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会计国际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05:46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国际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会计国际化论文

第1篇

一、会计国际化的涵义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参考目前的文献资料,对“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往。

1这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缪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个国家的会计职业》中所阐述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

2这种观点也就是国际协调化,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达到国际间处理有关事务的可比性和同质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82年乔伊和巴维希的研究,此种观点在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

3,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目前占有较主导的地位,特别是国际性的有关组织更是支持这种观点和以此作为目标。从以上三种观点看出,它们不仅代表国际化的三种观点,而且还表现出国际化产生的历史先后顺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国际化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沟通是基础,没有沟通,国家之间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自然产生协调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协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产生了规范与统一的呼声。

综合上述观点,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具体而言,会计国际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易言之会计国际化其实就是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结果则形成国际会计惯例,这也是我国会计理实界经常提到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真实涵义;(2)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阶段,即通过参予交流各国会计惯例,比较异同,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二是协调阶段,即寻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和统一阶段,即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同的标准化会计,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3)会计国际化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的一种结果。

2.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亦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因为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等的需要;(6)积极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7)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8)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

1.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决定我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

(1)这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予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2)这是我国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其次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都要求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此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3)这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早在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就初现端倪,并为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发展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国际化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通过“三步曲”使在制定会计政策及其规范内容上与国际惯例接轨。1985年颁发了“两外会计制度”,吸收许多诸如“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平衡式,在存货、应收帐款和固定资产计价中偿试运用稳健原则等国际会计惯例;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开始着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1992年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国家通用的会计惯例,逐渐把国际会计惯例推广入我国一般企业。其次,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建立了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分行业会计制度为补充的会计规范体系,此后又逐步颁发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7年5月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实现了在会计实践中普遍以会计准则和以之作为依据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来操作会计实务,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惯例趋同国际会计惯例,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和可比,基本能满足我国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第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加快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以前的会计分科是按行业分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而现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式,即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不仅与国际会计教育惯例接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会计专业上的“通才”。此外,国外会计专业组织和大学,也不断进入我国会计教育界,如英国ACCA,将会员资格考试成功的引入我国,在上海财大等院校举办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等。第四,建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注册会计师体系,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考试逐渐接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考生,会计师事务及事务所的国际合作也不断加强。第五,逐步树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思想,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明确会计是旨在向有关利益集团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系统,会计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不可协调的矛盾等观念。

3.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在我国的会计惯例中,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1)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如尚未颁布《证券法》,而《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等的会计规定与会计准则尚不协调等;(2)未建立与企业会计体系及其准则相配套、相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仍起主导操作规范作用等;(3)加入和参予诸如IASC、ICA等权威性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阻碍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及其会计国际化的发展;(4)许多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别,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坏帐备抵法和所有者权益类目的划分等都与国际惯例有差别;(5)会计管理体制尚存在差异:一是会计事务的行政管理过强,二是会计人员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转变等;(6)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在实务中推广使用;(7)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研究方法单一,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别等等。

三、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借鉴,走出认识误区。我国会计作为世界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这一方面要抛开传统的会计阶级性思想和姓“资”姓“社”的论争,只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与我国客观的经济、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适应的,就应该大胆借鉴;另一方面要走出认为国际会计惯例就是美国或英国或其他某一国会计惯例和把之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误区,同时也要走出国际化就是全球统一化、标准化的误区。

2.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本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3.把握好国际化的方法方式国际化是通过不断借鉴国际惯例而实现的,因此把握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标准和方法方式则是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断哪些是国际会计惯例,笔者认为应把握两个标准:(1)该项惯例是否在大多数经济和会计发达国家通用?即是否具有国际公认性;(2)是否具有有效性,即运用这一惯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同时化费较小的成本。在借鉴的方法方式上,一要通过立法确认,即对那些于我有用的国际惯例,应把之纳入法律规定,以加快推广实施;二是加大民间会计交往力度,加快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沟通、协调和统一。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也要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融入到国际会计中去。

经过十几年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会计界对有关会计国际化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开始了一定层面的对话,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

一、会计国际化——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经过近几年的探讨,目前,人们认为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中国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2.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优势互补、增加利润、保持市场份额等目标。母公司为了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并编制合并报表;东道国以及居住国政府处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和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也要了解跨国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财务状况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另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

(2)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十年以来,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并影响全球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应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可比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高效率。

(3)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要求。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须对原有财务报告进行重编或调整。这样,对于减少跨过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

