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30:08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经济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经济论文

第1篇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一:对城市经济学意义和作用的分析与感想

摘要:很快这学期的城市经济学课程就结束了。学了城市经济学感觉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非常有用,使我受益匪浅。

如今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城市化,而发达国家也在将城市的建设进行优化,使城市也更发达更现代化。不管是城市化阶段,还是使城市的更发达的阶段,城市的进一步规划都离不开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将从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城市人力资源经济、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城市发展政策等方面通过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从而使我们在规划城市时使我们的建设更合理化,并用最优方法解决与城市或城市经济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城市财政 、城市化 ,城市规划。

半年的城市经济学课程转眼就结束了,在学习这个课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城市经济学的知识,感觉对我们非常重要。为了详细说明城市经济学,我们可以先了解他的分类。城市经济学学分为理论城市经济学与应用城市经济学。前者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经济活动,了解问题的现象与实质,不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

主要内容有:城市化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模等。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是城市规划前必须的基本研究。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决城市问题,增进居民福利的对策及具体办法,研究内容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政策,如住宅拥挤且质量低劣,交通堵塞、失业、种族歧视、贫民窟等。上述两者皆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而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面,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1)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新城建设等;(2)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3)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4)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5)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6)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经济学的包含的内容主要有: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上,他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一种经济学。

在我看来,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于:(1)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一些学者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成都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课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2):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 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3):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4):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 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休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8):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

总体感想:城市经济学覆盖的方面非常多,包括城市、城市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土地经济、环境经济、城市区域经济以及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一定的研究性和较强的应用性,可作为经济学、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城市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对象。该学科对促进城市发展,加快城市问题解决等有显著作用,是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的,值得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公民去学习。

在以后的发展中,我相信城市经济学将会受到更多的注重,受到人文科学界科学家青睐,并会迎来更多的爱好者,去继续深入探究城市经济学,并用于城市的打造上,会为我们造更多福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开辟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美)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谢文蕙,邓卫等.《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郭富.《城市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英)麦卡恩.《城市与区域经济》.格致出版社,2010

[5]:(日)佐佐木公明,文世一.《城市经济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二: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三产业概念以来,第三产业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让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近年来,青岛市紧跟全国发展建设经济的步伐,在优先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是巨大的。目前,青岛市内四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崛起,然而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各区的产业结构的单一、产业间协调性不高和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连接不够等问题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青岛市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应调整和优化市内四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之间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各个产业的联系与对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青岛市内四区;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

21世纪,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 美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数中占70% 左右, 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占50% 上下;除阿尔巴尼亚外, 东欧各国占40%以上。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左右, 不但比越南、印度低, 而且低于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50%-60%, 而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只有把第三产业全面、迅速地发展起来, 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从总体上活起来,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也会广开就业门路。

青岛作为首先开放的城市,借助良好的国际经济交流形式,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成熟之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初显端倪,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生活服务。在过去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着重发展品牌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流通及各种服务业,并成功打造了市南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四方区和市北区浓厚的文化基地和李沧区繁荣的旅游和工业生产基地等。由上面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青岛产业布局中占有越来越多的空间,在全市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然而,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加强各区之间产业的联系、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成为青岛市在十二五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同时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青岛在过去的十一五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合理的分配到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第三产业在青岛市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市南区成为青岛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中心,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成为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市北区发展了成熟的中央商务中心,青岛啤酒街、婚纱摄影街分别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和中国婚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且拥有台东路步行街和中山路步行街两大商业区;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李沧区东部发展为青岛的CLD(中央生活区),是2014青岛世园会的主办地,中部商业发达,成为与市南区相媲美的青岛两大购物中心之一,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

二、各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成就

1、市南区

市南区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酒店业、航空运输业、零售业、国际会展、国际旅游业及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今年来,市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平安、洁净、温馨、诚信市南的总体目标,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依托区位优势,扎实推进,全面发展。市南区如今已经拥有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分销业、社会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软件信息产业等九大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绝大部分。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34.2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71.16亿元,增长12.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达到9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2、市北区

