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正会计高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7:18

序论:在您撰写正会计高级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正会计高级论文

第1篇

【摘要】本文根据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特点,分析了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和历史资料,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它是检查以前年度发生的经济工作责任和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高校领导在了解学校状况、预测经费开支、制定事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时都必须借助会计档案记载的各种信息,会计档案是高校必不可少的经济信息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的法律意义。会计电算化在为我们提供快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问题。怎样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总结。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内容不够完整

目前大部分高校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由于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因此大多数高校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的只是打印出来的纸质会计档案,而没有移交存储会计数据的磁性介质会计档案和开发使用的全套电算化会计的应用软件程序、系统软件及文档资料等。有的高校为了管理需要进行了会计软件的升级,而原有的会计软件及资料却未能及时进行整理归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但这种服务方式已经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利用,更无法适应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改革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档案自身存在的问题

1.机制记账凭证内容不完整。尽管机制记账凭证上面已经打印了制单、出纳、记账、审核和会计主管等,但是却缺少上述相关人员的印章或者签字。作为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责任不明确。

2.备份打印输出不及时。有些高校不及时对会计电算化形成的账、表定期打印输出,过于依赖计算机存储,没有做到将电算化数据定期备份。一旦因意外或人为错误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破坏,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从而影响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工作。

3.硬件设施未跟上。由于某些高校受条件限制,没有配备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护措施;没有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没有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三)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缺乏专门人员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懂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档案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目前许多高校比较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人才引进,对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有的高校甚至让非专业人员管理档案,遇有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忙于应付,档案意识滞后。个别高校的档案室多采用打开柜门,让财务部门的同志自己查阅会计档案,有的甚至没办任何手续就随意借出档案查阅,既不符合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无法满足高校对会计档案的信息需求。

(四)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关于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讨论,大多是围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几个文件,仅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基本要求而谈,未提及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档案的内容增多了,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了,而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这些变化,认为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数据处理工具的变化,没有及时修订学校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的岗位职责,也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改善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环境等,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有的管理方式陈旧,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

二、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领导会计档案的管理意识

各类档案设备的购建,专职档案管理员岗位的设置以及档案

管理制度的出台,都离不开单位领导的积极支持。因此,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和管理规章,增强大家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意识;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强化领导的会计档案管理意识,将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的范围加以考虑和安排,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硬件环境,不断升级软件,确保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又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是管好用好会计档案的关键,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机构中,缺乏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精通财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情况,高校领导应重视会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三)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

国家制定系统的、细化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办法,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加以强制,在方法上指导各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是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保障。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检查,防止毁损、散失和泄密”;第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可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制度体系,保证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具体可以制订以下制度:

1.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定期备份制度。会计电算化档案应定期备份到磁性介质。一般准备三套软盘循环使用,并设立备份登记簿,登记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化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需要备份的内容包括系统设置文件、科目代码文件、期初余额文件、本月账务文件、报表文件及其他核算子系统的数据文件。机内凭证及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报表,应视同会计资料按月做两套软盘备份,交会计档案保管员保管。注意应采用磁带、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尽量少采用软盘存储会计档案。

2.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要保存各版本的档案备份,并在存储介质的标签上注明软件的种类和版本号,同时标注与哪个版本的会计软件相对应。会计数据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本。报表应定期打印输出,并由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等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打印输出的档案交会计档案管理员妥为保管,要制定输出档案的内容、件数、保管人和使用人的登记制度。

3.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制度。档案保管员要将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在两个建筑物内,即对所有的会计数据进行双备份,每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贴上写保护,贴上封签,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并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刻录的光盘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打印输出的凭证、账册、报表等纸介质档案,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保管期限和管理办法管理,但必须有制单人员、记账人员、审核人员、出纳人员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等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以明确经济责任,保证档案的法律效力。在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管理的体制下,可以在纸质档案的卷内目录“备注”栏中注明相应的电子档案的档号及保存地址,以相互对照利用。

