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0:07
序论:在您撰写关爱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既是师德规范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兼顾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为学生量身打造最为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过程体系,并整合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关爱学生。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兼顾学生的差异。无论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的优秀生,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学困生,针对他们的学习基础与实际能力,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优秀生的学习目标难度系数高一些,学困生的难度低一些,确保学生的能力基础与学习要求相吻合,兼顾学生的学习情绪,防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给予每一个层级的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多参与、多思考。中等以上成绩的学生在提问、探究等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学困生群体的有效兼顾。我们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单独设计,课堂提问内容之中定向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内容,让学困生在课堂上回答,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参与程度,也能够增强学习成功的体验。当堂检测作业的设计方面也专门设计了难度较低的基础性知识点考查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我们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要求学生间结成帮扶对子,以相互帮助的形式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弥补教师在学生转化方面时间与精力不足的缺陷。在学生转化工作中,要求优秀生帮助结对的学困生制定补习计划,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同时给予学习技巧方法方面的辅导,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的重要长效机制。
二、坚持自主原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能力提升
过去一段时期,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程度不高,教师也没有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方面的问题正在逐步被解决,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模式,将教师讲解模式转变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我转变了教学方式,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解决本课的生字词问题,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以及司马迁其人,为教材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首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品读相关词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于将本节课的要求明晰化,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照,拾遗补缺,同时这样的目标也是整节课的线索与引领,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深入推进。
接下来,我向学生出示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分小组研究:、课题中哪个词最关键?司马迁生长环境和写《史记》有何关系?司马谈如何嘱托司马迁的?父亲的话仅仅只是与儿子生死相别吗?面对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象司马迁会如何答应父亲?他又是如何做的?写作《史记》过程中遭遇了怎样的飞来横祸?司马迁如何面对这样的灾难?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活下去?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能否改为‘发奋’?从司马迁的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样的一组探究题浓缩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与完善。
完成小组合作研究环节之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发言,并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进行点评,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为了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的反馈信息,课堂上还进行当堂检测,便于教师及时对照反思以及调整、弥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相互交流的积极性也较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长此以往,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认为师德为首位之说并不是今日才提出来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论语》中关于培养品德的论述俯拾即是。而孔子有颜回那样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以德著称的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如果教师在1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另1堂课却当众辱骂学生,何谓师德?何谓为人师表?
热爱、关心学生历来是教师师德的1个核心问题。热爱、关心学生是多方面的,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做好转化工作;在生活上,教师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学生;在学习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指导有方。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2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关爱学生突出地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方面。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有趣,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什么说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师德的核心呢?我以为,在关爱学生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难度最高,教师花费的精力最大。试想,如果教师的每1节随堂课都备成公开课那样,教师花费的精力该有多大?再说,备好课仅仅是上好课的1个方面,还要有教学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要真正上好1堂课是很不容易的,并且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尤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这就意味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得加重教师的负担。由此可见,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教师是否真正关爱学生的关键,是教师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师德的核心。而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发扬3种精神:1是拼搏精神,只有拼搏才有可能成功;2是奉献精神,奉献是教师的天职;3是钻研精神,刻苦钻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必然途径。
