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四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7:00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四语文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四语文教学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从“四对反义词”,谈欣赏教学设计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欣赏课的选题,这也是我们上欣赏课的前期工作,这里我用了一对反义词:生僻与熟知,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不同体裁不用类型的音乐欣赏课题,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却了解甚少,但是不一定你熟知的乐曲就能上得入情入境,生僻的曲子就会索然无味,草草了事,这里最关键的就取决于我们的耳朵,多听,多听,吴斌老师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点评一课欣赏课时,他引用了一位美国大学教授的例子,我也搬来用一用:我拿到一首曲子的时候,首先是要熟悉它,在我准备决定开始上这个课的那天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走路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在听这首曲子,当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之后,当这首曲子的任何一段响起我都能和着唱下去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段音乐最具有表现力的地方在哪里,我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习这段音乐最有效。我想我们老师肯定也有同感,在没听几十遍之前,完全不知道这音乐是怎么回事,对音乐的理解只是表没有里,但听了无数遍之后,音乐会从我的内心中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时候的理解才是发自肺腑的。

宁波市音乐教研员黄老师说过:艺术音乐有别于其他音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艺术音乐一开始听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好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不知道在描述什么,但是你多听多听,会觉得越来越好听,百听不厌,灵感也就会一触即发。其实道理和我们的美国大学教授一样,前期工作就要做到:一个字,听,两个字,多听。

二、案头工作:撷取与舍去

我这里指的案头工作,就是我们下笔的工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听曲上百遍,下笔是否真有神,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会出现另一种极端,想法越来越多,资料越来越多,这个也想讲,那个也觉得该让学生知道,这个好像是重点,那个也是难点等等,各种方案各种设计涌上心头,千头万绪,不知道该怎么取舍,结果可能会导致教学预设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超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撷取与舍弃。

有位教师在备课《图兰朵与茉莉花》一课时,花了三四个小时,为求一个答案:歌剧《图兰朵》的选曲《东边升起月亮》是根据3235 6516 这个曲调还是335 6116 曲调?资料一,由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的学生写的文章,认为是335,不一定是权威,资料二,图兰朵的渊源,有个截图,在外国出版的旧报纸上,外国的旅行家将其搜集到的中国的音乐写在了五线谱上,是335,而不是3235,感觉有将近100年,但思前想后,怕引起争议,抓小辫子所以还是不再钻进去,决定舍去,我认为是理智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撷取方面,选择聆听民歌《茉莉花》的环节上,这位教师选取了对比较明显的江苏和河北茉莉花,舍去了其中一首《茉莉花》,既抓住了教学重点也把握了教学的节奏,更为图兰朵的欣赏作了较好的铺垫。又如在分析对比江苏茉莉花和图兰朵中茉莉花的两个主题旋律的环节,教师在黑键上随意弹奏12356,让学生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感受旋律的神奇与优美。

这些环节的撷取与舍去都是考验我们教师的预设能力,找准重点与难点,学会取舍。

三、实践工作:

1、有效与无效

前面两项工作的预期达成只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你对作品的理解和你的教学预设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展现,而出现的教学效果有两种:有效与无效,因为这里有个主体,那就是学生,老师们都会这样想一个问题,一首作品教师听了百遍后才能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才能哼唱,那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我们的孩子能理解音乐吗?几年级的学生,怎样的生活经验,有多少信息储备量,需要怎样的引导与讲解,理解感悟音乐达到哪种程度等等,都是我们考虑的范围,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a)教师讲解:分为教师的讲述与教师的语言引导。其一教师的讲解必须是正确的,不能将错误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答案传达给学生。其二欣赏课中的语言引导最多的就是教师在提问后的再次追问,让学生有个问题先行,音乐充盈,追问跟进,思维碰撞的过程,自己理解音乐。

b)视频欣赏:我们较多采用的是与音乐作品相符的视频图像,且不说它有较强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音乐作品,视频的精彩剪辑运用不仅为课堂增色不少,还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探求的学习欲望。

c)主题哼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学唱乐曲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聆听中更好地把握主题的变化和重复,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d)图谱感知:小图谱,大作用。在欣赏教学中重视和强调视觉辅助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将抽象的音乐用简明的图画、线条等方式表现出来,在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同时还能提高音乐记忆效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e)体态律动:律动是走进音乐的另一种方式,体态律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以即兴为主,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f)多元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平台,很多时候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果能在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g)文化承载: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其实音乐创作的背后有更多更多的话可以讲,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如《蓝色多瑙河》、《1812序曲》、《沃尔塔瓦》《北京喜讯到边寨》、《春节序曲》《蓝色狂想曲》等这些好的音乐作品能真正的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深入人心,所以音乐欣赏既有感受、认知、体验的感性成分,也应该有理性的一角,通过教师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深刻挖掘,音乐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大推动力。

