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艺术形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5:59

序论:在您撰写艺术形式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艺术形式论文

第1篇

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中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其发展历程与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工业革命使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动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照相技术及胶片的产生,动画才真正地“动”了起来,观众看到可以动的画面,感到多么神奇,就是这样的一个变化,动画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比如,早期温瑟麦凯的动画作品《恐龙Gertie》,其中所用的画稿有五千多张,其中重复的场景有很多,但是并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画稿,使得每一个动画场景都要经过反复的绘制,制作这一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2]进入21世纪以来,动画技术不断的发展与革新,经历了平面的二维模式,发展到如今的三维立体模式,这一系列动画科技方面的提高,将动画艺术的发展带到一个全新的新数字媒体时代。2009年由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上映了,这部电影预示着3D特效时代的来临,也象征着真人与动画技术结合的再次创新。这部电影虽然距离首映已经过去了五年,但是这部耗资5亿美元,耗时12年制作的科幻大片掀起了电影历史上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对人们来来的震撼久久不能忘怀。卡梅隆团队将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了技术研发上。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将3D特效再次推上一个新的境界。“WetaDigita132作室运用为《阿凡达》研发并首次运用的特效技术一“携带式动作撷取设备”,用CG特技制作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一10英尺高的蓝色类人生物,并与真人结合,逼真地诠释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掠夺潘多拉星球的矿产,与当地人大战的场景。”

二、新媒体动画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动画的传播与创作是建立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传播媒介平台之上,同时动画艺术学科又是一门对技术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是一门科技型、技术型、艺术型的学科。因此,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动画相关制作软件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在这条看似简单但是曲折的道路上,动画专业教育者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道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出一套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媒体动画专业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新媒体动画”要求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特征,高校中将“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创意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是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是创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第三部分在一部分院校开始有进行重点经营,“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将企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的同时,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获利”,这也是中国高等院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一个有效的发展道路。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在2013年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将河南东鼎动画公司入驻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二维工作室”,让大三的学生在基本学习完成所有的动画专业基础课之后,择优进入工作室进行实际项目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带来的需要盈利的项目相结合,发现自身的不足,也快速地提高了各项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4年7月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二维工作室”出品动画作品《猛鬼画皮》的第二版预告片,传至优酷网一周,点击量超过二十万,这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充分地说明“校企合作”这一教学实践道路的是多么有力量。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调查[M].山东美术出版社.

第3篇

1、内容上的转换:首先,改编后的豫剧以小芹和小二黑为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全剧的开篇便直入主题,两位主角同时亮相,将婚姻问题、矛盾冲突直接展现,免去了小说娓娓道来的前提引入,这样的改编无疑是大胆而创新的,使得全剧的中心主题更加显而易见。其次,豫剧的改编将金旺这一人物更加丑化处理,与此同时加入了人民群众的反抗场面,面对金旺的罪行也不再是小说中敢怒不敢言的弱势形象,加强了阶级斗争的色彩。最后,此次豫剧的改编更是大胆的将原来的男区长变成了女区长,成为了一个亮点。

2、唱腔、形式上的转换:在《小二黑结婚》以前,还未有较成功的现代戏作品。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的大多是传统的古装剧目,表现内容也多为陈旧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的丰功颂德等,这无疑给当时的《小二黑结婚》豫剧形式的创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如何进行改编、又如何将现代题材完美的透过豫剧的表演形式进行展现?成了摆在导演、编剧以及各个参演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杨兰春艺术道路纪实》这篇文章中提到,杨老先生在创作改编《小二黑结婚》时的一些过程:“…我们反复阅读小说,都读得烂熟了……我背诵了几十出民间小戏的唱词,以此作为素材,田川就根据不同人物的需要,挑挑捡捡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在豫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中,杨兰春先生对豫剧唱词韵辙的规律进行了突破。如剧中三仙姑、媒婆夸彩礼的一段唱词:直贡呢,一线厚起明发亮。绿斜纹,花红绿叶耀眼明。两匹绸,樱桃红。三匹青,阴丹士林蓝莹莹……这些东西中不中?你女婿,三十九。走南蹽北,跑过码头。混过事,出过头。吃租子,住高楼。喂着羊,养着牛。豫剧唱腔一般来讲是一段唱词一韵到底,尽量单双句均不跳辙,必要时上韵可使用仄声字跳韵。在这段唱词中,从“你女婿,三十九”开始由前面的“中东韵”换成了“由求韵”。这是出于内容的需要,由于在此句之前“夹着一个过门,做了一个动作,所以在变辙以后,并不觉得别扭。”

