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6:49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调研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文作者:孙修楠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内容及活动框架设计
课程学习采用学生自学市场调研指导书、小组讨论、分组调研、角色互换等方式。学生每5-6人分为一组,每组以完成一个调研项目为任务(例如分组对不同的销售群体和购买群体进行调查)。第一:前期培训:学生在进入市场前首先必须要接受“企业员工制度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市场营销规范培训”、“市场调研及预测培训”、“安全保障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第二:预演未来情境:通过视频或企业管理人员及市场中的负责人介绍在市场中与消费者、销售商沟通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案例讨论并模拟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后方能进入指定的市场调研地点,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考勤纪律以及调研地点的管理规定和制度。第三:实施调研(含对访谈、问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的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周期长、可反复):按照规章制度进入调研地点进行分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市场宏观调研;2、外部环境调研;3、销售商调研;4、消费群体调研;5、产品的广告信息调查;6、竞争对手调查;7、样本的构成调查。所有的调查必须在经过允许的前提下实施,由被调研地点的负责人员等教师共同体分组分点进行监督,对违规现象及遇到各种特殊问题及时进行流动拍摄,在综合实训调研结束后的总结过程中可以回放,供讨论并做成课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第四:初级调研成果展示:将每组的初级调研结果汇总通过信息宣传栏展出,由企业中高层领导及技术骨干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市场信息分析产品生产改良措施和手段;第五:产品改良:根据改良方案进行实验小试,并抽取部分实验产品做精致包装;第六:二级调研:将精致包装的实验品再次投入市场促销获得二次市场反馈;第七:市场开拓及预测:应用以上所有调研分析成果三次回归市场,进行市场拓展,获得同类型产品的调研信息及研发方案,并逐渐形成对市场动向的初步预测能力。第八:市场调研报告的书写及答辩:学生个体提交个人感受,小组提交本组调研报告。教师共同体通过学生的成果描述以及过程中监测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给出该次活动的评价陈述。
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以上教学内容采用调研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展开,为期四周,共2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程序和任务完成后的小组学习讨论两个部分。例如:第1个工作日:1、教师共同体布置课程调研任务、要求、纪律;前期培训;现场参观,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各项职责和管理制度;2、未来情境预演:由指导书共同学习探讨市场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处理过程、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3、写工作日记;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岗位职责与“我,如何成为一个职业人”;4、制定初步的调研方案及不同的调研手段。第2个工作日:1、市场普查:外部环境调研和市场宏观调研可作为最初的调研工作同时启动,为后续调研提供相应的材料信息;2、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确定重点调研、典型调研、固定样本连续调研以及各种非随机抽样调研内容。并针对不同的销售群体和购买群体制定出具体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第3个工作日:1、深入调研。实施市场调研的基本模式,小组分别对各级销售商、各类消费者进行问卷及访谈等重点和典型调研,并体验固定样本连续调研以及各种非随机抽样调研方式;问卷及访谈人员的短时培训。教师共同体分散监督流动拍摄。2、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重点调研和典型调研的问卷及访谈分析。第4-5个工作日:同上。第6-7个工作日:同上。第8个工作日:1、初级调研成果展示:将每组的初级调研结果汇总通过信息宣传栏展出;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由企业中高层领导、技术骨干及理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甄别利用有效的市场信息实现)。第9-10个工作日:1、生产现场参观实践。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实地参观生产过程,根据市场调查和生产实景提出一些产品改良的合理意见;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第11-12个工作日:同上。第13-14个工作日:1、改良实验小试。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实地参观生产过程,将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实验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第15-16个工作日:1、将小部分实验改良产品精致包装投入市场,由学生自己推销并做出产品的市场反馈报告;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改良品的市场影响力。第16-17个工作日:同上。第18-19个工作日:市场调研预测专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讲座:市场动向的把握、市场预测及创业经历。第二十个工作日:答辩。四、考核方法设计整个课程的实施中伴随过程评价,由教师共同体制定具体考核方案表格,由专人打分,需要遵循考核原则:以考核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为重点,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采用现场提问和现场操作的方法进行考核,部分考核要求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专业技术技能、出勤情况、劳动纪律、敬业精神、工作表现由教师共同体负责评定,占实训成绩的60%;体验报告及答辩成绩占实训成绩的40%。市场调研虽然不作为专业核心课,但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市场调研的课程化设计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市场竞争状况和特征,巩固了课程涉及的多项具体操作技能,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市场销售和社会效应的整体性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产品定位及市场预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
摘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关键词】水轮机;可编程序调速器;人机界面;周期