4.建立严格的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每次调阅,必须有档案管理人员在场监督,根据调阅权限,在调阅登记簿中详细登记调阅日期、调阅人员的姓名和部门单位、调阅理由、调阅内容、归还日期、审批人员等,不得将保存的会计档案借出。本院教职工来调阅或复制会计档案,应经会计主管人员同意,由本单位财会人员调阅、复制后再处理。外单位人员来调阅或复制会计档案,必须持有单位正式介绍信,经学院领导、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后,由本单位财会人员调阅、复制后再处理。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必须在确保高校会计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前提下,使会计电算化档案得以充分利用。

5.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

度。针对会计电算化档案易被修改且不留痕迹的特点,在进行管理时应注意: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加以保护;要有用户设别控制管理;要有加密的机内操作日志管理,监督操作系统;要有数据存取权限限制,防止越权使用。对于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而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减少人为修改的可能。

6.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销毁制度。对保管期满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由档案保管人员会同会计机构向单位负责人提出销毁意见,编制销毁清册,列明应当销毁的档案名称、卷号、数量、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单位负责人在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销毁时,由单位档案机构、会计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派员监销,并将实际销毁内容与销毁清册进行准确核对。销毁后,监销人员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对于保管期满但涉及债权债务未了的、在建工程的、涉外业务的会计档案,均不得销毁。

7.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立卷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高校一般可以根据档案保管年限和管理类别进行立卷。每年保持档案顺序排列的稳定性,没有国家政策的调整,一般不予变更。

8.建立会计电算化各管理岗位责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设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各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各工作岗位的轮岗办法;对各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考核办法。保证管理的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

9.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工作规范。系统的管理工作要采取专人负责制;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注意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第2篇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据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成人高校或高职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对一个中小型企业的完整帐务不能进行处理,甚至一些简单的、常见业务也感觉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与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不好,针对性不强,实做业务太少有较大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本人认为,从课前见习,课中模拟实验,课程结束之后的实习这三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课前见习《财务会计》课程安排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财务会计》课前见习既是理论付诸实施的过程,又是《会计学基础》与《财务会计》课程联系的桥梁,同时还可验证和延伸《会计学基础》的内容

见习内容的安排应尽量使见习单位核算内容与将学理论内容相吻合;时间约两、三天即可,四十人左右的班据见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可分组交叉进行;见习单位的老师现场讲解核算程序、内容、方法、特点等,并出示相关帐、证、表;选择的实习单位,既要有独立核算单位,也要有集团公司下属的非独立核算的成本中心,既可以是商贸营销公司,也可以是生产型企业或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如成发集团的条件就完全具备),通过这样的见习安排,既可巩固前面所学知识,还为后读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模拟实验《财务会计》应着重搞好两个实验即:单元模拟实验和总体模拟实验

1、单元模拟实验是在某一单元(或某一章)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以单元的板块形式在实验室或计算机房(须事先购买商品化会计实验软件)进行的阶段性实验。该实验在教学中的安排目的是分段掌握各会计要素的核算、报告方法。如货币资金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都可分别进行单元模拟实验,或按企业销中资金运动的过程安排单元模拟实验。单元模拟实验中的技能训练比课堂作业更为复杂,而单元模拟实验又使复杂的会计技术分散化、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将乏味的理论和操作规范变成看得见的实验,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又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学习中的兴趣。

2、总体(综合)模拟实验总体模拟实验是指模仿一个企业某一会计的全部经济业务,经过再设计和加工形成系统完整的会计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所进行的仿真操作演练。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财务会计实验具有易进行环境假设和方便操作的优点,由于实验资料是模拟代表性企业的经济业务,所用凭证、帐表均与实际相同,业务全面、系统。这种总体(综合)模拟实验可弥补单元模拟实验条块分割、系统性差的不足,且不致产生校外实验中由于实习单位生产特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学生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问题。实验过程易控制、出现的问题也方便解决,不论业务类型、内容,还是其繁简程度都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控制、引导下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总体模拟实验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财务会计理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过程都有重要作用。

