,还要与系统开发人员密切配合,集中精力研究控制什么、用什么会计方法控制和怎样控制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就企业会计而言,会计控制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使其符合会计准则和各种会计法规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能真实、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保障各方利用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判断和决策不被误导,即我们所说的“对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在实施这一控制时,所设计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应具有防护和自动补偿。即会计信息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均有相应的事先控制予以检查。同时,一旦发现某一处理环节有误,就应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予以纠正。

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对会计信息的控制有很大的不同。手工会计主要采用结构控制方法,包括设置相互牵制和制约的会计岗位,通过对会计业务的多重反映或者相互稽核关系进行控制。比如,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分别记录,结果相互验证;通过对账和内部审计进行账证核对,账账核对,保证记账的正确;为防止滥用凭证或随意毁损、伪造、修改凭证的发生,采用多联套写凭证或预先编码方式等。而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工具、载体、账务处理、会计组织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会计控制也由人工控制变为人和计算机共同控制,使得会计控制更为复杂,要求更加严密。但是操作简单,控制功能也更加有效。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除计算机本身的一般控制外,主要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是指对数据采集和系统输入的控制,由于目前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必须有人参与而且数据输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处理和输出的结果,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的输入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制定标准化凭证格式,建立科目参照文件,设立科目代码校验位,有条件的可进行二次输入;每一位参与电算化会计的人员都应实施合理授权控制,通过设置操作员口令和上机日志等控制手段,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还必须增设专人输入检查控制环节,未经检查,应无法进入下一步会计处理。会计信息处理和输出的控制,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主要取决于应用程序的正确性和环境控制能力,系统设计应具有识别信息失误的能力。同时,要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程序操作。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控制的关键,一是研究会计控制的要求,即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点;二是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工具及应用程序是否能达到会计控制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发展,会计控制自动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可以想象,当全社会都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后,就可将规范、标准的原始凭证扫描进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甚至完全可以采用电子数据网络传输,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会计控制功能便将大为增强。

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现代企业可以看作是各种职能、各种业务处理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体,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系统。为保证系统的配合和协调、保证企业经营方针和系统最优化目标的实现,需要采用一系列会计方法,通过计划、预算、内部控制、分析、稽核、报告等手段,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控制。会计电算化为企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创造了条件,这种会计控制通常有以下特征:①充分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借助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重新分类和整理,通过系统接口或集成方式做到数据共享,一次输入,多次使用。②需要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开发或二次开发。增加辅助核算,把以运筹学为主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开发成方法库和模型库,并同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先进快速的处理和计算优势实施会计控制。③会计人员可以专注地进行会计分析、制定控制标准和参与决策。④计算机自动报警和实时控制。即将控制标准事先输入会计系统作为“控制线”,执行中一旦出现差异,就激活计算机自动报警,以及时调节或改正作业。一般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包括效益控制、资产控制和风险控制等。

(一)效益控制。效益控制的目标是以最小的资金占用和耗费,最优的资金投入组合,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简单地说就是使成本最小化而利润最大化。包括制定计划、编制预算等事前控制和跟踪计划实施、进行成本、费用指标分解、采用限额开支和责任会计等事中控制。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核算,生成适合管理和控制要求的企业内部效益控制报告,如成本费报告、合同执行报告、责任中心报告等。会计人员应集中精力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处理结果进行会计分析,并应对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着重进行分析、研究。

(二)资产控制。资产控制的目标是保持资产实物的安全、完整并使其保值、增值,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这种控制可以分为实物控制和价值控制两类。对资产实物的控制,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授权审批控制,运用计算机进行实物资产管理,对资产的购买、保管、领用、处置应有完整记录并定期清查和核对,还应经常对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执行情况实施审计控制。资产的价值控制,主要包括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实施财产保全控制,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折旧方法并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及时进行固定资产大修理等,保证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

