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30:19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

第1篇

究竟什么是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呢?笔者认为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就是指实验室的一切管理工作都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此,鉴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致力于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譬如实验教师应当承担哪些责任,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又具备一些什么职责,实验室的仪器、药品、设备等的使用和保管要遵循什么原则,设备仪器的损坏赔偿制度及维修原则有哪些,以及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应当遵守哪些守则,等等。通过上述一系列制度的完善,确保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到了在使用中完善,在完善中执行。如此一来,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就实现了一切管理工作按制度执行的目标,切实履行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更好地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笔者自行制定了八种表册,分别是《学生实验通知单》、《学生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通知单》、《演示实验记录单》、《学生实验进度安排表》、《演示实验进度安排表》、《药品器皿使用损耗登记表》、《仪器损坏赔偿单》。每学期初应配合授课教师制定《学生实验进度安排表》和《演示实验进度安排表》。同时要求教师提前三天将《演示实验通知单》送达实验室,提前一周送《学生实验通知单》。实验完毕教师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单》。在实验过程中如有仪器丢失或损坏应及时填写《仪器损坏赔偿单》。特别是对一些危险药品进行了特别的管理。将学生分组实验以作业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单,教师批阅后装订成册,为学校评估提供依据。

二、实验仪器管理规范化

实验仪器管理的规范化的具体内容是在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实现对化学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药品的规范管理。在实验室的所有工作当中,使设备及仪器始终处于一个正常的使用状态是中心内容,要求实验室管理者能够确保实验药品的可靠以及安全,同时能够使实验的教学需求得到满足,这就要求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工作上下功夫。化学实验有其特点,如玻璃仪器种类多,件数多,易损坏;化学药品多,并且大多数有腐蚀性,还有些剧毒药品;而且配套用的东西也很零杂。如何合理安排才能做到摆放分明、使用方便,我的做法是:六分开:1仪器和药品分库存放。2.玻璃仪器和模型标本分柜存放。3特殊药品专存。4特别仪器(分析天平等)单独存放。5.通用仪器与成套设备分柜存放。6.原瓶试剂与直接用于实验的分柜存放,直接用于实验的按类存放。为规范管理,但凡是进出于实验室的每一种药品及仪器,笔者都进行了相应的登记造册,同时还建立了档案,并于每一学期的期末仔细清点每一种药品及仪器,列出其中报损报废的明细清单,在得到领导的审核之后再进行销账。为更好地保证能够正常开展地开展化学实验,笔者还于每一学期的期初统一购买缺少的药品及仪器。

三、实验室管理工作服务化

实验室管理服务化所指的就是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必须以教学作为中心,因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很好地为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服务,将化学实验室发展成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发挥才能的基地。为达到以上目的,我们抱着一切为师生服务的态度,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帮助。在每一项常规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中,笔者几乎都做到了“自己先做一遍,仔细记录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实验的关键点、重点详细告知任课教师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另外,对一些新出现的实验,自己先多做几次,掌握要点后和任课教师共同研究,以保证自己对实验的熟悉和实验的有效进行。对于将学生进行分组的实验内容,笔者就和任课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对于学生所出现的一些不规范操作给予及时的提醒、纠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于第一时间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安全、高效地完成化学实验教学。

四、管理手段信息化

管理手段信息化就是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学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有必要进入到信息化管理当中去。化学实验室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就是指以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为基础,有效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相关信息,科学处理实验室里面的每一种实验资源,并借用计算机实现开放型的管理。实现了管理手段信息化的中学化学实验室是一个管理系统,涵盖了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务管理、实验室开放型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等内容。实验室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成功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法,有效提升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并促使实验室的运行成本得到降低。