三、校外实习会计专业实习是在《财务会计》课及模拟实验完成之后,到单位的定点实习,时间约一个月

据会计年度的特点,专业实习最好安排在十月下旬到次年元月中旬,由于此时学生对企业核算的程序、内容、方法等基本上有所了解,也能独立处理一般业务,此时安排校外实习对学生和实习单位都有好处,学生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既能温故知新、融汇贯通,同时因企业年终需办凭证汇总、试算平衡、结转、编制报表等业务,实做机会多、实用性、针对性强;实习单位的老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操作指导和检查,可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完成技术含量高的(如调帐、财务分析等)业务。超级秘书网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采用无纸化操作的并不多,多数单位仍是手工做帐,或机帐手帐一起做,若实习单位实行了电算化,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如录入凭证、修改凭证、理解电算化核算程序及其特点等将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为电算化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上三大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互相促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就业能很快上手,甚至让用人单位感觉是一个熟手、能手,再也不会出现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不敢接帐簿的尴尬局面。当然,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也需要做一些小的调整,把目前高职校中第一学期学会计学基础,第二学期学财务会计的时间安排,依次推后一学期,其他相关课程也做相应调整,以保证财务会计课是在每年年底结束,与会计年度同步,达到实习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单项实验),主编:张富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会计模拟实验教程》(综合实验),主编:刘雪清,王化中,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3篇

自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问世以来,以此为检索和评价工具,对我国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计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频频出现。但对两大学科体系的分支学科(子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非常少见。由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范围较广,且子学科间学科性质差异较大,各子学科在文献利用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1],因此,笔者认为,以子学科为单位分别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以会计学科①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76种CSSCI经济学和管理学来源期刊在2004—2008年间刊载的会计研究学术论文进行了一次系统搜集统计,用科学的量化指标对近五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的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职称学历结构分布、合著论文与基金资助论文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梳理与揭示,以期为了解和掌握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现状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推动各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

(一)来源期刊与文献数据库的确定

严格说来,期刊的质量能反映所刊载的论文质量,而论文(数据源)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通过反复比较国内几大引文数据库,最终确定以CSSCI2008-2009来源期刊[2]为样本,并参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2004-2006年各期刊在本学科领域影响因子的统计排序[3],选定CSSCI管理学来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②25种、经济学来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50种和来源期刊《中国会计评论》,共计76种,作为本次检索统计的来源期刊。选择CSSCI数据库作为本次检索的文献数据源。

(二)数据的检索搜集与建库

由于会计学科与许多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有时对某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所属的学科范畴,仅凭论文题名无法准确判断,所以,对文献的搜寻与甄别成了本文的重中之重。具体操作方法:首先,在CSSCI中,对来源期刊发表的“原发论文”(不包括短论、会议综述、非正式论文以及增刊论文,检索时间到2009年7月10日),根据题名海选一遍,保存相关的论文信息,内容包括:题名、作者、中文关键词、中文摘要、作者单位、基金项目、刊名、年、期,在Excel中,按内容项目建立文献数据结构表以便统计整理;对模棱两可、无法准确判断的论文题名,做上标识。第二,对有标识的论文题名,根据中文摘要,进行甄别、取舍。最后,在统计作者职称、学历信息时③,对照纸质期刊仔细地逐一核实,最终确定本文统计分析所需要的文献数据信息。

三、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的外部特征的定量统计分析,包括发文量(或称产出量)和被引量两个指标,它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活跃程度和被认可程度,是衡量所研究对象科研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主要以发文量为切入点,基于定量化研究方法,利用Excel为数据统计工具,对76种来源期刊2004-2008年间发表的会计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分门别类,归类后再分类汇总、统计、排序,得出论文的作者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职称学历结构、合著论文与基金资助论文分布,试图用科学的量化指标,客观地分析近五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现状。

四、统计分析结果

(一)论文的作者机构分析

通过检索统计,76种来源期刊在2004-2008年间共刊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5279篇,各年度论文产出基本均衡、稳定(见表1);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涉及485个机构。4912篇论文来自高校,占发文总量的93%;科研院所占1.14%;2.96%和2.9%的作者分别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为了更具体地了解各机构的发文情况,表2给出了在50篇以上的前27个机构的排名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前27个机构中,除财政部外,其余都是高等院校。26所高校共3189篇,占发文总量的60.42%,其余众多高校占32.58%,高校间研究能力的差距一目了然。尤其是排在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不仅发文量占绝对优势,而且各年度的发文量非常均衡,这说明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力量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国内会计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和王牌军。由于期刊主办单位容易在自己主办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所以,为了更客观、更合理地反映机构的发文量,笔者特别对各机构2004—2008年间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最高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以及会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会计研究》上的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三种影响最大的刊物上发表会计论文较多的机构在会计研究领域的总发文量大多也处在前列。