(三)风险控制。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随时面临着风险的困扰。风险控制的目的是,在实现经营获利目标的前提下,使企业风险达到最小。企业风险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体又可分为决策失误风险、市场变化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等。这些风险会使企业偏离其经营目标,运用恰当的会计控制可减低或消除这些风险。在具备及时、准确、充分的管理会计信息和报告的基础上,利用市场、产品、客户、竞争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变量的各种科学的决策模型,通过计算机反复进行模拟实验以控制决策失误风险。对于影响收入实现,或者造成成本、费用超支等市场变化风险,通过敏感的会计信息及时进行调节控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通过对投资项目事前进行评价、事中密切跟踪以及对投资效果的适时分析和调节,运用投资评价模型和投资项目管理模块。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一方面包括筹资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指由于企业融资而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直至破产的风险。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分析,控制和调节负债资本结构,适当减低企业还本付息压力,避免支付危机,以维护企业正常的能持续经营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08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预测、决策等过程。发展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但是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法操作可能不留痕迹,难以发现,稍不注意就会给单位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遭到破坏,将会严重影响单位的正常业务活动。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防范和控制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内容及形式与手工会计系统存在差异。在传统的手工系统下,控制的内容主要针对经济事项本身的交易,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控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员的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来实现的。而在电算化系统下,业务处理全部以电算化系统为主,出现了计算机的安全及维护、系统管理及操作员的制度职责、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新内容。另外,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业务人员可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由此引起失控而造成损失。

2.内部控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系统下,由于会计信息的核算及处理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控制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控制对象原来为会计处理程序及会计工作的相容性等,会计资料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在凭证账簿上以备查验,是以对人的控制为主;而在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数据一般集中由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进行处理,而财务人员往往只负责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和编码,并对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这样,内控对象转变为对人与计算机二者为主。

3.控制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以人工控制实现。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则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由于人们对程序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加大。

4.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缺乏交易处理痕迹。手工会计系统中严格的凭证制度,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逐渐减少或消失,凭证所起到的控制功能弱化,使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给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5.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电算化系统下,原先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凭证、汇总表、分类表等书面档案资料被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如光盘、硬盘等),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加大了会计信息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6.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网络技术无疑是目前IT发展的方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也不可避免受到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许多企业中,虽然会计电算化系统已投入使用,但其相应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及电算化岗位的职能权限问题。操作权限控制是一种基本的内控手段,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大部分由计算机操作,人为控制减少,削弱了会计审核功能。有些单位的各岗位操作权限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的操作员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操作,使分工控制名存实亡。

2.会计人员因主观原因或技术因素造成非法操作或操作失误。这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的主要任务,因其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很容易被仿造、复制和修改,而不会留任何痕迹,所以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或不按操作规程进行非法操作,如通过冒名顶替、盗取密码等手段来非法改动、销毁会计资料,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单位的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制度不规范等原因,也会造成很大风险,因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是高效自动的,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引发其他环节一系列的错误。3.会计软件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问题。现有的软件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普遍存在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以至软件投入运行后存在着安全隐患,如数据库呈开放状态、易于打开等。电脑的系统数据和会计信息资料有面临被不留痕迹的浏览、修改的风险,而现在许多单位缺乏操作的记录功能,出现问题后不便于追究责任。

4.会计资料的备份和保管不及时、不规范,导致财务数据丢失。在会计电算化法规中明确规定,单位应坚持每天双重备份,并分人分处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及时打印并按规定保管凭证和账簿,致使电脑一旦出现故障或磁性介质损坏时,部分会计资料就会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5.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目前,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而系统的维护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熟悉,但对会计业务不够了解,使得在系统运行中的故障不能及时分析、排除。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2.加强组织和人员职能控制。由于电算化会计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通过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实行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以适应计算机系统要求。会计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与原手工系统基本保持不变。电算化岗位一般可分为系统管理、系统操作、凭证审核、系统维护等,这些岗位也可以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但必须对职权不相容的岗位进行明确分工,不得兼任,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如专职系统操作员不能接触系统设计文件,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维护员不得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等。

