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热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7:02

序论:在您撰写传热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热学论文

第1篇

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国人的主动挖掘直接关联。目前,我国传统艺术的“疑似主流”趋势是值得人们庆贺的。但是,我们仍应看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现状是片面、不完全的,其存在时长无法预测估计。中国传统艺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传承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如果想要将自身曾经失落的地位重新寻回,其所面临的阻碍重重。

二、启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热爱的意义

舞蹈《婺魁》由于其自身以婺剧为根基的基本特色,在其表演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热爱,加强戏剧教育,并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积极树立起一个科学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加强其鉴赏美的能力。戏剧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门类,在丰富大学生审美体系上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戏剧教育影响大学生群体,可以使他们交替地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中接受美的启迪。另外还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自身的审美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建立,使其接受更多方向、层次的审美融合及塑造。有了一个丰富科学的审美体系作为基础前提,大学生便能运用一些自主思考及实践的方式,对自身建立起的审美观进行完善,提升自我对美的创造能力。戏剧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戏剧人物感情的发现、平衡,对所扮演人物感情的感知、控制,达成大学生对人际情感自然的沟通。正如舞蹈《婺魁》的创作一般,为了将舞蹈的效果发挥到最强最大化,需通过多方面的合作配合,凝聚多方人群的集体力量。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视热爱,加强戏剧教育能够使得参与其中的创作、表演以及后台支持的大学生对于协调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度进一步技巧,并在逐步的实践中形成惯性。

三、启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进行戏剧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要将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度进一步激发,对其进行戏剧艺术教育,其首要前提是积极建设起一支具有专业化素质水平的艺术师资团队。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对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放大化,积极培养出高校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应将社会中存在的专业艺术优秀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积极建立起一个特聘使得教师制度,引入一些优秀的音乐家、舞蹈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在解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同时也能够将全新科学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引入,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往来。中国传统艺术—戏剧艺术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广博,但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固定课时的限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科学的选取一些侧重点。将戏剧作为例子,在戏剧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京剧、黄梅戏以及越剧等。另外,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对于现代舞蹈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开设舞蹈赏析相关课程。通过对优秀舞蹈的赏析,能够促使大学生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将原有的审美方式进一步突破,了解到现代舞蹈的程式结构及张扬特色。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教育的途径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即多层次与多元化。首先应做到的是进行学科式的教育,积极开设单独专属性的传统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第二,应积极进行各项渗透性的传统艺术教育。在其余学科中也应不忘进行传统艺术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渗透。第三,尽可能举办一些与传统艺术相关联的课外活动,依照学生的自我兴趣组织创建一些课外性质的兴趣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的开展举办,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弥补自身的缺点。第四,积极举办一些传统戏剧艺术文化节,给予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此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

四、结语

第2篇

1.1开篇案例对于传热单元操作,可采用学生熟悉的氨的合成中脱除二氧化碳的生产工艺作为开篇案例。氨的合成中二氧化碳脱除的传统流程如图1所示[8]。一氧化碳变换后的原料气经吸收塔底部的气体分布管加入吸收塔,在塔内与碳酸钾吸收剂进行洗涤,出塔净化气经分离器把气体夹带的液滴分离后进入下一工段。吸收液由吸收塔底部引出,经水力透平减压后进入再生塔顶部。在再生塔顶部,溶液闪蒸出部分水蒸气,然后沿塔向下流,在塔内与再沸器加热产生的蒸汽逆流接触,同时被蒸汽加热到沸点并放出残余的二氧化碳。而再生出来的碳酸钾溶液经冷却器冷却之后并经泵加压后进入吸收塔顶部循环使用。选用此工程案例作为开篇案例是基于下述三个原因:(1)我校的化工原理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此前学生已到云峰合成氨厂进行了生产认识实习,对此工程案例比较熟悉,能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2)该生产案例中,涉及到三类换热器(再沸器、冷却器、冷凝器),与教学目标吻合较好;(3)该案例中,化工原理与化工工艺学紧密结合。提出此生产案例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简述整个脱碳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该生产过程中这些换热器的作用,流体之间的换热方式。然后,请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补充说明加以延伸,即可完成开篇内容:(1)换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2)换热器的类型,(3)冷热流体换热方式。之后,提出两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一是如何根据生产任务设计或选择一台换热器。二是这些换热器使用时间长了,换热效果不好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章节逐一解决。

