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6:50
序论:在您撰写孙子兵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孙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兵书,其用兵之道充满了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作文是一种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辨证思维活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方略技法对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谋篇与全局
《计篇》:“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综合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因而,谋略战争应有全局的观念,从宏观上把握。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一个综合体系。我们指导作文,也应作到必谋全篇,高瞻远瞩。如何统谋全篇?
(附图{图})
无论控制论,还是系统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确定的作文基本构成因素,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方胸有成竹,并有意识地针对某方面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以求掌握作文规律。
2材料与积累
《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孙子认为,作战的通常规律是,只有作好充足的军需物资,才能兴师打仗。这是取胜的前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情感的宣泄,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才能在作文时从容选择精心筛选题材。很多学生“作”而无“文”,实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获取材料?
其一、生活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丰富多彩、富有生活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应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
其二、阅读贮存。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我们获得所需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阅读贮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报纸杂志和名文名篇。前者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后者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所以,阅读时内容上无论文史哲理,形式上无论古今中外正反。至于文章精妙之处,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立意技法,都可或圈或划或点,加以理解悟会,以便借鉴模仿,提高自己。
孙子把观察、判断敌人为“相敌”。因此,积累关键的一步是要做好分类整理,以待取用。
3蓄势与情感
《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认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善于制造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样进攻才有强大的冲击力。“势”是作战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作文而言,则是一种创作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创作情感。
如果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造成一种蓄势,使其处于待发状态,那么,学生作起文来必是因情生文,顺意成章了。写作最好的主动力是情感动力,情动而意动,意动而文成,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便是情感喷发的艺术产物。既然孙子认为作战必须让士兵蓄势而动,以求获得强大的冲击力,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势情和兴趣,并让其成为驱动学生产生作文欲望的动力。如何激活学生情感?
其一、寻找情点1.家庭亲情:①父母培育的的无私奉献之情。②兄弟姐妹互相尊重爱护之情。2.学校友情:①师生尊敬与被尊敬,关怀与被关怀之情。②同学之间互帮互爱之情。3.社会风情: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的物质文明。②助人见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爱国之情:①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自豪感。②外族入侵的民族耻辱感。③历代爱国志士的高风亮节。
其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产生的。创设情境创设作文情境,就要酝酿一个让学生可知可感的氛围,有效地产生情感共振,进入最佳的作文状态。可从两方面着手:1.生活再现。譬如,要求学生隐去一个熟悉教师的姓名,只对其肖像、服饰、神态、性格爱好和习惯语言动作描写,使人一看就可推则测是谁。由于这样提供了一个可看的“境”,和可感的情,故容易引发学生写作热情,文章也写得较有情趣。2.电化教学。通过录像、音响和幻灯等电化手段再现人、物、事。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故能大大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4规律与技法
《孙子兵法》不但揭示了战争规律,而且在通过对大量战争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作战方略和取胜技法。孙子指出,作战应把认识规律和应用技法结合起来确定作战行动。他在《计篇》总结了谋划“诡道十二法”,《火攻》总结了火功五法,《用间》总结了用谍五法,且举例予以证明。这些例子都说明,要会在作战现象中寻找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技法,以便达到取胜目的。
孙子对战争规律的揭示和技法的归纳的方法于我们探讨作文教学是很有启发性的。作文是一门具有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其技法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能找出隐藏在组织现象后面的普遍遵循的某种格式、框架、规范,那么,将有助掌握作文规律。实践证明,技法可操作性强,是学生作文入门捷径。通过对某种技法进行程序化训练,将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思维反馈能力:一见文题即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下笔成文。其思维过程是:文题模式表达。从哪方面归纳技法?
其一、文章结构如写人记叙文结构:
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孙子在论述谋略作战时指出,作战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又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意,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穷也。”作文规律亦然,它是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就以结构而言,其形式虽然多样,但无非基本是两种,其他均是以此发展而来。如:
纵
横
其二、语言组织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对一些常用的,典型的句子的组成结构进行剖析,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组织格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语言组织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试以《背影》“父亲买桔”为例说明:
①父亲买桔子。
②父亲不顾肥胖探身、倾身、爬下,跨月台买桔子。
③父亲爱子情深。
我们可以看出:①父亲做什么:买桔子。②父亲怎么做:探身、倾身、爬下。③父亲做的原因:爱子情深。①、②直接印证人物的内涵。但动人之处不在①,而在②。揭示内涵之处不在①、②,而在③,这点突破了人物表层的现象,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一种写人格式:写人细节=做什么+怎么做+做的原因。
再以《听潮》的“海睡图”剖析写景的语言组成结构:
①大海静寂。(环境特征)。
②波浪轻吻岩石。(拟人)。
③月光辟开云汀。(拟人)。
④灯塔红光像红玉。(比喻)。
⑤幽静和平的愉悦的神秘。(议论)
⑥“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心理感受)。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写景格式:景物=特征+修辞描写+议论+心理感受。
其三、审题立意
《计篇》:“兵者,诡道也。”《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认为:作战之道,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以奇制人。
作文也应以“奇”取胜。这个“奇”应是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整篇文章既出人意料,又入情入理。如何使作文别出心裁?