为了保证水轮机中调速器工作性能、指标以及可靠性要求,最大限度的提升水轮机自动化技术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针对水轮机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急性处理,以可编程序控制器为标准进行研究,从而达到科学、迅速、有效处理水轮机运行故障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水轮机可编程调速器在应用中不仅具备了可编程序控制器本身的结构简单、可靠性强的优点,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水轮机工作经济性和可靠性,为水轮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水轮机调速器概述
水轮机调速器的品质、性能直接关系到水电站的运行安全、可靠与经济性,同时更是决定着水电站社会经济效益,是其科学、安全供电的基础。水轮机调速器作为水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伴随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相应的调速器控制策略和改进方法不断涌现。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调速器调节性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调节功能和控制功能得到大大完善和改进。整体来说,目前国内生产和使用调速器组要具备以下的特征。首先,目前国内水电站所选择的水轮机调速器主要是以自适应变参数为主的;其次,核心控制元件均采用了可靠性强的微机控制芯片,只有少数企业和水电站采用了进口的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计算机以及工业计算机作为核心控制元件;再次,水电站水轮机调速器在选择中对于自我诊断和容错功能的要求十分强烈;最后,水轮调速器在选择中功能完善,除了转速控制外还要根据用户需要来设置一定的功率、水位和流量控制等新功能。
二、水轮机可编程调速器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水轮机可编程调速器是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应用到水电厂工作中的一种现代化调速设备,它在应用中是在原来水轮机调速器的基础上引入可编程控制器,进而形成了一个结构简单、可靠性强的新设备。但是其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1、人机界面
数字调速器所拥有的人机界面普遍采用了计算机显示器、键盘型式来显示的,键盘和显示器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自制产品,这就使得产品的可靠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同时显示器上显示的信息和内容十分稀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轮机调速器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发挥,甚至是影响到水轮机调速器功能的发挥。但是其在简单的功能上能满足水电站日常工作要求,能够作为水轮机转速、流量、水位控制的主要策略。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触屏技术的产生,以触屏为主的人机界面逐渐代替了原来的键盘形式的界面,这种界面的出现使得界面组合形式变得更加生动、合理,大大减少了因为键盘而占用的显示端。另外,触摸屏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相同,其在应用的过程能制作出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方式,从而满足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它在应用中有着使用方便、控制范围广、应用限制小的优点。
2、采样周期
可编程序控制器与传统的工业微机操作器相比特点突出,它是在可编程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水电站实际工作和运行情况设置合理的用户程序,由这种用户程序在运行中进行工作,从而完成一个循环和处理。在工作的过程中,程序的每一次循环都是一个扫描周期,其扫描时间的长短是程序根据当前的运行状态决定的。因此,每次执行程序的过程中都是由不同程序共同开展的。
PLC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在每个扫描周期开始前,CPU将全部输入端的状态读入输入映像寄存器,并将该状态保持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故在每个扫描周期内,无论输入状态是否变化,在输入映像寄存器中的内容都不会改变,直到下一周期才重新刷新。而每次执行结果也都写入输出映像寄存器,待扫描周期结束一并输出。
3、通讯功能
现代数字调速器之中,其中的通信功能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基础功能。通常情况下,水电站监控系统本身主要是通过中控室之中的上位机系统、现地控制单元等部分所构成。所以,调速器通常情况下都是直接使用的TS232串口通信形式或者是RS485串口通信。如确有必要,可采用RS485。对于PLC来说,标准的RS232和RS485模块皆有配置,并且已有标准的通讯协议(采用开关设置或软件编写),FX2N采用软件设置,A 系列采用硬件开关设置,现地控制单元根据此协议对PLC直接读/写便可和调速器实现通讯功能。长控所PLC调速器推荐通讯接口为RS232,因此,对于PLC调速器来说,通讯功能不是问题。
4、故障处理
4.1机频故障。机频是调速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它也是最为关键的测量体系,如果说一个测量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故障,那么整个调速系统本身也必然无法投入到整个系统运行当中。同时,不管是空载还是开机运行状态的水轮机,它在操作的过程中一旦产生故障,必然会给整个设备的运行造成威胁,甚至是影响到设备的效益。在计算中,它呈现出的呈现空载开度同时将调速器转出空载装置之外,并且进行故障信号处理。
4.2随动系统故障。4.2.1在非并网工况的情况下,应当要直接将调速器输出调整为零,防止调节器在这一期出现长时间的过速运行或者是低速运行现象,此外,还应当要发出相应的随动系统故障警告信号,但切忌不能够在这期间切换到手动操作模式,否者就会直接导致机组长时间的处在低速运转以及过速运转的情况发生。4.2.2并网发电工况时,随动系统故障最好切手动,同时发故障报警信号,提醒尽快处理故障,以免突甩负荷过速。需要说明的是, 故障处理分析适合任何计算机作为调节器的数字调速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可编程调速器设备在水轮机的调速器之中占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可编程调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就必须要针对其中各个部分加以调整,采取更好的技术形式加以代替,完善各方面功能,这对于可编程调速器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智俊,程远楚,贺秀儒,朱亚军.水电机组PLC转速信号装置[J].自动化与仪表,2006(03)
[2]姜楠,赵维.介绍一种水轮机调速器残压测频信号预处理电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关键词:象牙雕刻工艺;象牙原材料;技艺传承
1 中国牙雕工艺的发展历程
(1)中国牙雕工艺的历史进程。
中国象牙雕刻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懂得使用阴刻、镂雕,甚至圆雕等技法来创作,后又出现透雕和镶嵌。
商代牙料丰富,象牙雕刻盛行,作品风格华美细腻。匠人们采用镂刻、彩绘、染色加之镶嵌等技法,使作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其婀娜多姿与典雅庄重的青铜工艺相映生辉。西周牙雕沿袭商代,凝厚结实简朴典重又区别于商代的华丽繁密。它的圆雕器物注重立体感,浮雕器物层次变化比较复杂。周代的牙雕主要作为饰品装饰在战车、家具、王室贵族的乘舆以及精美的文房用具上。