1.2问题案例问题案例法,即教学中讲授某一知识点前先列举出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引出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传热一章涉及知识点较多,讲授时可采用问题案例法逐一进行。例如,对于保温层的厚度问题,许多学生会习惯性的认为厚度越厚越好。为改变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即可列举如下实例进行教学。假设一钢管规格,钢管外壁温度环境温度钢管外包热导率为的保温材料,以减少热损失。已知保温层外表面与环境的对流传热系数为保温层与钢管接触良好。求保温层厚度分别为10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时,每米管长的总热阻及热损失。为节约时间,可将3-5位学生分为一组,每小组计算1个保温厚度对应的总热阻和热损失。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的数据显示,在题设条件下保温层厚度由10mm增至30mm时,总热阻逐渐减小、总热损失逐渐增大;当保温层厚度从30mm增至70mm时,总热阻逐渐增大、总热损失逐渐减小。则保温层厚度从10mm增至70mm时,总热阻和总热损失均存在一个拐点,对应的总热阻最小、热损失最大。此点对应的保温层厚度称为保温层的临界厚度。计算表明,上述题设条件下的临界保温层厚度为28mm。原因可由热损失公式(其中为热阻)可知,当保温层厚度增大时,一方面是导热热阻增加,另一方面是对流传热热阻减小,因此保温层厚度存在临界厚度。当保温层厚度小于其临界厚度时,随着厚度的增加,总热阻减小、总热损失增大;在此期间增加保温层厚度并非是越厚越好。当保温层厚度大于其临界厚度时,随着厚度的增加,总热阻增大、总热损失减小。鉴于经济和管道体积的考虑,实际生产中需通过计算,再选取合适的保温层厚度。

1.3综合案例综合案例法即在每章(或每个单元操作)的结尾,列举出该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实例,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所学知识,解决该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问题。在传热单元操作讲解的最后一堂课,提出如下生产案例:在某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中,混合液在分解塔中进行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移走,分解塔内温度将继续上升,会产生过量焦油。这不但会使产品质量下降,堵塞管道,甚至造成事故。国内该类生产装置大都采用蒸发冷却的方式转移反应热(即塔内温度靠液体自身蒸发来维持,一般维持在88℃左右)。也有部分工厂采用外循环冷却的方式(将塔内液体用泵抽出,经塔外一双管程换热器用冷却水冷却后循环回分解塔)转移反应热。所用换热器主要参数为:壳径1m,双管程,换热管,换热管根数370根,总传热面积100m2。该厂欲将塔内温度降至60℃,这一改变要求冷却器热负荷增至4×105kJ/h。将此案例加以描述和说明后,让学生对这一案例提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根据班级学生数,将学生按5-7人一组,课堂上用10-15min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阐述解决方案,其它小组可质疑和提问。经小组讨论,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如表2所示的四种方案。经分析可知,得出方案D是可行的。得到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案例分析就结束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从例到理”。此案例表明,考察一台换热器的工作能力不能单纯只考虑其传热面积,传热面积和总传热系数的乘积KA才能真正代表一台换热器的工作能力。因为存在如下关系:A—管数或者壳体体积—流速—传热系数。因此,列管换热器的K和A值之间往往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传热面积过大往往由于流体流量的“不匹配”而导致K值降低,换热效果降低了。

2案例教学的启示

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案例一定要源于生产和生活,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案例中既包含对实际问题的描述,又暗含一定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参与分析并解决此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快速巩固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不能用案例教学完全替论教学,而应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实施。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最终总结归纳得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做到“从例到理”,使学生明白理论知识源于实践。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又要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工程案例,做到“从理到例”,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