五、结语

第2篇

(1)玻璃类仪器的管理

①玻璃仪器没有分类。调查发现有四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放置仪器的同一个抽屉中同时会出现锥形瓶、玻璃棒、滴定管等玻璃仪器。没有按照玻璃仪器用途或者玻璃仪器的特征详细分类。②玻璃仪器没有合适放置。调查发现五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仪器柜抽屉内会同时出现试管刷与试管、烧杯混放置的现象。有三所学校化学实验室中玻璃仪器的放置都存在没有更细分类的现象:有些与常用的其他仪器混合放置;有些以体积的大小、仪器的长短混合放置;有些玻璃仪器中如水槽中仍然放大烧杯,大烧杯中放有小烧杯。另外大多数化学实验室中没有适合玻璃仪器放置的专柜、专架或专用垫支材料,混合在同一抽屉中横放的很多。③玻璃仪器没有相应的洗涤、干燥处理设备。实验室中常用的大小试管,大小烧杯的洗涤离不开试管刷。但实验室中购置的试管刷大多数是不锈金属丝与动物毛发紧拧在一起形成的,洗涤时在试管中来回上下抽刷几下,金属丝就会松驰,刷头便掉毛,时间一长试管刷的有效洗涤作用就大大降低。其他的仪器如弯角玻璃导气管则无法洗涤。缺少必要的洗涤仪器,一般用量较多的玻璃仪器洗涤后,体积较小的烘干箱作用也是有限的,大多数只是靠自然晾干。另外有些实验室中缺少吹风机。

(2)其他类仪器的管理

①金属仪器的固定螺丝松动。调查发现五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铁架台上固定竖杆的螺丝有松动和滑丝现象,固定的竖杆不再垂直。铁架台上使用的铁圈、铁夹,包括十字头等的螺丝有松动,有滑丝现象。放置的铁圈、铁夹包括十字头等不再平衡,从而导致铁圈上放置的石棉网不再平稳,铁圈上放置的坩埚、蒸发皿出现倾斜,铁夹上固定的试管、烧瓶出现松动等。另外止水夹和控制气流的开关夹也出现闭合的误差。实验的安全操作方面留有漏洞,埋下隐患。②取用药品的用具规格单一。抽样发现五所学校化学实验室购置的药匙几乎是同一型号,在取用粉末状和颗粒状药品时受到试管口径大小的限制不得不临时叠用不规范的纸条代替。普通镊子在夹取较大颗粒状药品时,由于尖嘴太尖而导致夹不紧的弊端呈现。③自制教具仪器的应用受限,精密仪器管理不细。调查发现有三所学校师生自制的方便、实用的教具和仪器只是在竞赛或被参观时展示、展评,其余时间几乎都被高高搁置或封存,并没有推广和投入实际应用中。有些学校的分析天平与一般仪器放置在同一房间,没有很好的防尘、防腐蚀等保护措施。pH酸度计使用后的清洗、保护简单、粗糙。仪器管理制度单一,存在借存登记信息不及时,责任落实不够明确,追究和赔偿力度不够严厉,财产登记信息不够全面等问题。

2试剂管理方面

(1)一般试剂管理

①盛装过药品的滴瓶长时间存放药品。经常使用的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氨水、酚酞试剂、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等药品在滴瓶内不能及时更换,长时间存放。有时候甚至有不同浓度的同一药品混合存放的现象。滴瓶上的标签模糊,发黄,犯旧。即使更换药品时滴瓶也不能够得到彻底的清洗。另外存放同一类型药品的滴瓶包括胶头滴管不能配套,大小不一。②无机物分类放置不细。无机物药品的分类一般可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进行分类。调查发现五所学校存放单质类的药品柜却不能再细分,氧化物没有进一步分类。盐的种类很多,但分类不够细,找某种药品时特别费时。盐的分类可以按照交叉分类法放置。比如可以根据盐中的阳离子分为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以根据盐中的阴离子分为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等等。③有机物没有分类放置。有机物药品主要是烃的衍生物。调查发现有的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仍然将乙醇、醋酸、丙酮等混合放置。烃的衍生物一般可按照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酯、糖类、高分子化合物等进行分类。

(2)特殊试剂管理

①易挥发试剂存放的房间没有安装空调设备。调查发现四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存放易挥发的试剂,如硝酸、盐酸、氨水以及低沸点的甲酸、氯仿等,没有考虑冬、夏气候的温差变化。比如有些学校化学实验室冬天的室内采暖温度已接近20℃,有些学校化学实验室夏天的室内温度已超过20℃。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化学实验室均没有开放空调(实验室基本都未装空调)。②对于易潮解固体药品贮存时没有相应干燥设备。对于五氧化二磷、无水氯化铝、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钠固体等,贮存时在柜内没有放置相应的干燥剂、干燥设备。