秦因牙材匮乏,由“就地取材”至“外出觅材”,赖达官贵人的显贵斗富维系,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自给自足形成反差。汉代海上贸易频繁,象牙来源除东南亚、印度之外,还来自非洲。汉代牙雕以线刻、浅浮雕为主,但也有个别作品采用深浮雕、镂雕手法,造型别致生动,刀法质朴。
唐继隋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促进了牙雕艺术的繁荣和题材的开拓。到宋时皇家有手工作坊-文思院,文思院下专设象牙作坊,每年大量进口象牙,牙雕规模空前。wWW.133229.Com因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元之后的象牙雕刻,虽是王榭堂前燕,百姓之家亦可见。
明清牙雕工艺枝叶繁茂,南北两派工匠锻造了中国牙雕史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辉煌篇章。“天下熙熙,皆为象牙来,天下攘攘,皆为象牙往!”为其写照。
(2)中国牙雕工艺的地域特征。
广州为南派代表。广州得通商口岸之便,象牙原料丰足。以镂空技法独步天下。镂雕象牙球为其一绝。象牙球又称“鬼工球”,整块牙料镂空成多层,每层厚薄均匀,转动自如。1915年巴拿马国际工艺博览会上,日本和中国同时送展象牙球,评委将两个象牙球放进水中煮,结果日本用胶粘合的象牙球遇水而裂,中国象牙球完好无损。另一绝艺是象牙编织。在特定溶液中软化象牙后劈成薄片,再打磨编制。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因耗工费时,难度极大,作品价值连城。
北京为北派典范。因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故,作品堂皇高雅,静穆大气,有皇室气质、王者风范,以宫廷牙雕为主。题材则多为古装仕女、人物、山水、花鸟,做工细腻,具绘画笔意,装饰精细琐碎,着色填彩均有章法,在康熙、乾隆两朝达到顶峰。制作上流于炫耀技巧,精细繁复。至道光、咸丰后,国势衰微,渐见消亡。
牙雕工艺兴于商,衰于秦,后又复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故从整个中国牙雕发展历史看,它的繁荣衰落与国势天赐密切相关。
2 中国牙雕工艺的发展现状
象牙有“有机宝石”的美誉。滑润莹澈如玉、纹理细密规则,易受刀,用以雕刻精巧的器物。可怕的是象牙的巨大价值为大象种群带来了屠戮的命运。
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热衷于象牙首饰,在日本,象牙被制成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品,如筷子、佛珠、茶具、日本乐器三味线、钢琴键盘、首饰、印章等。中东的石油富豪们用象牙做建材装饰豪宅。大量耗用象牙使国际市场上每天的象牙交易量竟超1吨,对非洲象的滥捕滥杀使得野生象群急剧减少,象牙价格飞涨。牙料在解放前3美元1公斤,从2004年至今,价格已经翻了4番,达到每公斤850美元。偷猎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虐杀从一开始就成为他们天然的选择,他们用斧子残忍地砍掉大象的头部,再抽取出象牙,巨大尸体被丢弃在原地的血腥凄凉的场面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猎杀泛滥,非洲象与亚洲象早已被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野生动物物种。
象牙雕刻艺术与物种保护的目标发生冲突,中国的牙雕业不可避免地遭人诟病而地位尴尬,前景渺茫。禁止象牙贸易,牙雕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原料断档始终是悬挂在牙雕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北京牙雕厂自1990年以来就只能用1990年前进口的库存原材料生产,几年之后仅存的不到20根的牙料用完后也许就要停产。因无牙可雕,广州牙雕大师冯少侠的女儿冯惠盈今已不知所终,北京象牙厂员工从最盛时的800多人锐减到今天的40多人,北京和广州两大象牙厂惨淡经营,许久都未能招募新人。不复当年牙雕名列北京民间工艺的“四大名旦”——牙雕、玉雕、景泰蓝、漆雕之首的辉煌往昔。
3 牙雕艺术的未来
首先是生产原料问题。目前,尚能从事牙雕工艺的唯有广州大新象牙厂和北京象牙雕刻厂等八家企业,主要是靠库存少量象牙维生。艺人们被迫利用河马牙、猛犸牙、鱼牙、驼骨材料等其他动物的齿骨来替代生产和贸易。早在19世纪,德国商人就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发现了一种被称为“象牙椰子” (corozo nut,棕榈科:phytelephas macrocarpa)的植物,其胚乳晒干后色泽质地美如象牙,硬度同为1.5,被称作“植物象牙”,据说能替代象牙材料。但最近国际已摒弃了死板的“禁牙令”,允许从自然死亡或者因病射杀的大象身上获得的象牙贸易,象牙雕刻艺术又现一线生机。日本成为唯一被允许进行象牙贸易的国家,可以一次性从南非进口60吨象牙。由于动物保护主义者称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象牙走私目的国,中国的象牙贸易请求却未获通过。
其次,象牙雕刻专业人才的培养未受足够重视。比材料更珍贵的雕刻技艺同样遭遇冷峻现实。一个入门者,通常要三至五年才能够掌握象牙雕刻的技术,要想雕刻出真正的象牙艺术品,还需经过十年左右历练,再想小有所成,就得殚尽竭虑呕心沥血付出一生。牙雕大师的艺术生命十分短暂,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需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光都花在学习上,步入中年才能有所进益,从事完成高品质的作品。及至晚年,手颤眼花已不堪胜任精雕细琢。一件精美作品的完成,快则几月,慢则几年!因此牙雕业成品率不到10%。新人不济,导致从业人员的老化非常严重。仅有的几位牙雕大师年龄均在50岁以上。目前,国内高校也无象牙雕刻专业,美院培养的学生在实践上也无法适应生产要求。此外,象牙不但硬而且脆,雕起来与木骨等其他材料的手感有很大不同,虽和木雕和牙雕相似,但即便是紫檀、花梨木等质地硬度和象牙相类的硬木,也缺乏象牙的韧性。用象牙可以雕出昆虫纤细的触角,凌空颤动,其他材质则无法实现。牙雕的高超技艺还需要经年累月的实练,由于象牙原料紧缺,给新人提供练习用的边角余料都极为有限。照此趋势发展,等到现在从事牙雕的人退休,缺乏新鲜血液加注的牙雕业,或许就将谢幕成为历史了。
此外,在这门高难度的行业中有着极为严格的行规,不轻易传授外人,收徒亦有严格的限制,传男不传女。如要拯救这项濒危绝技,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艺术大师也应打破陈规与政府通力协作,尽可能利用现有科技手段收集整理汇编牙雕工艺技能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保存牙雕工艺的制作流程,工艺技巧,以供后人学习传承。
4 结语
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来看,在市场需求旺盛,象牙工艺品价格直线上扬的今天,似乎无法去劝说偷猎者良心发现放下屠刀,而无疑应该摒弃依赖野象生命与鲜血滋养的象牙雕刻工艺,但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这门技艺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它是世代能工巧匠心血与智慧的凝结,它的衰亡同样令人痛惜。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人类要走出窘境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遵循自然界平衡的法则,在保护和攫取之间寻找一个新的交汇。当新一代的象牙工艺品以耀人眼目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野象群悠然自得地徜徉蓝天白云之下,我们才将拥有一个更加和谐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师生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 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摘 要】新闻教育需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地方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转向已成趋势。地方新闻院校面临业务型师资匮乏的困难,“传媒人士进课堂”成为弥补师资的重要举措。围绕这一议题开展的调研表明,这一校媒合作颇受学生欢迎,已经初见成效,但各新闻院校还应在师资遴选、合作模式和合作系统化建设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