3结语

第3篇

摘要:汉语热渐渐地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汉语教师不仅给外国学生教语言,而且还给外国学生传播中国的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是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关健,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应该注重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微观人际交流。

当英语走向世界各地时,

 二、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时空差异较大,民族心理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必然造成对  汉语教学的影响。首先,从两者的认知心理看,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多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表现在语  言上,就是汉语形象性强,注重相关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形态特点。西方民族偏好抽象思维,注重逻辑性,重个体轻整体,重理性轻感性,体现在语言上,如西方的典型语言—英语,是一种显性的形态语言,抽象词语较多。因此,以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具有整体性、意合性的汉语,往往会觉得缺乏逻辑,难  以理解。

第4篇

关键词:传热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英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02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建筑节能、材料冶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等领域更是蕴藏着大量的传热问题,形成了如相变与多相流传热、微尺度传热、生物传热、超常传热等传热学的多个学科分支[1-3]。

传热学课程是我校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是动力工程与航空院校的结合,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该专业学生要求可以对发动机的总体性能分析、总体与部件设计、故障分析等。传热学本身也是一门与各工程领域关系密切、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它植根于大量的工程实际之中,也必须服务于工程实际。本论文结合该专业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在传热学的教学过程中的几点讲课体会,把传热学比较枯燥的理论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感兴趣的实践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精心授课,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传热学方面的理论更加如此。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这些新理论严重脱节,这在传热学实验方面尤为严重。同时部分同学认为传热学的实用性不强,对掌握专业技术帮助不大。因此导致大学传热学教学的受重视程度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把传热学知识与学生具体的专业应用及日常生活应用结合起来,提高同学们对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讲课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点突出。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抓住重点,讲透概念,不断深化;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列举实际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引导学生对传热学、传热现象进行深人的思考。进行现代传热学的重要实验,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详细讲解传热学在飞行器发动机方面的应用。例如,在讲到三种换热方式及计算方式的环节,加入目前飞机发动机用到的几种冷却方式:辐射冷却,烧蚀冷却,膜冷却,再生冷却及发汗冷却等。同时着重讲解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再生冷却技术[4]。该过程同时涵盖了三种换热方式,如图1,包括燃油与壁面的对流换热,壁面的热传导,由于发动机温度较高,换热方式同时还包括辐射换热。收集相关实物图片,如图2所示,让同学对其冷却过程及相关的计算方法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代入的传热学的教学课堂里,让同学们了解到传热学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引入CPU芯片中的散热过程[5],图3是一典型的台式计算机中的CPU散热器的图。在芯片内核内,电能转换成热能,发热升温,热量通过内核与金属外壳接触导热,传到金属外壳,热量通过金属外壳与散热器上的导热板的接触导热传到导热板,在导热板内热量以导热方式扩散传播到导热板上的肋片根处,在肋片内,热量以导热方式传播到肋片表面,风扇驱动空气流经肋片表面,热量最后以对流传热方式从肋片表面传到空气中。整个过程包括有:导热过程(其中多数是接触导热),空气对流传热过程。

图4所示的是采用有热管的笔记本计算机中CPU散热器,热量从导热板传到肋片,是通过热管传输,中间还有两处接触导热,在热管内,有蒸发传热和冷凝传热过程。

另外还有水冷式CPU散热器,热量从导热板传输到肋片,经由两处管内液体强迫对流传热,还有肋片与水管之间的接触传热。将CPU散热过程分解成若干个传热过程,分别分析研究每个传热过程的机理,目的是将传热学知识与实际日常生活及工程应用相结合,使同学们认识到传热学的实际应用,提高同学们学习传热学的兴趣,加深对传热学知识的掌握。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为避免产生视觉疲劳,可以增加幻灯片的生动活泼性,适当设置一些动画效果。在放映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恰当控制好教学节奏,使得课件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同步合拍。

