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服务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6:31

序论:在您撰写服务心理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服务心理学论文

第1篇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

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

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3篇

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常见到的心理问题就是小儿智力、认知发展和学业适应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时我们依据的标准就是学生发育的标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进行心理问题评估时需要采用不同年龄的评价标准(尺度)。有些认知障碍或者发育障碍的个体,虽然在年龄段上有明显的异常,但问题的根源却需要用病理的标准来判断。在我国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常会发现一些类似多动、注意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等行为障碍方面的儿童。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生的问题很少有人察觉到是学生自身的“疾病”。一方面从监护者来看或者从学校教师方面来看,除了严重的行为异常如多动症的孩子,那些没有明显精神和行为异常的学生,不会被当作有问题的学生来对待。这种困境,仅仅靠教学部门或者家长是解决不了的。鉴于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实际,在学校开设有关小儿发育等医学知识的课程存在一定困难。在人才的培养体制和知识的传播途径上出现了空白,所以在这方面亟须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医学心理学科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空白。首先,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师进行医学和发育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校教师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学校教师一旦明确学生精神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而不把他们的问题当作是“品行”问题。从而减少对于问题学生的训斥、体罚乃至恶性伤害事件的发生。其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发展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治疗措施,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再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孩子认知发育等医学以及心理学知识的宣讲,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问题,理解并接纳孩子的问题,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及心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而不是简单训斥和体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人为的二次伤害。所以,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大学课堂的讲台和心理咨询室,还应在基础教育的校园里。

2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学科教育对医学心理学科的需求

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具有人文内涵的学科。医学伦理学是引导医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双方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解决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健康关系的学科。同时,医学心理学也是关系个体人格发展成熟与否的学科,关系到他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评价与应对方式。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临床医师在医学人文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从医时间越长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越深刻。一些从医时间较短的年轻医师往往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不到位,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未来医疗事业主力军的年轻医师和高学历医师临床医疗实践医学人文认识的培养。2012年温岭杀医案中的当事者连某,在接受治疗后自我感觉并没有好转,有些症状反而加重了。据报道:连某手术后对医院包括对主治医师在内进行了多次上访投诉,均未得到让其满意的答复。而院方给连某的解释答复是根据各种化验和检查的数据影像等资料,得出连某的病已经治愈,没有再治疗的必要,但连某断然拒绝这样的解释。其本人诉说他的呼吸、睡眠等感觉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比以前更严重。在这个事件中,单纯从患者的角度看,医院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连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多次投诉上访,终究没有得到足以让他消除心中疑惑的答复,一次次的投诉未果转化成一次次的愤怒,终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发泄出来,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心理学告诉我们积压在内心的各种不满必须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在适当的时候发泄出来。一个人承受的压力和不满,如果超出他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如果医院方面在接受连某投诉过程中能考虑到他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的话,结局可能不是这样。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媒体、医院方面还是社会公众单纯谴责连某的行为,而不反思医院以及医师方面的不足,既不公正也不客观,更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另外,医疗中的“生”和“死”是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现象。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医护人员自身,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医学生或者年轻医护人员的人生阅历不够,在面对患者死亡时,少有人会体验到即将死亡患者的恐惧焦虑以及其家属的悲痛,一些医务人员可能表现得较为冷漠和无动于衷。医学心理学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谋求医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与成熟,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为死亡患者和家属提供恰当的帮助。所以,从以上种种现象看,具有丰高收入者文精神内涵的医学心理学科对培养医学生以及年轻医疗卫生人员人文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开展多方位的人文教育工作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3我国国民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对医学心理学科的社会需求

第4篇

服务营销与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并非是互相独立,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两者的联系也突显起来。

(一)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构成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理论的基石

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引进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经营管理之道,同其他信息服务实体竞相争艳。

营销者将产品(服务)按照从核心到的顺序,依次是: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产品也可以参照此方法来划分,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核心产品和实物产品外,还要提供给用户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它们共同构成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的价值层次,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维持和发展用户,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另外,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也要借助服务营销理论进行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服务营销的根本理念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正符合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即忠诚地服务用户。医学信息服务的知识化要求高素质的人员创造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更关注对人(包括内部员工和用户)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服务营销就是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人是产品(服务)的一部分。[1]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动态性要求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特别注重创新和服务质量的管理,而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对服务营销理论的逆向促进