1.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认可程度

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由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发起并创立的,3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协调。尽管IASC是非官方组织,其成员也大多为民间会计团体,不具备强制实施其准则的权利,但由于其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在全世界的认可和实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6年IASC对67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6个国家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的会计准则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截至2001年底,有90多家跨国公司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1999年,IASC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核心准则的审核,并向其成员推荐,这样,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只要遵循本国的会计要求和IASC核心准则,或者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已经符合国际会计核心准则,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无须重编或调整其财务报表。IASC正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其规模也正日益扩大。

2.中国会计准则的倾向

中国会计准则在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目前,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在境内发行B股和到香港发行H股,按国际会计标准所要做的调整已经较少。

尽管中国会计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中国特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三、中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1.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其次,加快制定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继续修改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别的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要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算、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2.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会计制度侧重于如何记账,会计准则是就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事项的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从长期看,会计制度是一定时期的过渡办法,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做好两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3.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

念,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另外,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第3篇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改变了现行会计实务中对投资采用长、短期分类核算的做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其次,根据金融会计准则的要求,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债,同时《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项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再次,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对资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资产的波动。最后,准则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同时为了防止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任意调节利润,套期保值准则对运用套期会计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套期开始时要对套期关系进行明确的规定,具有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套期要高度有效,套期可以可靠地计量等。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二、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促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国际化不但是传统会计理论的改变,也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意识的改变,是一个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危机意识比较薄弱,普通居民对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认识也不清晰,国内金融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完成了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的培养,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决策和预警机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并迈向国际化,在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完善财务报表和会计制度的国际化来完善自己的内部管理,并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业才能够得到好的发展。

(二)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资本监管能力

金融会计国际化影响了现行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随着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出现,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金融控股公司,这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风险也随之加大,很多商业银行涉足的保险、证券等行业交易种类繁多且复杂,资产波动频繁,对会计信息披露、确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商业银行要走向国际化,必须适应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和资产监管标准,对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问题、内部转移价格、合并会计报表问题和外币报表折算等诸多问题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从另一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促使银行完善自身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信贷质量和企业盈利水平,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运用金融会计国际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随着我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降低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商业银行系统和会计准则一直在进行不断改革,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不断的涌入国内与我国的金融企业争夺市场份额,我国金融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国际金融会计标准对银行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金融业相对弱小的国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实力相对不足,在市场经济环境、法制建设等方面还不健全,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如银行不良资产、内部管理不健全等风险,影响了国际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只有通过金融会计国际化,才能够不断适应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公允价值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也不断出现,国家新的会计准则将使用公允价值来计算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这样更能够反映出各项金融资产的相关性,也更符合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银行真实的资产情况。但是由于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使得整个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变大,不可避免的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甚至会让市场对银行的资产情况产生错误判断,所以公允价值计算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约束,非市场化资产价值的确定要依赖银行所采用的估值模型的可靠性,这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构成了挑战。

(三)减值方法的改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随着新的会计减值方法的推行,上市公司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资产计算标准,一方面对解决商业银行在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虚盈实亏问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新的减值方法给予企业更多的判断权利,在具体的操作上使企业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如果操作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新的会计制度将资产减值从四项增加到八项,更能反映资产的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完善会计减值方法,不但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也能减少会计信息中人为的判断和估计,有效的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结语

第4篇

论文摘要: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必须要参与到会计国际化协调的过程中来,而且要建设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论文关键词: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会计标准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将来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面临并应予关注的问题。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中国更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1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潮流中,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样超越国界的经济,必然要求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要有统一的“文字”和“规格”,以消除语言障碍,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才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在国际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力量。

2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态度

中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需要资金,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引进外资需要相应的投资环境能合理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而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外国投资者很难看懂当时的会计报表(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中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中国实际上也是国际财务准则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为此,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对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我们不应被动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和动向,充分借鉴吸收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也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I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于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有了可乘之机。而对这种情况,我国不得不对非货币易准则进行修订,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求企业将所有非货币易均作为同类非货币易处理,同时我国对债务重组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而国际财务报告准确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利润表与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观点,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也不一样,这就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属大陆体系。法律条款规定的内容必须予以遵循,相应地,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也要体现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应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积金等,这些法律规定必须写进我们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提示。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在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社会公众等投资者则是一些较为离散的小股东,机构投资者较少,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为此,我国现实的选择必然是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但又不简单地照抄国际会计准则,要从中国现实的会计发展实际出发,主动地协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过程中要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不仅考察其技术的可行性,更要考察其产生的环境背景;不仅要重视现在环境下的适应性,也要注重它的前瞻性以及我国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会计国际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

