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05:09:28
序论:在您撰写装备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高速、高效
机床向高速化方向发展,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还可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和精度。超高速加工技术对制造业实现高效、优质、低成本生产有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各国争相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加快机床高速化发展步伐。高速主轴单元(电主轴,转速15000-100000r/min)、高速且高加/减速度的进给运动部件(快移速度60~120m/min,切削进给速度高达60m/min)、高性能数控和伺服系统以及数控工具系统都出现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
。随着超高速切削机理、超硬耐磨长寿命刀具材料和磨料磨具,大功率高速电主轴、高加/减速度直线电机驱动进给部件以及高性能控制系统(含监控系统)和防护装置等一系列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为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提供了技术基础。
目前,在超高速加工中,车削和铣削的切削速度已达到5000~8000m/min以上;主轴转数在30000转/分(有的高达10万r/min)以上;工作台的移动速度(进给速度):在分辨率为1微米时,在100m/min(有的到200m/min)以上,在分辨率为0.1微米时,在24m/min以上;自动换刀速度在1秒以内;小线段插补进给速度达到12m/min。
2、高精度
从精密加工发展到超精密加工,是世界各工业强国致力发展的方向。其精度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乃至纳米级(<10nm),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当前,在机械加工高精度的要求下,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甚至更高;超精密加工精度进入纳米级(0.001微米),主轴回转精度要求达到0.01~0.05微米,加工圆度为0.1微米,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03微米等。这些机床一般都采用矢量控制的变频驱动电主轴(电机与主轴一体化),主轴径向跳动小于2µm,轴向窜动小于1µm,轴系不平衡度达到G0.4级。
高速高精加工机床的进给驱动,主要有“回转伺服电机加精密高速滚珠丝杠”和“直线电机直接驱动”两种类型。此外,新兴的并联机床也易于实现高速进给。
滚珠丝杠由于工艺成熟,应用广泛,不仅精度能达到较高(ISO34081级),而且实现高速化的成本也相对较低,所以迄今仍为许多高速加工机床所采用。当前使用滚珠丝杠驱动的高速加工机床最大移动速度90m/min,加速度1.5g。
滚珠丝杠属机械传动,在传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弹性变形、摩擦和反向间隙,相应地造成运动滞后和其它非线性误差,为了排除这些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993年开始在机床上应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由于是没有中间环节的“零传动”,不仅运动惯量小、系统刚度大、响应快,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和加速度,而且其行程长度理论上不受限制,定位精度在高精度位置反馈系统的作用下也易达到较高水平,是高速高精加工机床特别是中、大型机床较理想的驱动方式。目前使用直线电机的高速高精加工机床最大快移速度已达208m/min,加速度2g,并且还有发展余地。
3、高可靠性
随着数控机床网络化应用的发展,数控机床的高可靠性已经成为数控系统制造商和数控机床制造商追求的目标。对于每天工作两班的无人工厂而言,如果要求在16小时内连续正常工作,无故障率在P(t)=99%以上,则数控机床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就必须大于3000小时。我们只对一台数控机床而言,如主机与数控系统的失效率之比为10:1(数控的可靠比主机高一个数量级)。此时数控系统的MTBF就要大于33333.3小时,而其中的数控装置、主轴及驱动等的MTBF就必须大于10万小时。
当前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小时以上,驱动装置达30000小时以上,但是,可以看到距理想的目标还有差距。
4、复合化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无用时间消耗在工件搬运、上下料、安装调整、换刀和主轴的升、降速上,为了尽可能降低这些无用时间,人们希望将不同的加工功能整合在同一台机床上,因此,复合功能的机床成为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机种。
柔性制造范畴的机床复合加工概念是指将工件一次装夹后,机床便能按照数控加工程序,自动进行同一类工艺方法或不同类工艺方法的多工序加工,以完成一个复杂形状零件的主要乃至全部车、铣、钻、镗、磨、攻丝、铰孔和扩孔等多种加工工序。就棱体类零件而言,加工中心便是最典型的进行同一类工艺方法多工序复合加工的机床。事实证明,机床复合加工能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节省占地面积特别是能缩短零件的加工周期。