市北区自1946年成立后,针对城区经贸发展特点,制定实施了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了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着重将第三产业放在重点发展产业的地位上。一园即市北区工业园,建成后的市北区工业园将成为市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工业生产区;二街即青岛科技街和青岛地下中心商业街,成为市级科技开发、科技成果交流核心和集商贸、娱乐、饮食服务、交通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服务设施;二线即市北区商贸走廊一线和308国道加工仓储一线,建设成为集购物、饮食服务、旅游娱乐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繁华商业街和全市重要的物资仓储基地和市北区加工工业基地;三区即辽宁路科技商业区、台东商业中心区和敦化路特色商业区,三区建设成为涵盖商业、文化、餐饮、金融和贸易等设施的综合商业区;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等文化产业也在市北区有较好的发展。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增长13%。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34.6亿元,增长18.5%。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增长30%。

3、四方区

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

第2篇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城市流强度、断裂点等相关数理模型,分别以GDP,第二、三产业中17个行业从业人员以及两市间距离为指标变量,对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评价。

1.1作用强度

1.1.1经济联系强度。据公式(1)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两两间的经济作用强度(图1)。两城市间经济作用强度大于30个经济度的有4对:徐州和枣庄(66.41个经济度,下同)、徐州和淮北(47.38)、徐州和宿州(37.20)、淮北和宿州(30.66);在20~30个经济度间的有3对:徐州和宿迁(22.10)、徐州和淮安(20.64)、莱芜和泰安(29.84);在10~20个经济度范围内的城市有8对:徐州和临沂(16.76)、徐州和淮安(14.75)、连云港和临沂(10.62)、盐城和淮安(13.79)、亳州和商丘(10.24)、枣庄和临沂(17.75)、枣庄和济宁(11.29)、日照和临沂(13.19);其它城市间作用强度较低,均在10个经济度以下。总的来说,开封、周口、菏泽、阜阳、蚌埠5个城市与该区其它城市间的经济作用强度均在10个经济度以下,徐州则与除周口外的所有城市间的作用强度都在1.5个经济度以上,而两城市间作用强度最小的为周口和连云港,仅为0.10个经济度。据公式(2)计得该区主要城市空间作用的总体强度(图1),并据此将20个城市分为四类:高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作用强度在150个经济度以上,下同)、中高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100~150之间)、中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50~100范围内)和低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50以下)。徐州空间作用总体强度最大,达267.71个经济度,属于高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是位居第二位的枣庄(作用强度为144.08个经济度,下同)的1.86倍,为总体强度最低的周口(9.25)的28.95倍,这表明徐州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劲头较强。枣庄、淮北、临沂、宿州处于高经济联系强度城市之列,与各个城市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比较强。中经济联系总体强度的城市有5个,依次为淮安、宿迁、泰安、济宁和莱芜,在今后的发展中,其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待提高。处于低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有10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今后发展中必须注重经济转型,加强与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缩小与先进城市之间差距,促进淮海经济区的总体发展。

1.1.2城市流强度。计算城市流强度相关值(表1),据此将城市分为四类:高城市流强度城市(城市流强度值在300亿元以上)、中高城市流强度城市(200~300亿元)、中城市流强度城市(100~200亿元)以及弱城市流强度城市(100亿元以下)。由表1可知,徐州是高城市流强度城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作为苏北第一大城市、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徐州以其独特的交通运输优势和较快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城市外向功能量和较高的城市功能效率,城市流强度值高达384.19亿元,对淮海经济区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临沂和淮安属于中高城市流强度城市,其城市流强度要远远高于中城市流强度城市,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城市,且临沂以高于淮安10%的城市流强度成为该区发展的副级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城市有6个,依次为日照、莱芜、枣庄、宿州、宿迁和盐城,成为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地方性集聚地和辐射中心。其余11个城市是弱城市流强度城市,是该区发展中较为必不可少的城市。可见,淮海经济区“一超多强”局面较为显著,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在空间分布上,这些城市基本遵从“中心—”式分布[26]: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徐州,位于其中心位置,而弱城市流强度的城市主要分散于该区边缘地带。这与城市经济作用强度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1.2作用方向据公式(3)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隶属度大小,由此分析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作用方向。由图2可知,徐州的首位联系城市是枣庄,其隶属度高达24.81%;其次为淮北,隶属度为17.70;隶属度最低的为周口(0.42)。从空间距离上看,徐州经济作用方向首先是距离较近但不相邻城市,其次是相邻城市,而对距离较远城市也有联系,可见其联系方向表现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模式。由图3可知,其它主要城市对徐州的隶属度均在各自隶属度的前五位之列,说明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对徐州的隶属度,排在首位的有6个城市,其中枣庄对其隶属度最大,高达46.09%,说明徐州是其主要联系方向;排在第二位的6个城市,隶属度在10.35%~16.25之间不等,且各个城市的首位联系城市表现为邻近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有菏泽、周口、开封、莱芜,除莱芜的首位隶属度达52.06%,联系方向表现为泰安方向外,其他城市的前三位隶属度相差不大,联系方向均指向相邻地域和中心城市徐州。日照、连云港对徐州隶属度排在各自隶属度第四位,这两个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限制,联系方向表现为相邻地域指向;泰安对徐州的隶属度排在第五位,隶属度仅7.70%,其主要联系城市为莱芜、济宁。综上,城市空间作用的主要方向表现为与核心城市的紧密联系和与其周边城市紧密联系的共同作用,即显示出地域相邻指向性原则和中心城市指向性原则[16]。