其一、观点新1.见解独特深刻,不落俗套。比如对《唐雎不辱使命》可以撇开“不畏”的传统观点,提出“倒逆历史潮流是愚蠢的”的论点。对《孟姜女》提出有违于“对秦朝残酷统治的控诉”的逆论:为“小我”而“大我”是自私思想。这些逆向思维都会令人耳目一新。2.要富有时代气息,真正站在前头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其二、人物新1.写人物的矛盾性格,力求避开“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写出生活中真正的人。2.人物除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外,还应有时代的气息特色。
一、“视卒如爱子”——政府管理理念要突出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政府职能严重扭曲,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人,而不是服务于人,“公仆”凌驾于人民之上。经过多年改革,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改变。服务已成为2l世纪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建立服务型政府也已成为上下的共识。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这方面,孙子提出的“视卒如爱子”,体现了中国古典兵家的用人哲学精神,对于今天也有很强的思想启发作用。“视卒如爱子”的核心是对人关爱。今天,放到政府管理上,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政府工作的精力由管理人民转到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上来。虽然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以人为本作为我们的执政理念,应当坚定不移地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个领域,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时候,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核心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起服务理念,就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
二、“必以全争于天下”——政府管理目标要把握战略全局
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孙子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不是最好的结果,要把“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样“用兵之利”才能“万全”。应该说,孙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的政府管理中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前,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军事在竞争,经济在竞争,人力资源在竞争。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心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但一个时期以来,单独追求GDP增长,严重破坏生态、滥用资源,只讲经济发展、不讲社会进步等倾向十分突出,政府管理的缺位、越位现象严重。这样虽然经济一时发展了,但给子孙后代遗患无穷。如果对照孙子的思想,我们发现这种发展战略不是“全胜”战略,不是最上策,而是片面的、局部的胜利,必须予以改变。我们认为,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要追求发展的最高境界——“全胜”。体现在战略全局上,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全面实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当然,在全面考虑的同时,在不同时期要突出不同的重点。
三、“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政府管理活动应善于任势。
任势是孙子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关于势,他有一系列形象的描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势篇》),“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孙子形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势篇》)。其核心思想是因势而谋,借势成事,利用客观态势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思想很值得现代政府管理者借鉴。在政府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必须善于借势。如何借势呢?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善于聚“气”,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鼓气鼓劲,聚集起发展的能量;三是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地方政府要善于利用机遇,采取措施,全力推进,形成发展的加速度和必胜的态势。
四、“通九变之利”——政府管理途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创新
现代政府是法制政府,决策和执行要尊重科学,尊重程序。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但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要注意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如孙子所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坚持规范、坚持程序,不是因循守旧,不是一成不变。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要灵活机动地用兵,临机制变,切忌墨守成规和经验;同样,政府管理更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总之,要把握住一个“变”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坚决摒弃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以新的理论、新的实践去指导政府工作,从而取得胜利。
五、“以上智为间”——政府管理手段要强化电子政务建设
顺应这种天命因于人事的进步潮流,孙子对“天”给予了独树一帜的界定。孙子之天不是天命之天,不是道德之天,不是感叹之天,而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之天。在《孙子兵法》中,“天”字凡19见,主要有以下几类义项:(1)天时。如“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地孰得”“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非天地之灾”。(2)天空。如“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3)天然。如“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4)天地。如“无穷如天地”。(5)天气。如“时者,天之燥也”。(6)天下。如“战胜而天下曰善”。在所有这些用法中,天主要指称天时、天空、天气、天地、天下,郭化若先生称其“是自然的‘天’,不是神化的‘天’”[2]161,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天时,而非不可改易的天命。也就是说,孙子主要是将“天”与“地”作为影响战争胜负的自然条件与客观因素来对待,视其为战争中必须考虑的天时地利,没有丝毫形上色彩与神秘意味。他曾明确指出,军队作战出现“走”“驰”“陷”“崩”“乱”“北”等失败情形,完全是由将帅人为过错所致,而决非天神带来的灾难,“非天之灾,将之过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神鬼神在战争中的主宰地位。[3]孙子对“天”的理解是以“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为基础的,因此,如何理解“阴阳、寒暑、时制”,就成为探讨孙子天论的突破口。“寒暑”“时制”是指天气冷暖、四时变换,纯粹是自然概念,无须多辨。在此着重探讨一下容易引起争议和产生歧义的“阴阳”概念。通观《孙子兵法》,孙子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与地理因素意义上使用“阴阳”概念的。孙子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何炳棣先生认为,孙子所讲的阴阳,“指的是昼夜、晦明、风雨等自然现象,毫无战国中晚期阴阳说的神秘色彩。”其“凡军喜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的说法,与《周易•系辞》及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的“阳贵阴贱”意指形上、宗法关系完全不同,“《孙子》是从纯行军原理判断自然条件优劣而言的。地势高亢总比卑湿优越,朝南向阳的方位总比荫翳背光的地点空气清新,‘军无百疾’。《孙子》阴阳之纯属理性,不待多言。”[4]应该说,这一理解符合孙子本意。的确,这里的“阴阳”乃是指地理位置上的阳面与阴面,是客观的地利因素,无神秘意味可言。结合孙子“不可取于鬼神”“禁祥去疑”等说法及孙子的整体思想取向来看,孙子的阴阳概念不应是迷信而应是理性的反映。征诸历史,“阴阳”概念出现很早,甲骨文中即已存在阴阳二字[5]71。徐复观先生对《诗经•邶风•终风》中的“噎噎其阴”与《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春日载阳”诗句加以认真考辨之后,认为《诗经》中的“阴阳”,都没有后来作形成万物原素的阴阳二气的意义,“阴阳”最初主要是与日光有无以及气候冷暖相联系的[6]453-454。到了春秋时代,阴阳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其最大的发展是以阴阳为天所生的六气中之二气,阴阳已成为实物性的存在。《左传•昭公元年》载有医和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这里医和即是用具有实物性质的阴阳之气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人们还用阴阳二气的存在状况来解释地震这类特殊的自然现象。《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由日光有无、气候冷暖,发展为实物性的存在,虽然显示了人们抽象思维的进步,但此时阴阳概念的主要内涵还是自然性质的,并无神秘之处。视阴阳为天之所生二气,是自然天论崛起的明显标志。而自然天论的崛起,是西周以来主宰之天失落的必然结果,是对主宰之天的直接反叛。诚如杨泽波先生所言:“由于主宰之天失落而形成的淡化神论,注重人文的思潮,对于先秦天的思想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自然之天的崛起。”“周人的天是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之天是周人思想的核心,正是依靠这一核心内容,周人才完成了由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政治走向衰败,在这种情况下,一场怨天、骂天、疑天的思潮席卷而起。“在主宰之天渐渐失落的大背景下,淡化神论,注重人文成为中国轴心时代的主基调,便有了相当大的历史合理性。”[7]104-109孙子的自然天论,就是在此主宰之天渐渐失落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此疑天思潮为大背景,孙子提出和强调了其自然天道思想,并以此作为其立论的基点和前提。其自然天论,没有感叹之天的情绪宣泄,没有道德之天的形上意味,更没有天命之天的神秘色彩,有的是自然之天的客观性与务实性。