5、多轴化
随着5轴联动数控系统和编程软件的普及,5轴联动控制的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开发热点,由于在加工自由曲面时,5轴联动控制对球头铣刀的数控编程比较简单,并且能使球头铣刀在铣削3维曲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合理的切速,从而显着改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而在3轴联动控制的机床无法避免切速接近于零的球头铣刀端部参予切削,因此,5轴联动机床以其无可替代的性能优势已经成为各大机床厂家积极开发和竞争的焦点。
最近,国外还在研究6轴联动控制使用非旋转刀具的加工中心,虽然其加工形状不受限制且切深可以很薄,但加工效率太低一时尚难实用化。
6、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智能加工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数字化网络技术和理论的加工,它是要在加工过程中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以解决加工过程许多不确定性的、要由人工干预才能解决的问题。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
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智能化,如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
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
简化编程、简化操作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
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世界上正在进行研究的智能化切削加工系统很多,其中日本智能化数控装置研究会针对钻削的智能加工方案具有代表性。
7、网络化
数控机床的网络化,主要指机床通过所配装的数控系统与外部的其它控制系统或上位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和网络控制。数控机床一般首先面向生产现场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然后再经由因特网通向企业外部,这就是所谓Internet/Intranet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最近业界又提出了数字制造的概念。数字制造,又称“e-制造”,是机械制造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国际先进机床制造商当今标准配置的供货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在进口数控机床时要求具有远程通讯服务等功能。机械制造企业在普遍采用CAD/CAM的基础上,越加广泛地使用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应用软件日趋丰富和具有“人性化”。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等高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工程技术人员所追求。通过软件智能替代复杂的硬件,正在成为当代机床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数字制造的目标下,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ERP等一批先进企业管理软件已经脱颖而出,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8、柔性化
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FMC、FMS、FTL、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FA)、体(CIMS、分布式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注重应用性和经济性方向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适应动态市场需求及产品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其重点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化为前提,以易于联网和集成为目标;注重加强单元技术的开拓、完善;CNC单机向高精度、高速度和高柔性方向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构成柔性制造系统能方便地与CAD、CAM、CAPP、MTS联结,向信息集成方向发展;网络系统向开放、集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9、绿色化
作者:张仁杰 周汉兴 单位:PMP国际项目管理专家 台湾醒吾技术学院旅运管理系助理教授
