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5:52
序论:在您撰写本土文化资源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幼儿自入园后,大部分的生活和学习时间都在园内度过,幼儿园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着幼儿。那么,应如何创设校园特色文化环境,给幼儿搭建学习的平台,让每一角落都融合幼儿园的校园特色文化,让每一个幼儿驻足欣赏,让幼儿感知幼儿园的校园特色文化呢?幼儿园建筑以江南人家的建筑特点为主,墙面用了特质的木纹材质,每幢教学楼一种色调,让人感觉生活在七彩的童话世界里。学校的公告栏、教师风采墙、大厅的屏风等,都融合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元素。走廊上布置了“昆腔雅韵”,让孩子“百戏之祖”—昆曲有所了解,从小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楼梯上,展示着家园亲子制作的特色作品:小桥、流水、人家,纸盘上的周庄,青花瓷绘画作品等,布艺周庄,竹编上的周庄等,每件作品上都有相应的制作者标签,通过活动和成果展示,让孩子体验制作和分享的快乐。中大班的走廊、活动室里,开设了许多水乡商铺:万三家宴、水乡星巴克咖啡、阿婆茶、周庄特产、绣花鞋、农家小吃、四季周庄大舞台、脸谱、照相馆、剪纸坊、中药铺、花茶浦、喜糖铺子、纸盘坊等,原木材质的店铺,琳琅满目的摆设,孩子们和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玩具等,让人感觉到了浓浓的水乡味道。班级的特色主题墙上,有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特产、名胜古迹、名人故事等,也有幼儿参与特色教育的相关活动成果,是老师和幼儿学习和展示的平台。班级的自然角,有水乡所特有的资源:各种植物、动物等,如:蚕豆、葱、蒜、洋葱、萝卜、土豆、山芋、螺丝、乌龟、龙虾、虾、蝌蚪等,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动植物的成长和变化,了解了很多的生活常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美术室里,有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制作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家园作品,也有精致、漂亮的花船、莲厢棒和花篮,还有种子贴画、布艺贴画、彩沙畅想画等作品。科学发现室里,陈列着水乡所特有的植物标本。孩子们可以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用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声音探索区,各个瓶子里放置了不同的物品,有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的红豆、黄豆、绿豆、黄沙、石子、油菜籽、芝麻等,孩子们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学校还开辟了一片种植园地,分别种着各个季节的蔬菜,请幼儿帮助浇水、除草等,然后请幼儿品尝劳动果实,体验和分享劳动的快乐。种植园的旁边,还有饲养角,孩子们每天可以去照顾可爱的小白兔,观察小兔的成长,并学会照顾小动物。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幼儿能初步感知到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并对家乡有了很好的了解。
如何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园的每个年龄段每周定期开展园本课程教学活动,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小班组开设了“我看周庄”,通过介绍家乡的建筑、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特产等,让孩子从小就对家乡有所了解,培养孩子从小就爱家乡,并以家乡为荣。在语言领域,进行童谣的教学活动,将家乡的美创编成童谣,更好地记忆和宣传,传承古镇文化。中班组开设了“我说周庄”,幼儿在小班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历史名人、民俗风情等。在游戏中,开设了水乡旅行社,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宣传家乡的美。大班组开设了“我做周庄”,在小班和中班前期的学习后,幼儿对家乡的美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小手做一做,展示出幼儿心中的家乡。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剪纸、画纸盘、制作稻草人、葫芦上的周庄、泥塑迷你周庄、牛奶盒上的周庄、布艺周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家乡的变化和家乡的美,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还收集了各年龄段研究的成果,汇编了《我看周庄》、《我说周庄》、《我做周庄》、《好吃的周庄》、《好玩的周庄》、《民俗周庄》、《水乡娃爱周庄》等成果集。
2.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体育活动注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渗透民间游戏。调查访问长辈们儿时的民间游戏的名称和玩法,老鹰捉小鸡、网小鱼、滚铁环、丢沙包、跳牛皮筋、玩竹梯、舞龙、打莲厢、摇花船、挑花篮、钻草屯、跳稻草垫、跳麻绳格等,孩子们对民间体育游戏好奇、探索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学一学,玩一玩,和小伙伴们合作,探索不同的玩法,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3.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在游戏或活动中自由地交流、大胆地表达,发展了社会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态度。为让孩子更好感知,学习与人交往,可以带领孩子实地观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古镇的大街小巷里,琳琅满目的饰品店、美味的特产店、可口的农家乐饭店,还有各种民间工艺作坊,如打铁铺、织布坊、绣花坊、阿婆茶馆、四季周庄大舞台、水乡旅行社、木器坊、草编坊、牛角梳坊、糕点铺子、中药铺子、制扇坊、剪纸坊、葫芦坊、篆刻坊等。由于受到活动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水乡风情街”角色游戏环境,将旅游景区中各种各样的店铺和作坊都搬到了幼儿园里,给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参与角色扮演,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积累了生活经验,社交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在家园共育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成长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培养。我们积极开展家园联系活动,向全体幼儿家长介绍和宣传我园的园本特色和家乡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让大家意识到本土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具有幼儿教育价值的资源。由于受到时间、场所、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我们邀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们看一看古镇名胜古迹,走走水乡的石桥,尝尝美食,听听吴歌,观察文化街上的各种店铺和作坊的运作,观看民俗表演:请财神、打春牛、踩高跷、舞龙舞狮、打连厢、摇花船、摇快船、放花灯等活动,拓宽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等,对家乡的民俗风情等有较好地了解。通过系列活动,让幼儿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美。开展亲子活动,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美丽的花船、莲厢棒、花篮、特色体育玩具、布贴制作画、“小桥、流水、人家”工艺品制作、纸盘上的水乡、葫芦上的家乡等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庭一起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探究。