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射进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1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1、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只有受到教师的尊重,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1位学生小王,每次上课都不带美术用具,总是趴在桌面上玩弄自己的橡皮擦,同学们开始绘画、制作时,他就开始用作业纸折飞机,无论我怎么和他讲道理他都保持“1贯作风”,为此我很头疼。
在《让我的飞机上蓝天》1节课上,要学的是折各种各样的纸飞机,并用剪刀、彩笔等用具进1步加工美化。在讲解、演示几种纸飞机折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王也认真地看,当我折好1架纸飞机时,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接下来的学生活动中,只见他“1反常态”到处向其他同学借彩纸,然后认真地折起来。折好1架纸飞机时,他开心地笑了,并开始试飞,可是飞机怎么也飞不远。他有点困惑,又有点着急,固执地1直试飞。看到他对纸飞机这么着迷,我想,这说不定是个了解他的好机会!于是,我走到他身边与他谈论他的纸飞机,和他1起寻找飞不远的原因。他的兴致显然很高,很虚心地听取我的意见,并在我的指导下将机翼进行调整。再次试飞时,他发现飞机飞得远多了,开心得向我连说几声“谢谢!”。为了激发他更大的兴趣,我又折了两种不同的纸飞机,还告诉他美术课上还能学到许多比折纸飞机更有趣的内容,可是如果连用具都不准备,就无法学到本领。我还许诺只要他每节课都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准备好用具,就奖励他1架小小纸飞机。在后来的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转变。
2、爱学生,就要留心细节,关爱所有学生。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1言1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善于观察,热爱所有学生。
曾经在我的班上有两位特别爱发言的学生,小星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小敏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但总是不能流畅地表达。我提问常常叫到他们,小星的每次发言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支持,而小敏由于表达不够流畅,常惹得其他同学哈哈笑。开始时,我总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对小星的表现加以称赞,对小敏的发言加以鼓励,虽然多次看到她带着失望的表情坐下,但仍觉得自己挺公平的。
有1次,小敏回答问题之后,同学们又笑起来,于是他自言自语:“反正我是丑小鸭,你们就笑吧。”说完,就趴在桌上看着课本。我忽然意识到,平时对她只有鼓励,没有肯定,使这颗幼小的心受到了伤害!其实小敏的想法都很有创造性,只是语言表达不到位,我怎能忽略对她的赞扬!顿时,1种内疚涌上心头。不行,我要让她感受到自己也是“白天鹅”!课上,我请小星发言,待她发言完毕,就让小敏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她的想象很精彩,虽然语言表达还是不够流畅,但我对她的创造性给予赞扬,竖起大拇指夸他:“真棒!”同学们也用佩服、羡慕的目光看着他。我说:“没有哪个小朋友是丑小鸭,只要肯用心,动脑筋,大家都是老师眼中的小天鹅!”小敏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此后,我更加留心孩子们的表现,尽可能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我欣喜地发现,有些原本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举起小手了。
3、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放纵宽容、袒护溺爱,而是严格要求、富有教育意义的爱。
小吴是个聪明活泼的男孩,每次绘画或制作前的讨论都表现得很出色,常有奇思妙想。他的作品张张都透着孩子特有的纯真和灵气。我1直很喜欢他,经常表扬他。渐渐地,我发现他对待同学有点傲气。
有1次,他忘了带水彩笔,同桌热心地和他1起用。后来因为同时都要用到绿色,小吴不肯让同桌先用,和他吵了起来,还说别人小气,最后,还很骄横地把同桌的绿色彩笔扔出了窗外。同桌急得哭了起来。我走过去,小吴还1脸的不以为然。虽然我1向很疼爱他,但1俊不能遮百丑,响鼓更要重锤敲,犯了错误,绝不能纵容包庇。于是,我严肃地批评了他,明确地指出他的错误,要他自己想想该怎么做。他显然没有想到我会对他这么严厉,眼泪吧嗒吧嗒落了下来。过了1会,他向同桌道了歉,并到走廊上把绿彩笔捡起来归还同桌。从那以后,他对待同学的态度随和了许多。
一、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体现尊重关怀的必要性
1、学生个体渴望关怀与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小学生,关爱对他们而言显得异常重要。“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也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在当今,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缺少亲情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内心更需要关爱、沟通与尊重。
2、 课堂教学需要教学语言的关怀与尊重。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教育接受者。善意的、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教学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向师性,热爱老师教的学科,热爱老师的授课过程。而关怀与尊重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于教师语言、行为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在于行为不歧视、不体罚,更在于言语不污辱,不讽刺。言语的伤刺有时候比行为伤害更令人难忘。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充满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是在认真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所流露的真情,在智慧中包含了沟通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课堂进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境界。