关键词 校媒合作 地方新闻院校 应用型新闻人才 “传媒人士进课堂”
“崇高的新闻理想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是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媒介技术更新快,全媒体背景下“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新闻人才成为热门需要。新闻院校人才培养分层、转向已成趋势。
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著名命题,美国的“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归,以人文主义为目的”②的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兼顾两种价值取向的新闻教育的成功样板。“在美国大学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老师。新闻从业经验,成为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③多年来,大力吸引业务型师资进课堂,也是我国新闻院校充实师资的重要举措。
一、调研的缘起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积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认为“按照社会需求,研究型大学应是少数,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大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的“教育部将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⑤这一信息,给地方院校新闻人才培养转型提供了最新依据。
地方新闻院校开始大力引进业务型师资。这一方面力度最大的措施莫过于“传媒人士进课堂”。这里的进课堂是指让传媒业界的人士担任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职教师,从事常规性教学活动。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改革应尊重学生意愿。为此,本课题组对在校新闻类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外来师资意向的问卷调查,对专职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统计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为豫东南某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该学院有过“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尝试,应属有参考价值的调查对象。该学院共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后文简称为新闻、播音、编导)三个专业,四个年级的本科学生,其中新闻学专业学生数为338人(大一99人,大二91人,大三70人,大四78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542人(大一110人,大二129人,大三146人,大四157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27人(大一139人,大二138人,大三184人,大四216人),全体学生人数为1557人。由于总体取样规模太大,故抽取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号进行随机抽样,每个专业和年级随机抽取15%的样本,然后发放问卷。调查共调查问卷234份,其中无效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已有的“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措施的认同情况。
针对是否从“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校媒合作中受益的问题,223份问卷中,选“是”、“否”、“说不清”的人数为149人、36人和38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6.8%、16.1%、17.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有无必要在今后继续采取这一措施的问题, 223人中,186人认为很有必要,占83.4%,31人认为有必要,占13.9%,6人认为没必要,占被调查人数的2.7%。由此可见,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的继续实行予以肯定。
二是就“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具体操作性调查学生意向。
首先,学生们更欢迎业务型的师资。不同专业期待人数比例从40.5%以上到80.3%,远远多于对理论型和兼有型师资的需求。其次,不同专业关注教师业务技能人数的比例均在65%以上,远高于对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其他要素的关注。再次,学生更倾向于来自正规媒体或是与媒体相关专业如传媒公司师资,期待人数比例均在45.6%以上。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们主要期望传媒人士主讲专业业务课,各专业期待人数比例均在65.8%以上。在教学形式上,55%以上的学生期望教师长期、定期授课,并“按正常课表进行”,85.6%的学生渴望走出传统课堂,去户外、实验室和传媒人士单位学习和锻炼,尤其是播音和编导等技能性需求更强的专业。
三、访谈结果
调研者采用小组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进行评价,从中看出了这一措施有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反馈
一是传媒人士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一些学子表示,许多外聘教师确实业务技能很强,但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把握等方面不如专职教师,这些新闻业务技能外的因素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是分段上课安排不尽合理。同一门课程,在校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共同担任,课时安排对半或几几开。有学生反映两位授课风格不同的老师在授课时会出现内容重复或遗漏,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甚至会由于授课思路不一致导致课程体系混乱。
三是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够。
四是主讲课程开放性和前瞻性不够。传媒人士所授内容多为面向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摄等,而关于新媒体运作、技术等的课程太少,无法契合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需要。
五是授课内容拘泥业务本身。学生们普遍对手把手地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感到满意,而不少学生尤其是即将就业的学生,也想获知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新闻工作中面临的困惑等现实内容。
2、在校专职教师和新闻院校管理人员反馈