二、“不可取于鬼神”而“必取于人”的人本说
正由于孙子是一个自然天论者,更由于其基于“胜敌而益强”之冷酷现实的理性思考,所以他坚决反对迷信鬼神星占,反对任意的比附和类推,而强调要取信于人,重视人本身的作用,重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通览《孙子兵法》,不难发现,孙子无时无刻不重视人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强调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清醒地察识到,战争是有着“日费千金”之损耗,“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之隐患,“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之危险,关乎社稷兴衰、国家存亡、百姓祸福、士卒生死的“大事”。然而,战争虽然消耗多,影响大,但在其所处的春秋时代,毕竟是一个“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危机四伏的时代。故此,君主将帅们力求“自保而全胜”、“安国全军”,乃理所当然;同时,力图“威加于敌”、“胜敌而益强”乃至争霸称强,亦为大势所趋。因此,孙子虽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以及“全国为上”的理想目标,但其也清楚,一定范围内与一定程度上的实战很难避免,关键是要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即要尽力做到速胜、巧胜、易胜与全胜。而速胜、巧胜、易胜与全胜,又不能靠侥幸得来,也不能靠鬼神星占得来,而是要靠君主将帅“经之以五事而校之以计”,尤其是要“修道而保法”,即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进行全面周密的考量与部署,做到与民“同意”、“上下同欲”,知彼知己,有谋有备,方可实现。一句话,要靠人之德、人之智与人之力,方可得来。孙子所重视的“人”,主要包括君主和将帅。孙子要求君主成为“有道”之“明君(主)”,将帅成为“知兵”之“贤(良、智)将”。而“有道”之君,“有能”之将,关键是要懂得“五事七计”。《计篇》云:“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开宗明义,强调指出,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国家大事。战争的决策者、谋划者与指挥者们必须以高度审慎而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战争,从“五事七计”方面来谋划和准备战争。显然,其没有将战争胜负归因于外在的天命神意,而是将其归因于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为因素。其判断胜负的“五事七计”,绝大部分都与人有关,即使是谈“天”说“地”,也是将其纳入“人”的视野来分析。孙子所言“五事七计”,包括政治、天时、地理、将领、法制等综合因素,涉及战略、战术、管理、心理等诸多方面,主要是从人的角度来探讨战争胜负问题。具体而言,这种对人为因素的重视,表现为政治上重“德”、战略上重“知”、战术上重“权”、管理上重“法”、心理上重“治”。政治上重“德”,由此而标举了治国理政能力。在其看来,战争是一个人为因素起决定作用的领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不仅要进行谋略上的博弈和经济上的比拼,更要进行道义德能上的对决。换句话说,要赢得战争,不仅要有高超的军事谋略与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雄厚的“道德资本”。故而,君主是否“有道”,将帅是否“有能”,即是否施德政、是否有德能,是军事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政治保障,是关乎人心向背进而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其中,君主之德能主要表现为恤民安民、慎战重战、“将能不御”等方面,而将帅之德能主要表现为“智、信、仁、勇、严”等方面。战略上重“知”,由此而强调了全面认知能力。恰如陈学凯先生所言:“知彼知己,避实击虚的战争知行观,就是孙子整个军事哲学和战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华”,“孙子的战争知行观是一切韬略的源头,是制订必胜军事计谋的一条必由之路。”[8]1-2在孙子看来,战争领域虽然纷繁复杂,但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战争,“胜可知”进而“胜可为”,即在全面深入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控制敌人,应对变化。[9]一方面,其对君主将帅求“知”与能“知”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分肯定[10]7。君主要知与民“同意”之道,将帅要“知胜之道”。“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是说,君主将帅要想取胜,首先必须知晓审时度势把握战机、合理进行力量配置、上下同心同德、重战而备战、加强协调配合,这些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大道理”。而且,要“先知”敌我,“尽知”利害,“先知”与“尽知”,知常与知变,相互补充,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孙子对有所“不知”者发出严正告诫。其直言不讳地指出,君主如果对军事“不知”而盲目干预军事,就会“乱军引胜”。“故君之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帅如果“不知”“战之地”与“战之日”,也容易陷于“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的被动局面。总之,君主将帅,应该深谋远虑,高人一筹,努力做到尽知、深知与先知,而尽量避免半知、浅知与不知。战术上重“权”,由此而突出了灵活应变能力。孙子战术思想主要包括“兵者诡道”“兵以诈立”“分合为变”“奇正之变”“因利而制权”,其核心是一个“权”字,“权”即诡诈权变。按其所论,在瞬息万变的战争领域,不能拘于“君命”,而要根据变化着的情况采取灵活应变措施。具体来说,其一,在战斗部署方面,要“先处战地”,以逸待劳,因“地”制宜,懂得“九地之变”。其二,在战斗指挥方面,要“悬权而动”,不牵强,不固执,不拘泥,以保存实力而击败敌人为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要善于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但孙子也特别指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通“释”)人而任势。”褚良才先生解释为,“善于作战的人,力求造成有利态势,而不强求于人。所以就能放弃有限的人力而造成有利的态势。”[11]53这表明,仅靠有限兵力难以制胜,关键是将帅要开创性地制造和利用有利的态势,这样就可以胜得“巧”“易”。其三,在战斗实施方面,要“兵以诈立”,示形动敌,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探敌虚实,以便策应,“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侯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计,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管理上重“法”,由此而凸显了组织管理能力。孙子很重视运用“法令”教导民众、管理军队。其所谓的“法令”,主要包括军队的组织编制、官吏的委任与职责划分、军用财物的供求管理等几个方面。有了法令,又如何保证法令法规行之有效呢?孙子认为,首先要做到“令素行”。也就是说,在平素就要遵照法令法规教导民众、管理军队,使广大民众与吏卒遵章守法,习以为常。其次,要信赏信罚。也就是说,要按照法令法规及时而合理地赏罚,绝不能食言失信。再次,要恩威并用,使得三军自觉自愿地守法护法。一味严厉而不“亲附”,则“不服而难用”,过于宽松而不严格,又容易导致“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同样也“不可用”。而所谓的“六过”,即“走者”“弛者”“陷者”“崩者”“乱者”“北者”,也主要是由于将帅不能严明法纪造成的,“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陈暤在注解“六过”时说:“一曰不量寡众,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训练,四曰非理兴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择骁果,此名六败也。”张预也说:“将弱不严,谓将帅无威德也。教道不明,谓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谓将臣无久任也。陈兵纵横,谓士卒无节制也。为将若此,自乱之道。”这两家都着重从将不行令而乏威、卒不守法而致乱的角度来注解孙子,可谓深得其意。心理上重“治”,由此而彰显了心理调适能力。在孙子看来,战争既是实力与智谋的博弈,也是心理与胆识的较量。故而,君主将帅的心理状态与士气对于战争胜负也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君主将帅要保持冷静,善于克制,不可“怒而兴师”,“愠而致战”。尤其是将帅,要“静以幽,正以治”,防止“五危”,保持心态平稳,端庄持重,有条不紊,否则就有“夺心”之忧。正如老子所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第六十八章》),这是说,善做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斗。在将帅治心上,孙子与老子的主张可谓不谋而合。其次,将帅在实战过程中要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示“形”造“势”,善打“心理战”。孙子特别强调将帅在使军队取得心理优势,克服心理弱点中的主导作用。他提出,将帅通过“愚士卒之耳目”,“易其事,革其谋,使民(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人)不得虑”,“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以及“投之于险”,“示之以不活”等手段,就可达到“若驱群羊”,“若使一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神奇效果。质言之,君主将帅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优化心理状态,而且也要尽力使用多种手段,使部下排除心理障碍与克服外界干扰,以求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之效,这就为战胜攻取提供了可靠的心理保障。