本文以整体后勤支持计划书的角度,其内容与格式应该如何呈现,在此作一个提纲挈领的示范:根据不同的系统装备应有一套ILSP,项目装备管理团队并须持续维持其有效。装备项目管理阐明装备ILS经理的责任,若为集团式企业,其主管应为技术总监。装备管理单位应组成整体后勤支持管理团队,负责装备的妥善与运营期可靠安全的责任,还应随时更新ILSP,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使之确实可行,提前发现运营操作与后勤支持的问题,对系统装备后续的支持进行规划,确保各里程碑目标能完成。
后勤支援要项(1)通论。概要叙述企业对其后勤支持概念。(2)维修阶段规划。针对系统装备定义,属于哪一种性质(机械类、液压系统、电机类、车辆或是工程装备等等)。维修方式定义,一般包括预防性维修(清洁检查更换等保养工作)、场站式维修(针对系统装备之结构)、修正性维修(诊断失效组件总成与更换)。维修阶层的定义,如单位级(一般日常维护工作)、中间场站级(可否达到需按照维修能量须视同步建立、或是供应商以合约即时电话叫修服务)、基地级(如供应商的大修厂,总成件为例,先行以周转的总成件备料更换,损坏的总成再送供应商大修厂维修后返还)等。(3)供应支持。装备备料,采用供应商合约方式来获得支持还是自行建立支持供应体系,需求与库存数量、其支持的条件、合约的要求等。矿山生产基地的备料就可与供货商协商选出高价的总成由供货商备件库供应,签订固定的供应支持协议,矿山生产基地可以有效降低库存成本。(4)训练与训练支持。系统装备的训练方式,区分为操作与维修训练课程,依据操作与维修人员的需求,应有基础、进阶、种子教官与管理人员等级的课程区分,如油压钻机的操作训练与维修训练、发动机的进阶维修训练等。(5)支持与测试装备。这是指系统装备的采购应配备必要的支持与测试装备,如安装工具、支架、压力测试仪器、测试计算机与软件、完善的支持测试与状况排除程序、模拟器、吊车及现场维修支持车辆等,以利训练与运营期操作维修,上述附属装备的规格需要列表讨论确认,并列入采购计划,编入项目预算。(6)人力与人员。有关人力的要求是指该装备操作与维修应使用多少人力资源(数量),有关人员的要求则是各项不同的人力岗位的应有工种等级与人员训练要项(含专长技术的训练投资)。另外,应同时计算出其人力资源的单位成本(不仅指薪资与福利),并必须可以展开成为生命周期成本的基本依据,提供整体后勤支持全系统生命周期的评估。(7)包搬储运。包搬储运是指系统装备在包装、搬运、储存、运输上的条件要求,另外由装备产出的产品如有包搬储运的要求与规范也应该同时做出规划。如在高速公路上的桥梁通过时,车辆高度限制条件。(8)设施。使用该矿用装备的现场需先经过勘查,必须符合使用该装备的条件,如安装部分选矿设备需预埋桩基、先安装装备再盖厂房,或是排污管路等。安装、维修或设置系统装备所需的设施规划与设计要求需先行定案,纳入项目建设之中,故系统分析的结论、评选系统装备的决策必先早于设施与动线设计。(9)计算机资源支持。关于计算机支持的部分,包含计算机的操作、后勤信息的支持、数据库的建立,ERP或MRP系统与装备操作生产系统计算机图形化界面的整合,将使装备的生产更有效率。(10)技术数据。装备的技术资料应纳入初期规划,应有内容需先行列举,如CAD/CAM电子蓝图、零件备品设计规格(特别是一般性商品的采购或可能成为消失性商品的零件必须自制)、操作程序手册、维修手册、零件手册、训练手册、电源方案规范、紧急应变措施和故障排除程序等。此一部分与供应商的支持能力有很大关系。(11)设计界面。装备在评估采购前应在减少装备生命周期成本的前提下决策,其规划支持的资源能确保提高可靠度与维护度,以达到高度的妥善率(完好率)目标。后勤工程装备的规格要求,例如,钻机、挖掘机与卡车的完好率与矿山的生产效率有关联性,所以采购的装备数量与产能效率能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
其他项目支持(1)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系统装备的人力资源需求管理与预算是纳入装备生命周期成本预估的基本依据,运营以后人力成本与成长趋势应作预估,并非每年一成不变。(2)构型管理。系统装备的设计与生产制作的构型需先行确认,设计变更应做成项目文件管理,以利后续运营期间技术数据管理,如装备有变化,修改的部分应留下设计蓝图,以便追踪修订文件。(3)生命周期成本。供应商应依据目前该系统装备的使用经验预估其生命周期成本并提供数据,如没有相同的构型设计,应以类似构型的装备耗用经验提供数据,项目技术人员应逐一审查,成本预估应在系统分析时纳入评估,采购人员要考虑装备的具体使用环境,经过系统分析所选购的装备应该是生命周期成本最低,而非采购单价最低。(4)规格。还应确认系统装备的规格与其他系统装备之间的整体规格一致性,如接口的尺寸大小、压力、外径、电压电流量等。(5)其他。例如品质保证,是指系统装备的生产与制造、装备后续的操作运营所依循的质量制度应详细叙述,如供应商必须符合ISO9000的质量制度要求。系统效能监控是指按照装备系统规格的设计,在整体后勤计划中必须先行规划监控装备的服役情况,例如产能效率、平均失效时隔、可用度(完好率)目标的设定,特别是重要备件项目的维持成本或装备操作后损坏问题,以便提前寻求解决方案。系统安全议题在计划中必须明确定义,还需提出其符合的安全标准与环境健康等要求,不仅包括避免事故发生的硬件设计安全和操作程序,也包含软件系统的安全,如服务器的数据备份、防火墙的设置和装备的软硬件的修订更新与监督管理机制等,以确保系统符合安全环境健康的规范,如选矿装备使用后排废、含重金属水污染的议题,尾矿库的安全维护。里程碑(项目管理)项目里程碑。计划中还需列出项目投资的所有重要里程碑与计划工作的过程,包含项目部成立、需求建立、决策、采购、建设、测试验收(硬件软件)、安装试运营及部署运营。后勤工作里程碑。相应项目的里程碑应执行的后勤工作,例如制作ILSP草案、定义后勤工作需求、ILSP完稿、装备采购合同、验收安装、人员训练、第一年维修与初次运营效能评估、后续支持方式验证和修订更新本ILSP。当项目管理的进度修订时,后勤工作里程碑与ILSP需一并修订。分析与结论项目装备的整体后勤支持计划ILSP是以一种全面性的角度,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提供架构式的计划格式,避免项目因为个人的经验不足造成计划上的缺失。如果项目团队在项目前期的整体后勤支持计划(ILSP)中未能检查到应有的后勤工作内容,将会无法在项目的采购计划中预先编列预算,显然会造成项目进行中不断追加预算与结案前必须补救的情形,提高项目进入运营期的风险性,另外也会因评估与计划不够详细而造成决策失误,使运营期成本大幅增加,甚至不得不使该装备提前报废。此时只有专业的系统装备供应商以此架构为客户提供专业支持,特别是预防性维修、总成件失效频率、运营期的生命周期成本与后勤工程可靠度等分析数据,才能缩短项目的完成时间,所以有条件提供专业支持本ILSP的供应商才可以作为合格的供应商。
