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7:18
序论:在您撰写就业指导课程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总体而言,虽然我院现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比较丰富、课程的实施为学生能良好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仍存在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专业化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对此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分级授课、丰富形式、突出重点
我院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笔试注意事项、应聘技巧等,面对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一旦讲授的知识陈旧或是教学手段单一,最终只能事倍功半的收场。
根据目前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开设分支课程。如针对大一年级可以开设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刚进校的大学生了解“如何规划职业生涯”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可以开设如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通过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基本功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开设如创业辅导、面试、笔试技能培训、简历制作指导等课程,及时为即将进入应聘阶段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授课形式上,我们应该推陈出新,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具体可采用的方式包括:
模拟式:模拟招聘、笔试、面试现场。让学生了解面试程序,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增进自信心。
案例式:在指导过程中引用我院、本系、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导、教育学生。
体验式:鼓励、组织学生提早进入人才市场、招聘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增强认识和紧迫感。
讨论式:针对某一主题,分组进行问答、辩论或讨论,让大家各自发表意见,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
游戏式:设计一些和就业有关的小游戏,并设置小奖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2设立教研小组、吸收毕业班辅导员加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教学研究是一门课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不断的完善机制,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以课题为单位设立教研小组,统筹安排。通过前期的课题研讨、中期的课程试讲、后期的课程评价,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统一的理念、大纲和模式下,通过系统培训后,教师为学生讲授统一标准课程。
另外,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可以吸收毕业班辅导员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来。辅导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并发挥辅导员的这一重要作用。
针对低年级的课程如大一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可以采取统筹安排、交叉授课的方式,由该教研小组的成员对全院学生进行授课;再如大二、大三年级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则需要各系或专业设置相近的系统筹安排,如电子信息工程系和微电子技术系的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可以组建一个该门课程的教研小组,针对两个系的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进行授课,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给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大四年级的创业辅导、面试、笔试技能培训、简历制作指导等课程,同样可以成立相应的教研小组,面对全院大四年级学生统一授课。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邀请一些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专家现身说法,为同学提供实用性的帮助;每门课程的教研小组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应该对教研小组进行调整,让每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能有机会从事其他更多课题的教研,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3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我院配备的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且较少有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另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学院能为他们提供机会,拓宽眼界,提升能力,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创造条件,如适时鼓励考取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等。
4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反馈机制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归属不一,有些人认为是公选课,有些人认为是选修课,还有些人认为仅仅是一次讲座,这样不便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重视;其次,目前,我们还缺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我们应该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考核进行全面的监控,以评促建,有效的推进就业指导;我们还应当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如学生评教、收集学生意见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真正让学生受益。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社会价值
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由求大于供转变为现在的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难的就业困难,而且多数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时间都比较短,而且具有较高的跳槽频率。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就业指导课程越发重要。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社会、高校、个人。课程社会价值指的是课程在满足社会物质需求基础上,传播社会意识形态、政治观与价值观等价值理念。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影响。高校通过就业课程指导体系,让学生明确社会需求,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运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毕业生的技能体系,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适宜的工作。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
二、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指导理念不明确。目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注重就业率的提高,注重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却忽略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与发展。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设定就业指导课程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不是为了学校声誉,提高自身就业率而让学生不管适合与否都尽快在毕业前后找到工作。没有正确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指导理念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发挥其本身的价值,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就业课程内容枯燥,模式单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该遵循教育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相关课程指导中,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可是目前国内高校就业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相关教材,呈现照本宣科的教学状态。单一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理解教师所进行就业指导活动。就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是简单的就业理论知识叠加,教学课程缺乏趣味性与吸引性。3)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受到传统提高就业率观念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出发点就是提高高校毕业班级的就业率,忽略毕业班级学生毕业前的学习状态、择业状态。不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缺乏合理的课程教学安排。有的大学将就业课程设定在大一开学伊始,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有的高校则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毕业前指导。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不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策略
1)强化培养大学生生存能力。大学生需要明确自身的人生理想与目标,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理想目标。高校就业指导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为学生在择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技能。大学时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都会产生迷茫,不能该做什么。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2)改革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重视参与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不听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程的实效互动,推动学生就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增强学生就能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融入学长学姐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角色互换表现等,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社会调查,通过课程模拟活动,将新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就业知识体系中,实现就业课程知识的迁移,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
3)提高就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素养。教学队伍是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一。新时期打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需要建设专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就业课程教学队伍,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为其他专业课教师兼职。高校必须树立就业指导理念,建立具有良好社会观察能力的高资历师资队伍。在加强现有队伍人员的职业素养修养建设,提高队伍专业素养,提高就业课程教学效率与水平。