(3)危险药品管理

①三大强酸浓盐酸、浓硫酸和浓硝酸的管理不够严谨。调查发现,有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将浓盐酸、浓硫酸和浓硝酸同时贮存在同一铁柜中。由于浓盐酸与浓硝酸的强烈挥发,不但使贮存的铁柜腐蚀程度严重,而且会导致开启后的试剂瓶塞不能完全密封,时间稍长这三种强酸还会有相互混合的现象。个别学校的实验室虽然也实行加双锁,双人管理,双人监督,但在记录取用的时间和用量方面均有不及时,且有补记现象。②金属钠、钾一次性取用量较大。金属钾、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通常贮存在煤油中。调查发现一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员为图方便,没有将钾、钠分次、分演示班级切取,只是一次性将较大体积的金属钾、钠从实验室取出。而教师在班级教室作演示时多次切割,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切割金属钾时,钾与空气接触,表面会逐渐产生一层过氧化钾。过氧化钾是强氧化剂,金属钾是强还原剂,若不小心,二者接触就会因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猛烈爆炸。③易挥发、易燃烧、低沸点的有机物,没有贮存在低温处。调查发现只有条件较好的化学实验室购置了冷藏设备,大多数的化学实验室并没有冷藏设备。比如苯、甲苯、乙醇、乙醚是易挥发、易燃烧的有机物,应该将它们贮存在低温处,最后是可调节温度的冷藏设备中。

3其他管理方面

(1)化学实验安全方面

①化学实验安全制度不够健全。调查发现五所学校现有的安全制度设置不细,如注意防火方面,缺少对可能引起火灾的具体细节梳理。比如浓硫酸与氯酸钾混合时就会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稳定的二氧化氯,当它与酒精有机物共存时就会发生燃烧。制度不够全面,比如缺少《药品取用详细记载表》《药品归还详细记载表》《实验安全问题记载》《实验安全检查隐患排查表》等等。缺少安全制度手册。有些制度没有上墙,宣传力度不够。②化学实验安全设备不够全面。调查发现大多数化学实验室虽置备了沙土、干粉灭火器等防火设备,而对于防中毒设备,防灼烧设备,几乎没有配备。一般性的割伤、烫伤治疗用品也缺少。连起码保护眼睛的眼罩几乎都没有。师生洗手设备缺少,师生一般性安全事故处理医药箱缺少。③化学实验安全检查周期过长。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检查一年都没有一次。有些学校也只在上级部门年检时应付一下。学校的化学实验工作人员几乎对于长时间贮存的药品,从不做药品变质分析和合理处理。没有药品过期时间期限统计资料。

(2)化学实验教师方面

①化学实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调查发现化学实验教师在准备实验器材、药品时容易情绪化。由于实验室长时间从事同一单调的、重复的工作,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大,工作的认可程度不高,在工作的积极性上很难得到及时的调动。取用药品不及时,准备药品不细致,准备器材丢三落四,对待教师和学生态度不和蔼,处理药品不仔细,浪费药品现象严重。②化学实验教师的实验技能水平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师没有借阅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再学习。没有对涉及的实验提前“预演”。准备实验时只是“照书本抓药”,没有研究,没有参考“标准”。甚至在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时都存在很大的误差。长时间以药品纯度不够、条件有限为借口搪塞自己出现的失误。③化学实验教师的实验技能培训几乎为空白。调查发现近三年来针对化学实验教师有专业性较强的实验技能培训几乎为空白。连区域内化学实验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都很少。

(3)化学实验室开放方面

调查发现五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的设备和硬件条件大有改善,然而大多数开设的实验仍然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往往是“照方抓药”,而且仅限于教科书规定的实验,实验室现有的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自己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仍然只出现在文字中或者停留在口头上。

4改进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化学实验室科学、高效管理是体现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教师教学、教研服务的,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实验教师对实验的科学、高效、精细化管理,实质是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也是自身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实验作为学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研能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强化安全,健全制度

化学实验室中离不开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时刻伴随着失火、爆炸、中毒、烧伤、烫伤以及很多意外安全事故,易碎玻璃仪器,水、电等高温、高热、高危环境,必须时刻强化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意识。树立化学实验室无小事、事事是大事、时时是大事的意识。建立健全《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化学实验室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实验安全守则》《化学实验室仪器、药品借还、赔偿、报损制度》《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化学实验室药品过期、药品变质检验制度》《化学实验室危化品、剧管理细则》《化学实验室督导评估意见》等等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对化学实验室工作的全过程、全覆盖和精细化管理。

(3)整改问题,完善管理

加强领导,成立以校长、主管副校长、教务(导)主任、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化学实验领导小组。大规模检查化学实验安全问题。科学、合理地对仪器、药品按需分类,排列存放。仪器、设备定期维护,勤查,防尘、防潮、防锈。药品定期排查过期、失效。对存在的问题和隐形问题下大力气整改,完善管理。