二、增加英文教学内容

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世界的需要。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很多来源于一些英文原著的翻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英文原文,一方面加深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调节学生学习的紧张氛围,另一方面,增加同学们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同时,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查找一些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引入传热的概念的英文介绍:Heat transfer:Thermal energy (heat): refers to the energy transported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 temperature (%=T)。引入对流换热英文:Convective heat transfer。层流和湍流边界层:Laminar an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等。

三、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建立教学信息中心。在教学信息中心,介绍传热学的历史与发展前景、最新理论的跟踪以及传热学的科普知识,让学生对传热学有充分的认识。

(二)采取设立选修课的手段,开辟“传热象探索园地”,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传热现象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三)开设课外专题讲座。课外专题讲座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传热学的前沿,更深人地了解传热学的发展动向,激发他们的兴趣及投身传热学研究的志向。

(四)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撰写传热学原理的应用论文,作为平时作业。通过这个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构建先进的传热学实验教学体系

传热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传热学的一切原理和定律都是从生产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反之又经受生产的检验并推动其发展。因此,必须注重传热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验探索的结合。在传热实验教学方面,在预备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引入模拟演示实验。

通过预备性实验为理论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基础性实验来验证一些传热规律,从而使学生对这些传热学原理和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由行器换热实验设备价格及操作条件的限制,发动机换热实验作为动手实验实行比较困难,考虑到该专业的性质要求,可以在课堂上增加演示实验,例如,模拟涡轮旋转叶片冷却通道换热实验,模拟气流平行于旋转轴方向的流动和气流垂直于旋转轴方向向外流及向内流等三种情况,基本概括冷却系统的全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过程。

此外,实验室应该建设成为自主型、开放式的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进行传热现象的探索,充分培养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

五、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

目前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各高校讲台上的主力军,他们正在成为我国高教战线的栋梁。但也不可否认,长期的学校学习,严重缺乏工程实践。同时,青年教师工作后,忙于应付各种日常工作,实践环节进修的机会非常少,因而也不可能向学生传播工程实践知识。部分教师、特别是面临职称评聘的中青年教师对上课采取应付的态度,课余不钻研教学法,上课时拿本教科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质量下降[6]。

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用青年教师下工程现场或实验室工作半年到一年、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活动等。同时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应作相应的变动,使青年教师愿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实践经历上花费较多的精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传热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传热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巩固大学传热学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学完大学传热学之后,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戴锅生.传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厚华.传热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蒋劲.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再生冷却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6).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传热学,教学改革

1 引言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为高等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机遇。《传热学》课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相对成熟和固定,即使如此,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它成为教学手段先进、充满吸引力的优秀课程。近年来,我们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传热学》课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功能

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大量的新知识、新思想不断涌现,为适应这种情况,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传热学》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必须将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现代教育思想。免费论文参考网。为了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必须由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个体实践、信息交流为中心,要实现这一巨大转变是靠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完成,只有采用基于多媒体先进技术的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免费论文参考网。

2.1 加大教学信息量,突破教学难点

《传热学》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导热、对流和辐射三大模块,各部分相对独立,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核心内容,理论概念较多,计算公式推导复杂、公式数量庞大,这使得教师的讲课时间紧张,形成了授课进度快、略去内容多时易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思路,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未很好理解其实质内容,而讲课进度慢时又不能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矛盾。应用多媒体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屏幕投影显示清晰、图文并茂、表达方便快捷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例如对于非稳态导热中无限大平壁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导热问题,过去一直是传热课程重点和难点之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讲授过程中我们将分离变量法的具体求解方法、温度通解中每一积分常数的具体求解过程都讲得很全面清楚,教师从写黑板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着重在于讲清思路,讲清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用两小时轻松地完成了过去传统粉笔加黑板教学时三个小时都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近两年来,在学校课堂教学时数总体精简的大背景下,我们用60学时仍然完成了教学大纲上规定的68学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传热学》课程中例题、习题的讲解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个高难度、高综合性的习题的讲解工作,整个课程中课堂习题讲解数量有较大提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对于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过程,如何表达物体内的温度场让学生建立起温度分布空间的概念一直使师生感到棘手,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达形象具体、切换快捷的特点,用多幅类似于图1的立体图形来反复说明这个