2、卷入与跳出

刚刚所讲到的是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践成功的课例,但纵观我们的很多的公开课评优课不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与研磨,所以说这个过程使我们很多老师很纠结很痛苦,两个或多个实践中有个调整,因为我们是本着一次比一次好的想法进行磨课的,这个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对反义词:卷入与跳出。所谓卷入,有两种,一种是过分依赖教参,唯书是从,当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不被理解,当教材所呈现的理念不被教师所领悟,机械地执行教材与运用教参,最终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得不偿失。第二种卷入是过分坚持自我,认为自己的设计已经很不错了不想再大动干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推倒重来。这样的卷入只会让我们的思维狭隘,钻牛角尖,所以这里我想说我们需要跳出,跳出原本的设计,跳出教参的束缚,这里我的一节《木偶的步态舞》让我记忆犹新,我看见书本画着学生的手指木偶,我用了50个画有木偶的手套,还设想它们去野外郊游,后来一试教效果不好,陈老师张老师都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手套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设计也存在凭空想象牵强附会之嫌,于是我选择了“跳出”, 再设计中我通过动作猜谜导入新知——提问交流熟悉木偶特点——柯达伊手势进一步感知木偶形象——跟随音乐边哼唱边做木偶动作等手段,一系列的引导都是在过程中形成与实现的。经过一步步的有效引导,学生从观察到交流,从猜测到模仿,从哼唱到表现,都是一个投入再投入、提高再提高的过程,之后的A段、B段以及再现段的欣赏我也采取了学唱主题旋律、画画旋律线、引导想象和教师自己弹奏乐曲等多种有效手段进行了二次实践,没有手套,没有课件,我基本上了一节裸课,但是效果好多了,这个跳出的过程让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感悟,时时审视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愤起悱发、以三隅反!

最后的结尾工作要做到及时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但写三年的反思可能成为名师。重要的是思考,实践过后能及时跟进自己的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找差距找标杆,做一名有想法的年轻教师。

第2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相较于思想品德课的优越性在于,语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它通过文学形象的塑造,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思想教育变得有声有色,自然流露的情感更易被学生接受,并且在文章的部分,也是学生最容易感动的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将文章的主旨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达到渗透的目的,过早或过晚地为文章贴上标签都不会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与楚王精彩的辩论将是整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句话则完美驳倒了楚王的谬论,维护了晏子及其国家的尊严,将故事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当讲解到这一时段时,学生被晏子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深深感染,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对文章中心进行渗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一次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2.以文育人,把握思想教育尺度

2.1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懵懂阶段,加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时间跨度较大,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只是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个雏形足矣。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2.2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的尺度

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时,最忌讳的就是脱离课本,脱离实际,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义路线。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无疑是一种折磨,不仅最终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以课本为标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鲜活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区别,确定语文教学的本质,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以语言文字的培养为主体,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3.结语

第3篇

(一)人生意义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不可否认,让学生过有价值、有意义的幸福人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有两重含义:一是自然生命,它是追求生命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实现生命价值,它是生命的本质。这也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不同。由于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发育时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他们的价值引导越发的迫切和急需。引导学生追求生命价值、追寻生活意义,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反思和理解,将客观的价值升华为对人生意义的感悟,感悟转化为日常的学习行动。这与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理念是一致的。

(二)学生对价值的选择极为重要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事实上,由于中国的社会文化转型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负面东西,对于这些负面的东西,哲学必须进行批判,而且只有通过批判,哲学才能揭示隐藏于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推动中国文化向着善和美的方向发展。”[2]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加上网络媒体的无限开放,让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深感迷茫,稍不留神就可能选错价值方向。多元化的社会由此产生多元价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一课。

(三)价值引导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甚至“育人”要先于“教书”。相比其他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将教师作为心目中的“榜样”,无比敬畏。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将价值引导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人生价值、意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师进行价值引导的原则及方式

价值引导实际上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内心世界进行的,只有被引导者真正的理解、体悟、认可、决定,引导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价值是人们认识、理解、审视、建构自我及其存在的依据或准则。”