(4)督导评估,增加投入

第3篇

1.1整理的含义

将实验室中的化学品以及玻璃仪器区分为要用的的与不要用的:把必要的化学品以及玻璃仪器与不必要的化学品明确地、严格地区分开来;不必要的化学品要尽快处理掉,减少安全隐患。实施要领:自己的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制定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将不要物品清除出工作场所;对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

1.2整顿的含义

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并进行有效地标识。放置场所:原则上物品的归放地点要完全规定好;要按点、按类、按量保管物品;只放真正需要的物品。标识方法:放置场所和物品原则上一对一标示。

1.3清扫的含义

是将工作环境打扫干净,使工作场所处于无杂物、无干扰的状态。通过清扫,可以发现很多安全隐患。

1.4清洁的含义

是进一步的清扫,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一目了然;是指将整理、整顿和清扫这3个S的工作彻底执行,进一步形成制度和标准。

1.5素养的含义

是指每天持续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从习惯变成一种思维,从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修养强调的是持续保持良好的习惯。

2化学实验室管理的特点

化学试验室水电气俱有、有大量的化学危险品、大量的昂贵仪器、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室工作和学习。实验室的安全关系到各位的切身利益,实验室的安全包括人、财、物的安全:包括财、物的防盗,物的损坏,环境污染,最重要的是人本身是否受到伤害。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分为4大类,191个小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其中管理因素尤为重要。根据美国海因里希(HeinrichWH)灾害理论模型。化学实验室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为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环境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硬件处于不安全状态,包括物理环境因素(如机械设备、压力容器、水源、电源、热源、光源、辐射、振动、噪音等)、化学环境因素(如试剂、烟、火、爆炸、气体)等。不安全行为是指人的不安全因素,如思想上麻痹大意、生理上精神不佳、能力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等。化学实验室试剂种类繁多(酸、碱、盐、氧化剂、还原剂),许多化学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蚀性,实验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危险化学品包括:毒害品、易燃品、氧化剂、还原剂、腐蚀品、爆炸品、放射性等七大类。因此加强化学实验室中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至关重要,它为实验室的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35S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推行5S,要重点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化学相关工作者(包括实验技术人员、教学师生以及在实验室场所的保洁人员)对5S管理的认识,通过培训让大家理解5S的具体含义,了解如何组织开展实施。通过定期培训,让大家了解并且自愿去执行,提高理论水品,最终接受并认可5S的管理理念。实施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整理。对药品库全面盘点,制定化学试剂清单,根据实验安排分为要用的和不用的,不用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快过期的化学试剂)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根据学校化学品回收的相关要求,统一进行报废处理。腾出储存空间,减小安全隐患。

(2)整顿。对留在药品库的化学品分门别类放置,100%做好标示,一一对应。主要是归类,但是由于化学品的特殊性,在存放时应结合其化学性质,对互为禁忌物的危险化学品隔开放置,如果空间允许可以存放在不同的房间。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不得在露天或在潮湿、积水的实验室内存放;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自燃、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应避光储存。

(3)清扫。将不需要的化学品清除掉,保持药品库和实验室内无杂物,无隐患状态。实验结束后将整个实验室打扫干净,不留死角,尤其是实验过程中残留的化学试剂要彻底清除,对于有毒的化学品和酸碱重金属的废液要及时处理。药品库的主要负责人是实验员,实验室的清扫主要有学生轮流值日,加强学生的整洁与安全意识。

(4)清洁。每日安排专人检查实验室与药品库的卫生情况,制定卫生检查标准,形成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当天实验结束后,由专人将化学品送回到准备室,不允许留在实验室内。收回的化学品归类摆放,排除安全隐患。

(5)素养。化学实验室尤其是国家级化学基础教学示范中心,面对的学生众多,对于化学品的管理除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外,学生是学习以及做实验的主体。因此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规范使用化学品更有利于管理化学品,尤其是危险化学品。只有全员参与并执行,形成习惯,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实施5S管理的意义

第4篇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药品试剂以及耗材等消耗品的管理、安全卫生管理、日常维修等多项工作,具体到每一类又细分为多项工作。实验室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繁琐耗时,不仅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还要有合理、规范的管理方法。为了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运作,并充分发挥实验室服务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1.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按序进行,我们根据医学生化实验室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包括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工作制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守则、实验教师工作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常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提供有力保障。