问题,授课中与学生展开互动,启发课堂讨论,对此学生感到效果很好。教学中难题迎刃而解。

第6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传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49-02

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该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企业一方面抱怨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该计划旨在高校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传热学课程着重研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和方法。[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专业下属学科专业,主要包含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等几个方向,涉及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暖通空调、制冷技术、流体输配管网系统、锅炉设备、热质交换等。从这些课程所讲授的内容看,传热学知识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重基础、宽口径” 的指导方针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传热学的课时减少到原来的一半。如何在较少课时内培养学生用传热学的规律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2]

下面结合笔者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传热学课堂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推进“热传学”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传热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结构

杨世铭等主编的《传热学》为比较经典的教材,该教材总体上体现了传热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的特点。教材主要包含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热传导部分相对简单,通过简化实际物理模型,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能够得到一般问题的分析解。而对流换热过程则相对复杂,该部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大量的图表和经验、半经验公式,运用时需区别不同情况带入不同的计算公式。对于此部分的学习学生感觉公式繁多、复杂,需强化记忆,且应用时经常选择错误的经验公式。辐射传热部分由于理论的抽象性以及辐射换热方程次数较高的问题,学生不仅对概念的掌握困难,辐射换热问题的求解亦有比较大的难度。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传热学学科的发展中对于三种传热方式分析方法差别较大,连贯性不强,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些被动。且由于学时的减少,课上主要介绍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对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训练环节必然相应减少,导致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传热学的教学中,目前多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方式相对于以前的板书授课方式虽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图、文、声、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但也存在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对于重点公式的推导不够细致,通常忽略或者先于学生的反应便给出答案,学生无法真正领会推导过程;课上信息量大,只注重讲课进度,忽视学生接受程度,到头来学生收效甚微;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因为内容多,上课过程多是教师一人在上边喋喋不休,学生却在下面精神恍惚,特别是难度较大的章节,学生因为理解不了干脆放弃听讲,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

根据传热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下内容分别为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的一些思考及尝试。

二、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正如教材中所述,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热学课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并无变化,但是研究手段的发展和工程应用领域的扩大进一步丰富了传热学的内涵。为了适应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体现本学科的进展,要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笔者适当删减了一些比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内容,如一维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分析解的推导过程课堂上不再推导,直接给出最后解的表达形式,要求同学了解其物理意义即可;对于传统传热学中相对陈旧的内容也可根据情况做一些删减,例如管内湍流传热的齐德-泰特公式、米海耶夫公式、流体横掠管束的格里森公式等;此外,根据情况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传热学新技术的内容,如微尺度传热内容、强化单相对流换热的纵向涡方法等,通过这些前言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了解目前传热学应用的热点技术,增加学习兴趣。

2.引入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

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需加强基于工程应用的教学方法。传热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与传热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教材中分析的主要问题都能够在工程实际中找到原型。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来说,空调系统中最主要的部件是两个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中分别发生的是制冷工质的沸腾吸热以及凝结放热过程,这两部分换热的理论基础分别来自于传热学课本中沸腾和凝结换热一章。为了增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肋片的应用则增加了同学们对换热器表面不同结构的理解和认识。空调中冷量的载体―制冷剂在管路中的输送过程需要保温,经济保温层厚度的确定也离不开利用传热学知识的计算。此外,空调系统设计初期,计算维护结构的冷、热负荷时,建筑维护结构的热传导环节则多可简化为无限大平壁的稳态导热问题,与课本中重点分析无限大平壁的导热问题相对应,等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引入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首先会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理解、去学习。此外,融入大量实际案例也可以使同学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避免了单纯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抽象的事物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形象和具体,但讲解基础理论时,以板书为主的方式效果较好。