(一)价值引导应以“尊重”为前提

“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4]自尊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的心理、生理虽然处于嫩芽期,但他们同成年人一样渴望被尊重,而且也必须受到尊重,一旦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诱发其逆反心理的产生,价值引导将很难实现。尊重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教师从抽象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从具体上要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尊重,那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和责任感才能真正的培养起来。在现实中,有时会遇到身体缺陷或后进学生等情况,当此类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尊重后,内心的自尊和自信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自尊和自信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取得阶梯式的进步,教师的价值引导会使之欣然接受。教师要掌握一些教育艺术,在尊重的原则下得以运用,例如“允许学生保留意见”等。

(二)价值引导应将“理解”渗透其中

教师价值引导的做法包括澄清、表达、判断、选择、超越这几部分。每个部分中都渗透着理解。教师在和学生讨论价值问题时,必须把价值观念澄清,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清晰和准确的认识,还要提升每个学生对价值观念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甚至要支持学生在这些价值观念问题上的某些超越。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一价值观念的认识往往不同,表达、判断、选择、超越可能出现多元现象,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应该本着价值多元的理念,理解学生的认识,根据学生价值意识形成的年龄特点,艺术地进行引导,使学生一步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沟通是理解的前提,故价值引导倡导例如“讨论课”等活动方式,“讨论课”应具备开放、自由的环境,平等、和谐的气氛。

(三)价值引导运用“召唤”方式

精神世界的价值追求是不能强制的,只有在善意的召唤下,通过自己去倾听、共鸣、理解、认可,才能逐渐体悟。在召唤中,对话和示范的方法较好。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和气、友好的,这样意义下的对话才会卓有成效。坚决反对训话或质问,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因老师、家长等成人放不下架子而反叛。平等的对话,学生得到尊重,同时学生也会尊重对方,此时敞开心扉,交换思想。对话的目的是交流思想和看法,寻求共鸣,而不是让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能抱着“我说的才是权威、正确的”的想法,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总之,“平等”前提下的“对话”才会有效。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的价值引导也是在行动中进行的。价值意识是一种领悟,只有教师在自身理解、消化、吸收的前提下,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学生才有可能接纳一种价值观点,正所谓“榜样”的影响和作用。[5]

三、当前教师进行价值引导的两个重要内容———“名”与“利”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中,人们更有必要去思索这个问题。教育是扩展人的价值的直接手段,教师的价值引导自然不能回避“名”与“利”这两个问题。

(一)对“名”的正确引导

“青史留名”的价值观一直以来被以积极的观点来对待,认为一个人所做事情得到历史的承认。但“青史留名”与得到历史承认有两点本质不同,一是前者是个人主动追求,后者是客观上历史对一个人作出的评价;二是前者“留名”和后者“贡献”的目的指向不一致。“青史留名”追求的是个人目的,这是一种虚荣心;而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目的的人,行动是付出,目的是奉献,主观上没有求得历史的评价。在当前浮躁的社会心态下,受“青史留名”的侵蚀,有些学生及家长心情迫切,演变成“一夜成名”,甚至“一夜暴富”,使得那些捕捉到商机的人,利用了人们求名、出名、成名的心理大发横财,殊不知是对孩子幼小心灵价值观的扭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形成“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思想,使学生感悟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应该给人留下温暖而忘名”的价值观。

(二)对“利”的正确引导

第4篇

1蒙学教育思想中的精髓

1.1重视道德的养成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在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儿童对许多事物都处于探索发现的状态,启蒙教育是奠基阶段,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成长,所以古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教予儿童知识之前,先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蒙学教材中渗透着众多的德育思想,如《三字经》中就包含了“仁、义、诚、敬、孝”的思想,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帮助他们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积极向善的本心。

1.2注重朗读与背诵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主张多读书,注重读者的自我体验。古代蒙学教育也是如此,主张儿童多读书。与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的教学方法略有不同,蒙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蒙学教材选文对仗工整、注重押韵、富有节奏感,适合儿童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夫子不但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还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从而培养童蒙的语感以及自学能力。音乐性较强的蒙学教材利于儿童的背诵。如:《三字经》、《弟子规》都是整齐划一的三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相较于深入分析课文,夫子更加注重童蒙的自我阅读体验,往往在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与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参悟课文的内涵。

1.3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立人的事均无小事,万丈高楼平地起,对童蒙的教育就应从点滴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家洛克认为:“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长久积累而成的。一旦养成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儿童的成长,是儿童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童蒙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分别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这五个部分对童蒙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1.4内容丰富的蒙学教材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有着许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他们去发现探索,古代蒙学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天文、地理、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向儿童展示着大千世界,扩展童蒙见识,培养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依照儿童的年龄特征,童蒙教材还引入大量贴近生活的故事,对儿童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五子登科”这些故事让童蒙在寓教于乐中学有所得。