虽然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否则,不但问题无法解决,并且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进行,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各国的会计国际化都要有一个过程,不能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现成的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环境,研究各国存在的特殊问题,不断调整改进,完善国际准则,使之适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针对的发达市场经济环境显然是存在差别的,因而我国会计标准与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所存在的不一致之处是受我国的现实环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向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反映我们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将会更广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协调。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如英国的会计国际化协同进程的方式方法,抓紧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动力、原因和后果,深入探索会计国际化的具体步骤和处理方式,将对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颇有助益。首先,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最基本的是应达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在会计术语和内容都相当准确一致,各个具体准则制定中均可依赖的框架上,就等同于在共同的目标和基础之上进行具体准则的协调进程,单从会计的角度考虑,这无疑会减少协调中的磨合,加速协调的进程,为中国会计准则最终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开端。其次,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制定进程,以适应经济高速国际化的需要。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进程表,深入分析国际化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着手进行准则间的详细分析和差异对比,使我们会计国际化走上系统性,实质性议事日程。再次,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因此除了力求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之外。如何尽快提高会计实务的质量,实现会计实务操作的国际接轨是会计国际化的又一项重大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全面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以及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构架下发挥我们的作用。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兼顾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一方面,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等,另一方面,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同时,反映我国的特殊情况,尽可能地在国际协调方面施加我们的影响,以便在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的影响力。此时,我国更应当加强与亚洲国家会计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化会计准则提出意见和要求,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使之更多地体现亚洲国家的情况和需求。并确立我国在亚洲国家会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进行会计改革,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保障。一方面:我国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会计改革和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做好会计的培训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仅财会人员需要学习,单位负责人也应当能够了解一些会计知识,还有监督、检查等部门也需要接受新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会计的日益国际化,国内的会计人员不有只重视国内,而要将眼光放远于世界,将自身的知识与国际化的会计潮流相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加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逐步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并不单单是一个会计领域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形成相互协调的发展,形成发展的统一步伐,使得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方面的支持力量,也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如果只有会计发展的“一支独秀”,那会计的发展就不存在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了。总之,会计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一个表现,而经济的发展也有更多领域的需求,为此,经济要平稳,快速的发展下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进步。

第5篇

1、国际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及实务与国际惯例仍存在着较大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基本原因是中西会计之间的环境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因素:法律环境对会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可以说,不同的法律造就不同的会计体制。

第二,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模式。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行为对会计的影响十分重大;而西方是以私有制为主体,会计体系自然要服从于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的基本要求。

第三,经济因素:经济是直接影响会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规法则很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现象仍很普遍。

第四,教育因素:教育水平和专业教育状况对会计实务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电相对较高。相比之下,我国受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结构都与西方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仍十分缺乏。

2、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首先,表现在数量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准则也在不断进步,目前已经制定出了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电制定了100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16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差距还表现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及坏账准备等方面。

二、应对会计国际化进程问题的对策

1、我国会计国际协调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第一,会计规范体系的统一。目前我国会计的直接规范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WTO协定要求所有会员国的法规应与WTO的国际规范一致。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分仅局限于上市公司,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异,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来华投资的外商了解经营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

第二,会计计量理论的重塑。随着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投入将更集中在人员培训、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广告策划、内部管理系统的沟通等活动中。这样,企业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价值估价和摊销问题便成为企业会计计量的重心课题;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间的无纸交易日益频繁,这种无纸交易的计量和核算问题电形成了企业会计计量的又一新课题。诸如此类问题的大量出现,都迫切要求重塑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理论。

第三,会计组织机构的健全。依据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要健全我国企业的会计体系,一是必须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部门分立;二是必须尽快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健全二者的职能机构,充分发挥它们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在财务会计中将税务会计分立出来,努力做好税务会计工作;四是加强企业内审职能。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实现具体会计制度的统一。对此,财政部早在1993年就启动了完善会计体系的三年计划。随后几年中,已了4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草案征求各方意见,并于1997年以后陆续颁布正式条文。至2000年底,我国已先后出台了10项会计准则。2001年1月18日,又新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项具体会计准则,并对原颁布的《现金流量表》等五项会计准则作了重要修订。所有这些都是立足于解决当前会计事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尽量扫除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道路上的障碍,为加入WTO做准备。此外,今年我国还将出台企业存货、固定资产、中期报告、外币核算、企业合并等五项新的准则,这些都将逐步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同时我们还应加快会计准则代替行业会计制度的进程。参照WTO的要求,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管理政策,健全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第二,会计标准本身的国际化与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应两相并举。在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强调会计标准本身内容的国际化应当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固然重要,但是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贯彻与执行同样重要。一个制定得再好的会计标准,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成了一纸空文,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更是形同虚设。所以,要使制定的会计标准发挥其应用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第三,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内差异和会计的国际化。会计是一门社会学科,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种环境的差异,势必会给不同国家的会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的,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中国面临的自身所特有的状况是绝对不应被忽视的,这是总的宗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主客观条件都要求我们在这一进程中不可急于求成。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不应是孤立地存在,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协调。