摒弃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动设置讨论环节。目前传热学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之一,许多时候专业课的复试是通过综合案例的分析来考查学生对传热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本科生教学阶段就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十分必要。例如在不同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挑选某一综合的传热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和制订求解方案,最后以报告或论文形式提交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最终获得大家认为较好的方案。期间避免教师完全控制讨论,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适当引导,使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过这个过程。这样,让学生对传热学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深切体会运用所学传热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增强学习兴趣,并能培养部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CFD教学方法的应用

CFD(Computer Fluid Dynamics)是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值计算方法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来解决流动与传热问题的重要方法。对于典型情况下的传热问题,传热学课本中能够推导并以公式的形式给出某一特定物体的温度场,但对于几何形状或者边界条件复杂的传热问题,运用CFD技术获得其内部的温度场之后,再对其传热量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已经必不可少。因此,结合CFD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特定复杂场景下的传热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巧妙的模拟方法又可以使学生加强对传热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3]

5.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传热学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课程,目前传统的授课却往往偏重理论。为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分析能力,应增加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例如:建立教学和实习示范基地,在学习过程中带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参观。例如到散热器或空调厂家,通过让学生参观各种形式的换热器,让学生感受到传热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利用假期可以鼓励学生到这些示范基地进行短期实习,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加强了锻炼。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与大金、开利等空调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出路。此外,可以针对重要知识点开设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制订实验方案、获得并整理实验数据,最后运用理论方法获得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规律等等。这样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6.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又会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曾经对传热学的考核方式尝试多次改革。目前,期末考试环节分成开卷加闭卷两个部分,其中开卷部分针对综合传热问题进行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闭卷部分则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解。此外,课程过程中穿插的小论文完成情况也会在平时成绩中体现。这样避免了单一环节失误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充分给予学生机会,也能够清楚了解到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特长加以针对性培养。

三、结论

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点,本文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引入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用CFD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考核方式等传热学教学改革之方法,能够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并培养学生在较少课时内用传热规律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传热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齐晓霓(1974-),女,山东临淄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刘永启(1965-),男,山东枣庄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教学项目基金“传热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112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91-02

“传热学”是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化工制药类、航空航天类、机械类、环境与安全类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其与“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一起被称作热工类专业的三大支柱,[1,2]由此可以看到这些课程在上面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认真掌握这三门课程,才有利于后面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的工作研究,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型教学方法,采取先进教学手段,保证教与学都能达到最佳目标。本文根据“传热学”的课程特点,依据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针对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要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明确课程定位

传热学是研究具备温度差异时发生的热量传递规律和测试的科学。因为自然界和不同生产领域普遍存在着温度差异,所以传热现象非常广泛。传热学也普遍应用在现代科学技术当中,是能源动力、化工制药、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必备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作用,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工程分析的能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节约能源,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章的经验公式和通过图表进行计算的能力。同学们在传热学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时不觉得有多难,但处理具体问题时却感觉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传热学的理论推导较多,而且经验公式难以理解和记忆,做习题时学生难以下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并归纳出中学时学过的能量守恒原理作为一条横线贯穿着传热学计算问题的始终,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为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思路,[3]在要研究的物体中任意去除一个微元平行六面体作为该微元体能量收支平衡的分析对象。假设物体中有内热源,它代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产生或消耗的热量,在空间三个坐标方向上,将任一方向上的热流量分解成x、y、z坐标轴方向的分热流量,对于微元体应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建立起能量平衡关系式,即导入微元体的总热流量+微元体内热源的生成热=导出微元体的总热流量+微元体热力学能的增量。将三个方向上的能量平衡关系式写出后,相加即可获得总的能量平衡关系式,然后将各项热量传递方式的表达式代入平衡关系中求解,该方程可以针对物体的边界条件用简单积分求解。无论使用导热微分方程式直接结合边界条件求解还是简单积分求解,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思路清晰,处理实际问题时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在实际问题中出现了更复杂的热传递问题,可以划分不同的单元,一个个解决。将这种能量守恒的思路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中定律的连贯理解,达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传热学技术发展