三、“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因变观
进而言之,孙子重视人之作用与地位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其提出了“因敌变化而取胜”、“因敌而制胜”的因变观。在孙子看来,置身于充满变数与偶然性的战争领域,须采取灵活机动的因应策略,通权达变,以牢牢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因变思想是“必以全争于天下”即对天下形势整体把握的必然表现,是对“兵形象水”即复杂多变的战争领域的深刻洞察,是对当时流行的鬼神星占观的坚决否定,更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体现了积极能动的辩证思维。[12]孙子从五声、五色、五味入手,着重阐明“五行”自身的变化,并由此导出其核心概念“奇正”,以说明“战势”的变化无穷。其曰:“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恰如蓝永蔚所言,孙子“对五行的阐述偏重于五声、五色、五味,和《左传》的有关记载是一致的;而且其着眼点在于五行自身的变化,并由此导出了‘奇’、‘正’的概念。”[13]而孙子之所以强调五声、五色、五味之变,并明确提出“五行无常(恒)胜”,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军事领域中敌我、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进退、攻守、众寡、强弱、治乱、利害、全破、胜负、生死等矛盾对立因素也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与相反相成的,以此告诫人们不能用“五行”定向生克的固定模式来看待战争,而要认识到如同“水无常形”,“兵无常(成)势”,故而“战胜不复”,从而强调战争领域的变化莫测,强调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掌控变化,“应形于无穷”,“因敌变化而取胜”,即利用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根据形势变化而调整、变更战略战术,以求出奇制胜。[14]按孙子说论,从因应对象来看,要“知”敌而“备”敌、“随”敌而“动”敌。首先,要“知”敌。即采取“策之”“候之”“形之”“角之”等多种手段以探敌虚实,以“知诸侯之谋”。其次,要“备”敌。在“知”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备敌,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以虞待不虞”,就可有备无患,以逸待劳。倘若不知敌且不善于备敌,就可能由“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之主动,而变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与“必擒于人”之被动。第三,要“随”敌。在对敌手透彻了解与有效防备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寻找战机,“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最后,还要“动”敌。即善于通过示形造势迷惑敌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善于刺激,“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善于诱骗欺蒙,“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利而诱之”;善于通过情报间谍活动牵制摆布对手,使得战由我出。总之,只有“知”敌而“备”敌、“随”敌而“动”敌,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才能“为敌之司命”。从因应内涵来看,主要是“因形”与“任势”。先看“因形”。孙子所说的“形”,主要是指战争中客观、有常、易见的因素,是一个实力与优势概念。“形”有静态、动态之分,动态之“形”与“势”相近。其所谓的“因形”,包括示形、探形、造形与制形。我方通过主动示形可以调动敌手,“形之,敌必从之”;通过陈师部列加以试探而知死生之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在“度”“量”“数”“称”“胜”环环相扣的实力基础上,制造“以镒称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之形,就可造成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之势;而能做到“形人而我无形”,达到“无形”而“形圆”,使得“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就可“应形于无穷”,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再看“任势”。孙子所说的“势”,主要是指战争中能动、易变、潜在的因素,如指挥的灵活、兵力的使用、士气的勇怯等[15]56-62,“势”与“形”密不可分。孙子主张储备实力,利用优势,制造机变,所谓“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其看来,“任势”者,并不求全责备,而是善于捕捉玄机,根据需要而灵活利用奇正、强弱、分合之变,营造“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险峻之势,使得“齐(怯)勇若一”,以收“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之效,从而巧妙地“运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16]225。从因应原则来看,孙子强调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也就是要权衡利弊而采取灵活适宜的行动。具体而言,首先要“杂于利害”。在其看来,明智的将帅,一方面能“尽知”利害而兼顾利害;另一方面又能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即变迂为直,转害为利。其清醒地认识到,“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使我方“胜敌而益强”,也可使我方虽然“战胜攻取”却因“不修其功”而置于难以收拾的凶险之境。故而,要通盘考量利害得失情况,采取周全的因应措施,不可顾此而失彼,更不能因小而失大。其次,出于长远考虑,为追求“安国全军”之大利,“兵不顿而利可全”之全利,“唯民是保,而利于主”之重利,而非短浅之利、微薄之利、破损之利,孙子强调要贵胜主速。因为,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比较小,人力、物力、财力很有限,一般都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战争,“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期用兵作战,必然消耗巨大,挫伤锐气,导致国力亏空,军民疲敝,让人有机可乘,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取胜即可,不宜拖延,更不能穷兵黩武。
通读孙子兵法,发现它是1部完整的哲学体系,至少有4个层次:
第1个是理念问题。孙子对战争的理念是“慎战”,即谨慎地对待战争。引申到商业上,我们也应该先建立我们的商业理念。当代比较先进的商业理念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成就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双赢、多赢”在为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别人才有可能帮助我们成功。
第2个是战略思想问题。首先,孙子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主张以最小的代价争得最大的收益。其次,他提倡先发制人,用兵不能被动挨打,要主动进攻。最后,他认为用兵应该速战速决,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战果。在商业上,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战略思想。企业目标之1就是以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取最大的利润。物流及资金,特别是资金,周转周期越短,增值的幅度就越大。还有生产率的问题,这些都涉及到时间。在某种层面上,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以及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速战速决”应该成为我们重要的商业思想之1。
第3个是战术思想问题。其1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即调动别人而不被别人调动,就是掌握主动权的问题。其2是“知彼知己”的思想,这涉及信息情报的问题。其3是“避实击虚”的思想,就是主张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薄弱而又关键的环节。“致人而不致于人”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信条,尤其在商战中。掌握主动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1环。在市场竞争中,你不了解情况无所作为,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你就不敢有所作为,所以要“知彼知己”。这就要求我们搞“信息战”,虽然获取信息、情报是要付出些代价的。不但要求“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信息情报要有时效性。“避实击虚”思想在商场中就表现为“集中化战略”、“差别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就是把自己的优势集中到1种产品、1个市场甚至是1种工艺。“差别化战略”强调的是在对手强大实力范围外而有潜在商机处有所作为。
第4个是治军理念。这就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思想。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质鼓励、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统1军队的思想;用严格的军纪军法管理军队,以此来统1军队的行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双管齐下,互补协调,才能使全军团结1致,令行禁止,无往不胜。如果想建立这样1种“无往不胜”的商业团队,务必要贯彻“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思想,处事“刚柔相济”,待人“恩威并施”,1手“胡萝卜”,另1手“大棒”,这样整支团队既有巨大的动力又有适度的,还有什么不能攻克的呢?