1.2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的管理是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整个生物化学实验课程顺利开展、实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真实反映实验室整体面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生物化学实验室玻璃器皿种类多、数量大、易损坏,若管理不当,势必造成浪费和实验室污染,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玻璃器皿的保管是根据玻璃器皿的用途和大小分类存放的。一些带塞的玻璃器皿如容量瓶、滴定管等,最好在使用前用细胶线把仪器与玻璃塞系在一起,以免使用时弄混玻璃塞或使玻璃器皿造成损坏。一些常用必备的玻璃器皿分发给学生,每学期第一次实验课把每组的玻璃器皿按清单补齐,有固定可上锁的实验柜,课程结束时对器皿进行清点检查。教师要强调玻璃器皿易碎的特点,告知学生一定要小心使用,对于破损的玻璃器皿要求学生适当的赔偿,目的是增强学生爱护实验室仪器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爱护仪器、正确操作的良好习惯。对于破损的玻璃器皿不可随意丢弃到垃圾中,应该集中贮存在固定的纸箱中,实验技术人员按期处理,避免实验室污染和意外伤害。

仪器设备由实验技术人员专人管理。首先,每台仪器除登记在册建立总账外,还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档案,做到“帐、物、卡”统一,见物有卡,见卡知物。例如,分光光度计档案卡中记录有仪器名称、分类号、规格型号、厂家、出厂号、购置日期、价格、现状、放置位置和管理人员。为了做到“帐、物、卡”一致,要求每学期清查一次,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现象;其次,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记录制度,即学生和教师使用仪器设备必须填写使用记录,包括实验项目、起止时间、运行状态以及使用人签字,责任明确;另外,建立仪器操作规程卡以保证仪器设备良好运行。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涉及多种中大型仪器设备,如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等,我们针对大中型仪器撰写了简明的操作规程,并制成卡片,塑封后悬挂于仪器旁,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随时参照,从而正确、科学和规范地使用仪器。实践证明,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也延长了仪器的使用寿命。

1.3药品管理

生物化学实验室药品种类繁多,对药品应分类管理。其原则是易燃、易爆、腐蚀性、有毒物质要单独存放,尤其是剧毒化学药品储存应双人双锁、专用账册登记管理。药品应进行标识并由实验技术人员专人进行管理,使用人员做好使用记录;易燃、易爆物品要放在低温阴凉处;氧化剂与还原剂应分开存放,避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酸与碱不能一起放置,且浓酸浓碱不可置于高位架上,以防碰翻造成烧伤事故,这些试剂尽量放在靠墙的地面上。常用药品也应分类存放,为方便查找实验所需药品,将存放的药品进行细致分类,如按酸、碱、盐、有机试剂、指示剂等分类,分开摆放在相应固定位置,同时在药品柜上标注分类目录,瓶上贴有药品名称标签朝外摆放。药品试剂要规范管理,用后归位,对于普通试剂借出要填写借用记录,但危险品与腐蚀品绝对不能借出。对于配置的试剂,首先要注意其安全性,防止其挥发、潮解、风化以及试剂间相互作用等;其次,要根据配置试剂的特性进行分类,如有毒试剂,需要多少配制多少,实验结束后未用完的试剂应作无毒无害处理;遇光分解的试剂,比如碘、碘化钾溶液、双氧水等,用棕色试剂瓶存放,并放在试剂暗橱中保管。

1.4安全卫生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是实验室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而要创造安全、整洁、条理清晰、具有人文气息的实验室环境,有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使其自觉保护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其次,实验室要有比较完善的安全设施,即配备防火、防毒、防潮等设施,如通风橱、灭火器、除湿机等设备,有些实验会接触有毒试剂,还需配备口罩、手套、防护眼镜或面具等防护设施;再次,水、电、气的安全使用以及“三废”的标准化处理。除此之外,实验室还需配备一些应急的急救药品,用以处理日常紧急突发事件,如被强酸灼伤时急需2%小苏打水、被氨水烧伤时所用的2%醋酸等。在实验室的环境卫生方面,除了保持实验室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外,还可以精选生物化学的典型图片,做成壁画悬挂于墙壁,这既使实验室布局美观大方,又显示专业性;还可以在过道中增设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介绍、名人轶事、前沿展望等多种知识窗口,在保证实验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其人文气息,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