家长的智慧是无穷大的,家长资源也是幼儿教育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次次的家园互动,丰富了孩子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幼儿各方面能力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女性文化 生态资源 文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68-01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现代以来人性遭遇到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戏化,问题多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掠夺、占有,在艺术接受方面人们忽视了经典文本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不仅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目前的形势下,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既有中国几千年丰富深厚的本土思想资源可以挖掘,又有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资源可以引进,其学派建构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民族丰富的本土生态资源加以厘定。
一、深刻的本土生态哲学资源
古代中国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这就是“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所谓阴阳,就是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消长的因素构成的。这种阴阳和谐观念在《周易》、《老子》和《国语》等著作中都有记载,尤其在《周易》中对这种“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进行了详细表述。比如《周易·系辞上传》上就有记载,“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种“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的生态观是一种自然生态观。老子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推崇的“道”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儒家学说则是一种伦理生态观。《中庸》主张“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尽心上》进一步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提倡把人类之爱扩展到对自然物之爱。
二、丰富的本土生态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有生态意识,中国文化重生、贵和富有诗意。所谓重生,就是指“以生命为重,不仅注重人生,也珍惜自然界的生命。”荀子就指出,人不仅要珍视自己的生命,还应推已及人,珍视他人、他物及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他在《荀子·礼论》中明确提出,“礼有三本:大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贵和是指以和为贵。“贵和,以和为贵,不仅注重人伦和谐,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的‘和’,也就是中国古代哲人自然观与社会观的生命化成为的“和合”文化。”孔子就倡导“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精神,就是中和的人格精神——直道中行、刚柔相济、外圆内方等等。《论语》中较为直接说到中和的人格精神的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等。
老子在《老子》(第42章)中提出,“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就是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管子曾直接提出过“和合”的概念,“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管子集校》第12章)。除此之外,墨子、荀子等人也曾提出过“和合”的概念。
三、精辟的本土生态经济资源
尽管在经济方面,中国古代没有像在哲学和文化方面提出那么多观点,但是还是有学者很早就深入到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见解,丰富了本土生态经济资源。早在春秋时候,管子、孟子等就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思想。管子在《管子·八观》中曾说,“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荐草虽多,六畜有征”,结果将“闭货之门”。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同时段的人们都在关注着生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孙兰明确提出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观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如果人们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那么,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其结果是“鲜不为患”。
课题来源: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视阈下河北女性艺术研究”(项目编号:HB11YS035)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伦理困境
一、引言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主体,也是一个社会主体。在传统模式下,对企业的考核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伦理观念的深入人心,现在意义上对企业的考核除了经济指标外,还有其所承担的伦理责任。HRM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HR,除了关注企业和部门利益之外,更应该重视员工的利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伦理困境。尤其是在我国,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关系”管理仍然存在于企业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表现
伦理是指,在日常的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伦理在道德层面上要求人们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进行活动,而不仅仅是满足法律的要求。企业伦理,是指企业活动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同时,也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则是指面对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在企业人力资源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协调,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违背了基本的伦理规范,损害了员工利益。
颜爱民等(2012)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包含4个维度:权利使用、操纵和强制、制度监督、忽视与侵犯员工权益。他强调了在HRM过程中权力的强制性和执行的随意性。本文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分析了主要职能过程中的伦理困境的表现。
1.招聘环节