(二)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分析

的数量是衡量一个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使统计数据趋于合理,本文对多作者合著的论文采取打折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多所重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统计标准:二名作者的分值划分为0.6和0.4;三名作者为0.6、0.25、0.15;四名作者为0.6、0.2、0.1、0.1;署名在第四作者以后的均为0.1。表6给出了2004—2008年最多的前40名作者。这40名作者近五年来一直活跃在会计研究领域里,他们当中既有对会计研究一生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学界大师、学术泰斗(如葛家澍、潘飞、盖地等),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如李明辉、吴联生、雷光勇等)。深入研究样本资料可以发现,这些高产作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线(如李明辉发表的论文始终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为主线,葛家澍教授发表的论文始终以会计准则研究为主线)。

(三)作者职称、学历结构的统计分析

职称是衡量专业人员工作能力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检索统计的论文作者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作者的数量,分别占发文总量的35%、26%和16%;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在职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发文量分别占65%和4%(见表7)。统计时发现,博士后和在职博士生、在职硕士生一般同时也注明了职称信息,这样就可以大致推算出论文作者的职称、学历结构比例为:高级(正、副高)∶中级∶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1∶16∶22∶1。可以看出,具有高级职称(正、副高)的作者是目前我国会计研究领域创作力量最强,论文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我国会计研究的主要力量。但也不可小视近40%具有中级职称的作者及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为青年人,学历高、专业基础扎实,且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主动性强,同时还有来自职称晋升、科研奖励等诸方面的压力将可能变成他们刻苦钻研的动力,推动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合著论文的统计分析期刊论文合著是科研合作成果推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从表8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论文独撰与论文合著的比例大约为40%︰60%,合著论文的比例明显高于独撰。从各年度数据来看,合著论文的数量和比例还在不断提高,而独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合作的规模来看,在被统计的3204篇合著论文中,2人合著的有2264篇,占总体的70.76%;3人合著的有800篇,占总体的24.97%;4人及以上的有140篇,占总体4.37%。主要还是以2-3人为主的小规模的合作形式,且呈增长趋势;而4人以上的合作偏少,各年度数量上略有起伏。

论文合著是科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笔者在检索统计时就发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合著论文的作者中许多都是非会计学科的研究背景;第二,合著论文的作者类型多样化:有同一机构内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合作的;有同一机构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的;还有不同机构间合作的;极少数国际间合作研究的,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模式。当然,从论文合著来研究科研合作,是基于理想化合著的假设,在实践中,可能还存在大量出于评聘职称等功利性目的的“挂名合著”现象,这里无法严格界定。(五)基金资助论文的统计分析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出的研究论文,它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难度和较高水准,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本文研究基金论文数量,试图揭示会计研究过程中受到基金资助的情况,表9给出了2004—2008各年度受到各种基金资助的发文情况。从表中数据来看,基金资助的发文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2008年基金发文量已占发文总量的55.94%,比2004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会计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不同类型基金的论文增长幅度有差别。从基金论文级别来看,受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部级、省(市)级和校院其他级,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差4倍,这可能是由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项目的结项并未作严格要求,致使有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论文未标注基金来源,从而导致论文数量上的差距。此外,从表中数据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自科基金还是社科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太少,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五、结论、启示与思考

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对近五年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现状可以作出以下结论,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简要结论