1.3作用范围据公式(9)~(10)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间的断裂点及场强(表2、表3)。由表2可见,徐州与各个城市间断裂点明显压缩到终点城市,说明徐州辐射能力较强。与淮北间的场强最大,达1.19亿元/km2,因此,可以此为强辐射半径的选定场强,来确定各城市经济辐射能量绝大部分扩散在多大范围内。从表3可知,各相邻城市间起点城市到断裂点距离占两城市距离的比重在0.4~0.6间波动,城市间辐射能力差距不大,且两城市距离较近时,其场强也较高,说明具有向对方空间产生经济影响的能力[27]。因此,以各相邻城市间场强均值为弱辐射半径的选定场强来计算城市弱辐射范围,以反映各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主要影响范围[28](图4)。由图4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中部以徐州为中心,距徐州44.92km和110.92km以内分别为其强辐射和弱辐射范围,这是由于其最强的城市综合实力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辐射能量;枣庄、淮北、宿州的强辐射半径均在徐州弱辐射范围内,说明它们受其辐射最强。东部以临沂、淮安、日照为中心。这些城市规模相当,辐射范围相互交叉地作用于对周边区域,其中,宿迁几乎被徐州和淮安的辐射平均瓜分,受这两个城市的屏蔽效应[29]较大,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北部以泰安、济宁为中心,其中,泰安和莱芜的相互作用甚密,其辐射能力向对方空间逐步渗透。而西部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彼此辐射半径不相互重合,发展较为分散,综合实力有待提高。总体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辐射中心,呈现圈层辐射其他城市的空间结构:核心层表现为徐州的弱辐射范围圈,包括徐州、淮北、宿州、枣庄;中心层表现为与徐州弱辐射范围有交叉的城市,包括临沂、宿迁、济宁、商丘、亳州、蚌埠、淮安;层表现为与徐州的弱辐射圈无交叉的城市,包括连云港、日照、泰安、莱芜、菏泽、开封、周口、阜阳、盐城。

2主要结论

第3篇

依据城市物流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程度,将其分类为超前、匹配和滞后三状态。只有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匹配,效用才会最大。他们的匹配是强调城市物流供给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所谓匹配考察的包括单纯的量上的匹配,更强调质上的匹配[3]。超前区:城市物流需求不足,小于城市物流服务供给。超前区里可能是城市经济并没有预期繁荣,物流需求量不足,导致物流供给量过剩,市场反映出来的现象是物流设施设备大量闲置。另一种情况是物流企业不顾城市整体经济较落后的现实情况,引进各种先进物流技术,大量增加物流成本使物流需求方无法接受。

匹配区:城市物流需求与供给基本均衡,其表现为市场上基本无闲置物流资源,也不存在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现象。匹配区内城市物流技术可能不是最先进的,物流设施不是最新的,物流发展水平也不是最高的,但其职能效用得到最大化,对城市经济的辅助协调作用体现得最明显。滞后区:城市物流需求明显大于物流服务供给,市场反映出来的表现为物流设施落后,误时延时频率高,物流管理水平低,进而导致物流成本高。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物流发展水平远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二、城市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城市物流支撑着城市日常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在第一第二利润源相继枯竭的二十一世纪,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值得提出的是,城市物流对经济发展有正负两面影响。