4)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总体教学计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活动的不断进行,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每个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统一,有的将其作为选修课,有的则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人们重点考虑的重点。就业指导课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实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四、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
单一当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为主。教师主要依靠课本,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求职材料收集及创业等进行浅层次、固定化的讲解,学生学习定格在被动接受的层面,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在就业指导的同时,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了解,学生在由学校走入社会的过程中角色和周边环境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学生心理的变化也应该被纳入到就业指导的课程中,并被重视起来。
(二)缺乏专业化的师资
由于就业指导课是依据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在此之前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基本属于“边上边学”的探索阶段,课程主要由学工人员兼任。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只能照本宣科或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授,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三)就业指导课安排的随机性和不合理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且职业教育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注重技能掌握,忽略理论学习。因此就业指导课往往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明确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开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师资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当前,有不少大专院校将就业指导课安排在大三进行学习,匆忙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敷衍走过场,学习效率低下,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大多采取大班上课,人数众多,缺乏针对性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大多以大班上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人数众多,往往达到100多人同时上课,教学效果差。由于同学们关注的重点不同,有的同学注重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途径,而另一些同学则关注面试的技巧和面试着装,且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于就业指导的需求各有差异。但是绝大多数大专院校仍采取单纯的教学模式,不管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采取同一内容进行教学。
二、对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
就业指导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迅速就业。这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外,实践的锻炼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根据课本系统的设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除了传统的讲授之外,就业指导课程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方式教学、专题讲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也是就业指导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校可以举办模拟求职大赛,邀请企业的人事专员参与,使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另外,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邀请成功人士、校友等开设讲座,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再者,学校也可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人才市场参与招聘过程,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方法并用的转变,可以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拓展自我素质转变,教学内容由单纯的政策法规讲授向更广泛的职业素质的训练转变。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到了关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知识。因此要求就业指导老师也是一个多面手,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深入学生内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和市场需求,方可对学生就业做出适时可行的就业指导。学校更应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证。另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家、成功人士、校友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稳定这支教学队伍。
(三)就业“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
在进行个性化指导时,可根据经济区域化、职业特征、地理位置等制定一系列职业规划方案,实现学生的对号入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制定属于自己的一套就业方案。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等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剖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成功就业。
(四)实现全程就业指导课程
当前多数院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开展,任务重,时间紧,很多同学已经开始实习或是找工作,心思基本不在学校,整个课程常常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开展。而全程的就业指导课是指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全程就业指导课具有系统化、阶段化、模块化、实训化四个特点。例如阶段化,可以根据同学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习状况、年级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形成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同时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授要更加饱满,不能太过单一,要循序渐进,不仅要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了解就业所要做的准备,以便更好的踏入社会。
三、结束语
我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职能和机制在改革的深化中渐渐转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这场新的变革中悄然地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在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前的这段时期,予必要的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结合意义就更加深远,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较复杂,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高校毕业生要想择业成功,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因此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并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指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调适好择业前的心理,保持良好的求职状态,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2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课程观———以学生为中心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求职时的社会环境、所在地区及国家的当前就业形势;清楚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建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提高社会适应力;树立市场经济就业意识;掌握一些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知识;知道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们来说,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自我探索、制定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努力实施,不仅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职场准备。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整体思路要地体现出引导性,关注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这种引导性不仅要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发展,而且要引导学生群体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规划,使学生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命运。课程应重视职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文化背景及不同专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应客观地面对学生的职业心理成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求职过程中的情感;解析学生因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带来的道德观的改变。总的来说,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日常教学,立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场知识的实际应用,立足职业与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效性。
2.2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强调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能力思维、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法治意识、求职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等。因此,课程标准化的建设应体现围绕各项职业能力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要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围绕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整合性。将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和人格发展按体系向学生传授。
2.3教学观———个性化、自主化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学校要意识到这门课不仅仅是传授就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它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度过大学阶段,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要按照“全程性”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把这门课的建设与实施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其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加以规范化建设。