3、参演演员自身表演上的突破:小芹的扮演者——柳兰芳。柳兰芳,河南人,1956年成为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员,并参演《小二黑结婚》中小芹一角。看过豫剧《小二黑结婚》的观众都知道那个最精彩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柳兰芳音质清脆明亮,在演唱的时候运用了一些技巧,他先把气息控制住,舌尖抵住上颚,唱出“清凌凌”三个字,在唱到“水”的时候,声音突然放开。像小河一样流淌出来,以此来表现小芹欢快愉悦的心情。接唱“蓝莹莹的天”时,声音又收了回来,声音又控制住,和“水”的高音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小芹的羞涩和清纯。紧接着唱出“小芹我洗衣到河边”,省略了过门。表达了小芹天真无邪……这一切的表现是小说单纯的文字描写所不能比拟的。

4、动作表演、道具上的突破:在豫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过程中,杨先生及其他编创人员力求真实的再现农村群众生活场景,大胆的将现实生活中切实用到又符合剧情的道具搬上舞台,舞台的背景也力求真实的还原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例如《小二黑结婚》第一场,小芹绣荷包的场景:菜青粗布新艳艳,雪白里子衬里边。我亲手缝来亲手剪,七寸长来九寸宽。上下钩针两股线,一针一线紧相连。缝成挎包新样式,五角红星绣中间。这段唱词表达了小芹情窦初开,天真烂漫的感情,演员在演出时,运用虚拟道具,一个个动作形象逼真:穿针引线、叠包、缝包。她一针一线的绣,线却越来越短了,当绣了五星红旗结束之时,右手有一个细小的挽手,表示结了线头。演员的这种精彩的表演,准确的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观赏的时候更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真实的还原了剧本中描绘的场景。5、豫剧伴奏、演唱方式上的突破:在《小二黑结婚》中,用快板式道白使人物出场,句与句之间采用对称的手法,营造了一种诙谐的气氛。在伴奏乐器上以民乐为主,不涉及管弦乐器,风格自由奔放,与演员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的配合统一。黄胜利在文章《从朝阳沟到小二黑结婚司鼓伴奏浅谈》中提到:“在唱腔和音乐的处理上,我更加侧重于弹性与张力的展现,速度与激情的跳跃,使演员的演唱充分显示出流畅。清晰,表演更加轻松自如。

二、对豫剧现代戏中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所谓豫剧现代化,指的是在演出形式上,为了适应现代剧场的制作需求和硬件设施,必须重新编剧完稿,导演统筹、编腔谱曲、身段或舞蹈及服饰、灯光、布景等舞美之专业设计,在演出内容上,亦需迎合现代观众的思维模式,注意情节结构之紧密流畅、人物性格之心理刻画、主题思想之言人心声等。”那么,结合上述,在豫剧改革的初期,如何编排、如何创作?将原本擅长演绎传统剧目的河南豫剧巧妙的转换为讲述现代革命青年、同时又符合当下社会历史背景的豫剧新戏呢?豫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无疑是豫剧由传统剧目转向现代戏新形式的开山之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形式的转变也是其必然结果。但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都应贴切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柳兰芳在回忆《小二黑结婚》的创作时提到:“杨兰春同志有个好习惯,我们在上边演戏,他就在下边跟群众一起看戏。群众看戏喜欢边看边议论。‘呀,唱哩真好,演哩真好,要是再好看点儿就更好。’杨兰春听了后,觉得这时候的意见是最真实的,因为这时候的话是不加任何思考的……”也正因为如此,改编后的豫剧版《小二黑结婚》才能经久不衰,获得观众的喜爱。

1、负面评价及思考:最初搬上舞台的《小二黑结婚》也并非一帆风顺,来自各方的评价褒贬不一,提出负面意见的观众,是质疑开场就将主要人物亮相,抛出故事情节主要矛盾,是否太为突兀?少了小说娓娓道来的细致刻画?以及这种用传统技艺演绎现代戏的豫剧新形式,加入的大量生活化对白、唱词与话剧加唱有何区别?对此,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新发展都必将接受各方面的考验,有人质疑,有人接受都需要一定的过程。直接抛出主题内容,是符合豫剧自身发展特点的,像小说一样细致的内心刻画,文字的细腻描述,豫剧演员只有通过唱腔及舞台动作加以展现,太过拖拉、复杂的前提引入,反而会消磨观众实际观看的欲望。从音乐角度来说,符合剧中人物情景的伴奏音乐及演员的身段表演已经是对剧情的深入刻画及体现。观众反而更容易接受,一目了然。同时,长久以来豫剧《小二黑结婚》还时常作为豫剧的经典剧目活跃在舞台之上,就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最高体现。