2蒙学教育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历史的车辙不断向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回顾过去,吸取蒙学教育的养分能够更好地滋养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基。在课程改革不断前进的浪潮中,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也给教师带来怎样才能教好语文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崔峦先生曾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怎样简单而又扎实的教语文呢?我想我们可以从蒙学教育精髓中得到一些启示。

2.1注重读与写的训练何为语文?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新生一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当为基本功训练,朗读与书写就是语文基本功中必不可少的两项。通过朗读能较快的将学生引入教材选文特定的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去积累字词、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特级名师于永正认为:“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要把孩子教聪明,就得好好朗读,朗读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文以及教学目标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科技性较强的选文,应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切忌让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对于人文性较强的选文,则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对于理解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对于课文中的人文精神、用字艺术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过多的分析会让他们感到云里雾里,蒙头转向。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对于此类文章应提倡学生多读,教师进行范读,通过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范读还能揣摩教师的朗读技巧,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除了提倡朗读教学外,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学习语文不得不下的苦功夫,教材中不乏优秀的选文,这些优秀的选文无论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对于这样的选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帮助学生将优秀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小学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语文教育除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应该注重书写训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使用的普及,下笔写字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的书写水平也有所下降,有时还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音形义结合于一身,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能正确工整的书写祖国文字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小学教师应遵循书写规律,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小学生进行书写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2培养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古代蒙学教育主张童蒙多读书,通过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有益的书籍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思索问题的方式都值得学生学习,学好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教师与其让学生在题海中把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不如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优秀的书籍,在语言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虽然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仍然重要。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在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后,儿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在愉悦的心情下形成良性的循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推荐他们阅读优秀的书籍,在需要的情况下予以指导。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有望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能让他终生受益。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多元教材教材的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儿童,虽然儿童的注意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注意的稳定性不好。课堂上除了需要教师时常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外,教材的选文也很重要。过于艰深枯燥的内容不易引起儿童的注意,相比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的选文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启蒙阶段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材选文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关系密切。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思想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语文课堂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教育,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

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可能像政治课那样具有完善的系统性与严密的层次性,教师应当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开展思想教育。

1、坚持正面教育,渗透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要坚持正面教育,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培养“四有”新人。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涉及反面形象的,因而在教学中要坚持正面教育,要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把握正面形象,注意渗透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不要把反面形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表达了特定时代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有些感情比较复杂,如孤寂、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等等。像李商隐的《游原》、李白的《秋浦歌》等诗,小学生不易理解,也不必过早地去理解,更不必引发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地挖掘积极的思想教育因素,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材处理,把握好思想教育的重心。每篇课本,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应重视和研究教材中所蕴涵的、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和谐的、自然的思想教育。如在《狼和小羊》一课的教学中,仅取“狼的凶残,羊的善良”这一点,还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的教师让学生叙述故事的结尾,结果学生想像出许多“狼被打死,小羊得救”的大团圆的结局。这不但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而且使儿童认为,只要善良就可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思想认识水平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吗?《狼和小羊》一课的思想教育重心应该是引导学生领悟,那些凶残的坏蛋在陷害好人时,总是绞尽脑汁,无中生有找借口的。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素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

思想教育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最感人、最使学生动情、最能促进学生领悟教学内容的实质和使之内化为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恰到火候,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过早“贴上标签”或事后“穿靴戴帽”都会削弱寓德于教的效果。介绍时代背景、字词教学、分析讲解、评价人物、指导朗读、直观演示等环节都有可供选择的“渗透良机”。如《灯光》一课,讲述作者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璀璨的灯光,不由地回想起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前半个小时,他在战壕里翻一本破旧的书,仔细看书中的插图,那图上画的是一盏电灯,灯下一个孩子在看书。他向往革命胜利后也能在电灯下看书。天黑了,战斗打响了,他是突击队员,冲进围城的缺口后,周围黑黑的一片。为了让后续部队尽快找到缺口,他点燃了那本书。微弱的光亮为部队指明了方向,而他自己则暴露在敌人的机枪口下……他英勇献身时,年仅22岁。“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战士用生命换来的”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位年轻的战士在千钧一发之时,毅然点燃了那本书,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战斗的胜利。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亲眼见一见真正的电灯是什么样。这一段讲解是渗透思想教育的最佳点,也是最佳时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应注重教学效果

