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9:59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阅读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

第1篇

首先应使学生们和教师们意识到在中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是老师、学生、作者之间的桥梁,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寻求交流。所以,应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质的阅读环境。让教师忘记以往旧的学习理念,不断加大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和能力。我们可以在讲授《我爱这土地》这一文章时,让学生们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坐在草地上进行学习,加深他们的印象和氛围,还间接加深了书、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授课期间,教师应不断创新,改变以往“你讲大家听”的教学模式,应带动学生自己来读和听。如教师在上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应该广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轮流朗诵各段给大家听,并让他们互相提问每段所讲述的内容和情感。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还会使学生融入到这篇文章中来领略伟人的伟大。

3.提升教师自身水平

虽然现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提升,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师只是浑水摸鱼,把提高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毕生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改变教师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听说能力。主要从训练教师的普通话、言语表达能力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着手。使老师们在对学生授课时表达清晰,风趣幽默,从而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们应训练自己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如在讲每一节课时应先给学生们留出一些时间阅读,使他们对文章有个大致了解,再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对文章的看法和态度。这样既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们能主动阅读和思考。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不应刻板的追究谁对谁错,让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断联想。如在讲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发表意见,问问他们对伟人的认识和对主席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做?最后让他们思考代代伟人们牺牲自己为了什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学会思考,还会最终升华为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2篇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主要的转变在于改变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和记笔记,这样的被动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都得到了转变,改变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改变体现在有以往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的传授,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主要是设计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环境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去体会、去思考,教师不再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全班一个模式的教学困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特性的转变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中英语,图式,阅读教学

 

一、引言

阅读是个认知过程,语篇的意义不仅需要从句子中发现,还需要从读者的背景知识中导出。【1】背景知识也叫图式。图示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和加速理解过程。对背景知识的另一种解释是情景框。说不同语言的人的情景框有些相同,有些不同。语言知识和情景框或背景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中。阅读第二语言写成的语篇时,如果读者头脑里情景框与语篇中情景框不一致时,即使他的语言知识没有问题,阅读理解也会遇到困难。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问题,教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只教语言,还要教学生背景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示”(schema),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建立并发展了图式理论。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即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摘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笔者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实效性作以下探索。

二、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语言图式

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是一个选择的过程”。【3】在这个心理语言学的过程中,读者根据语言符号不断地进行猜测,随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类、归纳、预测,并不断地进行判断,然后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也就是说,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而影响这种交流的常常是词汇障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语篇中的词汇障碍而频频查验词典,一则影响阅读速度,二则中短信息及逻辑思维的连续性,必然会严重影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词根log(言、说)可与不同的前缀或后缀组合产生出几十个不同的词来,如:dialogue, eulogy, prologue,monlogue, antilogy......。如果学生熟悉这些英语单词的前缀: dia-相对 ,eu-美好, pro-前, mono-单独, anti-相反,经过分析, 即猜出它们分别为:“对话”,“赞颂”, “序言”, “独白”, “自相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词汇分析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构词法,牢记常见词汇,扩展词缀范围。久而久之,学生即可运用词汇的部分线索判断词义,克服词汇障碍。此外,还帮助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各类辞典, 推断、预测、猜测词义练习, 掠读及略读技能的综合运用。词汇和语法的导入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起促进作用, 如熟词新义, 固定短语, 表达方式以及种类繁多的俗语、俚语、术语、委婉语, 俏皮语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都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适当的导入会使学生举一反三, 大大提高阅读效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建立内容图式

阅读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世界上不同社会不同人种,对于自然环境、气候、宗教、服饰、饮食等等,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认识和观点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民族间的差异性,可以更透彻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此外,文化禁忌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中值得注意,例如,大多数西方人都非常注意保护个人的“privacy”。 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不能以母语文化的习惯来衡量西方人的社会习俗,应见怪不怪,理解原文的真正意义及文化内涵。高中英语阅读材料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生活等许多领域,内容涵盖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环保、经济等诸多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范围极广。这些文化知识,学生十分缺乏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是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应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教学中应根据每课课文的体裁、内容、难易度、对背景熟悉程度的不同,不断变换讲授方法,将背景知识传授巧妙地融合于课文讲解中。例如:在The Birth of A Festival一文中,让学生知道Kwanzaa(宽扎文化节)的起源及其庆祝方式,并了解了theSeven Principles of Kwanzaa,即人们对新世纪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此外,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英文报刊杂志也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可有组织地订阅“英语沙龙”,“二十一世纪报”等一些语言浅近的英文报刊,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通过不断的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图式就会越来越丰富,阅读时就会激活相关图式,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