二、教师语言体现关怀与尊重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少用否定语言,多用肯定语言;少用批评语言,多用赞美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学会欣赏差异,更要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用充满关爱、尊重的语言,如“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会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课堂上,学生才能得以言论自由,“百家争鸣”。教师尊重爱护学生的语言自然就会塑造出鲜明的学生个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体态语言的亲切和蔼。“亲其师”才能“信其教”。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喜爱自己。语文课堂上,教师用亲切和蔼的语气跟学生进行交流,会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称呼学生时,老师不妨亲热地叫他的小名,遇到名字是三个字的学生,老师可以只叫他的名,如“章雨思”,老师可以亲切地叫他“雨思”,相信学生一定倍感亲切,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会一下子拉近许多。面对学生,老师应常常把微笑挂在嘴边,充分发挥体态语的作用。摸摸学生的头,握握学生的手,每一次拥抱,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无声地传递着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便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2、教学语言的诚恳谦逊。过去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些声音:“同学们弄明白了,听清楚了吗?”“听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再讲讲?”这样的课堂语言把老师“神化”为教学主体,教学权威,无形中来开师生距离。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对话时,要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善意的批评,态度都应诚恳。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不可以划上"="。什么是"惩罚"教育?一言以蔽之: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说得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爱心"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是与表扬教育、挫折教育等手段并行的,只有其他教育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把握"惩罚"教育的适度性。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即科学地使用处罚。比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的惩罚就是别具一格:他罚犯错的学生画画、罚写作、罚做好事。这类彰显学生特长的罚,与其说是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因此我们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二是把握惩罚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有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警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初中生较特殊的年龄特点是多反叛,有逆反心理,被批评后极易产生思想疙瘩,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三是掌握惩罚的主动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帖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查的批评会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严格惩罚与体罚的区分。
性质不同:教育所必需的处罚来自于学校的的规章制度,来自于法律法规,其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制止某种错误的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只要学校或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得合理合法,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而体罚则往往发生于教师自己的情感化,它很可能是一种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当行为。惩罚是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可见惩罚教育和体罚(包括变相体罚)的严格区别,所有的依法处罚教育都不会有体罚。在教育中,体罚这种违背教育法规的行为是必须反对的。
后果不同:因为惩罚教育是以爱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性的批评中扬蹄奋跑。它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春风拂面式的教育,让学生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走出错误。如有些孩子集体意识差,好吃懒做的习气明显,本该他做值日的时候一溜烟跑了。如果老师仅对他说教一番,并让他补上,他极有可能拿老师的说教当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此。可如果我们在对其进行教育的前提下,带有惩罚性地再让他做两次,情况可能会大为改观。所以,教育带点儿惩戒手段未尝不可。只要"惩罚"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之以望、使之受益,那我们的"惩罚"教育就是成功的。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教育激励教育
安福县华泰实验学校是一所民办公助、寄宿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校的生源主要由划片内招生和全县因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代管的学生(留守学生)组成,为方便管理和学习,学校特设有全托班(吃住由学校托管)。通过笔者,发现这些留守学生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厌学、爱上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抓好这几个方面的教育。
1养成教育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感觉情感上亏欠孩子,想在钱物上给孩子更多的补偿,而孩子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自理能力更差,花钱没有计划,很随意,有的学生每周花钱多则几百元,少则也有上百元,而钱却大部分用在吃零食和玩耍上。表面上看,花费钱财是小事,可是用零食代替主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天天吃零食也影响其他学生的消费观,破坏学校的环境卫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消费习惯,同时也对他人产生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要与家长或其代管亲属取得联系,适当控制学生的“钱袋子”,把钱花在恰当处;其次,进行亲情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应懂得珍惜;再次要在班上狠抓一个“严”字,为此,一要有婆婆嘴、天天讲、经常讲。课堂讲、班会讲、课外看到学生吃零食还要讲;二要制定班级公约,让学生了解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三是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配合班主任工作,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效果显著。但也要注意的是“严”要有张有弛,“严”要有“人情味”,能让学生接受;“严”也应该有“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为学生着想,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真正保护他们、爱护他们的。从而养成学生生活自理、自觉守纪、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长辈是不懂教育,一味地宠着孩子。所以,在留守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斗殴等,追其原因有很多,但心理不健康是一个重要因素。盲目模仿、攀比、放纵、好奇、呈英雄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为班主任应及时了解情况,掌握有关信息,加强家校联系,发现问题,就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要尽量多一些善意的笑容,少一些漠视的眼光。这样,我们就能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心和宽容,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学习的认识,让他们的心理偏差及时得到纠正。因此,每位老师就应该是一名心理医生,医治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理想教育