中新网苏州2月20日电 题:香港学子宋代兵学论文获博士学位
记者 韩胜宝
“宋代兵书的数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宋朝兵书著者身份呈现多样性”、“宋代兵书的种类繁多”……这是邱逸在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宋代的孙子兵法研究》中的论点。此文使他破格升为博士研究,成为港大首位没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生,也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兵学论文获博士学位的学者。
邱逸考证,“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曾采取一系列“崇文抑武”政策。到了仁宗赵祯在位时,著述兵书的情形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不仅“士大夫人人言兵”,仁宗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撰兵书的皇帝,其《攻守图术》三卷、《神武秘略》十卷、《行军环珠》及《四路兽守约束》一卷等四部兵书虽已佚失,但他下令编修大型军事类书《武经总要》作为将帅的教授书,这更是前朝所无之举。
此外,始立于仁宗天圣七年的武举常选制度,在英宗赵曙朝终成定制,武举考试形式仿照文试的明经科,英宗更开创先河,在武试题中引入古兵书的内容,以古兵书作为考试的范畴,其时宋廷对兵书的重视已非宋初时可比。神宗皇帝赵顼对兵学的态度更为进取,把古代七部兵书置于“经”的位置,称作《武经七书》,并设立武学作为研习兵书的场所。这种对兵书的重视态度,都是宋代以前所无的。
宋朝“兵学兴盛”有三个具体标志。邱逸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论述道,首先,宋朝兵书的数量为历朝历代之最。《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书有53部790卷,图43卷;《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兵书有135部512卷;而《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兵书竟多达347部1956卷之多。但是,根据近人许保林的整理,宋人著述兵书的实际数字远较《宋史‧艺文志》所载为多,达559部。
其次,宋朝兵书著者上至天子,下及在野文人,他们有研究古代兵书的学者,有著名文人,有朝中枢臣和边疆大吏,更包括了不同阶层的官员。就以北宋兵学著述最兴盛的的仁宗到神宗朝为例,撰写兵书而官至宰辅者包括了曾公亮、丁度、韩缜、薛向、王存、王韶、张商英及吕惠卿等8人,其它职衔的官员更是不胜枚举。宋代兵书著者职级之高,涉及官员之多,也是前代所没有的。
再次,两宋兵书包括了注解类、权谋类、兵录类、兵鉴类、兵制类、兵器类等12种类,内容不仅遍及古代兵书的各个领域,还有所创建。宋人或汇辑前人兵学研究成果,或整理校勘古兵书典籍,或分门别类摘录历代兵论和战例,兵书如《武经总要》、《武经七书》、《十一家注孙子》等书,系统地保存了古代兵学的珍贵数据。
中新网台北12月3日电 题:台湾56人兵学论文获博硕士学位
记者 韩胜宝
台湾孙子兵法战略研究学会相关人士向记者宣称,1985年,黄营杉以《兵家之管理思想:策略形成与执行》的论文,获得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他也是台湾首位以研究《孙子兵法》等古代兵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
黃营杉在其博士论文中写道:“兵学自春秋战国时期由贵族流散于民间,群雄争霸而使兵学盛极一时,成为专门之学。传世兵书以宋元丰年间所頒武教学教材,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之《武经七书》为兵家思想代表作”。
黃营杉的论文以以《孙子兵法》和《武经七书》为研究对象。从现代管理之观念剖析其战略规划、执行与控制思想,並导出兵家思想之現代管理及建立中国式管理之含义。全文分九章共17万字。论文析论兵学与管理学、兵家与兵书之关系,並确认《武经七书》为兵家思想之核心。论文还分析兵家之策略规划过程与原则、兵家战略执行与控制,以及组织、用人、领导、统御等重点,并从所分析归纳之兵家管理思想提出現代管理之含义。
《孙子兵法》论文获博士学位的黃营杉,在中国式管理方面如鱼得水。他先后任美国声宝公司副总裁、中华彩色印刷公司总经理、羽田机械关系企业执行长、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兴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台北大学商学院院长、台湾烟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电公司董事长,还出任台湾“经济部”部长、“财政部”财政金融专员。他的主要著作有《兵法与商略》、《从高阶管理观点论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思想与企业管理》,《中国古兵家之领导思想》、《中国兵家之管理思想》、《吴子兵法与策略管理》等80多本。
另一位特别引人瞩目的兵学论文获博士学位的林英津,为女性。她在1985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写的博士论文《夏译〈孙子兵法〉研究》,对鲜为人知的西夏文《孙子兵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这一珍贵版本得以传承下去。林英津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87出版专著《孙子兵法西夏译本所见动词词头的语法功能》,1994年她的博士论文《夏译研究》,由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刊印,引起海峡两岸学术界的关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在他出版的《孙子:谈判说服的策略》一书中披露,台湾一些博硕士研究生以《孙子》为主题,撰写研究论文,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许多层面,并不是限定在军事运用的范围。截止2004年就有300多篇《孙子兵法》论文,研究范围包括军事、经济、企管、教育、文学、语文等。
关键词:孙子兵法;温网决赛;战术思维
中图分类号:G845.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7-3612(2010)06-0129-04
An Analysis of Rafael Nadal's Strategy thinking on the Perspecti ve of Sun Tzu the Art of War in the Winbledon Championship's final