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及其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服务营销在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专门领域的发展,会促进服务营销理论的成熟;通过专门领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以新的视角审视服务营销,促进服务营销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理论的发展可以拓宽服务营销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发展和促进的,这使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和管理理论与实践蒸蒸日上;同时,服务营销在专门领域的深入研究使得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视角,体现服务营销理论的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对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一)服务营销强调顾客导向的理念对医学数字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标,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2]顾客的满意是企业未来利润的最好指标。因此,服务营销的核心是用户满意和忠诚,并通过信息服务组织战略概念的制定以及内、外部各个服务环节体现信息用户导向理念,体现每一个工作或管理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服务提供者,同时又是上一环节的服务接受者。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从中得到启示,努力研究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以及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学会与用户交流和沟通等,以实际的数据分析用户市场,指导医学信息服务管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管理促进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用户的巩固和发展,切实推动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和经济效益。

(二)服务营销管理更注重“人”这个因素的作用

在服务营销管理理论中,人是产品的一部分,既包括用户也包括服务组织内部员工。服务营销使得用户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且对服务质量做出最终评判,因此,管理好信息用户成为服务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服务绩效的好坏还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这是构成服务质量的内容“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积极营造内、外部营销和互动营销的环境与氛围,创造性地激励员工和用户的潜能,这在服务营销管理理念中至关重要,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培养服务精神,培育组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努力吸收服务营销管理中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为我所用,在医学信息服务组织服务文化战略的驱动下,通过对医学信息服务员工的合理激励,适时培训,适度授权,充分关怀和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以及对用户合理与互动的管理与满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真正体现人本原理,创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品牌效应,满足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精品化和个性化需求。超级秘书网

(三)服务营销以服务质量为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服务质量的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在服务营销理论中,不仅强调产品质量同时强调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同信息用户的感受关系重大,它不仅取决于预期质量与体验质量之比,也决定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水平。功能质量则指用户同服务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行为、态度、穿着等方面对用户感知的影响状况。因此,产品也反映了产品的服务和利益。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也要特别强调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问题,医学信息服务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评价同样是通过信息用户的感知获得的。用户除了对产品核心价值、基础价值的评判外,还包括对附加价值、潜在价值的判断。因此,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是全局性、系统性管理,任一个服务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服务的失败。对于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吸收借鉴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控制的先进理论,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与制定质量管理、控制模型和方法。保证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组织从整体服务系统到每一个员工再到用户实际的感知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环环管理环环相扣以及持续控制和改进医学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1.1效果评价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患者满意度。其中心理状况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量表均含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标准分50分以上表明存在焦虑或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对护理服务、护士态度和病区环境等3个方面,按照满意程度不同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2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况比较(表1)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程度接近,干预后观察组无焦虑和抑郁所占百分比均有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2.2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护士态度和病区环境等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除病区环境外,余两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忍受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心理负担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危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疾病的过程,加大对患者的伤害,使其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细节问题对患者的影响。人性化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人性化服务的一种护理模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综合体的护理。在给予患者有效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的人性化护理措施,让其感受到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程度,增强其治疗的配合度,对于早日康复出院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

档案工作不仅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职能,更担负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责任。

从宏观上来看,学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历程、管理轨迹等,这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利用价值;从微观上来讲,学校档案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活动,为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科研工作和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提供重要的凭据。因此,学校档案工作是学校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仅仅是单纯地、被动地记录,它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生日后就业中的评价、约束和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档案的种种功效没有被活用。目前,学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意识薄弱。

部分学校档案工作人员大局观念不强,意识狭隘,责任心不强,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部门的事,不能将其与学校发展及各项建设结合起来,不能把工作业务与自身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的。由于学校工作过分强调为教学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对档案工作抓得不紧,管得不严;对档案资料疏于整理和保护。

2.管理混乱、不规范。

一是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不规范,文书制作格式不统一。领导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收集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等相关内容不齐,没有形成完整的档案利用和管理体系。二是立卷工作不规范。对本单位自制档案资料的收集不齐,整理不规范,电子文档的挂接不全。三是档案存放不合理,保护不当。各门各类档案排列顺序混乱给档案查阅和利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电子文档,如光盘,软盘等介质档案保护措施不当,造成重要档案数据丢失或机密档案泄露。

3.机制呆板、不灵活。

工作机制上,法律法规意识单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岗位责任不明确;服务机制上,服务意识差,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人机制上,人员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以经验管理居多,制约了人才引进,形成了档案部门是“铁饭碗”的现象,工作人员“混”的思想严重。

4.业务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思想僵化。

长期以来,有的学校档案馆室既是“养成过渡”“干部晋级”的好去处,又是“贵夫人”和老、弱、病、残的养尊处优之地,安于现状。再者,专职档案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不少档案人员既缺乏专业知识的理论功底,又缺乏学术研究、史料研究、计算机管理的基本能力。

5.改革创新、自强意识不强。

学校档案部门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存在局限性,导致发展思路片面、管理体制单一、工作方式封闭、服务手段落后。