1.负面影响无论城市物流发展水平是位于超前区或滞后区,对城市经济和环境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当城市物流水平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时,其典型表现是库存仓储量大、服务水平低、物流成本高、物不能通畅其流。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水平,妨碍了商品流通与区域城市间职能分工与合作,严重损害区域城市经济的“吸收”与“辐射”面积,更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种伪命题是认为城市物流发展水平越快越好。须知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导致物流有效需求不足,同样会造成物流资源大量闲置,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最后物流产业只能成为当地产业的累赘。

第4篇

1.1经济实力的算法尽管目前并没有形成对经济实力严格的定义,不难看出,学者们至少在这方面达成了一致:城市经济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不仅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在吸引控制市场和资源方面的能力[19].结合当前的研究结果,根据城市经济实力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并力求较完善、全面、真实地反映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本文认为城市经济实力应是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的函数.表征城市经济实力难以以单一指标进行全面评估,而综合指标也受困于评估指标和评估权重的选取,分析前人指标体系的构建发现,尽管指标选取数目、内容各异,均量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总量指标反映经济发展规模,对这些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总量指标与GDP总量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均量指标与人均GDP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本文选取人均GDP和GDP总量两个指标来对城市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其公式如下。式中:S表示经济实力;gt表示某一区域GDP总量(亿元);ga表示人均GDP(万元).其中,GDP通过平减指数换算成2003年的不变价格,为检验该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将计算结果与《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31]进行对比.

1.2数据来源及说明从2004—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选取全国地级市及其以上城市GDP总量和人均GDP指标,对部分数据缺失的城市通过查找该城市所在省区当年统计年鉴补齐,还有部分缺失数据通过统计年鉴中其他数据计算间接得来.截至2012年末,除港澳台城市外,我国有289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年巢湖市由于行政区调整成为县级市,中卫、陇南、铜仁、毕节、三沙市成立较晚,拉萨市多年的经济统计数据缺失,因此,本文选取283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单元.为了便于研究区域经济实力差异,参考黄永斌[32]等人的做法,并做了适当的修改,把全国分为东北地区(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的赤峰、通辽、呼伦贝尔)37个城市,北部沿海地区(京津冀鲁)30个城市,华东沿海(苏浙沪)25个城市,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28个城市,西南地区(云贵川渝桂)45个城市,南部沿海地区(闽粤琼)32个城市,中部地区的城市由于数量较多,分成中部偏南地区(湘鄂赣皖)52个城市、中部偏北(晋豫及内蒙古的呼包鄂、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共34个城市.

1.3经济实力评价结果根据上述公式计算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指数,部分结果见表1.从评价结果来看(表1),该城市经济实力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中国城市经济实力状况,将其与《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31]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该评价的城市经济实力排名和指数与城市竞争力排名和指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城市经济实力评价方法比较合理,能够反映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状况.

2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时空演化特征

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CRn指数变化情况(图1)可知,2003—2012年,全国城市经济实力的CRn指数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前,CRn指数缓慢下降,其后变化加速.说明全国城市经济实力差异在不断缩小,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实力比重不断下降,2008年以后这种趋势不断加快,但全国城市整体差异还较大.为了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实力时空演化特征,选取2003,2008,2012年3个时间断面进行分析。