特种设备的安装施工单位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取得安装资格证书,在特种设备安装前要将拟安装的设备书面告知质量技术监督局,并由特种设备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验,设备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未经检验的设备,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准使用。同样特种设备在维修或者重大改造时,施工单位也要履行告知的义务,并保存技术资料(施工告知证明、施工过程记录、施工质量证明、产品随机文件、施工监督检验证明等)。
2加大监管、检测力度,确保特种设备长期安全运行
特种设备在使用前或者使用后30日内要向质监部门进行使用登记,取得使用证后方能使用,将使用登记证和使用标志等张贴在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使用单位要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做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有人管、有章管、有记录,切实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用单位要向用户和操作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以便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果断的挽救人民生命财产,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使用单位要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结合每台设备的实际,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为设备的使用、检修提供依据。加强特种设备日常安全管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利用各种仪器,及早发现特种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范围和时限,对特种设备的主机和重要附件要做定时检验维护,对一些老化和损坏的零件及时更换,防范事故的发生。
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特种设备的监察管理力度,依法进行监督检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依法关闭和取缔非法及不符合安全生产、安全使用条件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单位。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当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时,要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使用单位要和维修单位之间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最好是就近原则,这样一旦发生事故,维修单位可以快速的赶赴现场,解决问题,减少损失。
3加强安全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要齐全
1.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和全员生产维修管理模式历次大修,特别是转动设备,都要求有大修方案、检修记录、质量管理和试车记录,并存档保存以备后续查看和参考;对于大型设备大修特别是自主大修的设备,要求及时总结,关键检修步骤必须有专业工程师、技师和相关主管签字确认。从点检、维修计划、大修风险评估、失效分析到试车运行等步骤,都有操作、维修安全和其他部门人员参与,逐步形成以设备可靠性为中心、全面生产维护和维修管理模式,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改进,思路和流程见图1。