其一,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科学、严肃的事情,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备相关的教育理念、方法等。专职教师在上岗前都学习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经过教师资格的认定,走上讲台前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实习和见习等诸多环节的考核和评估。而传媒人士进课堂之时,则放宽了其教学资质和教学能力的标准。
其二,专职教师表示,外来教师往往来去匆匆,与之交流探讨机会较少,合作授课之前磨合不够,确有割裂课程体系之实。
其三,不少专职教师坦言,外来师资的课时薪酬远高于专职教师,同工不同酬、利益分割不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管理人员在访谈中的态度则比较乐观。整体上,院方对自身采取的“传媒人士进课堂”这一措施表示满意,认为其确实适合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需要。但院方也表示,学生和教师们提出的问题都客观存在,这一措施还在“试水”阶段,属于弥补业务型师资的应急措施,下一步将建立相关制度,纾解各类矛盾,做好保障措施,将这一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校媒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调研结论
1、不拘一格遴选师资
首先,校方应摒弃追求可遇而不可求的“三高”(高层次、高学历、高资历)师资的虚荣心,着眼于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般地市级媒体。让这些在高校周边地区传媒工作,多年立足地方,对地方的媒介发展状况、社情民意非常了解的传媒人士走进地方高校新闻学课堂,更能为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做出实在的贡献。其次,不能局限于从正统媒体遴选师资。所谓正统媒体是指报纸、广播台、电视台等正规媒体。当下,传媒文化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日益兴盛、新媒体如日中天,许多业务精、技能强的人士都隐于其中。如果能挖掘到这些师资,更能把握新媒体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脉搏,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次,不能单方面强调技能型师资。新闻行业既有产业性,又有文化性和公共性。这要求我国的新闻人才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也要以社会为导向。要根据我国新闻行业“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其次”的宗旨来培养人才。因此,在引进业务型师资时,要综合考察传媒人士的技能、职业理念、职业作风等多个因素,为即将进入新闻行业的学子树立榜样。
2、课程安排合理化
首先是授课时间安排应该更加合理。大部分传媒人士有自己的主流新闻业务,来高校授课必须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日程,要便于其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要避免和高校的课程安排相冲突。需要传媒人士和校方事先沟通,也应征求专职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使课程时间安排更科学,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其次是授课内容应更加体系化。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在合作授课前应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确定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要分工明确,所授业务与相关理论要结合得更紧密,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情况。
再次是授课方式应更加灵活。教师既可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也可以制作授课录像进行播放,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授课,甚至让学生去传媒人士所在的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
最后,授课内容还可以适度拓展。在让学生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的同时适当拓展,讲讲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执行现状,传媒人士在业务中面临的困惑等等,避免学校教育和行业现状脱钩,帮他们认清行业形势,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并促进理性就业。
3、校媒合作系统化
校媒合作的基本目标在于打造高效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传媒人士进课堂”只是校媒合作的一种典型方式,是立足于整个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之下的,因此要做好相关的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等。“传媒人士进课堂”还应和其他校媒合作项目如实习实训、提供就业等结合起来,打造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这是院方管理部门必须通盘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罗自文,《重塑我国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J].《现代传播》,2007(l):156
②贺明华,《论美国新闻教育模式的形成及价值》[J].《国际新闻界》,2011(8):25
③魏少华,《关于构建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新闻界》,2005(6):144
④⑤邓晖,《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是“强扭的瓜”,还是“花开逢时”?》[R].《光明日报》,2014-5-15日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教W 困难问题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5;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82-03
引言
虽然多年来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高度重视,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深度还不够。大量的研究文章,一方面重复党和政府有关的文件精神和词句,以此确立文章的理论高度和依据;另一方面又反复研究常规教学方法的得失,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深度越是不够,就越依赖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作为理论依据,而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和政策反过来也只能依据这样的研究成果,这近乎行成了一个封闭循环,空洞的理论说教导致思想政治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本课题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困难的因素有国家、社会背景、教师以及学生各个方面,因此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对策建议主要从教师因素谈起,与国家、社会背景以及学生方面相互配合,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建省部分高校2014、2015、2016级在校学生,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合理性,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均采取网络问卷,采取抽样调查即选取2014、2015、2016级部分学生进行问卷作答。我们项目组老师联合其他学校合作老师要求学生务必用手机点击链接,并以此次回答问卷作为平常考核的加分项目,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配合。本次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性达100%。