招聘是企业“招贤纳才”的关键要道,通过招聘,企业可以引进大量优秀的人才,提升企业活力,从而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在制定招聘标准的时候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但实际上,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比如,对女性的歧视,一些企业在招聘要求上明确写着“只限男性”。同样,尽管国家大力鼓励福利企业的创办,但人员招聘中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为了招聘到优秀的人才,企业会过分的夸大自身优势,给出“虚假承诺”。
2.培训环节
企业对员工或者管理人员实施培训,除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之外,通过培训,管理人员可以学习他人成功的管理经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员工可以增强在实践中工作的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是,部分企业认为培训会增加成本,而且也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减少员工培训。另外,培训作为激励员工工作的方式之一,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企业在选取培训对象时,更多考虑的是“关系”因素,而不是员工的实际表现和需要。
3.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中绩效考评的实施是对传统考评方式的挑战和创新,这一方式可以激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然而,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考评主体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绩效考评仅仅是形式上的考评或者考评结果与实际相差很大,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热情。在最后的运用环节,高绩效的员工并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职位的升迁也不是依据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往往中国式的“人情关系”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360度绩效考评结果中,迫于上级的“压力”,下级对上级的评价往往都很高,这也是伦理困境的表现之一。
4.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一样重要。在企业薪酬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于额外的工作时间不计算工资,导致“压榨”员工工资事件的发生,引发劳资纠纷。另外,一些企业对于内部正式员工和劳务派遣工的薪酬标准是不一样的,“同工不同酬”,这些都损害了员工的正当利益。
5.人员淘汰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很多企业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不是想办法团结员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而是实施大规模裁员政策,导致员工失去工作,这是企业的非伦理。此外,对于一些绩效较差的员工,很多企业也是采用直接劝辞或辞退的方法,而不是努力帮助员工改善绩效。
三、基于本土文化视角的伦理困境原因分析
1.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在招聘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由于招聘人员和考评主体专业知识、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很多非伦理。例如,招聘官和考评者会依据自身的经历或者个人爱好去评价一个人,出现“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现象。
2.企业价值观的影响
企业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和评价也主要是以财务指标的完成结果为主,忽视了对员工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方面的考核,导致员工仅仅是关注自己实际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略了自身应承担道德责任,部分员工为了完成任务,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3.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儒家文化同样也是以“仁”为本,注重“人情关系”。在我国,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关系网”。庄贵军(2012)指出,关系是指中国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个基础性变量。中国是一个“人情式”的国家,关系有时候会远远胜于标准。在家族式的企业中,人员的录用、晋升一般都是以亲近的人员为主,企业内部很容易形成裙带关系,这种非伦理行为容易导致团队冲突,不利益企业内部的团结。
四、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1.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伦理素质
人是生产和创造的主体,对人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时时维护好员工的正当利益,使得员工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中,强化他们的伦理观念,坚持以员工的利益为重,关心员工,鼓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重视自我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帮助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2.完善企业伦理制度
当今时代,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每个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活动。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而且要符合伦理规范。企业伦理制度的完善,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招聘和绩效考评等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符合伦理观念的制度。在薪酬发放的过程中,要切实按照考核结果和具体标准来进行,而不是人为的来随意发放。企业应该实施伦理奖惩制度,对于符合伦理要求的行为给予表扬,反之则进行惩罚,以此来鼓励员工使自身行为更好的符合伦理规范。另外,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除了关注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之外,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其纳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当中。
3.营造良好的社会伦理氛围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社会风气的好坏会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为伦理制度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影响力,积极宣传优秀企业的良好事迹,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同时也要及时披露企业的非伦理,通过合理引导使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社会伦理氛围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Kevin C.Wooten.Ethical dilemma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 applic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a unifying taxonomy,and applicable cod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1,(11):159-175.