2、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着电影、电视等多媒体的出现,豫剧更多的成为了老一辈人的回忆。打开电视,到处充斥着偶像剧、电影。虽然近几年来由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播出有效的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喜爱,但仍未得到更高的重视及普及。如何扩大受众群体?如何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依旧是豫剧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往较为成功的例子,仍是梨园春及其他地方戏曲频道举办的《小戏迷》及儿童戏曲擂台赛的模式,所选唱的曲段也多是《刘大哥》、《穆桂英挂帅》等早已令观众耳熟能详的豫剧“老段”。那么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就没有超越经典的豫剧选段吗?如何推陈出新,如何编排另一部部经典豫剧,成为了我们目前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发展,要向前看。就如同流行歌曲、民歌、甚至电影、电视剧一样,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新的曲目、剧目广为传唱,观众接纳喜爱的同时,也就自然了解和接受了同种艺术形式。难道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提起河南豫剧,人们脑海中可以马上想到的仍是《穆桂英挂帅》、《刘大哥》、《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吗?我想,这种现象在充分肯定了经典剧目的艺术价值之外,也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豫剧发展缓慢的现状。观众的认知程度无不是对艺术传播现象的真实映射。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形式构成要素情感形体形态

艺术家创造艺术品是遵循着一定的法则的,是依照其特定的语言规范和规律的,而艺术创造法则中的语言规范和表现规律,又是具有传统性和典范意义的。艺术家们对这些法则的遵循和更新,是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完成艺术品的创作。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艺术品是表现情感的载体,通过它的形式将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知。

在一幅绘画艺术作品里,它的形式中蕴含着多种构成要素,这其中就包括了形体、形象、形态等。但它们对作品的形成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就需要对诸多要素进行逐一的分析。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形体”。形体反映了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它们是我们的眼睛所能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那种外部形象。换言之,它不涉及物体处在什么地方,也不涉及对象是侧立还是倒立,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我们看到,三维物体的边界线是由两维的面围绕而成的,而二维的面又是一维的边线围绕而成。对于物体的这些外部边界,感官可以毫不费劲地把握到。这种以各种各样的概念与眼前物体可见部分相结合而造成物体的完形能力,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的,也在艺术中反映出来了。由文艺复兴时期所创立的写实绘画风格,它所再现的事物的形体,总是局限于从一个固定点所看到的那个局部;而中国古代艺术家和埃及艺术家及西方现代的立体派画家们,却不理睬这种限制(即从一个固定点只能看到事物局部)。毕加索在创作《镜前的少女》这幅作品时,就是将少女的面孔从正面和侧面同时描绘出来的。而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利加特港的圣母》则将视觉可及的墙壁表面与内部的石块同时呈现。在现代艺术中,诸如此类的表现有很多。总之,人们所感知到的物体形状,并不一定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线等同,一件物体的真实形状是由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所构成的。把握好形体特性,往往能使艺术家得到更多的表现自由,所以艺术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处理形体的。当形体和色彩组成的式样被看成是“形象”(即看成是表现某种内容的形象)的时候,便又产生了“艺术创造”或“艺术想象”的问题,正是凭借这种天赋,艺术家才创造出了形象。另外,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艺术品的题材本身并不能提供一个表现自身的形象。一个艺术家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别人创造出来的现成形象去表现自己特殊的经验,他必须亲自为自己的经验创造形象。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是这样的感人,以至于使人感到要表现的这个题材就非得使用这个形象不可。对形象的创造,艺术家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成的。“形象”不同于“形体”,它具备了情感意义,是向美学领域前进了一步。艺术家的作用是通过形象来体现的,并使“形象”具有了艺术成分。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就是观察者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仅参照形体、形象还无法把握画面的总体。应该知道,在一件艺术品中,虽然我们可以把其中每一个成分在整体中的贡献和作用分析出来,但离开整体就无法单独赋予每一个成分以意味。