HE Wensheng1,ZHANG Liwei2
(1.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321004 Zhejiang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world top tennis athletes have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before the match and their achievements depend on whether their tactic thinking is reasonable or not . Sport strategy thinking is a thinking process that the player chooses,sets d own and implements tactic plan to gain mastery over the enemy according to the p 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opponent and himself before and in the match. The aut hor of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afael Nadal’s strategy thinking process and measure exertion in Wimbledon Championships’ Final,which are including ge tting victory through str atagem,strength,vigor and chang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establ ishment of the tennis players’ sport psychological strategy in the match
Key words: Sun Tzu on the Art of War;Wimbledon Championships’ Final;t actic thinking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基于感知觉等初级认知 过程基础上的复杂的高级认知过程。思维能力是个体智力的核心成份之一。在激烈的运动竞 赛场上,运动员最后的获胜需要综合考虑其各项素质,包括体能、技能以及心智能力;而前 两者最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能力来控制和调节的。因此,可以说运动战术思维能力是引导运 动员取胜的核心能力之一。运动战术思维,是指在比赛前和比赛中,根据对手和本队实际, 选择制定战术并实施战术方案、克敌制胜的思维过程。[1]以往的运动员战术思维 研究较少 关注战术思维的整个过程,即使有,也仅仅粗略地提及一般化过程即感知判断信息、制定计 划、实施计划及评估结果。但是在世界顶尖级的运动交战中,不仅需要一般的思维过程作出 基础支撑,更需要进一步探索先进的战术思维。《孙子兵法》作为兵家圣典,历代将帅和学 者对其进行孜孜不倦地探索,力求从中汲取孙子战略战术思维的精髓。本文即试图用孙子兵 法的战术谋略思维过程及其思维策略来具体分析世界排名第二的网球选手纳达尔与世界排名 第一的温网五连冠费德勒两大天王的交锋,以期为网球竞技的战术思维提供一些借鉴。
1 实战案例
网坛的巅峰之战,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观众、同样的对手、同样艰苦卓绝的比赛,最后得 到却是不一样的结果。纳达尔、费德勒在2007、2008年两次对阵结果分别是2007年6-7(7) 、6-4、6-7(3)、6-2、2-6和2008年6-4、6-4、6-7(5)、6-7(8)、9-7。比 赛分别用时3 h45 min和4 h48 min,两人总得分差距仅只有7分和5分(表1),异常 激烈。运动员参赛目的只有取胜。获胜不仅可以得到巨大的物质奖励,如高额的奖金和更多 的商业机遇等;同时还能获得巨大的精神奖励,如积分的增加,排名的提高等。亿万人关注 下,巅峰对决,毫厘之差决定鹿死谁手,运动员的精神压力非常人所能承受。作为都曾取得 世界排名第一的运动员――费德勒和纳达尔,他们的对决具有技战术意义中不同类型典型代 表的碰撞,这样的比赛与其说是技能的较量,还不如说更是心理较量的经典案例。
2 战术思维分析
2.1 战术思维的准备阶段――先计而后战的慎战思想
“慎战”是孙子战争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重点讲人的因
投稿日期:2010-03-2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
作者简介:何文盛,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 素,知己知彼,全方位收集信息,提出目标。通观全篇,孙子的论述都体现着理智、冷静、 审慎的态度,从中看不到任 何简单、轻率的言论。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计篇。其要义是阐述要慎重对待战争。其“慎 战”思想的体现是先“计”而后 战。“计 ”就是谋略、筹划,同时也有“算”的含义。基本思路是:“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 索其情。”[2]计篇不但要算的全面(道、天、地、将、法),而且要定性定量分析 。在运动 战术思维的谋划中,考虑到临场所会发生的一切和准备好应激的预案,预案必须包括运动员 无法控制的所有内外部因素。只有工作做得越细致,运动员才会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在08 年的决赛中,纳达尔在发球局中被费德勒拿到了13次破发点而挽救了12次;他和费德勒出于 裁判的误判、漏判、错判等各有30个重赛球;甚至在纳达尔领先和就快分出胜负的情况下两 次因下雨比赛中断,致使整个比赛延长到近7个小时,直到晚上9点多几乎快天黑才结束。但 这些都没对纳达尔造成多大干扰,最终赢得比赛。这当然和他平时早就做好各种战术措施的 预案有直接关系。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 ]虚实篇。
“慎战”思想的又一体现是“知胜”思想,“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 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2]谋攻篇纳达尔和费德勒已交锋过17次, 对费 德勒的特点已很熟悉,特别是通过与费德勒在之前温网里的两次决赛,对费德勒在草地球场 的技战术、体能以及心理特点都有深刻的认识。这是纳达尔能在温网战胜费德勒的基础。