[2]郭雅丽.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特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26-29.
[3]杨含,李慧玲.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研究述评[J].东方企业文化,2014(8):135.
论文关键词:本土化,营销,战略,解读
一、引言
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地区获得最大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国际间经济依赖性加强,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合作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应运而生,但能够发展成为市场“常青树”的却并不多。且这些为数不多成功经验显示,只有实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国际营销才能成功。
二、国际营销本土化的必要性
1.“本土化”是国际营销战略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长足发展,使得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即:他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争夺市场份额,而且还要和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抢占有限的市场资源。因此,对东道国市场和文化习俗的了解和熟稔,势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从产品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等来看免费论文,为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对产品的需求,企业很有必要调查研究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2.有利于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土化意味着企业融入当地,对东道国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调配得心应手,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配置。
3.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本土化营销成败就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东道国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顺势而为,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要义所在。迥异的国家人文因素,像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都会给目标市场的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差异使得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持有不同的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导致购买行为也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调研,做到“入乡随俗”,才能在拓展市场空间上如鱼得水。
三、百思买“水土不服”和家得宝“中国失利”
今年年初,美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BestBuy)百思买宣布关闭中国所有的9家门店,实际上,百思买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就一直未能形成全国性影响,店面多集中在华东一带,其间还多次被传言将退出。知情人士透露,百思买采取自己购买物业,购买商品,自己员工销售的模式,甚至连促销赠品都是自行采购,产品陈列也是以品类和尺寸为标准,而不是以品牌为单位,但国内家电卖场的上述资源均由厂家承担,产品均是以品牌专区形式出现。如此一来,前期投入较大,承担更大经营风险的同时必然需要更高的利润来支撑。然而,在国美、苏宁等规模化扩张竞争下,百思买进入中国近六年,主打中高端品牌,却一直无奈地在“价格战”和“保持高端形象”之间苦苦挣扎。而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他们最在乎的是“低价”,只有低价才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更严格的品类管理,更合理的购物引导”在“低价”面前都变得有些无足轻重。
无独有偶,年初早些时候免费论文,世界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终于以一纸“致顾客声明”画上了打拼中国市场的句号。至此,家得宝进驻中国的时间仅有4年。2006年底,家得宝高调收购天津家世界12家家居门店,成功登陆了中国市场。当时,家得宝中国的门店版图遍及北京、天津、西安、青岛、郑州等7省市。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晚于百安居,家得宝一开始就把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定位为收购现有网络。东方家园、家世界家居等本土企业都曾和家得宝谈判。然而,收购家世界进入中国市场的家得宝,并未打开局面。频繁的人动和水土不服的盈利模式加上财务问题,家得宝的中国之路异常艰辛。
四、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企业走出去,在东道国市场上参与竞争,势必要解决营销手段和策略的适应性,更离不开对当地市场消费文化以及消费者心理的了解和把握。为此,海外生产企业与当地经销商之间要从单纯的利益关系上升为品牌共创、成功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及时融入当地文化,尽快实现市场营销本土化战略。国际市场营销实践中流行着一句话:“宁愿要一个第一流的经销商,第二流的市场;也不要第一流的市场,第二流的经销商。”百思买可家得宝这两个鲜活的实例,以及沉痛的教训,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望本文能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不断培育中国的民族品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甘碧群.曾伏娥.全球本土化营销及其边界界定.经济管理.2003(24)
[2]胡左浩.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2002(5)
[3]张颖.对本土化营销的思考.商业研究.2004(19)
关键词:传统音乐 校本教材 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英、美两国兴起“新课程运动”。以此为开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逐步开始了课程改革运动。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台湾与香港。进入90年代中期,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理念逐步引起了我国大陆少数课程研究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万方数据库的模糊检索,截止到2016年5月31号,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到10000余篇研究文章,硕博论文2000余篇。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模糊检索到1900余篇期刊文章,600余篇硕博论文。以“音乐校本教材”为关键词能搜索到的的相关文献仅70余篇期刊文章,硕博论文3篇。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音乐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校本课程以及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工作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就“新课程运动”以来国内外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文献做详细梳理及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教材开发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校本课程运动”[1]。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莱伦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2]。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日本、美、英等国家有所发展,很多国家鼓励各地区、各学校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3]。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而针对校本教材,没有完整独立的研究,故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的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