2实验室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档案是实验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是促进实验教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做好实验项目的规范管理。课程负责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包括项目名称、目的、所需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具体内容。其次,做好实验教学进度并严格执行。根据每学期期末教务处开出的下学期课表(年级、专业、学生人数),拟定下学期的实验安排计划及实验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进度要经课程负责人、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教学院长审核签字,是教学工作的保证性文件,需要严格执行。同时实验技术人员做好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物料的盘存工作,并列出下学期实验课所需要的动物、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物料清单,课程负责人审核后上报教学实验中心统一采购,确保下学期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此外,实验教学规范管理过程中,建立实验教学工作日志和实验运行记录制度。

3实验室人员管理

对于人员管理,坚持“鼓励技术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推动与支持人员的职业发展,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原则,在管理制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管理性质和职责范围,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岗位管理与责任管理相结合,责任管理是指管理应以人为本,实行以岗定人的实验室岗位责任制。根据岗位的客观标准对在岗人员确认管理责任,对其职业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的考核,从而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感。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了解实验室的特殊性。实验教师要遵守岗位职责,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前制订实验教学计划,熟练掌握每个实验项目,对新开的实验项目,应认真开展预实验。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科研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中坚力量。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一靠自我学习,二靠合理使用,三靠积极培养,在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上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学术讲座;同事之间相互切磋;参观境内外著名高校并与之学习和交流。只有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同时注意解决好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与职称待遇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除为实验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做好一切准备外,还应积极参加实验教学以及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参与科研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4总结

第5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化学实验课程

1问题提出与绿色化学

“8•12”天津港码头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震惊全国,甚至世界。这种特别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至今压在人们的心底无法抹去。然而,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中心)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而且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财产甚至生命的重大损失。认真地梳理、调查、分析这些安全事故的原因,非常明显,主要起因:(1)不正确的安全观念和态度(侥幸、无所谓、不在乎);(2)缺乏知识及技术;(3)生理的不当不适应;(4)不适当的环境和设备引起的行为。总之,是人的责任安全意识不强或管理不善,都是人的因素。据确切统计,人为因素占98%[1]。因此,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BenignChemistry)、清洁化学(CleanChemistry)。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2]。可以看出,绿色化学注重源头预防,提倡无毒、低毒原料和反应条件的应用,使资源和原料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无害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在绿色化学视域下,尝试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创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升级版,取得了良好效果。

2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安全管理

2.1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树立实验安全意识绿色化学教育主要是绿色化学思想、理念、“5R原则(不用危险品、减少用量、循环使用、回收再用、再生)”的教育。把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贯穿到化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理论教学的绪论课,在讲好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发展、应用中,适当提及新兴学科绿色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以及应用,让学生知道绿色化学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处。尤其是在讲授化学科学技术对科学和社会历史贡献时,一定要提到,化学科学技术的另一面。即人类生态环境的化学污染和化学产品的安全危害。让学生一开始就有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始终具有绿色、环保、安全的意识和责任。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定律、技术、方法和化学反应过程都可以融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和技术。化学实验课教学中,更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用绿色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如何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的排放;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以及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教育以绿色化学为科学基础,使师生“知其所以然”,使其体会“何应为、何应不为”,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习惯,实现安全意识固化和安全行为常态化。加强师生实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从每个细节入手,从根源上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实验教室里有《化学实验规则》《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化学实验室安全歌》以及“绿色、环保、安全”的红色标语,使用仪器设备、药品用品上有“绿色、环保、安全”的标签。处处是“绿色、环保、安全”的字样,事事是“绿色、环保、安全”的责任。营造了“绿色、环保、安全在我心中,绿色、环保、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这样,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参透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常念化学实验安全的“紧箍咒”,就能安全无忧;只有警钟长鸣,才能防患于未然。

2.2制订绿色管理制度

明确实验安全责任哲人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安全的保障和“笼子”。在绿色化学的视域下,首先对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分析研究,增加绿色、环保、安全的实验内容,去除毒性强、污染重、危害大的实验内容,用微型实验和替代实验的方法,保证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安全化。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的修改完善,在《化学实验规则》《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化学实验药品仓库安全管理规定》中,有法规依据,包含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技术;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责任担当赔偿要求。尤其是,还全面制订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筑起化学实验绿色、环保、安全的“防火墙”,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立下了不可逾越的规矩。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有两项必须做好的工作。一是,化学实验“三废”的处理。高校化学实验的内容广,学时多,频次高,任务重。所以,“三废”物品量多危害大。为此,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废气、废液能收集净化的,收集净化后再处置,不能收集净化的,在确保流通的情况下排放。对废渣,特别是剧毒药品,实行个人责任处置制度。多数是封袋,贴上标签,注明废品名称和危害,安全处置。二是,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3]精神,化学实验室的危化品仓库,有懂技术、有知识、管理经验的专人管理。并实行,需要主管部门签字的《人员准入制度》,有管理人员负责的《人员进出登记制度》和《物品进出仓库登记制度》等。始终绷紧安全管理这根弦,处处扎牢安全管理这个“笼子”。