首先,在会计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机构中,高校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发文量的93%);且高校间研究能力差距悬殊,总体来讲,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准强于财经类大学;此外,会计实务界的研究力量太显薄弱(不到3%)。其次,在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的高产作者中,大多出自研究实力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团队里;深入观察样本资料还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线;高级职称(正、副高)的作者是论文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占总量的61%),其次是中级和博士研究生(占38%)。最后,基金论文与合著论文在数量和比例上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两者成正比关系;合著论文的合作规模主要是以2-3人为主的小规模合作,且合作形式多样化;基金资助的论文中,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基金,自科基金论文数量远远多于社科基金,但重点(或重大)项目太少,尤其是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

(二)启示与思考

第一,会计专业设置较久、会计专业教育层次齐全(学士、硕士、博士)的老牌财经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例外),其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应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几代同堂”[5]的现象。

第二,会计实务界的研究力量太显薄弱(不到3%),值得重视!任何理论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很容易陷理论研究于“隔靴搔痒”的境地,影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会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为数不少的会计实务界的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还有来自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和切身的感受,应该比远离会计实践的高校研究者更容易出成果。同时,会计研究者也不能始终禁锢在书斋里,为研究而研究,应该深入到企业,就像教师深入到课堂中一样,这样会发现有更多的课题需要去研究,其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对实务界和政策制定者有价值。

第4篇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申报;评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申报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有较高的专业分析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历。这项要求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虚”,难以提供比较具体的支撑材料。但是,这项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你在单位组织或参与过公司上市、企业改组改制、重大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或组织指导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中型单位开展财务会计业务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大会计科研课题,或被聘担任过省级以上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论证、咨询专家,或负责主持起草地方性会计法规、全省性财务会计管理办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绩突出、成效显著、获得较高评价的,就可以总结出来经所在单位签章证明后作为支撑材料提交。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根据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单位考察等环节的综合评分和评价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最后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该省份本届正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通过对每位申报人员的测评和考量,最后由评委会对申报人员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评委投票同意的则通过评审,授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表决评审通过之日起算,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兑现相应待遇则应从所在单位聘任之日起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 

[4]余红燕.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有望出台[J].中国会计报,2010-03-05(01). 

第5篇

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表示论文的结束,我们文献的引用是要真实的有科学依据的,不能为了文章凑数才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写作的主要文献资料是为了参考和引证。下面是千里马网站的小编整理的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欣赏阅读。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芳,魏京红.企业风险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2011,(01)

[2]湛武.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知网: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苟骏.风险成本论[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林万祥,苟骏.论风险与风险成本管理[J].四川会计,2003,(2)

[5]李亚琴.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成本控制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哈里·马柯维茨.资产组合选择[J].原载:金融学杂志,1952,(1):77-79

[7]ScottE·Harrington,Gregory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8]苟骏.风险成本--成本研究的新领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9]林万祥.试论风险成本的本质与特征[J].财会月刊,2005,(07)

[10]李素红,阚德梅.浅谈风险成本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武汉市经济干部管理学报,2004,(S1).

[11]刘芳芳,魏京红.企业风险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2011,(01)

[12]湛武.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知网: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李亚琴.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成本控制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徐中杰.对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现实思考(J〕.商业会计,2005,(1).

[16]李红.企业财务集中管[J].科技创业月刊,2008,(4).

[17]郦晨斐.浅谈财务集中核算对现代企业的意义[J].北方经济,2008,(11).

[18]杜建华.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J].财务与会计.2006.

[19]朱幼风.论保险业信息化的财务集中管理(J).价值工程,2005,(5).

[20]张薇薇、于文凯.我国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6.

[2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3]陆正飞,高级财务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4]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4.

[2]杨家新,李琴.企业年金会计问题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4(13).

[3]郭荟.企业年金会计处理若千问题的理论探讨与适用分析[J].财会通讯.2005(6).

[4]刘爱东,王慧.对养老金会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2(10).

[5]吴红英.企业年金会计问题浅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6).

[6]吴祥云.养老金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

[7]刘有责,蒋年云.委托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6(1).

[8]郭席四.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优惠问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9).

[9]田娟.年金会计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2).

[10]董英.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师.2014(7).