(一)校本教材研究
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实行统一的教材制度,而是由各个学校甚至是教师自行选择、选编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校本教材[4]。例如:经历了“新课程运动”挫折后的美国教育采取分权制,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所属的学校董事会负责学校教科书的选购以及教学策略的决定,政府不能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有着诸多选择、改编教材的机会[5]。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能通过立法、调研、协调等手段对教育施加影响。出版商有权自己编写教材,学校有权选择教材,教师有权增删教材内容。美国的音乐教材具有既注重本土化和民族性,又十分尊重多元文化的特点[6]。而英国一直都有尊重教师专业自的传统,自“新课程运动”后采用学校普遍享有课程决策权和教材选择权,教师可主动参与课程开发,选择或改变教材,也可以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英国采用的是教材自由制度,即教材的出版发行是完全自由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教育部也没有指定教材开发编写的固定或审定的法规。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考试标准,就成为了全国统一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依据[7]。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1.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政策
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仅仅将视野停留在教育政策文本本身,关注的内容由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状态到课程实践不等,在理解层面都能深入探究教育政策与教学现状的矛盾与问题。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Neryl 和 David (2008)特教授在《澳大利亚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8]一文中探讨了澳大利亚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学校课程中的生存状态。文章指出,澳大利亚的学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或艺术)的学习是匮乏的。文章通过对各州音乐教育政策的实例分析提出了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更多澳大利亚本土音乐教学的愿景。
较早意识到利用政策的实施来深化传统文化环境的是香港教育学院的Yip和Scott(2010)博士,她在论文《保护本土传统音乐:一个在音乐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两难的局面》[9]提出:在香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化的城市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而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传统音乐环境逐渐被恶化,传统音乐有消亡的危险。论文通过香港传统音乐生存现状的分析,提出音乐教育实践政策的漏洞和困境,最后提出一系列政策性的建议。如:允许教学实践的创新,支持学生在传统音乐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等。这些建议对香港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研究者Han 和 Leung(2015)对不同地区传统音乐在音乐课程中地位进行比较研究,还有研究者提出传播平台和模式的改良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一种有效途径等等[10]。总体来说,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不仅没有关注到音乐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也鲜有文章关注政策对于传统音乐教材的影响与作用。仅有的研究难以概括整个文化多样性影响音乐教育政策的全部内容。
2.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的Heidi(2000)教授论文《不断发展的实践:本土音乐教材的新视野》关注的是芬兰的本土音乐教材的生存状态[11],以及教材在互联网教育上(尤其是音乐教育上)的应用。文章批判性地回顾了本土音乐教材的发展,并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潜力与局限性。然而,该研究并无特别涉及教材文本的部分,资源仍十分有限。文章分析了对本土音乐教材对于芬兰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基本情况,对未来的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日本的Ritsuko (2009)博士在《“音景”的“肌理”:日本音乐课程的重新审视》[12]一文中提出,日本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教材只是简单的将传统和民间视为某种音乐流派,很少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传统”或“民间”这样的词汇对音乐加以界定。
此外,有研究者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如何更好体现语言包容性的问题;更有研究者集中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编写中认知偏好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态度的实证性研究[13]。但是该方向的研究没有涉及到教材编写的具体设计和实践问题,对于教材运用到实际音乐课堂和教学中的反馈情况也鲜有提及。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无疑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将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3.少数民族音乐实践研究
国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研究主要关注教学风格、模式、实践三个角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建议和理念视角独特新颖、引领研究前沿。
Wang(2006)的研究认为: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是多元的和功能性的世界音乐。这是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培养音乐教师的需要和责任所共同决定的,其本质是要将它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建构[14]。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上就有以柯达伊(Kodály Zoltan,1882-1967)、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和卡巴列夫斯基(Db.kbalefuskuu,1904-1987)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他们各自所创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始终与其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他们的音乐教材不仅在本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使用,还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教育学者、教师们作为参考教材。
柯达伊曾说“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传统的话,我们祖先的文化不久就将会消失,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我们正是为此而工作[1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灵纯净如水,只有真正的艺术、经得起推敲的音乐才能够拿来教给孩子们[16]”。“如果我们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的话,我们就只能用民族的音调培养他们学会音乐的读写[17]”。柯达伊把音乐的感受变成身体的律动,音乐的音律变成节奏、变成了力量。他在教学手段和内容上突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音乐教学中民歌的演唱,以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他重视学校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