2.1城市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城市之间相对差异逐渐减小从城市经济实力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来看,3个时间断面上,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经济实力排名虽稍有变化,但一直稳居经济实力前5名之列.固原、定西、临沧、丽江一直在经济实力排名后5位徘徊.2008—2012年,全国城市实力指数均值从974.07增长到2170.53,标准差分别从2650.93增长到4390.59,经济实力前5名的城市和后5名经济实力之比从1082.1下降到449.8.经济实力排名前40的城市在全国城市经济实力中的比重从75.02%下降到74.72%,而排名后40的城市经济实力比重从0.29%增长到0.47%.这说明全国城市经济实力增长较快,并且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实力增长快于实力较强的城市.城市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逐渐减小,绝对差异却进一步扩大.城市经济发展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2.2城市经济实力等级特征明显,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为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实力特征,按平均经济实力指数的0.5倍,1倍,1.5倍将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分成4个等级,S<0.5为弱经济实力城市,0.5<S<1为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1<S<1.5为实力较强的城市,S>1.5为强经济实力城市.各类城市数量及实力比重见表3.从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等级分布结果(表3)可以看到,2003年,弱经济实力城市有202个,占城市总数的71.38%,强经济实力城市占14.49%,较弱城市占10.6%;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有10个,仅占3.53%.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数量特征上表现为以弱实力城市为主,其次为强实力城市.城市经济实力等级存在着严重的断层,实力较弱和较强的城市较少,并没有形成有序的金字塔格局,而是数量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结构特征.在时间序列上,各类城市数量等级特征上渐趋扁平状,但各类城市数量等级变化并不明显.从实力指数上看,强实力城市占全国城市经济实力比重的绝大多数.2003年强实力城市占全国城市经济比重在四分之三以上,而数量众多的弱实力城市实力比重仅为12.12%,2012年强实力城市比重下降到69.79%,弱实力城市比重上升到13.44%.实力较强和较弱的城市比重分别从2003年的4.55%,7.76%增长到2012年的6.29%,10.48%.以城市经济实力指数均值为分界点,强实力和较强实力的城市仅占城市数量的20%左右,却占全国80%左右的经济实力.这说明我国城市经济实力差距依然较大,城市经济实力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2.3全国城市经济实力呈东高西低,实力比重东降西升格局从东中西三大地带来看,整体上中西部经济实力增速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中部地区经济实力增速领跑全国.三大地带城市经济实力变化情况在时间序列上并不一致.2003—2008年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比重增长36.00%,而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比重却下降将近5%,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比重从84.15%下降到79.16%,中部地区经济实力变化速度要快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与此同时,中西部经济实力指数比值从1.29扩大到2.16,而中东部之间的差距从9.24减少到5.56.从2008年到2012年,中部地区经济实力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经济实力比重增长26.57%,但低于西部地区的42.66%.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比重继续下降,到2012年,占全国经济实力比重的71.96%.中东部之间的实力指数比值缩小为3.86,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实力指数比值也进一步缩小至1.99.尽管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东中西梯度差异依然明显,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实力增长迅速,三大地带之间经济实力整体差距缩小比较明显,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但这一趋势正在减弱.

2.4城市经济实力变化空间异质性显著通过区域经济实力平均排名变化来研究城市经济实力空间变化的异质性,从城市经济实力排名变化表(表4)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西南和西北地区是城市经济实力最弱的地区.时间序列上,各区域平均排名变化趋势不尽一致.整体来看,东部沿海、西北地区排名稳中有升,2003—2008年城市平均排名处于缓慢下降阶段,之后又慢慢回升,到2012年其经济实力平均排名已超过2003年的水平.中部偏南地区及西南地区经济实力排名稳中有降,其经济实力排名同样的下降和提升之后,经济实力排名却未能恢复至2003年的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及西南和中部偏北地区平均经济实力排名变动较大.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排名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其经济实力平均排名从2003年的94.19下降到2012年的120.31,而西北地区经济实力平均排名则一直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其平均排名从212.11上升到190.64.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排名经历了缓慢的上升阶段,但之后经济实力排名下降幅度较大,总体经济实力排名呈下降趋势.中部偏北地区城市经济实力排名经历了迅速上升之后,又快速下降,但整体排名较2003年已有较大提高.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经济实力相对变化空间分异情况,把经济实力排名分为3个等级,排名上升10个名次以上的城市为经济实力上升型城市,下降10个名次以上的城市为经济实力下降型城市,排名变化在10个名次以内的城市为经济实力稳定型城市.从经济实力排名变化图(图2)来看,2003—2008年,经济实力稳定型城市有134,占全国城市近一半左右,实力上升型城市有72个,下降型的城市有77个.实力上升型和下降型的城市南北分异比较明显,实力上升型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并呈团块集中分布,冀北辽西蒙东形成了环绕京津都市圈的经济实力上升区,及内蒙古中部向南延伸至河南,西至陕西宁夏,东至山西的经济实力上升区.这些区域的城市大多以能源、矿业为主,经济实力上升显著,如榆林、延安、吕梁等城市经济实力排名上升100个名次以上.除黑龙江的部分城市外,经济实力下降型的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且集中分布在广东、湖北两个省区,湖南境内的京广铁路沿线的城市经济实力排名下降也比较突出.2008—2012年实力稳定型的城市增加到16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6.54%.经济实力排名下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两省及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苏北及成渝经济圈的大部分城市出于经济实力排名上升期.总体来看,全国城市经济实力排名变动比较剧烈,但这种程度正逐渐减缓.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排名比较稳定,中小型城市实力排名起伏较大,尤其一些能源、矿业城市排名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历程.排名变化较大的城市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团块集中的空间格局,尤其集中在中西部一些城市群或其周围地区.