一、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在回答“思想政治课开设是否有必要”时,回答“非常有必要的”占44.28%,回答“有必要”的占35.01%,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89.29;回答“如果思想政治课是选修课,你是否会选”,回答“绝大多数同学会选”的比例为14.84%,认为“大部分同学会选”的比例为41.85%,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56.69%。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能力素质外,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大学生成才之前先要学会成长,而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发挥起导向作用,而这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必要意义之所在。
(二)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让大学生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回答“你为什么来上思想政治课”,回答“可以提高理论素质的”人数比例为55.72%,占了绝大多数。回答“您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您未来有什么影响”时,选择“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比例为47.69%,“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比例为37.96%。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还是会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让自己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大学生是建设未来中国的主体力量,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才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评价为满意居多
在课堂上表现认真的同学占大多数,但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气氛稍显压抑,学生积极性不强,部分同学会逃课旷课。回答“你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是什么”,回答“非常满意”比例为19.46%,回答“你在思想政治课课堂的表现如何时”,回答“认真听讲做笔记”比例为42.43%,“只听不做笔记”比例为52.38%,二者相加比例为94.81%。在回答“您觉得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气氛怎样时”,回答“学生在课堂没有什么积极性,气氛压抑“比例为43.55%,回答”请假旷课逃课”学生比例为2.68%,回答“学生自做自己的事情的”比例为4.62%。三者相加比例为50.85%,超过了一半。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整体还是满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上课认真的学生也还是占大多数,但同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能算很高,旷课逃课的现象不容忽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形式有待优化和提高。好的课堂教学通常座无虚席,而成长中的大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都很高,学生都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有其必要性,也承认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对学生有积极的意义,但课堂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思想政治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存在不足,也警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和学生思想与时俱进。
二、大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而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
(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教学课程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你认为什么是教学效果时”选项时,选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的占23.84%,“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占31.39%。调查数据说明学生认为开设一门课就是能够通过上课让学生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才是教学效果好的标准。
(二)好的思想政治课课应该是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不是因为是必修课程,要拿学分,被学校课堂纪律约束而不得不上
在“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项时,“必修课必须上”占到了31.14%,“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占”4.14%,“受学校课堂纪律约束”占1.46%,三者相加比例达到了36.74%。调查数据说明很多学生上课并非出于对思想政治课的喜欢,而是学校的纪律和学分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思想政治课还远未达到让大多数同学发自内心的喜欢。如果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也就很难成为让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之所以不够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提高,它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选择社会环境问题”占25.55%,“选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比例分别为15.09%、14.11%、16.79%。三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45.99%。上述调查数据说明,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不高的一个制约因素。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课的忽视,而在高校环境中,是否为教师认真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激励机制,是否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提供了足够完善的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W方法都属于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范畴,它们的比例占到了45.88%,说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影响力,对于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是否是一堂高质量的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效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抓好教师这一环节。