奥尔夫曾在“奥尔夫音乐学院”成立典礼上的演讲中说过: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18]。而只是一个把古老的精华继续传递下去的人。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把“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自然的”、“元素性的”的贯穿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通过肢体的活动让人们感受音乐元素,并常常把音乐训练与民族音乐教学联系在一起。
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以“三根支柱”――歌曲、舞蹈、器乐为主要教育形式,以民族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树立音乐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达到学生能通过学校俄罗斯传统乐曲而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了解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目的。大纲规定:一至三年级主要以民族音乐内容为主,以“熟悉民间风俗、家乡民歌传统旋律;了解俄罗斯传统乐器、民间歌曲及传统音乐表现形式”[19]为教学目标实施民族音乐教学。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音乐政策与教材研究及传统音乐教育传承的实践研究。研究整体上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效结合,但从整个宏观背景下校本教材的研究情况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野仍需要进一步扩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材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从教科书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发展到目前的“多纲多本”来看,校本教材研究在适应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课程改革。综合目前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
(一)校本教材研究
目前,国内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策略等方面。如蔡伟等(2006)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提出,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应该相互借鉴补充,各具特色,并在融合中扬长避短、尽显其能,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应该是在适应现实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编写内容应看重科学性和求趣味性取得平衡[20]。刘学(2012)在《从“以何为本”到“何以为本”―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对少数民族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解决方法:1.适应社会发展状况;2.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3.充分体现学校特色;4.要促进学生的终极发展。就校本教材的资源问题。孙娇(2011)在硕士论文《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中,分析校本教材的应用现状,指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出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通过调查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校本教材使用的原则。凌美凤(2010)等学者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21]。
从已有研究视角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方音乐校本教材资源建设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逐步得到重视。如:英(2007)的《苗侗民族山歌走进校本教材》和刘小兰(2009)的《民歌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及教学范式》两篇文章中都是将地方民歌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实践中,寻找民歌中育人的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爱国爱乡情感的目的。吕志明(2011)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可行性分析》中也提到,在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进校园的必要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校本教材资源研究中,鱼彬的硕士论文《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西宁市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青海西宁市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现状为青海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发应用本土音乐教材给出了相应的途径措施与建议。博雅杰、杨丽容(2010)《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博雅杰、张波、尹爱青(2012)《影响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夏敏(2012)《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新疆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之我见》等文章,在研究方法及观点上都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讨论分析等方面。缺乏对具体的开发策略、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个案研究的描述。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学者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领域。1994年《音乐研究》第二期刊登了《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两篇文章,拉开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的序幕。1996年《音乐研究》第四期刊登的《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的观点。1999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教授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赵宋光教授提出“扎根办学”的呼声得到倡导。2001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深入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问题。随着各种学术会议对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学校教育传承[22]。如由谢嘉幸、杨立梅负责的国家“九五”课题“学校教育艺术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项目,先后调查了“福建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办蒙古长调大专班”、“贵州省榕江县的多声部侗族大歌进课堂”等各地乡土教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活动;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学音乐组开发的《湘西民族音乐》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由当地主体民族土家族的歌、舞、乐三个单元组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戏剧音乐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由河南豫剧的演唱与演奏组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开发的《微型音乐剧实践与音乐剧鉴赏》音乐校本教材,内容由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剧组成;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瑛老师主持开发的《闽南民间音乐校本音乐课程》,结合闽南民间音乐特点设计编写了《闽南民间音乐》校本教材等。