每篇课文所反映的思想有很大的“张力”,弹性较大。这就需要依据所教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想实际,具体确定进行思想教育的尺度。因此,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的尺度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首先,要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由于年龄段的不同,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果在低年级搞得过深,或是在高年级搞得过浅,都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其次,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的尺度。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教育一定要从教材的内在教育因素出发,从语言因素人手,不可外加拔高,脱离教材,任意漫游,无限上纲,空洞说教,说些空话、大话、假话、套话,把语文课搞成形式主义的思想政治报告会。再次,要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思想教育不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只是任务之一,不能因为强调思想教育而忽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要把握好“量”的“度”,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四、在语文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有其独特性和优越性

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内容是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是蕴涵在文学形象之中的。这就使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避免了简单生硬,易于做到生动活泼、情真意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有声有色中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在语文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学生易懂、易接受。这是因为语文教师借助文学作品的魅力,使思想教育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爱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讲解作品内容时,富有感染力,使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思想感情中,这样,教师的人各魅力与文学作品的魅力和谐就打动了学生,致使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情趣、良好的意志品格……令学生景仰、向往。在语文课中渗透思想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做到学高身正,教书育人。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探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对于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性性,主动性,无疑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教育;教材内涵;教学情境

我从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这两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进行阐述和说明。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尽管题材、风格不同,却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更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使学生深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的教育和熏陶。

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我就紧紧围绕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在教师指导下刻苦学习知识这一条线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紧扣课文重点内容,然后让学生找出能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句子,进行交流和探讨,使他们走进海伦的世界,感悟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这样,我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使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学生也能由此学会乐观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浓郁的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情节与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着巨大差别,加上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若是我们仅靠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课文中的情节,既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无法深刻感知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可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浓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思想上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所描绘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瀑布美景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思想教育渗透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在学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

第7篇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所过的生活和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及所接触的事物,就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要做到同步,先行而后教,先学后育,让学生敢做敢试然后得到收获;三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学生不觉得学习是抛开生活的一种求生办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言简意赅,直述重点。使笔者深刻的体会和了解到现代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切合实际的东西,也发现了现代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一体化教育

语文课堂与生活其实是相互实践相互印证的,什么是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所谓文学也是作者基于生活基于文化所创作的一种载体,所以语文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便不是语文,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语文不是只与分数挂钩,而是与文化生活,交际生活相结合。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取。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教师的责任是教学而不是教,在于教学生学,不是将知识填鸭式塞给学生让其应付考试。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责任,老师负责的是教学生如何学,而学生负责的是学习如何学。面对问题,并不是让老师给出答案让学生推导过程也不是给出过程让学生推导答案,应该是学生去寻找过程寻找答案。老师需要做的是怎样组织学生,创造条件并将问题与生活结合与自然结合,使学生有更方便简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可用同类办法解决相似问题。做到触类旁通,全过程由学生去做,老师只起到一个提点,引路的作用。这其中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面对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可以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也是以一个点突破一个面。不论是何问题解决办法都是面对,学生需要有问题,老师需要给与问题,而问题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无非提醒教育者: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一味的传授理论那么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是假教育,伪教育。

二、以生活实践为主,自然教学资源为辅学习语文

陶先生提出“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语文课堂的特点近乎如此,让学生联系教材,生活并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学习。生活中充满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具有与时俱进,自然生成等特性开展有趣,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课堂融入生活。

1.通过书本等纸质载体学习语文。不论何时,书籍是人类通往进步的阶梯。教育和学习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只是读课内的书籍,还要读课外的一些国内外经典名著。或者自己喜欢的一些书籍。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各种读书方法都值得推广,只要有益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和阅读能力。校内的图书馆图书角都需扩充书籍容量,增加阅读范围。

2.通过现今发达的网络等媒体学习语文。如今社会科技发展飞速,电脑手机等网络载体分布广泛。由于网络的原因,全球各地信息交流迅速,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好机会,但前提是需要教会学生辨别网络的危害和好处。还有电视,不妨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的电视剧或者有关典故的电影进行一番点评,让他们对故事中的某一段剧情或者某个人进行分析,这都是现代社会中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切合实际联系社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学习多样化不再仅限于书本。当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世界的时候他们首先说的大概是自我介绍以及家乡的特色,这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及所在地区。我们不妨设立此类语文实践活动来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量和拓展他们的视野

3.人际交往中学习语文。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语文也是重要的一环,学生之间或者学生老师之间,在或者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当中的用词,用句或者引用典故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一天的所见所闻当中,有些字词不认识不理解,或者有些故事有些信息不能充分认识,都可以当面提出进行详细的解答,如果还不了解则可以借助老师家人或者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