表1 2007和2008年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决赛技术统计
数据统计纳达尔2007年
2008年费德勒2007年
2008年一发球成功率70%(118/167)73%(160/218)71%(111/156)65%(127/1 95)一发平均时速111MPH113MPH120MPH118MPH一发得分率68%(81/118)69%(111/160)71%(79/111)72%(92/127) 二发得分率57%(28/49)58%(34/58)62%(28/45)57%(39/68)一发回球得分率28%(32/111)27%(35/127)31%(37/118)30%(49/160 )二发回球得分率37%(17/45)42%(29/68)42%(21/49)41%(24/58)破发成功率36%(4/11)30%(4/13)37%(3/8)7%(1/13)挽救破发点率62%(5/8)92%(12/13)63%(7/11)69%(9/13)盘点2/33/73/102/5冠军点0/01/41/20/0ACE球得分率1%(1/158)3%(6/209)15%(24/165)12%(25/204)双误2332非受迫性失误32274052非受迫失分率21%(34/165)15%(30/204)27%(43/158)26%(54/209) 受迫性失分率9%(15/165)12%(25/204)29%(46/158)28%(59/209) 致胜分率32%(50/158)33%(68/209)38%(62/165)40%(82/204)上网得分率%69%(18/26)71%(22/31)59%(30/51)56%(42/75)总得分158209165204 2.2 除了收集与比赛直接相关的人的信息之外,还综合利用天时地利,使之服务于人和, 服务于目标――把握主动权的势战思想
孙子在《势篇》中指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把注意力放在把握、运用和创造出 战胜敌人的有利态势上。所谓势是指一种在战争中对主动权的把握,是由战场自然、地理和 人的因素综合决定的。[3]谋势是《孙子兵法》势胜思想的核心,所谋之势分为三 种 :气势、地势和因势。高昂的士气称为气势,险峻的地形称为地势,乘敌之需称为因势。
通过表二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纳达尔在比赛中积极情绪表现远高于消极的情绪表现; 费德勒则相反,消极情绪表现多于积极的情绪表现。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来看,纳达尔是比 较开朗热情的运动员,而费德勒给外界的印象则是稳重少言的运动员。连续几年来跟费德勒 的交手,纳达尔的成绩稳步提升,17次交战中曾赢得11次胜利,并且在08年温网前的热身赛 英国女王杯草地网球赛中获得冠军。从观众角度来讲,很多球迷和资深人士认为,费德勒已 经统治草地很长时间了,对纳达尔的获胜期望很高,所有这些都从气势上给了费德勒赛前一 击。比赛中,纳达尔也携刚在法网中夺冠并完胜费德勒之威,表现出了强烈的取胜愿望。从 表二中可以看到,08年纳达尔在比赛中尽管积极情绪表现只比费德勒高一次,但在消极情绪 的表现上却比费德勒低得多,同时也比07年下降很多。观众的支持对纳达尔情绪的自我控制 起到不小的帮助,他在观众的助威声中拿下前两盘。
表2 07和08年温网球决赛中运动员情绪表现统计
纳达尔积极情绪(次) 消极情绪(次)费德勒积极情绪(次) 消极情绪(次)2007年1679122008年1221112 2.3 目标设置阶段――不轻言实力的力战思想
孙子主张一切智谋都是在实力的基础上展开,“先为不可胜”[2]行篇,“上下 同欲者 胜”[2]行篇,不但要求战前做好实力积累,而且要从各个方面整合力量。绝对的 实力还可 达到威慑对手的效果。这种实力来自于“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2] 行篇即强调实力建立在综合实力基础上。有备则胜利可以预见,但敌人是否有可乘之机则不 能强求。只能先使自己强大起来,当敌人有可乘之机时才能抓住机会。所有前面的准备阶段 ,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这里强调比赛的终极目标、个人在比赛中所指定的目标以及为了 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计划。
从表1可以看出,相比07年温网决赛而言,08年纳达尔发球成功率比较稳定且有所提高 ,一发球成功率由70%提高至73%,一发平均时速由111MPH提高至113MPH,一发得分率变化是 68%~69%,二发得分率变化是57%~58%。一发和二发回球得分率也很稳定甚至有所提高,一 发回球得分率变化是28%~27%,二发回球得分率变化是37%~42%,挽救破发点率有明显提高 :62%~92%,ACE球得分率变化是1%~3%。而费德勒在一发成功率由71%降低至65%,发球速 度也有所降低至118MPH,在一发、二发得分率和一发、二发回球得分率方面都有所降低,AC E球得分率降低了3%。这些都表明了纳达尔的接发球技术的大幅提高和发球技术的不断完 善。从比赛的关键点来说,纳达尔挽救破发点率两年相比得到很大的提升,从62%~92%提高 了30%,盘点由3个到7个,赢得盘点由2个到3个,拿到4次冠军点;费德勒挽救破发点率从37 %降到7%,由10个降到5个,赢得盘点由3个降为2个,冠军点2008年一次都没有。从这 些数据看来,纳达尔除了赢得比赛的能力得到提高外,把握比赛关键点的技术能力和心理技 能也得到极大的加强。
运动员在每一阶段都要设置好自己的目标,并踏踏实实按照设定好的目标努力,才能 实现自我的突破。正如纳达尔突然提高的接发球能力,令费德勒措手不及,发球时压力大增 ,所以一发球成功率大降6%,发球得分率降低2个百分点;同时纳达尔努力提高了发 球技能,发球的得分率08年比07年提高了7%。纳达尔正是通过这种强化自身素质,加强技能 训练,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2.4 计划实施阶段,以及在实施中运用多种策略――上兵伐谋的谋战思想
《谋攻篇》把制胜战略模式归结为四种:“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四策因情况而变,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组合。对于具体操作,孙子在兵法中强调通过诡道 、示假,引诱,迂回,挑动,痹之,怒之等手段使敌人决策失误,行为被动,通过饥之, 乱之,分之,离之等使敌整体作战能力下降,有兵无势;通过避实攻虚,避强击弱,攻其要 害,攻敌之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出奇制胜,攻其惰归,攻心夺气,以火佐攻,半济而 击等手段胜于易胜。孙武以智取胜思想的核心是:强我弱敌以强胜弱,攻敌之弱,攻敌之误 。[4]在计划实施阶段,以及在实施中运用多种策略,不仅有认知策略还有情绪策 略,充分 运用了情绪对个体表现的影响。回看2007、2008年纳达尔与费德勒的比赛。也正是这些方面 的一个写照。