3、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

(1)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一方面,由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越来越弱,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别也变得越来越小。各国会计都在处理着相同或相近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不同国家间的交易或事项本身无本质差别。因此,各国在处理这些交易或事项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应该是相同或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国家化。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还是应该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于那些政治的、法律的不可控因素的要求,当然应该在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但应尽量做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只有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国际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国际化。另一方面,基于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惯例相比,不管在内容还是在数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尽快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广泛开展原有会计准则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会计实务切实有规可循。

(2)提高会计实务的质量,完善会计计量理论。我国会计实务的质量目前还比较低下,这主要表现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抉择有时过于死板,有时又过于随意,甚至滥用会计政策和根据需要变更会计估计;会计披露质量低劣;潜在亏损普遍存在。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以及企业的国际信誉,也影响到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妨碍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提高企业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识,加强会计法规的执行,整顿会计秩序,全面提高会计实务的质量。

(3)加速会计处理手段现代化。首先,健全与完善信息化会计数据、会计凭证的存储和审核机制。健全和完善交易业务数据的存储管理和电子数据传递过程的可靠性机制以及建立电子信息数据生成的确认机制;其次,加快与管理信息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最后,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加速会计信息化步伐,为我国会计国际化奠定技术基础。

第6篇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会计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使得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会计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

二、当今会计国际化面临的困难

(一)各国环境的独特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致趋势,但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必然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根植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中,因而具有会计国家化的一面。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各项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其会计的发展。因此,要在各个环境不相同的国家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与模式,是当今会计全球化的一大困难。

(二)各国利益的冲突

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正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其实质是各国利益的斗争与碰撞。因为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它总会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国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国家。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包括欧洲)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运动中将大受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因此,推行世界会计的本质是对各国利益的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甚至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却是必然的。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是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会计全球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环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还需要时间的磨合,虽然目前会计全球化困难重重,但会计始终是国际化的会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并在实际中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准确路径。

三、我国应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

(一)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准则,以推动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准则体系,推动我国会计实务的进步。最根本的是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维护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计国际化应当是双向性的。我国一方面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遵守国际会计惯例,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会计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问题。现在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改组,主要为英美国家所控制,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席位,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不仅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恰当、中肯的意见,而且要建议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国的做法,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扩大对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

(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根据哲学的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种矛盾的共同点、共同性,或称“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点、特性,或称“特殊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趋势中来。但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都还较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会计传统也与其它国家不一致。故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我国的实际去谈会计国际化只会在国际化过程中迷失方向,

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应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第7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在对各国会计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我们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这将会牺牲我们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偿失。

1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会计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标志为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Zeff在该文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会计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发生了变革,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会计政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当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过程。

2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各国利益之争

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这一点同样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得到体现,尤其表现在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上。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受经济实力影响,目前的国际会计协调化偏重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的需求,未必能保持发展中国家或东道国的利益。此外,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从而产生必须按何国会计准则为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蓝本的争议。上述这些不同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事实上成为会计国际化的阻力,在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相当缓慢且缺乏普遍认可,以致有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最能说明会计国际化背后利益之争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态度的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制定自己独立的会计标准,认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是世界上最好的会计标准,所以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的地位,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很消极。然而在1996年之后,美国的态度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美国会计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当其他国家的公司争取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上市融资时,需要作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从而增加了这些公司的筹资成本。这样将导致许多公司畏惧其“门槛”较高而转向欧洲证券市场或者日本等地上市融资,从而损及美国利益。因而美国固守其会计标准的态度开始松动。

1996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经过与IASC对话后,发表了一个有条件“支持IASC制定适用于跨国股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用的会计标准”的声明。显然,美国从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到支持IASC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态度上的转变,实际上是美国的利益驱动所致,因为,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标准,促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

3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来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从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1992年11月参照国际惯例了“两则两制”,以及目前已经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都有国际会计惯例的深深烙印。

我国已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的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历年累计将达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与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融合,实行会计国际化将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现在有人主张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直接照搬美国的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如果我国的会计标准在其国际化进程中,片面地向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编制成本以使其编制的财务报告与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我国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成本来读懂这些会计信息,而美国的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却不会发生这些成本,美国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凭借着其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直接在全球范围内执业,而其他国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者注册会计师则要为此付出较大的代价。

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趋势和益处,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头脑。我国尚处在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操之过急,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英美化或国际化,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融资的成本或者对外贸易的成本,但是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由此所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