2.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运行管理,延长大修周期和节约维修成本状态监测方法近十年在中国发展比较快,大鹏公司在状态监测方面走在LNG同行的前列,拥有在线振动和离线监测系统,红外线监测仪器,马达状态监测、油监测和超声波状态监测仪器等,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都参加过相关培训并获得认证资格。维修管理模式有被动(事后)维修、计划定期(预防)维修、状态维修和预知性主动维修等管理模式,其中预知性主动维修是发展的趋势;大鹏公司逐步在实现从计划性定期维修逐步结合状态监测预知性维修管理模式,并积极推行全员生产维修和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完善提高。努力实现全员生产维修(TPM)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并积极推行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是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和维修体制;例如,现场关键设备都制作了TnPM设备巡检看板,规范工艺操作和现场技师的巡检;设备管理思路和模式示意图见图2。结合状态监测、失效分析和设备性能评估,优化维修策略,逐步延长了设备大修周期;例如把低压泵、高压泵、BOG压缩机、海水泵设备从厂家推荐的10000h、10000h、8000h和25000h大修逐步提高,分别达到22000h、26000h、1600h和32000h,为公司节省备件费、维修费和厂家服务费用近6年来初步估算近千万元。
二、设备管理提高效率重在提高人员素质和降低管理成本
从管理要效益方面,主要从以人为本、培养人才、降低设备运行成本与能耗和降低维修成本等方面着手。
1.提高软实力,以人为本打造过硬团队全员规范化体系是与员工的培训和成长同步进行的,即员工进步和企业发展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企业的进步必须将员工能力成长纳入管理体系。大鹏公司成立至今已向同行输出大量人才,其中不少人员在新单位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这归功于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首先注重理论培训:加强内外部培训,每年给员工外出培训或者考察的机会,并在内部员工分享;定期邀请外方专家给员工讲解专业和设备管理方面的知识;多名骨干到澳大利亚参加“中澳基金”学习;注重内部培养,定期根据内部员工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内部分享培训。其次是加强实践锻炼,为了拜托对国外专家的依赖,逐步从完全依靠国外厂家大修向自主大修转变;从大修方案编写、备件核对和管理、大修后设备试车和运行状况评估等,逐步依靠自己员工,锻炼和提高了设备维修管理团队的维修技能与管理水平,减少外方专家的依赖更节约维修成本。
2.设备合理利用和降低能耗为了挖潜增效,公司优化工艺操作合理利用设备同时降低能耗;例如,通过优化BOG压缩机启停,节约电能;多利用自然资源海水的热量汽化,减少使用浸没式汽化器SCV对天然气的消耗等。粗略估算,每年可为公司节约百万元以上的能耗;实现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为国家环保贡献一点力量。
在发展思路上,创新性地推行“223”管理工程,即改革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推进组织扁平化、产权多元化、产品专业化建设,以专促强、以专促大,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装备集团由规模型向效益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由修造型向成套型发展转变。
二、注重发展实效,打造企业管理创新的“利箭”
装备集团在推进装备产业升级进程中,始终坚持“三化一力”方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重点加强在管控体系、产权结构、经营方式、激励机制四个资源要素方面的建设,创新改革措施,强化责任,突出实效。一是强化管控流程的集约化建设。按照战略管控型体系的要求,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在明确母公司及子公司职能定位的基础上,一方面构建“科技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及“财务资金”四个管控平台,强化战略管控职能建设,提高管控效率;另一方面采取“生产组织调整”,通过组建产品联盟、组建专业事业部、培育特色专业化公司等措施,逐步推进内部资源整合,突出专业发展,强化成本利润中心建设,提高管控效能。二是突出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建设。装备集团为激活产业内部经营活力,率先在产业内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入民营企业资本及社会资本,推行高管及核心员工持股,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注重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建设。装备集团结合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技术合作”与“资本合作”,主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采取灵活性的对外合作方式,与中国矿大、山东科技大、中国煤科院太原分院等十几所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层面合作关系;引入日本株式会社、重庆川仪公司、林州重机集团、山东矿机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加快装备集团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进程。四是加强激励机制的立体化建设。一方面推行经营者收入多元化,建立以经营业绩分档设置为导向的薪酬分配评价体系,鼓励持股分红等;另一方面推行职业晋级激励,对中层经营者建立以“利润”为主要考核要素的职业晋级评价标准;对技术人员建立与技能素质相对应的薪酬弹性浮动机制,提高全员劳动效率,增强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强化总结提升,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升级”