2.3遵循绿色化学理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3.1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绿色理念

绿色化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性”:一是洁净性,致力于从源头上防止和消除污染;二是原子经济性,在获取新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实现“零排放”;三是安全性,尽可能不使用有毒或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反应条件尽可能温和或安全。该理念的目标并不是被动地去消除安全存在的隐患,而是要主动地从源头上去“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培育师生安全思想观念,提高其安全素质,构建完善安全技术体系,将实验室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基于这一理念,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又负有新的工作责任。实验室的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药品的购置,实验技术和方法,从计划到实施都要遵循“三性”理念,重视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形成化学实验室绿色、环保、安全的管理系统模式。

2.3.2设施设备的安全绿色化

按照绿色、环保、安全的要求,学校投入较大资金对化学实验室的校舍、水、电、通风、实验台等进行合理设计和升级改造。选用原材料保证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给排水管径不小于规定数值,以确保给排水的通畅;照明电与动力电电闸分开,设计短路、过载、漏电等保护装置,确保一键断电,有效遏制事故的蔓延;通风、排气系统满足大型精密设备的特殊需要,便于有毒有害气体的散发;建立了消防预警设施,事故警报系统、呼救系统、逃生系统等。设施设备的绿色化,从源头上堵住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防、报警、呼救、逃生系统的设置,在事故发生时都会发挥最大效益,使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2.3.3实验技术方法的绿色化

从绿色、环保、安全的角度出发,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替代”原则,对于毒性、危险性较大、成功率较低的实验(如硝基苯和浓硫酸的制备),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模拟实验;用调温式电炉替代酒精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倡“拒用”原则,淘汰毒性大、危险大、耗量大、污染严重且成功率低的实验,选用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实验,如氯化钠提纯、醋酸质量浓度的测定等。实施“减量”原则,精密计算,严格控制实验药品用量;积极推广微型实验,保证实验操作安全和“三废”污染的减少。贯彻“循环”原则,尽量选择反应产物可以连续利用的实验,让实验产物可以被其他的实验所用,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绿色化学理念、技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效益。

3结束语

化学实验室虽小,但安全管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只要领导重视,管理人员用心尽力,融入绿色化学理念,采用绿色化学技术,就能使安全管理升级。近几年,在绿色化学的视域下,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制订绿色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绿色化学实验技术水平,使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遏制了小事故频发的势头。基本形成了高效安全的管理模式,创建了绿色、环保、安全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良好环境,也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仲婧 朱晓慧 曹晓群 单位:泰山医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仲婧.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化工贸易,2015,7(3):148.

第6篇

一、设计显著实验,提高现象的“可见度”

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认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譬如,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节中,食盐溶液、硝酸钾溶液均无色,我将食盐换成硫酸铜,硝酸钾换成高锰酸钾,这样就把原来的无色变成了鲜艳的蓝色和紫红色,便于学生观察试管底部是否有固体剩余,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在学习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分离时,遇到同样的问题,我就采取类似的方法解决,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补充演示实验,融化知识点

当我们讲解纯理论知识点时,光凭空洞说教学生往往是难以接受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当补做一些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在《二氧化碳》一节中,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强调要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我增加了两点:不可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灭火器中应用碳酸钠而不用石灰石。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我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前,先做了三个小实验:⑴石灰石中注入稀盐酸,反应迅速,石灰石表面不断冒气泡;⑵石灰石中注入稀硫酸,开始时石灰石表面迅速放出气体,一会儿,气泡便停止产生;⑶碳酸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反应非常剧烈,瞬时就完成。三个小实验的演示,使学生对三个知识点的理解更容易、更透彻。

三、增加学生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7篇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二、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l.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附图所示的“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根本不能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得到扩展和提高,从而使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不仅要自己重视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人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l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