[11]姜灵敏.网络财务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4:49-51

[12]万希宁,郭炜等.会计信息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7-113

[13]陈宏.我国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2)

[14]王凡林,周国刚.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302-308

[15]潘上永.会计电算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91-195

[16]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6:90-165

[17]徐晓鹏.浅议企业ERP财务软件体系的结构“],会计之友,2005(05):79

[18]薛化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60

[19]周钢,赵永军,方小伟.Powerbuilder项目开发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370

[20]陈福军,孙芳.会计信息系统实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5

[21]史宗鹏,陈洪辉.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3(7)

[22]夏翔.Powerbuilder商场零售系统实例开发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447-454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潘文轩.营改增十点钟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解疑[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1).

[2]张云,匡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江西三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1).

[3]王桂英.我国预算会计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风,2012(23).

[4]赵云.探讨如何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J].江苏商论,2011(,15):196.

第6篇

[论文摘要] 会计这一职业是伴随着钱财的出现而自然演化而来的,是一种社会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壮大——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我们不是天生就会做会计的,一名好的会计是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和工作而逐渐造就的。在造就一名高级会计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一项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程序,而在现今的会计行业里,需求量正日益增加的是高级财务会计,因为现在各个行业里要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我国高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高级财务会计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高校中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从2005年开始,就不断地有名牌高校开设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精品课程,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也取得了基础性的成功。从中取得经验以后,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精品课程群也不断建设起来,各高校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有很大的不足,有待改进。 

2我国高校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改进的过程中取得进步,认识错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落实到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不足,通过对这些不足的认识和改进而取得进步。 

2.1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上的不足 

2.1.1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性不强 

世间存在的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同样存在不足,有待改进。会计是一种很古老的职业,但是同时它又是一个前沿学科,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会计教学分为两个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会计学的创新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上。 

会计是一门需要实践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进步的学科。而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脱离了会计的实务性,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之一——没有经验。虽然我们会反驳说谁一开始就有经验啊?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在理论内容上我们偏重于传统基础理论的学习,没有兼顾会计前瞻性的内容,这也是影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只有了解了前瞻性内容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这门学科现存的不足,在想方设法弥补这些不足之后我们的教学内容才会实现真正的创新。 

2.1.2高校会计教学课时分配不科学 

高校扩招后学生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多了,所以相应的每门课程的课时减少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也不例外。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所以很多内容都讲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要求就相应地提高了。如果老师知道哪一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这一方面花费更多的课时,那么学生将来会毕生受益的。反之,如果老师对会计这一行业根本不了解,对现今社会会计需要具备什么技能也不知道,那么他就不会知道这一个学期的课时该怎么分配,长此以往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2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虽然我们都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好的一面,也在不断地改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一时也很难根除。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影响就是它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今学生自主性空前高涨的时代。 

3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不足我们就改进,有错误我们就纠正,我们不是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我们要做不耻下问的孔子。前者得到的是一时的颜面,但是最后却害自己,遗臭万年;后者不耻下问,虽然在外人看来是很没面子的事,但是却真正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万古流芳。 

3.1改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1.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日常的备课是老师最基本的功课,而备课的内容正是我们要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的内容。针对会计学课程创新性不足的缺点,授课老师需要多花点功夫在内容更新上。平时老师可以多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有什么最前沿的研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里,虽然学生可能不懂,但是了解一下总没坏处。再者,在讲课内容中,不要只讲课本上的知识,这样不仅抽象而且同学还不易理解,在课堂上多穿插一些实例,尤其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例子,这样的内容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助于同学们理解。 

在实践务实方面,我们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平时多开一些实践课,使学生在学校里初步了解会计行业的工作流程。在基本知识牢固以后,逐渐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多给学生一些实习的机会,使其在找工作时不至于什么都不会。 

3.1.2使课时分配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 

课时的分配就相当于我们教学重点的分配,而我们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是将来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用得上而且是必需的东西,所以课时的分配十分重要。在这方面,作为老师还是要了解本专业一些前沿的东西,知道专业的发展方向,由此对相应的内容作课时上的增减。 

3.2改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益迅速,它在教学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得传统的老师板书学生抄的教学方法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它节约了课堂时间,使得老师有时间多讲一些其他的内容。 

但是,只使用多媒体做课件减少板书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现在会计行业的基本业务大都要用到电脑,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使得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能够熟悉和掌握这些基本流程,这对学生将来找工作会是一大助力。 

4总结 

我国的会计行业一直在改革,因为我们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要想不落后就只能前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也是如此,课程改革十分重要。希望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助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奇杰. 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视角[j]. 会计之友,2010(35). 