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将情感转化成可见的形式。它运用一种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知觉的东西,这就是指形的情感象征。这里所说的形是指“形式”。形式是艺术品中最难把握的要素之一,是对各相关部分的综合,具有可见的形状。“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一种以某种方式打动我们的形式。一件艺术品的美,则有赖于这种能打动我们,具有外显的形象、精神内涵或内在活力的有机形式。因此,每当我们凝神观照一件具备此类形式的艺术品时,我们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和心灵震撼,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入对象中去。

通过以上的表述,我们知道,艺术内在的联系与外在形式的显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各种造型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这个中心,来完善表现形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看上去不是象征出来的,而是直接呈现出来的。我们谈到的形体、形象、形态的诸多因素是绘画艺术中的造型“符号”,艺术品就是运用这些所谓的“符号”来把情感转换成可见的形式。并且通过前面的分析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形式与情感在结构上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在人们看来“符号”与符号的表现意义似乎是同一东西,那些优秀的艺术品,还有那些相互达到平衡的造型因素等,看上去也都是情感本身,在那些线条、色彩里甚至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张弛。所以说,形式是主观情感的具体显现,它将模糊不清的情感转化成明确有形的东西,可以肯定地说,许多艺术的魅力,从其形态方面看,都是在不知不觉地创造这种象征性形式的过程中派生的,而且还可以这样说,所有的艺术都具有象征性,在一件艺术品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了表现主题服务的,因为存在本质最终还是由主题体现出来的。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以上对构筑绘画艺术的每一部分进行了分析,就能明确地认识到它们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它们之间内在统一的联系,把这些有机的因素进行综合,使之形成整体,最终创造出的形式,就是诉诸于知觉表现情感的形式。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个国家传统艺术的先进与优秀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国画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应主动迎接时代挑战,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并存,不断地创新自身的艺术形式。只有着眼时代精神,准确抓住时代机遇勇于探索和创新,才能带领现代国画艺术走向辉煌。

2现代国画艺术形式的创新途径

2.1放眼世界,创造国画形式美的极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对国画始终比较重“意”轻“形”,“大象无形”及“象外之旨”等是国画几千年来一直的推崇。与西方画作相比,国画很少将传递视觉感受当成第一要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画只是一种文化符号,虽然国画对形式美也有一定讲究,但不管是在画面视觉形式还是在点线面的整体结构上都缺乏深刻的形式。大部分的国画在内容表达方面比较单一,物象总类过少,常见的都是人物画、山水画及花鸟画等,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传统国画长期的物象单一,容易使作家拘囿于固有的模式,缺乏创造极致形式的创新意识。另外,国画大部分都不善于细致刻画,留白艺术虽然是国画最著名的特点,但现代审美往往趋向于细致刻画,时代要求艺术普及化。因此,国画应将眼光放诸世界,对西方写实主义形式观念适当引进,对国画传统构图和视觉模式加以改造和调整,创造国画形式美的极致。

2.2立足时代需求,强化国画色彩表现深广度

美术艺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能将自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世界本来就是五彩斑斓的,在选色上也应该对接近原色的色彩加以选用,而如果想要色彩表达更加典型性,则需要对强化色彩的各种措施。以春天的绿色来说,树叶和小草的颜色如果只是单纯的绿色,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叶子的绿一定要能够像真实的树叶一样会反光,绿草则应表现得更加鲜嫩。这种修饰其实就是对色彩表现广度和深度的开拓,能促进作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大大提高。国画在唐以前一直都很致力于对色彩的表达,纯水墨画并不多见,《洛神赋图》即是彩色的。只是历史发展到后来,文人开始追求淡色素雅,色彩表达逐渐被淡化,从深层次上看这种淡色素雅与盛唐辉煌过后整个民族不复强盛的灰暗心理是紧密联系的。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灿然辉煌的时代,追求生机与活力,传统的国画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所以,现代国画应重拾唐人的色彩表达,强化国画色彩表现深度,通过灿烂的色彩增强国画的表现力,以更深刻地打动欣赏者。

2.3明确创新目标,游走于艺术边缘

第6篇

1.构图

构图在表层意义上讲就是所谓的“位置经营”,也就是对客观物象在画面当中进行空间位置的安排。深层来看,它是在画面当中对各个形式要素进行整体组织与安排的过程。不仅包括客观物象的空间位置,而且含有各种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形与色的结合关系、画面的节奏韵律安排、虚实关系的组织、画面氛围的营造等由各种形式要素结合运用所体现出的关系。