(3)建立形式图式,

语言学家Harris 指出“语言并不存在于一连串的单词或句子之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阅读的根本目的是领会语篇的整体意义,获取所需信息,与读者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熟悉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语篇的逻辑结构、谋篇布局和关键词要特别讲解,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思想连贯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因此,教师应从语篇的角度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各种文章结构及其特点,训练学生运用标题,语篇标记和关键句去识别文章结构,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写作特征及修辞手段,通过分析修辞语言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结构,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提高了阅读效果。通常,一份高考英语试题的阅读部分通常会包括人物经历或事件描述类的记叙文、介绍社会现象或现代高科技类的说明文、提供各种信息的应用文、话题谈论类的议论文等。教师应加强这几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指导。学生熟读这些文章后,就能应付试卷中出现的各种题材的文章,而不至于感到陌生,增强他们在考试中的信心,使他们在应试中发挥出最高水平。

三、结束语

德国教育学家芭斯多惠曾经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思维,特别是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贯彻与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作为重要的阅读理论之一,图式理论无疑对英语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激活有关图示,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阅读中运用图示的能力,使学生从以往那种被动的、单纯接受信息的阅读过程变成一种主动的、积极与作者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32-33.

[2]Rumelhart, D. 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of cognition,In Rand J. S., B. C. Bruce & W. E. Brewer (Eds.), Theoretical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M],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3]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ogical Guessing Game[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126-135.

[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6.

第4篇

关键词:复述艺术分级复述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补充情节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复述是构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有的学生不重视课文复述,有的学生习惯于把课文的复述变为机械被动地背诵课文,甚至有的学生害怕课文复述。这不符合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复述内容,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方法点拨,没有系统的系列训练。那么,复述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复述有哪些原则呢?复述有哪些方法呢?

二、现状分析

什么是复述?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把阅读的内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话,有重点,有条理,有感情地叙述出来。它熔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炉,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据笔者调查分析,学生复述文章或对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者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条理性不够。统计被调查的256位学生的情况,列表如下:

现象

好似背书

当作概括主要内容

基本能抓住重点简要复述

基本有条理

人数

123

64

23

160

比例

48.2%

25%

9%

62.5%

由此可见:学生复述文章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理解,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的内容,抓不住重点。

笔者还对十位英语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谈话内容和情况分析列表如下:

问题

能否坚持复述训练

重视程度

系统训练有无计划

基本能

很重视

一般

不重视

人数

2

8

2

4

4

1

9

比例

20%

80%

20%

40%

40%

10%

90%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重视。

三、复述课文的意义

1.复述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说话等各方面的能力

复述课文是指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因而这一训练本身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达到阅读的认知层次。即通过对语言这一物质外壳的认识,去获得课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完整的、粗略的感知。这比我们常采用的课前预习时出几道思考题有效得多。因为面对思考题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或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不费吹灰之力,达不到思考的目的;或有一定的难度,则学生一句“我不会”就全盘否定了教师的辛苦设计。而采用复述课文这一方法,就杜绝了学生说不会的可能性。要想复述好课文,则必须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该文重点写了哪些材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的体裁,主要表达方式及基本思路、线索怎样等等。这样,学生在别无选择的基础上,强制性地去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从而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次,复述课文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的内容,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这种创造活动又是有据可依的,课文的语言已为复述者提供了一个榜样,或者说一种模式。所以可以说复述课文就成了提高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说话能力的阶梯。通过这个阶梯,可以使学生慢慢地醒悟到“这样的语言”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2.复述课文可以强化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基本依据的,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就成了起码的要求。单词、短语、句子读不通,课文就读不懂,更谈不上复述了,而且由于当众讲述这一特殊要求,害怕出丑的心理也会驱使学生自觉去掌握单词的读音,正确理解单词的含义。同时学生为了复述时生动、流畅,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因而复述课文就要求学生对单词、短语、句子等由于英语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还必须能正确地运用;不仅能运用新学的英语知识,还必须调动以往所学的英语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复述课文对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起到强化作用。

3.复述课文有利于促进“师──生──教材”三位一体

教材体现着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实现的,只有当“师──生──教材”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时,才能说达到了英语课的最佳境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侧重于解决生词,对课文,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课文,学生对内容根本不熟悉,更谈不上对课文重点材料的认识和文章线索、语言的了解。这样,上课时往往造成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呆若木鸡的局面。复述课文这一手段则强制学生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在课堂上只要能适当地启发,讲析在难点之处,点拨在恰当之时,那么学生就能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之中,师生紧紧围绕教材,有讲有议,教师始终发挥主导启发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4.复述课文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英语教学费时多而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应该说,无效劳动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无效劳动是指在学生懂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讲,而学生不懂的却没时间讲了。有些练习不用动脑筋便可随口随手而答,实际也是无效劳动。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则必须尽量减少无效劳动,讲在应讲之时,练在值得练之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复述课文是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复述,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哪些根本不理解。例如TheNecklace一文,学生复述到课文结尾处,大部分人强调了Loisel夫人的过早衰老,Jeanne依然年轻美貌,却忽视了项链是假的这一重要情节。所以在讲析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构思的巧妙,体味主题如何被深化,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复述课文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好的途径,那么如何做好这一训练呢?