[2] 易超群. 浅谈高校会计课程教学[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 

第7篇

[论文摘要] 会计这一职业是伴随着钱财的出现而自然演化而来的,是一种社会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壮大——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我们不是天生就会做会计的,一名好的会计是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和工作而逐渐造就的。在造就一名高级会计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一项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程序,而在现今的会计行业里,需求量正日益增加的是高级财务会计,因为现在各个行业里要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我国高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高级财务会计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高校中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从2005年开始,就不断地有名牌高校开设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精品课程,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也取得了基础性的成功。从中取得经验以后,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精品课程群也不断建设起来,各高校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有很大的不足,有待改进。

2我国高校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改进的过程中取得进步,认识错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落实到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不足,通过对这些不足的认识和改进而取得进步。

2.1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上的不足

2.1.1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性不强

世间存在的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同样存在不足,有待改进。会计是一种很古老的职业,但是同时它又是一个前沿学科,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会计教学分为两个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会计学的创新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上。

会计是一门需要实践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进步的学科。而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脱离了会计的实务性,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之一——没有经验。虽然我们会反驳说谁一开始就有经验啊?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在理论内容上我们偏重于传统基础理论的学习,没有兼顾会计前瞻性的内容,这也是影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只有了解了前瞻性内容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这门学科现存的不足,在想方设法弥补这些不足之后我们的教学内容才会实现真正的创新。

2.1.2高校会计教学课时分配不科学

高校扩招后学生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多了,所以相应的每门课程的课时减少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也不例外。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所以很多内容都讲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要求就相应地提高了。如果老师知道哪一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这一方面花费更多的课时,那么学生将来会毕生受益的。反之,如果老师对会计这一行业根本不了解,对现今社会会计需要具备什么技能也不知道,那么他就不会知道这一个学期的课时该怎么分配,长此以往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2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虽然我们都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好的一面,也在不断地改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一时也很难根除。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影响就是它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今学生自主性空前高涨的时代。

3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不足我们就改进,有错误我们就纠正,我们不是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我们要做不耻下问的孔子。前者得到的是一时的颜面,但是最后却害自己,遗臭万年;后者不耻下问,虽然在外人看来是很没面子的事,但是却真正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万古流芳。

3.1改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1.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日常的备课是老师最基本的功课,而备课的内容正是我们要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的内容。针对会计学课程创新性不足的缺点,授课老师需要多花点功夫在内容更新上。平时老师可以多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有什么最前沿的研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里,虽然学生可能不懂,但是了解一下总没坏处。再者,在讲课内容中,不要只讲课本上的知识,这样不仅抽象而且同学还不易理解,在课堂上多穿插一些实例,尤其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例子,这样的内容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助于同学们理解。

在实践务实方面,我们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平时多开一些实践课,使学生在学校里初步了解会计行业的工作流程。在基本知识牢固以后,逐渐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多给学生一些实习的机会,使其在找工作时不至于什么都不会。

3.1.2使课时分配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

课时的分配就相当于我们教学重点的分配,而我们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是将来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用得上而且是必需的东西,所以课时的分配十分重要。在这方面,作为老师还是要了解本专业一些前沿的东西,知道专业的发展方向,由此对相应的内容作课时上的增减。

3.2改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益迅速,它在教学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得传统的老师板书学生抄的教学方法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它节约了课堂时间,使得老师有时间多讲一些其他的内容。

但是,只使用多媒体做课件减少板书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现在会计行业的基本业务大都要用到电脑,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使得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能够熟悉和掌握这些基本流程,这对学生将来找工作会是一大助力。

4总结

我国的会计行业一直在改革,因为我们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要想不落后就只能前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也是如此,课程改革十分重要。希望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助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奇杰. 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视角[J]. 会计之友,2010(35).

[2] 易超群. 浅谈高校会计课程教学[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