在“留守学生”当中,“读书无用论”非常流行,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厌学、逃学,人生理想不明确也就不足为怪。作为班主任,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树立他们正确的学习观。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锁,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世界上没有一种学习是让人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愉悦,会催人上进的;其次,“留守学生”成绩普遍偏差,作为老师应正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一顺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年终考核中受影响,就去挖苦、嘲笑、甚至漫骂这些学生。如果这样,只会加重这些学生不配合、对抗、厌学、逃学;再次,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事例到班上宜读,或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讲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知识的趣味性,让他们在学知识中感悟人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4激励教育
“留守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理想,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如果老师重视不够,学生往往会破罐子破摔,成为“问题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班主任,不仅要上好课、教好书,也应该善于利用时间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做好这个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为此,老师应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谈心、交朋友,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场合有的放矢地表扬他们,让学生的内心感觉到老师的表扬是真心的、真诚的;另外,要多开展班级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感觉到自已也是有优点的,也是很露脸的。这样做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自强心,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的快乐。
1.两种爱国观的起源
狭隘民族主义的国家是通过暴力掠夺和征服而来的,需要有集中的权力来维持统治和存在,同时,本民族国家和其他民族国家之间是对立的关系,相互斗争而产生更为强大的民族国家是宣扬狭隘民族主义的统治者的主要观念。统治者一方面需要人民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利益,对外采取各种偏激的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借此控制人民的思想,在内部巩固其统治地位。从历史上看,只要有暴力和征服,就势必出现狭隘民族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这是统治者用以侵略和维持统治的外衣,而人民则在不知觉中成为被掌控的对象。不同的爱国观通过教育传播,最终在人民的意识中形成,因此不同的教育观念,也会对人们爱国观产生重大影响。
2.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爱国观下的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观念
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比起遗传素质和自发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教育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与环境所提供的后天条件充分结合起来,促进人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针对大学生处于青年价值观和认识观的关键阶段,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两种爱国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自由主义者在教育观念上依旧强调人的自由。其中典型的教育理论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是自主发展的人。教育并非是指导性的,而是帮助和促进型的,教育的作用是为受教育的对象提供资源,由教育对象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建构主义者则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教育不能把概念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受教育者,不以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教育对象,受教育者对知识概念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以自身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故此,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中,人民爱国情感也是自主选择的。人民不受政府宣传的“主流思想”左右,而是理性客观地看待个体和国家的关系,根据自身的体验来决定个体对国家的情感。而狭隘民族主义者则要求牢牢掌控国家的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政治功能是其一项重要的功能。与社会中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学校中所传播的政治文化一般是社会中的主流政治文化,即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受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人们容易形成与统治阶级相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自觉地维护民族国家所谓的整体利益。狭隘民族主义正是看中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对人民灌输以“爱国”概念,同化民众思想,打着“爱国”旗号掩蔽其统治的本质。更有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外来的文化和知识,使民众置身于无从选择的境地。教育本是使人能更好、更全面地发展,而推行狭隘民族主义的国家却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利用教育推行其所谓的“爱国观”宣传,达到维护统治者地位的目的。此时,教育已成了统治人民的手段,而非服务人民的方式。
二、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爱国观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