四、复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复述原则。具体可以通过分级复述的方法来实施。训练时可以根据所提供的keywords信息量的多少分为一级和二级复述,一级复述提供较为详细的keywords信息,给学生较为具体的复述素材,这为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提供一个树立自信的机会,让他们有话可说,给他们找到成就感。二级复述在一级复述的基础之上减少并改变keywords信息,给学生较为抽象的复述素材,这为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一个自我提高的台阶,让他们有自我发挥的空间,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基础提出不同的复述要求。初一、初二年级由于概括能力不强,只能要求他们详细复述,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和内容,较详细地进行复述。为了防止把复述变成背诵,可先编提纲再复述。提纲可以是词语式的,还可以是问题式的。到了初三年级,学生有了初步的概括理解能力。可以提出简要复述文章内容的要求,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较简洁地进行复述。简要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也为学生进入高中进行创造性复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同学们经常练习创造性复述,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那么,怎样练习创造性复述呢?

1.改变体裁。主要是将对话改为记述的形式进行复述。在复述时,通过第三者的口吻,即用间接引语,运用适当的人称、时态、语态把对话中的主要信息表达出来。例如,要求学生将TheNecklace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2.改变人称。如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复述时可以改用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写的,可以改用第三人称进行复述。例如,FRANKLIN’SFAMOUSKITEEXPERIMENT一文是以第一人称描述的,可以要求学生以第三人称复述。

3.改变结构。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

4.补充情节。例如,在教WE''''VEALREADYMET,HAVEN''''TWE?时,要求学生将“我”得到这份工作后,第一天上班与那位经理见面时的情景想象出来,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挥。

第5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然各有要求和渠道,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阅读教学。而研究性学习包括发现式学习及后来出现的探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它突破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模式,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本文围绕这两者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一些方面来进行浅谈。

一 发现式学习

1、创设特定的情境,确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必须回答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3、运用直觉思维假设答案;4、收集和组织所占有的材料验证自己的假设,如学生中有不同见解,还可展开讨论;5、“发现”科学结论。在这里,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习是一个归纳过程,要求学生是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这种发现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学生养成“发现”的习惯后,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对今后的独立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自己亲自发现的,这种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因此,布鲁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二、发现式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如何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文本阅读的情境中去,发现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探究性学习的理论

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都是新时代所要求的。

探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重视学习者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种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以致用,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同时强调学习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学习者多方面的知识。这种学习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此外,这种学习需要全员参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包括这样几个阶段:1、知识背景准备阶段2、指导学生确立课题3、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4、实施研究5、处理信息,得出结论6、成果交流,总结反思。从这里,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在吸取了发现式学习的经验之后,更重视团体合作,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体的单方面“发现”上。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在普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活动组织形式、教学动态过程、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原则遵循,寻找到每篇教材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充分贯穿起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身心结构都得到自主地变革和发展,以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和创新教育的务实性。

四、总结

有不少教育方面的专家发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将“探究”方法与“发现”方法混淆起来。从哲学意义上讲,“发现”方法是一种现实的、实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它体现本体论的思想,以认识世界“是什么”为目的。而“探究”方法则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认识方法,它强调了解世界是“怎样”发展的,它是一种开放的、强调过程的方法。因此,我们采用“发现”方法时,有时会局限在某些重要的科学过程、事实、原理或者定律的使用,而忽略其他的某些方法的使用。

相对于发现式学习对于学生、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探究性学习更有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笔者认为,无论是发现式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都是对传统的机械的接受式学习的挑战。教学的目标都是由要求学生“学会”转向要求学生“会学”,在“增知”的同时“增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方法的尝试符合信息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实施这种学习模式的时候,我们也要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科;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方式也要因人施教、因科施教,并且与接受式学习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

于光远、帅小伶·试论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航海教育研究·2000. 1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7期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作者:周一贯2000年5月出版

第6篇

1、少数民族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中学的素质教育测评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安排了一定的阅读形式,也是走过场,根本不求实效。

1.2 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够的。

1.3 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分析起课文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1.4 忽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1 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2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2.4 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5 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2.6 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2.7 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真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8 重视课外作品的阅读。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学生每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着2―3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读课外作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都是从阅读作品开始的。

第7篇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