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也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在“你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这一选项,这是多选题。从高到低依次是:理论素养深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占77.62%、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占76.89%、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占50.61%、语言风趣幽默占74.45%,激发同学的课堂参与感66.86%。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遇到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功底扎实的老师,还是会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如果老师对时事能有独到的见解、语言风趣幽默、能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种老师也比较受学生欢迎,由此说明思想政治课上好的关键在老师,而这就需要老师认真研究,紧跟时代,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通过多种方式形成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关心和了解学生,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二)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
在“您所希望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怎么样的”选项中,对教学内容要求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取材于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教学内容能够时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不要太抽象。它们的比例分别为83.45%、58.88%、53.53%、42.82%。在“您对当前上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何感受时”的选项中,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的感受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感兴趣;理论知识过多,不贴近实际生活,枯燥无味;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内容深奥,难以理解。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5.72%、40.63%、26.76%、19.22%。调查数据说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来上课并认真听课。他们喜欢那些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他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有共鸣,能够学到东西,也能让他们懂得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思想政治课是紧跟党和时代的,所以要时时更新,与时俱进,不要太深奥,不要太抽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疲惫,因为“政治的空谈往往能淹没一切。”{1}
(三)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
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2}在“按优先顺序选择您喜欢哪些教学方式”一题中,选项“纯理论性教学”的只占16.3%,“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比例为61.07%,“课堂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学”占到了51.58%,“主题讨论式教学”比例为51.58%,“交流座谈”为37.23%。调查数据说明除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能否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影响手段。在这些手段中,开展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占的比例最高,说明相对于深奥枯燥的课堂教学,学生更渴望走出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理解运用理论。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言堂,学生更喜欢老师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不管是主题式讨论还是交流座谈,学生都希望能有机会参与进来。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启发,能够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好的社会宣传和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单纯政策性宣传的工具印象,而更多地关注思想政治课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除社会环境的因素和教师素质决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您认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选项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占到了50.45%,”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占到了47.2%。在“您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选项中,答案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6.45%、53.77%、51.58&、49.88%。调查数据说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认为更科学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比如理论考试加学生实践成绩,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深奥的理论只有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体验和理解。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课和科技化,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采取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手段,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组织能力,又能在志愿者服务当中感受帮助人的喜悦。在社会考察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比单纯上课听老师讲述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会让学生更有同感,也让他们更接近社会的本质,以后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四、综合调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