二、规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的建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是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该教研室的所属有不同划分,有的归到招生就业办公室,有的归到学生处,还有的归入德育教学部,其中划入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比较常见和合理的一种归属方式。教研室担负着涉及课程教学在内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就业指导课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进而能够加快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从而奠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1.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突出体现全程化和全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该课程应从新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蹴而就,忽视“过程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设置就业指导课,每个阶段的教授内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学期、分重点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展[2]。2.规范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质量。教学大纲是课程进行的主线,教材是课程进行的“剧本”。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在大纲的统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内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认的标杆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选用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再根据大纲选用几本辅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较合理的现象。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适当地选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类型和教师授课需要的教材。但无论是选用还是编写教材,都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原则,用一本有教育性、实用性、指导学习功能的好教材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顺利进行。3.健全课程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规范学;二是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试卷考试,其他注重实践的内容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践报告、课后访谈等形式考核。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国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教师数量、队伍结构还是教师素质都需要加快建设。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人工作在第一线,了解、熟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具体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这也是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他们承担教学任务的理由。其次,这支队伍因为刚刚起步,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由于本课程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学、职业指导、科学测评等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再次,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三,要让教师走出去,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因为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任课老师要有计划地到校外进行调研参观,比如进行毕业生的跟踪、用人单位的回访和交流、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参观等。任课教师在调研参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课上得生动、鲜活、有说服力,才能与社会接轨,避免口头说教,纸上谈兵,才能使课程的经验属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还要靠教师自身多学习、多钻研,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自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基础,而这种提升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培训来完成。
四、改进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学要求》,通过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目标计划安排就业的指导课程,限制最低的课程时间。通过开始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就业,每个课程院校要结合具体情况,课程要有则重点,通过课程的开设,再制定出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中,要尽可能的凸显出教师和学生两方在课堂中的积极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到有计划的去规划职业的最大意义,全面的认识职业的规划意见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开展要注意与实际结合。
(三)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情况看
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的课程因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就不能让这门课程像普通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学习。
二、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在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课程的内容包含的不全面,不能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方向及规划,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和技巧。
(二)课程能让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只对毕业生,课程的体系不完整,能让比较单一,指导的重复性,而在教育引导上较少,忽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心里素质。
(三)相对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很多高职高专的教师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或者向外校应聘一些教师,他们即使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方法,但在就业指导上还是缺乏经验,这样会导致对学生的舞蹈的课程设置的不全面,课程的覆盖面狭窄,内容不够新颖。
三、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身就是面对以后的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其独有的性质就决定它不能像普通的学校那样一学科本位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国要重视就业的指导。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起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法,充分的利用学习和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半学半工模式。
按照社会的需求,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进行开展,最大的优势是半工半学,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不断的提升,能更好的与实际结合。
(3)结合地域经济特点重点培养的模式。
将地方的经济和模式相结合,在专业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重心放在培养地方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根据调整或设置专业。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内容单一,进行文理分科,高等学校也通过分科的方法,将各学科分成不同的专业。这种分科的教育,影响到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阻碍。所以,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时的调整专业的结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制定新的方针,更好的适应产业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要重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让课程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社会,具有现代化、理论化、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主要是分不同的层面,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的层面、课程结构的设计层面、课程内容的设计层面和课程教学目的的设计层面等四大层面,更好的融入课堂。
(四)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的内容要和教学的方式保持一致,教学的方式应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要从事的岗位、社会的发展、所学到的技能,将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相连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除了让课程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边上班边学习。为上岗提前做好准备。
(五)改革教学评估标准。
高等学校的教育其本身就是为就业做准备,所以,重点要放在社会或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要必备的条件是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根据职业的适应能力为基础,整合其他的素质,具体的考核标准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心里素质、人文底蕴。除了这些标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四、结束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就业能力校企合作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界对难于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达到“三盈”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一些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职业教育课程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调查选择2所职业中专、1所职业高中和2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700名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涉及机械、会计、计算机、电子、土木、外语、工商管理、文秘等专业,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8份。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有了求职或就业的经历,对于研究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很有价值。
1.课程与证书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就成了获取就业机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砝码。那么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相关证书呢?