(1)结合实际确定合理的战术技术指标、实现技术和工艺。结合实际确定合理的立项装备战术技术指标,在初步方案设计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慎重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可盲目追求“高精尖”或“大而全”,已够用好用作为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兼顾系统改建、性能扩展和升级的需要。做好可靠性的预测和安全性、可靠性设计工作,通过设计更改想法,排除或减少设计方案中的危险因素。在经过重大更改后应对方案重新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如果通过设计更改仍不能消除方案中的严重危险因素或降低其危险性,则应放弃当前的方案重新进行方案设计。
(2)建立科学严谨的项目立项程序。新装备项目(包括所有装备立项项目)立项应有一套科学严谨的程序,不能凭感性认识或经验办事。应成立由有关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论证小组,对装备研制的可行性、战术技术指标的合理性、设计方案的符合性等从技术、进度、质量、风险各方面进行综合论证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既要防止草率盲目地启动研制工作,也要防止过分小心谨慎而耽误了研制工作的及时展开,同时要杜绝个别人假借组织的名义进行个人决策。
(3)认真审查和选择研制单位(或协作单位)。新装备研制单位应该有高度的国防观念和军品意识、良好的运营环境、优秀的人才队伍、完善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优良的经营信誉。是否有过类似产品的研制经理、其结果如何也是可供参考的重要因素。
(4)签订科学、规范、完整的研制合同。新装备研制合同应科学、规范、完整,明确各种技术、质量、进度等要求,力戒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叙述。研制合同既是研制过程中技术、经济、质量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进行新装备管理的主要依据。签订合同时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在合同中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确保新装备研制的质量,科研单位应该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经过评审后颁布执行,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转打好基础。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主要包括立项装备需求调研提纲、立项装备需求调研报告、立项装备建设方案、立项装备建设方案评审报告、单位或上级年度科研项目计划、研制任务书、质量保证计划、风险评估报告、项目经费预算、研制任务书评审报告、评审所提问题及处理情况等。这些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可以根据研制的新装备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取舍。
2总体方案设计阶段质量管理过程文件
总体设计方案是整个装备设计的龙头,其设计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未来装备的性能。总体方案设计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缩短研制周期,又应有所创新,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装备的技战性能。由于总体设计方案的质量是确保装备最终质量和装备整体质量的源中之源、重中之重,放松不得,马虎不得,因此,科研单位应制定详细的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包括装备技术调研提纲、装备技术调研报告、装备设计开发计划、装备总体技术方案、可靠性设计大纲、维修性设计大纲、保障性设计大纲、测试性设计大纲、安全性设计大纲、环境适应性设计大纲、环境分析报告、标准化大纲、总体技术方案评审报告、评审所提问题及处理情况等。经过评审后颁布执行,以确保总体方案设计的质量,从而最终确保研制的装备整体质量。
3详细设计及软硬件开发阶段质量管理过程文件
(1)严格控制新技术风险因素。为了确保新研制装备的先进性,采用一些新技术、新器件、新材料是必需的,但是为了确保新研制装备的综合效能(性能优、寿命长、故障少、易维修、易保障、最佳费用比)和质量,在方案审查中,要严格控制新技术、新器件、新材料的采用比例,要对技术风险、制度风险、费用风险、后续保障风险和潜在的质量问题进行认真严格的把关;
(2)加强对改进型研制装备的方案审查。要特别注重对成熟技术的借用,注重装备使用质量物理模型的建立和选用,以及对改进技术的研究,要把评审后的改进意见落实到设计方案中;