3.加强系统程序操作控制和系统文件安全管理控制。为了保证系统会计数据不被随意操作,要加强系统操作和安全管理控制。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设置操作权限、制定上机守则,禁止非操作人员操作;制定内部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如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的措施;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形成上机日志;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等。另外,系统文件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和修改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审批,与系统无关人员不得接触系统文件,从源头上控制会计数据信息的作。在系统开发阶段,要设置对系统操作痕迹留有记录的功能,特别是对已入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已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能提供更改功能等。

4.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资料的收集、保存和调用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对于已输出的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应及时加贴外部标签,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存档,并定期检查、复制,对会计档案的调用要有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另外,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它涉及到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运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方面知识。因此,要经常对财务人员开展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更加有效地防范会计电算化内部质量控制风险。

第7篇

云计算实际上是一种按照使用量进行付费的模式,此模式能够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其提供有效且较为便捷的网络访问。通过被赋予能够进入自由配置的计算机资源共享池的权限,进而使相关资料可以根据客户发出的请求被迅速传至客户端,以满足用户对各类资源的相关需求。从服务层面对云计算进行分析可知,其实质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通过借助虚拟化技术,在以网络为载体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各类基础架构、软件服务和应用平台。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即IaaS、平台服务,即PaaS以及软件服务,即SaaS等。

2云计算环境下云审计系统的设计

2.1云审计系统架构

在对云计算环境中,审计的大数据处理、专业及系统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和审计效率等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从当前我国IT审计的实际情况角度出发,以省级审计单位为基本构成单元,进而构建出基于上述三种服务模式的混合型云审计系统,最终实现省、市、县不同级别审计机关中软、硬件资源的高度共享,全面提高审计效率。此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设施层、平台的服务层和应用层等。基于IaaS服务模式的基础服务层可以向各级审计机关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例如数据信息的处理、存储以及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和相关计算资源等。在基础服务层的支持下,对于下层审计机关而言,则省去了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相关网络设备的建设和购买费用,在保证上层审计机构的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本层的同时,有效节省了审计费用。基于PaaS服务模式的系统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为处于下层的审计机构提供审计以及与审计相关的其他综合,例如系统中专家经验库的上传与接收、网络、网络资源服务器中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以及相关资源的调度和使用等。在管理服务平台方面,其主要是为审计机关提供消息的管理与接受以及资源综合管理服务等。在应用及维护平台的作用和协助下,专业工具程序的审计与开发以及资源部署与分发等工作得以高效运行,加之系统维护以及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扩展,较好地解决了下级审计机关缺失系统维护人员的问题。

2.2系统架构的优势分析

基于SaaS服务模式的系统应用层是本次设计中云审计平台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负责部署审计的实施、管理、决策系统以及审计的数据中心。在以我国“金审工程”作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需要以交互管理的方式对审计的实施与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而审计中心的数据除了包括在审计范围内的有关财务数据外,还应包括审计的专家经验库数据以及综合数据库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对于下级的审计机构而言,其便省去了审计的实施和管理系统,只需借助Web浏览器访问预先设置在云端的应用系统,便可以较为方便、快速地获取其审计工作所需数据,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

3云审计系统的风险控制

3.1基于新技术的安全防御系统

在云计算的大环境下,为了进一步确保审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应该引入时下最新的办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并构建出云审计的安全防御系统,从整体上保证云审计系统的安全性。安全防御系统主要包括故障检测系统、异常监控系统以及漏洞扫描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等。而为了使所建设的安全防御系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还应将以应用层面为主的检查点以及重启技术和并行计算等技术进行充分融合,全面增强系统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

3.2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单点登录

所谓统一身份认证是指在借助能够通过唯一服务系统与应用系统认证接口的前提下,向系统提供具有唯一访问点的认证模块,进而使各个系统只需要借助统一的服务调用接口便可实现身份认证的过程。为了有效解决统一网络中,多系统登录时的资源冲突问题,可以建立起以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为基础的单点登录系统。在单点登录系统的支持下,用户只需要进行一次强制性认证,便可以在无需反复登陆的前提下,在具有不同种类授权的各个系统之间进行切换。对此过程进行分析可知,单点登录系统在进行不同权限系统切换时,并非不存在身份认证,而是将身份认证这一程序自动转到计算机后台运行,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系统的开销。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