总结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师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与整体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具体表现:一是师资队伍的人员增加的缓慢,知识结构以及学历机构的不均衡。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要求,因为本身承担的教学任务量繁重,常年用一成不变的内容与方法授课,只为完成表面的工作量而忽视教学质量。三是部分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认真钻研党的文件和理论,认真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的博学,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提到思想政治课几个字就觉得反感,学生的漠视反过来打击教师上课的积极性,继而造成教学效果恶化的恶性循环。
2.学生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更多关注在校期间专业课学得有多好,获得的奖有多少,取得的证书有多少,过分关注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对德与做人的认识,“思政课就是在垃圾的时间上垃圾的课”的流行就是鲜明写照。与成为一个有德的人相比,学生更关心是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人的标准就是实用意义上的能不能成为有钱人。对于思想政治课给予学生“三观”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意义和价值学生认识不到,充其量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课只是让他们完成所修的学分就可以了。
3.高校管理层面。高校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课的相关配套措施也不尽如人意,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未能落到实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比如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时间的安排、授课班级的分配、多媒体设施的质量以及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经费,诸多限制导致教学手段只能单一化操作,再加上以课题文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标准,必然导致教师以重课题为倾向从而轻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4.社会环境方面。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困境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引起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多以实用主义为判断,结果就是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只对主科、专业课程感兴趣,对非专业课不感兴趣,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想学习。
另一方面,W校不良环境和家庭不良环境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教育的欠缺;社会上的少数领导干部以及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上在暴利驱使下的餐饮、网吧、歌舞厅等学校周边环境恶劣,都让学生的思想深受其害。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高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对于刚刚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批判思考的学生来说,他们并非天然地讨厌思想政治课单调的灌输,而是这方面缺少环境方面的有效引导。在这方面高校领导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而不是上面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才重视一下,其他时间都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抛之脑后。对于教师上课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配套措施等环节都有一系列的制度加以落实。
2.教师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以及教学魅力,因为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理解透彻经典理论,能够用接近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需要的语言,深入浅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三观”的培养以及对德和做人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这就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博览群书,要关注社会动态,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上的生动、有趣并具有方向性。
3.教育环境方面: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也就是国家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也就是校园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结论可见,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与时俱进,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成大学生终身受益、终身喜爱的课程;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JAS151506)的课题成果。]
注释: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N]人民日报,1978-12-13
{2}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5(1)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