3结论

第5篇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心地带。市区地理位置为45°46′N~46°55′N,124°19′E~125°12′E,全市总面积21219km2,现辖萨尔图、龙凤、让胡路、红岗、大同5区,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4县,其中市区面积5107km2。截至2012年,大庆市总人口28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1.4%,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其中市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市域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17]。2012年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000.1亿元,占黑龙江省总量的29.2%,工业增加值3157.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0.2%,3次产业结构为3.9:80.9:15.2[18]。大庆市从1976年闯过年产原油5000×104t大关之后,连续27a年产原油5000×104t以上,至2012年累计生产原油21.51×108t,目前原油产量约占全国的1/5左右,对中国原油产量和财政收入影响巨大[18,19]。长期以来大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资源,以石油开采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2012年大庆市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中,石油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227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份额高达56.8%[18]。产业结构高度单一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市经济发展极易受到石油产量和价格波动等各种不利扰动的冲击,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

2研究方法

2.1脆弱性评价模型基于石油资源优势而形成的单一石油型产业结构对石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众多影响石油城市经济发展的扰动因素中,石油资源供应能力的变化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扰动较为突出。依据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定义,对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评价将从城市经济系统应对可采石油资源储量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可采石油资源储量逐渐枯竭的应对能力两方面进行。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与系统不利扰动的敏感程度成正比,与系统对不利扰动的应对能力成反比。石油城市经济系统对可采石油资源储量变化的敏感性越低,且面临石油资源逐渐枯竭时经济系统表现出的应对能力越强则其脆弱性越低,据此构建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为ESV=f(S,R),其中,ESV表示经济系统脆弱性,S表示为经济系统敏感性,R表示经济系统应对能力。

2.2评价指标体系石油城市作为依托石油资源开采而兴起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发展对可采石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可采石油资源储量的变化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扰动因子[20]。基于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典型性、可获取性和动态性等原则及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内涵的理解,依据脆弱性评判的2个层面,选取反映对石油资源依赖程度的两个指标及外贸依存度予以衡量敏感性;应对能力的衡量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3方面综合考虑,主要是对可续发展能力的测度,因此选取10个指标作为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的指标体系(表1)。

2.3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1997~2013年《大庆统计年鉴》[18]、6个典型石油城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1]。

2.4指标权重的确定运用综合评价法对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时,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对评价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各样本数据收集完整,本文选取客观赋权法中常用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22]。熵值法是利用评价指标的固有信息来判别指标的效用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

2.5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来测度评价指标与经济系统脆弱性之间的关系,找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子[23]。

2.6BP神经网络模型经济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与脆弱性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关系,这也是传统评价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考虑模型构建时,选择了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年份数据进行预测[24]。采用3层BP神经网络,利用输入输出样本集对其进行训练,让网络对其隐层与节点进行学习和调整,以使网络实现给定的输入输出映射关系,最后把数据代入脆弱性评价模型,预测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发展趋势。本文设计的BP神经网络结构是由10个输入,10个输出,1个隐层,隐层由3个节点所构成。

2.7脆弱性等级划分目前,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成果不多,脆弱性等级划分可供参考的成果也较少,借鉴现有研究成果[25~29],采用等间隔分级法在(0,1)范围内将脆弱性评价指数值等间隔划分为5组(表2)。