我国多民族的独特自然环境、社会风俗、语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传承危机。近年来,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得到了国内音乐教育专家们的关注。如王耀华(1997)在《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中梳理了福建南音的发展历史,并对继承这一传统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孙丽伟(2000)《福建南音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从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了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与策略;杨殿斛(2003)《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中就我们如何把握好基础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如何把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和高等院校殿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泽梅(2008)在《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中对客家传统乐种、剧种-汉乐、汉剧的历史发展及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方案;伍国栋在《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指出:“中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本土化进程和民族音乐的青少年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23];岳圣东等(2014)在《自贡市部分中小学开展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中对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探讨,分析了当下省内学校基础教育阶段中音乐课堂开设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国内更有不少硕博论文也在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如张亚利(2008)在《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总结了豫剧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乐康(2008)在《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一文中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这两种音乐形式设计了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课案进行课堂实地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参与、实践、创编音乐活动,并邀请老艺人进课堂表演等形式来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小受到本土音乐的熏陶,培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跟踪、调查、测量以探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音乐成就的变化,从而提出可行性建议;石莹(2015)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以西安五所初中调查为例》中分析了目前西安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学开展现状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法。
在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案例方面,目前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数福建南音进校园活动。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教委、文化局联合发文,正式将福建南音列为学生课堂的教学内容[24]。市政府还推出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每年举办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获奖者可作为音乐特长加分。市教育局、文化局成立南音教材编撰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南音演唱的难易程度,编撰和修订中小学南音教材[25]。2009年9月,“福建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文化的标志[26]。
综上可见,目前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融合在一起,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较早的一些国家,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更加深入。但整体而言,国内外关于校本教材研究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仍缺乏独立完整的研究体系。
管建华先生曾说:“乡土音乐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每个民族、国家都将立足于自身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世界交流,并面向未来[27]”。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校本课程及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地方民族音乐课程资源,使其能够与学校音乐课程结合使用,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服务,将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庞健:《初中弹性教学管理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3]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Neryl,J, & David, D. (2008). Commission for Policy: Culture, Education, Mass Media. Bologna: [1] 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2008.
[9]Yip,L.C,&Scott,G.J. (2010). Music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Culture and Technology[C].Zhengzhou: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0] Han,R.C,& Leung,B.W.(2015). 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1]Heidi,P.(2000).Participatory assess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folk and popular music programs in Finnish mus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J],196.
[12]Ritsuko,K.(2009). New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songs:“Warabe-uta” in the Japanese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Journal of Artistic and Creative Education, 2, 166-174.
[13]Han,R.C.,& Leung,B.W.(2015).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4]Wang,J.C.(2006).Multicultural and popular music content in an American music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196 out of 224.