有些档案工作部门人员自觉低人一等,不愿去抓根本性、长期性、建设性的事情,对任务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困难和问题认识不清晰,缺乏自强意识。

6.设施、设备老化,信息化设备配置不到位。

主要是还有少部分学校仍在用木制档案柜装档案,档案室控温设备差,不利于档案存放和安全。档案设备存在单一、老化问题。而一些必需的信息化设备又不能及时配备到位,使得归档、存档、开发资源工作效率低、耗力高,阻碍了档案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学校档案工作创新的必然性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档案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档案工作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这不仅是理论的创新本质要求,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的本质认为,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前进的助推器。创新行为,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有创新动力。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得新时期的学校档案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进步。

同时,创新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科技产业、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都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发挥智慧性创造力,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和网络来进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学校档案事业的传统格局和传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一是使用各类档案的需求。传统的纸质、文书、实物档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科技、专业、声像档案,以及从档案原件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档案信息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二是扩大档案资料的收藏和管理范围的需求。电子档案这类新载体档案随着数字科技信息的发展被广泛使用,如何广泛搜集、管理和保存这类档案资料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是对档案资料的需求服务逐渐多样化、特殊化。除要求提供档案原件进行摘抄外,还要求提供不同载体档案的修复、保护、复制服务。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则要求档案工作必须打破常规,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才能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考

学校档案工作的创新,要以意识创新为前提,管理创新为根本,人员创新为主体,服务创新为内容,改变学校档案工作被动滞后的局面,积极服务于学校其他部门、教职工、学生以及社会,发挥自身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1.管理创新。

首先,要创新管理观念。传统的档案管理视经验为“至宝”,惯常的档案工作仅仅满足于立卷、归档、提供利用卷次等基本服务。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服务对象要求学校档案工作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学校档案工作者若对新兴的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不超前预备,则无法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功能。许多学校档案部门都有大量来之不易的档案资源成为死信息,毫无实用参考价值。因此,学校档案部门要改变其角色定位,激活档案工作。将档案工作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保护的管理新观念。

其次,要创新管理模式。推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从立卷到工作手段都应遵循简化、便利的原则。如组卷形式既要方便日后调档,又能缩短立卷归档周期。纸质档案、实物档案分门别类存放,以光盘、软盘为介质的电子档案要注意防潮、防尘、防热、防损。通过借助计算机来加强档案的管理工作以及档案信息的交流,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除了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和检索等基本用途外,还可以扩大计算机应用的范围,比如运用电子扫描技术对纷繁杂乱的图纸图像档案进行缩微处理、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可大大提高利用和借阅归还的速度。最后,要创新管理机制。要从源头上解决学校档案部门的机制弊端,就得实行竞争机制,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通过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增强档案工作者的危机感,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如创新的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以此来杜绝档案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闲”“惰”“散”。

2.发挥学校档案人员的创新主体作用。

学校档案工作局面能否得到改善,关键在于专职档案人员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学校档案人员要做到三个“具有”。

一是具有创新意识。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使许多学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等,在这种环境下,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档案人员有必要对自己重新定位并作相应的调整。改变被动的“伸手派”的作风,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努力让学校的档案工作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具有扎实专业的业务技能。

档案工作是一项兼顾业务性和管理服务性的工作,它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专职人员,既要有扎实稳定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他们要熟悉档案业务的各个环节、步骤,掌握各门类档案、各载体档案的管理办法;面对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三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广阔视野。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要求越来越高,档案人员除了掌握一定的档案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应加强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广泛涉猎其它知识领域,扩大视野范围。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员,要掌握劳动工资、职称评审和岗位责任制等知识;财务档案人员要熟悉凭证、台账等会计知识、财务审计知识;科技档案工作者应该保证每一份科技档案客观真实、精确无误地对应于与其相关的科技现象、科技活动、科技事物;学生档案管理的人员应该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学生的就业状况等。

3.扩大资源范围,创新服务方式。

第7篇

[关键词]人文医学服务;医院;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43―01

1、人文医学服务的含义

(1)人文医学就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人文医学”简单地说就是在医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什么是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呢?就是在一切医疗活动中,以人的生命为中心,重视人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性化的医疗政策、管理和服务,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文医学”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一切医疗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