3结果与分析

3.1经济系统脆弱性动态变化分析权重系数确定之后,根据公式(1)运用指标的权重值与该指标的标准化值的乘积作为该项指标的评价值,通过加权求和求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评价数值。通过计算,得出大庆市1996~2012年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由此可得经济系统脆弱性演变特征(图1)。可以看出,17a来大庆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研究期内长时间处于中等脆弱水平,目前脆弱性有明显降低趋势。1996~2012年,大庆市经济系统敏感性由0.145增至0.280,表明大庆经济系统对不利扰动的敏感性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可以分为2个阶段:①1996~2002年敏感性波动下降阶段,敏感性指数由1996年的0.145下降至2002年的0.008。这一时期属于大庆石油高产稳产时期,年产原油均在5000×104t以上,且石油开采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6年的61.96%下降至2002年的54.78%,石油开采业从业人员占单位从业人员比重由42.70%下降至21.54%。这一时期是大庆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经济总量较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强且对石油产业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因此经济系统敏感性处于下降态势。②2003~2012年敏感性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大庆在连续27a年产原油5000×104t之后,原油可采储量减少,开采难度加大,主力油田的综合含水率高达90%,开采成本不断攀升,2003年产量为4840×104t,首次低于5000×104t以下,2012年产油量为4000×104t,年均减产93×104t。这一时期石油开采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21%左右,对经济系统的扰动较小。外贸依存度由2003年的0.55%升至2012年的2.8%,经济系统在石油产业衰退及对外贸易依存度上升的双重扰动下,经济系统敏感性指数呈快速上升态势。评价结果表明,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导因素是系统的应对能力。1996~2012年,大庆市经济系统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不断增强,虽然在此期间敏感性指数呈现先低后高的态势,但由于评价期内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使石油开采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弥补了原油战略减产对经济总量及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系统应对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大庆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石化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高端服务等接替产业,地方工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刚性产业结构问题初步改观,系统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逐渐增强。大庆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由1996年的0.686降至2012年的0.283,表明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程度整体上呈现不断下降态势,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可分为2个阶段:①1996~2004年波动下降阶段,1996年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最高,至2004年脆弱性指数降至0.440,这一时期经济系统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虽不断增强,但整体较弱,导致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程度下降缓慢,仍处于中等脆弱水平。②2005~2012年小幅上升后快速下降阶段,这一时期虽然大庆市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但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减产及近年来国内外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国家政策调整等,对大庆市经济系统的不利扰动不断增加,经济系统敏感性快速上升,敏感性程度较高,导致这一时期经济系统脆弱性出现小幅上升趋势。随着原油价格不断走高,城市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非油经济比重不断增加,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城市的投资,经济系统脆弱性又呈快速下降趋势。大庆经济系统脆弱性属于高敏感性、高应对能力型,脆弱性总体处于波动下降态势,目前处于较低脆弱水平时期。

3.2大庆市与其他石油城市对比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现状及发展程度,基于可比性原则,选择国内5个典型地级石油城市,运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对比分析(表3)。根据评价结果可知,2012年,大庆经济系统脆弱性低于克拉玛依市,高于其他4个石油城市,排在第2位。目前大庆市石油产业发展已处于成熟期后期阶段,石油产量逐渐减少,经济系统对石油产业衰退这一扰动因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石油资源行将枯竭对大庆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但大庆原油产量仍保持在4000×104t左右,总量仍然很高,对城市经济系统的支撑力仍然很大,城市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较强。因此,目前大庆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是潜在的,没有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而这一时期也为城市经济的转型和经济系统脆弱性的降低提供了契机,以石油产业为支柱,同时培育和发展其他相关产业和社会事业,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16]。大庆与克拉玛依、东营同处于石油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对石油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所面临的问题也高度一致,均处于潜在脆弱性较强阶段。克拉玛依由于对石油产业依赖程度最高,因此经济系统脆弱性也表现的最为明显。盘锦、濮阳、松原的经济系统脆弱性低于大庆市,均属于较低脆弱水平,虽然这3个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与大庆相比石油产业规模都较小、对石油资源依赖程度较低,尤其是盘锦,经济转型初见成效,目前已进入城市发展的再生期,大庆可以借鉴盘锦经济转型的相关经验,抑制经济系统潜在脆弱性的爆发。可见,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与石油产业的发展阶段、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及经济系统应对能力高度相关。

3.3经济系统脆弱性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为了进一步探明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导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过计算,求得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与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表4),与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关联度最高的3项指标分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R3)、采掘业产值比重(S1)以及三废综合利用产值(R5),这说明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大庆市刚性产业结构高度相关,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以采掘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刚性的产业结构本身就具有脆弱性,在发展初期,石油开采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极高,导致刚性产业结构现象突出,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及战略性减产,城市积极实施经济转型,刚性产业结构问题有望改观,经济系统脆弱性也逐渐降低。实际利用外资能力(R6)、人均GDP(R1)、固定资产投资密度(R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7)和地方财政自给率(R2)是影响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次关键因素,属于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层面的因素,大庆市作为典型石油资源型城市,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自给率逐年降低也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造成扰动。外贸依存度(S3)及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S2)对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最小,主要是因为研究期内大庆的外贸依存度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小,经济系统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及汇率变化的影响也较小,同时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因此对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扰动也较低。