[15]甄琦:《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16]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7]石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8]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9]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0]彭岚:《湖南省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1]凌美凤:《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第12期。
[22]张亚利:《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23]伍国栋:《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11期。
[24]刘婷婷:《论福建南音的传承》,《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8期。
[25]博雅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伊犁州直县市十五所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李超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国际) 香港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类跨国企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核心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企业要实现生产技术、文化理念的提升,只有依靠员工才能够完成,人力资源本地化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潮流趋势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人力资源本地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人力资源本地化 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类跨国企业越来越多,这类公司的经营成本与运营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公司与员工之间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之下,人力资源本地化也成为未来发展的潮流趋势之一,下面就对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人力资源本地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核心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企业要实现生产技术、文化理念的提升,只有依靠员工才能够完成,尤其在现阶段时代的变更之下,人力资源的重要程度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跨工公司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才的吸收与培养,因此,人才本地化雇佣已经收到各类跨国公司的重视。截止到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设置也研发中心,也制定了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人力资源化本地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以下的影响:
1.1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由于各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我国市场面临着产业的整合,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融合。实际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在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升级下,我国某些地区已经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体系中,成为世界工程的一部分。
1.2 促进人才机制的完善与人才素质的提升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能够促进本土人才的成长,提升我国人才国际经营的综合能力,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接轨。此外,很多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都有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也远高于国内其他同类型的企业,这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从人才培育机制上看,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可以促进我国教育制度与人事制度的完善,同时完善我国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市场的高效运作。
1.3 加速新技术在我国的传播,促进我国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经营令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日益增加,这很好的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成立了科研中心,这对于我国科研能力的提升与科技水平高的提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就弥补了我国科研经费的不足,带动了国内的良性竞争,缩短我国技术水平与国际技术之间存在的差距。
2、 加快人力资源本土化进程的策略
2.1 促进文化的融合,减少文化的冲突
跨国公司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都来自于本国,这类管理人员在来华任职前均会接受相关文化的培训与洗礼,但是由于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文化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为了缓解文化上的冲突,很多跨国公司纷纷选择聘用我国人才来担任要职,这就可以很好的促进跨国企业与我国文化的融合。
2.2 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育与激励体制
在就业形势的影响下,毕业生的起薪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吸引人才,很多跨国公司都制定了完善的薪酬体系,提供的薪酬与待遇远远高于我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该种方式就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有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某些跨国公司在招聘高峰期,聘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招聘人数的50%以上,为了获得更优秀的人力资源,很多跨国公司与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合作关系,这类人才素质高、可塑性强,很愿意融入公司的理念与文化之中,能够很好的促进跨国公司的成长。
2.3 解决人才流动频繁的问题
在跨国公司中,人才流动频繁的主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冲突,为此,需要在公司内部实施一种跨文化的培训策略,减轻管理人员受到的文化冲突,促进本地人才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加强沟通办事的效率,加强企业的凝聚力。此外,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帮助员工规划其职业生涯,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以及对企业的期望帮助其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很好的提供人才凝聚力,也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解决高层管理人才的本地化
高层管理人才与一般人才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人才是跨国企业发展的核心,一般情况下,成功的跨国公司都有一种成功的经验体系,越是成功的跨国公司,这种倾向就更加的严重,在其他的国家成立分公司时,其考虑的首要任务就是成功体系的复制,只有在这套体系失败时,才会制定其他的发展体系。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解决高层管理人才的本地化问题,这样才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发展。
2.5 解决公司文化的衍生
跨国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会保留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在聘用员工时,不仅会考虑到其综合能力,还要看其信仰、行为方式、价值观与公司的发展需求是否一致,这也是保证跨工公司发展活力的主要内容。以宝洁公司为例,在长期以来,实施的都是一种内部提升制,宝洁公司很少从外部招聘人才,宁愿增加培训成本,也会在公司的内部选择人才来提拔。这种企业文化不仅能够保证员工有着很好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够促进跨国企业的良性发展。
3、结语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成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人力资源管理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很多跨工公司已经逐渐由本土化朝向全球化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走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也是一种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新安.刍议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中的策略选择[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10,03(10)
[2]王勇,黄新建,刘艳.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01(20)
[3]金亮,赵伊川.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9,04(01)
[论文摘要] 随着国际 经济 一体化的加深,成功越来越依赖于本土化战略。只有推行本土化战略,才能适应目标 市场 国的消费者需求。国际营销本土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产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营销方式本土化和人才本土化。
进入21世纪,国际分工深化,国际间经济依赖性加强,经济交往日益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的跨国公司,而在其中却只有少数公司获得了成功。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公司它们的经验显示,只有实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国际营销才能成功。
一、国际营销本土化的必要性
1.“本土化”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而且还要与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分羹夺食。因此,谁更了解市场,谁更熟悉东道国的 文化 习俗,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从产品差异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来看,为了迎合不同 社会 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拓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