(3)要注重装备系统的接口技术和方案的审查,使装备各分系统达到最佳组合。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包括:系统硬件设计方案、系统硬件设计方案评审报告、设备清单、外包合同采购计划、设备器材验收报告、系统硬件平台测试评审报告、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分析评审报告、软件概要设计说明、概要设计评审报告、软件详细设计说明、软件详细设计评审报告、软件源代码报告、软件单元测试报告、软件单元测试问题报告、软件单元测试评审报告、软件部件测试报告、软件部件测试问题报告、软件部件测试评审报告、软件配置项测试报告、软件配置项测试问题报告、软件配置项测试评审报告、软件系统测试大纲、软件系统测试细则、软件分系统测试报告、软件分系统测试问题报告、软件分系统测试评审报告、设计和开发问题及处理结果汇总表、评审所提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4系统研制及集成阶段质量管理过程文件
装备研制是把设计方案变成蓝图,并把蓝图变成实物的过程,也是新型装备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研制的装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战术技术指标、产品质量是否满足要求都取决于这个阶段,该阶段的风险控制工作对装备研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装备全寿命周期内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中之重。装备研制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研制合同或技术协议的要求,对购方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其功能基线和详细设计方案,进行装备的详细设计、样件加工,以及进行鉴定试验和定型工作。由于多种原因及条件的限制,许多在方案论证及产品预研阶段未能彻底突破的关键技术及未能量化的技术要求都被带到研制阶段,使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增大。研制阶段的工作任务繁重,面临的风险因素众多,是风险因素集中、高发的阶段,技术风险、资金风险、进度风险、组织人才风险、政策风险与道德风险都会给研制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在进行装备设计时应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工艺性、测试性、维修性、保障性设计。设计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点微小的疏忽都可能给生产、使用和保障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灾难。在该阶段控制好风险对于降低批生产和维护保障阶段的风险有重要意义。要重视设计的工艺性,在研制过程中,应注重考察设计的工艺性(包括工装设备、工艺流程、工艺规程等),特别是新设备、新工艺及特种工艺等,发现和消除工艺设计及工艺文件的缺陷,以满足未来装备批生产的需求。注重产品的鉴定(定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及使用环节。通过试验及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品的故障及设计缺陷,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并将其落实到设计更改中去。加强技术状态的控制与管理。在研制阶段,产品的技术状态复杂多变,管理上的疏忽会引起产品技术状态的混乱。要按国军标的要求做好技术状态的控制与管理。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包括用户检测大纲、系统测试报告、系统测试问题报告、用户检测评审报告、设计和开发问题及处理结果汇总表、评审所提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5验收与交付阶段质量管理过程文件
现在许多试制装备在科研、生产、验收、交付和使用过程中是高度交叉的,科研与生产无论是技术状态还是时间周期上已经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研制阶段的风险因素会影响生产、验收和交付,生产阶段的风险因素会影响到装备的使用和保障。要控制好验收与交付阶段的风险,保质保量完成装备交付任务,需要加强生产组织管理、加强技术状态控制、加强质量管理,应根据装备产品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例行试验和定期检验工作,认真分析和解决试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抓好问题的归零处理和措施落实工作,完善履历、技术说明书、操作规程、备品备件等相关资料。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包括验收大纲、用户验收结果报告、用户验收评审报告、试运行记录、试运行报告、设计定型报告、用户验收交接清单、顾客满意度分析、数据分析等。
6结束语
针对维修制度和模式的现场管理对策