“兵者,诡道也。强而避之,怒而挠之”[3]。避开敌人强大的方面,激怒性格暴 躁的敌人 。从表3可见,2007年决赛纳达尔在每次发球前平均拍球5.20次,平均用时3.28 s,到200 8 年决赛每次发球前平均拍球7.25次,平均用时4.05 s,从拍球次数和拍球时间都有增加, 以 至于在比赛中受到主裁违反20秒时间准则的警告和费德勒的指责,实乃有意为之。其目的有 3:
1) 拖慢比赛节奏,强而避之。从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纳达尔具备超人的耐心,慢节奏是他 的强项,而费德勒属于脾气急躁的选手。如果想在快速的对抗中战胜费德勒,那是纳达尔力 所不能及的,这在2007年的比赛中已经得到证明。扬长避短,是纳达尔明确的战术意图。规 则 规定网球比赛分与分之间有20 s的间隔,所以他想尽一切方法使比赛节奏慢下来,包括增加 拍球次数、减慢拍球的频率、擦汗、来回走动等。单从比赛时间2008年288 min,比2007年 多63 min,就足以证明纳达尔达到了目的。他超人的耐心对于费德勒绝对是一种艰难的心理 考验。
2) 破坏费德勒的接发球。我们知道,注意动摇时间平均为8 s~12 s,接发球前准备时 间过长很这容易发生注意的动摇。在纳达尔的发球前,故意慢拍球,最多甚至要拍到12次, 用时近5 s,故意引发对方注意起伏,造成失误。这都是在达到他的战术意图。
3) 诱发费德勒烦躁情绪。发球前纳达尔的多次拍球,先是对费德勒的注意力造成挑战,次 数多了,情绪上自然烦躁,心态上容易起伏波动,甚至是影响到比赛裁判的判定。在2007年 比赛中,费德勒曾因挑战鹰眼和裁判发生争执以至于一度情绪失控,所以纳达尔利用这种方 式在2008年比赛中增加了很多次的鹰眼挑战(2007年11个,其中发球2个;而2008年17个, 发球5个),以此考验费德勒的心态。
表3 纳达尔发球前拍球次数和时间统计
比赛时间 最多拍球次数最少拍球次数平均拍球次数最长拍球时间/s最 短拍球时间/s平均拍球时间/s2007年925.209.231.113.282008年1227.258.481.174.03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后的比赛结果证明了纳达尔的运动战术思维成功运用。第三盘 开始纳达尔成功利用挑战鹰眼化解了两个破发点,费德勒的心理平衡出现问题,连连失误, 如果不是强劲发球追回比分和大雨侵扰中断比赛得以缓冲的话,费德勒甚至有可能会丢掉第 三盘。
2.5 强调在整个过程中要加强监控与调节,随时调整策略应对比赛――因变谋略的变战思 想
面对敌强我弱的竞争形势,有效的竞争策略就是在“变”。任何一个运动队或运动员, 无论它有多强实力,都不可能独揽竞技场,洞察竞争对手的弱点,以己之长击彼之短,以我 之实击彼之虚,从而占据主动权。孙子任势求变,突出体现在攻守、奇正、虚实等战术思想 的活用。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4]。用兵的规律都是避开敌人最有实力的地方而攻 击敌人空 虚的地方。根据陶志翔(2008)统计,纳达尔和费德勒交手中不论是发球还是对打,有超过 五成的球都击向费德勒的反手区域[5]。由于纳达尔的球旋转强,上跳高,而费德 勒的单反 击球方式很难对高上跳球用力造成进攻机会,所以费德勒对于这样的球只能进行防守。通过 表一可以看到,纳达尔这样的底线型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是非常少的,08年决赛只有27个, 几乎只有费德勒52个的一半。这样的战术思维运用,最后迫使费德勒只能通过大范围移动侧 身才能发挥自己正手所长,所以非受迫性失误急骤升高。对于纳达尔或者他的叔叔教练团队 来说,创造性地运用运动战术思维训练是纳达尔能获得08年温网冠军的坚实基础。战术创新 都是根据本方特点,采用避实就虚的方针,创造出特别的获胜之道。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4],纳达尔属于防 守反击型 选手,但是在2008年温网决赛中,他却加强了进攻,从表1可以看出,上网得分率变化是69% ~71%,制胜分率变化是32%~33%,ACE球方面上升了两个百分点。在防守方面也有很大提高 ,非受迫性失分率由21%降低到15%。虽然总体来说进攻是费德勒的主要得分手段, 但纳达 尔的进攻给了费德勒很大的压力,其受迫性失分率由27%提高到28%。因此进攻时运用对手所 不熟悉、不适应的战术,使对手被动挨打,穷于应付,同时又抑制对手的长处,削弱其进攻 的锐气。
2.6 结果评估阶段――胜利以后的总结评估思想
尽管孙子兵法没有直接提到胜利后应如何,但网球竞赛是一个比赛接另一个比赛。自我 评估与反馈对于运动员来说极其重要。继2008年夺得温网冠军后,纳达尔在09年初的澳网比 赛中更是气势如虹,再次战胜费德勒夺得他第一个硬地比赛的大满贯冠军。这和他在08年温 网比赛中战胜费德勒后所获得的经验与自信,以及赛后对在快速场地与费德勒比赛的研究总 结是密不可分的。
3 结 论
纳达尔在2008年温网夺冠绝非偶然,而是力与智的完美结合,是《孙子兵法》慎战、谋战 、力战、势战和变战五战策略的鲜活演绎,充分展现了运动心理学中战术思维的不同过程以 及各种高级策略的娴熟运用。具体说,这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目标设置与计划制定阶段 计划实施阶段评估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包括运动员本人的内部准备和外在环境因素准备 ,即慎战与势战;第二阶段为目标设置与计划制定阶段,即力战,以 目标为导向,制定计划整合各方力量;第三阶段为实施阶段,即谋战,不仅运用智力策略, 更运用情绪策略搅乱对方的心理,攻破阵局顺理成章;第四阶段为结果评估,最终取得胜利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为监控调节,它既独立于以上四个阶段,又渗透于各个阶段,即 变战思想。
具体模式如下:
图1 “五战”策略的战术思维过程
综上所述,运用《孙子兵法》战略思想,对纳达尔与费德勒在07、08年温网决赛中战术 思维的分析,总结出网球运动的“五战”策略的思维过程,以期在以后的网球运动训练与竞 赛中得到检验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81 .
[2] 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3] 孙宝连.《老子》与《孙子兵法》战略思想的辩证统一及时代意义[J].滨州学院学 报,2008(5).
[4] -type=v5_one&label=r ela_prevarticle.
[5] 陶志翔,祁兵,林建健.费德勒与纳达尔对阵时发球阶段技战术特点的对比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560-1562.
[6] 姚振文.论孙子兵法主要战略思想的通贯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