1.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爱国观的比较
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同为意识形态,都是政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都反映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以及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以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意识形态之下爱国观作为政治意识在基本性质方面也有相同之处,它们同是时代的产物,是在一个国家特定的文化和历史中诞生的,具有时代性。其次,这两种爱国观皆会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调整性和指导性。但是,两种爱国观也有着根本不同。自由主义的爱国观以公民个人为出发点,将国家视为契约条件下的工具,强调公民在私人财产和利益得以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自发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观以民族国家为出发点,将国家视为民族的象征,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成员被民族意志统一情感,被要求对国家绝对忠诚。
2.两种爱国观对现实问题的态度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肿瘤晚期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1~83岁,其中食管癌11例,原发性肝癌14例,胰腺癌7例,乳腺癌13例,肺癌17例,卵巢癌16例,直肠癌10例,鼻咽癌9例,喉癌3例。患者均出现肿瘤远处转移,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并服用止痛药物,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1.2方法
1.2.1评价工具
采用国内学者潘兰霞翻译修订Ferrell等制订的“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量表重测信度为0.65,内容效度为0.95,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74。该量表共有16个条目,前9条调查疼痛知识,后7条调查疼痛经历,以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计算疼痛知识得分,疼痛经历采用0~10级数字评分法,其中0级代表“一点也不”,10级代表“极其严重”。
1.2.2疼痛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我院肿瘤内科6名具有丰富疼痛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癌痛的原因及特点、癌痛的正确评估方法、癌痛的常用镇痛方法以及癌痛的护理措施,6名高年资护士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研究。对照组按照肿瘤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当天由培训护士了解癌痛患者服用止痛药物情况,并发放“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随即对患者错误的条目进行纠正并告知其原因,同时向癌痛患者提供疼痛知识教育包括自身疼痛程度的评估与报告、止痛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疼痛管理技能的培养等。住院第2周时对第1周的疼痛知识进行强化教育,以后以此类推,干预4周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答对率、疼痛经历级别以及平均疼痛时间,运用百分比调查患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开展的势在必行
癌症患者对癌痛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前癌痛患者对疼痛知识的答对率平均为25%,其中错误率高的条目为认为止痛药只在疼痛严重时使用(4%)、癌症疼痛是不可能完全控制(5%)、刚开始使用止痛药剂量宜小,以防疼痛加重时再增量(7%)、长时间使用阿片止痛药会成瘾(7%)。结果表明癌症患者普遍认为癌痛是癌症进展的信号,多数人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向他人透露病情;相当部分患者认为癌痛如癌症一样无法治愈,宁愿选择忍受疼痛;加之对止痛药物相关知识的缺乏,癌痛患者表现出对止痛药物成瘾性和耐药性的担心,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严重影响癌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只有在无法忍受癌痛的情况下才求助于医务人员,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疼痛教育是有效疼痛控制和评估的前提与保障。护理人员针对癌痛患者存在的误区,向患者详细讲解止痛方案和麻醉止痛药物的理论知识,告知其规律性服药可预防疼痛发生或病情加重;向患者介绍癌痛得到有效控制的成功案例,告知药物成瘾性发生率不超过1%,以消除患者的恐隐心理。护理人员主动、客观、科学地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按时、合理给药,及时给予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用药观念,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通过4周疼痛知识强化教育的干预,癌痛患者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程度的转变,自愿改变以往的服药方式,疼痛知识及疼痛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2.2护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
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国外学者对晚期癌痛患者的质性访谈研究中发现护理人员在癌痛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癌痛患者渴望通过护理人员得到癌痛相关知识和应对技能,并获得支持,但实际上他们获得的相关帮助却非常有限。本研究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更新护理工作理念。通过与癌痛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在纠正癌痛患者认知误区的同时了解其信息需求,使护理人员可有针对性地提供适时、规范、循序渐进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及时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同时促进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2.3癌痛患者自我疼痛管理能力的培养
疼痛管理是指通过疼痛评估、记录、治疗和护理,以控制疼痛的过程,包括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持临终尊严,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和可行的疼痛控制的全过程。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造成癌痛管理欠佳现状的原因除医护人员因素之外,患者对疼痛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对疼痛评估方法认识不足、对阿片类止痛药的成瘾性和副作用的担忧等亦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规范化疼痛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癌痛患者更新知识与观念,掌握癌痛的正确评估方法,认识到正确报告自身疼痛情况以及与医务人员沟通的重要性,强化自身的疼痛管理意识。癌痛患者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疼痛处理,主动向医务人员提供维持及调整止痛药物剂量的依据,从而提高自身对癌痛的控制水平。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