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都对“传热学”课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并无变化,但是研究手段的发展和工程应用领域的扩大进一步丰富了传热学的内涵。与此同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关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已成为热门话题,部分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被引进了大学讲台上。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常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成为“传热学”教学中的必要任务。传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体现本学科的进展,要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删减了部分比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内容,如一维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分析解的推导过程等;对于传统传热学中相对陈旧的内容也做了删减,包括管内湍流传热的齐德-泰特公式、米海耶夫公式、流体横掠管束的格里森公式等;增添了教材上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有关传热学新技术的内容,如微纳米传热内容、强化单相对流换热的纵向涡方法。

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来看,培养能力是更为根本的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任务做了很大的努力:在每一章节末增加了本章内容的应用部分,举例更为接近工程实际,需要学生应用更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对例题进行讲解时更为注重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讲授,对此类问题分层次进行剖析讲解;在每一章最后增加了小论文题目,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撰写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小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热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分析

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模式都已从“独角戏”式的填鸭式教学过渡到“教与学的互动阶段”,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是采用提问回答式、小范围对话式、逻辑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为了使教学过程信息量增大,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课堂中大部分课堂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4]那么,“传热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传热学”是以传导、对流、辐射和换热器四大内容去展开的。所以在教学中适当辅以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讲清有关现象的物理本质和基本原理。比如在介绍三种传热方式时用空调制冷过程、烧开水的过程等生动的动画,来说明热量传递的分类,就能使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肋片导热一节中,同学们对稳态下的肋片沿着热量传递方向的热量逐渐减少这一动画过程去分析问题时,很快就明白了肋片的导热实质与传统的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差别。

但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是为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那么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调查了很多学生,他们大多认为:“传热学”中的纯理论推导难度很大,如果仍然采用多媒体课件,很难留下较深的印象,无法真正领会推导过程,虽然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但不逐步推导,能接受的内容就会很少,收效甚微。所以“传热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就要预先确定教学内容。在讲解基础理论时,要以板书为主。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抽象的事物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形象和具体,再列举一些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讲解较为复杂的公式时,最好的办法是板书,再加上对学生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理论的讲解和生动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易理解的内容要适当做些记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改革

为了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死记硬背的内容不列入考核范围。笔者在“传热学”的考核中也进行了改革。考试采用三种考核方式综合进行,这三种方式是闭卷、开卷和大作业。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时要出具两套试题:一套试题是开卷,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实际传热问题和解决实际传热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开卷试题中也要有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另一套试题为闭卷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主要包括简答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开卷试题和闭卷试题的考试时间和分值分别占总考试时间和分值的50%。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在同一考场中先后进行。

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由传统的考试成绩评定改为“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综合评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保证学生的大作业质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堂讲授的能动性,任课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要在课堂上宣布最终成绩的评定方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平时成绩考核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回答问题、大作业成绩综合评定,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效果

1.课堂和实验课教学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思路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对“传热学”的学习比往届学生兴趣更高,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主动思考解决传热学问题的流程,主动查阅笔者提供的参考书目并提出问题。在导热、对流及辐射换热的实验课上,大多数同学能够自发、独立、主动地完成三个基本实验,有些同学还与教师探讨更深入的实验验证分析解的问题,完成笔者布置的选做内容。

2.大作业反馈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较多,从120个学生中抽查了交上来的50份大作业,学生在选题上发挥了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选题范围从生活实例到气候变化,再到工程实践,如天气现象谚语中蕴含的传热基理、太阳能利用,制冷系统中的传热学应用等,涉及到“传热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主动思考,初步掌握了模型建立、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并验证这一流程,得到了一次系统的科学分析方法训练。学生在查阅资料并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教授的基本内容,还自发引入其它课程或参考资料中的信息并将信息加工消化,例如进行传热过程分析的火用分析方法等。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总之,课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教师,要不断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个人修养,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要想使全部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不但要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还应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部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努力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立平,师少鹏.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4,(3).

[2]刘晓慧.传热学课程内容分类教学法[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1996,(3).

[3]涂虬.热平衡法在传热学教学中的应用[J].武钢职工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