(2)人文医学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病人的需要为本,以满足病人的需要为宗旨。满足患者的需要首先要了解患者的需要是什么。患者是弱势群体,在由一个健康人变为病人时,他的心理与生理发生了变化,他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病人的需要由强到弱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安全需要非常强烈的上升到了主要地位。他需要医生帮他解除病痛。第二,对治疗过程知晓的需要。他需要了解治疗效果以及以后的治疗方案,还要了解治疗费用大致是多少。第三,心理安慰的需要。这时的病人有弱者的心理需求,他需要家人、朋友及医护人员的关怀。在某种程度上患者都具有心理障碍,尤其是重病患者,迫切需要心理安慰。第四,对环境舒适的需要。第五,被尊重的需要。虽然病人更关心他的安全,但是他的自尊并没有丧失,他需要医生、护士给他人格上的尊重。

从以上病人需求分析可以看出,病人首先是人,是一个有着各种社会属性的人,其次他是一个生病的人,一个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有某种缺陷的人。因此,医生要把病人看做是一个有生命价值的人,要了解他的思想感情和喜好,在这个基础上为他实施人道主义的救治。医学只有与人文融为一体才能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

2、人文医学服务的内容

(1)优秀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是人文医学服务的基础。人文医学服务的首要前提是医务人员能否解除病人的痛苦,为病人提供满意的医疗过程。如果医生不能以合适的技术手段及时为患者的病情作出明确的诊断,同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缓解或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生命,任何人文医学服务设施、服务都是空中楼阁。人文医学服务的基础首先是爱护生命,只有治病,才能救人。

(2)对病人人格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爱护是人文医学服务的核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医务人员的手中掌握着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任何一个生命。在生命饱受疾病之苦之际,医务人员要去完成天使的职责,挽救每一个生命。不管他是肢体残疾、老年痴呆、精神病患者,还是植物人,都要给予爱护和关怀,每个工作细节都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人文医学服务强调尊重患者,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这是人文医学服务的核心。

(3)建设高水平的医院文化和服务文化是人文医学服务的关键。医院文化对医院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医院全体员工中建立起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医院的价值观主要包含患者至上、关爱患者、尊重患者、方便患者、平等待人的人文精神,以及精诚协作、爱岗敬业的团队精神和专业操守。人文医学的医院文化注重提高医院员工的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自觉把人文医学服务化为自觉的行动。创建优秀的医院文化,就是要把人文医学提高到医院精神的高度,形成以人文医学为中心的服务文化。

(4)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是人文医学服务的保证。就医氛围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环境、语言、舒适度、沟通程度等。医院环境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觉。营造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使病人得到精神和心理的安慰;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医院文明的窗口,医务人员所面对的是弱势群体,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语言的使用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导诊、标志、轮椅、微波炉等设施,解决好在就医、检查、交款、买药、治疗各环节中的等待时间和不便等问题;医患双方的沟通好坏直接会影响到病人治病的心情和行为,而沟通的主动权在医务人员手中,医务人员有责任主动告知应该告知的信息,包括治疗进程、治疗方案以及健康知识等。

3、人文医学服务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1)人文医学服务提升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程度,稳定了需求市场。医学不仅是技术,还应该是仁爱之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同级医院间在技术上的差别在缩小,它们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服务细节上的不同,高端的竞争应该是细节的竞争。由于一个医院比另一个医院在就医上方便了一点,人文理念多了一点,而就是这“一点”赢得了患者的青睐,你的需求市场就得到了保证,你就拥有了独特的竞争力,从而稳定了市场需求。

(2)人文医学服务密切了医患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医疗服务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与其他领域不同点在于,它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在这里信息是不对称的,患者对医疗消费是不能自我判断的,它完全依赖医生的单方面治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如果对医生没有信任感,在治疗过程中就会对医院产生怀疑、恐惧和憎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人文医学服务要求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要自觉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益。通过诚挚的问候、和蔼的微笑,尽可能多地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耐心讲解医疗知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怀疑、焦躁不安等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把医护人员当做知心朋友,从而建立起医院良好的形象。

(3)人文医学服务创建了快捷的医疗流程,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人文医学服务要求给病人提供快捷的医疗流程,快捷的医疗流程也是打造医院成本优势的过程。服务流程只有快捷、简便才能使患者满意,而快捷、简便的流程也是医院节约成本所追求的目标。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医院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每个细节都要有工作要求。服务流程越科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和时间,成本就越低,医院的效益就越高。从病人走进医院大门开始,从挂号到看病,从检查到取药,全程都要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以病人为中心,创建满意的医疗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人文关怀和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打造精品医院,从而创造管理的新模式。

(4)人文医学服务成就了高素质的医疗队伍,提高了治疗水平。1988年8月,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地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医学服务要求医务人员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现代礼仪、道德情操、沟通技巧、心理咨询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医院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和管理的主体,要打造精品医院,就要用人文医学服务的最高目标培养优秀的医疗卫生队伍。在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中,注重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注重对医生尊重病人、关爱生命的培育,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