2.笔触

笔触是手的运动使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它既是个性化的艺术修养体现,也是画者心灵释放的记录。它流露出画家的能力水平、气质修养和感情状态,如,伦勃朗的笔触肯定有力,哈尔斯的笔触轻盈欢快,柯罗的笔触魅力潇洒,凡•高的笔触热烈奔放……笔触无疑把画家的真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形体与色彩

形体与色彩是画面的核心和灵魂,怎样结合形体与色彩是每位艺术家在绘画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绘画就是要达到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形体成为深层意义上的构成要素,根据绘画者本身所考虑的表现内容来看,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从构图与形体的关系上体现绘画者所思考的视角以表达其情感。形体完整与否,关键要看它在构图中的视觉要求,最终要符合画家的表现目的与艺术直觉。色彩是绘画作品至关重要的视觉传达语言,其中,纹章学方式、色调表情方式和纯色构成方式是色彩语言的三种构成方式。纹章学方式,即以装饰性色彩传达某种象征性涵义。色调表情方式,即用色彩构成画面的色调,色调在绘画中对画面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纯色构成方式,即运用纯粹的色彩构成,追求色彩自身的表现力。

4.材料肌理

材料与绘画肌理都是造型艺术重要的形式要素,如果说一幅画的色彩是最根本的基调,那么材料肌理就是画面的一种基调。材料肌理运用恰当而合理有序,能给观者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性,而这种趣味性恰巧可以表现绘画者所要表现的客观物象。当然,在绘画中也不能刻意追求肌理,否则就失去了材料肌理作为绘画形式要素的本来价值与意义。

二、在整体中看艺术形式美

第7篇

从龙被的图案上分析,明代中期之前,黎族妇女通常把人们对祖宗的虔诚崇拜纹样化并织于龙被上,或是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动植物形态加以提炼或再创造,使之成为龙被上的纹样。明代中期之后,黎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龙被中出现了汉文化中的标志性元素,从根本上改变了明代中期之前的龙被纯粹黎族文化的面貌。图1所展示的三联幅龙被,从图案上分析,此幅龙被的内容主要包含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及自然界方面的图案等。动物图案有飞凤、麒麟、喜鹊等,植物图案有梅花等花卉绿植,自然界方面的图案有太阳、云朵等。凤朝向太阳,是“丹凤朝阳”的意思,喻示天下太平、普天同庆、人民丰衣足食、生活美好,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图中麒麟脚踏祥云,栩栩如生,是仁慈祥和的象征,也常常比喻杰出之人品德高尚、地位崇高。喜鹊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被认为是一种报喜的吉祥鸟,喻示喜事临门,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而此幅龙被上的两只喜鹊分别站立在梅花枝头,置于画面两侧,故有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等寓意,象征着生活的美好。此龙被上出现了大量花卉纹等植物纹样,而花卉纹等植物纹样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存中的重要纹样,黎族妇女将繁花盛开、枝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视为女阴的象征,对其崇拜,以祈求生殖繁盛、繁衍不息,因此这类纹样也从色彩上看,这幅“三联幅飞凤与麒麟”龙被的中心图案主要由白、黄、蓝、绿、棕等颜色绣成。凤与麒麟的形象栩栩如生,轮廓清晰。龙被的染料由矿物质和植物汁液混合而成,根据温度变化和所搭配物质的不同染出不同色彩的布料。这也使得龙被的染料制作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龙被色彩的单纯性。色彩艺术家约翰内斯•伊顿曾说过:“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色彩感觉是人类原始的本能之一。”色彩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独特偏好,更包含着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此幅“三联幅飞凤与麒麟”龙被以黑色为底色,以白、黄、蓝、绿、棕色作为装饰,色彩组合搭配得当,色彩强烈而和谐,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从构图上看,此幅龙被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动物图案构成此龙被的主体。凤与麒麟朝向太阳,居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另四只麒麟置于主体画面的四角,凤与麒麟表达了此幅龙被的主要含义,喻示着天下太平、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等。而四周的植物纹样则以左右对称的方式置于画面上,联珠团花、柔婉多姿的植物纹样不仅体现了母系氏族的文化,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不息,同时也是黎族妇女聪明智慧的展现。

二、黎族龙被的现状及艺术价值

黎族龙被是代表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的艺术瑰宝。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黎锦制作所需要的纤维材料如树皮纤维、麻纤维、藤纤维等资源越来越稀少,后继乏人、原料匮乏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濒危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大批色彩丰富的现成色线出现,导致人们对染料的认识也越来越淡薄。值得庆幸的是,2006年6月,黎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