表1显示,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有帮助的,然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表2可见,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与专业相关考证内容列人教学要求是学校最应加强的教学方面的工作。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以区别于学科课程体系中由一些专家事先给出专业的学科基础性课程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专家的意见提出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是必须的。这样学生在工作中需要加强的许多知识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与企业合作,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及实习,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不但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使专业相关考证内容更形象化。
2.课程与就业能力
就业要求中剥除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外衣后,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才是其根本需求。当然,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这一要求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调查显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那么,应该如何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呢?首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最后再根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需要安排基础课。按这种模式设置各专业的课程,在总体上应注意加强专业课,适当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地压缩基础课。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安排课程的课时比例。同时,在课程内容上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到学用结合,基础课要充分体现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既有层次性,又密切了各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课程设置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表3是某学校数控机床专业的课程计划:
由表3可见,从普通文化课程方面看,没有突破原来的语文、数学、物理、政治这种框架,明显具有普通高中课程压缩的痕迹,没有心理教育、人际交流、环境教育、两性教育、各地文化教育等内容。生涯规划在各职业类学校还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期,所以还不成熟,有的被窄化为就业指导教育,造成大部分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等,而这些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慢慢培养起来的。从专业课程方面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三学年上半学期学习的很多理论,没有上机实践,到下半学期用整个学期的课时实践,这样的安排学生反映很不合理,理论本来就枯燥难懂,还要进行一个学期的纯理论教育,肯定不能完全消化,到下半学期实践时理论知识就已忘得差不多,那么教学效果又有多少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不能光讲理论没有实践,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亦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体系间有机结合的问题,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编制,但也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后,马上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或者先进行实践,碰到不懂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书本的阅读等途径掌握相应的理论,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校还应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总学时、内容和要求,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配合、交叉互补。
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已经关注到与就业的相互关系,除了要提供更好质量更高层次就业的专业实践教育和证书教育的内容外,还需注意在理论教学上的宽厚度,及加强有关基础职业能力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性,以及职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3.课程与学生职业发展
表4的数据显示就实践性环节而言,在企业内的实习是更接近社会工作需要的课程,可以了解职业与工作场所以及了解和发现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就业帮助是最大的。在校通过实习,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学校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足够真实性的工作环境,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加强与行业、企业结合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和强化企业内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可采取以下方法:学校成立由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就业指导委员会,请企业人士一起参与实习指导工作,制定学生的实训方案、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要领,缩短学生与职场之间的距离;学校应企业要求实行订单培养,课程设置上完全把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使学校、学生、教师的工作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学校把实训基地放在企业,把实习培训与学生就业工作合而为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内实习训练主要由企业负责,双方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
然而学生获取实习的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表5“所有学校”一栏的数据看,各项较平均。但将“文科学校”和“工科学校”两栏对比看,就能发现其中的明显区别。工科学校的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推荐和校企合作,而文科学校的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主要是亲属介绍。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企业内实习,因为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获取就业能力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可见学校的课程设置除考虑学生的就业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学校应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内实习,其最好的方式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对工科学校的学生就业帮助最大,通过此途径与企业建立关系,一个企业需要该专业的人是一批量的,实习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顺利进入该企业工作。而对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直接找到工作的几率不大,因为一个中等企业需要其数量不会很多,但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了解职业与工作场所、了解和发现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帮助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校企合作对于长远地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环节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就需考虑企业用人的计划与标准,并与企业一起商定招生专业和数量,一起考核录取新生,实行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并且与企业一起编写一些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学生三年实训方案、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要领,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如: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校内外学生实习训练主要由企业负责。学校还需与企业加强沟通,定期召集双方的人员,一起研究教学、实习工作,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既能顶岗进行熟练操作又能爱岗敬业的技术人员,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的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成为合格的企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