3.4经济系统脆弱性演变趋势度预测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1996~2012年的指标数据进行测算,预测出2014~2023年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各项评价指标值,并进行脆弱性评价,得出2014~2023年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发展趋势(图2)。预测结果表明,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整体上显现出先上升后期平稳下降的态势。由较低脆弱性向中等脆弱演变后逐步回归较低脆弱水平。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石油产业发展周期高度相关。石油产业发达时期,产业结构单一性强,敏感性增大,但是对城市经济系统的支持力也增大,城市经济系统应对能力增强。随着石油产业的衰退及经济转型的实施,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也将会有所增加。目前大庆原油产量稳产4000×104t已经11a,在探明储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开采成本剧增,经济效益下滑,势必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大庆市经济增速放缓,潜在脆弱性会有所释放,导致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但随着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大力扶植及新一轮东北振兴规划的实施,大庆势必会抓住机遇进行城市经济系统的更新与重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因此经济系统脆弱性也将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处于较低脆弱水平。

4经济系统脆弱性调控途径分析

4.1经济系统脆弱性规避途径把握石油产业生命周期,准确掌握经济转型时机。城市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是造成大庆市经济系统敏感性的重要内在因素,尽早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可以降低城市经济系统对石油开采业衰退的敏感性。大庆市应在石油资源衰退之前,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主动考虑优化产业结构,着手进行经济转型,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度,这是规避“油竭城衰”,降低城市经济系统对石油开采业衰退不利响应的最佳时机。

4.2经济系统脆弱性拮抗途径首先,应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石油资源勘探,减缓资源衰竭速度,为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赢取充裕时间和资金支持。其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收益率。依托油气资源,大力发展下游石化产业,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同时,合理使用天然气资源,把天然气利用作为拉动大庆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由“油经济”变成“油化经济”,增强产业资金积累能力和发展后劲,降低原油产量下降对城市经济造成的影响。

4.3经济系统脆弱性适应途径大力培育替代产业,提高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石油资源不断减少已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改变城市对石油资源依存度过高的局面,实现单体石油资源优势向多元整体经济优势的转变。同时,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培植石油开采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部门,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加快完善城市经济功能,促进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

5结论

第6篇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大部分中于西部相对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道路交通条件相对较弱的地区,区位优势并不显著。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相对富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对第二、第三产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相对而言其他配套产业发展表现的还是较弱,对于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有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首先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该地区的区位特点,试图融入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扩大自身经济发展空间,和周边地区建立一定的产业关联,进行优势互补,参与新的社会经济分工,进行城市转型建设。将资源型城市通过自身资源优势的辐射带动作用使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格局由点状升级为线状和面状分布,提升地区区位发展优势,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城市品牌的打造建设,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为资源型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二、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知识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遵循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使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引进和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和复合技术性的产业。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人力资本也提出一定要求,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注重劳动力高新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避免转型期间出现劳动力失业以及高素质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三、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和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型城市发展生命周期与该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包括资源产业的开发早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资源开采衰减或转型时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经济转型的战略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路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实施一条更适合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模式。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在该地区发展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相对优势不同,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不尽相同。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经济转型主要考虑的是产业的转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就表现为资源型城市结合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阶段,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过程。所以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显得尤为不容忽视。

第7篇

1.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赣州市完成生产总值11197412万元,比同期增长了19.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1894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6702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11144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8%。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25.84%,36.39%,37.77%到2010年的18.92%,41.11%,39.97%,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格局。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拉动赣州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相比2005年增长了2.73倍,增速超过了赣州市总产值2.24倍的增速。从表(2)可以看出,赣州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逐年递增,第一、第三产业及农业的比重逐渐降低,由2005年,2006年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转变为2010年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2.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比例分析。首先对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构成比例进行纵向比较。从赣州市2004年至2010年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情况的直线图表(4)分析得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构成比例仍然较高,虽然今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是所占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高,因为江西是个传统的农业的大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积聚上升,上涨的势头很猛;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较为稳定,但是其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通过折线图可知,第二产业是迅速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二、赣州市产业机构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赣州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对三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中得出赣州市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1.调整农业比重,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今后农业的发展中,应注重科技的应用,将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分流,使得三产比例协调,同时对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种植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提高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值比重。扩宽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尤其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建立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

2.加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对于矿业、稀土等传统工业应发挥自身优势,采用高科技技术,建立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应注重行业重点优势的发展,工业是赣州市的经济命脉,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密切联系市场,了解与把握市场动态,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