因为机械在品种上数量大,而机型本身十分内容复杂而来自不同的产地,制作方法和材料有不同,而在运作表现,作业能力和施工单位方面的情况不同,技术水准不统一。这样一来维修工作变得复杂而效果无法保证。不同类型的工程对于不同的施工在重要性和可靠性上有一定差异,而不同的维修标准适用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以不必要硬性规定一种制度来以偏概全。国家以及企业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要坚持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并具有弹性标准,使得企业有自由选择适应本单位发展的制度,这才真正能发挥维修制度的效力。为了使得维修的数量和质量有所保证,需要根据实际状况来根据设备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维修方法,使得部件的差异带来不同的维修方法,并选择适当的维修模式来适应与之相对应的场合。
1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目前,在施工现场应用较多的土石方机械和路面机械,多为液压、电子技术较先进的进口设备。这一类装备有很复杂的结构,并且较为先进,如果修理需要很高水平和很复杂的程序,所以要以状态检测的维修方法应对;而某些体积小而构造简单的机械如钢筋加工机械、钻探设备、木工机械、破碎设备等,因其结构简单,发生故障后损失不大,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对有关水泥混凝土加工、运输、浇筑和沥青土加工的设备,如水泥混凝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泥混凝土输送泵(车)、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等,出现问题后对生产过程和产品都会有恶性影响,因此要做好计划,并将预防工作做好,配合状态维修,依据生产需要适当进行合理地计划修理,并根据原则标准和时间安排来完成点检工作。
2不同的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工程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工况、运动方式、可靠度要求等都不尽相同,对于那些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液压动力、控制、执行元件,应采用状态监测(检测)维修模式;对于那些高速运转部件或事关安全的部件如行驶设备的转向系、制动系、发动机等,应采用计划与预防相结合的维修模式;而如铲斗、挖斗、履带行走系及车架之类的部件,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
3同样的设备如果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下最好也采用不同的维修方法。通常来说,一些人员如果找到了设备的最佳维修模式,往往将其应用在相似问题上,实际上这并不一定很好。这是因为:首先,同类设备(甚至是同一设备)在不同应用场合,有着不同的期望性能,如满负荷工作和降负荷工作时的要求便不一样。其次,类型相似甚至同一种设备处于不同的工作环境中虽然故障原因相同却引起效果不同。比如设备是否处于配套情况,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有差异的。现场设备是否进行备份在问题出现后能否得到替换也是很普遍的,这是由于在现场环境不一样的状况下,工程对设备的稳定性的依赖程度不同。考虑上述情况,并从经济方面来考察,施工单位需要考虑具体状况对设备在不一样环境中所需要的不一样的修理方法,使得修理的稳定性大幅度提升。
针对维修方式和工艺组织的现场管理对策
1针对维修方式的对策。无论各个单位的维修方式如何变化,有一点可以肯定:从长远来看,今后维修方式的发展方向是:以状态监测(检测)和诊断为基础的多种维修方式的“有机”结合体。它的目标是:在条件可以的状况下维修次数越少越好,尽量选择对设备干扰小的手段来完成故障排除。它的方向是:逐步过渡到设备的“异体监护”之路。随着机械机电液一体化的出现,传统的“浴盆曲线”已经不能代替所有的故障情况了。各式各样令人意外的故障导致机械维修需要考虑根据故障类型和后果的不同来选择修理方式,这将更加科学,结果也更好。
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底盘传动装置、液压系统、电子操作及监控系统等,都根据其本身的故障构成方式,在运转时间内用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时间安排完成检查,了解装备的磨损恶化程度,进而使状态修理成为主要的修理方法。而状态修理的好处是有助于杜绝修理过分或者修理滞后的状况的出现。随着检测能力的提升,状态修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过因为特性的原因,不会对周期计划性修理造成威胁。对某些体积较大的设备,在安全要求更高的构件或者位置以及某些不适用状态修理的位置仍然要以计划修理为主要方式。
2针对维修工艺组织的对策。施工现场在进行修理的重点工作是对突然发生的问题的马上处理,被称为现场抢修,这种工作需要在工程现场具备马上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恢复工作能力的目的,使机械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保护而完成即时工作。它的特点是:时间紧迫、环境恶劣、恢复状态的多样性。现场抢修要求在方法上尽量保持多样化,它既包括目前规程上所具有的修理手段,例如原件修复工作,也可以找到某些具有灵活性的修理技巧,如配用、粘接、焊接、捆绑、拆拼修理、旁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